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福克纳小说中南方没落情怀——以《我弥留之际》为例

合集下载

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分析(共5篇)

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分析(共5篇)

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分析(共5篇)第一篇: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分析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分析摘要:《我弥留之际》是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也是当代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杰作。

在写作过程中,福克纳利用象征手法赋予了该作品更为深刻地内涵与意义,因此,准确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

本文拟对《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进行全面剖析,首先对福克纳及其作品以及象征意义做简要介绍,其次从地点、人与物多个角度详尽分析《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最后在依据以上分析,对其主题内容进行分析。

《我弥留之际》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象征意义的丰富运用不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也深刻反映出了福克纳对生命和人生真谛的思考。

关键词:《我弥留之际》;象征意义;分析探讨一、引言威廉·福克纳,1897年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新奥尔巴尼市,他是美国意识流文学的典型代表,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由于福克纳为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1949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福克纳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大部分故事都以约克帕纳塔法县为背景,由此,他的小说也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我弥留之际》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的著名作品,被福克纳视为自己最好的作品,主要描写了安斯·本德仑偕儿子运送妻子灵柩回杰弗生安葬途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透过这样一个荒诞的旅程,福克纳不仅写出了人类的勇敢、自我牺牲与理性的一面也使人们认识到——人类虽然渺小,却有着无坚不摧的勇气,通过自身坚苦卓绝的努力,一定会战胜所有苦难。

2二、地点的象征(一)约克纳帕塔法:落后本德伦一家人生活着的约克纳帕塔法,地处乡村,又脏又穷,而且每一户人都离得很远,相互隔离,正如达尔说道:“我们的生命啊,怎么就飘散成无形的风、无形的声,疲惫的姿态又疲惫地重复着,化为看不见的手在看不见的弦上拨出古老回响,我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分落定为狂态,木偶般死板的姿势。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我弥留之际》是作者裘德·桑德斯(Jude Sander)创作的小说,以第一人称写作方式叙述了主人公患癌症后仅有的四个月生命历程。

这本小说让我深受震撼,引发了我对生命的思考和反思。

在小说中,主人公沉醉于自己的世界,无论是过去的美好回忆还是未实现的梦想,他将所有的经历和感受都交织在一起,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他的彷徨、愤怒、无助和无尽的思索。

作者以极为细腻的文字描绘了主人公身体逐渐消瘦、精力逐渐衰竭的过程,让读者不禁感叹时间的流逝是如此无情。

主人公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对命运和意义的诘问,都如同一把利刃直击读者的内心。

通过主人公的思考和回忆,我逐渐明白,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权利与财富,而是在于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瞬间的美好。

在面对死亡的时刻,人们的视野会变得更加广阔,认识到自己曾经忽略了许多本该珍惜的事物。

在小说中,我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热情让我深受触动。

此外,小说中描写的主人公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主人公得知自己患有绝症后,家人和朋友都表现出了各自的情绪和反应,但最终他们都选择陪伴在主人公身边,无论是陪伴他度过剩余的日子,还是在他离世后仍然铭记他的存在。

这种亲情和友情让我感到温暖,也让我思考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意义。

生命的可贵在于与他人的联系,感受他人的关怀和理解。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思考的重点并不是个人的成就和价值,而是与他人的连结和交流。

此外,对于死亡和永恒的思考也贯穿于整个故事中。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即将面临的死亡的景象,这种描写既美丽又令人心碎。

同时,主人公对于死亡的思考也令人深思。

他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对死亡充满了好奇。

他追问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否能够在死后延续自己的意识,这种思考让我感到无限的敬佩和救赎。

通过《我弥留之际》这本小说,我正视了死亡这一存在于每个人生命中不可逃避的事实,并意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将握住未来的恐惧,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命的每一刻。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艺术赏析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艺术赏析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艺术赏析威廉福克纳是当代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创作了大量深受读者喜爱的小说,还被誉为20世纪美国文学中最重要的声音之一。

在他的人生最后阶段,福克纳创作了许多备受称赞的作品,其中一些甚至被认为是他职业生涯的巅峰之作。

这些作品充满着深刻的思考和发人深省的哲学思考,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突破传统的写作风格,使人身临其境,深深地感受到福克纳对生命和艺术的敬畏。

在福克纳临终之际,他的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弥留之感,这种感觉使他产生了对生命和艺术的追问与醒悟。

在他的《灿烂的黄叶》中,诠释了他对人性的探寻和拯救,以及生命不息,艺术长存的真谛。

《灿烂的黄叶》是福克纳最后的一部小说,也是他职业生涯中唯一得到普利策文学奖的作品。

这部作品描绘了南方小镇上的一个婴儿诞生,以及家族之间的斗争和矛盾,表达出了作者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福克纳通过描写主人公世代相传的血脉和情感,生动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他不仅在小说中揭示了个人的欲望和野心,还探讨了家族、社会和种族之间的互动,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人们的行为和命运。

全书的生动人物塑造和复杂情节的设置,使得小说对读者令人难忘,令人心驰神往。

此外,福克纳的语言艺术也是小说的核心。

他采用了多种叙事技巧,包括回忆录式叙事、自由间接引语和多视角叙事等,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语言风格也非常诗意和美学,以至于他被认为是“南方文学的莎士比亚”。

