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模块理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板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板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中国国家教育部制定和发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旨在规范和指导普通高中语文教学。
该教学大纲根据国内外教育教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需求,明确了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统一的指导。
该课程标准共分为11个板块,分别是:引言、课程基本要求、课程目标和体系、学科认识与素养、基本实践活动、常规学习活动、教材要求、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开发与研究、课程实施与管理、后记。
引言部分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述,旨在强调语文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性。
课程基本要求部分明确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课程目标和体系部分界定了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和体系。
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体系包括:知识与技能、能力与品质、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学科认识与素养部分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基本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的要求。
包括: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任务、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等。
基本实践活动部分介绍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实践活动,包括口语表达、写作、阅读与欣赏、研究和批评等方面的活动。
强调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
常规学习活动部分详细描述了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常规学习活动,包括课堂教学、作业、课外阅读、自主学习和课程整合等方面的活动。
着重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材要求部分规定了高中语文教材的编选和使用要求。
要求教材内容具有思想性、学术性、教学性和文化性,同时要求教材体现多样性和开发性。
课程实施与评价部分介绍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方法。
强调多元评价、能力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提出了开展课程实施研究和改进的建议。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材解读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材解读《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是按照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涵盖了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
本教材分为六个模块:传承与创新、文化与认同、多样性与共存、理性与倡导、发声与表达、沟通与互动。
传承与创新:本模块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知文化传承与创新,自我探问,克服认知偏差和文化障碍。
涉及的内容包括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文化结构、历史文化、文化衍生等方面。
文化与认同:本模块主要围绕着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问题展开,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接纳多元文化、面对差异,同时也探究文化认同与全球化的关系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多样性与共存:本模块强调的是多元文化在共存中的价值和潜力。
它探索了多元文化的意义、多元文化与认同的关系、多元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等。
学习的同时,也希望培养学生理解、尊重、包容并与不同文化互动的能力。
理性与倡导:本模块旨在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研究、谚语警句、文化差异、道德与法律等方面。
发声与表达:本模块围绕着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展开,帮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也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它涉及了修辞手法、讲话技巧、写作技巧、文学欣赏等内容。
沟通与互动:本模块旨在引导学生培养和加强沟通和社交技能。
它通过探究语言交流、信息沟通、文化交流等方面,让学生学会利用语言、文字和表达技巧与人进行沟通和互动,以及提高个人素质和掌握社交技能的能力。
总之,《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材全面、深入,从多个方面为学生打开了各种思维的门户,切实帮助学生打开文化、思维、语言、情感等等各种方面的视野,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促进和作用。
2017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价值高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能力、思维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学科,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理念与目标1.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2.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目标与内容1.知识与技能:学生应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
2.过程与方法:学生应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应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1.必修课程: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模块。
学生应掌握一定数量的经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能够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交流和表达;学会梳理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选修课程:包括文学、文化、语言、写作等模块。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相应的模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五、教学建议与评价1.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教师应积极开展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教师应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和全面性,综合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
教育部《新课标》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基本思路
四、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
(一)高中语文必修课与选修课学习任务
任务群
1.语言积累、梳理与建构
2.当代文化参与和探究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本思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二、课程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 三、课程结构 四、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 五、实施建议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 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课程结构
(二)结构
必修课,2模块,每模块4学分,8学分,共同基础 选修一,3模块,每模块2学分,6学分,高考需要 选修二,设计6模块,每模块2分,个人兴趣
三类课程分别承担6-8项学习任务 (在“课程内容”中阐述。) 未明确几册教材,多长时段。
四、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四项核心素养,给必修课和 两类选修课共设计了16项学习任务,语文课程就 按照这些学习任务和相关的内容与目标设计并开 展语文活动。
个体心智的成熟程度,对自我、他人、社会、人生的认识 、理解和感悟。
品性修为的发展境界,是以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 观)和道德修养为核心的自我成熟和成长。
是教育“使人成其为人”的根本,是统摄所有其他核心素 养的枢纽。
语文核心素养框架设计路线
•内涵阐释
•水平描述
•框架结构
•要素提取
语文核心素养框架结构
二、课程目标与学科 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模块理论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模块理论《一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首次提出了“模块”这一概念,全文达18次之多。
模块理论成了解读课程标准的钥匙。
一、模块理论的产生与演变模块理论是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在教育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1.模块理论产生的心理学基础。
所谓“模块”,是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感知神经学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教授于1976年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新的观点认为脑是由在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上进行活动的子系统以模块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
”1983年,认知科学家、美国拉特格斯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哲学教授J.福多(JerryA.Fodor)出版《心理的模块性》,从理论运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角度,提出了智能的模块性。
