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我们的教育文化

合集下载

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倡议书

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倡议书

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倡议书
《坚定文化自信:重塑中国精神风貌》
各位同志们: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自信成为了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们需要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让其成为我们思想和行为的基础,为我们的事业和国家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

但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的文化自信有时会受到一些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怀疑和迷失。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倡导坚定的文化自信,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让其成为引领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文化自信的教育。

从小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了解,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牢固树立起对自己文化的自信。

在教育体系中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让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其次,我们要大力提倡中国国粹。

传统文化中的国画、国学、国医、国家是我们的瑰宝,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通过举办各类展览、比赛和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最后,我们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文化自信。

倡导中国文化在
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加强国际人文合作,让全世界都能够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只有坚定了文化自信,我们才能更加自如地面对来自外部的挑战,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更加辉煌。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倡导坚定文化自信,重塑中国精神风貌!
谢谢!。

利用传统节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利用传统节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利用传统节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专注我们的文化,留住我们的根祁山九年制中心学校马欣传统节日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的流传于民间的约定俗成的节日,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团团圆圆的中秋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重阳节等。

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有着一份独特的价值。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环境下,我们利用好传统节日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弘扬民族精神,对加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是,近年来西风东逝,像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洋节日越来越受到青睐,以致于现在的小学生过圣诞节比过中秋节还要隆重,还要开心。

甚至前一段时间出现了韩国和我国争抢“端午节”的事情。

部分商家也推波助澜,小学生对洋节情有独钟,这是社会开放带来的,原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呢?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有几个人能知道它们的来历?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学校里对于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假日也只是一放了之,根本没有深入开展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

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大缺失。

因此我想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对如何利用好传统节日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认识。

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不知道传统节日的内涵,因此,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非常重要,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

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重现屈原的故事: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

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从他上下求索、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

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7篇)

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7篇)

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7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

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假期里,我过得充实而快乐,因为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好多教育专著为我新学期的工作充电。

我读的书有:《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爱的教育》等。

现在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

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

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

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应该勤奋的读书学习。

最终达到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同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

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观选择。

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

不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

同时要懂得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

许多专家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李海林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尝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尝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行为。

一位教育局长的心声:我们拿什么养护中国人的灵魂

一位教育局长的心声:我们拿什么养护中国人的灵魂

教育局长的心声:我们拿什么养护中国人的灵魂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局长柳恩铭博士由商务印书馆举办的中华经典教育研讨会,在天河举行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为什么这样说呢?众所周知天河是广州市第一大经济区,天河具有全国最大的中央商务区,天河拥有全国最前沿的“智慧城”,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天河还是经典教育的重镇。

作为东道主,我首先要对屈哨兵局长的信任、厚爱、期待表示衷心的感谢!其次,对牺牲节假日来支持、参与经典教育的校长、骨干教师以及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深深的敬意!刚才,广州市教育局最高掌门人(教育局局长)屈哨兵教授讲了三点,我也讲三个观点:第一,经典教育是重建文化信仰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多次的自我否定: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经历了数千年的闭关锁国,被外国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过门,开始第一次怀疑自己的文化,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无限崇拜;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原本是一场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后来因为袁世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21条”而演变成了一场爱国主义运动,这场没有完成的思想启蒙运动的直接结果就是彻底底打到了孔家店、全面的否定了传统文化;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因为怀疑引起,怀疑一切,学习西方就是崇洋媚外,学习传统就是复古主义;第四次是改革开放——适逢世界新技术革命,我们封闭了三十年,人家突飞猛进了三十年,突然打开国门,再一次怀疑和否定了自己的文化,开始新一轮的崇洋媚外。

但是,我要问自己,问大家,问国人:经历了100多年的向国外学习所谓先进的文化,我们不讨论国外西方文化是否先进,历史和经验证明,西方的先进文化我们没有学到。

我们学到了什么呢?比如,作为西方先进文化的代表,美国人的热情、美国人的直率、美国人的民主、美国人的创新精神等等,我们都没有学到,我们学到的只是暴力恐怖;再比如说,学习西方文化先行一步的日本,我们没有学会日本的企业管理,没有学会日本的企业精神,我们甚至没有学到樱花精神,甚至没有学到武士道精神,我们学到的是卡通片、卡通画,作为教育工作者,看到孩子们私底下疯狂迷恋日本的卡通和漫画,能作何感想呢?我们学会了英国人的绅士吗?我们学会了德国人的严谨吗?我们学会了法国人的浪漫吗?我们学会了瑞士人的精确吗?事实是好的东西,我们几乎什么都没有学会;糟粕的东西我们几乎什么都学会了。

