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o log添加删除
oracle19c redolog 切换机制
oracle19c redolog 切换机制标题:Oracle 19c Redo日志切换机制:解析与实施步骤引言Redo日志是Oracle数据库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对数据库进行的重要操作,以便在发生故障时进行恢复。
在Oracle 19c版本中,改进了Redo 日志的性能和稳定性,并提供了一种新的Redo日志切换机制。
本文将逐步探讨Oracle 19c Redo日志切换机制的实施步骤,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一功能。
1. Redo日志简介Redo日志是Oracle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数据库的变更操作,以便在发生故障时进行恢复。
Redo日志包含了数据库中发生的所有变更操作,例如插入、更新和删除操作,以及对索引和表空间的结构修改等。
通过不断地刷新Redo日志,Oracle数据库确保了数据的持久性和一致性。
2. Oracle 19c Redo日志切换机制的意义在之前的Oracle版本中,Redo日志切换是依靠日志组中的日志序列号的连续递增来实现的。
当当前日志组快要用完时,Oracle会自动切换到下一个可用的日志组并递增日志序列号。
然而,在高负载的数据库环境中,频繁的Redo日志切换可能导致性能下降,因为切换操作会引起额外的IO开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Oracle 19c引入了新的Redo日志切换机制,该机制可以根据数据库的负载情况来进行切换,以最小化额外的IO开销。
这个新机制将在下面的步骤中详细解释。
3. 步骤一:启用自动切换在Oracle 19c中,需要先启用自动切换功能才能使用新的Redo日志切换机制。
可以通过以下命令启用自动切换:ALTER DATABASE ENABLE THREAD SPIN这个命令会开启一个线程监控数据库的负载情况,并在必要时触发Redo日志的切换。
4. 步骤二:配置自动切换的阈值在默认情况下,Oracle 19c使用了一组预定义的阈值来监控数据库的负载情况,然后触发Redo日志的切换。
oracle redo详解
oracle redo详解标题,深入理解Oracle Redo日志。
Oracle数据库中的Redo日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对于数据库的持久性和恢复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Oracle Redo日志的概念、作用以及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Redo日志是Oracle数据库引擎中的一种重要的日志文件,它记录了数据库中发生的所有变更操作,如INSERT、UPDATE、DELETE 等。
它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1. 数据持久性,当数据库执行一条更新操作时,首先将变更记录到Redo日志中,然后再将变更应用到对应的数据文件中。
这样即使在数据库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Redo日志将丢失的数据重新应用到数据库中,从而保证数据的持久性。
2. 数据恢复,Redo日志还可以用于数据库的恢复操作。
当数据库发生故障需要进行恢复时,可以通过Redo日志中的记录来重新执行数据库中的变更操作,从而将数据库恢复到故障发生前的状态。
Redo日志的组成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组件:1. Redo日志文件,这是Redo日志的物理存储文件,通常位于数据库的数据目录中。
Redo日志文件的大小和数量可以通过数据库参数进行配置。
2. Redo日志缓冲区,这是一个内存区域,用于暂时存储待写入Redo日志文件的变更记录。
当数据库执行更新操作时,相关的变更记录首先被写入Redo日志缓冲区,然后由后台进程将其刷新到Redo日志文件中。
3. 日志切换,当Redo日志文件已满或者达到一定的时间间隔时,Oracle数据库会自动进行日志切换操作,即将当前正在写入的Redo日志文件切换为下一个可用的Redo日志文件。
这样可以保证Redo日志文件的循环使用,避免Redo日志文件无限增长导致存储空间不足。
总结来说,Oracle Redo日志是数据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于数据库的持久性和恢复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理解Redo日志的概念、作用以及相关的重要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Oracle数据库引擎的工作原理,从而更好地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系统。
MySQL更新数据时日志(redologbinlog)执行流程
MySQL更新数据时日志(redologbinlog)执行流程1. Redo Log(重做日志):Redo Log是MySQL的InnoDB存储引擎特有的日志,用于保证数据库的事务持久性和故障恢复。
当有数据更新操作时,MySQL会将对应的数据变更操作记录到redo log中,然后再将数据变更写入到磁盘中。
这样可以确保在数据库宕机或者崩溃时,可以通过redo log来恢复未完成的事务,并重新执行数据变更操作。
Redo Log的执行流程如下:- 当有数据更新操作时,MySQL首先将数据变更操作记录到redo log 的内存缓冲区(称为Log Buffer)中,然后再刷写到磁盘的redo log文件中。
- 在日志缓冲区中的redo log会定期刷新到磁盘中,或者在事务提交时进行刷新,这个过程称为日志的同步(Log Flush)。
-日志刷新到磁盘后,MySQL会更新对应的数据页,并将数据变更持久化到磁盘上。
Redo Log的几个重要参数:- innodb_log_file_size:设置redo log文件的大小,默认值为48M,和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设置redo log文件组的个数,默认值为2)一起决定了整个redo log的容量。
