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 期末复习章节重点整理

教育学原理 期末复习章节重点整理

【绪论:教学及其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

包括:具体个人的教育活动+人类社会中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都展现了教育活动的丰富性、复杂性:个体层次:教育学主要研究现实的个人的教育活动,发生在社会个人之间,对人的生长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作用的社会活动。

(最具体,最基本的研究对象)群体层次:研究人么集体的教授和学习行为,分析背后的组织方式和权力结构等。

国家民族层次:主要关注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事业发展等,分析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终极层次:最终意义在于促进人的不断发展。

二、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1、前学科时期: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理论还主要散见于哲学和其他学科的著述中,专门的教育理论知识尚未单独建立。

2、前科学时期: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产生,但理性思辩和逻辑演绎仍是其阐述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式,科学研究方法还未被广泛运用。

3、科学化时期:从科学的教育学产生至今,教育学从理论、方法到研究活动都不断呈现出越来越突出的科学性。

追求概念的严谨性、方法论的清晰性、结论的额可验证性成为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如何形成的?1、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教育理论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而传播,20世纪初传入我国。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和解放区的教育的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与中国教育结合的实践。

3、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吸收世界先进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针对中国教育实际提出了一些独特的理论。

【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一、教育的起源有哪些说法?典型观点主要有三种: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其中,劳动起源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对教育起源的正确解释。

1、生物起源论:人类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起源于动物界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法)+沛西·能(英)。

(完整版)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整理

(完整版)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整理

“统计与概率”板块梳理
一、内容联系及特色
(一)教学内容关系梳理:
(二)教学内容编排特色:
起点低、分布广、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以统计为主,概率为辅。

二、教学内容安排情况:
第一学段目标:
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
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
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
含信息。

侧重于统计直观的培养
第二学段目标:
(一)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恰当的方法收集数据。

3.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
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

4.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5.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
简单的统计图表。

6.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
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2.通过实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
交流。

侧重于数据统计过程和可能性,是一种理性思考的培养。

初中数学常见思想方法及其渗透原则

初中数学常见思想方法及其渗透原则

初中数学常见思想方法及其渗透原则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0054-01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的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认识,它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一些观点,在后继研究和实践中被反复证实其正确性之后,就带有了一般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规律理性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应该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把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作为重要的数学知识来传授,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初中数学常见数学思想和方法1、字母代数思想和方法。

字母代数思想,是初中学生最先接触到的数学思想,也是初中代数以致整个数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数学思想。

初中数学中,用字母代替数字,各种量、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理和演算,都是以符号形式(包括数字、字母、图形和图表以及各种特定的符号)来表示的,即进行着一整套的形式化的数学语言。

2、化归转换思想和方法。

化归,即转化与归结的意思。

把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所熟悉的规范性问题或已解决的问题中去,从而求得问题解决的思想。

人们在研究运用数学的长期实践中,获得了大量的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问题的解决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方法模式和约定俗成的步骤。

人们把这种有规定的解决方法和程序的问题,叫做规范问题,而把一个未知的或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规范问题的过程称为问题的化归。

例如:对于整式方程(如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人们已经掌握了等式基本性质、求根公式等理论,因此,求解整式方程的问题是规范问题,而把有关分式方程通过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的过程,就是问题的规范化。

3、方程函数思想和方法。

方程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是处理常量数学与变量数学的重要思想,在解决一般数学问题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初中数学中,方程与函数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对各类方程和简单函数都作较为系统的学习研究。

【高中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衔接教学技巧

【高中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衔接教学技巧

【高中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衔接教学技巧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理论。

所谓螺旋式课程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的“概念结构”,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设计,学科知识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具有阶段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思维水平、思维方式与思维特征有显着差异,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儿童则具有较为明显的一致性。

与此相适应,学生有效的学习就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要为处于每一发展阶段的学生提供相应阶段的课程内容。

布鲁纳一方面坚持学科结构的理论,另一方面坚持儿童可教的观点,这两者结合就产生了课程编写的螺旋型模式。

一、高中化学的螺旋式特征及其教学困境(一)高中化学螺旋式特征螺旋式是阶段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体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高中化学教材编写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坚持“学科结构”的原则,化学必修1与必修2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主要由必修化学课程来体现。

而选修模块是在必修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让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体现了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选择性。

高中化学必修与化学选修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学科结构体系,而这个学科体系是在初中、必修两个学科结构体系基础上螺旋式发展形成的,体现了课程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发展性。

(二)高中化学教学的困境螺旋式课程的一个弊端是课程内容过于宽泛又缺乏深度,一英里宽,一英寸深[1]。

螺旋式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但一英寸深,一英里宽的知识,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螺旋式课程强调了学的需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但前后知识之间时间跨度大,对教学效果考虑不足。

