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弥渡花灯音乐中的山歌元素
弥渡山歌课件课件ppt
《十大姐》
这首歌曲以其明快的节奏和欢快的旋 律,展现了弥渡山歌的独特魅力,是 弥渡山歌的经典之作。
《绣荷包》
这首歌曲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精美的歌 词,成为了弥渡山歌的代表作之一, 深受人们喜爱。
著名歌手介绍
韩宝驹
作为弥渡山歌的代表性歌手,韩宝驹以其独特的嗓音和精湛的演唱技巧,将弥渡山歌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语言生动
歌词语言生动形象,运用 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 手法,使歌词更加富有表 现力。
情感真挚
弥渡山歌表达了人们对生 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 以及对历史的缅怀等真挚 情感。
CHAPTER
02
弥渡山歌的音乐结构
曲调与旋律
曲调
弥渡山歌的曲调通常具有浓郁的地方 特色,旋律优美,富有表现力。其曲 调的构成以五声调式为主,也有六声 、七声调式。
徐志远
徐志远以其深情的演唱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弥渡山歌的代表性歌手之一,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弥渡山歌的国际影响力
弥渡山歌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 声誉。许多国际音乐家和学者都曾来到弥渡地区采风和研 究,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弥渡山歌也多次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为 中国民族音乐赢得了国际赞誉。
节奏感
良好的节奏感是演唱弥渡山歌的重要 条件,演唱者需要准确把握歌曲的节 奏和韵律,以呈现出山歌的独特韵味 。
情感表达
情感理解
演唱弥渡山歌需要对歌曲的情感 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准确把握歌
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情感传递
通过声音和表演将歌曲的情感传 递给听众,使听众能够感受到山
歌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情感表现
弥渡山歌课件
CONTENTS
《弥渡山歌》音乐鉴赏
《弥渡山歌》音乐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弥渡山歌》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分析和描述《弥渡山歌》中的旋律、节奏、和声、动态和音色等要素。
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民间音乐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讲义或课件,介绍《弥渡山歌》的背景和分析要点。
音乐播放设备,播放《弥渡山歌》的录音。
笔和纸,供学生做听后感和分析记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音乐鉴赏的经验和方法,提问如"你们曾经听过或参与过民间音乐的欣赏活动吗?"引入今天的主题,《弥渡山歌》音乐鉴赏,解释它在音乐作品和民间文化中的重要性。
二、介绍《弥渡山歌》(10分钟)介绍《弥渡山歌》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来源,解释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讲解《弥渡山歌》的演唱形式、歌词内容以及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三、分析音乐要素(15分钟)播放《弥渡山歌》的录音,让学生仔细聆听。
引导学生分析和描述《弥渡山歌》中的音乐要素,如旋律的特点、节奏的感觉、和声的运用、动态的变化和音色的选择。
鼓励学生用他们的感受和表达来描述和分析音乐要素。
四、欣赏与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弥渡山歌》的听后感和分析结果。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弥渡山歌》在音乐表达和民间文化传承方面的效果。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培养他们评价音乐作品的能力。
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总结《弥渡山歌》音乐鉴赏的要点和收获。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是口头演讲、书面报告或小组展示等形式。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民间音乐作品,用他们学到的鉴赏方法分析和评价该作品。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民间音乐欣赏会,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民间音乐的魅力。
引导学生研究其他地区或文化中的民间音乐作品,比较它们的特点和风格,加深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备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相关音乐理论知识,让学生对《弥渡山歌》的音乐要素有更深入的理解。
弥渡山歌鉴赏课教案及反思
弥渡山歌鉴赏课教案及反思一、弥渡山歌鉴赏课教案1. 课程背景弥渡山歌是中国云南省弥渡县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弥渡山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内容,被誉为“活的历史博物馆”,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劳动和情感。
通过对弥渡山歌的鉴赏,不仅可以了解云南地方文化,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了解弥渡山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掌握弥渡山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感受弥渡山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培养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理解。
