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害防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田间的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 第一个为秋冬季初发病阶段,造成烂芽、病苗或死苗; ● 第二个为春季普遍率上升阶段,土壤中和病株上的病
菌,不断侵染麦株,使田间病株率明显上升。同时病 斑逐渐扩大,并侵染茎秆,引起茎秆发病; ● 第三个为病情加重阶段,发病严重的可造成烂秆、死 株、枯白穗。
发生条件 ● 一般秋冬温暖,发病早;春季气温回升快,多阴雨,加
● 一般年份施药1次即可,若遇多雨高湿等大流行年份, 则应增加用药次数。
● 在多菌灵使用较频繁的地区,病菌对其已产生了一定 程度的抗药性。
● 建议多菌灵与咪鲜胺等其他药剂交替使用,或使用多 菌灵与其他药剂的复配制剂(如戊唑醇与福美双复配 剂),以延缓病菌抗药性的发展。
● 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酯可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替代药 剂,尤其在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
速病情发展,病害重。 ● 早播田块、氮肥偏多、排水不良、草害重均会加重发病。 ● 品种间的抗病性有一定差异,但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
交替使用可延缓抗药性产生。 ✓ 在秋苗发病重的地区,可用三唑酮、戊唑醇或咯菌腈(适乐时)与敌萎丹
混合进行拌种。
三、小麦纹枯病防治
(一)发生规律
侵染循环
●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土壤内的病株
残体上越夏
播种后侵染秋苗
然后以菌丝体
在麦苗上越冬
返青后逐渐向植株上部扩展。
● 部分在土壤、病残体上越冬的菌源于春季侵染麦苗, 然后不断扩大蔓延。
项目三 植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模块三 麦类病虫害综合防治
学习目标
模
工作任务
块
内
容
拓展知识
练习与思考
标
●制定有效综合防治方案并组织实施
工 作 任 务
●工作任务1 小麦病害防治
一、小麦赤霉病防治
(一)发生规律
侵染循环
● 越夏、越冬:病菌在多种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 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稻桩是最重要的越冬场所。
栽培管理
✓低洼潮湿、排水不良的田块,施氮肥过多,大、小 麦插花种植,种子混杂等均会使发病加重。
(二)防治方法
● 防治小麦赤霉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保穗 为关健的综合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选育和推广抗耐病性良好、优质的品种,提高种子纯 度,避免混杂。
✓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
✓加强管理,开沟排水,合理施肥,促进麦株健壮生长。
● 早播、密植、氮肥多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均会加重发 病。
● 过分缺水干旱,有时发病也重。
(二)防治方法 ●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辅以药剂防
治和栽培防病措施。 农业防治 ✓种植抗、耐病品种,注意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 ✓越夏区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铲除自生麦苗,妥善处理 带病麦秸。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开沟排水,降低湿度。
✓但在熟期早迟相差较大时,早发病麦穗上的分生孢子 便可侵染迟成熟的小麦。
● 传播:风雨传播
发生条件
菌源
✓足够的菌源量(稻桩等残体带菌率高)是病害流行的前 提。
气候
✓赤 霉 病 发 病 的 起 始 温 度 为 1 5 ℃ , 最 适 发 病 温 度 为 2 5 ℃ 。
✓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雨日、雨量和相对湿度等是决定病害 能否流行的重要因素。
2.药剂防治 ✓ 在春季发病初期——病叶率达到10%或病情指数达到1以上及时喷药。 ● 可选用药剂: ✓ 20%三唑酮乳油450~600mL/hm2, ✓ 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60~480g/hm2, ✓ 25%丙环唑胶悬剂或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50~225g/hm2 , ✓ 33%三唑酮.多菌灵(纹霉清)可湿性粉剂750g/hm2, ✓ 加水750kg/hm2喷雾。一般喷雾1次即可基本控制白粉病为害。 ✓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阿米西达、翠贝等对白粉病防效好,与三唑类杀菌剂
✓收割后及时脱粒、晒干后入仓储藏,并保持仓内较低 温度,防止收获后麦粒霉变。
药剂防治 ✓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通 常 首 次 最 佳 施 药 时 间 为 扬 花 初 期 , 即 扬 花 率 1 0 % 左 右 。 ✓可选用药剂: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0~3750g/hm2, 40%多菌灵胶悬剂1500g/hm2, 12.5%治萎灵(水杨酸多菌灵)3000g/hm2,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50~1200g/hm2, 50%多菌灵、福美双合剂1500~1875g/hm2, ✓对 水 7 5 0 k g / h m 2 常 量 喷 雾 或 对 水 1 5 0 ~ 2 2 5 k g / h m 2 低 容 量喷雾,要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
● 越冬: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秋苗上越冬。 ● 春季流行:春季病菌恢复活动,病部产生大量分生
孢子随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
发生条件
● 感病品种在适温(15~20℃)、较高湿度(相对湿度 70%以上)下发病重。
● 阴雨天多、日照少,可加重发病。但日雨量大并连续降 雨,孢子受到冲刷或影响萌发,病害反而受到抑制。
✓小麦抽穗扬花期长期处于相对湿度大于85%以上,又遇 3d或3d以上连阴雨天气时,病害极有可能流行。
品种
✓不同品种发病程度存在着明显差异,通常,穗形细 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 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较抗病。
✓小 麦 扬 花 期 最 易 感 病 , 抽 穗 期 次 之 , 乳 熟 期 病 菌 侵 染明显降低。
● 初侵染:菌源主要是越冬后在各种残体上产生的子 囊孢子。
✓通常在小麦抽穗前后形成子囊孢子的数量最大;
✓子 囊 孢 子 落 到 正 在 开 花 的 麦 穗 上 , 主 要 从 花 药 侵 入 , 也可直接从颖片内侧壁侵入。
● 再侵染:穗腐发生后,病部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可引 起再侵染。
✓由于病菌的侵染多集中于扬花期,因此在生育期较一 致时分生孢子的再侵染作用不大;
二、小麦白粉病防治
(一)发生规律 侵染循环
● 越夏: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 低地区(最热一旬的平均气温不超过24℃)的自生 麦苗上或夏播小麦植株上越夏;另一种是以混杂在 小麦种子内或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低温干燥的条件 下越夏。
● 秋苗侵染:病菌越夏后,首先侵染越夏区的秋苗, 然后向附近及低海拔地区和非越夏区传播,侵害这 些地区的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