以往的化学课程更多的是具有直线型课程的特征,而高中化学新课程更多地具有螺旋式课程的特征。

新课程实行以来,一些教师无法精确领悟化学崭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上对科学知识的难度、深度掌控不当,必修课程教学中企图一步到位,对科学知识、能力的建议吻合中考建议,导致学生自学上的被动与困难,在报读教学时又常常就是终极版,更激化了学生的自学障碍。

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以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场课为例

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以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场课为例

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以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场课为例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以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场课为例引言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思政课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认识到重要性。

思政课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础课程。

而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则是实现全面培养和教育目标的关键一步。

本文以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场课为例,从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两个角度,就大中小幼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循序渐进:营造全面育人氛围循序渐进是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场课中,学校通过建构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从校园文化、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营造全面育人的氛围。

首先,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相辅相成的。

学校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通过定期的文化活动,展示学生的思政素养和道德品质。

例如,在学校内设置思政课主题墙,展示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和反思,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教育模式的转变是循序渐进的重要一环。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导,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单一的课程内容。

而在辽宁省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中,学校倡导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学生自治、合作学习和探究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课程设置的优化与循序渐进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密切相关。

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场课强调将学科思政与常规思政课程相融合,实现知识与思想的有机结合。

学校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各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如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

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不仅仅能获得专业知识,更能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螺旋上升:构建立体化的思政课一体化体系螺旋上升是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夯实基础(一下教材介绍)1

夯实基础(一下教材介绍)1

夯实基础螺旋上升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分析熊宁宁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冬去春来,在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顺利使用半年之后,一年级下册也即将于新学期投入使用。

在一上努力做好幼小衔接的基础上,一下教材继续平稳过渡,螺旋上升,有层次、有梯度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年级下册教材的突出特点一、内涵: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从语文课程的内容看,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因此,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要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品格为己任,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注入精神营养。

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一年级下册教科书从汉语言文化、节日民俗等方面,反映中华传统文化。

比如,借鉴古代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的形式,加以改造,编入教科书,让学生在有节奏的吟诵中识字,像教材中的《人之初》《姓氏歌》《古对今》;《春夏秋冬》一课,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的编排特点,其中的词和短语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语言典雅,富有文化内涵。

再如,利用汉字规律识字,在《动物儿歌》中,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形声字,《小青蛙》的“青字族”识字,渗透了形声字规律,让孩子在有趣的儿歌学习中,领略汉字的趣味与精妙,《猜字谜》,利用了有趣的传统游戏形式,揭示了形声字的造字规律。

又如,选编了《端午粽》作为课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习俗。

口语交际、“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安排了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绕口令《妞妞赶牛》、童谣《孙悟空打妖怪》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故事中蕴含的趣味和道理,领略传统语言形式的音韵美和结构美。

古代诗词的选用量也有所增加。

与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相比,部编教材的文章数量虽然大幅减少,但古诗却从四首增加到了六首。

并且,每一次日积月累中,也有层次地安排了成语、民谚、古代名言等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突出特点:一、内涵: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从语文课程的内容看,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因此,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要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品格为己任,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注入精神营养。

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一年级下册教科书从汉语言文化、节日民俗等方面,反映中华传统文化。

比如,借鉴古代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的形式,加以改造,编入教科书,让学生在有节奏的吟诵中识字,像教材中的《人之初》《姓氏歌》《古对今》;《春夏秋冬》一课,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的编排特点,其中的词和短语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语言典雅,富有文化内涵。

再如,利用汉字规律识字,在《动物儿歌》中,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形声字,《小青蛙》的“青字族”识字,渗透了形声字规律,让孩子在有趣的儿歌学习中,领略汉字的趣味与精妙,《猜字谜》,利用了有趣的传统游戏形式,揭示了形声字的造字规律。

又如,选编了《端午粽》作为课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习俗。

口语交际、“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安排了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绕口令《妞妞赶牛》、童谣《孙悟空打妖怪》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故事中蕴含的趣味和道理,领略传统语言形式的音韵美和结构美。

古代诗词的选用量也有所增加。

与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相比,部编教材的文章数量虽然大幅减少,但古诗却从四首增加到了六首。

并且,每一次日积月累中,也有层次地安排了成语、民谚、古代名言等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

二、梯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这套教材的编写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每个单元语文学习的目标都十分清晰,在教材的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加以呈现,努力做到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

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如何安排的呢?教材注重梯度,每一学段、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语文学习要素的安排,都是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螺旋上升的线索。

最新人教部编本语文一下教材整体框架介绍

最新人教部编本语文一下教材整体框架介绍

人教部编本语文一下教材整体框架介绍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熊宁宁冬去春来,在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顺利使用半年之后,一年级下册也即将于新学期投入使用。