3.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包括以下内容:- 弥渡山歌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弥渡山歌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 弥渡山歌的歌词内容和意义;- 弥渡山歌的地方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
4.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听力、讨论和实地体验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弥渡山歌的魅力。
5. 教学过程第一节课:弥渡山歌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弥渡山歌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播放经典弥渡山歌音乐,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音乐特点;- 与学生讨论弥渡山歌的地域文化特色,引导学生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第二节课:弥渡山歌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 通过音乐赏析,向学生介绍弥渡山歌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 组织学生进行声乐训练,让学生亲身体验弥渡山歌的演唱技巧;- 分组讨论弥渡山歌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第三节课:弥渡山歌的歌词内容和意义- 向学生介绍弥渡山歌的典型歌词内容和意义;- 分析弥渡山歌的歌词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歌词创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弥渡山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节课:弥渡山歌的地方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 通过讨论和实地体验,引导学生了解弥渡山歌的地方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弥渡山歌的文化氛围;- 鼓励学生参与弥渡山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责任感。
弥渡山歌ppt课件
VS
神话传说
弥渡山歌中包含了许多神话传说,这些传 说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知事物 的探索。通过这些传说,人们可以更好地 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传 统。
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
民族团结
弥渡山歌是多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艺术形式,它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强化了民族团结。山 歌中的歌词和旋律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使得各民族在共享音乐文化的同时,增进了相互了解 和认同。
01
02
03
音乐教材
弥渡山歌的旋律和歌词被 广泛地用于音乐教材中, 帮助学生们了解和欣赏中 国民族音乐。
音乐课程
在音乐课程中,教师经常 使用弥渡山歌作为教学案 例,向学生介绍民族音乐 的特色和技巧。
音乐比赛
在各种音乐比赛中,弥渡 山歌也经常被用作参赛曲 目,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 魅力。
在旅游文化中的价值
困境
弥渡山歌的传承和发展还面临着资金不足、 缺乏有效的推广和宣传手段等困境。尽管政 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和 推广弥渡山歌,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措施 的效果并不明显。
保护与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建议
首先,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弥渡山歌的 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山歌的认识和重视程 度。其次,应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和教育 ,让他们了解和喜欢弥渡山歌。最后,应加 大对弥渡山歌的保护力度,制定更加具体的 保护措施和政策。
弥渡山歌的特点和风格
特点
弥渡山歌以其优美的旋律、朴实的歌词、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演唱方式著称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风格
弥渡山歌的音乐风格独特,既有山野的豪放,又有婉约的细腻,给人以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
02
弥渡山歌的音乐结构
云南弥渡山歌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弥渡山歌“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1947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小河淌水》优美的曲调在词曲改编作者尹宜公先生的口中轻声吟唱……而今,60多年过去了,《小河淌水》已成为享誉中外的“东方小夜曲”。
《小河淌水》的发源地——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已成为省内外知名的“文献名邦”、“花灯之乡”、“民歌之乡”。
以《小河淌水》为代表的弥渡山歌已成为云南旅游的又一文化名片。
弥渡地处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
境内发掘的战国青铜鼓考证,2000多年前,滇西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从这里穿境而过。