推进文化自强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途径

推进文化自强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途径

推进文化自强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途径近年来,中国正处于一个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自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全球经济体系加速发展、国际竞争不断加剧,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因此,推进文化自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本文将从时代背景、现实威胁和实施途径三个方面,阐述推进文化自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时代背景:文化软实力成为重要标志近年来,中华民族在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对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竞争愈演愈烈,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的中国,必须通过文化自强来提升国家形象,加强国家的软实力。

实际上,文化自强已经成为各国推进行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在全球互联网及信息化进程的背景下,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文化自强既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因此,推进文化自强已成为中国能否走向强国之路的标志。

二、现实威胁:文化自信遭受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遭遇到了空前的挑战。

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如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等等,都要求我们在思想、文化上寻求自我的表达,寻求自主权。

而这一点不容易想象。

现代教育的工业化、信息化的大规模实施,给文化传承和创新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外国文化的侵蚀加剧,导致文化自信度被削弱,这是一个巨大的风险,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公共文化方面,我们面临的是基础设施不足,地域文化的快速下行,社会精神文化的分化,在知识分子流动性加大和大众文化浸泡的交叉条件下,中国大众文化缺乏统一性和健康发展的空间问题。

其中,文化产品的创新、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存在诸多困境。

因此,推进文化自强、实现文化自信已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实施途径:彰显文化自信并强化国家软实力推进文化自强,需要我们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对于一个文化大国尤为重要。

对外的文化交流需要让我们的文化更加具有活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大文化价值和作用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大文化价值和作用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大文化价值和作用1.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大文化价值和作用。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认识到它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有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复兴的必要条件。

通过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道德准则和价值观,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增强自己的内心力量和自豪感。

同时,中华文化的传承也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传承中华文化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保留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财富。

通过传承中华文化,我们可以培养新一代中国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增强国家凝聚力和价值观统一,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综上所述,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所具备的重大价值和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中华文化,我们可以塑造民族的自信心,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同时,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有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和价值观统一。

希望本文能够引起读者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是对整篇长文的结构进行介绍和概述,让读者对文章的整体框架和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具体内容如下所示:在本篇长文中,我们将探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大文化价值和作用。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阐明了写作的目的。

我们将通过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文化价值和作用进行探讨,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和指导。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两个内容:重塑民族自信心和传承中华文化。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倡议书(通用13篇)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倡议书(通用13篇)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建议书〔通用13篇〕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建议书〔通用13篇〕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建议书篇1各位同仁、同学: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生命智慧的最高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存开展的坚实根基,是中华民族屡经劫难而生生不息的强大纽带。

作为高职院校应该自觉承当起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在网络传媒高速开展的今天,铺天盖地的信息,让我们视野开阔、畅达便捷的同时,也使得我们视听饱胀,心浮气躁。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唯有读书可以开阔胸襟,观古达今,观人知己;唯有读书能养志安神,尊贵个人,养浩然之正气!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谨向广阔师生提出建议:一、学习古圣先贤,诵读国学经典热爱国学,亲近经典,积极参加国学经典诵读学习活动,不仅要重视专业技术的学习,还要重视学习宽厚的历史人文知识,做到博古知今,古为今用,坚持交流分享读经典的快乐与心得,让“读经典”“诵经典”“品经典”成为我们学习的一局部。

二、文明修身处世,践行传统文化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将经典的精神变为自觉行为,让儒家的经典忠、廉、孝、爱、义、恭、礼、智、信、让等理念在校园扎根,传颂在校园和社会每个角落。

三、厚德行仁尚和,弘扬国学精神以“知书明礼,悟道行仁”为主题,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精神,深入领会国学的精华,自觉做一名国学精神的践履者和传播者,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学以致用,济世范俗,共同创立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为重振国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中华大地,钟灵毓秀,才志之士,代不乏人,诚望诸位同仁师生,高瞻远瞩,精诚团结,前继往圣,后开来学,各本已立立人之心,行自利利他之事,让国学成为广阔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传递美妙的感受和思想的启迪,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奠定一生坚实的人文根底。