在一上努力做好幼小衔接的基础上,一下教材继续平稳过渡,螺旋上升,有层次、有梯度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年级下册教材的突出特点一、内涵: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从语文课程的内容看,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因此,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要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品格为己任,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注入精神营养。

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一年级下册教科书从汉语言文化、节日民俗等方面,反映中华传统文化。

比如,借鉴古代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的形式,加以改造,编入教科书,让学生在有节奏的吟诵中识字,像教材中的《人之初》《姓氏歌》《古对今》。

课文《春夏秋冬》,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的编排特点,其中的词和短语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语言典雅,富有文化内涵。

再如,利用汉字规律识字,在《动物儿歌》中,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形声字,《小青蛙》的“青字族”识字,渗透了形声字规律,让孩子在有趣的儿歌学习中,领略汉字的趣味与精妙,《猜字谜》利用了有趣的传统游戏形式,揭示了形声字的造字规律。

又如,选编了《端午粽》作为课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习俗。

口语交际、“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安排了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绕口令《妞妞赶牛》、童谣《孙悟空打妖怪》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故事中蕴含的趣味和道理,领略传统语言形式的音韵美和结构美。

古代诗词的选用量也有所增加。

与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相比,部编教材的文章数量虽然大幅减少,但古诗却从四首增加到了六首。

并且,每一次日积月累中,也有层次地安排了成语、民谚、古代名言等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

统计与概率主流教材分析

统计与概率主流教材分析

第二节主流教材分析一、“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安排《数学课程标准》将“统计与概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之一。

教材整体设计以“起点低,分布广,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为指导思想,从第一学段起就安排了有关的学习内容,并对各学段的内容标准作了具体的说明和阐述。

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一年级起就根据知识的自身逻辑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学有计划、有层次地安排在相应的教材中。

具体安排见下表:二、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的新内容“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统计的内容虽然在过去也有,但现在无论从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要求上来看,与过去相比都有了许多新变化。

1.“统计与概率”强调和注意的方面强调“统计与概率”过程性目标的达成;强调对统计表特征和统计量实际意义的理解;注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注意统计与概率和其他内容的联系;注意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和对有关术语进行严格表述。

2.“统计与概率”增加的新内容增加概率知识。

概率知识下放到小学阶段,这是第一次,概率是处理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的一门科学。

所谓“随机现象”,是指在相同的自查报告条件下重复同样的实验得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在实验之前无法预测实验结果。

了解现实生活中的随机现象能在不同的情境中找出合理的判断是概率学习的主要标准,小学生以直观为主。

例如:掷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有多少;在一个口袋里放3个红球和1个白球,随意从口袋中摸出一个球,摸到的球可能性谁大。

这涉及集中量数、离散量数问题。

三、教材的编写有何特点“统计与概率”教学内容是学生逐步形成统计观念的载体,新教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学段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实际水平,同时顾及各学段学生学习数学特有的情感体验过程,力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使学生熟悉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他们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合理预测以及进行交流的能力,重视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实际意义的理解,逐步渗透概率思想。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析一、内涵: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从语文课程的内容看,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因此,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要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品格为己任,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注入精神营养。

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一年级下册教科书从汉语言文化、节日民俗等方面,反映中华传统文化。

比如,借鉴古代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的形式,加以改造,编入教科书,让学生在有节奏的吟诵中识字,像教材中的《人之初》《姓氏歌》《古对今》;《春夏秋冬》一课,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的编排特点,其中的词和短语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语言典雅,富有文化内涵。

再如,利用汉字规律识字,在《动物儿歌》中,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形声字,《小青蛙》的“青字族”识字,渗透了形声字规律,让孩子在有趣的儿歌学习中,领略汉字的趣味与精妙,《猜字谜》,利用了有趣的传统游戏形式,揭示了形声字的造字规律。

又如,选编了《端午粽》作为课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节习俗。

口语交际、“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安排了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绕口令《妞妞赶牛》、童谣《孙悟空打妖怪》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故事中蕴含的趣味和道理,领略传统语言形式的音韵美和结构美。

古代诗词的选用量也有所增加。

与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相比,部编教材的文章数量虽然大幅减少,但古诗却从四首增加到了六首。

并且,每一次日积月累中,也有层次地安排了成语、民谚、古代名言等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

二、梯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这套教材的编写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每个单元语文学习的目标都十分清晰,在教材的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加以呈现,努力做到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

