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农民工的边际人格探析

合集下载

关于农民工问题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关于农民工问题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多,尤其是农民多;劳动力规模 巨大,尤
笔钱对农村来说 ,是 目前任何投资都不
艳比拟和代替的。亿万农民从农业生产中 砖移出来, 在城 乡之间流动就业, 对城乡结 I 农村人 口 勾、 结构、 农民观念结构的影响极 箕深刻。农民工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要求 ,顺应以市场为基础配置劳动力
有一部分又回到农村务农;大多数仍是亦 工亦农、 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 与此同时 , 又不断有一些新的农村劳动力加入到转移 就业的行列。如此循环推进,大约 1 亿人 左右的农民工规模将会较长时期保持下去。
目前 ,全 国农业剩 余劳动力仍 然大
资源的规律 ,在城 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突 破的背景下, 闯出了一条统筹城 乡就业、 统

劳动力市场的新路子。如果让政府每年
提高进城务工农 民的职业技能 ,改善他 们的就业环境和 条件 ,保障 他们的合法 权益 ,使他们 与城 市劳动者一样平等就
业 ,为他们提供城 市市民享有的一般公
安排这 1 亿多人就业 ,那是难以想象的。 事实证明 , 农民外出务工 , 为工业发
展增强 了竞争 力,为城 市繁荣增加 了活 力, 为改革开放增添 了动 力, 为工业带 成
其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 从我 国国情 出 发解决这个问题 , 必须坚持城 乡统筹 、两 “
条腿走路”的方针 ,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
合理有序流动 , 这就是一部分农民需要进
城 务工 ,一部分农民需要就地转移。 让 一部分农 民进城 务工 ,就要立 足 城 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城 市的容纳能 力,
量存在。 据专家测算 , 综合考虑我国农村
劳动生产率、 土地产 出率 、 农业劳动力的
共服务 。 让一部分农民就地 转移 , 要向 就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边缘化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边缘化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等。
经具 备多种体制 内利益表达渠 源自, 但在 现实生活 中 这些 渠道缺乏可操 作性 , 新生代农 民工 被各种社 团 组 织排斥 在外 。新 生代农 民工政 治接 触 的机 会较
1 政 治身份 不明晰 。在我 国, . 新生代农 民工所
从事 的工 作性 质虽然 同城 镇职 工没 有本质 上 的差
难、政 治参 与渠道逼仄 等问题 同样存在 。这就要充分估计新 生代农 民工在 融入城市过程 中的 困难 ,采取更加综合的措
施 解 决 他 们 的 问题 ,实 现 新 生代 农 民工 市 民化 。
【 关键词l新 生代农 民工 ;边缘化 ;社会适应 I 中图分 类号 lF 2 . 【 献标识码 lA I 3 36 文 文章编号】 10 —9 6 2 1) 3 14 5 0 8 7 4(0 1 0 —0 0 —0
二、 新生代农 民工边缘化现状
新 生代农 民工 既不 是农 民, 也不是城 里人 , 其 父 辈所遭 遇到 的就业 歧视、 工资拖欠 、 保障残缺 、 子
应 在新 成员加 入带来 的边 际成本 和新成 员带 来 的
边 际 收益相等 的均 衡点 上产 生。 由于 不 同群 体对 边 际成本和边 际收益感知差异 的存 在, 市居 民认 城
享 受不到 与城镇 市 民同等 的政 治和 发展权 利 的状 况 。他们 虽然生活在城市 , 一直 被视为城市 的边 却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 青年基金项 目 “ 新生代农 民工的身份认 同问题研究” ( YC 408 1 J802 )阶段性成果之一。 0 I 收稿 日 】2 1-0 -0 期 01 4 3 I 作者简 介l郭立场 (92 18 一) ,男 ,河南商丘人 ,信 阳师范学院讲 师。

城市化视阀下“农民工”形象建构的媒介伦理反思

城市化视阀下“农民工”形象建构的媒介伦理反思


这样 的媒 介呈现会使 受众 要 :本 文主要从 大众媒介 自身的视 角出发 , 阐述 了 觉使农 民工群体 的形象走入误 区 ,
( 数 市 民 、 数 农 民工 ) 中久 而 久 之使 得 城 市 市 民逐 渐 形 多 少 心 成 农 民工 群 体 软 弱 、 讲 卫 生 、 质 低 , 不 素 是城 市 外 来 者 和 犯 罪 者 等 印象 。一 方 面 , 民工 自身 往 往 也 陷入 身份 认 同危 机 , 农 如 “ 对 剥 夺 感 ” “ 客 心 理 ” “ 民 化 ” 至 参 加 “ 社 会 性 质 相 、过 、游 甚 黑 的 组 织 ”另 ~ 方 面 , 也 使 得 城 市 市 民对 其 个 体 认 识 扩 大 为 : 这 “ 群 ” 认 识 , 对 该 “ 群 ” 负面 印 象 进 一 步 强 化 , 该 类 的 且 类 的 对 群体 的偏见、 歧视和冷漠 的发生率也进一步增大。如 此 , 由于 城 市 市 民和 农 民 工 两 个 群 体 之 间缺 乏 必 要 的沟 通 和 认 同 , 两 者交往时 “ 任半径 ” 不断缩小 , 信 也 以至 于 双 方 常 常 怀 着 戒 备 心 理 , 至 有 时 还 会 相 互 敌 视 , 种 敌 视 可 以是 心理 上 的 , 甚 这 如 市 民 支 持 老 人 推 人 下 桥 的情 绪 , 表 现 为 形 式 上 的 , 老 人 也 即 爬 桥 推 人 的举 动 。 二、 市农民工“ 城 边缘化” 的媒体 视角 城 市 居 民对 外 来打 工 人 员群 体 偏 见 的根 源 固 然 是 长 期 以 来城 乡社会二元结构下 的工农差别、 乡差别和贫 富差 别, 城 以 及 由此带来 的身份 、 会地位、 社 文化水平、 生活方式和价值 观 念等方面 的差异,但大众媒介对农民工片面 甚至 扭曲的形象 呈现和视 角评议 ,无疑进一步促生了市 民群体 对农民工群体 的不满和 隔阂。而媒体的偏见说明其人文精 神和职业道德的 缺失 , 而其背后的根源却是刻板成见与市场力量的“ 合谋 ” 。 ( ) 民 工 “ 板 成 见 ” 媒 介 建 构 一 农 刻 的 “ 板 成 见 ”S trtp ) 美 国 记 者 沃 尔 特 ・ 普 曼 在 刻 (eeoy e是 李

