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学教育学考试复习辅导资料及答案(整理)
一.选择题:“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 ( B)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 D)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C )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D )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C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C )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A )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A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B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D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 A )“学不躐等”出自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A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 A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 A )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A )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B )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A.教育 B.教育学C.教育论 D.德育论 ( C )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 A )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 C )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 D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 A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A.《大教学论》 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A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A.卢梭 B.夸美纽斯C.康德 D.赫尔巴特 ( D )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 D ) 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 B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A.白板说 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 C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D ) 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 ( B )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 A )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 B )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 C )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巴班斯基 ( B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2.1)A 生产力B 科学技术C 政治经济制度D 文化 ( C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A 科学技术B 政治经济制度C 文化D 生产力 ( D )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A 布鲁钠B 赞可夫C 舒尔茨 D皮亚杰 ( C )“人力资本”理论创建于()A 1948年B 1952年C 1958年D 1960年 ( D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A 政治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C 生产力D 文化 ( B )教育能推进科学的A 制度化B 系统化C 体制化D 全面化 ( C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3.1 )A 系统性B 能动性C 客观性D 主观性 ( B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A 孔子B 荀子C 孟子D 墨子 ( C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A 弗洛伊德B 威尔逊C 格塞尔D 皮亚杰 ( C )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A孟子 B墨子 C孔子 D荀子 ( D )提出“白板说”的是A 华生B 洛克C 卢梭 D格塞尔 ( B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A 有针对性B 因材施教C 抓住成熟期D 循序渐进 ( D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 阶段性B 顺序性C 不均衡性D 差异性 ( B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 顺序性B 阶段性C 互补性D 差异性 ( D )“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差异性 B 不均衡性 C 阶段性 D 顺序性 ( A )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A 成熟B 遗传素质C 环境D 教育 ( B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A 环境决定论B 遗传决定论C 教育万能论D 二因素论 ( B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A 遗传素质B 环境C 个体主观能动性D 教育 ( C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A 幼儿期B 儿童期C 少年期D 青年期 ( C )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4.1 )A 教学目的B 教育目的C 培养目标D 教学目标 ( B )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A 教育目的B 教育任务C 教育规律D 教育原则 ( A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A 控制作用B 制约作用C 促进作用D 指导意义 (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A 主要方法B 重要方法C 唯一方法D 特殊方法 ( C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A 教育方针B 教育目的C 教学目标D 培养目标 ( D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A 教育的性质B 教育的任务C 教育的内容D 教育的规律 ( A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A 高水平的智力B 实践能力C 健康体魄D 创新精神 ( D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A 实践能力的培养B 思维能力的培养C 想象能力的培养D 创新能力的培养 ( D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5.1 )A 潜在性B 现实性C 特殊性D 可塑性 ( D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A 实践的属性B 社会的属性C 自然的属性D 现实的属性 (C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A 动力B 动机C 条件 D基础 ( A )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A 认识B 设计C 设想D 安排 ( D )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是A 隐私权B 人身权C 名誉权D 荣誉权 ( B )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A 人身自由权B 人格尊严权C 受教育权D 隐私权 ( C )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并且受到社会A 正常的保护B 热心的保护C 一般的保护D 特别的保护 ( D )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A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B 人身自由权决定的C 隐私权决定的D 名誉权决定的 ( B )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漫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A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B 隐私权决定的C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D 荣誉权决定的 ( C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A 系统化B 多样化C 复杂化D 专门化 ( B )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A 学科专业素养B 教育专业素养C 品德专业素养D 职业道德素养 ( A )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A 管理能力B 控制能力C 教育能力D 研究能力 ( C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A 必然要求B 必然结果C 心理前提D 必要保证 ( D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A 条件B 任务C 途径D 结果 ( A )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A 自由发展B 自主发展C 自愿发展D 自动发展 ( B )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A 权利B 威严C 权威D 人格力量 ( D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6.1)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 C)学校教育的基础是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 ( D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 B)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A课程类型 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 A)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文化学考试复习题(附答案)