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如何安排的呢?教材注重梯度,每一学段、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语文学习要素的安排,都是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螺旋上升的线索。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有什么特点?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有什么特点?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有什么特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特点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教材内容的编排需兼顾趣味性和科学性,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从教育专家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特点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需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小学数学教材按照“由易至难,由简入繁”的原则,将知识点按照逻辑顺序进行编排,并在不同年级进行初次出现和继续深化。

例如,在低年级学习加减法,到了高年级则会学习分数的加减法,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更复杂的运算。

这种螺旋上升的编排,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其逐步掌握更复杂的数学知识。

二、联系生活,注重实际应用小学数学教材特别注重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趣味生动的场景和故事,将数学问题融入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教材中会用测量教室的长度、计算桌子的周长等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和应用。

三、崇尚形象直观,注重体验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材内容的设计要注重形象直观性,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插图和游戏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例如,在学“几何图形”时,教材中会用一些实物和模型来演示图形的形状和性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四、不太注重死记硬背,注重探索的方法小学数学教材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灌输,而是越来越看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材中会系统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实验的方法和发现规律,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分类”时,教材中会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不同图形的特点,并归纳总结图形的分类方法。

五、关注情感,注重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材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数学。

教材中会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活动,例如数学游戏、故事、谜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乐中去学习数学知识。

总结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既要遵循科学性,也要注重趣味性和应用性。

浅谈新一轮数学教材的特点

浅谈新一轮数学教材的特点

浅谈新一轮数学教材的特点作者:张彩萍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12年第07期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在探究中参与,参与中发展。

因此新教材在结构编排、例题、练习设计等方面改变了老课本按部就班的编排模式,且版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本文结合本人这几年对各种数学版本的粗浅研究,谈谈新教材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一、知识体系呈螺旋上升趋势采用由浅入深、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符号感、函数思想、统计意识、推理和证明意识、空间观念等。

例如:以对几何体形状的认识为例,从小学二年级上学期的“看一看,摆一摆”里就有关于“从不同方向看,看到的几何体的视觉不相同”的初步认识。

到了七年级上学期,北师大版教材不仅进一步要求加深对“从不同方向看,看到的几何体视觉不相同”的知识,同时有了“视图”的相关知识,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强。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打破了传统的欧氏体系,改变了过去图形之间、概念与定理之间严谨的逻辑体系,对空间与图形的知识领域以“建立空间观念”和“发展推理技能”为两大主线,将“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等四个方面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其他版本的教材类比北师大版的教材也基本上在空间与图形的编排上与其相同,只是在章节安排上稍有不同,此处不再列表概括。

二、分解难点,化难为易、循序渐进例如新教材函数的有关内容就发生了变化。

在初中,新课标教材对函数的内容采用分散教学的形式。

北师大版在七年级下学期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就介绍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变量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数据表、关系式、图像)。

到了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位置的确定”里介绍了直角坐标系,以及一些有关坐标的简单知识,包括点的坐标的简单对称变换和平移变换。

到了第六章“一次函数”又介绍了函数的概念,对关系式、数据表和图像来表示函数作了进一步的讲解。

大概念推进学科素养的螺旋上升的成语

大概念推进学科素养的螺旋上升的成语

大概念推进学科素养的螺旋上升的成语
可以用以下几个成语来形容大概念推进学科素养的螺旋上升:
1. 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深入,符合学科素养培养中从基础到高级的逐步提升过程。

2. 积少成多:通过积累小的进步,逐渐实现大的提升,与学科素养发展中逐渐积累知识和能力的特点相符合。

3. 厚积薄发:长期积累,然后在某个时刻得到集中展现,体现了学科素养培养中积累与输出的关系。

4. 温故知新:通过复习旧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与学科素养培养中不断深化和拓展知识体系的特点相符合。

5. 融会贯通:将所学知识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体现了学科素养培养中整合知识的能力要求。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成语词典,以获取更多可用的成语。

浅谈数学的螺旋式上升教学-教育文档

浅谈数学的螺旋式上升教学-教育文档

浅谈数学的螺旋式上升教学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概念,并对此作了详细介绍,所谓螺旋式课程就是以与儿童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学科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提升,不断拓广加深学科的基本结构,使之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这与“一步到位”式的教学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时间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一步到位”是将相关知识在一段时间内一次讲清楚,而“螺旋式教学”更注重于知识的阶段教学,在一阶段内只学习某一知识的一部分,在后续的教学中逐步的加深和拓宽,达到不断拓宽强化上升的结果,合理的课程结构安排会使课程内容更加有效地组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宜体现‘螺旋式上升’的原则”等教材编写建议。

