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图版必修一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word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3章第2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
以下另附学案: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学案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2课时地域分异规律)【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自主预习】1、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________上保持特征的_______________,而在另一___________上表现出_________,因而发生_________的现象。
2、陆地自然带含义:由于______和______不同,世界气候有______、______的______差异,受______的影响,_________也有明显的________,使地表各自然要素多呈______分布,称为自然带。
由于各自然带所处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互不相同,因此各有一定的_______和_______组合,也各有代表性的______和______类型。
3、自然带的表现:每个自然带都占有一定的__________,在地球上呈______状分布。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就是自然地理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的体现。
4、从山麓到山顶所有的自然带有规律的排列,叫___________。
最下面的自然带叫______。
5、对照北半球理想大陆气候类型模式图,补充完成陆地自然带模式图。
【课堂探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表现:自然带 1、自然带的形成位置不同 不同 不同 位置不同 不同 不同 不同 2、自然带分异规律探究活动一:利用课本P70图3-2-5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和图3-2-4“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进行探究。
第一组探究内容:①以非洲刚果盆地为起点,沿经线方向向北极地区行进,沿途可以看到哪些自然带? ②这条线路上的自然带大体上沿何方向延伸?沿着什么方向作有规律更替?③这些自然带的变化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什么? ④这种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⑤这种分异规律在世界的哪些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第二组探究内容:①以北京为起点,沿400N 向西一直到欧洲西海岸,沿途可以看到哪些自然带? ②这条线路上的自然带大体上沿何方向延伸?沿着什么方向作有规律更替? ③这些自然带的变化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什么? ④这种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⑤这种分异规律在世界的哪些地区表现最为明显?第三组探究内容:结合P72图3-2-6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①从乞力马扎罗山迎风坡山麓出发,从背风坡返回,乞力马扎罗山迎风坡自然带是如何分布的?背风坡的自然带是如何分布的?②这些自然带的变化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什么? ③这种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什么?④以高寒草甸带为例,它在迎风坡和背风坡分布的高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自然带⑤这种分异规律在世界的哪些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归纳总结:(2)非地带性分布探究活动二:读P70图3-2-5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思考:案例一: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只存在于北半球,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缺失这两个自然带,此非规律现象的形成是受___________因素影响。
中图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word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word 教案[教学目的]: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了解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及地貌诸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自然带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乡所在地区的陆地环境的区域特点及其成因。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重点难点]:1、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3、了解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及地貌诸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自然带 [讲授过程]:导入:陆地环境要素的组成?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五大要素。
[问题]学习了哪些循环?五大要素通过四大循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陆地环境)。
几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1、陆地环境:是由地球表面的大气、水、岩石、地貌、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2、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陆地环境各要素的一致性。
例:济南市: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冰冷干燥) 河流:夏季丰水,冬季枯水结冰。
地貌:山前冲积平原:南部山区降水携带泥沙向北流并沉积下来。
植被:由于气候所致:落叶阔叶林。
土壤:山区:褐土。
总体表达一种温带的季节性变化明显的环境特点。
又例:西北内陆地区:环境特点上表现为“干燥” P75图2-3-1:撒哈拉大沙漠地区的气候类型…………(2)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例一:黄土高原的变迁:连年战争,大兴土木 森林被破坏例二:矿物燃料的燃烧:矿物燃料的燃烧,使地壳中的C 元素减少,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多,大气保温局部小气候 水土流失 土壤贫瘠 下游堆积 河流多沙效应增强,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引起海平面上升,埋住沿海陆地。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微课教学设计
充沛调动先生积极性启示思索
概念整合
天文环境全体性指组成天文环境各大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浸透
提高先生知识归结整合才干
课堂小结
天文环境的全体性是一种剖析效果的基本思想方式,看待区域效果无论大尺度还是小尺度我们都要学会用天文环境全体性的原理来剖析区域特征。
教学目的
1. 了解陆地自然天文环境的主要组成要素和自然天文环境全体性的概念。
2. 了解陆地自然天文环境全体性的表现。
3. 经过火析自然天文环境要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系关系,学会从全体角度综合剖析区域天文环境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理运用自然天文环境全体性原理,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外地环境和下游环境的不同影响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员姓名
微课称号
自然天文环境的全体性
知识点来源
◆学科:高中天文 ◆年级:高一必天文必修一 ◆教材版本:中国地图出版社
◆所属章节: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天文环境的全体性
设计思绪Βιβλιοθήκη 经过案例剖析,总结陆地自然环境的全体性的表现
快乐阅读:68-69页
培育先生自主学习
过渡:五大要素各要素是孤立存在吗?
