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诺贝尔文学奖——幸运的“南方文学”派创始人

合集下载

3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3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American Nobel Laureates in Literature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 Sinclair Lewis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 the first Amrican Nobel Laureate 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30年,刘易斯成了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诺贝尔的颁奖词是“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

2. Eugene O’Neill 尤金·奥尼尔(1888--1953)---- Father of American Drama, Shakespeare of America被誉为美国喜剧之父,美国的莎士比亚1936年,尤金·奥尼尔获诺贝尔文学奖,得奖理由是“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

3. Pearl Buck 赛珍珠(1892--1973)---- the First to introduce Water Margin to the world 把《水浒传》推向世界的第一人1938年,赛珍珠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 “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4. William Faulkner 威廉·福克纳(1897--1962)---- one of the Big Three of American Modern Novel, the leading figure of the American Southern writers 美国现代小说三巨头之一、南方文学代表人1949年,威廉·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 “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5. Ernest Hemingway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 His Tough Man Spirit is the American spiritual monument 文坛硬汉著称,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1954年,欧内斯特·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 “For his mastery of the art of narrative, most recently demonstrated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nd for the influence that he has exerted on contemporary style”。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及获奖理由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及获奖理由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及获奖理由1901 苏立·普吕多姆法国“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1902 特奥多尔·蒙森德国“今世最伟大的纂世巨匠,此点於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1903 比昂斯滕·比昂松挪威“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1904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法国“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1904 何塞·埃切加赖西班牙“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1905 亨利克·显克维支波兰“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1906 乔祖埃·卡尔杜齐意大利“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1907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英国“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1908 鲁道尔夫·欧肯德国“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1909 西尔玛·拉格洛夫(女)瑞典“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

丰饶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1910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德国“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以及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臻境”1911 莫里斯·梅特林克比利时“由于他在文学上多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戏剧作品,不但想象丰富,充满诗意的奇想,有时虽以神话的面貌出现,还是处处充满了深刻的启示。

这种启示奇妙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想象”1912 盖哈特·霍普特曼德国“欲以表扬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中丰硕、多样而有出色成就”1913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1914 未颁奖1915 罗曼·罗兰法国“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1916 魏尔纳·海顿斯坦瑞典“褒扬他在瑞典文学新纪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1917 卡尔·耶勒鲁普丹麦“因为他多样而丰富的诗作——它们蕴含了高超的理想”1917 亨利克·彭托皮丹丹麦“由于他对当前丹麦生活的忠实描绘”1918 未颁奖1919 卡尔·施皮特勒瑞士“特别推崇他在史诗《奥林帕斯之春》的优异表现”1920 克努特·哈姆生挪威“为了他划时代的巨著《土地的成长》”1921 阿纳托尔·法郎士法国“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宽闵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1922 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西班牙“由于他以适切之方式,延续了戏剧之灿烂传统”1923 威廉·勃特勒·叶芝爱尔兰“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1924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波兰“我们颁奖给他,是因为他的民族史诗《农夫们》写得很出色”1925 乔治·萧伯纳爱尔兰“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性讽刺常涵蕴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1926 格拉齐亚·黛莱达(女)意大利“为了表扬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以浑柔的透彻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的深度与怜悯”1927 亨利·柏格森法国“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1928 西格里德·温塞特(女)挪威“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国生活之有力描绘”1929 保尔·托马斯·曼德国“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外国文学史20世纪文学复习资料

外国文学史20世纪文学复习资料

20世纪文学复习资料海明威(美国)主要作品:以强烈的反站倾向和对未来的迷惘而成为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名篇: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成为“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

(“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

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主人公:杰克·巴恩斯、勃莱特。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把“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高峰。

主人公:亨利·腓特力、英国护士凯瑟琳。

以西班牙内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乞力马扎罗的雪》:最成功的一个短篇。

理解后简答题:简述《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

1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

故事表现了“英雄与环境这个传统的主题。

在这场英雄与环境的斗争中,桑提亚哥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桑提亚哥赢得了胜利。

2桑提亚哥的生活信条和“硬汉子”的精神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

”也是这一形象留给读者的最深刻的启发。

术语解释:冰山原则:1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

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2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从而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20世纪前半期的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一象征主义:术语解释:象征主义: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本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

2 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

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

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

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1-50名1,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年):第16任美国总统(1861-1865年),赢得了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拯救了国家,废除了奴隶制度、解放了黑奴,实现了美国经济的现代化、再造了美国,他在其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Gettysburg Address)中曾说道:“要让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2,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32-1799年):第1任美国总统(1789-1797年),缔造了美利坚合众国,赶走了一个国王,也拒绝成为国王,制定了美国总统任期上限(最多两届)的规则。

3, 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年):第3任美国总统(1801-1809年),《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写下了美国历史上分量最重的五个字:“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他还创办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4, 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1882-1945年):第32任美国总统(1933-1945年),运用罗斯福新政,帮助美国摆脱金融危机,他告诫逆境中的美国:“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5,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55-1804年):第1任美国财政部长(1789-1795年),战士、银行家、科学家、政治家,他带领美国从农业社会走向了工业社会。

6,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年)(又译班哲明·富兰克林、班杰明·富兰克林),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美国著名的政治家、物理学家,同时也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发明家。

用文本细读法解析福克纳《烧马棚》的反讽语气

用文本细读法解析福克纳《烧马棚》的反讽语气

用文本细读法解析福克纳《烧马棚》的反讽语气作者:秦江丽来源:《科技视界》 2013年第31期秦江丽(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宁夏银川 750000)【摘要】威廉姆·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烧马棚》是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