- innodb_log_buffer_size:设置redo log的缓冲区大小,默认值为8M,用于存储待写入到磁盘上redo log的数据。
2. Binlog(二进制日志):Binlog是MySQL的服务器层产生的日志,用于记录数据库的所有修改操作,包括数据的增删改以及DDL语句(数据定义语言,例如创建表、修改表结构等)。
Binlog以二进制形式保存在磁盘上,可以被用于数据恢复、数据复制和数据分析等。
Binlog的执行流程如下:- 当有数据修改操作时,MySQL会将对应的数据修改操作记录到binlog中,然后将binlog写入到指定的binlog文件中。
ORACLE控制文件-redolog和数据文件的总结
控制文件:解决版本问题命令,用高版本覆盖低版本ORA-00214: control file '/u01/oracle/oradata/orcl/control01.ctl' version 781 inconsistent with file '/u01/oracle/oradata/orcl/control02.ctl' version 779SQL> ho cp /u01/oracle/oradata/orcl/control01.ctl /u01/oracle/oradata/orcl/control02.ctlSQL> ho cp /u01/oracle/oradata/orcl/control01.ctl /u01/oracle/oradata/orcl/control03.ctl;SQL> alter database mount;控制文件应控制在100M之内,如果超过100M一般通过重建来减少。
控制文件备份:归档模式:SQL> alter database backup controlfile to '/u01/oracle/control2012.bak';任意模式下:SQL> alter database backup controlfile to trace as '/u01/oracle/backctl.txt';rman备份:SQL> ho rman target /RMAN> backup current controlfile或者这样:RMAN> backup database include current controlfile;或者把rman自动备份控制文件打开RMAN> CONFIGURE CONTROLFILE AUTOBACKUP On控制文件的恢复:控制文件应有多份,放在不同的硬盘上版本不一致问题:1.拷贝版本高的来覆盖版本低的ORA-00214: control file '/u01/oracle/oradata/orcl/control01.ctl' version 781 inconsistent with file '/u01/oracle/oradata/orcl/control02.ctl' version 779SQL> ho cp /u01/oracle/oradata/orcl/control01.ctl /u01/oracle/oradata/orcl/control02.ctlSQL> ho cp /u01/oracle/oradata/orcl/control01.ctl /u01/oracle/oradata/orcl/control03.ctl;SQL> alter database mount;2.或者修改初始参数中的参数文件个数(不推荐使用)控制文件丢失:修改隐藏参数,不验证一致性alter system set "_allow_resetlogs_corruption"=true scope=spfile重做日志管理:1.组成员要分散,磁盘IO要快2.日志文件大小分配要合理保证每个组的切换时间应该不小于20分钟左右切换日志:Alter system switch logfile;添加日志组:alter database add logfile group 4 '/u01/oracle/oradata/orcl/redo04.log' size 50m; 下次切换日志会优先使用此文件其中group 4 可以省略不写,系统会自动分配添加有多个成员的组:alter database add logfile ('/u01/oracle/oradata/orcl/redo06.log','/u01/oracle/oradata/orcl/redo6.log') size 50m;往已经有的组里添加成员:alter database add logfile member '/u01/oracle/oradata/orcl/redo4.log' to group 4; 大小默认是组内已有成员的大小。
oracle redo日志详解
max_dump_file_size string UNLIMITED
shadow_core_dump string partial
user_dump_dest string /u01/app/oracle/admin/orcl/udump
由LGWR后台进程同时将日志内容写入到一个组的所有成员
LGWR的触发条件
在事务提交的时候(COMMIT)
Redo Log Buffer 三分之一满
Redo Log Buffer 多于一兆的变化记录
--=========================================
-- Oracle 联机重做日志文件(ONLINE LOG FILE)
--=========================================
转载位置: /robinson_0612/article/details/5749556
9.删除日志成员
不能删除组内的唯一一个成员
不能删除处于active 和current 状态组内的成员
删除处于active 和current 状态组内的成员,应使用日志切换使其处于INACTIVE状态后再删除
对于组内如果一个成员为NULL 值,一个为INVALID,且组处入INACTIVE,仅能删除INVALID状态成员
处于归档模式的联机日志,LSN号在归档时也被写入到归档日志之中
4.日志文件的工作方式
日志文件采用按顺序循环写的方式
当一组联机日志组写满,LGWR则将日志写入到下一组,当最后一组写满则从第一组开始写入
写入下一组的过程称为日志切换
user_dump_dest -->用户跟踪日志
redo log刷盘机制
redo log刷盘机制redo log是数据库系统中的一种重要机制,用于确保数据的持久性和一致性。
它是一种日志文件,用于记录数据库中发生的所有修改操作,包括插入、更新和删除等。
redo log的刷盘机制是指将redo log中的数据写入磁盘的过程,下面将详细介绍redo log刷盘机制的原理和作用。