案例一:黄土高原环境变迁
探求1:黄土高原植被破环对天文环境其他要素的影响。先生分组讨论
培育先生协作探求才干,
协作总结各要素本关系
天文环境全体性变现〔一〕某一个要素变化会惹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天文环境的变化。
案例二:西北内陆干旱地域
课堂检测
请同窗们从天文环境的全体性角度来剖析全球变暖发生的危害。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4页)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4页)1、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天文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天文环境的全体性,了解地域地域分异规律及构成缘由;明白昼文环境的全体性是相对的,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进程与方法: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散布图,说明天文环境的全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全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进程中培育先生的读图剖析才干和区域综合的天文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学习,使先生学会用联络的观念看待效果和剖析效果;经过看法天文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规律性及全体性,树立迷信环境观和量体裁衣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剖析】教学重点:天文环境的全体性,天文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天文环境全体性的概念,天文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1、列表比拟法:地域分异规律可用列表比拟的方法记忆。
地域分异规律可以分红三个方面:①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主要表现为山地的垂直自然带散布。
2、引导式教学法:假设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先生去探求,先生只会无从着手。
而假设将效果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化的小效果,那么探求自会水到渠成。
3、归结法:充沛调动先生的旧有知识储藏,并经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现,补偿先生直接阅历的缺乏;在激活先生旧有知识的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经过效果引导,先生积极思考,依照从一般到普通、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结法,协助先生树立新知。
4、联络法:天文环境由气候、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和土壤六大要素所构成,其中气候是主导要素。
因此,温习天文环境的全体性时,首先要抓住气候要素的特殊性,再结合具体的自然景观停止剖析,这样更有助于了解各天文要素之间相互联络、相互制约的关系。
复习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时要联络第二单元大气环境中世界气候类型的散布,应用气候类型的基础知识,记忆对应的自然带和植被称号及相应的植物与土壤。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
每一个学习过地理的人都会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所以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在本课中,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条件,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有所得。
地域分异的规律虽然很重要,但对于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所以,我倡导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通过案例解读、自身的体验去感知规律的存在,而不是概念和定义的诠释与灌输。
【教材分析】必修1主要主要介绍了自然地理学的内容,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理环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初步认识到各圈层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本节内容进一步从圈层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地理环境的形成机理和分异规律,是对前面自然地理知识的继承、总结和归纳(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
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
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其中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第二课时介绍。
【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对本节课要求为: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标准的动词是“分析”,要求采用的方法是“运用地图”(包括景观图),掌握的知识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动词“分析”说明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去感悟和探究,“运用地图”体现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本节需要运用的地图(包括景观图)主要有:“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世界陆地自然带景观图”,以及“垂直自然带图”,同时对地图的阅读也是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2《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4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区域差异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域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明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规律性及整体性,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1、列表比较法:地域分异规律可用列表比较的方法记忆。
地域分异规律可以分成三个方面:①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主要表现为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
2、引导式教学法: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
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
3、归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4、联系法:地理环境由气候、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和土壤六大要素所构成,其中气候是主导因素。
因此,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首先要抓住气候要素的特殊性,再结合具体的自然景观进行分析,这样更有助于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复习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时要联系第二单元大气环境中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利用气候类型的基础知识,记忆对应的自然带和植被名称及相应的动物与土壤。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概念: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1
[师]下面做一个游戏:配对练习
[展示中国行政区划图,在图中标有红点,红点所在地区为东北长白山,内蒙古呼伦贝尔、甘肃、塔里木盆地、北京、江西、海南和各区典型的植被景观图
[师适时评判]结合配对图明确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
做配对练习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地域差异的感性认识,另一方帮助学生实现文字和图形之间的转换
游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
教后反思
课后作业:收集山地垂直地域差异的谚语和诗词。
活动1、
对比说明非洲的刚果盆地和东非高原因气候不同,形成不同的水文、地貌、生物、土壤条件。
(学生归纳)
对于任何一个区域而言,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但一个区域和另外一个区域又是不同的。
启发学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暗示差异是绝对的,为后面学习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作铺垫
[巡视,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进行点拨]
[组织学生汇报探究成果]
[师适时评价]
[在中国陆地自然带图上探究]
第一组活动内容:①以大兴安岭起点,沿经线方向海南行进,注意观察沿途看到哪些自然带?有何差异?
②在这条线路上的自然带大体上沿何方向延伸?
③沿这条经线自然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第二组活动内容:
①以北京为起点,沿400N向西行进新疆,沿途看到哪些自然带?