判断说明题1.没有人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人。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①文化属于人类的创造。
从本质上来说,所有的文化都为人类所创造。
所以,文化具有人为的性质,是人的本质活动的对象化,是历史地凝聚而成的人的活动的产物。
人类不仅将文化创造出来,还将这种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进而累积成传统和历史。
因此没有人就没有文化。
②人是文化的产物。
文化是人类发明新的适应环境的方式,人总是文化的人。
首先,文化先于个人而存在,每个人出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并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不断地从周围文化中学习,被文化环境进行着改造和加工。
其次,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经过许多代人无意识、集体选择而形成、积淀下来的。
最后,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化创造的历史。
2.没有社会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①文化属于人类的创造,而人又是社会的主要构成部分,因而文化就是社会的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发展。
文化是社会全体成员或一个群体共同享有的。
②文化是社会存在、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
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如中华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作用;文化也是导致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文化转型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新的文化类型促进旧的文化要素和体制的消除,1 文化学推动新的文化要素和体制的建立。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亚文化都是落后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①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这些价值与观念不都是落后的。
②亚文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总体文化的次属文化。
一个文化区的文化对于全民族文化来说是亚文化,而对于文化区内的各社区和群体文化来说则是总体文化,而后者又是亚文化。
但是,在这些文化不都是落后的。
教育文化学复习资料
1.文明的概念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
广义的文明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
狭义的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社会体系。
2.文化的概念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
狭义文化的定义则是文化是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3.文化与文明的区别表现的方面(1)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2)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3)从表面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跳跃发展过程;(4)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
4.文化与教育的基本关系(1)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
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就教育而言,可分为紧密的两个部分:教育理论和教育活动。
两者实际上分属文化的不同层面,教育活动隶属文化的制度层面,而教育理论隶属于文化的精神层面。
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
原始的文化形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的;奴隶制社会,教育逐步成为专门的社会裎活动,学校成了专门施教的场所;当信世界中,现代化已成为一个中心议题,教育的现代化成为尽然。
(2)教育作为文化形态,又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上的意义。
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蕴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教育可以整合、控制文化,文化结为一体,增强文化自身的凝聚力。
5.教育文化学的概念教育文化学是运用文化学的理论框架来研究教育与文化以及教育中的文化现象,主要是一定群体共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规范。
教育文化学被规定为分析教育活动中的文化现象、探讨教育与文化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文化学考试复习资料
文化学考试复习资料一文化学定义,广义和狭义广义而言,文化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二文化学的对象、特性、本质文化学的特征:1 超自然性2 社会性3 时间性4 空间性5 民族性文化学的本质: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学是一门具有特殊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应立于全部科学研究的顶端位置。
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是最高的。
三对文化的各种分类1 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
2 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它由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构成,还包括文化信念与文化情趣等。
3 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以约定成俗方式构成的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
四文化学流派的发展的大致经历五各文化学派的代表或创始人1进化学派(1达尔文2巴霍芬3斯宾塞4赫胥黎5巴斯蒂安6麦克伦南7弗雷泽)2 新进化学派怀特(斯图尔德萨林斯)3 传播学派弗罗贝纽斯(格雷布内史密斯)4 历史学派(博厄斯本尼迪克特)5 社会学派(涂尔干布留尔莫斯)6 结构主义学派(列维--斯特劳斯)7 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布朗普里查德)8 心理学派(弗洛伊德荣格本尼迪克特米德)六早期文化学流派研究的特征一跨区域性二创新性三现时性七文化理论的早期进化学派的主要缺陷①早期进化学派过于注重文化发展的单一性,直线性,忽视个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
②早期进化学派以西欧文化为参照系数,注重欧洲中心论思想,认为西欧文化是进化的顶点,忽略文化的复杂性,不能简单类比,忽略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特殊性。
③他们注重从个人心理本质推导社会制度和文化现象的发展规律,忽视文化要素的传播及其功用,忽视文化要素与文化整体之间的紧密关系。
八当代文化学的众多分枝1 文化人类学2 文化社会学3 文化解释学4 文化病理学5 文化地理学6 文化生态学九文化学关注社会、关注经济所形成的学科文化学关注经济所形成的学科:企业文化学文化经济学文化学关注社会所形成的学科:公共事业文化大众文化十 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起因第一,是当代中国社会大变革的需要;第二,与人们对建国以来的“历史反思”相联系;第三,世界性文化研究浪潮的推动;第四,是学术研究发展(综合、整体化)本身的要求。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精)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绪论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学的萌芽和发展A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B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776-1787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4次在格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讲授。