redo log的刷盘机制是数据库系统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它的主要作用是在数据库发生异常或故障时,能够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当数据库系统发生故障或异常宕机时,可以通过redo log来进行数据的恢复和重放操作,从而保证数据库恢复到故障前的状态。
redo log的刷盘机制是通过将redo log中的数据写入磁盘来实现的。
当数据库系统执行一条修改操作时,首先会将该操作记录到redo log中,然后再将该操作应用到内存中的数据页中。
而redo log的刷盘机制则是将redo log中的数据写入磁盘,以保证数据的持久性。
redo log的刷盘机制有两种方式:异步刷盘和同步刷盘。
异步刷盘是指将redo log中的数据先写入磁盘的缓冲区中,然后由后台进程负责将缓冲区中的数据真正写入磁盘。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因为将数据写入磁盘是比较耗时的操作。
而同步刷盘则是指将redo log中的数据直接写入磁盘,然后再返回给应用程序,只有当数据真正写入磁盘后,应用程序才能继续执行后续的操作。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但是会降低数据库的性能。
在redo log的刷盘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重要的参数,即刷盘间隔。
该参数决定了数据库系统将多长时间将redo log中的数据写入磁盘一次。
如果刷盘间隔设置得太短,会频繁地进行刷盘操作,导致数据库的性能下降;而如果刷盘间隔设置得太长,会增加数据丢失的风险。
因此,合理地设置刷盘间隔是非常重要的。
redo log的刷盘机制在数据库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保证数据库的数据持久性和一致性,提高数据库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InnoDB事务日志(redolog和undolog)详解
InnoDB事务⽇志(redolog和undolog)详解数据库通常借助⽇志来实现事务,常见的有undo log、redo log,undo/redo log都能保证事务特性,undolog实现事务原⼦性,redolog实现事务的持久性。
为了最⼤程度避免数据写⼊时io瓶颈带来的性能问题,MySQL采⽤了这样⼀种缓存机制:当query修改数据库内数据时,InnoDB先将该数据从磁盘读取到内存中,修改内存中的数据拷贝,并将该修改⾏为持久化到磁盘上的事务⽇志(先写redo log buffer,再定期批量写⼊),⽽不是每次都直接将修改过的数据记录到硬盘内,等事务⽇志持久化完成之后,内存中的脏数据可以慢慢刷回磁盘,称之为Write-Ahead Logging。
事务⽇志采⽤的是追加写⼊,顺序io会带来更好的性能优势。
为了避免脏数据刷回磁盘过程中,掉电或系统故障带来的数据丢失问题,InnoDB采⽤事务⽇志(redo log)来解决该问题。
⼀、先简单了解⼏个概念数据库数据存放的⽂件称为data file;⽇志⽂件称为log file;数据库数据是有缓存的,如果没有缓存,每次都写或者读物理disk,那性能就太低下了。
数据库数据的缓存称为data buffer,⽇志(redo)缓存称为log buffer。
内存缓冲池buffer pool如果mysql不⽤内存缓冲池,每次读写数据时,都需要访问磁盘,必定会⼤⼤增加I/O请求,导致效率低下。
所以Innodb引擎在读写数据时,把相应的数据和索引载⼊到内存中的缓冲池(buffer pool)中,⼀定程度的提⾼了数据读写的速度。
buffer pool:占最⼤块内存,⽤来存放各种数据的缓存包括有索引页、数据页、undo页、插⼊缓冲、⾃适应哈希索引、innodb存储的锁信息、数据字典信息等。
⼯作⽅式总是将数据库⽂件按页(每页16k)读取到缓冲池,然后按最近最少使⽤(lru)的算法来保留在缓冲池中的缓存数据。
oracle11g mount状态应用日志的语句
oracle11g mount状态应用日志的语句Oracle 11g是一款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功能和工具,其中之一就是应用日志。
应用日志是一种记录数据库操作的方式,它可以帮助管理员追踪和分析数据库的运行情况。
在Oracle 11g中,要使用应用日志,需要使用mount状态下的语句。
在Oracle 11g中,应用日志是通过redo log文件来实现的。
redo log文件记录了数据库中所有的修改操作,包括插入、更新和删除等操作。
当数据库发生故障或崩溃时,管理员可以使用redo log文件来恢复数据库的状态。
要使用应用日志,需要先将数据库挂载到mount状态。
挂载数据库的语句如下:SQL> startup mount;这个语句将数据库挂载到mount状态,此时数据库处于只读状态,不能进行修改操作。
在mount状态下,可以使用应用日志来记录数据库的操作。
要启用应用日志,需要使用alter database语句。
语法如下:SQL> alter database add logfile;这个语句将在数据库中添加一个新的redo log文件。
如果数据库已经存在redo log文件,则会添加一个新的redo log组。
每个redo log 组包含多个redo log文件,这些文件可以循环使用,以便记录更多的操作。
在应用日志启用后,数据库会自动将所有的修改操作记录到redo log文件中。
如果数据库发生故障或崩溃,管理员可以使用redo log文件来恢复数据库的状态。
恢复数据库的语句如下:SQL> recover database;这个语句将使用redo log文件来恢复数据库的状态。
在恢复过程中,数据库会自动将redo log文件中的操作应用到数据库中,以便恢复数据库的状态。
总之,应用日志是Oracle 11g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它可以帮助管理员追踪和分析数据库的运行情况,同时也可以帮助恢复数据库的状态。
redo 和 undo 通俗理解
redo 和 undo 通俗理解redo和undo是两个常见的操作功能,用于在计算机程序和软件中进行撤销和重做操作。
它们在各种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为用户提供了更方便、更高效的操作体验。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redo的概念。
redo,即重做操作,是指对之前撤销的操作进行再次执行。