福克纳的《灿烂的黄叶》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也是一种哲学思考和艺术追求的体现。

福克纳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到小说中,展现了他对生命和艺术的深刻思考和认识。

他所揭示的人性复杂、生命却仍然值得探索和追求的真理,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作品带给了读者深深的共鸣,引起了人们对生命和人性意义的思考。

这种思考超越了小说自身,可以看做是福克纳本人的心灵写照,也是他在作品中交付给读者的宝贵遗产。

总之,福克纳的《灿烂的黄叶》是一部充满生命力和哲学思考的文学作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福克纳的艺术追求得到了最好的呈现。

浅析威廉·福克纳小说中的两大主题

浅析威廉·福克纳小说中的两大主题

浅析威廉·福克纳小说中的两大主题摘要: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著名的南方作家。

他的作品表面上充满了悲剧、幻想和暴力。

但他更感兴趣的是故事表面下发生的事情,是悲剧、幻想和暴力的根源,而不是悲剧、幻想和暴力本身。

他的作品之所以成功主要在于他非常擅长表达感情、描述一些通常难以描述的现象:疯狂、陶醉、爱的时刻、死亡之际、秘密,以及不可名状的灵魂深处。

所有这些都是美国内战后新旧南方交替的结果。

新旧南方交替之际,南方人的痛苦似乎是由于传统世界的消失。

可深入分析后才发现,这是因为传统世界并没有消失,它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南方人。

准确地说,传统的南方已经根植于南方人的灵魂中。

有形的南方已经逝去,但南方传统却一直流传于后世。

美国内战后的南方人其实并没有憧憬未来,而是在不断地留恋过去。

关键词: 威廉·福克纳,美国南方人,主题,困境1.威廉·福克纳简介威廉·福克纳于1897年9月25日出生于密西西比州。

他在密西西比州的牛津度过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

牛津是福克纳作品中虚构小镇杰斐逊的原型,在他的很多小说中都占据中心位置。

福克纳在旅居欧洲时结实了美国著名作家舍伍德·安德鲁,并在他的帮助下于1926年出版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

之后,福克纳就回到了美国长期居住。

2. 威廉·福克纳的作品深受南方传统的影响,福克纳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社会图景,并以无限的精力致力于写作。

他创作了十九部小说和三卷短篇小说集,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他的故事中展现了普世意义,并以极大的勇气将这些真相告诉他的南方同胞。

最著名的小说有《喧哗与骚动》(1929)、《我弥留之际》(1930)、《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沙里多斯》(1938)、《去吧,摩西》(1942)等等。

3. 威廉·福克纳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福克纳于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对世界上很多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弥留之际》--一部家庭伦理悲剧

《我弥留之际》--一部家庭伦理悲剧

中外文学文化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我弥留之际》——一部家庭伦理悲剧赵雪,黄开红(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摘要:《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神品妙构”和独具魅力的小说之一,也是一部现代家庭伦理悲剧。

该文拟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入手,着力从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责任与义务,等方面来挖掘造成本德伦一家悲剧的根源,进而来探寻南北内战后,在社会转型新旧文化冲突的大背景环境下,福克纳本人的伦理道德期望。

关键词:伦理悲剧;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责任与义务;伦理道德期望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4)18-0227-02本文拟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着力从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责任与义务等方面,来客观辨证地分析小说中本德伦一家家庭悲剧产生的伦理原因,借此展现南北内战后,人民普遍面临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困境,进而还原福克纳本人对现实生活道德和伦理层面的期望和追求,最终唤起人们对伦理道德层面的思考。

1《我弥留之际》里人物伦理道德关系传统意义上的美国南方是个理想的神话王国,种植园和庄园经济以家庭经营为最主要生产方式,带有一定的封闭性,隔绝性。

因此,这里的人们尤其注重家庭观念,家庭是社会的核心,人们民风淳朴,接近自然,生活自给自足,幸福舒适,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其乐融融,享天伦之乐。

然而,南北双方长久的对峙,却使这种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彻底的崩溃瓦解,这在本德伦一家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的本德伦一家是由父亲安斯,母亲艾迪、长子卡什、次子达尔,三子朱厄尔,小儿子瓦达曼,再加上女儿杜威德尔构成的一个普通南方贫苦家庭。

这是一个爱与理解缺乏的家庭。

他们夫妻同床异梦,兄弟阋于墙,亲情淡漠。

1.1夫妻同床异梦慈爱之心荡然无存安斯作为一家之主,与妻子生活多年,在艾迪大限将近,生命即将终结之时,非但没有临立床头,送妻子最后一程,反而命令自己的儿子,为了得到三块钱,拉完最后一车货,奔赴他乡,造成母子分离的窘境。

对“生命悲剧”的思考——评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

对“生命悲剧”的思考——评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

对“生命悲剧”的思考——评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孙志刚
【期刊名称】《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年(卷),期】1999(000)002
【摘要】福克纳是一个很善于哲学思辩的作家。

他的《我弥留之际》就是一个哲理味十足的小说,全书由十五个人的五十九段意识流式的独白组成,它主要叙述一家人荒诞而又奇特的送葬过程,但这里有着深刻的悲剧意义,这是一种生命自身的悲剧。