福多的心理模块思想本质上是“功能主义”的。
他第一从功能的角度把心-脑划分成两个专门不同的部分:“输入系统”和“中心系统”。
输入系统(最典型的是知觉系统和语言系统)的功能是将感官所受刺激的信息转换为对外部对象的表征,使之成为适合于中心系统加以处理的信息;而中心系统则是专司演绎推理、思维等的高级处理系统。
依照福多的界定,只有输入系统才是模块性的,而中心系统则不具有模块性。
正是这后一点招致了许多争议和批判。
此后,西方心理学界对心理模块性的探究热情一直兴盛不衰,认为它是人类对心理的本质,专门是对“认知加工是如何样被组织起来的”认识的一场革命,它被进展成为与“模拟论”“理论论”并列的“模块论”,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三大理论之一。
2.模块理论的应用情形。
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确实是将一门学科中或各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成功的范例是加拿大荷兰学院的C BE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以培养技术岗位型人才为目标的模块式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指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规范高中语文教学的文件,旨在规范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本文将从语文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一、语文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备运用语文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信息意识和多元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二、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包括语言文字运用、文学欣赏和阅读、写作与表达、口语交际等方面。
其中,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的学习;文学欣赏和阅读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赏析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写作与表达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口语交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
三、教学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讲授、讨论、演讲、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也可以通过情景教学、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教学等手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发展。
四、评价方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评价方式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
教师在评价学生语文能力时,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也可以采用考试、综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全面评估。
五、师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和教育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总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能够规范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21年整理)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pdf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pdf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pdf一、引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pdf是目前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参考和指导文件。
该标准的颁布,为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提升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二、标准的基本概念和框架1. 基本概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为促进高中语言文字教育改革,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而制定的课程标准,它是规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的基本文件。
2. 框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教学目标: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内容:内容涵盖语言文字理论、语文学科知识、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语用能力与文化素养等方面。
(3)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多种形式,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
(4)教学手段:主要包括课堂教学、集体活动、个体活动等方式,以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知识和技能。
三、各部分内容的特点1. 教学目标(1)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语文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在认知、性格、心理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知识水平、人文素养等多方面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语文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技能和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
2. 教学内容(1)语言文字理论内容:包括语言文化、语言哲学、语言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
(2)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包括语文学科概论、作文、阅读等方面的知识。
(3)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既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欣赏,也重视语言文字应用技能训练。
(4)语用能力与文化素养: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3. 教学方法和手段(1)案例式教学:以文本为序、情境化、探究性的教学法。
(2)探究式教学:由学生为主、以操作为主、以自我探究为主的教学法。
(3)情境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依托、以互动为方法的教学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思想,规定着教育目标和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培养德育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統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标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必修课程7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选择性必修课程9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选修课程9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解读03 新旧课程标准内容比较
(一)课程性质
版本
具体内容
2003年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 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凝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新版课标在旧版课标的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新版课标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整合成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者不是独立的存在,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也是其他三项的基础。新课标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 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
(一)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 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建设一个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体系和实施机 制。
作品目录
1前言 2课程目标 3念
性质
设计思路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 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 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 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 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
感谢观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一、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具有高度的语文素养以及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的公民,使其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1.理解语言:能够深刻理解语言的文化底蕴、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具有高度的语言敏感性和文化判断力。
2.运用语言:能够准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写作能力达到高水平,具备语言独创性和表现力。
3.参与交流:能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与人互相合作、协调,以语言促进交流、合作、沟通,具有人际交往能力。
4.读懂世界:能够通过语文阅读,深入了解自然、社会、人文等领域的知识,具有广泛的学识和深刻的洞察力。