当用户进行了一系列操作后,如果想要回到之前的某个状态,可以使用undo撤销操作。
而当用户在撤销之后,又想回到之前的状态,可以使用redo重做操作。
redo操作的实现方式通常是将之前执行过的操作记录下来,当用户需要重做时,系统会按照记录的顺序重新执行这些操作,从而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那么,什么时候需要使用redo操作呢?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在编辑文档的过程中。
假设我们在一个文本编辑器中对文本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包括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如果我们在某个时间点上想要回到之前的某个状态,可以使用undo操作进行撤销。
但是,如果撤销过头了,又想回到之前的状态,这时就可以使用redo操作进行重做。
redo操作可以帮助用户在编辑文档时更加灵活地进行操作,提高了效率和用户体验。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undo的概念。
undo,即撤销操作,是指将之前的操作还原到之前的状态。
当用户在进行一系列操作后,如果发现之前的某个操作有误或不符合需求,可以使用undo操作将之前的操作一一撤销,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undo操作的实现方式通常是将每个操作的前一个状态保存下来,当用户需要撤销时,系统会将当前状态还原到之前的状态,从而实现撤销操作。
那么,什么时候需要使用undo操作呢?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在编辑文档的过程中。
假设我们在一个文本编辑器中对文本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包括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如果我们发现之前的某个操作有误,可以使用undo操作将其撤销,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undo操作可以帮助用户在编辑文档时更加轻松地进行操作,避免了错误的发生,提高了工作效率。
redo log 文件扩容方法
redo log 文件扩容方法
Redo log文件扩容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 创建新的日志组:可以使用ALTER DATABASE命令来添加新的日志文件组,并为每个新组指定大小。
例如,可以使用以下命令创建两个新的日志组,每个组包含一个大小为200M的文件:
```sql
ALTER DATABASE ADD LOGFILE GROUP 4 ('d:\oradata\orcl\') SIZE 200M;
ALTER DATABASE ADD LOGFILE GROUP 5 ('d:\oradata\orcl\') SIZE 200M;
```
2. 切换当前日志到新的日志组:在创建新的日志组后,需要将当前活动的日志切换到新的日志组。
可以使用ALTER SYSTEM CHECKPOINT和ALTER SYSTEM SWITCH LOGFILE命令来完成切换操作。
重复执行这两个命令,
直到所有活动的日志都被切换到新的日志组。
3. 删除旧的日志组:一旦所有活动日志都已切换到新的日志组,可以安全地删除旧的日志组。
使用ALTER DATABASE DROP LOGFILE GROUP命令来删除每个旧的日志组。
例如,以下命令将删除编号为1和2的日志组:
```sql
ALTER DATABASE DROP LOGFILE GROUP 1;
ALTER DATABASE DROP LOGFILE GROUP 2;
```
请注意,这些步骤是针对Oracle数据库的,并且假设您具有足够的权限来执行这些操作。
此外,在进行任何数据库更改之前,请确保备份数据库以防意外情况发生。
【Mysql】三大日志redolog、binlog、undolog
【Mysql】三⼤⽇志redolog、binlog、undolog@⽬录redo log(物理⽇志\重做⽇志)redo log是InnoDB存储引擎层的⽇志,⼜称重做⽇志⽂件,是物理⽇志。
redo log记录数据修改后新数据的备份、冗杂的undo log、未提交的事务和回滚的事务,数据缓存到内存中,只是在事务提交前将redo log持久化到磁盘redo log可以保证即使数据库发⽣异常重启,之前提交的记录都不会丢失,保证了事务的持久性。
当有⼀条记录需要更新的时候,InnoDB引擎就会先把记录写到redo log中,并更新内存。
之后,InnoDB引擎会在适当的时候,将这个操作更新到磁盘中,这个更新是在系统⽐较空闲的时候做,他的关键点是先写⽇志,再写磁盘。
redo log⽇志⼤⼩是固定的,若空间满了以后会回到头部停⽌更新,先加载⼀些数据到磁盘让出⽂件空间,之后继续写⼊物理⽇志:因为mysql数据最终是保存在数据页中的,物理⽇志记录的就是数据页变更。
为了保证Redo Log能够有⽐较好的IO性能,InnoDB 的 Redo Log的设计有以下⼏个特点:尽量保持Redo Log存储在⼀段连续的空间上。
因此在系统第⼀次启动时就会将⽇志⽂件的空间完全分配。
以顺序追加的⽅式记录Redo Log,通过顺序IO来改善性能。
redo log包括两部分:⼀是内存中的⽇志缓冲(redo log buffer),该部分⽇志是易失性的;⼆是磁盘上的重做⽇志⽂件(redo log file),该部分⽇志是持久的。
⽇志并不是直接写⼊⽂件的,⽽是先写⼊⽇志缓冲,当需要将⽇志刷新到磁盘时(如事务提交),将许多⽇志⼀起写⼊磁盘.并发的事务共享Redo Log的存储空间,它们的Redo Log按语句的执⾏顺序,依次交替的记录在⼀起,以减少⽇志占⽤的空间。
所以,当⼀个事务将Redo Log写⼊磁盘时,也会将其他未提交的事务的⽇志写⼊磁盘。
REDO LOG 与 UNDO LOG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REDO LOG 与 UNDO LOG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转载转自:[url]/jonescheng/archive/2008/05/08/1189063.ht ml[/url]redo log 重做日志/undo log 撤消日志重做日志:每当有操作执行前,将数据真正更改时,先前相关操作写入重做日志。