当时的弥渡市,现如今的弥渡县城,已经是各省游民杂居之地,南来北往的马帮不仅给这里驮来了商业的繁荣,也给这里捎来了夜深人静时思亲的吟唱,于是用歌声释放赶马人的怀乡之情,用歌舞驱散飘流他乡的孤独,深深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也引起了常常经受着生离死别心痛的当地人的共鸣。
从那时起,这里的人们便慢慢养成了用歌声倾诉喜怒哀乐的性格。
弥渡山歌小调,口口相传。
它就像一部长诗,记录着弥渡的时代变迁,抒发着各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情感,倾诉着人们各个时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和爱憎。
“一送小郎是箱子边,箱子底下两吊钱:” 弥渡方言,“吊”为“千” 。
《十送郎》细腻地描绘出了赶马哥上路时小俩口辞别的动人情景,淋漓尽致地唱出了情侣惜别的依恋之情。
流传至今的弥渡《赶马调》,民间流传着五、六个版本的唱法,没有人说得清它起源何时,但一听到这歌声,就知道那是从千里迢迢的驿道上传来的山歌小调。
云南弥渡山歌《绣荷包》:这首歌来源于马帮文化,其速度节奏是明快的,具有弥渡山歌的风格和那种勾人心弦的魂魄性内涵。
云南民歌《弥渡山歌》赏析
云南民歌《弥渡山歌》赏析我国的民歌受着各地区的语言、生活、风俗和个人性格方面的影响,因而各民族的民歌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我国云南民歌的集散地――弥渡,以其境内汉族、彝族、回族、白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渗透,综合自己地方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灿烂多姿的传统文化。
一、弥渡简介弥渡地处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
弥渡县城过去在曾是各省游民杂居之地,南来北往的马帮不仅给这里驮来了商业的繁荣,也给这里捎来了夜深人静时思亲的吟唱,于是用歌声释放赶马人的怀乡之情,用歌舞驱散飘流他乡的孤独,深深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也引起了常常经受着生离死别心痛的当地人的共鸣。
而弥渡山歌则是从那时起,这里的人们慢慢养成的用歌声倾诉喜怒哀乐的习性。
弥渡山歌小调,口口相传。
它就像一部长诗,记录着弥渡的时代变迁,抒发着各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情感,倾诉着人们各个时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云南省弥渡县是云南民歌的沃土,这里是《绣荷包》《十大、姐》《小河淌水》等经典民歌的发源地。
、《弥渡山歌》也是一首颇为地道的云南景点民歌。
二、《弥渡山歌》的创作背景云南花灯表演艺术家袁留安先生青年时曾在大理州弥渡县搜集整理了《绣荷包》《十大、姐》等云南经典民歌。
这首由云南着名民歌演唱家黄虹唱红大江南北的《弥渡山歌》也不列外,更是袁留安先生最喜爱的一首弥渡民歌。
袁留安先生13岁参加革命工作,15岁的时候就跟云南省文学艺术界到弥渡去参加土改工作。
袁留安先生听说弥渡是个花灯之乡、民歌之乡,坚决要求去弥渡。
被分在了一个山区的袁留安先生遇到了一个近70岁的打草鞋的老妈妈。
袁留安先生帮着老妈妈搓绳子,请求老妈妈教他两个民歌,老妈妈看到袁留安脚勤手快,就教了他一个民歌。
这首歌就是《弥渡山歌》的前身、基础,但是一个悲调。
袁留安先生把这首歌的曲调、节奏加快一倍,用这首歌的词填上去,将这首歌录下,得到了着名民歌演唱家黄虹等很多人的青睐,从此《弥渡山歌》广为流传。
弥渡山歌教案初中音乐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云南弥渡山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 通过学习《弥渡山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简介:《弥渡山歌》是一首源于云南省弥渡县的民歌,歌曲赞美了爱情和自然景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 歌曲结构:本曲由三部分组成,起一平一落。
起的部分为引腔,只有两小节的长音。
引腔之后是歌曲的主体——四个简洁而匀称的短句。
最后,引腔再次出现,用主体部分的第四短句做重复,强化了主题思想。
3. 歌曲特点:歌词含蓄、表现手法巧妙,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弥渡山歌》的曲调和歌词,能够熟练演唱。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弥渡山歌》片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讲解:教师介绍歌曲的背景、结构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3. 学唱: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曲调和歌词,注意纠正发音和音准问题。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提高演唱水平。
5. 展示:学生分组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6. 拓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悟。
7.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演唱《弥渡山歌》的水平。
2. 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程度。
3. 学生在拓展环节的表现,如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的创造力。
六、教学资源1. 音频:《弥渡山歌》歌曲片段。
2. 视频:弥渡山歌表演视频。
3. 教材:民族音乐教材。
4. 乐器:吉他、笛子等民族乐器。
5. 绘画材料:水彩笔、画纸等。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感,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2. 在学唱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音准问题,提高演唱水平。
云南弥渡地区的山歌
云南弥渡地区的山歌
云南弥渡地区的山歌有:绣荷包、小河淌水、山对山来崖对崖等代表歌曲。
云南弥渡地区的山歌是云南民歌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歌词通常采用比兴手法,语言质朴生动,曲调悠扬婉转,富有地方色彩。