5.审美鉴赏:能够欣赏语言艺术、文学文化和其他艺术形式,具有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二、课程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表达:语言表达的基础,包括语音语调、语气、声音的抑扬和变化等;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和交际功能。
2.写作:包括叙述、描写、议论、说明等各种文体,鼓励学生写作时发挥自己的表达特长,注重写作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3.阅读与鉴赏:通过学生阅读文学经典,了解文学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另外还包括对各种文体、各类文本的理解和鉴赏。
4.词汇与语法:教授汉语言汇的应用和语法知识,让学生掌握精准表达所需要的词汇和语法技能。
5.修辞与文学理论:包括语言文字的修辞技巧和文学理论的讲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学的创作原理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
6.文化常识:包括语言文字的历史、文化、社会、人文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
三、教学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语文知识和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1.授课演讲:分为理论授课和生动演讲,突出思维性和交互式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授课演讲掌握语文知识和文化。
2.案例分析:选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语文知识和文化。
(完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最全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必修课程二、选修课程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1、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二、选修课程举例第一部分前言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及课标解读
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10.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
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可参考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
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11.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7.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
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
第 1 页,共 35 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 前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附录
课标解读
新课程下的写作教学 意象与诗歌鉴赏 聚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 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 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 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 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 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 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 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 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 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 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 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 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 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 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2023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三级概念一览—模块1
《2023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三级概念一览—模块12023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三级概念一览—模块1概述本文档旨在介绍2023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级概念,重点涵盖模块1的内容。
该模块是语文课程的基础,为学生提供扎实的语言基础和阅读能力。
一级概念:语言运用这一概念注重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运用能力,包含以下要点:- 语音语调:学生需要掌握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语调,准确发音和语调抑扬顿挫的运用。
- 词汇积累:学生需要积累并掌握丰富的词汇量,包括常用词汇、近义词辨析、词汇的搭配用法等。
- 短语句型:学生需要掌握各种短语和常用句型的使用,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 段落写作:学生需要学会组织语言,写出连贯、有条理的段落,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级概念:阅读理解这一概念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包含以下要点:- 文章理解:学生需要能够理解各种文体的文章,包括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等,理解文章的主题、观点和结构。
- 阅读策略:学生需要学会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推理、概括等,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阅读扩展: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扩展活动,包括阅读报刊杂志、经典作品、名著等,培养自主阅读的兴趣和惯。
三级概念:文学鉴赏这一概念注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包含以下要点:- 文学作品的解读:学生需要深入理解各种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 文学形式的分析:学生需要分析各种文学作品的形式特点,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等。
- 作品比较和评价:学生需要进行文学作品的比较和评价,能够准确描述作品的优缺点、特色和艺术价值。
以上是2023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模块1的三级概念一览。
这些概念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和能力,为他们的研究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doc
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4月正式出版。
与两年前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1) 相比较,前者在课程结构、能力培养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又有新发展,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反复解读、深入研究,从而为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准确实施作好必要的思想和行动准备。
ﻭﻪﻪ一、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结构特征ﻪﻭﻪ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在兼顾课程时代性和选择性的前提下,适当强化特定学习主体对课程的自我选择性,并形成富有弹性和创造性的实施机制,这是高中语文课程凸显的ﻭﻭ关于对中学开设选修课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曲折结构特征。
ﻭ的过程。
早在1923年,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公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受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故在课程设置上拓展出一定的弹性空间,让初高中分别开设选修课。
此后,尽管曾对课程纲要(后统一称课程标准)作了不同程度的修订,但选修课时断时续,未被完全取消。
直到1949年以后,整个课程范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型,即在以国家教育意志为本位的前苏联指令性课程范式的影响下,教育部于1952年公布了《小学暂行规程》和《中学暂行规程》,要求全国统一教学,并取消选修课而改为单一的必修课。
这样,课程空间益趋狭隘,最终陷入全预制、全封闭和全垄断的指令性课程范式,以适应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一统化的计划经济体制。
1978年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后,才吸取国际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重新考虑选修课的设置。
1981年教育部修订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从高中二年级始开设选修课。
而在这次理念更新、力度空前的课程改革中,正式将设立选修课列入重要改革目标。
这无疑是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
ﻪﻭ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前者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建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组成语文1 至语文5五个模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疑问
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以下一些疑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依据是什么?
2.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什么?
4.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有哪些?