论新生代农民工的“边缘化”根源与消解

论新生代农民工的“边缘化”根源与消解

论新生代农民工的“边缘化”根源与消解随着代际的更换,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部分,他们在城市化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陷入“边缘化”困境,这对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因此,充分考量新生代农民工“边缘化”的经济、政治、文化根源,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设置有利于其发展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从而消解新生代农民工的“边缘化”,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边缘化根源消解“新生代农民工”第一次正式出现在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里,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深切关怀,也充分凸显了党中央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张晓山,2010)。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成长并且进城打工的农民工。

初步统计,整个农民工群体的数目是2.3亿左右,新生代农民工约有1.2亿左右,大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甚至高达75%(欧阳晨,2010)。

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上一代农民工有着巨大差异。

相对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注重包括身份转变、职业转换和地域转移在内的三位一体的同步实现。

新生代农民工的“边缘化”困境(一)经济生活“边缘化”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获取维持自己及家庭成员基本生活资料的最基本途径。

但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模式比较传统,主要依赖于自身的社会关系网实现。

亲友和老乡是获得就业信息的主渠道,据有关资料和调查显示,有41.9%的人通过亲友、老乡介绍找到工作,只有16.9%通过劳务市场找到工作。

新生代农民工找工作的模式具有非社会化、简单化特点,因此限制了自身工作的范围和种类,使得同一工种的劳动力大量简单聚集,不利于整个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他们就业的工资水平较低、就业不稳定、工作环境恶劣、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突出。

农民工农民工进城前后的思想观念变化的调查分析

农民工农民工进城前后的思想观念变化的调查分析

农民工农民工进城前后的思想观念变化的调查分析农民工进城前后的思想观念变化的调查分析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即“农民工”。

农民工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加速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但是农民工思想上有狭隘、保守、愚昧、落后的方面,因此积极引导农民工实现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转变,对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前中国是一个封闭的二元社会,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民工潮”。

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是我们社会中的基本劳动群众,是我们政权的重要支撑基础。

他们的思想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

一、对当前农民工思想状况的分析农民工出生在农村,又长期生活在农村,所以他们有着较浓的乡土意识,中国农民的传统道德观念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农民工进城谋生,必然受到现代都市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明显具有从传统型向现代化过渡的趋势。

这便决定了农民工思想的复杂性、矛盾性与不平衡性。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烈的求富欲望中国传统的观念是重义轻利,从孔子开始就推崇“君子言义不言利”。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运行,农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发财致富奔小康成为农民最迫切的愿望。

农民工中大多数人因生活所迫出来谋生。

城乡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反差,使他们有一种急切的求富心理,产生快速摆脱贫困的欲望,因此他们在工作中看重的是获取利益的多少,而对自己的生活环境、身体健康、基本权益往往不予重视。

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老板能按时发放他们的工资,不要出现拖欠现象。

当然,也有一些人在快速致富心理的驱使下,当“淘金梦”无法变成现实时,往往会走向极端,为了利益和财富而搞歪门邪道,甚至用违法犯罪的手段达到发财的愿望。

行走在城乡边缘之间——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现状的质性社会学分析

行走在城乡边缘之间——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现状的质性社会学分析

的不可缺少的圈子。 “ 就算在同一个车间
里 ,如 果 不 是 老 乡 ,也 玩 不 到 一 起 去 。 ”
/ M ,工友间有个 明显 的群 体划分 ,大 J 说 \ 多以地域为界线 ,过着各 自的集体 生活 。 相同的是 ,所 有工友都是在文化 “ 孤
岛 ”上 生 活 。 “ 家 很 穷 , K V 酒 吧 是 来 了 宁 波 老 T、
构”。同时 , 还应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 陕为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生活打开通道 。 尽
行走 在城 乡边缘之 间
— —
新生代农 民工生活现状的质性社会学分析
口文/ 肪 图摩 牛 熔
改革开放3 多年 ,中国先后形成 了 0 两代农 民工。 新生代 农民工 出生于上世纪8 年代之后 ,是伴 随改革开放成长 的一代。与父辈们相 比,他们大 多接受过较 为正规的学 O 校教育 ,之后从学校直接走进城市社会 ,基本上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活动。因此 ,他们对农业、农村 、农 民及土地 的认识 既熟悉又陌生 ,对农村 乡土文化和制度性 身份 的认同感相对较弱 ,尤其对农村 的一些传统 习惯 以及父辈们的生活方式持否
才 ‘ 认识 ’的 ,”今 年2 岁的d D 。城 O ,说
市 的五 彩 缤 纷 深 深 地 吸 引 着这 些 初 来 乍 到
的进入 者 ,但 是 ,他们 与城 市 文化 生 活 的关系 ,依然停 留在 “ 隔岸相望 ” 的状
态 。 “ 厂 在 郊 区 , 周 边 没 什 么 娱 乐 场 工
班。城市想要 的只是我们 的劳动 ,并不是
我 们 这 个 人 。 ”一 位 在 东莞 一 家 日资 企 业
身后 的故 乡已模糊 ,眼前 的 “ 乡” 故
仍遥远。