让我们行动起来,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师,进学修身,追求生命智慧,领悟人生真谛,快乐生活,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追求高远的生命宗旨和理念。

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多元文化教育指的是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尊重和促进不同文化、种族、宗教、性别、能力等多样性,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开放心态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认识到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验。

它强调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多样性,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包容性思维。

多元文化教育旨在打破偏见和歧视,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和和谐共存。

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多元文化教育对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对于个人而言,多元文化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拓宽视野,提高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社会而言,多元文化教育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促进共同进步和发展。

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实施多元文化教育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育机构要制定相关政策和课程,将多元文化教育融入到教学中。

其次,教师需要接受相关培训,提高跨文化教学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和包容的观念。

此外,家庭和社会也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支持多元文化教育的环境。

多元文化教育的挑战虽然多元文化教育有着诸多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和沟通障碍,需要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设法化解。

另外,传统的教育体系和思维方式可能会限制多元文化教育的推广,需要更多的改革和创新来适应多元文化的需求。

总的来说,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需要各界共同努力来实现。

只有通过多元文化教育,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

2024年中学校长上半年工作总结(5篇)

2024年中学校长上半年工作总结(5篇)

2024年中学校长上半年工作总结随着《关于____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正式颁布与深入实施,一场广泛而深远的新课程改革已在数年前全面铺开。

____作为此次改革的先锋,历经数年不懈努力,已成功将课改打造成为其鲜明的教育名片。

在县教委的坚强领导下,____中学勇于面对挑战,秉持励精图治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推动课改进程。

即便在办学环境严峻、生源数量锐减、师资力量不均等多重困难下,学校仍凭借几届校领导的卓越领导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课改成就。

自课改实施以来,____中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实现了根本性转变,教育教学素质显著提升,教育教学研究氛围日益浓厚,课堂教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创造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学校注入了新理念、新方法,开启了新尝试与新探索的征程。

现将过去两年的课改工作具体总结如下:一、新课改引领教师观念转变,促进教师素质全面提升新课程改革不仅是对教材内容的革新,更是对教育理念与文化的深刻变革。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要适应这一变革,就必须及时更新观念,不断提升自我,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 强化培训,重塑教师观念我们紧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相关文件精神,提高认识,明确新课程理念,把握新教材特点。

通过参加县教委组织的各类课改培训、现场学习及交流研讨活动,以及利用网络资源与图书资料开展校本培训,使教师对新课程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2. 加大培养力度,提升教师素质我们将教科研工作视为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鼓励教师在教育科研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逐步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与观念,增强教育教学能力。

近年来,我们根据课改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教学教研制度,明确各阶段课改重点与方向。

在AI时代如何重塑教育评价体系

在AI时代如何重塑教育评价体系

在AI时代如何重塑教育评价体系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教育领域也不例外,AI 的应用为教育带来了诸多创新和便利,但同时也对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这个充满变化和机遇的 AI 时代,如何重塑教育评价体系,使其更适应时代的需求,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AI 时代给教育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学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通过智能教育软件和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其次,教育资源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和丰富。

无论是优质的课程视频、电子书籍还是学习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轻松获取。

然而,这些变化也使得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教育评价体系显得越来越滞后和片面。

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知识记忆和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更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此外,传统评价体系往往是一次性的、终结性的,无法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情况,也不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那么,在 AI 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重塑教育评价体系呢?首先,评价的目标应从单一的知识掌握转向全面的素质提升。

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素养。

这些素养对于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和发展至关重要,也是 AI 时代所需要的关键能力。

其次,评价的方式应更加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考试,还应引入项目式学习评价、实践操作评价、小组合作评价等多种方式。

例如,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的项目,如研究课题、社会实践等,来评价他们的综合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观察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这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读-尚俊杰《未来教育重塑研究》一书分享活动

读-尚俊杰《未来教育重塑研究》一书分享活动

读-尚俊杰《未来教育重塑研究》一书分享活动活动背景与目的随着教育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教育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提升教育质量和公平性,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议题。