1806年,赫尔巴特接替了康德在格尼斯堡大学的教育学教席,并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C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3个阶段<1>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2>20世纪初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了“实验教育学”这一术语1908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3>19世纪末20世纪初1916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在批判脱离儿童生活的、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上提出的1930年,我国的扬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D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1963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科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书中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概念: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完整版)《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一、选择题1.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一)教育学的萌芽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
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
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
必修四《教育学与文化》期末必背重点知识
必修四《教育学与文化》期末必背重点知
识
-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以研究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学,主要关注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效果等方面的问题,以指导和改善教育实践。
- 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人的尊严、个人发展、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等方面。
- 教育的内容与教材:教育的内容包括语文、数学、科学、社会学、艺术、体育等学科,以及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教育的教材应当体现科学性、全面性、适应性和可行性。
- 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教育的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实践等各种形式,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参与、现代技术的运用等方式来实现。
- 教育的评价与改革:教育的评价应当基于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包括定性与定量的评价内容。
教育的改革应当注重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培养、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方面。
-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文化的特征包括多样性、整体性、开放性、传承性等。
-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教育是文化的重要传承渠道,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内涵内容。
- 教育与文化的发展:教育与文化的发展应当注重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注重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并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以上是《教育学与文化》课程期末必背的重点知识,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请根据考试要求继续深入学习和准备。
文化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文化学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文化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
A. 个体行为B. 社会结构C. 物质文明D. 人类文化答案:D2. 以下哪位学者不是文化相对论的代表人物?()。
A. 弗朗茨·博厄斯B. 马林诺夫斯基C. 爱德华·萨丕尔D. 赫尔德答案:D3. 文化适应是指()。
A. 文化变迁B. 文化冲突C. 文化融合D. 文化停滞答案:C4. 以下哪一项不是文化的物质层面?()。
A. 建筑B. 语言C. 艺术D. 宗教答案:B5. 以下哪一项是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模拟法答案:C6. 以下哪一项不是文化的功能?()。
A. 社会整合B. 社会控制C. 社会解体D. 社会适应答案:C7. 以下哪一项是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定义?()。
A. 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B. 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和产品C. 人类社会中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D. 所有人类活动的结果答案:C8. 以下哪一项是文化人类学中的“族群”概念?()。
A. 具有共同祖先的人群B. 具有共同语言的人群C. 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D. 具有共同地域特征的人群答案:C9. 以下哪一项是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模式”概念?()。
A. 文化中的固定模式B. 文化中的随机模式C. 文化中的动态模式D. 文化中的静态模式答案:A10. 以下哪一项是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适应”概念?()A. 文化变迁B. 文化冲突C. 文化融合D. 文化停滞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文化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
A. 社会文化B. 物质文化C. 精神文化D. 语言文化答案:ABCD12. 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包括()。
A. 结构主义B. 功能主义C. 进化论D. 文化相对论答案:ABCD13. 文化适应的类型包括()。
A. 同化B. 融合C. 分离D. 抵抗答案:ABCD14. 文化的功能包括()。
教育文化学期末重点
1、文化与文明的关系:P4(1)文化和文明的本质是相同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共生共存的。
(泰勒)(2)文明应隶属于文化的概念,认为文明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或文化发展的某一特殊阶段。
(阿尔弗雷德.韦伯)(3)文明是文化的浅化。
(康德)(4)文明是文化的深化。
(马林诺夫斯基)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多方面的总和,而文明只是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变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群泰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
2、文化与教育的关系:P4①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②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
③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式的总体特征。
它大体可以分为四个组成部分: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知识经验、语言符号。
价值体系对教育的发展轨迹起着调控、制约的作用;思维方式、知识经验受价值规范支配,也深深影响着教育的全过程。
语言符号也深深影响着肩负文化传递和传播重任的教育。
④教育作为文化形式,又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的意义: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蕴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教育可以整合、控制文化使文化结为一体,增强文化自身的凝聚力;教育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文化传播打开方便之门3、教育文化学的定义:教育文化学为分析教育活动中的文化现象、探讨教育与文化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作为教育科学与文化科学高度融合的产物,教育文化学是现代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结果;它既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又属文化科学的门类范畴。
P264、教育文化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社会学三者关系?P30教育文化学——教育与文化(一定群体共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规范)教育人类学——教育与人(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教育社会学——教育与社会(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它们分别以教育中的文化、人、社会三个方面为研究域,侧重的方面不同,研究的范围与重点也有所不同。
教育文化学考试
教育文化论纲复习提要、作业(评论)、论文一、名词解释1.泰勒对文化的解释(17):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2.文化新概念(P37):文化是人类社会按照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方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
