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四《拿来主义》教学设计44
《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教学目标】知识: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能力: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3.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教学设计】1.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2.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
一.导入课文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
初中阶段,每班看的杂志多达六、七十种。
书也读得不少,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诗词、《三国演义》、《水浒传》、明清笔记小说。
外国文学作品也有广泛的涉猎,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
古代和外国的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当今由于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大量国外的东西涌入我国。
这涌入的有先进的科技,但同时也有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拿来主义》 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杂文特点2.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过程与方法: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
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图片导入。
齐读课文。
二、整体感悟(通过这个思路来解读这篇文章)是什么“拿来主义”为什么怎么办三、文本详析(一)请结合课文给“拿来主义”下定义(快速筛选信息)。
“拿来主义”是一种态度和方法。
①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独立思考要看得清主动选择有主见有辨别力自己拿②对待什么,需要这样的态度和方法?中外文化遗产的继承“拿来主义”是一种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继承时,有独立思考、懂得辨别、主动选择的态度和方法。
(二)重点研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过程中,什么样的人不可能“拿来”?他们有什么样的行为?由什么心态决定的?反映出怎样的实质?一是“孱头”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
懦弱无能害怕继承逃避主义拒绝借鉴二是“昏蛋”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不分好坏盲目排斥全盘否定割断历史三是“废物”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崇洋媚外完全继承全盘肯定全盘西化在对待文化遗产过程中,真正的“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做的?比喻论证占有,挑选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吃掉吸取精华鸦片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送药房恰当使用烟枪文化遗产中毫无价值的旧的文化形式,烟灯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送,毁掉舍弃旧形式姨太太文化遗产中的专供剥削阶级享用的腐朽淫糜的封建色情文化等,是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理解“拿来主义”的本质与内涵。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3.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正确理解运用反证、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1.理清文章思路,抓住本文的论点。
2.品味语言,学习论证方法。
3.拓展延伸,理解“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掌握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方法。
【教学重点】1.“拿来主义”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2.把握本文论证方法和语言表达上的特色。
【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2.“拿来主义”具有的现实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初高中我们学过哪些鲁迅的文章?(学生回答,教师可以补充一些。
)有多少同学是发自内心地喜欢鲁迅的文章?不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多媒体展示同学们的回答,喜欢的理由和不喜欢的理由。
)(多媒体展示北大三位教授的话,强调鲁迅的重要性。
)鲁迅是不会被历史忘却的。
——王富仁(汕头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中国作协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
)鲁迅是语文教学的灵丹妙药。
——钱理群(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
)鲁迅不仅是中国的,更是全亚洲的,是整个东方灵魂的脊梁。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一起来学习《拿来主义》,看看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是否能解决掉。
(多媒体展示课题、作者。
)【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此处让同学们齐读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用“鲁迅”的笔名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杂文的特点;2.理解鲁迅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
【教学设想】杂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在中学教材中所剩无几。
《拿来主义》是一篇比较集中体现杂文特点的佳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需要删繁就简,瞄准杂文特点进行教学,以期达到尝一脔知一镬的目的。
针对这一主要教学目标,特意为学生提供了几篇鲁迅的杂文,作为课外拓展,以便更好地了解与赏析。
【教学过程】一、预热:初晓内容,明确主旨1.齐读文章,用一个词说出你对文章的印象。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观点。
明确: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或:批判地继承中外文化遗产二、梳理:结构缜密,节奏跃动(一)梳理文章10段内容,简要概括大意。
1.揭批“送去”的行径。
2.提出“拿来”。
3.剖析“送去”的危害。
4.引出“送来”。
5.提出“拿来主义”。
6.分析“送来”的实质。
7.提出“拿来”的原则,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8.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9.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
10.总结文章,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二)仔细辨析这篇杂文的结构思路。
明确:正反流水穿插结构反面正面1.揭批“送去”行径2.提出“拿来”3.剖析“送去”的危害4.引出“送来”5.提出“拿来主义”6.分析“送来”的实质7.提出“拿来”的原则8.批判错误态度9.阐明正确方法10.总结文章,阐述意义。
杂文特点一:尺水兴波,摇曳生姿三、辨析:体式之别,对象鲜明(一)问题:这样一种杂文的结构思路跟一般的说理文有什么不同?1.思考一般说理文的特点。
2.探究:一般议论文与鲁迅杂文的区别。
明确鲁迅杂文的特点:(1)鲜明的针对性【简介写作背景】(2)选材的隐喻性杂文特点二:大题小做,针对性强四、品味:语言幽默,形象生动郁达夫这样评价:“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比喻之巧妙,文笔之简洁,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拿来主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拿来主义》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犀利、含蓄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和方法。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举重若轻的论证方法,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本文所使用的杂文笔法、幽默讽刺和对比手法,体会其战斗力。
2.理解文章中使用的比喻、象征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忆历史上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引入“拿来主义”。
2.作者与背景介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杂文被誉为“投枪”和“匕首”。
本文写于1934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专事反共反人民。
鲁迅通过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拿来主义的观点。
3.整体感知:通过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和结构安排。