“螺旋式上升”的教学使得数学教材中同一模块的知识可能要安排在不同学时甚至不同学期去慢慢学习,“螺旋式上升”呈现出数学的重要概念、定理与思想方法,这使得新教材的内容安排与以往也大大不同,新教材的内容安排更注重知识安排的“度深”和“面窄”,以往教师将相似的知识尽量安排在相近的学时讲解,现在同类的知识要安排在不同时期去讲解,以体现“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模式,这或多或少地导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螺旋式上升”的内容衔接教学不太顺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 教师和学生对体现“螺旋式上升”理念的教材的不适应新教材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理念,将同一模块的知识分成片,每一片知识安排在了不同的学时甚至学年,这种方式的教材编排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做好新教材下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的优化是数学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2 教师难以把握同一模块知识的教学深度以往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同一知识时,可以尽可能的拓宽和加深,不必考虑后续的教学,而“螺旋式上升”要求教师需要全盘考虑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讲解同一模块知识时要注意后续教学中的内容和教学思路,如不等式的内容安排,人教A版必修5第三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有关不等式的概念、性质、证明以及不等式的求解方法和利用不等式求解简单的线性规划最优解,教师在此对于不等式的实际应用则不宜讲解的太深,毋须过多的涉及不等式在实际复杂问题中的应用,而在人教A版选修4―5中,对前期的内容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对学生应用不等式求解实际问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则需要在此模块加强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强化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有什么特点?

小学语文教材有什么特点?

小学语文教材有什么特点?小学语文教材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基石,担负着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责任。

其内容编排和设计都具备鲜明的特点,旨在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并为其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一、内容编排注重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小学语文教材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以“从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进行内容编排。

教材内容由简到难、由简入繁,逐步提高,并通过反复练习和巩固,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比如,识字教学由拼音字母开始,逐步过渡到汉字,并加强词语、句子、课文练习,使学生能在不同语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语言文字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材精美的插图、生动的故事、朗朗上口的儿歌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

例如,通过朗读练习,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通过阅读理解练习,训练学生分析文章、理解文意的能力;通过写作练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崇尚文化传承,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小学语文教材不仅重视语言文字训练,还十分注重文化传承。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如诗词歌赋、民间故事、历史神话等,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時,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通过古诗词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杰出文化遗产,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通过民间故事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核。

四、积极探索创新,注重时代特征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语文教材不断参与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例如,教材中融入与中国古代生活相关的主题内容,以及科技发展、社会发展、环保意识等,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的過程中,了解时代发展趋势,并积极主动融入社会生活。

五、关注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小学语文教材注重趣味性和可读性,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精美丰富的图画、精彩的故事情节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如何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如何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该如何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其概念的理解让许多学习者感到困惑。

但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是学数学的关键,也是踏入理解其内在逻辑和应用的基础。

以下将从教育专家的角度,探讨如何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1. 明白抽象概念的本质抽象的概念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从具体的事物和经验中提炼而来。

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首先要明确其背后的具体意义。

例如,理解“集合”这一概念,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整数集合入手,比如一组苹果、一组学生等,分析这些具体的集合,逐步抽象出集合的共性,即由多个元素组成的整体,进而再理解“集合”这一抽象概念。

2. 建立具象化模型对于抽象概念,建立具象化模型是解释的关键。

比如,理解“函数”这一概念,可以借助图像、表格、流程图等不同的模型,将抽象的函数关系具象化,使之更容易理解。

3. 多角度思考抽象的概念往往具有多样的理解角度,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

例如,理解“极限”这一概念,可以从图形、数值、函数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通过不同角度的理解,才能更加完整地把握“极限”的本质。

4. 联系实践应用抽象的数学概念并非脱离实际,而是来源于实际问题,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将数学概念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其意义和价值。

例如,理解“微积分”这一概念,可以将其运用于实际问题,如计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从而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数学概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理解一个概念往往需要依赖于对其他相关概念的理解。

鼓励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他们更系统地理解抽象概念。

例如,理解“导数”这一概念,需要依赖于对“函数”和“极限”等相关概念的理解。

6. 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才能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

比如,学习“集合”这一概念时,可以从简单的有限集合开始,逐步过渡到无限集合,再到抽象的集合论。

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分析 夯实基础 螺旋上升

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分析 夯实基础 螺旋上升

夯实基础螺旋上升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分析冬去春来,在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顺利使用半年之后,一年级下册也即将于新学期投入使用。

在一上努力做好幼小衔接的基础上,一下教材继续平稳过渡,螺旋上升,有层次、有梯度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年级下册教材的突出特点一、内涵: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从语文课程的内容看,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因此,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要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品格为己任,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注入精神营养。

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一年级下册教科书从汉语言文化、节日民俗等方面,反映中华传统文化。

比如,借鉴古代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的形式,加以改造,编入教科书,让学生在有节奏的吟诵中识字,像教材中的《人之初》《姓氏歌》《古对今》;《春夏秋冬》一课,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的编排特点,其中的词和短语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语言典雅,富有文化内涵。

