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背景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时代背景“十二五规划”出台的时代背景,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承前启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奥运会、世博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平崛起已经是事实,强国也不再是梦。
但是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清醒的看到,虽然我国的GDP大跨越大发展,但是国民收入占GDP比重下降了,民富的速度大大落后于国富的速度,贫富悬殊、两级分化比较严重。
一方面,我们面临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中低收入家庭购买力不足;另一方面,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巨大,对外出口的形势严峻,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冲击。
回顾“十一五”,我们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2002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先后超越了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新的世界经济奇迹。
中国创造出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高铁品牌,只用5年时间,就走完国际上40年高速铁路发展历程,一次次刷新了全球铁路最高运营时速记录。
我们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进一步促进了对外开放,提升了国际形象。
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超过50%,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住房条件大有改善,新农合给农民带来更多实惠。
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民生事业有了极大的发展。
这一系列的巨大成就和变化,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
同时国际和国内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是国际对中国的迅速发展形成更多的约束。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我国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更加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使国际关系更加复杂。
中国的迅速崛起,发达国家对我们的扼制会日益加剧,发展中国家对我们的担心也会日益加深,他们会竭尽扼杀、棒杀、捧杀等各种手段,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土、资源、气候等方方面面对中国的发展设置障碍,使得我国发展的约束因素更多了,国际环境不是宽松了,而是更加严峻了。
十二五计划是什么意思
十二五计划是什么意思十二五计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11年发布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即2011年至2015年的国家发展规划。
本文将介绍十二五计划的背景、目标和主要内容。
十二五计划的发布背景是中国继续实施开放改革政策,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并引导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一计划的目的是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规划,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创新发展、提高民生福祉、增强生态环境保护。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和政策,包括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调整产业布局、加强环境保护等。
在经济增长方面,十二五计划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等举措。
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技术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国的经济增长得到有效推动。
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十二五计划提出了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等政策。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和提升。
十二五计划还着重推动创新发展。
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计划还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致力于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在提高民生福祉方面,十二五计划提出了加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
中国政府通过增加教育和医疗服务资源,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
可以说,十二五计划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制定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政策,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民生福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也要看到,十二五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推进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依然需要加强。
此外,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总之,十二五计划是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规划
主线: 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强大动力。
• 改革主题由“发展”转变为“和谐”。 • 改革的性质由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转变为 对生产结构的调整。 • 改革任务由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 “分离”转变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的“一体化”。 • 改革途径由市场化转变为集聚化、渗透 化与融合化。
二、“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与主 线
主题: 主题:科学发展
三、“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十二五” 的主要目标 目标: 的主要目标:
•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பைடு நூலகம்
四、“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十二五” 的重要举措 举措: 的重要举措:
•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 • 推进科技和创新的支撑作用。 • 加快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 系
关注“十二五” 关注“十二五”规划
一、党和国家制定“十二 党和国家制定“ 规划的背景 五”规划的背景
• 国际背景:“后危机时代”的到来。 • 国际背景:“后改革时代”的到来。 • 时代背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代” 和“中国经济重心转移时代”。
国际背景的特点:
动荡不安,有诸多不确定性。
国内背景: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及指导思想新华社3月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二五”规划》),共计16篇、62章。
我国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为“一五”计划,然后以此类推。
“十一五”开始称“五年规划”。
我国已经编制和实施了11个五年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所以我们称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一、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四个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增强规划编制的开放度和透明度。
第一个阶段是基本思路研究阶段。
根据国务院的部署,70多家权威研究机构对41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项研究。
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底形成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文稿。
第二个阶段是中央建议制定阶段。
从去年4月份开始,在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下,“十二五”规划建议起草组,历时半年制定并经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个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指明了方向。
第三个阶段是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阶段。
中央建议出台之后,国务院成立了以发改委牵头、12个部门参加的规划纲要起草小组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
在整个编制过程中,还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平台、电子邮件等方式,在全国发起了“共绘蓝图,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历时两个月,收到了64709份意见、建议。
第四个阶段是经全国“两会”讨论通过规划纲要阶段。
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96.6%的(赞成2778票,反对59票,弃权38票)赞成票表决通过了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决议。
吸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修订并正式公布的规划纲要与此前公布的草案相比共进行了38处修改。
十二五规划的理解
十二五规划的理解十二五规划刚出台不久,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深深体会到了解国家各大政策的重要性,作为我国发展主线的五年计划,我们更应该进一步作深入的了解,因为这于我们的成长息息相关。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是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基调,也带给了我们大学生更大机遇。
“十二五”主要目标和任务如下: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政策,着力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加强人才培养,努力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
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
“十二五”发展规划背景分析(FINAL)
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分析
(二)发展战略
3.战略目标: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分析
(三)发展任务
1.高等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分析
(三)发展任务
2.继续教育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分析
(三)发展任务
3.国际合作教育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分析
(四)体制改革
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经济发展驱动力(消费、出口、投资) 微观策略: (2)推动区域发展: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北、 中部、西部、海西、海南 ---城镇化建设
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经济发展与就业 ---产业结构调整,可能会降低经济发展速度 ---区域平衡发展,可能会调整就业区域结构
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分析
(一)规划背景 (二)发展战略 (三)发展任务 (四)体制改革 (五)保障措施
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分析
(一)规划背景
1.国际: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 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分析
(一)规划背景
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三)深化改革开放
1.深化改革:全面的综合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
十二五计划是什么意思
十二五计划是什么意思“十二五计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11年提出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覆盖了2011年至2015年的时间段。
这个五年计划是中国政府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旨在指导国家在未来五年内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十二五计划”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十二五计划的制定是基于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的。
中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而国际经济环境也面临着不确定性和挑战。