山歌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劳动、爱情、生活等方面的题材,还有一些古老的叙事歌。
在弥渡地区,山歌被广泛地传唱和演绎,人们通过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特别是在劳动中,山歌成为了人们缓解疲劳、鼓舞士气的一种方式。
在节日和庆典中,山歌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通过唱山歌来表达喜悦和祝福。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弥渡地区的山歌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推广。
一些当地的歌手和文艺团体开始将山歌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加富有时代感和表现力的作品,吸引了更多的听众和游客前来欣赏。
总之,云南弥渡地区的山歌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通过传承和发展山歌文化,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弘扬云南地区的文化遗产。
弥渡山歌介绍
弥渡山歌介绍弥渡,曾名迷渡。
相传这里原是一片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弥渡”。
为讳水患,清代改称弥渡。
它犹如一块翡翠镶嵌于滇西高原。
唐代,弥渡是南诏王国腹心之地。
10多万中原将士和商贾游民,不仅给这片丰腴的土地带来了农商技术,也给这块多情的地方传播了黄河文化。
于是,弥渡便有了“灯从唐朝来,艺从唐朝起”之说。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军屯、民屯、商屯和开疆移民活动连绵不断,又给这里带来了缠绵婉转的长江文化。
经过历史的沧桑,弥渡以其境内汉族和彝、回、白等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渗透,综合自己地方民族文化的长处,博采祖国南北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灿烂多姿的传统文化。
弥渡是“花灯之乡”、“民歌之乡”、“山歌之乡”。
《小河淌水》源于密祉。
词曲改编作者尹宜公先生,1924年出生于弥渡县的密祉。
他回忆1947年春天的一个晚上作这首曲子时的情景说:“密祉放羊调优美的旋律让我想起家乡的月亮、深山、森林清风和蜿蜒奔流的小河,取了《月亮出来亮汪汪》的歌名。
云南大学《教学唱》主编江骛建议用《小河淌水》更好,这首歌发表后,逐渐流传开来。
”密祉不仅山歌调子优美动听,而且是云南花灯的重要发源地。
这里的龙灯盛会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天,18个村的群众汇集密祉大寺,狮、龙、凤乘兴起舞,男女老幼同场赛唱,昼夜狂欢,气氛热烈,实属罕见,被誉为“东方的狂欢节”。
弥渡花灯、民歌,浩如烟海。
弥渡花灯、山歌多达400多首,传统剧目达250多个。
《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大风刮来树头歪》等久唱不衰,脍炙人口。
弥渡县的历届领导十分重视继承、发展地方民族文化,提出了“唱响《小河淌水》,跳红弥渡花灯”的地方民族文化建设口号。
1999年,从400多首弥渡民歌中精选出以《小河淌水》为代表的13首名曲,摄制了名为《弥渡行》的60分钟VCD音乐艺术片,向国内外1发行。
几年来,弥渡县年年举行春节大型灯展,大规模开展花灯演唱骨干培训和花灯集体舞大赛,1个专业花灯团、130多支民间业余花灯队常年活跃于城乡。
弥渡花灯文化艺术研究
弥渡花灯文化艺术研究作者:李朝翠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04期摘要:弥渡花灯是我国云南地区花灯艺术中的代表流派,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特征。
本文考证了云南弥渡花灯的起源,分析其内在的艺术内涵,对弥渡花灯的继承和创新提出了一定的看法。
关键词:弥渡花灯; ;艺术; ;传承中图分类号:J607;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4-0034-02弥渡花灯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多样,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征,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还对周边各地区产生辐射影响,在整个云南花灯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表演形式、音乐特征方面都有着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但是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弥渡花灯的传承和创新也面临着一定问题。
一、弥渡花灯的来源和传承弥渡花灯的来源有着多方面的来源考证,目前学术界也没有给出一个较为统一和权威的结论。
目前较为流行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是来自民间的“灯从唐朝来,戏从唐朝起”。
这虽然是民间说法,但是弥渡在唐朝属于南诏腹地,在公元780年诞生的《南诏奉圣乐》可以说是花灯艺术的源起。
第二是有着可靠史料记载的明清时期。
据南明隆武《重修邓川州志》记载:“洪武礼制曰:凡乡村一百家公立一坛,以祀五土、五谷之神。
立春后五戌日为春社,祭五土;立秋后五戌日为秋社,祭五谷。
”以及“各立灯彩,昼游夜饮,以社侈相夸竞”。
这些都是弥渡花灯见诸于史的记载。
作为一种明间艺术,弥渡花灯的传承主要依靠两种形式,第一是祭祀。
通过传统的节庆仪式祭灯实现了弥渡花灯艺术的传承。
例如在密祉的太极山庙会和牛街的泰山庙会,在正月十五、十六期间是弥渡人一年之中最热闹的花灯盛会,这段期间可以重现保留较为完整的接灯、卸灯等一系列花灯仪式的原生形态。
第二是节庆玩灯。
如果说祭祀是较为严肃和较低参与度的方式,那么玩灯就是最佳的参与及传承方式。
弥渡山歌
我有一段情呀,
春天去游玩呀,
唱拨静呀静静心呀, 顶顶暇义坐只汽油船呀;
无
让我唱一只无锡景呀, 细细那道道,
梅园靠拉笃太湖边呀, 满园哪个梅树,
锡
唱拨拉诸公听.
真呀真奇观呀.
景
小小无锡景,
第一个好景致呀,
盘古到如今,
要算鼋头渚,
东南西北共有四城门呀, 顶顶暇义夏天去避暑呀;
一到民国初年份呀,
山路曲折折多幽雅呀,
新造那一座,
水连哪个山来,
光呀光复门呀.
山呀山连水呀.
无锡去来往呀, 火车真便当. 同运桥堍下才是大栈房呀, 栈房里修饰得蛮清爽呀, 热闹哪个市面, 象呀象申江呀.
天下地二泉呀, 惠山脚半边, 泉水碧清茶叶泡香片呀; 锡山相对那惠泉山呀, 山脚下两半边, 开个泥佛店呀.