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现象的分析

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现象的分析

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现象的分析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大量需求劳动力,涌现了一些脱离了土地而进城工作的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把这些人通常称之为“农民工”。

其实,在“农民工”这一称呼以前,人们还把他们称为“盲流”、“打工仔(妹)”等等。

起初,这些称呼作为一种对尚未完全定型的劳动力现象的直接描述并无多大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特殊时期城市化的特殊路径选择。

但随着这些人的工作逐渐定型,逐渐成为中国非农产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对哪个称谓来说都不是恰如其分的,都存在着明显的社会歧视成分。

农民工是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其身份还没有或者未能得以转换,又在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是现行户籍制度下的产物,是一个职业身份与社会身份相分离的独特的社会群体。

一、农民工的社会歧视现状调查所谓歧视,就是不以能力、贡献、合作等为依据,而以诸如身份、性别、种族或社会经济资源拥有状况为依据,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所区别的对待”,以实现“不合理”的目的,其结果是对某些社会群体、某些社会成员形成一种剥夺,造成一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

社会歧视是社会上的某一群体或社会上人们所共有的针对某一弱势群体的不公平、否定性和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

农民工没有城市居民的合法身份,在城市中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没有固定住所,缺少在工业化城市里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只能从事城市里地简单体力劳动或者从事非法状态地工作。

他们作为弱势群体在未能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之前只能以都市“边缘人”方式存在。

目前,农民工社会歧视现状调查存在如下几个方面:1、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违反劳动法规,侵犯职工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企事业单位在用工的时候不缴各类保险基金,也不给农民工节假日。

劳动条件及工作环境差,安全生产缺乏防范措施,劳保福利待遇差,生老病死保障少等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

我国大量农民工的涌入给城市道路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

农民工职业发展心理分析

农民工职业发展心理分析

农民工职业发展心理分析农民工是指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劳动,主要是为了谋生和提高自身经济状况而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的农民。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农民工的职业发展面临着种种挑战,他们的心理因素在这个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农民工职业发展心理进行详细分析。

一、职业选择的压力农民工作为城市劳动者,常常面临着职业选择的压力。

他们可能会面临着对自身技能和兴趣的评估,同时还需要考虑收入、就业稳定性以及职业发展的前景等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心理上的压力不可忽视。

二、职业发展的动力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受到个人动力的驱使。

他们可能因为追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而不断努力和拼搏。

一方面是经济上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期待。

这种动力可以激励他们积极投入工作,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三、职业发展中的困境农民工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困境。

首先,由于缺乏正式的教育背景和技能培训,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会受到限制。

其次,他们可能会面临着低薪、长时间工作以及工作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都对他们的职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面对这些困境,农民工需要有足够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

四、职业发展的心理支持在农民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心理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种支持可以来自家庭、朋友、同事以及相关的职业机构。

通过心理支持,农民工可以得到情感上的关怀和心理上的支持,提升他们的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投入。

五、职业发展的心理成长农民工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挑战和机遇,这些经历可以促进他们的心理成长。

他们可能会不断学习和成长,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

通过这种心理成长,农民工可以更好地应对职业发展中的挑战和困境,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竞争力。

在农民工职业发展心理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职业选择的压力、职业发展的动力、职业发展中的困境、职业发展的心理支持以及职业发展的心理成长等方面对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影响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农民工的边际人格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农民工的边际人格探析
的身心 受到 重压 ,他 们 身上 的 “ 际 人 ” 现象 日益 凸显 , 边 其 主要 表现在 以下几 个方 面 。 第一 ,开放 式交往 与保 守式 交往共 存 的矛盾心 理 。城
第 一 ,改革 开放带 来 的社 会变 迁 ,使生活世 界对 于人
们而 言呈现 出很 大 的 陌 生性 ,这 是 边 际 人 产生 的客 观 原
城很 大程度 上就 是为 了寻求 富裕 门路 ,经 济利 益是许 多农
1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 市农 民工的边际人格现象
2 纪7 0世 0年 代 末 以来 ,随着 改革 开 放 的深 入 进行 ,
我 国城市 化进程 也不 断推进 。在此 背景 下 ,长 久 以来 城 乡 户籍 和社会 保 障制度 等宏观 政策在 城市农 民 权益上 的空 缺 以及农 民工 自身经济 文化 等方面 的相对 缺陷 ,使 中国城 市农 民工始终 未能 完全 地融人 城市 。他们 既不是 完全意 义
市 。他们 既不是 真正 意 义上 的农 民 ,又不 被 城市 所 接 纳 , 这会让 他们 时 常 感 到 困惑 ,处 于 一 种 心 理 失衡 的矛 盾 状
第 二 ,积 极心理 与消极 心理 并存 的矛盾 状态 。奔波 在 城市 中的农 民工与驻 守在农 村 的村 民相 比是 现代 化 的领 潮 族 ,他们具 有 较 高 的 素 质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具 有 积 极 的 心 态 。但 当他 们身 处繁华 的都 市 ,城 乡差 异便 凸显 出来 。特
第二 ,城 市农 民工个体 心理适 应 能力较 弱 ,是 边际人
市农 民工 深受我 国传统 农村 社会 的影响 ,有着 安土忌 迁 的
习惯 ,重视 血缘 、地缘 关系 ,并表 现为心 理上 的保守 和封 闭 。进 人城 市后 ,众 多 的 陌 生 面 孑 与 环境 使 他 们 局 促 不体 验 的深 入 , 种 种 以前 在农 村不 曾体验 到 的环境势必 对他 们 的精 神世界 或 多或 少 地 产 生 影 响 。 他 们 渴 望 融 入 城 市 ,成 为 一 名 “ 城市人 ”,但在 现 实 过 程 中遭 遇挫 折 时 ,又很 容 易产 生 不满 情绪 ,少数 人甚 至萌生 激进 的仇视 和报 复心理 。 第 四 ,舍义 取利还 是舍利 取 义的矛盾 心理 。农 民工进