再如,利用汉字规律识字,在《动物儿歌》中,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形声字,《小青蛙》的“青字族”识字,渗透了形声字规律,让孩子在有趣的儿歌学习中,领略汉字的趣味与精妙,《猜字谜》,利用了有趣的传统游戏形式,揭示了形声字的造字规律。

又如,选编了《端午粽》作为课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习俗。

口语交际、“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安排了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绕口令《妞妞赶牛》、童谣《孙悟空打妖怪》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故事中蕴含的趣味和道理,领略传统语言形式的音韵美和结构美。

古代诗词的选用量也有所增加。

与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相比,部编教材的文章数量虽然大幅减少,但古诗却从四首增加到了六首。

并且,每一次日积月累中,也有层次地安排了成语、民谚、古代名言等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

例谈“螺旋式上升”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oc

例谈“螺旋式上升”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oc

例谈“螺旋式上升”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螺旋式上升”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二是人在认识一个对象时,总是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且后续学习总会影响对先前学习对象的认识。

自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排的各版本实验教材推广使用后,该理论才逐渐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

螺旋式上升的课程编排是相对于直线型的课程编排而言的,现行的教材编排可能存在改进的空间,因此教师并不一定要完全遵循教材,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处理。

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改变教法不是最难的,难的是接受这种理论。

只有深入探究“螺旋式上升”理论在教学中的实施,才能对其中可能存在的不合理因素进行能动地处理解决。

本文尝试从三个层面对“螺旋式上升”理论在教学的应用实施进行探讨,以期引发广大同仁对深化“螺旋式上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的思辨。

一、把握课程内容的螺旋上升,恰当定位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提出:“教材在呈现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思想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积累,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如此安排课程内容,符合儿童由直观到抽象、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体现了知识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教师要从知识的整体性、发展性的高度解读教材,避免出现对教学内容设计意图把握不清,造成教学目标定位不恰当的现象。

如对于“认识分数”内容,课标对第一、二学段提出不同要求,分别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

苏教版教材分三个教学段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分数:第一教学段(三年级上册)引入“认识分数”,第二教学段(三年级下册)进一步认识分数,第二教学段(五年级下册)学习分数的意义。

内容编排如下表:■以上三个轮次的教学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要求。

三年级上册经历从整数到分数的产生过程,认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但不给分数下定义。

闭环的培养计划

闭环的培养计划

闭环的培养计划
培养人才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采取系统性、整体性的培养策略,形成一个闭环的培养计划。

1. 制定培养目标
明确培养目标是制定培养计划的前提和基础。

培养目标应当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且要具体可操作。

2. 分析培养需求
根据企业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分析现有人员的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差距,确定培训的重点领域和层次。

3. 设计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包括培养内容、方式方法、资源配置等。

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取多种灵活的培养形式,如课堂培训、实战演练、导师指导、在岗实习等。

4. 组织实施培养
建立培养管理机制,明确各方职责,保证培养计划的高效实施。

同时要重视培养过程的监控和考核,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5. 评估培养效果
通过理论和实践考核、工作表现评估等方式,对培养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到培养目标和方案中,持续优化培养计划。

6. 建立激励机制
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为受训人员制定职业生涯发展通道,调动受训者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小学高年级习作专题教学的构建与实施【摘要】当下的习作教学呈现出内容杂乱无序、训练短时低效、指导缺失泛化等问题,体现出当前习作教学的主要矛盾:习作教材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习作教学如何从低效走向高效,习作指导如何从缺失走向系统。

本课题组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技能发展为前提,以教材、生活为依托,在整合教材读写专题、学生生活、习作技法三者的基础上,着手研究习作专题循序渐进的训练序列,进行全盘考虑的习作整体备课、教学、评议。

习作专题教学从专题生成、建构、编排、实施、评价等方面入手,将习作内容、习作活动和指导过程结构化、序列化、过程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从而达到学生习作技能的强化。

【关键词】习作专题读写专题生活专题技法专题训练序列一、现行习作现象透视及理性思考(一)教材习作的杂乱无序结合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要求与人教版教材编排,课题组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存有一些问题:习作内容联系不紧,整个学段习作内容没有一个内在的序列,相互之间几乎没有关联,跳跃性非常强。

加之教师各管一个学年或年段,之间衔接往往处理不好,这就造成了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计划不明,各行其是,无所遵循。

而作为担负着指导责任的教师不可能也无暇去深入设计这种训练过程,这就暴露了教材的一个弱点,只有“点”的简单的涉及,没有“线”与“面”的连接和拓展。

以人教版五年级教材为例:综观整个年段习作,写人一次,写事5次,写想象作文1次,而应用文则达7次。

而且编排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序列,并且没有明显的逻辑上升趋势,显得杂乱、单调重复,令一线教师无所适从。