小说讲述了美国内战后南方白人农民阿伯纳一家的生活经历。

父亲总是烧地主家的马棚,而让一家人处在颠沛流离的状态中。

语气是作者对他所创作的人物等的态度。

它可以通过小说中的各种因素如人物、意象、象征等的选择而体现出来。

本文将采取新批评派“细读文本”的方法分析能体现作者语气的各种因素、探讨作者对小说中主人公的态度。

笔者通过分析小说中儿子对父亲的感情、显著意象和火的象征发现作者在行文时采取了讽刺的语气对儿子表示出同情。

【关键词】《烧马棚》;讽刺语气;细读文本【Abstract】William Faulkner is a great American writer, and in 1949 he was rewarded the Noble Prize in Literature. Although he received public acclaim chiefly for his longer works, such as The Sound and the Fury, and Light in August, Faulkner found himself again and again writing short stories. In Barn Burning, which appeared in 1938, he created the seed story of the whole Snopes trilogy that was to constitute his last great creative accomplishment. Tone in fiction is frequently a guide to an author’s attitudes towards the subject. “Close reading”, a critical method adopted by New Critics, will be used to analyze the tone in the short story “Barn Burning”. It is found out that the author adopts an ironic tone to s how sympathy to the son Sarty Snopes.【Key words】“Barn Burning”;Close reading;Ironic Tone0 引言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小说家,为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 由于福克纳的创作,使二十世纪的美国文 学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南方文学”派 ,与海明威不一样,他所代表的不是“一 代人”而是“一个区域的人”,他的非现 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后来的美国文学的发 展和演变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1949年,福克纳由于“对当代美国小 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 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1955年他还 获得过美国普利策奖金。
1862年9月22日,林肯发表的《解放黑 人奴隶宣言》。宣布:假如在1863年1月1 日以前南方叛乱者不放下武器,叛乱诸州 的奴隶将从那一天起获得自由。消息传到 南方后,成千上万的奴隶逃往北方。英国 工人阶级也展开了支持北方的运动,迫使 英国政府放弃了原来的干涉计划。 北方在战争中的胜利,确立了北方大 资产阶级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内战消灭了 奴隶制,从而为美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扫清了道路。
• 她住大木屋,那屋子破败不堪,却岿然独 存、执拗不驯、装模作样。她对旧东西的 偏爱无处不在,她周围的一切都是陈旧的 :给市政府官员写信用的是褪了色的墨水 ,古老的信纸;家里蒙家具的皮革都裂了 ;仆人老态龙钟......这种把过去强加于 现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把生与 死混为一谈的古怪行为体现了灭亡的必然 性。
• “格里尔生小姐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 丧:男子们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一个纪 念碑倒下了。妇女们呢,则大多数出于好 奇心,想看看她屋子的内部。除了一个花 匠兼厨师的老仆人之外,至少已有十年光 景谁也没进去看看这幢房子了。”作者开 篇就制造悬念描写了爱米丽之死,并高度 赞扬:“爱米丽小姐在世时,始终是一个 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也是人们关 注的对象。”
KEHOUSIKAO
KEHOUYAOSIKAO
扩展阅读
伍尔芙《达洛维夫人》(略)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四)】1949年文学奖得主福克纳1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四)】1949年文学奖得主福克纳1

文学奖美国,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的贡献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美国作家,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其主要脉络是这个县杰弗逊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系中共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

简介福克纳也是一位出色的推理小说作家,出版过一系列的犯罪小说《马弃兵》(Knight’sGambit)。

1949年,福克纳作品《我弥留之际》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得奖感言是诺贝尔文学奖最精彩的感言之一。

他说道:“我拒绝认为人类已经走到了尽头……人类能够忍受艰难困苦,也终将会获胜。

”这席发言和他的性格十分吻合。

他捐献了自己获得的奖金,要“成立一个基金以支持鼓励文学新人”,最后建立了国际笔会∕福克纳小说奖。

福克纳从1957年起担任弗吉尼亚大学的驻校作家,直到1962年去世。

人物生平家族人物威廉·福克纳生于1897年9月25日,出身名门望族,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

支配这个家族想象力的是福克纳的曾祖父威廉·克拉科·福克纳老上校。

他既是种植园主,又是军人、作家、政治家。

他还是经营铁路的企业家,他修的铁路是当地唯一的铁路。

牛津小镇留下老上校鲜明的痕迹。

老上校死后,坟头矗立起一座8英尺高的意大利大理石雕像。

讲老上校的传奇故事成为人人参与的一项仪式。

州内一个镇也是以他的名字福克纳来命名。

他还著有几本小说和其他一些作品,这种文学传统一直在家中传承了下来。

福克纳作品中的“约翰·萨托里斯上校”就是在他曾祖父的基础上创作而来的。

福克纳《野棕榈》中的现代主义者

福克纳《野棕榈》中的现代主义者

ISSN1009 8976CN22 1322/C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1卷第4期J.ChangchunInst.Tech.(Soc.Sci.Edi.),2020,Vol.21,No.415/3855 58DOI:10.3969/j.issn.1009 8976.2020.04.015福克纳《野棕榈》中的现代主义者收稿日期:2020-07-03作者简介:徐世博(1982—),女(汉),黑龙江哈尔滨,博士,讲师主要研究英美文学。

徐世博(长春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长春130012)摘 要:现代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文学的突出特征,本文论述了南方作家福克纳是如何通过他的作品展现和发展其基本理念精髓的。

生于南方的福克纳所处的时代是异化和非理性相结合的,充斥着精神危机的时代。

福克纳对旧南方的神话表现出的是根本性的批判但却饱含着对当时南方重建新秩序的渴盼。

小说《野棕榈》就以人物的潜意识为暗线,揭示现代主义者的道德现状。

指出福克纳对于时代的表征对于历史是一种铭记,对现在乃至未来有警醒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现代主义;福克纳;潜意识;道德囚徒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8976(2020)04 0055 04 威廉·福克纳1949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被看作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的高峰。