这个过程不断化生出在精神、物质、制度、习惯等方面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的结构与秩序,它们被赋予符号意义并获得生命的功能,在不断变化的时空环境中,以自我复制和自我更新的方式发展。
3.教育文化(P97):教育文化就是以教育为途径的人文化成,它是主流文化在教育中的展开。
在此过程中,教育主体以人类终极关怀为价值导向,以人类文化的精华为实质内容,以自由人的素质养成为目的,以符号系统为载体,以特定文化系统所要求的行为方式为规范,遵循自组织原理展开交流与互动。
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宏观上形成精神、物质、制度、群体生活方式及习惯等方面的相对稳定形态,微观上规约并促成个体与所在文化系统相适应的行为模式。
4.课程文化(P170):课程文化就是以课程为载体的文化。
从过程来看,它依据教育的根本理念选择文化、传递文化,使个体在组织化的环境中实现文化生命的生成与发展;从结果来看,一方面造成了人在特定方向上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形成了观念、物质、制度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各种形态。
5.学校文化(P198):学校文化是教育文化的一种方式或途径,它通过对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为教育文化的展开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包括学校精神、校园物质环境、制度规范、亚文化群体、行为方式和习惯等。
这些创造物也在相互联系与作用中不断生成着学校文化的新质。
6.学校精神(P200):学校精神指的是人们通常所谓学校的“精神文化”,是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相对而言的。
是指在特定的学校文化过程中形成的与学校整体的价值追求相关的那些观念和心理特质。
7.非主流文化(212):学生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也指“非正式群体”以及非群体的亚文化,这是一种自发形成的结构与秩序,不属于学校主流文化并与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有冲突。
教师文化考试复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
选(B)文化事象。
2.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
选(B)统一。
3.中国古代文明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选(D)联合与融会。
4.新石器时代结束距今4000年左右,选(A)五六千年之久。
5.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
选(D)文化方向和文明形态。
6.周人极端重视的是。
选(B)农业。
7.建国之初编造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是。
选(D)清。
8.中国历史上,南方把集市定为。
选(D)墟。
9.下列有关制度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选(A)它是人们创制出来的一种无序化体系。
10.“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
选(C)西周。
11.提出“三纲五常”的是。
选(D)董仲舒。
12.现代新儒学的鼎盛时期是在20世纪的。
选(B)五六十年代。
13.中国古代丛书林林总总。
选(B)《四库全书》14.至今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是。
选(D)《四库全书》15.《周礼》又名周官,是一部。
选(D)谈论政治制度的书。
16.汉代六经中的《乐经》不存在,增加了。
选(B)《孝经》和《论语》。
17《春秋文公四十年》选(C)哈雷彗星。
19.学而时习之,选自《论语》答案是A.18.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科技整体观的是。
选(C)中医学。
20.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是答案是(D)语系21.周代,人们四时祭祀祖先,冬祭叫做(D)丞22.从殷墟卜辞来看,这种神叫(C)上帝。
23.传说,制定“六礼”的人是(C)周公。
24.学术界认为科举制创立的年代是(C)大业三年(607)25.秦朝的中央“三公”是(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26.下列关于“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始皇帝是秦政。
27.中国清一色农耕形态的形成,与“重农主义”是(D)大有关系。
28.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A)血缘。
31.佛教的创始人是(C)释迦牟尼。
2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C)《秦律》30.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A)什伍里甲制度。
教育文化学 复习资料
文化的特征:1.文化为人类所特有;2.文化是人后天习得和创造的;3.文化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4.文化是复杂的整合体,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文化与教育相互依赖关系分析:1.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2.教育作为文化形式,又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上的意义: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蕴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教育可以整合、控制文化,使文化结为一体,增强文化自身的凝聚力。
文化学一词的雏形最早见于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他在该书中提到了“文化科学”,对文化特别是原始文化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释。
教育文化学的概念:分析教育活动中的文化现象、探讨教育与文化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或运用文化学的理论框架研究教育与文化以及教育中的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探讨一定群体共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规范)它与教育人类学(运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主要是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的一门学科。
)教育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的关系:三者在研究对象上有相通之处,都或多或少地涉足教育中的文化现象的研究,在研究目的上也有相通之处,即以研究人为旨趣。
教育文化学研究教育与文化(一定群体共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规范);教育人类学研究教育与人(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如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
传统文化挽歌(明末清初)中的教育文化观:文化传递与教育、文化冲突与教育、文化变迁与教育、文化整合与教育。
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备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公其非是与学校”,这种民主思想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另一大文化功能——文化更新与变迁,这是他对古代教育与文化思想的独特贡献。
教育史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史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教育史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起源的多种学说、原始社会的教育形式与内容。
2.古代东方文明的教育: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3.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教育: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制度、智者的出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古罗马的教育继承与发展。
二、中世纪教育史1.基督教教育:基督教对中世纪教育的影响、教会学校的发展。
2.世俗教育:封建王权对教育的控制、骑士教育、行会教育等。
3.大学的出现与发展:中世纪大学的兴起、特点与影响。
三、近现代教育史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宗教改革对教育的影响。
2.欧美国家的教育改革: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国的教育制度变革、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发展。
3.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发展: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建立、教育改革与教育思想的形成。
四、现代教育思想与流派1.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杜威、陶行知、布鲁纳、皮亚杰等现代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心理学流派在教育中的应用。
3.教育社会学与教育经济学的兴起: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研究,以及教育公平、教育资源配置等问题的探讨。
五、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1.国际教育改革动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教育政策与倡议、全球教育治理。