尚俊杰博士的《未来教育重塑研究》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方向。

本次分享活动旨在引导大家深入了解这本书,探讨未来教育的趋势和可能,以期共同为教育的进步贡献力量。

分享活动流程1.活动开场:介绍活动背景、目的及分享嘉宾2.尚俊杰博士及其作品介绍3.《未来教育重塑研究》主题分享4.现场提问与讨论环节5.活动总结与感言6.结束语与致谢尚俊杰博士及其作品介绍尚俊杰博士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未来教育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教育科技、未来教育等领域的研究。

他的《未来教育重塑研究》一书,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未来教育的趋势、挑战和机遇,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可能图景。

这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未来教育重塑研究》主题分享在主题分享环节,我们将一起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未来教育的趋势与挑战2.教育科技的发展与应用3.个性化教育与公平性的实现4.教育重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深入解读这本书,我们希望能为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

现场提问与讨论环节在现场提问环节,我们将邀请在座的各位提出你们对《未来教育重塑研究》一书的问题、看法和建议。

同时,我们也将针对尚俊杰博士的分享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共同探讨未来教育的可能性。

希望通过这个环节,激发更多的思考与交流,深化我们对未来教育的理解。

活动总结与感言在活动结束之际,我们将对本次分享活动进行总结。

回顾活动中的亮点与收获,强调尚俊杰博士的学术贡献和实践启示。

同时,我们也将表达对参与者的感谢和祝福,期待在未来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继续深化合作与交流。

科技发展对当代社会文化的影响

科技发展对当代社会文化的影响

科技发展对当代社会文化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生活习惯的改变到教育方式的转变,科技的进步已经彻底重塑了我们的社会文化。

首先,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手机、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科技产品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家人交流,无论是通过语音、短信还是社交媒体,彼此之间的真实感与时效性大大增强。

此外,购物、支付、订票等生活琐事也变得更加便利,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解决。

这些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高效,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沉迷手机、社交疏远等。

科技的进步既是利器又是双刃剑,我们需要合理运用科技,保持生活的平衡与健康。

其次,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教育方式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

如今,智能手机、电子设备的普及使得学习变得更加便利。

学生们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观看教学视频来补充课堂教学的内容。

在线教育平台也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人们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时间。

另一方面,科技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一些传承方式例如口传、手工艺等渐渐失去了地位,面临被遗忘的危机。

然而,科技的进步使得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保存文化遗产,建立数字化图书馆、博物馆等来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

此外,科技的发展也改变了艺术创作的形式和艺术产品的呈现方式。

数字化技术、计算机图像和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使得艺术家可以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他们的创作。

虚拟现实艺术展、数字艺术作品和多媒体演出等正在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喜爱。

这些新兴的艺术形式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机会和艺术展示平台,让观众能够亲身感受艺术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文化问题。

其中之一是信息爆炸。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无法避免面对海量的信息流,许多信息的真伪难以辨别。

此外,虚假新闻、网络谣言等也频繁出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

教研室工作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研室工作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研室工作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2023年,教育界仍将面临着诸多挑战。

我们理所应当成为全民的良师益友,为新时代培养一线岗位的未来精英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此,我们提出了教研室工作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一、加强师德教育,重塑教师形象师德教育是一所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方针,旨在营造敬业、专业和爱心的氛围。

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尤其是在现如今的教育形势下,教师所采用的行为准则、职业规范和道德标准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让学生在我们的带领下成长和前行,为教师这一神圣职业撑起一个良好的形象。

教师带着每一位学生敲响青春岁月的钟声,担负着育人重任。

而我们所追寻的并不仅是卓越的成绩,更是一个应具备高度责任感、社会意识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尊重的人格塑造。

做为教育者,我们既是学生的引路人,更需要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陪伴伙伴,以期更好地启迪他们的智慧和培养好他们自我意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加强教育创新,注重探究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创造一种轻松自由、富于创造力和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二、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保障教学质量教师是国家的重要建设力量,也是教育理念和观念的传播者。

为了保证我们的教育品质,我们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良好的形象。

让我们自始至终坚持教育为先的原则,提升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从而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

此外,我们还应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课程来加强我们这一行业的专业素质,发掘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法。

在课程创设方面,应更为注重实务,以期学生能够通过我们的实操培训环节更深厚地理解所学内容,理论与实践并重并行。

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荡涤更多清洁的教育环境,并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模式。