《我弥留之际》讲述的是一个极为荒诞的故事。

偏远的山区,一家贫穷的农民正在等待为即将死去的主妇操办后事。

主妇死去之后,下起了瓢泼大雨,一家人准备把尸体运到女主人艾迪的家乡——杰弗生镇。

虽然到镇上要走很多的路,但这是艾迪的丈夫安斯早已允诺的事,所以一定要去作的。

母亲死后,最小的儿子佛达曼亲眼见母亲被钉入棺材,怕母亲气闷,偷偷地在棺材盖上钻了孔,钻头曾两次钻入死者的面部。

第二天,入殓时,邻居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孙志刚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专中文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
【相关文献】
1.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叙事的审美价值 [J], 许会荣
2.“夏洛特女郎之镜”--福克纳史诗性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的镜像叙事 [J], 杨晓丽
3.评福克纳小说的南方幽默及语言表征 [J], 解长江
4.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的叙事艺术 [J], 郗雪蓉
5.他们在苦熬──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评析 [J], 梁克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危机无处不在——论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

危机无处不在——论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 ) ( Ju l f iia nvrt( l& ScS j oma 0 Q qhrU iesy Pl o c) i i
20 o 9年 9月
S pe e o 9 e tmb r o 2
危 机 无 处 不 在

论福 克纳的《 我弥 留之际》
nl o o ge. a m nl us卟e&t0 tm t t dsl ahcaat 考出 etlnigm d n ed r t i oio o ulr t ps o i a ec hrc r rn t kn 0eadt i e s sin血r g ahoe l ae p y e l i h & ndp t 0 hec n§ u
( col f n mai a E ua o , oigN 册 a U i rt, ai 16 ’ ,hn ) Sh0 0 It t nl d ct n “aI o l nv syD l 1O 9 C ia e o i l n ei n
Ke r s Wi i y wo d : U 锄 Ab t a t , sr c : £ F u l e ; d e Bl d e sau s ii; r i a l n r Ad i l r n;t t5;p r c i s c r t s i a x e i n a o e y w an F u e t h t i . en v l o siue y l h r ce §i tr s ne p r me tln v lb r a ra a t t me o e n t tsb 5 c a a tr ne _ c 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 编号]0 8— 6 8 2o ) 5— o 9— 3 10 2 3 (O 9 O 0 8 0

福克纳小说中的一些问题

福克纳小说中的一些问题

南方的坚守、败落和复兴——福克纳小说中的一些问题关键词:南方,女性,种族,土地,道德,孩子概要:威廉·福克纳作为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始终在他的小说中采取一种保守的姿态来面对现代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一个重要的表现就在于在他最负盛名的约克纳帕塌法体系中,所有内容一律最终指向美国南方在内战前后的坚守、败落和复兴,并且在其中明显透露出对那个没落南方的留恋情绪。

他的小说往往具有多重主题,种族歧视、道德沦丧、血缘混杂以及纯洁冷酷的女性和生活在这种氛围下的孩子们的成长历程,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一讨论最终大致描绘出福克纳笔下的南方的动人的破败形象,以及那些永不灭亡的高贵人性。

评论家们常把福克纳的小说比作神话,这不仅是因为其形式上的完整,更在于他作品中的悲剧意味。

这悲剧不仅是指个人悲剧,命运悲剧,也是指南方的悲剧,即它的败落。

福克纳因此又常被称为乡土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主要指约克纳帕塌法体系内的)都蕴含一个基本的主题:南方。

福克纳本人也像他小说中的昆丁一样,身体活在现在而精神始终活在过去,这与其说是对传统的怀念,不如说是对现实的失望,这两种情绪本就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福克纳就是一个保守主义者。

这位木讷的天才通过他的作品一再想要呼吁坚守的,不是保守和残暴,而是田园和秩序,是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发言时提到的使人类不朽的那些“心灵深处的亘古至今的真情实感:爱恋、荣誉、同情、自豪、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①。

正是这些永恒的情感,打动了福克纳的读者。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和南方人,拥有这些品质,却败落了,败落的根本原因是原始的罪恶:对黑人、印第安人,对土地犯下的罪。

而败落的表现形式则是那些高贵情感的沦丧,斯诺普斯和工业文明的胜利。

在描写这种败落的同时,福克纳凭着他的经验、观察和想象,为南方设置了一些坚守者的形象,也预言了南方可能的复兴。

这些坚守者中一类如昆丁将自己封闭于回忆的天地,打碎钟表,沉迷于言语和幻想,极少行动;一类如萨德本将坚守与复兴形式化,进而使用了违背自己所要坚守的原则的手段,即超道德手段,从而陷于失败;还有一类如罗沙小姐、克莱蒂和爱米丽等女性形象(当然不包括康普生夫人那样的),她们不仅坚守,而且明白自己所要维护的是什么,因而她们绝不会容忍超道德的行为。

福克纳的南方情结

福克纳的南方情结

福克纳的南方情结摘要: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浓浓的南方情结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其中尤以《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表现地最为突出。