4.深入分析: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文章中的几个关键段落,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行文特点。
5.拓展探究:通过讨论拿来主义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运用拿来主义。
6.课堂小结: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论证方法和结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意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2.演示法:通过多媒体等演示工具,展示相关的辅助材料和影像资料。
3.课堂互动: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一些关键段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有关拿来主义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重点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课堂参与度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PPT:包括文章背景、作者介绍、重点段落分析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多媒体教室:提供与拿来主义相关的影像资料,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人教版必修4《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二、学习本文有破有立的驳论文的结构特点;三、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四、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1、理解拿来主义含义及实质。
2. 学习本文有破有立的驳论文的结构特点。
2.学会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计】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时,曾发生了一件趣事。
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提出问题。
其中有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如果你是冯先生,会怎么回答?”“不!不会,决不会!”直率、简洁,但未免太直露。
“怎么会呢?我们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并不是引进资本主义制度。
”这又似乎太软、太繁、太不巧妙……“冯先生从容不迫地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
”冯先生回答问题时运用的是什么说理方法?”(比喻)。
“比喻说理法就是用比喻将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道理,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说明阐述出来。
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就一定成功。
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往往胜过一大篇平淡的议论,冯先生运用比喻说理,妙处也正在于此。
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更是一位善用比喻来说理的高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文章。
”二、指导预习。
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两个要求。
《拿来主义》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运用文本中的观点和逻辑思维,进行有效的论证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培养开放和包容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
(2)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讽刺手法。
2. 教学难点:(1)对文章中深层次的含义和隐喻的理解。
(2)如何运用拿来主义的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背景。
(2)引发学生对“拿来主义”的思考,提出问题:“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进行拿来主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拿来主义的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作业布置: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关注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思考。
2.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观点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课堂讨论或辩论,让学生就“拿来主义”的利与弊展开讨论。
2.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加深对拿来主义思想的理解。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观点。
2. 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 运用课文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文化传承与创新、民族精神等,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拿来主义》,了解课文内容,标记关键词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5. 练习与应用:让学生运用课文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拿来主义》,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运用课文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案例分析:运用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优秀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文《拿来主义》是高中教材第四册的教学内容,被编在高二语文的第三单元第一课。
新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比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文章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且能运用一些常见的论证方法。
《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关于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议论文,除了犀利的语言、逻辑清晰的结构外,比喻论证的运用是其又一个突出的特点。
作者巧用喻证使读者清楚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因此,可以运用教材挖掘,探讨其语言之美,也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其喻证运用要领。
【学生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对议论文阅读及写作的相关知识在高二上期有所涉及,同学们有一定的议论文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他们也有尝试写作议论文,平时也注重阅读时事并写时事评论等,这些,将成为本课学生学习探讨的背景支撑。
但就文章论证方法来看,学生写作议论文还只停留在运用例证法和引用法这些最基本的论证方法,其它如比喻论证等常见方法还未掌握,因此,本堂课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去探讨文中如何运用喻证来阐明道理,并且从作者运用的比喻论证中探讨比喻论证运用要领,让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更有技巧。
【目标分析】1、结果性目标:能理解并初步使用比喻论证来阐明道理。
2、体验性目标:在探讨课文阐明道理过程中,体验喻证与道理之间的关联。
【媒体运用分析】:黑板、粉笔、PPT、投影目的:推进课堂教学环节,展示学生习作。
【核心问题分析】1、核心问题:找出8-9段中的比喻论证,探讨其阐明的道理及其运用要领。
2、设计分析:因为本文采用的比喻论证来阐明道理对于学生议论文写作有很强的借鉴性,但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学生又很缺乏喻证运用要领,因此,本堂课我打算重点探讨鲁迅先生论证艺术之美,即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第三部分(8—9自然段),以“找出8-9段中的比喻论证,探讨其阐明的道理及其运用要领”为核心问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鲁迅拿来主义教案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破)
拿来主义(立)
为什么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要先批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第一部分,1——4段。
文章解析:
第一部分(1——6段)批驳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提出拿来主义。
阅读1——3段,领会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有创新才有发展,才有进步。