(二)习作训练短时低效长期以来,小学的课堂作文教学都是采取一个教学单元一次,一次一文的方式。

这种教学形式,持续时间短,反馈不及时,难以在学生中形成学习写作的氛围。

学生练习写作的时间少,强度不够,习作技能难以得到较好的强化和巩固。

尤其对一些写作能力不是太强的孩子来说,往往还没有反应过来,一次练习的机会就过去了的,难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师指导缺失泛化新课程语文教材多以人文专题组织单元,故而出现习作类型繁多。

一个学期里习作类型涉及写人记事写景,写实文与想象文并重,题材、体裁的宽泛,造成了老师教学设计的泛化,往往是课上老师念念范文,就题论题地指导写作,这样会写的学生总能写好,困难的学生总是写不好,学生习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

而习作作为一种语文能力,它既需要有一定的言语准备,更需要一定的技能掌握,而不是放任自流式的随心所欲。

有效地指导学习表达方法,才可能在较高层面上实现习作的高质量。

综上所述,目前作文教学存在教材本身缺乏连贯性和序列性、习作训练短时低效、作文教学效果低下等问题,体现出当前习作教学的主要矛盾:习作教材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习作教学如何从低效走向高效,习作指导如何从缺失走向系统。

课题组认为作文教学要注重序列性的教学策略,要真正体现写作教学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来解决习作教学堪忧的问题。

二、习作专题优势分析及前景展望(一)优势分析本课题组所倡导的“习作专题”,是指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实施的一种习作整体备课,也就是以教材、生活为依托,在整合教材人文专题、学生生活、习作训练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习作整体备课、教学。

它将习作内容、习作活动和指导过程结构化、序列化,是习作教学循序渐进的组合系统。

在专题的统整下,习作划分成若干个有机的训练点,点点相连,最会交汇成一个整体的训练“面”。

这样做,一方面拓展了写作容量,增强了训练的密度,同时提高习作训练的质量和厚度,为儿童创造了一个立体的习作训练空间;另一方面通过点点落实、层层递进的方式,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训练坡度,既化解了“篇”的写作难度,又为儿童的整个写作过程搭建了一个有效的阶梯。

把习作训练课统整为系统、有序的习作训练周、习作训练月,习作活动不断延续,写作内容不断生成,儿童的写作动力在持续蓄积,儿童的写作意识在逐步增强。

习作专题构建重视学生的真实需求、习作规律,包括:阅读体验,言语体验,活动体验等。

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围绕一个专题完成一系列习作的过程。

体验活动延续几节课甚至几周,在体验活动过程中产生作文,因此,实现了一个专题,产生多篇作文的目标。

(二)前景展望1.以5—6年级的教材为依据,通过构建“习作专题”,遵循学生写作规律,融合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强化观察体验、素材积累、语言积累等。

2.构建一个作文教学序列训练模式,探索出一条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新思路。

3.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阔性,使习作教材与儿童生活、作文技法走向融合,达到教材、生活、技法同构共生,和谐共长。

三、习作专题生成途径及编排建构(一)生成途径对于专题习作,生成专题是建构专题习作的起点和基础,它影响和决定着习作单元的文化定位与实施水平。

通过反复讨论和研究,课题组从三方面进行专题开发:1.读写专题----在教材人文主题中寻找学生适宜的专题从教材的层面看,单元读写专题作为一种教材编排新体系,使课程标准提出的“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在教材中得到了更好的落实,是不可舍弃的进行习作专题的课程资源。

这一专题的生成可以根据单元的文章内容、语言特点、篇章特点进行设计。

这一训练主题,既有教学内容上的拓展延伸,令学生针对感兴趣的内容海阔天空任意驰骋,也有语言方面的读写迁移,内容与形式进行有机地结合。

2.生活专题----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开发学生喜爱的专题生活专题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结合时令、节假日,考虑当地风土人情等。

确定专题不能搞一言堂,最好发扬民主,与学生们共同商定。

专题考虑了学生的意见,必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也肯定会乐意接受。

3.技法专题---结合高段习作训练目标发掘学生无视的专题作文技法专题,就是对一些有用的写作知识的“加工改造”,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先进的教育理论,把静止的知识变成动态的可操作的知识。

在作文技法专题实施中,教师结合例文,有效地指导学习表达方法、写作技法,学生在不停的练与学中,在较高层面上实现习作的高质量。

(二)专题建构 1.教材走向生活以专题习作“人与自然”为例。

(见下图)由此生发的作文题目有:《秋到校园》、《假如我是一种植物》、《假如我是森林中的动物》、《大自然的奥秘》等等。

这样的专题构划将教材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熔为一炉,既体现了读写结合的传统语文教学规律,又体现着一种“写作生长观”,即写作内容不是选择、拼凑、组合、制作出来的,而是通过一定的活动生长出来的。