2.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在线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等。
3.教育创新与教育质量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六、中国教育史1.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科举制度的演变、书院制度、私塾教育等。
2.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时期的教育改革。
3.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体系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以上是教育史考试复习的重要知识点总结,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准备。
教育与文化题库
教育与文化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文化资本指语言及社会的能力,诸如风格、举止、实际知识、对于客观成功机会的渴望和认知等素质。
2.同化指不同文化单位融合成一个同质文化单位的缓慢的过程。
3.符号暴力来自社会下层文化背景的人主动地认同社会统治阶级的文化,从而压抑自身的文化资本,积极努力以获得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资本。
4.班克斯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倡导多元文化教育。
他提出多元文化教学,反对主流中心课程。
5.文化变迁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的变化,文化内容的增量和减量导致结构上的变化,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的大多数成员逐渐放弃旧的行为选择标准体系而接受和形成新的行为选择标准体系的过程,是社会变革和人与人关系结构的重新组合。
6.双语教育双语教育,划分为广义的双语教育和狭义的双语教育两种:广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
狭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学科内容的教育。
7.多元文化教育以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依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所实施的教育。
这种教育观念倡导教育机会均等,尊重文化差异。
8.学校文化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
是为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共有、享受和传递的文化的综合体。
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心理趋向以及规章制度、校风校貌,学校精神额学校形象等。
9.文化传播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
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
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
10.教师文化教师文化的文化特性有:自主性: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艺术,依靠教师的自主性来开发课程、讲授课程。
专业主义:教师职业是专业性非常强的职业。
学院性:追求和传播知识,自我管理11.文化传递文化自上而下的传播,年长者从维持本民族的生存和延续的立场出发,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使得年轻一代掌握这些文化传统。
12.学生文化具有独特性质的学生价值与行为,也称做学生亚文化,次级文化。
教育文化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文化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文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教育政策B. 教育实践C.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 教育理论2. 以下哪项不是教育文化学研究的范畴?A. 教育制度B. 教育传播C. 教育评价D. 教育心理学3. 教育文化学认为,教育与文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A. 相互独立B. 相互影响C. 完全相同D. 互不相关4. 教育文化学中的“文化资本”概念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皮亚杰B. 维果茨基C. 布迪厄D. 杜威5. 教育文化学强调教育的哪一方面?A. 知识传授B. 技能训练C. 文化传承D. 个人发展6. 教育文化学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培养技能B. 传递文化C. 促进就业D. 提高收入7. 教育文化学中,文化资本的传递方式有哪些?A. 家庭传承B. 学校教育C. 社会影响D. 所有选项8. 教育文化学认为,教育对个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知识水平B. 社会地位C. 文化认同D. 所有选项9. 教育文化学中,教育公平是指什么?A. 教育资源的均等分配B. 教育机会的平等C. 教育结果的公正D. 所有选项10. 教育文化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A. 文献分析B. 案例研究C. 实验研究D. 所有选项答案:1-5 C D B C C 6-10 B D D D 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教育文化学的基本特征。
答:教育文化学的基本特征包括跨学科性,关注教育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强调文化资本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传承。
2. 阐述教育文化学中“文化资本”的概念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
答:文化资本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教育、家庭和社会环境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转化为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
在教育中,文化资本有助于个体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教育文化学如何解释教育不平等的现象?答:教育文化学认为教育不平等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家庭背景、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前必背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前必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前必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是教育学专业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育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掌握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不仅对于考试备考有着重要的作用,更对于日后从事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的定义、教育思想流派、教育学派、教育目标以及人格教育等方面进行介绍,帮助考生做好考前复习的准备。
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指通过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和促进个体的个性、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和活动,是社会对个体的有意识的影响和引导。
2. 教育思想流派2.1 教育主义教育主义是强调以教育为中心的一种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孔子、庄子、孟子等。
他们认为教育是人的本质需求、人格修养和社会责任的体现,强调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2 心理主义心理主义是强调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弗洛伊德等。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科学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2.3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强调以社会为基础的一种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马克思、恩格斯等。
他们认为教育是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物,教育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劳动者和公民。
2.4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强调以人为本的一种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等。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3. 教育学派3.1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强调行为塑造和条件反射的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有斯金纳、沃特森等。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通过外部刺激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习惯和技能。
3.2 认知主义认知主义是强调思维过程和知识建构的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茨基等。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3.3 心理主义心理主义是强调情感体验和人格发展的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等。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教育文化学》作业参考答案