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边缘化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边缘化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边缘化的表现及原因分析内容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农民工在社会身份、政治参与、文化娱乐、社会保障及子女入学等方面呈现边缘化状态。

本文结合农民工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经济环境去探究农民工边缘化的原因,即与他们的经济地位、自身素质及社会制度不完善等有关,以期为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妥善解决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工边缘化原因城市农民工边缘化的表现(一)身份的边缘化作为我国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群体,城市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地位具有明显的复杂性:他们既具有市民的某些特征,又带有鲜明的农民色彩;既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又是农民中的优势群体;既是过渡性的中介群体,又是人数不断增加并长期存在的群体。

因此,他们的身份在生存空间、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边缘化的现象。

从农民工生存的地域空间上看,其户口在农村而属于农村人,但长时间外出流动的现实又表现为他们实际上生活在城市,且对留在城市抱有强烈的期望,但因户籍所限,却仍然不被视为城市人,陷入两难境地。

因此,农民工被称为介于农民与城市市民之间的“户口边缘人”。

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来看,他们带有较为传统的道德思想观念,但随着现代文化与市场经济观念对其影响的逐步加深,使得他们处于传统农村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接受与继承的交叉点上。

农民工传统的行为习惯已逐步消失,对现代气息的行为方式又很难接受,从而扮演起既非传统又非现代的“文化边缘人”角色。

从农民工的心理素质来说,新一代农民工生活在城市,他们的心理预期值高于父辈,但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基本脱离农业生产,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处于边缘位置。

而其回乡后,又潜意识把自己当作城里人,在城市市民面前又自惭形秽。

如此而言,相当多的农民工的心理也处于边缘化状态。

(二)政治参与的边缘化城市农民工经济地位的复杂性直接导致其自身的政治参与行为方式的特殊性,这体现在民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表达、政治接触等方面。

政治选举权利边缘化。

对农民工偏见形成的世界心理学分析.doc

对农民工偏见形成的世界心理学分析.doc

对农民工偏见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摘要】农民工群体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但这个群体在经济上、政治上和社会生活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偏见和歧视对待。

社会心理学可以对农民工群体受到偏见歧视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如何减少或消除对农民工偏见的几点思考,以期能促进农民工早日融入城市,实现与城市居民的和谐相处,最终达到社会和谐。

【关键词】农民工;偏见;社会心理学一、农民工所受的偏见及其表现“偏见(Prejudice)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偏见常和歧视联系在一起,但二者有所不同。

偏见是一种态度,而“歧视主要指基于偏见而做出的不公正、不合理的行为方式。

”可见,偏见是歧视行为得以产生的基础,一旦人们对农民工这一群体产生偏见,就极易引发歧视。

在当前社会中,农民工所受到偏见和歧视的现象比比皆是。

首先,在经济上,农民工群体受到偏见的最大表现之一是就业偏见。

许多用工单位往往认为农民工素质底下,是“从乡下来的”,只适合做又粗又累的重活。

由于农民工从事的职业社会地位低,他们的工资报酬水平低,就算和城市工人同工也不同酬,而且不能或是很少能享受到单位正式职工的福利和其他经济待遇。

甚至由于他们在政治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缺陷,政治话语权较弱,使得各种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不良现象频发,严重侵害了农民工的经济利益。

在政治方面,我国长期实行严格的城乡“二元”分治,出台了许多相关法律规范将城市居民和农民区分开来,这无疑侵害了农民工的合法政治权利。

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农民工遭受各种偏见和歧视,这种政治制度结构使城市人和农民间有了一道严格的界限和鸿沟,农民工自然也就成为备受偏见和歧视的对象。