怎样才能做到拿来主义?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鲁迅对文学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在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小结:鲁迅杂文的特点
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鲜明对比,反衬,说服力、感染力
幽默犀利的语言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和第三题。
二、整体感知
文章的标题是拿来主义,这个词在哪一段才正式出现?
——第五段
我们发现作者在第五段才正式开始论述拿来主义的,在论述拿来主义之前,作者先提出了什么主义?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作者对这两个主义的态度是?
——反对
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就是驳论。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作者先破后立,前半部分着力批判“送去主义”,破得彻底,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就立得鲜明。
在此基础上作者区分了“送来”和“拿来”
送来——被动接受
拿来——主动获取
这种送来的现象到现在依然存在,比如美国的大片在我国的繁荣,而国产电影则前途堪忧。
我们要做的应该是积极地向美国电影学习,然后制作出真正好的本国电影,使之和外国电影进行抗衡,成为我们自身的文化主流。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
小结:如何提出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观察视角新课程NEW CURRICULUM一、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一)指导思想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以“三环五步教学法”为课堂教学流程设计的基本架构。
(二)教材分析《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
从文学体裁的角度来说,杂文属文艺性散文,有很强的文学性,而从实用文体的角度来说,它又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本单元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细化到这篇课文,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议论说理的能力,鉴赏文章蕴含的哲理美、语言美,能够运用课文传递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等。
(三)学情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训练后,基本掌握了议论文体的基本特点,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我校学生在经历了学校多年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中适应了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表现欲,适合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开展。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自主学习这一部分以学生自读辅导资料和课文为主,完成导学案,意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主旨,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以下流程:教师导入:时下,吃洋快餐,穿洋品牌,看美国大片,哈日韩潮流正在成为中学生的一种时尚,而另一方面,以背《三字经》《弟子规》,读“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教育”方兴未艾,对待西方文明和传统文化究竟应该采用怎样的态度和方法?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一问题从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中寻找答案。
投影学习目标:1.自读导学案“知识链接”,明确“杂文”的文体特点;2.读课文,明确“拿来主义”针对的社会现实;3.划分课文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指出“拿来主义”在课文中的含义。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导学案”练习。
(二)合作探究此部分解决目标中“掌握课文运用比喻形象说理的论证方法;体会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两大任务,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困难,故放在“合作探究”部分完成,意在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思维碰撞,探求真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史小亮)
《拿来主义》教案史小亮【设计理念】1、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展示、交流、探究以及师生、生生多边良性互动。
2、加强语文课的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脑手嘴三者齐动,听说读写四位一体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能力,由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由文本自然延伸到生活。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初步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感受鲁迅杂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构建民主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强烈的“战士”责任感,树立对待文化资源的正确态度,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博大的心胸和自信、理智的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全文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用拿主义观点对当今生活现象进行自主分析探究【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二、阅读文本,梳理探究1、师生互动:课文题目是“拿来主义”,面对文题,你会提什么问题?明确:拿来主义是什么?拿什么?为什么拿?怎么拿?拿了会怎样?2、学生活动:紧扣“拿”字,阅读课文,自由选题,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点拨:①拿来主义是什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看得清楚,有辨别;自己来拿——积极主动,有选择)②拿什么?文化遗产(外国、本国)③为什么要拿?闭关主义,此路不通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所以,要自己拿来!④怎么拿?方法:占有,挑选——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条件: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⑤拿了会怎样?(第10段)最终实现“创新”:主人是新主人,宅子就会成为新宅子——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3、师生总结:用表格总理以上思路,写一段话总结以上内容。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优秀4篇】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优秀4篇】篇一:《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总体理解文意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教学设想】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1、2、3题进行。
(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重点: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题解导入:“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1)请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学生阅读后作答,教师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
(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拿来主义》教案(6篇)
《拿来主义》教案(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篇《拿来主义》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本文难度是很大的。
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
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
要在学习第九课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而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讲解。
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使学生一次弄懂,不搞夹生饭。
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个难点,可以用“比”的办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明白了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而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