《教育文化学》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教育文化学:教育文化学是分析教育活动中的文化现象,探讨教育与文化关系的一门学科。
2. 涵化:涵化指由不同文化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因持久地相互集中的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结果造成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大规模的文化变迁。
3. 文化变迁:只有那些导致文化结构或者说文化模式都发生变更的方式,只有文化价值体系的变革,才能算是文化变迁。
4. 文化:文化是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5. 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
6. 濡化:濡化是部分有意识、部分无意识的学习过程,靠老一代指示、引导并强迫年轻一代接受传统的思想和行为。
7. 世界文化:世界文化也被称为“一般文化”、“人类共同文化”,即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所存在的一些共同现象。
8. 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的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
9. 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要素或型式相互适应、协调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
10. 反学校文化: 反学校文化是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它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是与学校的主导价值规范相反的。
二、填空题1. 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2. 《文化科学》3. 崇实黜虚4. 博雅教育实用的博雅的5. 《原始文化》6. 直接传播媒介传播刺激传播7. 教育与文化8. 中体西用9. 多元文化教育10. 知识经验语言符号思维方式价值体系11.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12. 文化多样性文化背景13. 抽象联合14. 文化内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15. 宏观文化微观文化16. 价值观念17. 选择性排除18. 学习的结果上计划上学习环境上19. 6020. 个体主体社会群体环境21. 宏观文化微观文化22. 教师与学生课程学校组织机构23. 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社会制度三、选择题1. D2. B D3. C4. B5. C6. A B C7. A B8. A B C9. B C D10. B C11. B C12. A13. A14. B15. A A16. B17. D18. A19. A20. B D21. A B E22. B23. A24. A C25. A B C D26. B C D27. A B C D28. B29. A30. B31. A B32. A B C33. C34. A B35. B36. A A37. A38. B C39.B C40. A B C41. B C D42. A B C E43. A B44. A B45. A B C D46. A B C D47. B48. A四、判断题1. 文化学一词的雏形最早见于怀特的《文化科学》一书。
中学教育学考试复习辅导资料及答案最终版
一.选择题:“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 B)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D)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C )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D )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C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C )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D )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A )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C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A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B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C )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C )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D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D.《中庸》 ( A )“学不躐等"出自A.《学记》 B.《论语》C.《礼记》D.《中庸》( A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A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 A )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A )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B )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A.教育 B.教育学C.教育论 D.德育论( C )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卢梭D.裴斯泰洛齐( A )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D.裴斯泰洛齐( C )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D.洛克( D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 A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A.《大教学论》 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A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A.卢梭 B.夸美纽斯C.康德 D.赫尔巴特 ( D )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 D )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 B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A.白板说 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 C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D )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 ( B )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A )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B )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D.维果斯基 ( C )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巴班斯基( B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2.1)A 生产力B 科学技术C 政治经济制度 D 文化 ( C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A 科学技术B 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 生产力( D )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A 布鲁钠B 赞可夫C 舒尔茨 D皮亚杰( C )“人力资本”理论创建于()A 1948年B 1952年C 1958年 D1960年( D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A 政治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 文化( B )教育能推进科学的A 制度化B 系统化C 体制化 D全面化 ( C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3.1 )A 系统性B 能动性C 客观性 D主观性 ( B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A 孔子B 荀子C 孟子D 墨子( C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A 弗洛伊德B 威尔逊C 格塞尔D 皮亚杰( C )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A孟子 B墨子 C孔子 D荀子( D )提出“白板说”的是A 华生B 洛克C 卢梭 D格塞尔( B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A 有针对性B 因材施教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 D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 阶段性B 顺序性C 不均衡性D 差异性( B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 顺序性B 阶段性C 互补性D 差异性( D )“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差异性 B 不均衡性 C 阶段性D 顺序性( A )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A 成熟B 遗传素质C 环境 D教育 ( B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A 环境决定论B 