城市人在社会中对农民工也存在偏见和歧视,他们对所谓低等的农民工往往出言不逊,对农民工的心理造成伤害。

城市人还瞧不起农民工,刻意回避与农民工的接触。

在许多公共场合,城市人对农民工抱有极大偏见,通过歧视农民工的行为显示自身的高贵地位。

对进城农民工子女边缘人格状态的分析

对进城农民工子女边缘人格状态的分析
根 据 国 内学 者 史 柏年 调 查 . 生 活 环 境 与 生 存状 态 的影 响 。 受 处 于边 缘 化 的农 民工 子 女 , 人 格 也 表 现 出 矛 盾 的边 缘性 特征 。 其
现 现 现 。 代 以来 的 以 大 量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涌 向城 市 为标 志 的 “ 民工 潮 ” 质 、 代 观 念 意 识 、 代 自我 意 识 、 代 行 为 模 式 等 形 式 ” 继 续 涨 大 。随 之 而 来 , 民工 流 动 日益 家 庭 化 。 子 女 形 成 了 目 农 其 前 所 谓 的城 市 二代 移 民这 一 特 殊 的边 缘 社 会 群 体 。
维普资讯
毅嗜砚代亿 八 方 论 坛
EDUCAI ONAL " 1 MODERNI TI ZA ON
对 进 城 农 民 工 子 女 边 缘 人 格 状 态 的 分 析
◎ 徐 玉 珍
【 摘 要 】 文 力 图 从城 市 农 民工 子 女 即城 市 第 二 代 移 民 , 活 在 城 市 却 缺 乏 城 市 的 认 同感 和 归 属 感 , 时 本 生 同
一 动性 强 的工 作 , 于 “ 化 ” 就 业 非 正 式 化 、 住 边 缘 化 、 活 孤 于 城 市 生 存 压 力 很 大 以及 经 济 状 况 的影 响 , 方 面 无 法 顾 及 到 处 六 ( 居 生
岛化 、 会名声污化 、 展能力弱化 、 社 发 社会 认 同 内卷 化 ) 生 活 状 孩 子 的某 些 物 质 需 求 , 算 有 经 济 能 力 也 容 易 忽 视 子 女 的 心 理 的 就
父 所 态 。 作 为农 民工 的子 女 , 城后 跟 随 父母 居住 在 时 常变 更 、 件 健 康 , 母 与 子 女 的 感 情 交 流 很 少 , 以 面 对 一个 陌 生 而 不 属 进 条 恶 劣 、 安 较 差 的城 市 角 落 , 着 隔 离 城 市 主 流 社 会 的 生 活 , 治 过 他 于 自己 的城 市 生 活 , 市 二 代 移 民在 心 理 状 态 上 表 现 了很 大 的 城

转型期我国农民工弱势群体“镜中边缘人”现象的新分析

转型期我国农民工弱势群体“镜中边缘人”现象的新分析
间 ,% 的 月 收 入 在 60 7 0元 之 间 ,% 的 月 收 入 在 7 0—0 7 0—0 3 0 —0 () 1 从事职业方 面。农 民人力 资本 投资低 , 技能低 70 8 0元 之 间 ,% 的 月 收 入 在 8 0 9 0元 之 间 ,
0 0元及 以上 的在 1 %上下 。这与农村相 比虽然有 了 特别是适应现代化 社会生产要求 的职业技 能低 下 , 与 10 我国经济发展 总体水平不适应不 相称 , 因此难 以进 入
应的 对策 作 了研 究 。 关键 词 : 民工 /弱势 群体 / 镜 中边缘 人 ” 农 “
“ 民工潮 ” 出现 已经 有 2 0多年 的 时间 , 是农 民 民不愿 意从 事的工作 。 但 工来 到城市 以后的社会 隔离 问题却越 来越大 , 是我 国 () 2经济 收入方面 。调 查表 明 ,4 4 %的农 民工的月
0-0 4 2 %的 月 收 入 在 4 0 5 0元 0— 0 和谐 社会构建 的不 和谐 音符 。本文 以农 民工 的“ 中 收 入 在 3 0- 0元 之 间 , 1 镜 1 %的 月 收 入 在 50 60元 间 ,%的 月 收 入 在 0—0 9 边 缘人 ” 现象为 主题 , 选取 甘肃 4 0名农 民工 为调查 之 间 ,0 0 8 0—0 5 对象进行研究 , 发放 了《 民工进 城适 应性调查 问卷》 60 7 0元 之 间 ,%的月 收 入 在 70 8 0元 之 间 ,% 农 0—0

农 民工弱势群体“ 镜中边缘人” 表现的分析
1 经济方 面的表现 : 民工 只要能够得 到一份工 5 0 6 0元 之 间 , l 的 月 收 入 在 60 70元 之 间 , 、 农 0-0 1% 0—0 作, 就可以解决衣 、 、 、 问题 , 食 住 行 就有 了可 以在城市 9 的 月 收 入 在 7 0 80 元 之 间 ,% 的 月 收 入 在 % 0—0 7 继续生存 的资本与 条件 。因此 , 民工不怕 干脏 、 、 80 9 0元之 间 ,0 0元及 以上 的在 5 农 累 0—0 10 %左 右 ; 1 5 %的 苦的活 , 能够完成 在城市 中的生存适 应 。当然 , 种适 女性农 民工 的月 收入在 30-0 这 0 - 0元之 间 ,4 4 1%的月收 应 是初 步 的, 与此 时居 民相 比, 民工 的经济状 况还 入 在 4 0 5 0元 之 间 ,%的 月 收 入 在 5 0 6 0元 之 农 O —0 9 0-0 较差 , 于城市 的边缘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处

浅议对我国城市农民工人格平等权益进行保护的具体措施

浅议对我国城市农民工人格平等权益进行保护的具体措施

浅议对我国城市农民工人格平等权益进行保护的具体措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保护城市农民工人格平等权益等一般人格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之一。

笔者从制度层面为城市农民工的人格平等权益在劳动、社会保障等领域如何获得更好的保护提出了建议及应对措施。

完善我国城市农民工人格平等权益保护制度,既是法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标签:农民工;人格平等权益;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进城务工的农民逐年增加,且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工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1〕一、我国农民工人格平等权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及社会对农民工的需求,我国政府在保护农民工基本生活、劳动權益等方面施行了较多的政策性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然而,我国在农民工人格平等权益保障问题上,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计划经济时期城乡户口登记管理制度的实施,造成农民工社会福利及劳动保障措施严重缺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适应计划经济发展的需求,城乡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开始在我国实行,并形成了二元户籍制。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保障程度的逐步提升并没有惠及进城务工的农民,这给收入状况不稳定、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的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留下了较多不稳定的因素。