这样当断电,或者一些意外,导致后续任务无法完成时,系统恢复后,可以继续完成这些更改撤消日志:当一些更改在执行一半时,发生意外,而无法完成,则可以根据撤消日志恢复到更改之前的壮态网上找到一些解说:以便以后自己参考有两个概念:前滚与回退比如某一时刻数据库DOWN机了,有两个事务,一个事务已经提交,另一个事务正在处理数据库重启的时候就要根据日志进行前滚及回退,把已提交事务的更改写到数据文件,未提交事务的更改恢复到事务开始前的状态。
redo--> undo-->datafileinsert一条记录时, 表跟undo的信息都会放进 redo 中, 在commit 或之前, redo 的信息会放进硬盘上. 故障时, redo 便可恢复那些已经commit 了的数据.redo->每次操作都先记录到redo日志中,当出现实例故障(像断电),导致数据未能更新到数据文件,则数据库重启时须redo,重新把数据更新到数据文件undo->记录更改前的一份copy,但你系统rollback时,把这份copy重新覆盖到原来的数据redo->记录所有操作,用于恢复(redo records all the database transaction used for recovery)undo->记录所有的前印象,用于回滚(undo is used to store uncommited data infor used for rollback)redo->已递交的事务,实例恢复时要写到数据文件去的undo->未递交的事务.redo的原因是:每次commit时,将数据的修改立即写到online redo中,但是并不一定同时将该数据的修改写到数据文件中。
oracle_重做日志文件--笔记
oracle_重做⽇志⽂件--笔记重做⽇志⽂件(redo log file)⽬录重做⽇志⽂件相关。
重做⽇志⽂件简介。
查询重做⽇志⽂件的信息。
⽇志切换。
管理⽇志⽂件组增删⽇志⽂件组。
增删⽇志⽂件成员。
归档与⾮归档模式。
⼀.重做⽇志⽂件相关。
Oracle引⼊重做⽇志的⽬的:数据库的恢复。
Oracle相关进程:重做⽇志写进程(LGWR)。
重做⽇志性质:联机⽇志⽂件,oracle服务器运⾏时需要管理它们。
相关数据字典:v$log ; v$logfile。
操作者权限:具有sys⽤户或system⽤户权限。
1.1重做⽇志⽂件的规划。
(于⽹络上收集)联机⽇志⽂件的规划原则如下:1:分散放开,多路复⽤。
⼀般会将同⼀组的不同⽇志成员⽂件放到不同的磁盘或不同的裸设备上。
以提⾼安全性。
2:把重做⽇志放在速度最快的硬盘上(即:⽇志所在的磁盘应当具有较⾼的I/O),⼀般会将⽇志⽂件放在裸设备上。
3:把重做⽇志⽂件设为合理⼤⼩:例如,增⼤⽇志⽂件⼤⼩可以加快⼀些⼤型的INSERT、UPDATE、DELETE操作,也能降低⽇志⽂件切换频率。
减少⼀些⽇志等待事件。
⼀般根据具体业务情况有所不同。
⼀般⽇志组⼤⼩应满⾜⾃动切换间隔⾄少15-20分钟左右业务需求4:ORACLE推荐,同⼀个重做⽇值组下的所有重做⽇志⽂件⼤⼩、成员个数⼀致.⼆.重做⽇志⽂件简介。
2.1重做⽇志重做⽇志⽂件⼜叫联机⽇志⽂件,记录了对数据库修改的信息,包括⽤户对数据修改和数据库管理员对数据库结构的修改。
2.2重做⽇志的作⽤。
它主要⽤于在oracle发⽣故障的时候和数据库备份⽂件配合恢复数据库。
⼀般来说,数据库故障丢失数据,有两种情况。
⼀是,因为停电或死机,脏块未写⼊磁盘,造成该数据丢失。
⼆是,磁盘损坏,数据全完蛋。
对应第⼀种情况,oracle会使⽤实例恢复,使⽤重做⽇志⾃动恢复数据,不需要⽤户⼲预。
没错,实例恢复,它是⾃动的。
对应第⼆种情况,便需要DBA使⽤备份,重做⽇志,归档⽇志来恢复数据了。
oracle redolog解析
标题:Oracle Redo Log解析一、概述在Oracle数据库中,Redo Log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它记录了数据库中发生的所有变更操作,包括插入、更新、删除等操作,它是数据库恢复和数据持久性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对Oracle Redo Log进行详细解析,包括其概念、结构、作用以及相关操作。
二、Redo Log的概念Redo Log是Oracle数据库中的一组文件,用来记录数据库中的所有更改操作,称为Redo记录。
Redo Log记录了数据库中的数据修改操作的详细信息,包括修改的对象、修改的语句以及修改的时间等。
Redo Log的作用在于保证数据库的恢复性和持久性,同时也是实现Oracle数据库的高可用性的重要手段。
三、Redo Log的结构Redo Log是由多个组成的,每个组成中有多个成员。
每个成员中记录了一段时间内数据库的更改操作,当一个成员记录满后,系统将在下一个成员中继续记录。
Redo Log的结构包括了多个组成以及每个组成中的成员,这种结构保证了Redo Log能够持续记录数据库的更改操作,并且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恢复性。
四、Redo Log的作用Redo Log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数据库的恢复性和持久性。
当数据库发生意外故障或者因为其他原因造成数据丢失时,Redo Log能够帮助数据库进行恢复,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Redo Log也是Oracle数据库实现高可用性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数据库实现在线备份、热备份和数据保护等功能。
五、Redo Log的相关操作在Oracle数据库中,Redo Log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和维护操作。
包括Redo Log文件的创建、删除、切换、清理等操作,同时还需要进行Redo Log的监控和性能调优等工作。
在实际的数据库管理工作中,对Redo Log的合理管理和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数据库的性能和稳定性。
结论通过对Oracle Redo Log的详细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到Redo Log作为Oracle数据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数据库的恢复性和持久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oracle数据库增删改使用注意事项