所谓“楚声”,是指流传在长江中
下游、湖南、湖北以至徐淮一带的民间 音乐。楚声亦称“楚调”,“南音”。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南音产生于大禹治 水时期。大禹的妻子盼望丈夫早日归家, 就唱着“候人兮猗”的南方民歌。楚声 的鼎盛时期是在战国和两汉时期。屈原 的《九歌》,《离骚》,刘邦的《大风 歌》,民间广为流传的《下里巴人》等, 均为楚声的代表。
月儿弯弯照九州
月
几家有欢乐几家愁
儿
几家高楼饮美酒 几家流落在呀嘛在街头 咿呀呀儿喂声声叫不平
弯 弯
何时才能消我的那心头恨
照
九
月儿弯弯照九州
州
几家有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妻团圆聚
几家流落在呀嘛在街头
咿呀呀儿喂声声叫不平
何时才能消我的那心头恨
月儿弯弯照九州 几家有欢乐几家愁 几家高楼饮美酒 几家流落在呀嘛在街头 几家流落在呀嘛在街头
弥渡山歌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弥渡山歌核心素养心得体会弥渡山歌是云南弥渡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在我的体验中,弥渡山歌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还提升了我的核心素养。
首先,弥渡山歌让我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听弥渡山歌的过程中,我被其中所表现出的音乐、歌曲、舞蹈等元素所吸引。
这些元素充分展示了弥渡山歌的独特魅力,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弥渡山歌不仅通过歌曲表达民间的感情、对生活的赞美和思考,还传递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使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知。
其次,弥渡山歌让我感受到了艺术表达的力量。
在参与弥渡山歌的过程中,我不仅听到了动人的歌声,还看到了精彩的舞蹈表演。
每一位表演者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表演中,使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歌曲的含义和主题。
这种艺术表达的力量使我感受到了音乐和舞蹈的魔力,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此外,弥渡山歌让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观看弥渡山歌表演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一个表演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角色和任务,他们需要通过密切的配合和默契,才能呈现出完美的表演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一场成功的表演离不开团队的努力和合作。
这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团队合作是实现共同目标和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只有团队成员互相协作、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艺术表达。
最后,弥渡山歌让我学会了欣赏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很多弥渡山歌的歌词和舞蹈动作与我平时所接触到的文化不尽相同,但我从中学会了欣赏和尊重这种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
虽然我们的文化有所差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在弥渡山歌的世界里,我学会了尊重并欣赏不同的文化,这使我成为一个更加包容、开放的人。
总之,弥渡山歌让我在核心素养方面有了很多收获。
通过弥渡山歌的体验,我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艺术表达的力量,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会了欣赏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云南大理弥渡花灯
---------------------------------------------------------------最新资料推荐------------------------------------------------------云南大理弥渡花灯《小河淌水》荣登全省最具魅力十大文化品牌榜首 11 月 20 日,在省委、省政府主办,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广播电视局承办的云南省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专场文艺晚会上,全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词作家闫肃宣读了云南省最具魅力十大文化品牌评选结果,弥渡民歌《小河淌水》荣登全省改革开放 30 周年最具魅力十大文化品牌榜首。
这十大文化品牌依次是:《小河淌水》因享有东方小夜曲之称,由一首民歌而延伸为一个文化品牌;《云南映象》是首个跨出国门、震惊世界的大型原生态歌舞精品;昆明世博园是 1999 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标志;云南民族村是对云南民族优秀文化、民族风情予以深度发掘的民族大观园;香格里拉是极富创造性的文化创意,诞生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石林是自然奇观与民族风情的完美结合,收益巨大的旅游产业;阿诗玛成为 20 世纪中国文艺经典;丽江古城是多元文化并存,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的典范;普洱茶是古老的云南地方特色产品,潜力巨大的当代文化品牌;和顺镇是中国魅力名镇排名第一、著名侨乡、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杰出代表。
这十大文化品牌,每一品牌在全国甚至世界都具有影响力。
弥渡花灯荣登非物名录 6 月 14 日,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1 / 17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弥渡花灯作为传统戏剧名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2007 年 1 月 16 日至 3 月 28 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县委宣传部、县广电局的支持配合下,投资 30 多万元完成了弥渡花灯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作(调查报告、项目简介、申报文本、音像资料、图片资料)上报任务。
弥渡花灯音乐初探
弥渡花灯音乐初探
李照和
【期刊名称】《民族艺术研究》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弥流落花灯音乐不仅历史悠久,曲调丰富,而且影响广泛.文章从其源流,分类,乐队伴奏,风格特色,创新发展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有重要参考价值.