同时,由于我国社会救助实行属地化管理,进城务工的农民也无法享受当地财政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等服务。

(二)劳动平等权益被侵犯的情况比较严重1.就业不平等,存在城乡差异在城市中,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技术含量低的工种,如环卫清洁、建筑施工等。

对于工作条件较好的岗位,用人单位在录用人员过程中,往往设置户口限制,只招录城镇居民。

2.缺乏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前景黯淡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劳动者而言是一个不断提高劳动能力、基本技能的过程。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人格与道德行为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人格与道德行为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人格与道德行为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19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年轻农民工,他们是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结构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他们的职业人格和道德行为却备受关注和争议。

本文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人格和道德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他们在城市工作中所展现出的特点和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人格特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中展现出一些独特的职业人格特点。

首先,他们通常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由于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村长大,对城市生活和工作环境并不熟悉,但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并学会新的工作技能。

其次,新生代农民工通常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执行力。

他们在工作中能够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不怕吃苦,不怕辛苦,能够承担较大的工作压力。

此外,新生代农民工通常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他们能够与同事和领导良好地合作,能够有效地沟通和协调工作。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行为问题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道德行为问题。

首先,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着不良的职业道德观念。

由于他们缺乏职业道德的培训和教育,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中的职业道德要求认识不足,容易出现不诚实、不守时、不负责任等问题。

其次,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着道德沦丧的现象。

在城市工作中,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受到诱惑,容易沦为不良行为的受害者,如偷盗、欺骗等。

此外,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着道德观念混乱的问题。

在城市工作中,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对道德问题认识不清,容易出现道德困惑和行为失范的情况。

三、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人格与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人格和道德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家庭因素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人格和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

家庭是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人格和道德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研究

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研究

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研究农民工是指在城市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村劳动力。

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成为了城市的“新市民”,然而他们在城市生活中也遭遇了许多困境和挑战,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

本文将围绕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展开研究,重点探讨其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策建议。

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由于外出务工带来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变化而逐渐凸显。

相较于农村,城市具有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竞争压力,农民工需要适应新环境、适应新角色。

然而由于户籍限制、缺乏城市居民的社会关系网络,他们往往面临着孤独、无力感、不安全感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对其心理状态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还与工作环境以及经济困境有关。

农民工通常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收入相对较低,工作时间长,疾病和职业伤害风险较高。

这些因素不仅给农民工带来身体上的压力,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农民工因为薪酬低和经济困难,常常面临着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无法提供良好教育及医疗保障等问题,这些都容易导致他们的心理压力增大。

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还与社会认同和身份认同有关。

由于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农民工常常被视为“外来者”,受到城市居民的歧视和偏见。

这种歧视和偏见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和排外心理。

由于户籍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他们往往很难在城市中融入和认同,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社会互动和交往,也进一步加剧了其社会心理问题。

针对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需要加强农民工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提高他们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应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

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鼓励农民工积极应对挑战和困境,提高其应对压力的能力。

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城乡差异、社会关系、经济困难、社会认同等多个方面。

对农民工偏见的原因分析——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

对农民工偏见的原因分析——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

对农民工偏见的原因探析——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摘要:人们对农民工存在偏见是一个常见的社会现象。

那这种偏见源于何处?本文依托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从刻板印象、社会学习和社会分类三个方面给出了原因分析。

并在文中最后提出了如何消除这种偏见的两点小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偏见社会心理学提起“农民工”,你的脑子里首先闪现的是什么?土气、没有文化、不讲卫生抑或是愚昧落后?在中国,绝大数的城市居民对农民工都带有或多或少的偏见。

甚至有些人将这些偏见直接表现为了歧视,认为农民工就低人一等,相比而言自己很有优越感。

在形容某个人不够时尚、不够潮流时,最常用的一句评价就是,“你看他穿得像个农民”。

的确,土气、不讲卫生等现象在部分农民工身上存在,但却不能以偏概全,认为所有农民工都这样。

这种对农民工的偏见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以下,就让我们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的产生。

一、刻板印象是导致对农民工偏见的主要原因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习惯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加以分类。

进而对这类人形成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也就是刻板印象。

在城市中,人们对于农民工的认识来源主要有二。

首先是,自身的亲身经历。

城市里的人们能够接触或者看到的农民工大多是建筑工、装修工、管道工之类的。

由于工作本身的原因,他们的衣服大多会弄得满身灰土。

这样自然就留下了不讲卫生、不爱干净之类的印象了。

其次,是电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在影视作品中,往往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农民工这类角色打扮都是土里土气,说话也不会太有文化,甚至会偶尔爆出脏话。

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些认识归结成农民工的共同特征,进而形成一个刻板的印象。

人们会把这种刻板印象归属于农民工这一群体中的每一个人,而不管团队成员之间实际的差异。

只要一提到农民工,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没文化、没素质等刻板印象,偏见就这样产生了。

二、社会学习也会引起对农民工的偏见有些人对农民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偏见。

但是当他们听见或看见周围的朋友或其他什么人对农民工的偏见的做法或说法时,绝大多数的人就会耳濡目染,逐渐向这一看法和行为靠拢,直至最后认同。

农民工媒介形象嬗变:从“边缘人”到“新市民”

农民工媒介形象嬗变:从“边缘人”到“新市民”

农民工媒介形象嬗变:从“边缘人”到“新市民”摘要:运用再现理论对《人民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的历史研究发现,媒体建构的农民工群体正在蜕去早期的形象,经历着从都市“边缘人”到成长中的“新市民”的时代嬗变。