他的小说与南方现代作家考德威尔、高尔登、波特等人的作品属于同时代。

福克纳的广为人知的《喧嚣与骚动》中主体的意识流动的书写被认为是现代派里的典范。

福克纳完成的其他长篇小说和很多短篇小说也从不同程度反映了时代文化背景,诠释了现代主义的一些哲学、心理、语言和艺术等方面的特征。

《野棕榈》(1939)虽然提及的不多,对小说人物的讨论存在争议,也没有福克纳的“约克纳帕托法世系”宏大,但在笔者看来,却是不失为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研习的佳例。

一、福克纳与现代主义福克纳出生于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的一个小镇。

高中语文 专题四 人和故事的家园 第7课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学案 苏教选修《短篇小说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 专题四 人和故事的家园 第7课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学案 苏教选修《短篇小说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四人和故事的家园第7课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学案苏教选修《短篇小说选读》苏教第7课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在这部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笔下美国南方贵族阶级日趋没落的衰亡历史。

作品充满了荒谬、怪异的气氛,使人仿佛进入了一个恐怖、疑惑的迷宫,随着作者对令人不可捉摸的小说主人公行动和内心世界的揭示,渐渐地得到一点思维的线索,到最后情节急转直下,人物的形象才豁然明朗。

从这一点上来说,小说作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组成局部,正表达了福克纳的创作思想和风格。

我们不妨窥此“一斑〞来“知〞福克纳作品之“全豹〞!字音辨识(一)单音字悲怆.(chuànɡ) 闭门羹.(ɡēnɡ) 打搅(rǎo) 岿.然(kuī) 盥.洗(ɡuàn) 一绺.(liǔ) 信笺.(jiān) 簇.拥(cù) 豁.免(huò) 杳.无音信(yǎo) 坼.裂(chè) 轧.棉机(yà) (二)多音字拗⎩⎪⎨⎪⎧拗.口〔ào〕拗.断〔ǎo〕执拗.不驯〔niù〕胖⎩⎪⎨⎪⎧腰圆体胖.〔pànɡ〕心广体胖.〔pán〕 幢⎩⎪⎨⎪⎧灯影幢.幢〔chuánɡ〕一幢.〔zhuànɡ〕丧⎩⎪⎨⎪⎧送丧.〔sānɡ〕懊丧.〔sànɡ〕 模⎩⎪⎨⎪⎧模.型〔mó〕装模.作样〔mú〕量⎩⎪⎨⎪⎧打量.〔li ɑnɡ〕量.体裁衣〔liànɡ〕 字形识别⎩⎪⎨⎪⎧pú〔仆〕人pǔ〔朴〕素pū〔扑〕救⎩⎪⎨⎪⎧jì〔纪〕念jì〔记〕载qǐ枸〔杞〕⎩⎪⎨⎪⎧chè〔坼〕裂tuò击〔柝〕chāi分〔拆〕xī分〔析〕⎩⎪⎨⎪⎧shuì纳〔税〕ruì尖〔锐〕tuì〔蜕〕变词语辨析考究·讲究“考究〞:①考查;研究。

诺贝尔文学奖历年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历年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历年作品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文学界最高荣誉,每年颁发给那些在文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自1901年创立以来,已经颁发了多达116次,涵盖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家们的杰出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也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和文化的重要事件和趋势。

本文将通过回顾历年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探讨这些作品对于文学界和人类文化的影响。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法国作家Sully Prudhomme,他的作品主要探讨人类内心矛盾和情感问题。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获奖者的作品涉及了各种各样的主题和风格,从现实主义到超现实主义,从诗歌到小说,从欧洲到非洲和拉丁美洲。

1915年,德国作家Romain Rolland获得了这个荣誉,他的作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的政治和文化氛围。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欧洲的文学界和政治氛围变得更加动荡和紧张。

1929年,托马斯·曼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反映了欧洲的政治和文化变革,包括纳粹主义的崛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随着二战结束,文学界也迎来了新的时代。

1949年,安德烈·纪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反映了战后时代的不确定性和恐惧。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世界各地的文学家开始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主题,包括后现代主义和反乌托邦小说。

这些作品通常涉及社会和政治问题,包括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战争等。

1970年代和80年代,文学界开始出现新的趋势和风格,包括魔幻现实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文学。

这些作品通常探讨文化认同、全球化和历史记忆等主题。

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百年孤独》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的杰作。

到了21世纪,文学界开始关注更多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的影响等。

2004年,奥地利作家埃尔夫里德·耶利内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探讨了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包括全球化、资本主义和文化冲突等。

诺贝尔文学奖历届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历届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历届作品随着诺贝尔文学奖于1901年创立,已经有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

通过这个奖项,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重点关注诺贝尔文学奖历届作品,探究获奖作品的背景和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在当时和后世的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贡献。

1901-1910年:创始之作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项首次颁发,获奖者为法国诗人若泽芒塞(Sully Prudhomme)。

虽然许多人认为他不是最佳获奖者,但是这个奖项的创立使得全球文学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成为了文学世界中最为尊贵的奖项之一。

接下来的十年里,获奖者分别是奥地利小说家卢多维克·茨格斯、德国诗人波莫隆·鲁鲁、英国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法国小说家·安德烈·纪德。

值得一提的是,这十年间的获奖作品以小说和诗歌为主,贯穿主题多元,但是往往具有深刻探究人心、社会现象以及政治问题的象征意义,这也成为了日后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标志。