Oracle数据库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级应用的开发和管理中。
在使用Oracle数据库进行增删改操作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Oracle数据库增删改操作的注意事项:一、增加数据时的注意事项:1. 插入数据时,需要确保插入的数据符合表结构的约束条件,包括主键、外键、唯一约束、非空约束等。
否则会出现插入失败的情况。
2. 在进行大批量数据插入时,建议使用批量插入的方式,例如使用INSERT INTO VALUES方式插入多条数据,而不是逐条插入,以提高插入效率。
3. 插入数据时,需要注意数据库的并发控制,确保插入的数据不会造成数据冲突和并发访问的问题。
二、删除数据时的注意事项:1. 删除数据前需要谨慎确认,确保删除操作不会对数据库的完整性和业务逻辑产生影响。
2. 在删除数据时,需要注意是否有其他表与当前表存在外键约束关系,避免因为删除主表数据而导致外键约束错误。
3. 删除大量数据时,建议使用DELETE语句加上条件进行删除,以避免误删整个表的数据。
三、修改数据时的注意事项:1. 在更新数据时,需要确保更新的数据符合表结构的约束条件,避免数据不一致性和错误的情况发生。
2. 修改数据时,需要考虑数据库的事务管理,确保更新操作的原子性和一致性。
3. 修改数据时,需要注意是否有其他表与当前表存在外键约束关系,以避免修改数据导致外键约束错误。
四、事务管理的注意事项:1. 在进行数据操作时,需要考虑事务管理,确保数据库操作的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
2. 在使用事务时,需要谨慎处理事务回滚和提交操作,以避免数据操作错误导致数据丢失或不一致的问题。
总结:在使用Oracle数据库进行增删改操作时,需要注意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事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一致性。
同时也需要考虑数据操作的效率和性能,以提高数据库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Oracle数据库增删改操作的注意事项。
sql server的redo log机制
sql server的redo log机制SQL Server 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它采用了许多不同的日志机制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持久性。
其中之一就是redo log(重做日志)机制。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步一步介绍SQL Server 的redo log 机制,并深入探讨其工作原理和用途。
第一步:理解事务和日志在深入了解redo log 机制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两个重要的概念:事务和日志。
事务是数据库中执行的一组操作单元,它要么完全执行,要么完全回滚。
日志是记录数据库中每个事务的所有操作的一种机制。
日志可以用于恢复数据库,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第二步:了解redo log 的基本原理redo log 是一种双写缓冲机制,它用于在事务提交之前将对数据库的修改操作先写入日志,然后再将其应用到数据库文件中。
这样,在发生故障时,可以使用redo log 来回滚未提交的事务,或者将已提交的事务重新应用到数据库文件中。
第三步:理解redo log 的结构redo log 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日志记录(log record)和日志文件(log file)。
日志记录包含了对数据库的修改操作,例如插入、更新和删除等。
日志文件是一个循环的环形链表结构,其中按顺序存储了一系列的日志记录。
第四步:探索redo log 的写入流程当一个事务对数据库进行修改时,SQL Server 首先会将相应的日志记录写入内存中的日志缓冲区。
一旦事务提交,这些日志记录就会被落盘到日志文件中。
此外,SQL Server 还会将修改操作应用到数据库文件中,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持久性。
第五步:了解redo log 的刷写机制为了提高性能,SQL Server 通常会使用延迟刷写(lazy write)的方式将redo log 中的日志记录写入磁盘。
延迟刷写可以将多个日志记录合并成一个IO 操作,减少磁盘写入的次数,提高写入性能。
此外,SQL Server 还会定期将redo log 中的日志记录刷写到磁盘,以确保数据的持久性。
redo日志
redo⽇志redo⽇志作⽤innoDB存储引擎中,需要在服务器故障重启后,能够准确的恢复所有已提交的数据,保证数据持久性;如某个事务在内存Buffer Pool中已被提交(脏页),但服务器突然故障,数据就丢失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修改页⾯刷新到磁盘,但因为可能只修改了⼀条记录,没必要实时刷新浪费时间,⽽且修改的记录并不⼀定是连续的,随机IO刷新较慢。
可以将已提交事务修改的记录记录下来,即某个表空间中某页的某个偏移量的值更新为多少,这个记录的⽂件就称为redo log。
相⽐刷新内存中的页⾯到磁盘,redo log刷新到磁盘的内容⼩了很多,⽽且是⼀个顺序写⼊磁盘的过程。
redo⽇志不⽌记录索引插⼊/更新记录等操作,还有执⾏这个操作影响到的其他动作,如页分裂新增⽬录项记录,修改页信息等对数据页做的任何修改等等。
和binlog区别:binlog记录的是页已经正式落盘的操作且是包含所有存储引擎,redo⽇志记录InnoDB引擎下仍然在buffer pool中的操作,⽤于系统奔溃时恢复脏页。
⽇志⽇志格式type:类型MLOG_1BYTE:1 :表⽰在页⾯的某个偏移量处写⼊1个字节的redo⽇志类型。