【总页数】5页(P59-63)
【作者】李照和
【作者单位】大理州群艺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
【相关文献】
1.贵州“花灯”进入音乐课堂初探 [J], 潘静雯
2.论弥渡花灯音乐中的山歌元素 [J], 杨金山
3.靖安茶花灯音乐舞蹈文化初探 [J], 张海渤
4.靖安茶花灯音乐舞蹈文化初探 [J], 张海渤;
5.弥渡花灯舞蹈中典型人物形象特征及舞蹈动作初探——以滇西弥渡花灯舞蹈中的"小旦"为例 [J], 杨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弥渡花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弥渡花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何庆莲2016 年7 月23 日至24 日,弥渡县新创大型花灯戏《山村·小河·月亮》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取得了圆满成功,受到首都观众的青睐,演职人员代表得到了文化部雒树刚部长的亲自接见,并给予该剧高度评价。
此前,弥渡作为花灯之乡曾获得过诸多荣誉: 2008 年,弥渡花灯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 年12 月,弥渡县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2015 年3 月,弥渡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全国唯一一家“中国花灯艺术之乡”称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弥渡长期坚持不懈抓实花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密不可分。
弥渡花灯源远流长弥渡花灯是云南花灯重要支系之一,素有“云南花灯比山茶,弥渡花灯别样红”的美称。
弥渡花灯始于何时无定论。
有的说始于唐宋,有的说始于元明,但无论是始于唐宋,还是明清,都是说明弥渡花灯源于中原文化,吸收了江南文化,融入了弥渡汉族、彝族、白族的音乐舞蹈元素,从而演绎出屹立于云南花灯之林的弥渡花灯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弥渡花灯曾九度登上省级艺坛,八进京城,六次亮相央视。
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国家和省州以及部队文艺工作者,纷纷深入弥渡采风收集花灯音乐,并见诸于国家和省级音乐刊物。
1961 年、1983 年云南省花灯剧团、云南省群众艺术馆及弥渡县花灯剧团、弥渡县文化馆先后出版的《云南花灯选曲100 首》和《云南花灯音乐·弥渡部分》,系统地收录了弥渡花灯曲调,在黄虹、杨放、袁留安、尹钊等云南著名音乐家的鼎力传唱推介下,使弥渡花灯走向全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其中,花灯名曲《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等蜚声海内外。
独树一帜的花灯艺术使弥渡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花灯)”称号。
2008 年6 月,国务院将弥渡花灯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 年10 月,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文联主办的云南省第二届花灯艺术周在弥渡隆重举行。
弥渡民歌浅议
弥渡民歌浅议弥渡民歌浅议民歌是一种千百年来以口头传递形式传承下来的音乐形式,它凝结了民族智慧,反映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民歌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民歌中,云南省弥渡县的民歌有着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还展示了这个地区深厚的历史和文化。
弥渡县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其地理环境和多民族特色使得这里的民歌独具一格。
弥渡县以美丽的滇池和壮观的西山而闻名,这些自然景观为当地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创作素材。
民歌是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以其朴实、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深受人们喜爱。
弥渡的民歌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而且在国际舞台上也受到了认同。
这得益于弥渡民歌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演唱风格。
弥渡民歌以山歌和金曲两大流派为主,这两种类型的歌曲在形式和意境上都有所不同。
山歌以其慷慨激昂的节奏和朴实的歌词,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而金曲则追求更加精致的演唱方式和抒情意境,它更加注重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这两种形式的民歌共同构成了弥渡民歌的特色,也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另外,弥渡民歌还有着独特的表演形式。
在弥渡,民歌不仅仅是音乐形式,更是一种全面的艺术表达方式。
演唱者通常会以一种自由的方式表达情感,配合手势和舞蹈,将歌曲完美地呈现给观众。