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B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A 遗传素质B 环境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C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A 幼儿期B 儿童期C 少年期D 青年期 ( C )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4.1 )A 教学目的B 教育目的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 B )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A 教育目的B 教育任务C 教育规律 D 教育原则 ( A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A 控制作用B 制约作用C 促进作用 D 指导意义(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A 主要方法B 重要方法C 唯一方法 D 特殊方法( C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A 教育方针B 教育目的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 D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A 教育的性质B 教育的任务C 教育的内容 D 教育的规律( A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A 高水平的智力B 实践能力C 健康体魄 D 创新精神( D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A 实践能力的培养B 思维能力的培养 C 想象能力的培养 D 创新能力的培养 ( D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5.1 )A 潜在性B 现实性C 特殊性D 可塑性( D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A 实践的属性B 社会的属性C 自然的属性D 现实的属性(C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A 动力B 动机C 条件D基础( A )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A 认识B 设计C 设想D 安排( D )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是A 隐私权B 人身权C 名誉权D 荣誉权( B )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A 人身自由权B 人格尊严权C 受教育权D 隐私权( C )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并且受到社会A 正常的保护B 热心的保护C 一般的保护D 特别的保护( D )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A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B 人身自由权决定的C 隐私权决定的 D 名誉权决定的( B )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漫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A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B 隐私权决定的C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D 荣誉权决定的 ( C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A 系统化B 多样化C 复杂化 D 专门化( B )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A 学科专业素养B 教育专业素养 C 品德专业素养 D 职业道德素养 ( A )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A 管理能力B 控制能力 C教育能力 D 研究能力( C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A 必然要求B 必然结果 C心理前提 D 必要保证 ( D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A 条件B 任务C 途径D 结果( A )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1 / 1A 自由发展B 自主发展C 自愿发展D 自动发展 ( B )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A 权利B 威严C 权威D 人格力量 ( D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6。
教育文化学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文化学考试复习资料一、教育文化学概述(一)文化的词源分析1.文化最先表示一种完全物质的活动,然后才比喻性的用于精神生活,最后才被用来表示一种作为活动结果的“存在”。
(二) 众说纷纭的文化定义1.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第一次在科学的意义上给文化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认为:“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
”2.马凌诺夫斯基认为文化产生于人的基本生物需要和派生的需要,因此,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即包括具体的工具和消费品,又包括社会集团的宪纲、人们的观念、技术、信仰、习惯等制度。
(三)文化的含义1.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的概念,它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人为创造的。
2.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精神因素是文化内涵的核心。
3.文化是整合的、模式化、类型化的生活方式。
一种文化是由文化特征或文化特质(往往包含特征细目)、特征组合以及整体活动或文化模式所构成的。
4.文化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5.文化是人创造的,人类创造的文化反过来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于生活于一定文化条件下的人们来说,文化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而不是生物性的遗传;6.文化是相对稳定与变化发展的统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其变化可能是频繁的。
(四)教育文化学定义教育文化学即教育文化研究及其成果。
两种理解:一是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二是教育的文化研究(或教育文化的研究)。
(五)教育文化学研究范围除了研究教育与文化的一般关系外,还研究特定的文化现象与教育的关系,如文化传统与教育、文化传播与教育、文化变迁与教育、文化冲突与教育、文化整合与教育、多元文化与教育等。
用文化学的范式、基本原理、范畴作为分析教育的工具进行文化学的或者文化的解释,如文化学视角下的教育观、教育文化、学校文化、课程文化、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班级文化等等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育文化学概述(一)文化的词源分析1.文化最先表示一种完全物质的活动,然后才比喻性的用于精神生活,最后才被用来表示一种作为活动结果的“存在”。
(二) 众说纷纭的文化定义1.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第一次在科学的意义上给文化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认为:“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
”2.马凌诺夫斯基认为文化产生于人的基本生物需要和派生的需要,因此,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即包括具体的工具和消费品,又包括社会集团的宪纲、人们的观念、技术、信仰、习惯等制度。
(三)文化的含义1.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的概念,它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人为创造的。
2.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精神因素是文化内涵的核心。
3.文化是整合的、模式化、类型化的生活方式。
一种文化是由文化特征或文化特质(往往包含特征细目)、特征组合以及整体活动或文化模式所构成的。
4.文化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5.文化是人创造的,人类创造的文化反过来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于生活于一定文化条件下的人们来说,文化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而不是生物性的遗传;6.文化是相对稳定与变化发展的统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其变化可能是频繁的。
(四)教育文化学定义教育文化学即教育文化研究及其成果。
两种理解:一是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二是教育的文化研究(或教育文化的研究)。
(五)教育文化学研究范围除了研究教育与文化的一般关系外,还研究特定的文化现象与教育的关系,如文化传统与教育、文化传播与教育、文化变迁与教育、文化冲突与教育、文化整合与教育、多元文化与教育等。
用文化学的范式、基本原理、范畴作为分析教育的工具进行文化学的或者文化的解释,如文化学视角下的教育观、教育文化、学校文化、课程文化、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班级文化等等的研究。
(六)教育文化学的研究方法1.理性思辩研究方法(或理论研究法)特点:以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为基础,研究者需要运用各种逻辑和非逻辑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概括、演绎与归纳等)。