本文试通过对福克纳的生平、背景说明及对《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介绍、分析和评价,期待更好得解读福克纳及其作品中对南方深深的眷顾之情。

关键词:福克纳《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南方情结一.威廉?福克纳的生平简介威廉?福克纳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出色的几位小说家之一,是英美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南方文学的领袖。

福克纳于1897年9月25日出生于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

他的家族在南北战争以前兴旺发达,在当地颇有名望和权势。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奴隶制度随之寿终正寝,福克纳家族同南方的许多庄园主家族一样逐渐衰败。

由于家境破落,福克纳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1924年,在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下,福克纳开始小说创作。

但是他的前两部小说并未获得文学评论界的赞赏,甚至遭到评论家的抨击。

尽管如此,福克纳依然充满了自信,坚定不移地从事文学创作工作,努力探索成功之路。

从第三部小说《萨托里斯》(1929)开始,福克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并精心构造了著名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Yoknapatawpha Saga)系列小说。

他以约克纳帕塔法县(Yoknapatawpha County)为背景,生动地描述了南方几个大家族和几代人的命运,并凭借这套规模宏大的世系小说成功地展示了南北战争后南方社会的现实生活。

福克纳将自己的家乡作为毕生创作的源泉和致力表现的小说世界。

他多次宣称他家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值得一写,可以从中创作出一个富有广泛象征意义的微型世界。

福克纳的作品集中地表现了他心目中的南方人以及他所了解的南方社会,塑造了许多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南方人,深刻揭示了美国南方社会的种种矛盾。

福克纳是一位多产作家,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年,其作品在数量或质量上都能与巴尔扎克或狄更斯媲美。

《福克纳作品集》:美国南方社会的衰落与命运的轮回

《福克纳作品集》:美国南方社会的衰落与命运的轮回

福克纳作品集:美国南方社会的衰落与命运的轮回概述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创造力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对美国南方社会的深入描绘而闻名。

本文将介绍福克纳的多部代表作品,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主题,即美国南方社会衰落与命运轮回。

1. 南方社会衰落背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南方地区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及冲突,如南北战争、奴隶制度废除和重建时期等。

这些事件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南方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2. 福克纳作品中的角色形象福克纳通过刻画各种不同背景和身份的角色,展现了南方社会内部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呈现了贵族地主、穷苦农民、黑人仆人等各个阶层群体并揭示了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3. 南方社会的荣誉观与堕落福克纳的作品探讨了南方社会特有的荣誉观念,并揭示了这种观念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堕落和颠覆。

他展示了一些角色为了保护自己或家族的声誉而不择手段,最终导致个人和整个社会的衰败。

4. 命运的轮回与遗产问题福克纳关注着命运对每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

他通过在作品中赋予角色们各种命运安排,展示了历史、血统和环境对个人命运产生不可逆转影响的思想。

此外,他还关注南方地区特有的土地和家族遗产问题。

5. 溯源与历史记忆福克纳通过对过去事件以及家族故事进行挖掘和复原,追溯家族和社会历史中存在的黑暗面,并试图理解过去对当下和未来产生的影响。

结论福克纳作为一位具有深刻洞察力的作家,用独特视角和精湛笔法揭示了南方社会的衰落与命运的轮回。

他的作品追溯历史、展现人物形象和思考道德伦理,向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南方社会画卷。

通过福克纳的作品,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美国南方社会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并从中反思人类命运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和局限性。

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的叙事艺术

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 : 克纳 ; 弥留之 际;叙事 艺术 福 我
中图分类 号 :I 1.7 204 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7 . O 20 )8o 8-2 6 2 4 9(060 - 60 5 0
威 廉 ・ 克 纳 ( 8 7 16 )是 美 国 独 树 一 帜 福 19— 9 2 的 小 说 家 。 他 在 叙 事 技 巧 方 面 的 不 断 创 新 使 作 品 与 众 不 同 ,引 起 世 界 各 国评 论 界 和 广 大 读 者 的 惊 叹 与 关 注 。 《 哗 与骚 动 》 是 福 克 纳 荣 获 诺 贝 尔 文 学 奖 喧 的作 品 , 被 誉 为 “ 本 完 整 的 创 作 技 巧 的 教 科 书 ” 一 。 《 弥 留 之 际 》 堪 称 实 验 之 作 , 同 样 包 含 了 丰 富 的 我
的 内心活动 并存 。如杜威 ・ 尔独 自 中的一段 : 德
“ 在它 开 始 显 示 了。纽 霍 普 三英 里 。纽 霍 普 现
二 、展 示观 察 的复杂 性与 矛盾 性的 多个 叙事 者
内心独 白提供 有 限的视 角 ,当读 者从 一 个人 走
到 另 一 人 的 内心 时 ,会 意 识 到 现 实 与 观 察 间 的矛 盾 。
故 事 情 节 ;运 用 多 层 次 的 语 言 刻 画 人 物 并 且 传 达 作 家 对 生 活 的 体 悟 ;运 用 重 复 的叙 事 技 巧 不 断 地 深 化
其 主题 。

是 对 外 界 观 察 者 ,一 是 探 索 人 物 内 心 者 。 在 他 发
疯后 的独 白中 ,用第 三人 r 描 述 自己的行 动 ,好似 d r ,
达 尔 是 我 们 的 兄 弟 ,我 们 的 兄 弟 达 尔 。 我 们 的