MLOG_2BYTE:2MLOG_4BYTE:4MLOG_8BYTE:8MLOG_WRITE_STRING:30MLOG_REC_INSERT:9:表⽰插⼊⼀条使⽤⾮紧凑⾏格式记录时的redo⽇志类型(如redundant)MLOG_COMP_REC_INSERT:38:表⽰插⼊⼀条使⽤⾮紧凑⾏格式记录时的redo⽇志类型(如compact/dynamic/compressed)MLOG_COMP_REC_DELETE:42:表⽰删除⼀条使⽤紧凑⾏格式记录的redo⽇志类型MLOG_COMP_LIST_START_DELETE和MLOG_COMP_LIST_END_DELETE:批量删除,可以很⼤程度上减少redo⽇志的条数space id:表空间page number:页号data:真实数据(以MLOG_COMP_REC_INSERT为例)n_fileds:当前记录的字段数n_uniques:决定该记录的唯⼀字段列数量,如有主键的是主键数,唯⼀⼆级索引是索引列数+主键列数,普通⼆级索引⼀样;插⼊时可根据这个字段进⾏排序field1_len-fieldn_len:若⼲字段占⽤存储空间的⼤⼩offset:记录前⼀条记录在页⾯中的位置,⽅便修改页⾯中的记录链表,前⼀条记录维护的next_record属性end_seg_len:通过这个字段可得知当前记录占⽤存储空间⼤⼩len:类型为MLOG_WRITE_STRING时才有的,表⽰具体数据占⽤的字节数redo⽇志内存内操作Mini-TransactionMini-Transaction(mtr)是对底层页⾯中的⼀次原⼦访问的过程(如MAX_ROW_ID⽣成/索引记录插⼊)。
mysql日志redolog、undolog、binlog以及作用
mysql⽇志redolog、undolog、binlog以及作⽤什么是事务⽇志?事务要保证ACID的完整性必须依靠事务⽇志做跟踪,每⼀个操作在真正写⼊数据数据库之前,先写⼊到⽇志⽂件中如要删除⼀⾏数据会先在⽇志⽂件中将此⾏标记为删除,但是数据库中的数据⽂件并没有发⽣变化。
只有在(包含多个sql语句)整个事务提交后,再把整个事务中的sql语句批量同步到磁盘上的数据库⽂件。
在事务引擎上的每⼀次写操作都需要执⾏两遍如下过程:1. 先写⼊⽇志⽂件中写⼊⽇志⽂件中的仅仅是操作过程,⽽不是操作数据本⾝,所以速度⽐写数据库⽂件速度要快很多。
2. 然后再写⼊数据库⽂件中写⼊数据库⽂件的操作是重做事务⽇志中已提交的事务操作的记录。
⽇志组⼀般不⽌设置⼀个⽇志⽂件,⼀个⽂件写满之后使⽤另外⼀个⽇志⽂件提⾼服务器效率。
⽇志⽂件的⽇志同步到磁盘后空间会⾃动释放,单个⽇志⽂件不宜设置过⼤,如果⽇志⽂件过⼤mysql进程在把⽇志同步到数据⽂件的时候可能会崩溃。
事务⽇志⽤途事务⽇志可以帮助提⾼事务的效率,使⽤事务⽇志,存储引擎在修改表的数据的时候只需要修改其内存拷贝,再把该⾏为记录到持久在磁盘的事务⽇志中,⽽不⽤每次都将修改的数据本⾝持久到磁盘。
事务⽇志采⽤的是追加⽅式,因此写⽇志的操作是磁盘上⼀⼩块区域的顺序IO,⽽不像随机IO需要磁盘在多个地⽅移动。
所以采⽤事务⽇志的⽅式相对来说要快的多,事务⽇志持久后,内存中的修改在后台慢慢的刷回磁盘。
期间如果系统发⽣崩溃,存储引擎在重启的时候依靠事务⽇志⾃动恢复这部分被修改数据。
redo log在innoDB的存储引擎中,事务⽇志通过重做(redo)⽇志和innoDB存储引擎的⽇志缓冲(InnoDB Log Buffer)实现。
事务开启时,事务中的操作,都会先写⼊存储引擎的⽇志缓冲中,在事务提交之前,这些缓冲的⽇志都需要提前刷新到磁盘上持久化,这就是DBA们⼝中常说的“⽇志先⾏”(Write-Ahead Logging)。
MySQL系列之redolog、undolog和binlog详解
MySQL系列之redolog、undolog和binlog详解事务的实现redo log保证事务的持久性,undo log⽤来帮助事务回滚及MVCC的功能。
InnoDB存储引擎体系结构redo logWrite Ahead Log策略事务提交时,先写重做⽇志再修改页;当由于发⽣宕机⽽导致数据丢失时,就可以通过重做⽇志来完成数据的恢复。
InnoDB⾸先将重做⽇志信息先放到重做⽇志缓存按⼀定频率刷新到重做⽇志⽂件重做⽇志⽂件:在默认情况,InnoDB存储引擎的数据⽬录下会有两个名为ib_logfile1和ib_logfile2的⽂件。
每个InnoDB存储引擎⾄少有1个重做⽇志⽂件组(group),每个⽂件组下⾄少有2个重做⽇志⽂件。
下⾯图⼀,很好说明重做⽇志组以循环写⼊⽅式运⾏,InnoDB存储引擎先写ib_logfile1,当达到⽂件最后时,会切换⾄重做⽇志⽂件ib_logfile2.⽽图2,增加⼀个OS Buffer,有助于理解fsync过程。
关于log group,称为重做⽇志组,是⼀个逻辑上的概念。
InnoDB存储引擎实际只有⼀个log group。
log group中第⼀个redo log file,其前2KB部分保存4个512字节⼤⼩块:重做⽇志缓冲刷新到磁盘下⾯三种情况刷新:Master Thread每⼀秒将重做⽇志缓冲刷新到重做⽇志⽂件每个事务提交时会将重做⽇志缓冲刷新到重做⽇志⽂件当重做⽇志缓冲池剩余空间⼩于1/2时,重做⽇志刷新到重做⽇志⽂件补充上述三种情况第⼆种,触发写磁盘过程由参数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控制,表⽰提交(commit)操作时,处理重做⽇志的⽅式。
参数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有效值有0、1、20表⽰当提交事务时,并不将事务的重做⽇志写⼊磁盘上⽇志⽂件,⽽是等待主线程每秒刷新。
1表⽰在执⾏commit时将重做⽇志缓冲同步写到磁盘,即伴有fsync的调⽤2表⽰将重做⽇志异步写到磁盘,即写到⽂件系统的缓存中。
redo和undo日志
redo和undo⽇志在数据库系统中,既有存放数据的⽂件,也有存放⽇志的⽂件。
⽇志在内存中也是有缓存Log buffer,也有磁盘⽂件log file,本⽂主要描述存放⽇志的⽂件。
MySQL中的⽇志⽂件,有这么两类常常讨论到:undo⽇志与redo⽇志。
1 undo1.1 undo是啥undo⽇志⽤于存放数据修改被修改前的值,假设修改 tba 表中 id=2的⾏数据,把Name=’B’ 修改为Name = ‘B2’ ,那么undo⽇志就会⽤来存放Name=’B’的记录,如果这个修改出现异常,可以使⽤undo⽇志来实现回滚操作,保证事务的⼀致性。
对数据的变更操作,主要来⾃ INSERT UPDATE DELETE,⽽UNDO LOG中分为两种类型,⼀种是 INSERT_UNDO(INSERT操作),记录插⼊的唯⼀键值;⼀种是 UPDATE_UNDO(包含UPDATE及DELETE操作),记录修改的唯⼀键值以及old column记录。