研究者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现实或历史等问题采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进行理性思考而形成思想观点的一种研究方法。
2.教育民族志(人种志)特点:系统的田野工作方法,文化全貌观,功能主义的科学文化理论。
(1)情景自然性(2)视角整体性(3)对象熟悉性(4)结果描述性研究者提供对特定情况下的教育制度、过程和现象的科学描述的过程。
它们和其他各种质的研究方法一起,被用来作为“具体研究”、“微观叙事”的工具,渗入到教育研究中的各类主题。
二、教育与文化的一般关系(一)教育与文化的一般关系1.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文化是一种强大的育人力量,教育是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之一;3.文化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4.教育做为文化形式,会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上的意义。
●传递保存文化是教育的的基本功能●教育对文化的保存和维持,主要是通过选择、整理和传递文化来实现的。
●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蕴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教育可以整合、控制文化,使文化结为一体,增强文化自身的凝聚力(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关于第3点阐释)1. “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对教育的影响(天与人的关系是相通的融合的,而不是对立的分裂的。
)2. “仁智统一”对教育的影响(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认识论和伦理学的统一。
)3.“知行相即”对教育的影响(知人道、忠孝节义带有普遍性,要求人采用“体知”或“悟知”的认知方式。
)4.“注经”与独创的统一对教育的影响(保证了教育传递文化的功能,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置于经学独断论的价值体系之中,并强化了师道尊严的传统。
)5.“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对教育的影响(认为内在的圣智可以外在化成为开明的治国安邦之术。
)三、文化传播与教育(一)文化传播的定义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主要指文化的迁徙、采借、暗示及分布。
人类学传播是指文化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现在认为:文化从一社会到另一社会、从一区域到另一区域以及从一群体到另一群体的文化互动现象。
(二)文化传播的作用文化的重要特性就在于其社会性,即必须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
同时,传播还是文化延续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三)文化传播的类型一种是纵向传播,表现为同一文化内知识、观念,价值规范等的传承,与我们通常讲的文化传递大体无异;另一种是横向传播,表现为不同文化的接触、采借,与文化输入、借用类同。
(四)文化传递与教育纵向传播也可分为两种形式,即自下而上的传播和自上而下的传播。
在教育活动中,自上而下的传播和自下而上的传播都是存在的,但更多地体现为前者。
(五)文化传统与教育文化传统包含四部分: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知识经验、语言符号。
学校教育在传递价值规范、思维方式的过程中,与其隐型文化的特性相应,更多地是以隐蔽课程的方式来得以实现的。
(六)隐蔽课程传播的特点(第五点阐释)第一,传播渠道多。
第二,传播容量大。
第三,传播内容精确度高。
第四,传播方式隐蔽。
(七) 隐蔽课程传播的作用(第六点阐释)首先,它保存了文化,维持了文化生存。
其次,它促成了文化积淀,塑造了民族性格或国民性。
再次,它可以促使文化增殖。
(八) 濡化与教育1.概念: 濡化是部分有意识、部分无意识的学习过程,是年老一代指示、引导并强迫年轻一代接受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2.区分: 它与教育一样,都可用来描述文化现象,揭示文化某一方面的特征。
但它在学习过程上涵盖着无意识与有意识学习两个方面,较教育宽泛;而在学习内容上仅指文化传统的传承,又较教育狭窄。
3.作用: 濡化是使文化保持稳定的重要机制,是文化传统延续的途径,其自身包括着各种各样的形式,家庭及社会的影响均在其内,仅就传播文化传统而言,教育实是一种高级的濡化活动,它的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与其他濡化形式的协调、配合。
4.影响: 教育上对下一代进行濡化的结果,是使得社会文化的许多方面在这一代都趋同于下一代,保持了文化的延续。
有人认为,教育上的濡化可以说明文化的延续,但不能解释文化进化。
此说不无道理。
文化的进化或变迁,还要靠文化(横向)传播、涵化来解释。
(九) 文化输入与教育直接传播(1.留学2.传教3.殖民与移民教育)媒介传播刺激传播(十) 外来文化与教育(1)教育可以对外来文化加以选择、整理、融合,并且以受教育者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 (2)教育过程中可随时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反馈,修正传播内容、渠道,避免所传文化的“失真”; (3)传播者往往都是“闻道在先”的,值得信赖,受传者在与其进行接触的过程中,就有意无意地承接了他所传播的文化;(4)传者与受传者可建立起稳定的、亲密的联系;(5)远距离教育、班级授课制等多种组织形式,可以将外来文化大范围地向外扩散。
可以说,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传播方式,为外来文化的传播铺设了通途。
(十一) 涵化与教育与文化传递和濡化的关系一样,文化输入也有一个相近的概念——涵化。
1.含义:它一般用来指不同文化的成员间因持续地集中地相互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结果造成一方或双方的文化模式发生了大规模的文化变迁。
2.区别:涵化更多地强调在文化接触中两种文化单方或双方都发生较大变化,而文化输入却有可能发生在不经任何涵化的情况下,就从另一种文化中借用其文化特质,从这个意义上,人们有时也把文化输入称之为“文化借用”。
(注重外来技术的传播)(十二) 教育中涵化与濡化的关系涵化与濡化都是教育要完成的使命。
在教育过程中,这两者都是必需的。
涵化使受教育者接受不属于本团体、社区的生活方式、价值习俗,既拓宽了其视野,又激发了其创造力,进而为文化变迁提供了动力;濡化使受教育者适应本团体、社区的生活方式和知识观念,促成了其社会化。
如果只有濡化,就可能使受教育者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甚至抱残守缺;如果只有涵化,就有可能使受教育者失却传统,忘记根本,甚至造成人格上的分裂。
(十三) 教师在文化传播中的三种可能角色与效果1.文化保守者,传统态度、价值与知识的“卫道士”——偏重濡化2.激进的文化革新者,缔造新文化的人——偏重涵化3.文化的批判分析者,文化的研究者——综合创新四、文化冲突与教育(一)文化冲突的含义文化冲突,也称文化碰撞,是两种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其客观存在的差异、矛盾而导致的相互抵触、排斥和对立的现象。
(二)文化冲突的特点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或文化融合不完全是对立的。
第一,冲突与整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没有冲突,就无所谓整合;第二,冲突、对抗并不是只具有破坏作用的,它有可能成为凝聚社会群体的重要因素,产生积极的整合作用;第三,正是由于冲突与整合的这种相互作用,社会与文化才不断向前发展,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
(三)文化的不同分类1.依据文化的结构性,可以将文化分为下列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世界文化,或称“一般文化”、“人类共同文化”。
第二个层次是种族文化,是由人种而产生的相应的文化。
第三个层次是民族文化。
每一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具有共同的语言、信仰等。
第四个层次是阶级(阶层)文化。
民族文化内部存在阶级与阶层之别。
文化并不一致。
第五个层次是社区文化。
它往往反映的是社区环境、人际关系。
第六个层次是学校文化。
学校既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前几种文化,同时又会产生有自己特色的不同于社区其他机构的文化特征。
它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场所,是诸多文化集中体现。
2.依据文化的共享范围宏观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共享的文化,生活在其中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这种文化的价值和特性;微观文化是由亚社会群体所共享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型式,它是在宏观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依据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化所包含的价值倾向的相异和对立情形)(1)主流文化是社会中掌握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倾向的文化。
(2)与主流文化价值倾向相异而不对立的属亚文化,而与主流文化价值倾向相对立的文化成分则是反文化。
4.依据文化的形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或分为外层文化、中层文化和里层文化。
5.依人类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认知文化智育认知文化美育价值文化德育6.文化的地域河谷型文化其特点是内聚力和容纳性强,以中原地区为代表;草原型文化特点是流动性和外向性;山岳型文化特点是封闭性和排他性;海洋性文化特点是开放性和冒险精神较强。
7.依据时间和发展序列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延续于现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流向未来。
现代文化传统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外来文化等的综合。
8.依据空间本土文化主要包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本土化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