活动2、
人教版: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
活动3、
人教版: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活动4、
中图版: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
(学生归纳)
“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微课教学设计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地域分异规律在本案例中的体现。
2.利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我国某地区的地理环境整体性,并尝试解释该地区某一地理现象的产生原因。要求不少于600字,内容包括:
-选取地区的概况;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
-地理现象的描述及其产生原因;
-引导学生关注地域发展,培养学生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思考,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的运动、气候类型、地形地貌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仍有待提高。一方面,学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够深入,容易将各要素孤立看待;另一方面,学生在分析地域分异规律时,缺乏系统性的思考,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环境的特点。
-设想: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地理信息系统(GIS)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分析技能。
(二)教学设想
1.引入互动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想: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促进知识内化。
2.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设想: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水土流失等,引导学生思考整体性在其中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性。
2.注重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中图版必修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word教案
中图版必修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word教案教学设计观澜中学 黄璐璐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明白得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明白得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缘故;明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规律性及整体性,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2、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教学方法:采纳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及学生讨论、探究的方法5、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探究:(出示阅读材料)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洪涝,整个自然地理景观发生了变化。
(学生摸索)(1)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2)这一事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师归纳)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相互阻碍、相互作用,使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称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出示案例加强学生的明白得)案例1:大片沙漠、砾漠 动植物稀少撒哈拉沙漠(受副热带高压带及信风带操纵) 地表水贫乏 风成作用盛行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案例2:案例3:(教师小结)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紧表现在两方面:(1)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和进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进展变化着,在景观上总是力求保持和谐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点相统一;(2)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微课优秀教学案例
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本案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地理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维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地理素养。
2.强调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总结讨论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地域分异现象,并提出解决方案。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地图等工具,提高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提升能力。
4.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5.强化实践与应用: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在作业环节,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地域分异现象,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微课结束后,我及时进行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确保教学效果的有效性。通过这次微课教学,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为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探究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奠定了基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2一、课标解读: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
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两方面的内涵: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
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
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小到一个池塘、一块田地,大到全球,其地理环境都具有整体性,并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系统: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
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
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
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中图版地理3.2《地球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教案2(必修一)
【课题】必修一第三章第2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2课时)【所需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1、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课标解读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
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
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
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
对于地带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在高中阶段,可以从不同的空间尺度角度对地域分异加以说明,即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界线是对地理环境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为主观划分的,所以需要说明,各自然带之间的界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现实中总是由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逐渐过渡到另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
(注:以上分析摘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课标解读》)【教材及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时是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关于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的最后一节,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通。
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的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课时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
而且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二是陆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引入:以寻乌与北方自然环境的对比,引出差异性。
一、自然带
1.概念:
活动二填自然带图
二.地域分异规律
1.概念
2.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
①规律:各自然带沿着_____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②以____的变化为基础。
③在____纬度表现明显。
④简单图示:
⑤讨论:世界自然带分布图沿着某一特定方向(由低纬向高纬或某根经线)说说纬度地带性的表现。
⑥练习
(2)经度地带性
①规律:各自然带沿着_____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②以____的变化为基础。
③在____纬度表现明显。
④简单图示:
⑤讨论:世界自然带分布图沿着某一特定方向(中纬度由沿海到内陆)说说经度地带性的表现。
⑥练习
思考:
小明是一个爱思考又极富冒险精神的人,听地理老师讲解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后,他决定亲自去珠穆朗玛峰地区走一朝,看看那里的景观。
可是去了之后,他懵圈啦:从拉萨到珠穆朗玛峰山腰,他始终没有找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可他看到了更为壮观的高山草原、雪山冰川,难道老师讲错啦?又或是山脉中的植被带分布有其特别的规律?