这对于正确认识真实的农民工群体,正确认识城市化过程中的客观表象及背后的社会心理变迁,揭示大众传媒助推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形象再现;媒介;新市民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新生事物。

中国工业化历史进程既是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城市社会转型的过程,也是中国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碰撞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农民工被以大众传媒为主体的城市话语所书写言说的过程。

因此,以再现理论为指导考察大众传媒中农民工的形象演变,有助于正确认识真实的农民工群体,正确认识城市化过程中的客观表象及背后的社会心理变迁,揭示大众传媒在助推农民工融入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选择农民工最为集中的京、沪、惠地区为考察点,选择《人民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上述三家报纸1984年至2011年的报道进行历史再现研究。

样本的选择上,从每年四个季度的中间月份等距抽取,选取所有关于农民工的新闻报道为样本。

3家报纸共得研究样本435篇,其中,《人民日报》203篇、《新民晚报》130篇、《羊城晚报》92篇。

分别从报道总体情况、立场态度、再现主题等几个类目进行分析。

一、三家报纸的农民工形象再现内容分析1.报道总体情况分析。

28年来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报道数量变化与国家政策呈现出紧密的相关性,同时也与农民工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地位紧密相关。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4至1992年,报道数量少,三家媒体平均每年约12篇,只有在国家允许农民外出务工的1984年,以及“民工潮”日趋汹涌的1992年报道稍多。

这体现了媒体对于农民工并不关注。

第二个阶段是1993年至2003年,1993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决定》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媒体报道快速增长,报道数量基本维持在年报道量30篇左右。

1 农民工生存状态边缘化的趋势

1  农民工生存状态边缘化的趋势

1 农民工生存状态边缘化的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大军开始在中华大地上涌动,而且其规模与年俱增。

据不完全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民工及他们所带动的农村流动人口,在5000万人口以上。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分析,我们进城农民工超过1亿[1]。

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如果政策不发生大的变化,农民工的数量仍会以平均每年500万人左右的规模持续增加[2]。

尽管这些调查的口径和范围不尽相同,调查方法和结果也略有差异,但都反映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数量巨大,并逐年增加的事实。

伴随着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在给城市建设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农民工自身的生存问题也渐渐被大家所关注,低工资、低福利、低保障、工作时间长、作息环境差、社会地位低等各种问题一一凸显,这些问题被统称为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边缘化”问题。

人们在对农民工为城市建添砖加瓦而感到高兴的同时,却不得不深思,在城市发展的背后,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边缘化。

农民工城市生活的边缘化是指农民工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边缘人”,一方面是在城市被“经济吸纳,社会排斥”,另一方面既无法脱离农村又在各个层面与农村社区渐行渐远[3]。

作为农村中的年轻和有见识的骨干份子,在城市生活中处处遭到排斥,但又为了生存不得不留在城市生活;同样,农民工在农村当中有见识、有能力,年轻而富有干劲,在农村地位相对较高,但其生存空间却渐渐脱离农村,与农村生活无法相容。

1.1农民工是农村社区当中的精英群体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曾于2005年3月对武汉市进城农民工进行抽样调查统计,并结合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资料中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2]作了一个对比,我们能够看出,城市农民工15-44岁的中青年劳动力占总数的84.40%,而农村农民20-40岁的中青年劳动力占总数的71.07%(见表1)[4]。

城市农民工的劳动力结构优于农村农民,城市农民工年轻力壮,能吃苦,堪大任,这也是农民工在农村社区强势的根本原因。

农民工职业心理论文农民工心理研究报告论文

农民工职业心理论文农民工心理研究报告论文

农民工心理研究论文农民工职业心理的调查与分析摘要:农民工群体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

由于进入城市后各种压力骤然增加,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

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帮助维护其心理安康,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通过自编问卷,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农民工进展测查,在对其职业心理调查分析的根底上,利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调查研究所得的数据进展了分析,结合农民工职业心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教育层面、效劳层面和保障层面等几个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心理;调查一、问题的提出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进程中,三农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十一五〞规划更是将新农村建立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有组织的企业农民工群体的管理,在日益剧烈的国外市场竞争条件下,无论对于一个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开展还是对于全面建立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工业化的水平不断提高,规模越来越大的农民务工群体从乡村涌入城市,进城务工的农民正成为城市工人阶级的后备军。

一年一度的春运,是农民工辗转、曲折生活道路的真实写照,每年春节过后的企业用工、招工又常常成为国乃至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进城农民工求职时一双双焦虑的眼睛背后,承载了万千家庭的生活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然而,由于年龄偏大、知识层次偏低、认知能力偏差、职业技能偏弱,导致了许多农民工几乎每年都在找工作。

大学生的就业牵动千万家庭的心,而农民工的就业更是令全社会揪心,他们在预备出门打工前,在用心寻找工作时,在从业过程中,在职业开展的定位上,在任何一个从业环节上都存在比大学生更多的困难和挫折。

然而,当前无论是高校研究所、企业还是社会管理机构都不曾给予农民工职业生涯开展问题更多的关注。

是一个劳务输入大省,也是一个劳务输入比拟集中的城市。

2005年起市政府把到务工的农民工称为“新人〞,充分表达了政府号召人们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认可和尊重,从思想观念上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切实让农民工享有平等待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农民工的边际人格探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飞速变迁对城市农民工的心理承受力造成重压,使他们常常处于不安状态,甚至产生心灵漂泊、行为失范等现象。

中国城市农民工的边际人格问题日益凸显。

[关键词]城市农民工;边际人;现代人格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农民工的边际人格现象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城市化进程也不断推进。