Id Name1A2B3C4D1.2 undo参数MySQL跟undo有关的参数设置有这些:1 mysql> show global variables like '%undo%';2 +--------------------------+------------+3 | Variable_name | Value |4 +--------------------------+------------+5| innodb_max_undo_log_size |1073741824 |6| innodb_undo_directory | ./ |7| innodb_undo_log_truncate |OFF |8| innodb_undo_logs |128 |9| innodb_undo_tablespaces |3 |10 +--------------------------+------------+1112 mysql> show global variables like '%truncate%';13 +--------------------------------------+-------+14 | Variable_name | Value |15 +--------------------------------------+-------+16| innodb_purge_rseg_truncate_frequency |128 |17| innodb_undo_log_truncate |OFF |18 +--------------------------------------+-------+innodb_max_undo_log_size控制最⼤undo tablespace⽂件的⼤⼩,当启动了innodb_undo_log_truncate 时,undo tablespace 超过innodb_max_undo_log_size 阀值时才会去尝试truncat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do log的四种状态(CURRENT、ACTIVE、INACTIVE、UNUSED)浅析
1. CURRENT指当前的日志文件,在进行实例恢复时是必须的;
2. ACTIVE是指活动的非当前日志,在进行实例恢复时会被用到。Active状态意味着,Checkpoint尚未完成,因此该日志文件不能被覆盖。
1、先查看redolog组情况
select * from v$logfile;
GROUP# STATUS TYPE MEMBER IS_
---------- ------- ------- ---------------------------------------- ---
1 /u01/oradata/orcl/redo01.log
3. INACTIVE是非活动日志,在实例恢复时不再需要,但在介质恢复时可能需要
4. UNUSED表示该日志从未被写入,可能是刚添加的,或RESETLOGS后被重置。
查看Redo log的状态和具体文件,可用如下语句:
SQL> select group#,bytes/1024/1024||'M',status from v$log;
GROUP# BYTES/1024/1024||'M' STATUS
---------- ----------------------------------------- ----------------
1 50M UNUSED
4、添加组成
alter database add logfile member '/u01/oradata/chris/redo04a.rdo' to group 4;
5、进行查看
select * from v$lo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file;
GROUP# STATUS TYPE MEMBER IS_
6、刪除red0log文件組(redolog狀態必須是inactive)
SQL> alter database drop logfile group 3;
alter database drop logfile member
'/u01/oracle/oradata/orcl/redo01.log',
---------- ------- ------- ---------------------------------------- ---
3 ONLINE /u01/oradata/chris/redo03.log NO
2 ONLINE /u01/oradata/chris/redo02.log NO
1 ONLINE /u01/oradata/chris/redo01.log NO
4 ONLINE /u01/oradata/chris/redo04.log NO
4 INVALID ONLINE /u01/oradata/chris/redo04a.rdo NO
2 50M INACTIVE
3 50M CURRENT
SQL> select group#,member from v$logfile;
3 ONLINE /u01/oradata/chris/redo03.log NO
2 ONLINE /u01/oradata/chris/redo02.log NO
1 ONLINE /u01/oradata/chris/redo01.log NO
GROUP# MEMBER
---------- --------------------------------------------------
3 /u01/oradata/orcl/redo03.log
2 /u01/oradata/orcl/redo02.log
'/u01/oracle/oradata/orcl/redo02.log',
'/u01/oracle/oradata/orcl/redo03.log';
如果刪除不了,那是因為redolog group狀態處於active或者current,采用
alter system switch logfile.
1 ONLINE /u01/oradata/chris/redo01.log NO
4 ONLINE /u01/oradata/chris/redo04.log NO
已经添加成功并分配了大小。
---------- ------- ------- ---------------------------------------- ---
3 ONLINE /u01/oradata/chris/redo03.log NO
2 ONLINE /u01/oradata/chris/redo02.log NO
2、增加redolog文件组
alter database add logfile group 4 ('/u01/oradata/chris/redo04.log') size 50M;
3、SQL> select * from v$logfile;
GROUP# STATUS TYPE MEMBER IS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