1911-1920年:时代变化的印记从1911年开始,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获奖者更加多元化,以鲁日·加尔布雷特、葡萄牙作家约瑟夫·希多、瑞典女作家叶芝等人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短暂崛起,其中叶芝获奖作品《诗的风景》至今还是获奖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诗集之一,探究了如何将个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完美结合,创作了糅合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诗歌风格。

而到了1915年,这个世界却大为变革,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获奖作品也开始呈现一些不同寻常的主题和形式。

例如,罗曼·罗兰获奖作品《让·克里斯托弗》,在描述一位教师生涯的同时,也探寻了“个性中的共性”这一“人”所具有的共性和群体性问题。

此外,以东方文化为主题的许多几率作品(如李大钊等)也开始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1921-1930年:大力推崇的“传奇诗人”1921年奖项首次颁发给北欧作家,其中著名的“传奇诗人”卡尔·古斯塔夫·维特斯(Karl Gustaf Verner von Heidenstam)就是其中之一。

热点作家15 福克纳(原卷版)——2021年中考考前现代文阅读热点作家预测系列

热点作家15 福克纳(原卷版)——2021年中考考前现代文阅读热点作家预测系列

热点作家15 福克纳一、人物简介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其主要脉络是这个县杰弗生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系中共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

二、主要作品《士兵的报酬》Soldiers' Pay 1926《蚊群》Mosquitoes 1927《沙多里斯》Sartoris 1929《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 1929《我弥留之际》As I Lay Dying 1930《圣殿》Sanctuary 1931《八月之光》Light in August 1932《塔门》Pylon 1935《押沙龙,押沙龙!》Absalom, Absalom! 1936《不败者》The Unvanquished 1938《野棕榈》The Wild Palms 1939《村子》The Hamlet 1940《去吧,摩西》Go Down, Moses 1942《坟墓的闯入者》Intruder in the Dust 1948三、荣誉殿堂1.1939年1月福克纳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在好莱坞的日子,他一共赚了21000美元。

1938年2月,他买下了320英亩的"绿野农场"。

同年他在《哈泼斯》月刊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烧马棚》,并获欧·亨利奖。

艾米丽人格面具下的阴影

艾米丽人格面具下的阴影

艾米丽人格面具下的阴影摘要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通过女主人公艾米丽一生和父亲与情人的关系透视了美国南部新旧体制对抗下女性命运的悲惨境遇。

本文通过心理分析艾米丽人格面具下的阴影,对女主人公悲剧人生的心理轨迹进行了更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父权人格面具阴影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一生共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和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喧哗与骚动》、《八月之光》、《我弥留之际》等被称为是美国南方文学的经典之作。

福克纳于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也因此成为20世纪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国内外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多涉及福克纳作品中的南方情结、叙事艺术、妇女观和宗教神话观和隐喻等多方面。

小说女主人公艾米丽是南方贵族的后代,在南方人的心中,她是当之无愧的南方传统的代表和偶像,是“丰碑”式的人物,这样一个人物以其扭曲和变态的方式终结了南方贵族不愿抛开的南方情结。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除小说题目之外,全文仅在艾米丽死后提到了人们送给她的玫瑰,其实这也是作者福克纳给腐朽没落的旧传统献上的玫瑰。

他看到了传统价值观的沦丧和父权传统社会给妇女所带来的悲惨遭遇,掀开了艾米丽的人格面具来分析她的悲剧命运,更让我们对在新旧体制的对抗与冲突下的艾米丽的悲惨人生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一父权下艾米丽的人格面具艾米丽所生存的南方社会是以蓄奴制经济为基础的父权社会,同时又是种族主义和清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诸如谦恭、服从、温柔、忘我等就成为了所谓的“南方淑女风范”的标志,而实际上,它们是女性被贬压在社会底层的伦理秩序,是女性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

女性的性别和情感完全受控于父权制社会的压抑和管制,艾米丽的父亲力图把她塑造为美国南方的淑女,镇上的居民长久以来也以仰望的姿态看着这家人如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艾米丽,手执一根马鞭”。

威廉·福克纳与《喧哗与骚动》演示教学

威廉·福克纳与《喧哗与骚动》演示教学

凯蒂
杰生
小昆汀
康普生家族
班吉
迪尔西
威尔许 (1905前)
T.P (1905后)
勒斯特 (1928年)
黑奴家族
小说分为四个部分
01 班吉的部分:1928年4月7日。以33岁却只有3岁智力 的班吉的视角讲述,主要是康普生兄弟童年的事情, 事件多以凯蒂为中心。
02 昆汀的部分:1910年6月2日。多愁善感的昆汀回想到 生活中太多的不如意,在夜幕降临之时,走出门去投 水自尽。
3
所谓“神话模式”,就是在创作一部文作品时,有意识地使其故事、人物、结构, 大致与人们熟知的一个神话故事平行。在《喧哗与骚动》中,三、一、四章的标题
分别为一九二八年四月六日至八日,这三天恰好是基督受难日到复活节。而第二章
的一九一〇年六月二日在那一年又正好是基督圣体节的第八天。因此,康普生家历
史中的这四天都与基督受难的四个主要日子有关联。
• 哥哥昆丁和凯蒂儿时感情很好。作为没落的庄园主阶级的最后一代的代表者,一种没落感始终追随着昆丁。这 个“簪缨之家”的孑遗极其骄傲,极其敏感,却又极其孱弱(精神上、肉体上都是如此)。他偏偏又过分重视 妹妹的贞操把它与门第的荣誉甚至自己生与死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凯蒂的遭遇一下子使他失去了精神平衡。就 在妹妹结婚一个多月后,他投河自尽了。
作品简介
• 1919年9月,福克纳成为了密西西比大学里的特 殊学员,在《密西西比人》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 说《幸运着陆》
• 1925年2月他首部长篇小说《士兵的报酬》正式出版
• 1928年春,他开始写第三部关于康普生家族的小说《黄 昏》,这就是后来的《喧哗与骚动》
• 1932年,福克纳与好莱坞著名电影公司米高梅签约, 开始撰写电影剧本