理解内容和学习论证艺术、体会语言特点是学习本文的两大任务,可以各安排一个课时。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参考材料很多,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众说纷纭,人教社的教参只是其中的一种意见。
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依据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这一原则决定对各种意见的取舍。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学设计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中心论点,正确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鉴赏本文幽默犀利、反讽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学会运用本文所阐述的道理,针对当前的某一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取舍方法。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中心论点,正确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理解破与立的关系。
3.领会本文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与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运用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2.鉴赏鲁迅先生犀利、幽默、反讽的语言风格[教学方法]:朗读法、课堂讨论法、引导研读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及破与立的关系(一)导入多媒体展示欢庆西方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对比西方节日的火热和中国传统节日淡化的现状,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正字音,标明段落数。
2.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及思考题。
问题:本文的论题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学法指导:不急于回答问题,重在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并在熟悉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独立思考。
3.教师多媒体展示作家介绍及写作背景(略)。
4.学生再读课文,初步梳理文章思路。
问题:围绕什么论题,文中都提到了哪些主义?作者驳斥哪个?提倡哪个?论证方式有什么不同?中心论点是什么?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讨论、明确:针对如何对待外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问题,文章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
作者先批驳“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错误观点,是驳论的论证方式;再阐明自己主张,提倡“拿来主义”是立论的论证方式。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精选17篇)《拿来主义》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本单元也是高中必修的五册教材中的一篇杂文,地位重要又特别,承接着第三册“表达交流”单元学过的有关议论文常识,又要为如何学习同单元的随笔三篇摸索道路。
主要学习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理解破立结合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能力,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关注并能正确评价社会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良知,富有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当代学生是伴随着多元文化成长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使他们的视野拓宽,见识大大超过了前代人;社会流行的短平快浅的阅读,使他们追求怪异离奇的情节和搞笑的戏谑语言,而对于真正纯唯美或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反倒缺乏审美能力和兴趣。
而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有着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文中针对的背景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远,不利于学生解读文本内容;论述的方式和逻辑层次较有深度;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是众说纷纭。
高中生正处于文学鉴赏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提升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如何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是重难点。
三、设计思想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教学应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有侧重。
注重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4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4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引导精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1、阅读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明确:(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
先占有,后挑选。
占有是为了挑选。
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
(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吸收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烟展览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姨太太请他们各自走散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坚决抛弃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四《拿来主义》教学设计30
人教必修四《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罗源一中游益万一、说教材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选自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一篇重要的讲读课,它生动而透彻的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遗产的问题,批评了种种错误的思想,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
文章语言深刻、犀利,集中的体现了鲁迅先生“论时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类型”的写作宗旨,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
根据教材安排。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因此,在教读本文时,我结合高一学生具体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1.从结构入手,整体理解文章2.揣摩语言,体会鲁迅先生幽默、犀利的言词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其中目标一、二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难点。
在教材处理上,我计划用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着重协助学生总体理清文意,并重点分析文章第一部分;第二课时重点分析“拿来主义”的内涵及文章的比喻论证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由于这是高一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鲁迅的文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学生前后的知识的贯通、衔接,同时,鲁迅先生的文章因其思想性的深刻,学生解读有一定困难,因此,我强调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在课堂上主要采取“读—疑-议-析”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让学生反复诵读、披文入情,以疑启思、以议促思,以析深化,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而教师则充当课堂的首席发言者。
三、说教学程序1.布置预读,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并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读习惯,并能初步感知课文,为课堂做好准备。