这种表演方式不仅增添了视觉的魅力,也使得观众更加容易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弥渡的民歌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有时候是男女对唱,有时候是团体合唱,甚至还有一些具有戏剧性和故事性的演唱形式。
这些多样的表演方式不仅展示了弥渡人民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更使得弥渡的民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弥渡民歌的内涵丰富多样。
它不仅仅是歌词和音乐的简单组合,更是一种对生活和情感的深入剖析和反思。
弥渡人民生活在美丽而贫困的自然环境中,他们用歌曲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弥渡山歌修辞艺术研究报告
弥渡山歌修辞艺术研究报告弥渡山歌是中国云南省弥渡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修辞手法而闻名,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形象描绘。
本报告旨在对弥渡山歌的修辞艺术进行研究与分析。
弥渡山歌借助修辞手法表达情感,丰富了歌曲的内涵。
其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比喻是一种将事物进行类比和对照的修辞手法,通过用具体的形象代替抽象的事物,使表达更加生动。
比如《苗儿的烦忧》,歌词中用"浓得就像糖葫芦"来形容爱情的甜蜜,使听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另外,弥渡山歌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性,使其更具生动感。
比如《黄土地上的花》歌中的“黄土地上的花,要你数十年蔬菜叶”,通过赋予花的久远性和需要数十年来才能开放的特点,使听众对花的付出和坚韧有更深的理解。
此外,弥渡山歌还常常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张事物的特点,来强调某种情感或者景象的强烈程度。
如《三情贺电》,歌中描述了三种情感的夸张表达,通过将这些情感进行夸张,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弥渡山歌中还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通过运用对称的语言结构和押韵手法,使歌词更具有韵律感。
比如《我的马儿》歌中的“骑马穿越石头桥,草地上踩草蹲跳”,通过对仗的手法,使歌曲更加押韵,给人以美妙的听觉享受。
总的来说,弥渡山歌通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和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其歌词更丰富、更深入人心。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丰富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也增加了歌曲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
弥渡山歌的修辞艺术研究不仅对于弥渡县的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其他艺术形式的修辞传承提供借鉴和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弥渡花灯音乐中的山歌元素
作者:杨金山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7期
【摘要】弥渡花灯是云南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弥渡花灯充分的吸取了当地山歌的音乐元素。
使得这种有着浓郁汉族文化特色的音乐,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色彩及其特点。
这些特点使弥渡花灯表现出,与云南其它地区花灯的不同而独树一帜。
因此研究弥渡花灯音乐中山歌音乐是如何与花灯音乐进行融合,以及以一种什么方式交融将会很必要。
【关键词】弥渡;花灯音乐;山歌;融合;共生
弥渡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位于大理州的东南部,与祥云、巍山、南涧相接壤。
弥渡花灯指的就是弥渡县行政管辖范围内的花灯歌舞活动。
弥渡素有花灯之乡,民歌之乡的美誉。
弥渡花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弥渡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才到白崖坡处处闻歌声”。
可见花灯在弥渡的普及程度是非常广泛的,其花灯戏还成为了,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扩展项目传统戏剧中编号222 IV—78。
花灯作为一种外来的音乐文化艺术,为什么能在弥渡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被弥渡人所喜爱呢?我想原因就在于,弥渡花灯以它的包容性特点,在保留原汉族音乐文化精髓的同时充分的吸取了弥渡当地,以及整个滇西范围内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这才使得花灯音乐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喜爱,并流传至今。
在弥渡花灯多元音乐文化因素中,山歌音乐对弥渡花灯音乐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者对弥渡花灯现有的一些曲目进行研究认为,弥渡花灯音乐与本地区山歌音乐具有以下的共融、共生关系。