2.生活结合教材习作专题是习作教材与儿童生活、作文技法组成的有机整合体。

它以教材为依托,从儿童写作的情趣出发,结合习作激发,以儿童的活动为路径,将习作内容、习作活动和指导过程结构化、教学化。

“专题”统整了习作教材和学生生活,将儿童情趣、儿童生活、表达欲求、文本知识有机地熔为一炉,强化适合学生的习作教学建构,从而达到学生、生活、写作同构共生,和谐共长。

它链接儿童当下的即时性生活,不仅顺势地解决了儿童写作动力问题,而且将儿童写作从“无为而作”的任务状态引向“有为而作”的交往境界。

现以“红红火火中国年”为例说明:3.技法融合例文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可循,作文也不例外。

一旦掌握了其中的规律,"难"也就自然变为"易"了。

学生之所以不会作文和害怕作文,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写作的方法。

只要教师总结不同类型作文的技法技巧,学生就可以成竹在胸,从容面对各种形式的写作要求,不像以前那样担心不会写作文了。

(三)专题编排专题的编排,要处理好整体训练目标与学段、学年、各册、各次训练目标之间的关系,努力形成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训练体系。

在编排习作专题时,应考虑到前后相互间对习作技能的逐渐深入过程。

课题组遵循学生习作学习心理,尝试着根据教材人文专题、本校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有意识渗透习作技法,对习作教学专题进行重新调整与编排。

两学年四个学期,我们共设置了16个习作专题。

每个板块都设计了单项训练、作文参考话题以及评改方式的建议等,作为教师们的教学参考。

可以看出,课题组在高段专题内容编排上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这种安排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种编排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连续训练中对某一类习作有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下一步继续习作做好充分铺垫。

四、专题习作实施方法及基本范式(一)专题导引“目标是行动的方向”。

要高效率地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就必须充分发挥目标的导控作用,在习作教学中始终围绕目标而激趣而指导、而练习,最终促成目标的达成和巩固。

在进行习作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自始至终突出目标的作用。

专题导读是在专题习作实施之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专题的整体感知。

学生在阅读整组专题教材的基础上,制订出活动计划。

“山雨欲来风满楼”,“身未动,心已远”。

由此激活学生习作兴趣,打开习作储备,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专题训练要引导学生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去进行专题习作,必须有一个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知识积累水平设计的有序训练系统。

1.读写类型习作专题基本范式专题导引:激发动机,研究定向→专题阅读:范文启发,积累语言→课外阅读:欣赏积累,巩固专题→实践体验:观察思考,积累素材→习作教学:开拓思路,掌握方法。

当然这只是基本范式,可以有所调动或修改。

(1)专题阅读:范文启发、积累语言在读写类型习作专题训练中,范文启发、积累语言是关键。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

”先读后写、读写结合是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规律。

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习作也是这样的。

(2)课外阅读:欣赏积累,巩固专题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可以吸收丰富的语言材料和思维材料。

素材积累越丰富,选材的范围就越大,学生就不会发愁没内容可写了,让学生觉得:作文已不是“要我写”,而是“我要写”,提笔写话已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写不可。

2.活动类型习作专题基本范式专题导引:激发动机,研究定向→实践体验:观察思考,积累素材→课外阅读:大量阅读,充实源头→习作教学:开拓思路,掌握方法→交流分享:碰撞智慧,修改完善。

活动类型专题习作运作的主要动力和方式就是儿童活动,运作的主要指向是儿童言语交往。

将专题单元教学活动化,即在活动中还原了儿童的游戏状态,舒展了儿童的各种认知感观,模拟了生活世界的真实状态;在活动中,儿童亲近了自然,接触了社会,体悟了人性,周围世界在活动过程中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儿童的内心世界,重构了儿童的认知图式,丰富了儿童的情感体验。

活动不仅仅为作文创设丰富、有意义、有创造性的情景,提供作文素材;更重要的是整个作文过程(包括导评和修改等)都处于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

活动是作文的前奏又是贯串作文全程的主旋律。

其教学流程是:︱︱︱(课外)(课内)(课内)︱︱︱3.技法类型习作专题基本范式:导引、示例、训练“导引”主要是教给学生掌握每种文体的基本要求和行文模式,它能为那些写作未入门的学生迅速写出“上路子”的文章提供帮助;示例,顾名思义是选择典型的范文,来剖析给学生看,让学生从范文中获得教益,受到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