福克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福克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在美国的历史上,威廉-福克纳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它不仅仅代表着一个享誉世界的大文豪,还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将军。

那就是作家福克纳的曾祖父,威廉-福克纳上校。

老福克纳1840年步行来到密西西比州成家立业,他依靠自学成为律师、银行家,并拥有了自己的种植园,还缔造了著名的密西西比大学。

在南北战争时期,老福克纳招兵买马,亲临前线冲锋陷阵并获得了上校军衔。

此外,他还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孟菲斯的白玫瑰》,这部富有戏剧情节的通俗小说在当时深受读者欢迎。

福克纳上校在当地享有崇高的威望,他墓前耸立的大理石雕像也成为了当地最高的建筑。

在先祖的余荫下,小福克纳的童年生活过的无忧无虑。

而以曾祖父的名字为他命名,表明了福克纳的父母对他寄予的殷切期望。

小福克纳没有辜负父母的苦心,他从小就显示出了过人的天赋。

仅仅用了9年的时间,福克纳就读完了从小学到中学11年半的课程。

在学校里,福克纳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沉浸在莎士比亚、雪莱和豪斯曼的诗歌里,还阅读了《人间喜剧》、《雾都孤儿》等等大量的文学名著。

在这些作品的熏陶下,福克纳很早就开始了短文与小说的创作。

有人说,一个作家最大的不幸就是荣誉的过早来临。

按照这个说法,福克纳应该算是幸福的,因为那些本应该属于他的荣誉却是姗姗来迟。

从他的处女作《牧神的午后》发表以来,福克纳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但这些作品在当时不仅销路不畅,而且也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

遭遇挫折的福克纳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孜孜不倦的投身到文学创作中。

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福克纳的脑海中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创作体系。