一、花灯音乐与山歌音乐词曲共用
这种关系普遍存在于弥渡花灯音乐中。
在当地一些民间花灯艺人,他们不仅对花灯艺术有较高的研究,对演唱世代相传的山歌小调更是得心应手。
在平时的创作表演中,为了能迎合观众的口味,他们常常把山歌曲调加入到花灯音乐中来。
这种对山歌音乐的借鉴过程中最为简单、高效的就是“词曲共用”。
其中一种就是直接把山歌音乐在词曲不变的情况下,加入由:笛子、锣鼓、唢呐等乐器演奏的引子或者过门,再加上传统花灯舞蹈的“崴步”就成为了新的花灯音乐。
这样的花灯曲牌有:《放养调》《弥渡山歌》《赶马调》等。
还有一种则是使用共同的曲调,填上不同的词。
如:《一压三》《补缸调》《绣荷包》等。
其中《绣荷包》在弥渡地区流传的就有九曲之多,但是这么多的曲子主要由三个曲调构成,而且全部使用“背宫调”定弦,为羽调试。
这些弥渡花灯音乐都保留了弥渡山歌原始的风貌,可你看出弥渡山歌具有以下的特点。
弥渡山歌多为传统的五声La调式和Sol调试,调试音音阶如下:
节拍常采用4/2、4/3和混合拍子,节奏较为自由,但很少出现切分节奏,。
运用高腔真嗓进行演唱,旋律以级进为主,也会出现5度甚至7度大跳的情况。
如《赶马调》就运用到了5度跳进,这个跳进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弥渡山歌的特点,和赶马人豪迈的个性。
弥渡山歌多是起、承、转、合关系的四句式一段体结构。
其唱词多为七字句,一、二、四句押尾韵。
这些山歌特点都被运用到了弥渡花灯的创作改变过程之中,不仅出现了弥渡花灯音乐与山歌的词曲共用关系,更多的则是借腔、借调的关系。
二、花灯音乐中的山歌腔调
在弥渡花灯音乐中除了上面对山歌词曲的直接移植运用外,更多的是对山歌腔调的运用。
在花灯音乐中对山歌腔调的运用能够较好的保持花灯音乐的“灯味”、“崴味”,还能体现出具有地方山歌音乐的山野气息。
谱例—1
从弥渡花灯《十大姐》的谱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曲调借用了弥渡山歌常用的五声la调试,多句体单乐段结构。
为“背宫调”使用“la—mi”定弦。
旋律围绕中心音(la do mi)级进展开,调试清晰明朗,节奏均衡唱词紧凑。
特别是开曲处的一个长时值的“哎!”字,让整个曲调一开始就散发出浓郁的山歌特色。
这种开腔是弥渡山歌的特点之一,《小河淌水》和《弥渡山歌》就是这样。
还有本曲每句的最后一个“茶”字较长的拖腔,同样较多的保留了山歌体裁的风格。
在弥渡花灯音乐中这样的曲牌还很多,如:《绣荷包》《补缸调》《绣香袋》等。
还有就是使用“sol—re”定弦的“正宫调”即徵调试系统的花灯曲调。
如:《单采花》《双采花》《采茶调》《送郎调》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花灯音乐中的山歌结构
弥渡花灯音乐中的山歌结构主要表现在乐句乐段结构和唱词结构两方面。
其中乐句为四句式,乐段一般为单乐段结构,唱词多为七字句和五字句。
以花灯歌舞音乐《绣荷包》为例,为六句体乐段为基本结构进行反复变唱构成,羽调试,第二、三、五、六句的结尾都采用了相同的材料,且都结束于调试主音(la)上。
它的结构图式为:
乐段过门+II:A:II
乐句 a + b +b+c+d+b
调试 F羽
唱词七字句
从结构图示看《绣荷包》是弥渡山歌结构的变体结构。
它虽然是由六个乐句构成,但是第二、三、六三个乐句为重复乐句,应该归纳为一个独立的乐句。
那么它的母体结构就应该是
(a+b+c+d)的四句体结构,这也是弥渡山歌的常用句式结构。
再看它的唱词,就可以更加清晰的反馈出当地山歌的结构特点。
“歌词当然不是音乐的声音,而更是语言行为,但它是音乐整体的一部分,而且有明确的证据表明,音乐中所使用的语言不同于日常谈话的语言。
”[1]是唱词不是能发出物理音响的媒介,但是它也有自己要表达意义。
每个地方的语言、语调等因素都会直接的作用到当地的民族音乐当中,并且根深蒂固。
弥渡山歌的这种七言四句的唱词也正是如此。
谱例—2
弥渡花灯音乐对山歌元素的吸纳不仅仅只是限制于对弥渡当地山歌,还包括其他滇西地区的山歌。
例如对大理白族的山歌的融合。
弥渡花灯音乐《一压三》就吸收了白族吹吹腔的曲牌结构,再结合弥渡山歌调式色彩,而重新创作的花灯曲牌。
吹吹腔是大理白族地区传统戏曲之一,它与大本曲合称为白剧的两大系统。
“吹吹腔大部分是无声调试,极少数唱腔和与其紧密相连的间奏是七声调试。
调试一般是单一性的,其中使用最多的是do调试、sol调式、re调式和la调式。
”[2]唱词部分比较有特点,为白族山歌七七七五的四句“山花体”结构。
谱例3《一压三》最早为大理白族吹吹腔中的唢呐曲牌,后流传到弥渡民间,并被弥渡花灯音乐所引用。
从谱例可以看你出:弥渡花灯曲牌《一压三》在结构上保留了吹吹腔(引子+第一乐句+过门+第二三四乐句)的结构。
其中引子和过门仍然使用唢呐加锣鼓点的方式。
曲调上吸取了弥渡山歌的常用曲调(la调式),从第二个乐句开始,节拍由4/4拍变为了8/7拍的舞曲节拍。
节奏中较多的运用了
这样的切分节奏,增强了花灯旋律的“崴”味。
唱词反面为方整的七言四句,这与白族山歌“山花体”三七一五的结构关系密切。
谱例—3
四、结论
弥渡山歌音乐已深深的融入到了弥渡花灯音乐之中,不论是花灯小唱、花灯歌舞、花灯小戏中都能找到山歌音乐的特点。
“云南花灯里包容了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民间歌舞音乐因素,经过长期的相互影响和同化,其中有些已经基本上与本地汉族花灯音乐的风格融为一体,难以分辨出本来面目。
”[3]是弥渡花灯作为云南花灯的一部分,自然也逃不出这样的演变规律。
但是从现今弥渡广为流传的花灯曲调中,不论是曲调中、唱腔中、还是结构中,我们都能找到许多山歌元素。
并且这些元素和汉族花灯音乐会不断的融合演变下去,时刻保持弥渡花灯的生命力和独特风格。
参考文献
[1]艾伦.帕梅里亚姆著,穆谦译.音乐人类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4.
[2]伍国栋.白族音乐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3.
[3]杨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