因此,制定“十二五计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保持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其次,“十二五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计划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和政策措施,包括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强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
这些举措和政策的实施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十二五计划”还对于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实施计划中提出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可以有效应对当前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阶段迈进。
总的来说,“十二五计划”是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的变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而制定的重要规划。
计划的实施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水平迈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十二五计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必将为中国的发展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十二五规划背景知识收集
[解释]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程序]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
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目前,各部委省市区的“十二五”前期课题调研均已启动。
[进展]2008年11月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新闻通气会,规划司司长李守信介绍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
李守信主要从三方面作了介绍。
第一,开展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我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
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进行公开选聘研究单位。
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
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第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为了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公开选聘研究单位工作,发展改革委在课题内容安排上作了改进。
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总体部署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8个领域39个题目的《“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选题指南》,供大家申请课题时参考。
解读十二五
•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 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 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 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 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 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 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 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 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五十章 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第五十二章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第五十三章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五十四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十五章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第五十六章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第五十七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第五十八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五十九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六十章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第六十一章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第六十二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 第一章 发展环境 • 第二章 指导思想 • 第三章 主要目标 • 第四章 政策导向 •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 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 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 第九章 改造提升制造业 • 第十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第十一章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 第十二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 第十三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 第十四章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 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 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 第十六章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 第十七章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我国“十二五规划”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中国政府确定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规划。
该规划涵盖了2011年至2015年五年期间,旨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我国“十二五规划”的背景、目标和措施,并对其取得的成就作简要介绍。
一、背景我国“十二五规划”起源于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提案报告。
该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充满活力、创新型、与人民共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战略思想和发展方向,为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了全面的规划。
二、目标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增强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变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的升级换代;促进城乡发展协调,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内外需的协调增长,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措施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包括: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战略,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绿色发展;内外需协调增长战略,促进内需的增长,扩大对外开放。
四、成就我国“十二五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为主要创新型国家之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城乡协调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改革取得显著成果;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绿色发展成为主导理念;内外需协调增长明显,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升。
总结起来,我国“十二五规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规划,通过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提高民生福祉为目标,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就。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背景及环境范文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背景及环境范文我国“十二五”信息化规划背景与环境1 政策环境1.1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推进日渐深入,信息化建设指标更加清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战略确定四个信息化发展目标和六大战略计划,并提出九点相应的信息化发展保障措施。
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1.2 十七大首次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命题,赋予信息化建设全新的命题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十七大强调必须“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中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十七大首次鲜明地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赋予了信息化建设全新的历史使命,信息化发展必将有新的、重大的突破。
同时还再度明确了信息化战略地位,为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目标与方向。
相信在未来几年必将兴起新一轮的信息化建设高潮。
1.3 七大领域开展信息化试点工作,明确重点任务,推进深入应用2008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发出《国家发改委关于组织开展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及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在大型骨干企业信息系统外包服务、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移动电子商务、电子认证服务、信用信息服务、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无线射频技术应用等7个领域开展信息化试点工作。
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与总体思路
二、“十二五”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考虑
近期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站在历史的新高度, 从战略全局出发,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全面部 署,也为我们做好未来五年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十二五”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考虑
要求 1:
坚持把“转方式”作为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
着力促进“四大转型”: • 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 • 向绿色经济转型; • 向智能经济转型; • 向服务化转型。
二、“十二五”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考虑
要求 2:
坚持把“调结构”作为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着力调整优化“四大结构”: • 调整优化产品和技术结构 • 调整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 调整优化行业结构
二、“十二五”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考虑
要求 3:
坚持把“促融合”作为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应对国际形势新变化、塑造国际 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时期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央实施的一揽子计划和重 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我国劳动力 等生产要素综合成本持续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 传统的比较优势趋于减弱,我国既要面对发达国家在高端 产品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固有优势的竞争,又要面对 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的严峻挑战。
பைடு நூலகம் 结束语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 有力支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也离不开信息 产业的支撑,同时,这也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历 史机遇。
结束语
谢 谢!