三、积极营造幸福氛围,构建和谐校园幸福是美好人生的基础,也是一个教学环节必须达成的重要目标。

我们应该重视影响学生感受的方方面面,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校园氛围,谋求教育让学生们发展成为心灵洁净、温暖、有感染力的人。

为孩子重塑教育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为孩子重塑教育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为孩子重塑教育》读书笔记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愿这本书坚定我的教育追求,心向往之,努力前行。

让人心动的教育话语:1.教学是一项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

我们将塑造孩子、改变下一代命运的重任放在教师肩上,而给教师支付的工资却和打工仔的收入持平。

我们期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家庭、积极性和生活问题负责,但又觉得教师不值得信任,于是用毫无意义的标准化考试为他们带上了镣铐。

每当事情的进展和预期不符时,无论是关于某个孩子、某个班级、某所学校,还是全国教育界,我们都将矛头直指教师,从来没想到要去做点什么来支持他们。

尽管如此,教师们依然坚强隐忍,不管风吹日晒,每天准时来到学校,努力帮助我们的孩子成长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2.改变现有学校教育的难题:改变现行流程和安排,难度太大;社会还是很重视考试成绩的;将教学重点从沿用多年的教材和考试中移开需要时间;为教师提供实用的职业发展培训不容易实现;家长都谨小慎微,不敢承担风险。

3.全世界动手学习新高潮,这些学习内容包括:动手做事的项目、学习创客空间和设计思维。

学生的每一次搭建,每一次创造,都意味着他们全身心投入在了学习过程中,正在不断构建和完善未来独创社会所必备的重要技能。

4.需要为学生赋予更多的话语权,让他们决定自己该学什么,怎么学。

当学生拥有学习的话语权,能对自身的努力进行自主管理时,他们就会以更加投入、更加快乐、更加强有力的心态去迎接学习任务。

5.创新时代,学生需要掌握与以往不同的能力,包括创造力、沟通能力、利用创意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力、项目管理力,以及概念化能力。

6.教育的本质在于人,人世间再没有比“让人成为人”更深刻、更宏大的课题了。

但凡真正沉下心来做教育的人,都被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最优秀的教育者面临的终极“瓶颈”既不是技术,也不是知识,而是教育者自身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的深度和高度。

所有真正做教育的人都深谙这一点,所以他们会以最谦逊和敬畏的心在“外在世界”做好匠人,在“内在世界”寻求开悟。

[浅谈,永恒,主义教育,其他论文文档]浅谈永恒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及其现代启示

[浅谈,永恒,主义教育,其他论文文档]浅谈永恒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及其现代启示

浅谈永恒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及其现代启示”论文关键词:永恒主义教育主张启示论文摘要:永恒主义学派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认为教育的性质、教育目的、课程内容等是永恒不变的。

这些永恒不变的从该派教育思想对重塑传统文明、构建新时代人文价值出发,阐释其教育主张,以期从中探寻对我们的教育在新世纪人丈精神建设中的有益启示。

永恒主义又称为古典主义,属于“新传统教育”。

作为现代的教育哲学流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钦斯、艾德勒,英国的利文斯通和马利坦等。

其教育思想因宣传持久不变的文化传统、人性、真善美等教育理念的永恒性而引起广泛关注。

一、永恒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人类的发展我们可以用两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那就是“变”和“不变”。

永恒主义则强调的是不变。

这在他们的教育主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永恒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永恒主义教育家基于古典实在论的哲学观点,认为宇宙存在一种永恒的、绝对的、同一的实在,事物的变化被一种永恒的普遍法则所支配,并且总是以其不变的固有本质为基础。

在永恒主义教育家看来,“人是理性的动物”。

而理性是人性中共同的最主要的永恒不变特性,因此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教育的本质也必然是永恒不变的。

阿德勒就明确提出“如果人是理性的动物,在全部历史时代中,基本性都是永恒不变的话,那么不管处在什么文化和时代,每一个健全的教育方案都必须具有某些永恒不变的特点。

”从他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在永恒主义者看来,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中的人,在社会和文化中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其最根本的人性却是恒久不变的,因而在人基础上的教育的本质也必然是恒久不变的。