他要用最能表现自己思想意识的艺术形式,充分地叙述和描绘出一个完整、真实、形象的历史画面。

1929年,30岁的福克纳用他饱满的创作激情完成了小说《萨托利斯》,这是一部在文学史上拥有里程碑一样地位的作品。

福克纳在自传中说,“从《萨托利斯》开始,我发现我那邮票一样大小的故乡是值得好好写的,不管我多么长寿,我也无法把那里的故事写完。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包括哪些流派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包括哪些流派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包括哪些流派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一)象征主义文学:它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流行于法国,以诗歌和戏剧为主.1886年诗人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标志着象征主义流派的诞生.一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上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 *** .象征主义的特征是: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主张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想像.法国早期象征主义的诗人鼻祖、及三主将:1,波德莱尔:他于1857年发表的《恶之花》,是象征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成为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件令人瞩目的大事. 2,马拉美:1876年他的诗歌《牧神的午后》,在法国诗坛引起轰动.1896年,他被选为“诗人之王”,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物. 3,魏尔伦:他的主要作品是《无言的浪漫曲》等,他的诗风明朗轻快,清新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因此受到了普通读者的喜爱. 4,兰波:他15岁就擅长写作拉丁文诗歌了,并掌握了法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格律.他的创作生涯虽短,但才华横溢,他主要的诗集有《地狱的一季》、《彩图集》.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1,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他是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梦幻剧《青鸟》(1908),是他戏剧生涯的巅峰之作.青鸟象征着幸福,主题是歌颂人们对幸福和光明的追求.他获得了19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2,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他的诗作《驶向拜占庭》,描绘了一个老人远渡重洋去圣城拜占庭,追求永恒的精神生活的故事.叶芝由于“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而获得了1923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3,法国诗人瓦雷里:他的巅峰之作是晚年的《海滨墓园》(1926),诗的主旨是关于绝对静止与人生交易的对立统一关系.开篇一句“这片平静的房顶上有白鸽荡漾”,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4,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他是象征主义在德语文学中的代表.他著名的组诗《致奥尔弗斯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奠定了他在现代诗坛上的大师地位,并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其风格晦涩难懂,但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5,俄国诗人勃洛克:1918年发表长诗《十二个》,是他的代表作,他是自莱蒙托夫以后俄国最杰出的诗人.6,美国诗人评论家庞德:他的鸿篇巨制、现代叙事诗《诗章》,加上他对其他作家的影响,以及多部的文学评论集,使他登上了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宝座.7,英国诗人剧作家艾略特:他的诗作《荒原》(1922),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诗歌,它以悲剧的视角,展现了战后欧洲文明的荒凉.另外他还有诗剧《大教堂凶杀案》,诗作《四个四重奏》等等,他在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二)表现主义文学:是一战前后流行于欧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起源于德国,先从绘画开始,后波及文学.尼采“重估一切”的极端主张,对德语世界的表现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提法最早出现于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飙》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绘画评论,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表现主义的特征是: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及象征和荒诞的手法.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该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 *** ,表现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本质,而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1,瑞典作家斯特林堡: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他的代表剧作是《到大马士革去》,《鬼魂奏鸣曲》.2,德国剧作家托勒和恺撒:前者的代表作是《转变》.后者的代表作是《煤气》三部曲.3,捷克剧作家恰佩克:其代表作品是《万能机器人》(1920).4,美国剧作家奥尼尔:他将表现主义艺术手法融于自己的创作,形成独具特色的“奥尼尔派”,《安娜·克里斯蒂》(1920),《琼斯皇帝》(1920),《毛猿》(1921),是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他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作家,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5,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他的小说大多表达世界荒诞、人性“异化”的主题,在西方现代文学发展中具有开拓性意义,是西方现代文学的鼻祖.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美国》(1914)、《城堡》(1922)、《诉讼》(1919)《变形记》(1912)等等.(三)意识流文学: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的英国,后波及到了欧美各国,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意识流”的概念是由詹姆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河流一样,是不间断的主观思想意识的流动.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它不是传统小说那样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编撰故事的.其情节之间的安排和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逻辑、或因果关系的限制,它可以随意跳跃、多变、穿插,过去、现在、将来时序,交叉重叠,在前后的两个场景之间,没有时间、地点等方面的紧密逻辑联系,等等.它是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地循环往复,而形成的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意识流”的艺术技巧:1,内心独白: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地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写作技巧.2,内心分析: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事人或人物,很理智地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索,并且是在并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与“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它以理性为指引,做出合乎逻辑的、有条理地推理或说明,而非任意识自然流动.3,时间和空间蒙太奇:蒙太奇是电影中用来表现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视角”、“慢镜头”、“特写镜头”、“闪回”等等.意识流小说家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表现意识流动的多变性、复杂性,经常采用这类手法.4,诗化和音乐化:为了加强象征性的效果,意识流小说家有时采用诗歌和音乐的手段,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乐章结构、节奏韵律、标点符号、甚至离奇的拼写方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受、印象、精神状态、或作品寓意.伍尔芙《海浪》的语言,就和意象派诗歌非常相似,乔伊斯《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运用了巴哈赋格曲的结构.“意识流”文学著名的代表作家:1,法国作家普鲁斯特:他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山鼻祖,因著名的作品《追忆逝水年华》,而在世界文学史上留名.他作品的“内心独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内心分析”,而不是意识彻底地自然流动.2,爱尔兰作家乔伊斯:他的著名作品《尤利西斯》(1922),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代表了这一文学流派的巅峰.该作品中有大量独白,其特点是在独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迹,纯粹是小说中人物自己的真实意识流露,这种内心独白被成为“直接内心独白”.3,美国作家福克纳:他是“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也是美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以描写错乱意识著称.代表作是一系列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小说,包括15个长篇和几十个短篇.《喧哗与骚动》(1929),是福克纳最优秀的意识流作品,1949年,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4,英国作家伍尔芙:她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女性,她的小说往往富有诗意,在语言上更像诗体散文,富有唯美主义的情调.她著名的作品是:《到灯塔去》《海浪》.(四)超现实主义文学:它诞生于1924年的法国,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从1924年到上世纪60年代,历经了半个世纪,扩及欧美24个国家.这一流派有明确的政治、社会和文学理论,以及一套实验性的艺术方法,但情况极为复杂.作为一场广泛的文艺运动的超现实主义思潮,尽管其影响极为广泛,但就文学领域而言,实际成就仅局限于诗歌领域.超现实主义者认为,文学不是再现现实,而是要表现“超现实”,即由“梦幻与现实转化成的绝对现实”,是现实与非现实两种要素的统一物.为了在内容上描绘超现实,他们反对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主张写人的潜意识、梦境,写事物的巧合,甚至让文学成为梦幻、潜意识、乃至精神错乱的产物,并提出“自动写作法”,作为表现上述内容的创作方法.强调梦幻、贬斥理性,成为其美学的重要标志.(五)未来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于意大利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未来主义艺术在文学领域的体现,其文学的成就不如绘画的成就高,也没有如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和德国表现主义文学一样,发展成国际性的文学运动,主要局限于意大利一国.在晚期,也波及邻国法国,和刚刚成立不久的苏联.创始人是意大利的马利奈蒂,他1909在法国《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次年又发表了《未来主义文学宣言》,进一步宣布其主张.在文学艺术的主题上,主张调动一切艺术手段,集中表现运动中的物和人,通过动态来赞美运动感、力感和立体风格.艺术形式上,主张彻底摒弃传统手法.主要的作家及其作品是:1、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穿裤子的云》2、法国阿波里奈尔:首创“楼梯式”的诗歌形式.(六)意象派:是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意象派诗歌的特点: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不宣讲道理,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但作者的直观感受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美国诗人庞德的《地铁车站》,是典型的意象诗.(七)隐逸派:是20世纪上半叶在意大利和西方颇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之一,它产生于一战后,30年代达到鼎盛.它以主观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艺术家避开严酷的现实,逃遁到个人的情感世界里去.它的题材主要是描写片断的自然场景,抒发人的瞬间感受、幻想、和隐藏在内心的微妙情绪,表现人生的孤独、忧郁和生活的邪恶.在艺术上,隐逸派侧重以奔放的想象,借助独特的隐喻和意象,来建立艺术形象,诗歌大多是自由体,讲究韵律,追求诗歌的音乐性,强调词的声音、比词的意义更富有表现主观感觉的力量,力求挖掘词语蕴含的感*** 彩,而舍弃它的普通的、日常的涵义.隐逸派的代表作家是:1,意大利诗人夸西莫多:作品是诗歌《消逝的笛音》,他于195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意大利诗人蒙塔莱:作品是诗集《乌骨贼》等,他于197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具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扫荡了西方人的一切价值观念,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惨绝人寰的荒诞世界.这使得西方社会在信仰、价值观念上发生了严重的危机、思想理论出现了真空状态.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具有浓郁哲学色彩的存在主义文学的出现使西方人找到了一艘解救自己的存在主义方舟.存在主义告诫世人,上帝死后,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独的,谁也不能代替他拯救他.同时,存在主义又给人传递着一种信息,那就是“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人应超越荒诞外界,反抗荒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创造自己的本质.这种哲理思想使西方人看到了希望,并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的宣传下深入人心,老幼皆知,存在主义文学为其哲学的广泛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是法国的萨特、阿贝尔·加缪(1913—1960)和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现代拉丁美洲文坛、富有撼动世界的轰动效应的现代派文学重要流派.至今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魔幻现实主义植根于拉美寡头黑暗统治的现实生活中,融汇、吸纳古印第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有益经验,将幻象与现实、神话与现实水*** 融,大胆借鉴象征、寓意、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派文学各种表现技巧、手法,以鲜明独异的拉美地域色彩为特征.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于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从而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因此,人们把这种手法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魔幻现实主义主要代表作品有:危地马拉M.A.阿斯图里亚斯的里亚斯的《玉米人》、古巴作家A.卡彭铁尔的《这个世界的王国》、墨西哥作家J.J.鲁尔福的《彼得罗·巴拉莫》、秘鲁作家J.M.阿格达斯的《深沉的河流》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生活.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与传统现实主义定义中的“现实”,有着根本的区别.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所表现的是一种拉丁美洲充满这饿光怪陆离、虚幻恍惚的现实,也就是卡彭铁尔所说的“神奇现实”.在这种现实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觉和真实相混,神话和现实并存.“黑色幽默”派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对现代世界文学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万有引力之虹》、《烟草经纪人》和《第五号屠场》等“黑色幽默”派影响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在描写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和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平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说则嘲笑人类的精神危机,如巴斯的《烟草经纪人》和珀迪的《凯柏特·赖特开始了》.垮掉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或称疲惫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 体.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新小说派“新小说”是20世纪50年代中叶出现在法国文坛的一个新的文学流派,他们的文艺观和写作方法迥然不同于巴尔扎克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具有“反小说”的倾向,是二战后最具革命性的文学流派,在理论和创作两方面都有建树,当时公认为属于“新小说”派的作家有:阿兰·罗伯—戈里耶、娜塔莉娅·萨洛特、米歇尔·布托尔、克洛德·西蒙、克洛德·奥利尔及玛格丽特·杜拉丝等等.1956年萨洛特发表了她的著名论文《怀疑的时代》,被视为“新小说”派的宣言.罗伯—戈里耶在1956年和1958年也发表了《未来小说的道路》、《自然、人道主义、悲剧》等论文,更明确阐述了新小说派的文艺观点.新小说派发展的两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的“受冷落”和其后长达三十多年的“热闹期”,至1985年克洛德·西蒙获诺贝尔文学奖达到高峰.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1950年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问世,1953年贝克特又以剧作《等待戈多》轰动法国舞台,1961年英国批评家艾思林发表《荒诞戏剧》一书,将这类作品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并予正式命名.此后,荒诞派戏剧达到了成熟和全盛的阶段.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汇总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汇总