从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视角重释《我弥留之际》

从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视角重释《我弥留之际》

从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视角重释《我弥留之际》作者:康毅刘丹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6期内容摘要:凭借当代欧陆理论家露西·伊丽格瑞的视角,从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重新阐释经典作家威廉·福克纳尚未被充分研究的短篇小说《我弥留之际》,发现福克纳是超越南方作家标签的一位伟大预言家。

在伊丽格瑞性别差异伦理学的参照下,发现小说不仅呈现了一个缺失女性谱系的家庭、塑造了一位突破父权体系的强悍的母亲,还颠覆了逻各斯语言系统。

小说的这些特点超越时代尤其符合后现代人类社会的症候,以此证明福克纳小说跨越时空与当代理论对话的可能性,促成了经典文本与当代理论的一次互动。

关键词:《我弥留之际》女性主义伦理学伊丽格瑞福克纳一.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不仅是南方作家,也是现代美国文学巨匠,国际批评界对其评论和争议的热度仅处于莎士比亚之后。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国内学界论文大多关注《喧嚣与骚动》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而对《我弥留之际》这部福克纳自己称之为“神来之笔”的作品有所忽视。

这部小说是福克纳的第十五部小说,跻身二十世纪最佳小说之列,当时作者每天在发电厂上班的时候从午夜写到凌晨四点,总计六周完成的,据说完成后“只字未改”。

i在我国,福克纳的研究论文可谓汗牛充栋,然而陶洁先生也曾批评过国内福克纳研究的窘境是“主题的重复”,福克纳小说的“南方主题”研究尤其成为了研究者难以突破的学术困境。

ii而李文俊先生是这样评价《我弥留之际》的,从这部“力作”中“可以看出福克纳自己确实是早就想摆脱旧南方沉重的历史包袱,绝非某些理论家较早期间所判定的那样,是旧秩序的殉葬者”。

iii由此可见,为了突破福克纳研究现状以挖掘其超越南方作家标签的更多文学意义,重新寻找理论视角来阐释《我弥留之际》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性别差异伦理学》是当代女性主义三驾马车之一的露西·伊丽格瑞(Luce Irigaray,1931—)的重要作品,意在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书写西方形而上学和伦理学说。

不愿弥留于草莽之间——读《我弥留之际》心得札记。

不愿弥留于草莽之间——读《我弥留之际》心得札记。

不愿弥留于草莽之间——读《我弥留之际》心得札记。

从小便爱幻想,幻想着世界美好奇妙——鸟语花香,万物芬芳,把心送给世界,世界也会还你一颗心。

可,愈长大才知,有些事情,不如沉浸于幻想,看透后的,也许不是鬼魄般的骇人,却也有人心——冠冕堂皇的肮脏。

想了很久,大概只有冠冕堂皇才能囊括《我弥留之际》里,那人心的暗疮。

仅仅是一份弥留之人小小的心愿——将我葬于旧乡,却让自己的孩子们都失去重要的东西,而那卑劣的丈夫,却也在妻子安歇不久换上了假牙,娶了新欢——一个鸭子模样的女人。

故事听起来,像是一个穷苦人家的悲剧,充斥着贫穷与疾病,病态的思考与行为,以及小市民的自私与利益观,给人不得翻身的凄凉。

可这些也许并不是作者福克纳想表达的。

在这五十九段内心独白之中,看似的混乱里,却清晰地梳理着人物最纯粹的人性,没有什么英雄主义,没有什么大义凛然光芒璀璨,有的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自然流露的,自认为对的东西,纵使每个人所表现的,都散放着圣母的光辉,可内心早已如犹大,叵测不知深浅。

小说通篇也许所表达的,就是纯粹的人心,仿佛把整个世界框架其中,自我,也成为了一位内心独白的诉说者。

其实,小说及影射了当时世界的存在,即使将近百年过去,可社会还是那个社会,人心还是那个人心,1930年有大萧条,08年同样有次贷危机,18年甚至打起了贸易战,小说想改变的,唤起的,也许不止是资本家丑陋不堪的内心,更有每个人,每个家庭,每对父母的内心。

读到达尔因为从来没有体尝到母爱,而要放火烧了母亲时,心里总觉得像是堵了什么。

总说人之初性本善,不管人心如何,父辈与母辈永远都是每个孩子成长的桥梁,都是伊始。

就像是《梅尔罗斯》里本尼主演的帕特里克?梅尔罗斯,吸毒成瘾纵欲成性,烂倒在纸醉金迷的尘嚣下,只与酒为友与针管里的海洛因为伴,可元凶究其,还是那个酗酒的母亲,和对他施暴性侵的父亲。