(二)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永恒主义教育家认为,既然在人类天性中存在共同要素—以理性为特征的人性,那么,教育的首要目的应该是引出这种要素,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关注那些“属于人之作为人的东西”以及“人与人间相通的东西”,使人的理性和精神力量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塑我们的教育文化
作者:杨斌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6年第11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育。

一种教育有区别于另一种教育的文化特质。

当然,不同教育之间也具有共同的文化特质。

这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教育质态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文化的质态。

因之,教育变革,最为重要的还是教育文化的变革。

文化变革的步履是缓慢的,有时还会出现迂回曲折,教育文化也是这样。

回望二十世纪百年教育文化的演进沿革,感触良多。

追溯中国现代教育的起点,我们沿着岁月的河流回到上世纪初叶现代教育那一滥觞时期:从旧式封建教育脱胎而来的新教育,革故鼎新,生机勃勃,挟风云激荡之时代雷霆,筚路蓝缕,呼啸前行,谱写了现代教育史上的辉煌篇章。

在前辈先贤们慷慨悲歌的奋进途中,留下了许许多多铿锵如金石、掷地而有声的长言短论,字里行间自然积淀着烙有鲜明时代印记的文化因子。

今日读之,犹如謦欬在耳,动魄惊心。

虽然,历史早已翻开新的一页,今天的教育和百年以前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如果放在社会转型的悠远时空考察,却不难发现,因为处于同一个现代化发展进程之中,所以教育仍然面临着一些共同的话题、问题乃至难题。

那些越过世纪风云破空而来的智者声音在当时可谓振聋发聩,在今日依然启人哲思、发人深省。

为此,毋庸讳言,着眼当下教育变革现实的当代意识是《教出活泼泼的人——民国教育名家演讲录》一书遴选作者、厘定篇目的重要考量。

发轫于1980年代的当代教育改革,已逾三十年。

盘点三十年间的改革步履,有坚实,有虚浮;有阔步,有徘徊。

但总体看都是努力向现代教育的回归与趋近,其成绩可圈可点,其问题也显而易见。

教育改革如同社会改革一样正进入“深水区”。

而这“深水”之深便是要触及体制与生俱来的一些文化痼疾。

三十年的教育改革,在教育普及、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课程体系、教材教法等方面作了或深或浅、有得有失的探索和尝试,而对教育深层次即文化层面的问题则几无作为。

教育改革的下一个“堡垒”,也是最难攻克的“堡垒”,应该是教育文化。

而能给教育文化改革提供镜鉴作用的,或许,正是现代教育滥觞期由那些时代“弄潮儿”积淀起来的教育文化经典。

系统完整地描述现代教育文化的图像和肌理,显然非此短文所能胜任,但是,若能准确找出我们今天教育文化需要革除的种种疾患弊端,再借诸位先贤的思想、智慧之光予以灼照聚焦,那么,对当下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和锋芒所向或许不无裨益。

概言之,如下几个方面似尤其值得关注:
价值文化。

教育的终极价值,从不同的维度看会有不同的理解:或青睐培养合格劳动者,或着意锻造合格公民,或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终生幸福。

不同视角有交集融合,也有各自侧重之处。

现代教育之所以“现代”,就是应该首先着眼为现代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更加凸显人的价值,更加注重人的终身发展与幸福。

因此,把合格劳动者、现代公民与充分发展的幸福个体三者较好统一起来,应该成为现代教育价值文化的首要选择与追求。

而现实是对现代公民与个体全面发展这两个维度的重视远为不够,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也未能完全实现。

应试教育更是严重模糊和扭曲了教育的价值取向。

“教出活泼泼的人来”,应该成为重塑教育价值文化的本质内涵。

组织文化。

有两种学校组织文化:一种偏重于行政功能,一种偏重于学术功能。

现代学校组织文化,应该淡化行政色彩(淡化不是取消,适当的行政功能是必须的),强化学术功能。

而现实是学校行政色彩太浓,学术功能发挥不足。

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权威引领功效;要加强教师文化建设,强化教研文化建设;要真正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职能,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学校成为教师的温馨家园。

学生管理方面,要健全学生自治组织和社团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社团在学生活动中的纽带、伙伴和自治功能。