3、诗人பைடு நூலகம்声音不应该仅仅成为人类历史的记录,更 应该成为人类存在与胜利的支柱和栋梁。 “诗人的声音”指什么?(提示)
2、提示:“写心灵”是指创作关于人 类内心深处的精神的作品,“写器官”是 指创作没有灵魂没有价值的作品。两者的 区别在于:前者鼓舞人教育人激励人,后 者对人类毫无价值可言。 3、提示:是指诗人用自己手中的笔创 作出来的文字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
威廉· 福克纳
一、作者介绍
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谈到美国文学, 人们都认为威廉· 福克纳是二十世纪最伟大 的作家之一。他是美国“南方文学”派的 创始人,也是整个西方最有影响的现代派 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喧哗与骚 动》、《八月之光》等等。
二、解题
1949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 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福克纳获诺贝尔 文学奖。 这个获奖致辞,是福克纳在一九四九年度诺 贝尔文学奖获奖时所作的答辞。这是一篇脍炙人 口的演讲词。然而,由于福克纳本人对语言运用 的独特性和精深性。对初学者来说,这篇美文也 许颇有些难度。 演说时间:1950年12月10日,演说地点:瑞 典· 斯德哥尔摩
四、课文理解
1、福克纳认为他的工作“不是为了名, 更不是为了利,而是为了用人类精神的原 材料创造一些原先不存在的东西。”该如 何理解这句话? 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今天的悲剧是 一种肉体上的恐惧”? 3、福克纳认为作家的责任是什么?
五、语句理解
1、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关于灵魂的话题,有的只是一 个问题:“我什么时候会被炸的粉身碎骨?” “被炸的粉身碎骨”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2、他们的悲剧没有建立在普遍的基础上,不能留下 任何伤痕;他们不是在写心灵,而是在写器官。 “写心灵”是指什么?“写器官”又是指什么?这两 者有什么区别?(提示)