⑤练习
课堂小结:。
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教案
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 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地域分异的类型、规律及成因。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5.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地域分异的类型4. 地域分异的规律5. 地域分异的成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地域分异的类型、规律及成因。
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地域分异的类型和规律。
3. 运用图表法,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特点。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地域分异的类型: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域分异案例,使学生了解地域分异的类型。
4. 地域分异的规律:引导学生分析地域分异的规律,概括其特点。
5. 地域分异的成因:分析地域分异的成因,使学生理解地域分异的内在机制。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地域分异案例,如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理解地域分异的特征。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农业发展、环境保护等。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第2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案 中图版必修1
第2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1.歌诀法记忆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环境五要素,气地水生土之分。
相互作用与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
2.歌诀法记忆自然带的分布热雨湿热有雨林,南北十度赤道分;热季热草都有草,西岸热沙沙尘滚;大陆东西亚热带,阔叶硬叶要区分;温季温海类型同,温带大陆漠草林;高纬亚寒针叶林,北半球内有此型;苔原冰原属寒带,冰雪世界少居民。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图表解读[信息获取](1)撒哈拉沙漠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上,常年受副热带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其他地理环境要素也在气候的影响下呈现出热带荒漠景观特征。
(2)非洲的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同在赤道附近,却形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主要原因就在于地貌的差异导致了气候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水文、生物、土壤。
这说明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问题探究[典故中的地理]“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大意为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思考探究:1.“蝴蝶效应〞反映了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提示:整体性。
2.材料中说明了地区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提示: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知识升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是其最突出的环境特征,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荒漠环境。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教学目标1. 运用整体性方法,了解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2. 学会描述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方法二、学情分析学生的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读图的能力,可以跟着老师的思路对地图进行分析。
三、重点难点1. 学会描述某地的位置特征、地形特征2. 学会比较两地气候并说明成因3. 学会运用整体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日本自然风景片以日本自然风景片引入,引入情境活动2【讲授】一、领土展示日本地图,讲授日本的领土范围活动3【讲授】二、位置引导学生描述日本的位置,以及与天津的位置关系,学会描述位置的方法活动4【讲授】三、气候通过阅读图标,说出日本的气候特征活动5【活动】气候对比通过探究,说出天津、名古屋的气候有何差异?为什么?名古屋、札幌的气候有何差异?为什么?运用Google Earth进行演示,从而得出影响其气候的因素。
活动6【讲授】五、地形说出日本地形,学会描述地形的方法活动7【讲授】六、水文根据其地形、气候条件,说出日本水文特征活动8【讲授】七、自然灾害与自然资源根据其自然条件,了解其自然灾害与自然资源活动9【活动】八、我的旅游手册学生总结学习过程,完成旅游手册活动10【讲授】描述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根据整体性原则,描述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活动11【练习】巩固练习活动12【作业】布置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整体性原则完成某一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过程与方法1、 学会利用读图对比分析法来比较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不同点;2、 学会有关“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规范答题模型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世界的美好风景,更加热爱地理和生活。
课标解读:重点掌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S:同学们,大家好,刚刚我们观看了电影《飞屋环游记》的片段,主人翁卡尔带着他的屋子一起去仙境瀑布旅行。
在旅行的过程中,卡尔决定给我们发来一些照片和视频,让我们一起参与他的旅行故事。
点击幻灯片第一张。
-----随飞屋一起旅行卡尔给大家寄来了一封信,我们来看看说了什么。
播放视频T ::不一样,S:为什么不一样?T ::气候不同,降水和温度不同S :说明不同的地区会受到水分和热量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我们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具体作用过程吧PPT 展示自然带:通常指主要受气候、植被、土壤的影响,在地表大致沿一定方向呈带状延伸分布,并具有一定宽度的地带性自然区划单位。
请同学们根据学案上的理想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书上91页的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前后桌讨论完成世界理想自然带分布图,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
S:同学们根据PPT上的答案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是否填正确。
问: 1.气候类型相同的地区,自然带是否都相同,请举例2.自然带相同的地区对应的气候类型是否相同?请举例请一位同学上台把照片贴在世界地图上S:从卡尔给我们寄来的照片上可以看出,他们是沿着亚欧大陆的东部从赤道向北旅行的。
为什么在亚欧大陆的东部自然带会出现这样的递变规律呢?T:由于热量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减少,植被类型发生了变化。
S:是的,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方向的变化,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我们把这样的现象称为纬度地带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1课时)
【知识点与学习目标】
知识点学习目标
地理环境处要素的相互作用。
理解并运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并运用。
【学习过程】
l 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之间的相互联系
活动一:读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之间的关系简图(图3-7),完成下列要求:
4.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500多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阅读分析以下联系框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字母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
A、太阳辐射强
B、气温低
C、空气稀薄
②青藏高原各地理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其“牵一发”是指什么?
5.植被是自然环境中较易受影响而发生变动的因素,其变化会影响到其它自然地理要素。
如果某区域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为:地表的蓄水能力,地面径流,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气温,降水,整个自然地理景观将发生变化。
6.根据材料仿写:仿照下列材料,写一段关于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话。
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检查。
材料: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地表生长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林下发育了红壤,因为降水丰富,这里河流密集,水循环活跃,流水地貌广泛分布。
①东北平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②塔里木盆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反思与小结】
【每课一练】
1.读陆地环境各要素关系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
A B C
(2)在图上补画出相应的箭头,图中反映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是、。
(3)写出陆地环境各要素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几种循环:、、、。
(4)假如C代表生物(植被),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的变化并导致
的失调。
相反,通过植树造林,可以调节,改善,保持,促使生态环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