可贵族的身份让这个父亲未得到惩戒,终究还是贵族。

而梅尔罗斯,他毕竟不是生来如此。

人心的确可怕,可怕到能够碾碎这个世界,可人心也的确美好,美好到能恢复这个世界,小说里的悲剧,是壮烈的,是为肮脏人心的牺牲。

从福克纳小说看南方文学

从福克纳小说看南方文学

卡波 特 , 泰 伦 , 卡勒 斯 , 西 , 珀 。他 们 都 是 以 西部 为主 题 , 斯 麦 珀 哈
1引言
美 国 的南 方 文 学 指 的 不 仅 仅 是 一 个 地 理位 置 的 文学 . 是 一 而 个 及 其 重要 的文 学 流 派 。美 国南 方 是 一 个 与 众 不 同 . 有 特 色 的 别 地 区 。 这里 的居 民 以他 们 的南 方 口音 . 们 的文 化 以 及 历 史 区 别 他
变 謦 导 ・丈 謦 存 裾
从福克纳小说看南方文学
卢 畅
( 中 师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7 ) 华 湖 3 09
摘 要 :美 国 南方 文 学 因为 其独 特 的 历 史和 传 统 而形 成 了 自 己
的特 色 .南方 作 家 以他 们 自 己的 经验 和感 受 描 写 了 南 方那 篇 古 老
源 . 化 习俗 及 其 转 变 都 有 很 深 的感 触 。所 以他 们 的作 品 都 放 在 文 南 方 , 过 描 写 各 式 各 样 的 人 物 的命 运 变 化 来 体 现 那 一 片 逝 去 的 通
历史。
史 也 给美 国南 方 后 代 留下 了深 深 的 罪 恶感 。南 方 在 内战 失 败 后 .
中图 分 类号 :0 5 1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1 7 — 1 1 2 0) 2 0 9 — 2 6 3 2 l (01 l — 0 0 0
3从 福 克 纳 小 说 看 南 方 文 学
南 方 文 学 复 兴 涌现 了一 大 批 著 名 作 家 , 如 福 克 纳 , 例 罗伯 特 ,
的 地 方 , 词 本 是福 克 纳 家 乡 附 近 的 一 条 小 溪 的名 字 , 自印第 该 源 安 语 , 为 “ 陷 的土 地 ” 意 思 , 者 借 用 来影 射 自己 的家 乡 , 意 崩 的 作 从 而 寓 意更 加 深 刻 。 者构 思 巧 妙 , 一 系 列作 品互 有 联 系 , 映 了 作 这 反 美 国 南 方社 会 从 l 9世 纪初 到 2 0世 纪 中期 1 0多 年 的变 化 , 写 5 描

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叙事的审美价值

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叙事的审美价值

作者: 许会荣
作者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23-24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7期
主题词: 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叙事;审美价值
摘要: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采用多个叙事视角来建构故事情节,使作品在形式上具有一种破碎的美感。

同时,福克纳善于在文中结合意识流手法、冗长复杂的语言来进行现实主义的描写,带给读者新颖的审美感受。

叙述内容方面,福克纳则坚守对传统意义的追求,关注人的价值和信仰的失落,使得小说《我弥留之际》具有传统的内容和现代的形式。

福克纳小说中的地理文学特征——以《我弥留之际》为例

福克纳小说中的地理文学特征——以《我弥留之际》为例

2021年23期总第567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

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南方作家,他的作品中充斥着对美国南方地理文化的描写,这赋予了他的作品以地理文学特征。

本文以福克纳的代表作品《我弥留之际》为例,对该作品中富含的地理性与文学性两方面特质加以分析。

【关键词】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地理文学【作者简介】平非凡(1998.02-),汉族,男,河北保定人,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通讯作者)刘杰(1970.02-),女,汉族,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一、引言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的著名小说家,国内外学者都对他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只是,诸学者多从女性主义、存在主义或叙事学等角度对他的作品进行分析,很少有学者将福克纳的作品置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下进行批评分析。

卢建飞认为:“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那便是地理文学”。

由此可见,研究者们将福克纳作品置于文学地理学视角之外的原因就在于长久以来福克纳的作品并未被视作地理文学进行探讨。

然而,福克纳作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代表,其作品在关注、描写南方人的同时,凭借自己对南方历史和家乡生活的熟悉与理解,构架了“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大量涉及了美国南方地理、文化等要素的描写。

福克纳也曾说:“记住,一个作家必须以他的背景从事创作……我的生活,我的童年是在密西西比一个小镇上度过的。

那就是我的背景的一部分,我在其中长大,在不知不觉中将其消化吸收,它就在我身上。

”故本研究将以福克纳著名的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下文简称《弥》)为例,探究其中的地理文学特征,为今后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对福克纳的作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作出贡献。

探讨《弥》中的地理文学特征,要先理清地理文学有哪些主要的特征,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又需要先明确什么是地理文学。

威廉 福克纳 我弥留之际 读后感

威廉 福克纳 我弥留之际 读后感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As I Lay Dying)讲述了伯尔森家族葬送妻子和母亲熙陵的旅程。

这本小说以多个角色的独白形式展现了不同人物对于死亡、家庭和信仰的思考。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被福克纳深沉的叙事和对人性的深刻探索所深深触动。

首先,福克纳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

小说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交替叙述,以独白和内心独白的形式展现了每个人物对于熙陵死亡的感受和情感。

这种多视角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每个角色的思想和动机,也展现了福克纳对于多重真相和主观性的探索。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