“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的 时代背景与总体思路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 顾强 2019年12月4日
报告内容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形式与政策教育》课程论文题目:浅谈“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背景专业班级:经济学类0905班学生姓名:龙婷学号: 200946910519授课教师:余明浅谈“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背景我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为2011-2015年。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
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根据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浅谈“十二五”提出的背景。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⑴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⑵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⑶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⑷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十二五规划背景
从全国看,"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均GDP将由3000美元增加到6000美元,由此将产生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通过分析研究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非工业化发展历史进程、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规律,把握这个时期将会出现的新特征。现在已出现端倪的有:全面小康社会的消费需求及少数富裕阶层的消费需求在升级,今年"十一"长假出现的旅游井喷现象说明,旅游休闲度假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之相适应的是一批益居型生态城市正在兴起。
1、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世界经济大调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期。
专家预测,源于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的住房次级贷款危机而演化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目前仍处于蔓延加深阶段。世界经济史上的经济周期规律表明,一次经济危机由爆发--加深--稳定--复苏,长者5-8年,短者3-5年,平均5年左右。考虑到21世纪以来知识、技术、信息经济突飞猛进将极大地增强世界经济的自我修复和调整能力,这次经济危机的周期乐观估计也要持续3年左右。
4、于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时期。
2000年9月,联合国召开"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由189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世界各国领导人,达成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普及小学教育;促进男女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利;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产妇保健;与艾滋病毒/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全球合作促进等八项千年发展目标(MDGs)。
最佳答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月底召开全国"十二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必须根据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上述认识与要求,基本反映了"十二五"规划的宏观背景。下面,对宏观背景及国家政策取向预判如下。
解读我国“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制定过程“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制定过程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是统一全党认识、形成社会共识的过程: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②起草工作开始前在全党征求意见③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④五中全会进行了认真审议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制定的,是指导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学习贯彻《建议》精神,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个30年的收官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站在更高起点向第三个30年迈进、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初始期,是第三个30年的第一个五年;在这个意义上说,“十二五”规划是第三个30年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具有起好步、打基础的重要意义。
一、“十二五”规划制定的背景(一)关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省略模糊页)2. 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重大风险挑战的严峻性历史罕见重大自然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多经济社会发展挑战: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活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新中国成立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省略模糊页)3.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人均GDP显著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货物进出口额快速增加、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1. 基本判断: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上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2. 我国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总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国民收入将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口结构变化加速,劳动供给从“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转变”,老龄化来势迅猛;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农民工市民化迫切性大大增强,几千年农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结构将彻底改变;产业、技术、人才继续向少数条件好的区域集中的趋势将进一步强化,中西部地区的内需主导型经济区将初具规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对居住、健康、文化教育、生态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汽车社会到来;产能过剩显现、资源环境约束收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加重;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不够公平的收入分配等,带来社会矛盾增多,社会事件频发,社会风险增大;以调整利益格局为特征的深化改革,以及保持社会稳定的难度明显加大。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第一部分:前言本文旨在介绍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包括规划编制的背景、目标和主要内容。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战略和重点领域,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第二部分:背景介绍“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制定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制定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第三部分:目标设定本规划的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可持续发展三者的协调统一。
经济发展方面,我们将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社会进步方面,我们将致力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我们将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部分:主要内容本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 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我们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2.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我们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3.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我们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我们将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5. 加强社会建设和人文建设。
我们将注重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五部分:实施路径与措施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和内容,我们将采取一系列的实施路径和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
2. 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3. 推动改革开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4. 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十二五规划背景解读
广东“十二五”的发展基础
广东具备再上新台阶的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年奠定的基础是广东进一步发 展的坚实后盾。三十年广东GDP年均增长13.7%, 增加了51倍,主要经济指标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产业基础比较扎实,市场化 程度较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区域互动 新格局正在形成,粤港澳三地经济加快融合,泛 珠三角区域合作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全 面深入推进,广东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较大、基础 较实。
11
国家“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
指 标 2010年 年
39.8 47.5 89.7 1.8 18.18 20.36 19109 5919 4.1
2015年 年