让学校具有相对独立(办学自主权)和相对纯粹(崇尚学术)的秉性,是教育之福。

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的本质是法治精神。

学校管理者必须依法治校。

人治因素太过浓厚,仍然是目前学校管理的严重弊端。

是否有一套完备的制度文化,是一所学校成熟与否的标志。

一所好的学校,校长只是学校制度的执行者;同时,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也应该不断融化、积淀、生成在学校制度文化中。

一个优秀校长,应该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鲜明地打上自己的思想印记。

同时,校长也应该是学校制度文化的坚定执行者和忠诚守护人。

好的学校制度文化比好的校长更可靠,更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影响力和发展内驱力。

课程文化。

要建立完备的课程文化体系。

目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构想不错,但现实是地方和校本课程远没有落地生根。

国家课程要进一步放开搞活,确实打破行政壁垒,让学校和教师具有真正的教材选择权。

地方课程、乡土课程要真正走进课堂,让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成为促进学生精神生长和记住乡愁的重要资源。

校本课程与教师学术发展息息相关。

校本课程应该为教师学术创造活动留足空间。

鼓励教师建设发挥学术专长的校本课程,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最重要路径。

这是培养专家型、学者型乃至教育家型教师的关键之举,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管理文化。

管理文化的精义在于给学校以办学自主权,给教师以充分发展空间。

目前教育行政部门仍然管得太多、太具体,其后果必然是政绩驱动,急功近利,干扰学校办学行为,也影响教育健康发展。

教育行政管理也要列出“权力清单”,要简政放权。

必须改革校长的遴选和产生机制,要让切实有教育思想和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管理学校,真正形成让教育家办学的良好氛围。

在教师发展方面,要坚持正确的教师职业发展导向,鼓励教师树立崇高教育信仰,提升专业境界,感受职业幸福,少作缺乏科学依据、有悖成长规律的形形色色的评定、评选、评比,把教师关注点真正引向对教育教学的科学理解和倾心投入上来。

也许还可以罗列一些,但已经足够了。

要之,我们的教育文化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教育文化弊端乱象纷繁,但根子在管理体制和机制。

解决问题的关键当然应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

对此,有识之士批评建议甚多,教育部门领导和教师也都有切肤之痛。

那么,为什么教育文化积弊会依然故我,甚至愈演愈烈呢?窃以为,大概还有个改革的胆识和顶层设计问题。

先说改革的胆识。

固然,教育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牵一发而动全身,十分敏感而且复杂,改革应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但是,一些已经形成共识的问题还是要下定决心,壮士断腕。

是改革就要冒风险。

四平八稳的事就不叫改革。

没有对教育事业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没有对教育痼疾的切肤之痛,没有对民族未来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也就难以作出重大的改革决断。

再说改革的顶层设计。

必须从破除僵化的管理体制和去“行政化”入手,让校长和行政体制相对绝缘,让形形色色的教育行政附属机构和行政体制相对绝缘。

校长不再是某个级别的行政官员,而应该是一个职业的教育管理人。

有了这样的管理体制,校长才可能潜心治校,把学校真正作为人生事业去创造,而不是当作官场去经营。

同时,必须让教师也能对由谁来治校有一定发言权,这样也才能真正保证校长遵循教育规律去管理学校,全心全意地依靠教职员工和学生,把学校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术共同体,让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施展智慧,迸发出高涨的教育劳动热情和创造激情。

呼唤改革教育体制机制,其实就是呼唤教育承担起重建自身文化的庄严历史责任!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教育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蜕变过程,不可能因体制机制变革即立竿见影。

而且体制改革本身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阵痛不可避免,一蹴而就也不可能。

因此,在真刀实枪推进体制改革的同时,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实施渐进的教育文化建设,从当下做起,从点滴做起,以久久为功的韧劲,驰而不息的精神,不断奠定和夯实教育文化的良性基础,这也应该是重启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强力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借鉴现代教育优秀传统,辅之以持之以恒的教育文化建设行动,相信若干年后,我们的教育文化必将有一番崭新气象,重新焕发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生命活力。

借这本《教出活泼泼的人——民国教育名家演讲录》小书出版,就教育文化重塑问题说点管窥之见,聊寄回望百年、前瞻来路之忱。

(杨斌,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215003)
责任编辑:赵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