2.回顾旧知识,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鲁迅的杂文素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言辞著称,他“论时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类型”,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因而有人称之为刺向敌人的“匕首”“投枪”。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初中学过哪些鲁迅的杂文?他们分别选自什么集子?(由于这是初中学生升入高中以来所接触的第一篇鲁迅的杂文,这个问题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前后知识的贯通,并迅速把握鲁迅杂文的主要特点。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鲁迅在文中批判了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
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一下人教版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并探讨“送去主义”在当今的意义。
2、认识“拿来主义”的实质与内涵,并探讨“拿来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新认识“送去主义”、“拿来主义”,并探讨这两种主义的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发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多方启发,让学生进入角色) 冯先生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
是的,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就一定成功。
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这正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拿来主义)。
二、从“果”入手,切中要害:1、“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
什么叫“拿来主义”呢?明确:课本第七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2、请问你怎样理解拿来主义的实质?明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3、请问“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明确: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三、由“果”入“因”,引入对闭关主义的探讨:1、什么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2、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送去主义”?鲁迅对送去主义的态度怎样?3、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郑和七下西洋之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的船队欣欣向荣地穿梭在浩瀚的大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四《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名师名案】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1.本文的结构是如何划分的?分析: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下面几个句子,是否只谈文化遗产问题?(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分析:第(2)句是在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
第(1)句只要看下文“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的东西”就可以明白“什么都是”主要指“学艺”之外的情况,联系写作背景,不难理解这是在愤怒痛斥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
第(3)句较难理解,作者用“摩登”一词揭示出当时“送去主义”的盛行。
如此盛行,自然不止于“学艺”方面的事情。
选用“摩登”一词能启发读者广泛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起到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行径的作用。
3.本文论证艺术有什么特点?分析: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
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
本文的论证特点就是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
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4.鲁迅在解释什么是“送去主义”时,所举的三件事如何理解?分析,在这一段里,鲁迅先用“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撇开国民党反动政府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卖国行径,然后用“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一句,带出三件事。
这三件事是用来证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没有人……说道:拿来”的。
对送古董到巴黎展览,鲁迅说了句“不知后事如何”,未加评论;对到西欧举行中国画展,鲁迅只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政府鼓吹的“发扬国光”;对梅兰芳到苏联演出,鲁迅只是斥责“催进‘象征主义’”的胡说。
所以,对展览和演出本身以及有关的人,似不宜乱戴卖国主义帽子。
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磕头贺喜”、“讨”等词语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亡国奴景况。
“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在论述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挞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
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
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矿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奴才相。
笔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一、介绍文章背景。
要点:①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②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③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指导学生复读课文。
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
通过阅读与讨论,使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与结构。
问题:①课文的第5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②简要说说:前面4段讲的什么问题?后面5段讲的什么问题?提示:①第5段是过渡段。
“我在这里……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小结前文;“我只想鼓吹……‘拿来主义’”一句,开启下文,引出文章的中心议题。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前面4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送去主义”的危险性;后面5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三、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
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
“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1.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提问:(1)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
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提问:(2)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
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提问:(3)“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2.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指名朗读第5、6、7段,注意对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正音。
提问:(1)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
“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提问:(2)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
“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