在此背景下,长久以来城乡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宏观政策在城市农民工权益上的空缺以及农民工自身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对缺陷,使中国城市农民工始终未能完全地融入城市。

他们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市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处于一种游离状态,以往的研究将他们形象地称之为“边际人”。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在他的《人类的迁移与边际人》一文中揭示了人的“边际性”。

他指出,随着人口的流动和文化的迁徙,部分进入新环境的人成为这种变动中的“边际人”,“他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其中任何一个都不是他们完全的归属。

”对于这两个世界而言,“他们或多或少都是一个陌生人”。

因而边际人的角色行为也常常是困惑地、矛盾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急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城市工业文明和农村农业文明内在价值观的冲突,再加上社会流动和地域上的流动,使城市农民工的身心受到重压,他们身上的“边际人”现象日益凸显,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放式交往与保守式交往共存的矛盾心理。

城市农民工深受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影响,有着安土忌迁的习惯,重视血缘、地缘关系,并表现为心理上的保守和封闭。

进入城市后,众多的陌生面孔与环境使他们局促不安。

但为了扩大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他们必须形成广泛的人际脉络,这便会遭遇到十分窘迫的人际交往困境——既渴望交往又怯于交往。

第二,积极心理与消极心理并存的矛盾状态。

奔波在城市中的农民工与驻守在农村的村民相比是现代化的领潮族,他们具有较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的心态。

但当他们身处繁华的都市,城乡差异便凸显出来。

特别是在经济上,他们往往收入微薄,过着比较窘迫的生活。

在这种现实情境下,他们的积极心态又常常烟消云散,消极沮丧情绪油然而生。

第三,理想与现实并存滋生的矛盾心理。

城市对农民工有很强的吸引力,随着农民工对城市生活体验的深入,种种以前在农村不曾体验到的环境势必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

他们渴望融入城市,成为一名“城市人”,但在现实
过程中遭遇挫折时,又很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少数人甚至萌生激进的仇视和报复心理。

第四,舍义取利还是舍利取义的矛盾心理。

农民工进城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寻求富裕门路,经济利益是许多农民工主要的或者唯一的愿望,这使“利”的地位凸显,而“义”的地位被相对降低,甚至会为利不择手段。

在畸形的义利观驱使下,农民工一方面渴望群体内部团结、整个社会和谐,另一方面在实际面临利益冲突时又常常为了个人利益而舍弃道义。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农民工边际人成因分析
农民工之所以产生上述矛盾的心理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迁,使生活世界对于人们而言呈现出很大的陌生性,这是边际人产生的客观原因。

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迁,中国人民也因此经历了长期封闭后突然极具现代化的心理体验。

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领域的深刻变化对人们原来的社会心理系统形成了巨大冲击,这些变化使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城市农民工的边际人现象日益显著。

第二,城市农民工个体心理适应能力较弱,是边际人现象产生的主观原因。

在我国,传统上长久的城乡二元制结构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城市农民工很难真正地融入城市。

他们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又不被城市所接纳,这会让他们时常感到困惑,处于一种心理失衡的矛盾状态,从而可能引发理想失落、选择茫然、心理疲惫、精神焦虑等多种问题。

第三,社会排挤引发内心冲突,造成城市农民工的边际人现象。

在我国,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及其他社会公益方面政策体系的不完善现象依然存在,这使某些社会群体不能很好地享有相应的权益和保障,导致社会排挤和心理失衡。

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相比,不同程度地受到制度性或非制度性歧视,使极少数人表现出反社会的极端行为,而更多的弱势人群则表现为对生存现状的牢骚和抱怨。

第四,职业竞争压力导致城市农民工的边际人现象。

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转型加速了经济结构调整,当下的中国社会对社会成员的知识、技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然而,城市农民工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知识、技能存在不足,面临着强大的职业压力。

失业危险带来的心理困扰必然在城市农民工内心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边际人现象。

3 塑造城市农民工的现代人格
第一,时刻关注城市农民工的思想观念、意识结构、精神品格、文化心态及日常行为,并及时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向,从而对城市农民工的边际人格问题做到对症下药。

在今日中国,我们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人们的人格理念和文化意识均处于不断的蜕变与更新之中,培育城市农民工的现代人格要根据社会发展
的客观情况,紧紧围绕提高城市农民工的思想观念、精神素质,培养健康人格和良好心态这个中心来发挥作用,以取得预期效果。

第二,在城市农民工的现代人格培育过程中,要积极进行思想上的合理引导,缓解城乡文化异质性对边际人心理造成的不适。

特别是帮助城市农民工树立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观念,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构建适应现代文化机制的健全人格。

另外,也要针对农民工的经济利益及实际需求,突出经济平等,科学、公平、公正地体现出每个劳动者的价值以及福利待遇等,实实在在地维护农民工的切身利益。

第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城市农民工现代人格的培育。

必须转变某些市民“一等公民”的观念,增强其平等、公平的观念,加强对城市市民现代素质的培养,提高城市居民的思想觉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也要对城市农民工进行以公民道德纲要为重要内容的城市道德规范、市民日常行为规范等文明意识教育,鼓励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应对社会变革和身份改变,以适应生活场景的改变所带来的心理冲击。

第四,重视增加城市农民工的岗位培训机会,努力创造对城市农民工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良性就业环境。

目前,城市农民工由于缺乏各种生产技能,一般只能从事那些比较简单、粗重的劳动。

因此,尽快掌握现代生产技能成为城市农民工提高生存能力、改善生存质量的必然的心理需求,以此为着眼点,社会应该突出岗位培训机会平等,创造良好的就业氛围,鼓励城市农民工多学技术,尽快成为富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