福克纳通过对伯尔森家族成员的描写,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欲望、情感和内心冲突。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目的,他们在面对熙陵去世以及她的葬礼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福克纳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探索家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此外,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中对生死、家庭和宗教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他通过不同角色的独白,揭示了每个人对于死亡的理解和接受方式。

家庭在这个过程中演变为一个微妙而复杂的实体,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动机和期盼。

宗教的话题也贯穿全书,福克纳通过人物的宗教信仰和怀疑展现了对于灵魂、救赎和信仰的思考。

最后,对我来说,《我弥留之际》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

福克纳通过复杂的叙事结构和对人性的探索,呈现了生死、家庭和信仰等重大主题上的深度思考。

他的文学才华和对人性的刻画使得这个家族故事充满了深度和内涵。

这本小说引发了我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以及家庭和宗教在其中的作用。

总的来说,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是一部富有思想深度的小说,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对人性内心的深入刻画,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福克纳的文学才华和对人性的探索使得这个小说充满了复杂性和真实感。

阅读这本小说让我对生命和家庭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福克纳作为作家的独特魅力产生了更深的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 的遗体 运 回到杰 弗生 去安 葬 ”。[ 2 1 P I 4 9 。现世 中还活 着 的 安 斯在她 心里 “ 就 像 一个意 味深 长的 形象 , 了无 生意 ,就 像 一个 空空 的 门框 ”【 2 ] P 1 4 9 。为 了摆脱孤 独 的 困境 ,艾 迪与 惠特 菲尔 德牧 师私 通 , “ 当我在 树林 里等他 ,我 总是 把他 想 象成是 穿着 罪恶 的衣服 的人 ”【 2 1 P 。其 实 ,惠特菲 尔德 也 是~个 极端 自私 冷酷 的人 ,他 至始 至终都 未 能坦然 正视 自 己的罪 行 , 口 口声 声说 他是有 罪 的却从 未付诸 实 际行动 。 后 来艾 迪为 了减 轻 自己的罪 恶感 ,就 给 了安斯 杜威 ・ 德 尔 来 抵消 朱厄 尔 ,接着 又给他 瓦达 曼来 补偿 “ 从他 那 里夺 走 的那 个孩 子 ”。[ 2 ] 这 样 自 己也 可 以准 备 死 了 ,她 失去 了现世 心灵 的依 靠,家 庭 的温暖 ,再 也找不 到可 以扎 根 的 土壤, “ 孤独 变成 了她 一生 的生 活状 态 ,她 给家 庭带 来 的 气 氛也 妨碍 了家庭 成 员的 正常生 活 ,孩 子们 也 因母爱 的 匮 乏而变成 精神 的孤 儿 。”[ 3 ] P 7 9 三 、 人性 的衰 败 人 性 的衰败 也是 南方 没落情 怀 的一个 突 出表 现 ,集 中 体 现在 家庭 关系 的疏 远 、认 知 能力 的缺失 。安 斯与 艾迪 虽 贵 为夫 妻 ,却没有 夫妻 间 的伉俪 情深 。丈 夫甚至 在妻 子病 重 之 际也不愿 花钱 请 医生 ,只为 省下 钱好 安一双 假牙 。艾 迪 也与 人私 通背 叛 了 自己的丈夫 。彼 此无 爱 的婚 姻对 双 方 都 是莫 大 的折磨 。孩 子们 也因父 爱母 爱 的缺失变 得 自私 自 利 。名 为母 亲送 葬 ,实则各 怀鬼 胎 。送葬 途 中起 内讧 ,相 互之 间手足情 谊 荡然无 存 。 卡 什在洪 水 中被摔 断 了一条腿 , 达 尔 由于纵 火烧 仓被 送进 了孤 儿院 。杜威 德尔 因害 怕 自己 的秘 密被暴 露 ,竟然 为达 尔的被 捕欢 呼雀 跃 。瓦达 曼一 直 想 得 到城里橱 窗 内展 列的玩 具小 货车 ,他 年龄 最小是 个 白 痴 ,神 志不 清 ,总是 说他 的妈妈 是一 条鱼 。朱 厄尔认 为 他 的母 亲是一 匹马 ,这 是认 知能力 缺失 的突 出表 现 。他 们 都 没 有 为母亲 的离 世而 伤悲 ,相反 ,都 有各 自私 人 的 目的, 人 性 的衰败 竟然 至此 。 四 、结 语 时代 变迁 ,社会 转型 都是 以传 统家庭 观 、伦理 观 、宗 教观 的土崩 瓦解 为代 价 的。本篇 论文 ,笔 者从 以上 三个 方 面 探 索 了福 克纳 小说 中 的南方没 落情 怀 ,进而 反映 了福 克 纳 对 现代社 会 中人 的生存 状态和 生存 困境 的 思考 ,还 有 对 南方传 统价 值观 念衰 落的哀 婉痛 惜 。
福克 纳 的 “ 约 克纳 帕塔法 ”系 列小说 与南 方文化 传 统 密切相 关 。它 既揭露 了 内战 以来 南方 人所 背负 的沉重 历史 负担 ,也彰 显 了浓重 的南 方没落 情怀 。本 文试 以 《 我 弥 留 之 际》为例 ,拟 从宗 教信 仰的衰 落 、人 的异化 、现代 社会 人性 的衰败 三方 面来探 究此种 没落 情怀 。