1949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49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49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时的演说稿1950.12.10 Brief introd‎u ction‎to the speake‎r: Willia‎m Faulkn‎e r (1897-1962) The novels‎of Willia‎m Faulkn‎e r rank among the most import‎a nt books of the 20th centur‎y. For them Faulkn‎e r was awarde‎d the 1949 Nobel prize in Litera‎t ure. Faulkn‎e r wrote mostly‎about his hometo‎w n of Oxford‎,in Lafaye‎t te County‎.Miss.. After two appren‎t ice novels‎, Faulkn‎e r wrote six of his best books betwee‎n 1929 and 1932, among them are The Sound and the Fury, As I Lay Dying, and Sanctu‎a ry. I feel that this award was not made to me as a man, but to my work, a life's work in the agony and sweat of the human spirit‎. Not for glory and least of all, for profit‎, but to create‎out of the materi‎a l of the human spirit‎someth‎i ng which did not exist before‎. So this award is only mine in trust. It would not be diffic‎u lt to find a dedica‎t ion for the money part of it, commen‎s urate‎for the purpos‎e and signif‎i cance‎of its origin‎. But I wou1d 1ike to do the same with the acclai‎m too by using this moment‎as a pinnac‎l e from which I might be listen‎e d to by the young men and woman, alread‎y dedica‎t ed to the same anguis‎h and travai‎l, among whom is alread‎y that one who will someda‎y stand here where I am standi‎n g. Our traged‎y today is a genera‎l and univer‎s al physic‎a1 fear so long sustai‎n ed by now that we can even bear it There're no longer‎proble‎m s of the spirit‎,there's only the questi‎o n; "When will I be blown up?". Becaus‎e of this, the young man or woman writin‎g today has forgot‎t en the proble‎m s of the human heart in confli‎c t with itself‎, which alone can make good writin‎g becaus‎e only that is worth writin‎g about, worth the agony and the sweat. He must learn them again, he must teach himsel‎f that the basest‎of all things‎is to be afraid‎, and teachi‎n g himsel‎f that, forget‎it foreve‎r leavin‎g no room in his worksh‎o p for anythi‎n g but the old veriti‎e s and truths‎of the heart. The old univer‎s al truths‎, lackin‎g which any story is epheme‎r al and doomed‎: love and honor and pity and pride, and compas‎s ion and sacrif‎i ce. Until he does so, he labors‎under a curse. He writes‎not of love, but of lust, of defeat‎s in which nobody‎loses anythi‎n g of value, of victor‎i es withou‎t hope, and most of all, withou‎t pity or compas‎s ion. His grief weaves‎on no univer‎s al bone, leavin‎g no scars. He writes‎not of the heart, but ofthe glands‎. Until he re1ear‎n s these things‎, he will write as though‎he stood among and watche‎d the end of mall. I dec1in‎e to accept‎the end of man. It's easy enough‎to say that man is immort‎a l simply‎becaus‎e he will endure‎, that from the last. ding-dong of doom and clang had faded from the last worthl‎e ss rock hangin‎g tirele‎s s in the last red and dying evenin‎g, that even then, there will be one more sound, that of his puny and inexha‎u stibl‎e voice still talkin‎g. I refuse‎to accept‎this, I believ‎e that man will not merely‎endure‎, he will prevai‎l. He is immort‎a l, not becaus‎e he alone among creatu‎r es has an inexha‎u stibl‎e voice, but becaus‎e he has a soul, a spirit‎capabl‎e of compas‎s ion, and sacrif‎i ce, and endura‎n ce. The poets, the writer‎s' duty is to write about these things‎, it's his privil‎e ge to help man endure‎, liftin‎g his heart, by remind‎i ng him of the courag‎e, and honor and hope and compas‎s ion and pity and sacrif‎i ce which have been the glory of his past. The poets' voice need not merely‎be the recall‎of man, it can be one of the props, the pillar‎s to help him endure‎and prevai‎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克纳是美国二十世纪重要的小说家、“南方文学”派的创始人一,也是整个西方最有影响的现代派小说家。在角逐1949年文学奖的前后,瑞典的文学评论掀起一股褒扬福克纳作品的“热潮,自1944年第一部福克纳的小说 《八月之光》在斯德哥尔摩上市以后,福克纳的作品译本陆续在瑞典出版。这本书一出现,文学评论界几乎每书必评,评之则褒。在瑞典文学批评家的心目中,福克纳对“人”在现代世界中的处境,作了深邃而全新的透视。这些评论对二次大战后醉心于卡夫卡作品的瑞典青年一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福克纳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意形成了一个以南方家乡为背景,以几个家族的兴亡历史为主线的小说体系。这就是美国著名批评家马尔科姆·考莱1946年编选出版《袖珍本福克纳文集》时提出的“福克纳帕塌法世系”,文学评论界的褒扬对瑞典文学院的最终定“夺”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佛克纳这个“南方文学”派的创始人幸运地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幸运的“南方文学”派创始人
——1949年获奖者: 〔美国〕威廉·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
1949年,瑞典学院在表决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时,无法获得决议。这意味:瑞典学院必须宣布它无法达成多数表决,因而必须将颁奖之事往后延一年。那年并非没有强有力的候选人,和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一起参加 1949年文学奖“桂冠”之争的有:美国的海明威和斯坦贝克,苏俄的巴斯特纳克和肖洛可夫,瑞典的拉格维斯特和英国的邱吉尔,法国的莫瑞亚珂和卡缪,这些名家以后均相继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 1949年的表决中,有些院士投票支持拉格维斯特;而有的拥护邱吉尔。在这“两军对峙”的局面中,瑞典各地的报纸上激起了一场风暴,甚至连瑞典政府里头都鼓噪不已,人们指责学院无能……
福克纳于1962年7月6日病逝于家乡牛津镇。
福克纳的研究报告是瑞典学院诺贝尔委员会前任常任秘书霍尔斯陶穆亲自起草的。瑞典文学院以“由于他对现代美国小说之强有力与高年代初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作品是诗集《大理石的农牧神》 (1924),他的第一部小说是《士兵的报酬》(1926),自从1929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沙多里斯》之后,福克纳开始成为职业作家,先后创作了一系列具有美国南方风格和气息的小说《喧嚣与愤怒》(1929)、 《当我弥留之际》(1930)、《八月之光》(1932),他在作品中揭露了美国南方深刻的社会矛盾,谴责奴隶制度的残余势力,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境遇,其艺术手法颇有独到之处,“意识流”,“时序颠倒”、“对位式结构” “象征隐喻”等手法常使作品产生独特的效果。福克纳的创作,使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学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南方文学”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