5.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有哪些?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可以帮助解决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疑问:
1.研究制定依据:为了更好地理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您可以研究其制定依据。
这包括国家教育方针、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规律、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等。
2.深入理解基本理念: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是指导整个课程设计的重要思想。
您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这些基本理念,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3.明确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它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您可以通过分析课程目标的层次和结构,明确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
4.梳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
您可以通过梳理高中语文课程的内容体系,了解各模块、专题、
单元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5.实施建议:实施建议是指导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的具体指导。
您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教育文献、参加教育培训、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等方式,了解并实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模块理论
导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首次提出了“模块”这一概念,全文达18次之多。
模块理论成了解读课程标准的钥匙。
一、模块理论的产生与演变
模块理论是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在教育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
1.模块理论产生的心理学基础。
所谓“模块”,是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感知神经学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Gazzaniga)教授于1976年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新的观点认为脑是由在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上进行活动的子系统以模块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
”1983年,认知科学家、美国拉特格斯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哲学教授J.福多(JerryA.Fodor)出版《心理的模块性》,从理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角度,提出了智能的模块性。
福多的心理模块思想本质上是“功能主义”的。
他首先从功能的角度把心-脑划分成两个非常不同的部分:“输入系统”和“中心系统”。
输入系统(最典型的是知觉系统和语言系统)的功能是将感官所受刺激的信息转换为对外部对象的表征,使之成为适合于中心系统加以处理的信息;而中心系统则是专司演绎推理、思维等的高级处理系统。
根据福多的界定,只有输入系统才是模块性的,而中心系统则不具有模块性。
正是这后一点招致了许多争议和批评。
此后,西方心理学界对心理模块性的探索热情一直兴盛不衰,认为它是人类对心理的本质,特别是对“认知加工是
怎样被组织起来的”认识的一场革命,它被发展成为与“模拟论”“理论论”并列的“模块论”,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三大理论之一。
2.模块理论的应用情况。
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就是将一门学科中或各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成功的范例是加拿大荷兰学院的CBE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以培养技术岗位型人才为目标的模块式教学。
其特点为:(1)培养目标是技术岗位的需要,而不是学科系统。
(2)教学的起点不是基础基本相同的班级,而是能力各异的群体。
(3)教学内容是专项能力,而不是系统知识。
(4)教学材料不是集体的需要,而是因人而异。
(5)教学的主要形式不是课堂环境,而是职业环境。
(6)教师的作用主要不是课堂讲授,而是现场指导。
(7)教学评价主要不是期末反馈,而是模块反馈。
该院从1969年建院以来,一直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CBE 教学模块。
几十年来,一直广泛应用于北美及其他工业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中。
模块理论应用在工业生产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这就是将具有同类功能的工具组合成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例如,将具有各种切割功能的工具组成切割模块,使其能够切割厚的物体、薄的物体、大的物体、小的物体、热的物体、冷的物体,能够在物体表面切割、物体内部切割,能够在陆地上切割、海洋中切割、天空中切割、真空中切割,能够用于生活、生产、医疗、战争、科学实验等。
二、模块教学的主要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改革的深入,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于1993年引进了模块教学,首先运用于职业教育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也面临着改革,所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总结了职业教育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模块教学理论。
模块教学的主要特点有:
1.模块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模块教学始终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需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情境,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
要把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也要避免教师撒手不管的错误倾向。
2.模块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它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性,树立起“尊重差异,追求个性,宽容另类”的现代教学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它有意识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和展现自己的机会,给后进生特别的关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分享到探求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3.模块教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单元的知识,可以是几个单元的组合,也可以是一本书的整合。
从小的方面说,可以是一节课、一个小的学习点。
大的模块由小模块组成,大的模块可以组成更大的模块,一环套一环。
这样的设计便于教学,也便于学
生反馈。
学生由学期末的反馈变成模块的反馈,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进展,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指导。
4.模块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我国最先在职业教育中运用模块教学,这种教学紧紧围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相适应的能力,成为应用型人才。
学生的学习不是以教材、课堂为中心,而是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在接近所从事职业的“准工作环境”里学习,职业需要什么能力就学什么能力,需要什么知识就掌握什么知识。
学生要在“准工作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掌握各种技能。
我们普通高中在传统的教学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能有效地运用于实践中。
三、模块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课程结构按模块进行设计。
它要求学生经过语文课的学习,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得到发展。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部分,形成两大模块。
必修课程又分为语文l、语文2、语文3、语文4、语文5等五个子模块,它们分别对应的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和第五册,这五册课本学生要在一个半学年内学完。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着手,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阅读与鉴赏”中教师要讲授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介绍一般的文学常识。
此类课文可以充分发挥语文美育的功能,显示很强的人
文性,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下,提高语文素养,养成高雅的风度和气质。
但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在“表达与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要使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看法,学生也要注意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
在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时,教师可以讲一些要领,但主要应通过一些活动进行,比如听录音、讲故事、朗诵、演讲、主持节目;也可以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表演,比如排话剧。
但各项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
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中教师要转变角色,不能做学生的主宰,要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尤其注意让学生积极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选修课程分为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
其中每个系列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模块,以利于教学。
选修课教学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出发点,而不要仅仅关注成果。
关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教师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以完成课程标准设计的目标。
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课程标准不做统一的要求,以给教师极大的自主性。
模块的具体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由各地各校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课程的具体名称也可由学校自定。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确定模块的划分,以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应“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如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第二册《荷塘月色》“研讨与练习”第三题:“下面是一些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各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的?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么看法?与同学讨论一下。
”当然,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同的见解,但也要正确引导学生,不要使学生误入歧途。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