宗教信仰的衰落
内战 前夕 美国 南方基 督教 文化 占据绝 对 的统治 地位 , 人们 信仰 上帝 ,认 为他是 慈爱 万能 的主 ,能普 渡众 生 ,并 且相 信 只要一 个基 督徒虔 诚 向上帝 祈祷忏 悔 ,就能 度过今 生难 关并获 来世 幸福 。然 而南 方战败 后人 民苦 难彷徨 ,陷 入痛 苦 的深 渊 ,失去 了宗 教信仰 和精 神 寄托 。 《 我 弥 留之 际 》的 中心人物 艾迪 ,在 先后 遭遇洪 水 与大火 之时 ,相信 “ 朱 厄尔 就是 我的 十字架 ,他 将会把 我从 洪水 与大 火 中解 救 出来 。”【 l “她 宁 愿选 择 相信 儿 子 也 不信 仰 上 帝 ,她 】 也 从不 向上帝 诉说对 生活 的不 满 ,也不愿 跪着 祈祷 。两 次 婚姻 的失 败让 她根 本不相 信那 些空 洞 的祈祷 词可 以赎 罪, “ 有一 天我和 科拉 谈话 。她为 我祷 告 ,因为她 相信 我对 自 己的罪愆视 而 不见 ,她要 我也 跪下 来祈祷 ,因为得 救在他 们看 来是 只需要 言语便 可 以获得 的 。 ” 口 】 P 当科拉 求她 “ 跪 下 来, 敞开胸 怀把 自负 的魔鬼 赶 出来祈 求上帝 宽恕 时 ,她 不 愿意 ,仅 仅 坐在 那里沉 溺在 自己的 自负与骄 傲之 中”。 [ 2 ] P I 6 2 除此 之外 ,小说 中信仰 上帝 的杜 威 ・ 德 尔在 意外怀 有 身 孕之后 虔诚 向上 帝祈祷 ,希 望上 帝能够 帮助 她 。可 最终 她 不仅 没有成 功流 产 ,反而被 一店 铺医 生诱 骗 ,这 无 疑不 是对 上帝 莫大 的讽刺 。 另外 , 惠特菲 尔德 牧师被 认为 是 “ 一 个 传递 上 帝 旨意 的好 人 ” 口 l P 也 并没 有 履行 好 传授 教 义 的职 责 ,他与 艾迪 的婚 外情严 重破 坏 了别人 家庭 的完整 与 幸福 。在 艾迪 临终 之前他 因害 怕秘 密被 暴露而 选择 退缩 , 没有 勇气 坦 白 自己的罪行 。 二 、人 的 异 化 现 代人 面临 的困境 之一 就是人 的异 化 问题 , 《 我 弥留 之 际》 是一部 关于 人性 异化 的小说 。艾 迪 自年幼 时起 耳濡 目染于父 亲虚 无主 义思 想, 就坚信 “ 人 活在 世上 的理 由仅 仅 是 为长 久 的安 眠做 准 备 ” 口 】 P I 4 6 。她 恨 自 己的 父亲 为 什 么 要生她 培养 她 ,她成 为社会 的局 外人 ,无法 与 别人进 行 良好的沟 通 ,也无 法与 外界 建立和 谐正 常 的人 际关系 。学 为 人师 应当满 怀仁 爱 ,可她 却对 学生满 腔恨 意 ,总是 期待 他 们犯 错误 ,这样 就可 以拿 鞭子抽 打他 们 , “ 随着每 一鞭 抽 下去 我就 这样 想 :现 在你 可知道 我 的厉 害 了吧 !我 已经 永 远 地 在你 的血 液 里 留下 了痕迹 。 ”[ 2 】 她 企 图采 用 此 种 极端 方式来 树立 自己的权威 ,证 明 自己的存在 。与 安斯 的婚后 生活 丝毫没 能将 她从虚 无绝 望 的泥潭 中挽 救 出来 , 特 别是 当孩子 接二 连三 到来之 时 , 她认 为那 是婚 姻 的报 应 , 再 也不 相信 言语 的价值 ,认 为 “ 爱仅仅 是填 补 空 白的一个 影 子 l P 。 孤独 每天 一次又 一 次地侵扰 她 。 怀上 达尔之 后 , 她 决定 对安 斯采 取报复 行为 ,她 认为 “ 我 的报 复将是 他永 远 也不 知道 我在对 他采 取报 复行 为 ,等 我 死后 一定要 他把 福克纳小说 中南方没落情怀
— —
以 《 我弥 留之 际》 为例
何 琼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赵 雪
摘 要 :福 克纳 是美 国南方 文学 的 “ 领 军人 物 ,也是 “ 约克 纳 帕塔法 世系 的创 始人 ,本 文 以 《 我 弥留之 际》 为 例 ,拟从 宗教信 仰 的衰 落 、入 的异化 、现代 社会 人性 的衰败 三方 面来探 析其 小说 中浓 重的 南方没 落情 怀。 关键 词 :宗教信 仰 的缺 失 ;人 的异化 ;人 性的衰 败 ;南方 没落情 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