55.8 51.5 93 2.2 18.18 21.66 》26810 》8310 《5
五年年均增长
7% 4% 3.3 % 0.4% 16% 1.3% 》7 》7 4500 3% 《0.72%
23
中央要求广东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 ——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 ——深化改革先行区; ——深化改革先行区; ——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 ——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 ——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 ——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 地; ——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中国的基本优势没有变:
——稳定的政治局面; ——高速的经济增长; ——丰富的劳力资源; ——巨大的市场潜力。
5
指出必须把握好发展环境的长期趋势
• 要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趋势,努力提 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 要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结构开始进入调整期的特点, 努力培育我国发展新优势; • 要准确把握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的特点, 努力增强我国的参与能力; • 要准确把握创新和产业转型已处于孕育期的特点, 努力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 • 要准确把握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的特点, 努力发展壮大自己。
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特征
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特征一、十二五规划出台的背景1、后金融危机时代要求我们转换经济增长点,从依靠外部需求转化为依靠内需2、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着严重的不可持续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3、原有的经济发展成果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资金、人力和技术基础二、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攻坚时期1、协调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2、经济结构的相应调整3、调整经济结构是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发展中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的根本举措。
4、需求结构调整最关键的是体制的变革和机制的完善三、中国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仍处于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发展时期四、”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内容大家上午好,下面我结合自己学习机会,谈一些观点和大家一起交流。
实际上咱们共同在学习五中全会精神。
一、我理解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非常重要历史时刻,召开一个非常重要会议。
这一点,从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对它加深理解。
第一个方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金融创新、美元泛滥,它是国际性的一个事件,而这这个一旦事件发生问题,它是国际范围导致一个连锁反应,这个连锁反应就是欧洲经济、日本经济,包括很多发展中国家经济都受到沉重的影响。
包括我们国家的经济。
那么在美国经济的繁荣的时候,我们国家外部市场扩张的很快,因此我们外贸出口保持了持续高增长,那么2003年到2007年我们外贸年均增长29.2%。
但是呢,随着金融危机发生,美国人没有钱,发达国家很多人和美国人像类似,也由于银行各种资金支付的困难,变得购买力每况愈下。
那么我们出口产品怎么增加,订单从何而来。
所以我们外贸出口2008年第四季度由上半年增长20%以上,下降到4.2%,2009年我们外贸出口增长是负增长16%,就是出口出现大幅度下滑。
所以呢,这些变化对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对我们需求结构带来一个严重的影响。
高考时事政治备考资料:国家十二五规划
高考时事政治备考资料:国家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是一个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五年规划。
下面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时事政治《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备考资料以供大家学习。
高考时事政治备考资料:国家十二五规划一、背景材料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十二五”规划为中国勾画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与蓝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
“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
“包容性增长”的新提法也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而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都是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20XX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入攻坚期。
创新驱动,首先是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即改革。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经济建设主要面临三大课题,即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转变发展方式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者虽然相互制约,但经济体制的牵制是根本性的。
经济问题就是发展问题,经济发展的能力就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就是创新体制的能力。
转型发展,转型包括科技、消费、服务、民生、低碳五个导向。
社会建设,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改善民众生活,促进和谐共生。
文化繁荣,应克服体制弱点增强软实力,充分满足国民的文化权益和需求。
二、理论分析(一)经济常识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调控。
“十二五”规划中的内容,更加说明中国将更坚定地走市场经济道路,政府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二五”规划的结构调整指标越来越明确,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助推器十二五规划解读
所以,“全会提出建立扩大消 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
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
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首次将消费放在第一位。
二、“十二五”规划出台的背 景 (二)从国际的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上看,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的经济大环境 发生了三大变化 。
1、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处在大变化、大 调整中。
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最早是小平同志在 1979年提出来的, 1979年12月邓小平 会见时任日本首相 的大平正芳,就中 国实现四个现代化 的问题回答了大平 正芳的提问,提出 了在中国实现“小 康”的发展目标。
1985年5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时任巴西总 统的菲格雷多时,强调现在中国还很穷,国民生 产总值人均只有300美元,我们的目标是到本世 纪末人均达到800美元。
总之,一方面,经济持续增 长,但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滞后, 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不均等 、不到位,暴露出我们现行制度 还存在某些缺陷,对改革提出了 新的要求。
二、“十二五”规划出台的背景
(一)来自内部的压力。 3、经济持续增长与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的突出矛盾。 4.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突出 矛盾。 5、扩大内需是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阶段
国际市场的需求下降
二、“十二五”规划出台的背 (二)从国际的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上看, 景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的经济大环 境发生了三大变化
2、世界产业结构处在一个大变化 ,大调整中
信息技术革命继续向纵深方面,再 进一步,新能源革命到来。
二、“十二五”规划出台的背 (二) 景。 从国际的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上看,
二、“十二五”规划出台的背景
二、“十二五”规划出台的背景
(一) 来自内部的压力 1、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形式与政策教育》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背景
专业班级:经济学类0905班
学生姓名:龙婷
学号: 200946910519
授课教师:余明
浅谈“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背景
我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为2011-2015年。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
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根据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浅谈“十二五”提出的背景。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⑴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⑵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⑶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⑷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
投资结构。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
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
现代化建设,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密切军政军民团结,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积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全党同志要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
未来几年,中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将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以及价值观的先进化和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