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4分)1. (16分) (2017高二下·南溪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
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一章的思维导图)材料二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
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
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
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条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三古代村民犯错,通常都是请族老主持裁判惩罚,族老根据什么呢,答案是传统。
四川高一高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四川高一高中语文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在没有汽车的古代,有交通法规吗?答案是肯定的。
早在唐朝时,我国就有了指导交通和礼仪的文书——《仪制令》。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颁发了《唐律·仪制令》,其中有一则为:“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
”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交通规则。
《仪制令》兴于唐朝,盛于宋朝,山西省略阳县灵崖寺内就珍藏着这样一块路碑。
宋廷规定,交管部门必须在京城开封及各州的主要交通要道悬挂木牌,并在上面刻上《仪制令》,要求人人遵守。
到了南宋时期,这一规定由各州辐射到了各县,悬挂的木牌也换作了易于保存的永久性石碑。
具体来说,古代的交通法规主要有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贱避贵。
即老百姓要让官员先行。
我们由此可以窥见封建王朝的尊卑观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即便在交通法规中也不会忽略这一点;第二个层面,少避长。
即年轻的要主动避让年长者,这体现了尊老爱幼的思想;第三个层面,轻避重。
即负重轻的车要给负重重的车让行,这不仅体现了“礼让为先”的思想,也能有效避免交通事故,减少交通伤害;第四个层面,去避来。
即出城的要让进城的先行,进城是为了办事,而出城是为了回家,当然得考虑其中的缓急。
由此可见,古代的交通法规重在礼让和文明出行。
另外,交通法规对行车也做了相应的规定,要求靠右行走,这与现代交通规则是完全一样的。
据说,这一规则来源于军队的队列。
在冷兵器时代,士兵的主要武器装备是长矛和刀剑,当两队士兵相遇时,他们肩上的长矛总会误伤别人。
为了避免这种伤害,两队人只好不约而同地分开,都将左边让给对方,自己紧靠右边行走。
久而久之,这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演变成了一项重要的交通规则,时至今日,我们依然遵守这一规则。
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人车分流、行人分行的国家。
先秦文献《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序三门。
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近年来,一些新闻热点事件,常常出现“舆论反转”现象。
公布后的事件的真相,往往与此前引发热议的说法南辕北辙。
②本来是毫无根据的流言,不料传的人多了,竟闹得三人成虎,连公安部门都来调查相关情况了。
③唐朝是诗的时代,但是唐人也并非个个都擅长写诗,《全唐诗》中有的作品就粗陋鄙薄,不忍卒读。
④虽然很多人并不相信一些所谓的中奖、投资电话,但是电话里的骗子言之凿凿,使得他们放松了警惕,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
⑤春节期间,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返乡,一些大城市进入“空城模式”,马路空荡,商铺紧闭,一些居民小区更是十室九空。
⑥中国富了,却不忘金针度人,将先进技术传授给邻国,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融合,推动了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
A . ①③⑤B . ②④⑥C . ②③⑤D . ①④⑥2. (2分) (2017高二下·桂林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为纪念抗曰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 .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C . 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D . 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3. (2分)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 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感到万分荣幸;评委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谢谢您们的聆听!B . 现在我介绍一下我们班的任课老师,他们都是从上届毕业班中直接蹲班下来的,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礼”并不一定是文明的东西,旧时的礼有更多的残酷成分。
费孝通说,孔子虽然有恻隐之心,也没有同意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这和法律中的惩罚功能大概是一致的,是以一种强制力维持一种秩序。
那么,礼和法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
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秩序的再生产中经验的累积和调整,是在人们相互配合向环境索取资源的行为中发生的,不是个人自行规划的,而是实践先于规范、然后累积的文化。
这种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
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没有哪个社会没有传统,即使现代社会也离不开传统,传统文化依然发挥着作用。
其实,法治本身也可以成为传统。
不过在前现代的乡土社会里,传统文化的力量更大、更重要。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变换,而不是时代变更。
一年一度,周而复始。
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
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事实上,在传统社会里,因为环境变化的缓慢,人们应付生活的一套文化和规范也就变化很小了。
当事人往往意识不到有什么变化,但是变化缓慢并不等于不变化。
宋朝的社会生活与唐朝的就很不一样,唐朝的文化就比宋朝的文化开放得多。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解析版)(19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解析版)(19页)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益:0-16Na-23Cl-35.5第I卷(选择题,共40分)本卷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的应用中,利用了该物质氧化性的是()A.氨——作制冷剂B.漂粉精——作游泳池消毒剂C.硅——太阳能电池板D.SO2——漂白草帽【答案】B【解析】【详解】A.液态制冷是利用氨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A不合题意;B.漂粉精中的ClO-具有氧化性,能杀死细菌,可作游泳池消毒剂,B 符合题意;C.硅能产生光电效应,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C不合题意;DSO2能与有色物质结合(非氧化还原)成无色物质,用于漂白草帽,D 不合题意;故选B。
2.铝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铝可用于制作易拉罐C.铝箔可用于药品包装D.将铝质饮料罐等回收利用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答案】A【解析】【详解】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A错误;B.铝密度小,抗腐蚀,可用于制作易拉罐,B正确;C.利用铝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将铝制成铝箔,可用于药品包装,C正确;D.将铝质饮料罐属于金属材料,可回收利用,同时有利于节能减排,D正确;故选A。
3.如图将充满二氧化氮的试管倒扣在水槽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试管内液面上升B.试管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浅,直至消失C.堵住管口将试管取出,管口向上松开手指,观察到试管口有红棕色出现D.取少量试管内液体,滴加石蕊试液后褪色【答案】D【解析】【分析】二氧化氮溶于水后,发生如下反应:3NO2+H2O==2HNO3+NO,NO2气体为红棕色,NO气体为无色。
【详解】A.从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3体积的NO2与水反应后,只生成1体积的NO,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内气压会减小,所以试管内液面上升,A正确;B.试管内气体由NO2转化为NO,所以气体的颜色逐渐变浅,直至消失,B正确;C.松开手指后,试管内的NO与空气接触,生成NO2,试管口有红棕色出现,C正确;D.反应后,试管内液体为稀硝酸,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只变红不褪色,D错误;故选D。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l(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
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
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
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
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
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
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
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
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摘编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
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
《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
《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学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成都市2018-2019学年度上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高一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比较文字学主要比较各种文字的历史演变、应用功能、形体和结构、传播和发展。
比较的目的,不仅是了解相互之间的差异性,更重要的是了解相互之间的共同性。
西亚的丁头字,诞生于五千五百年前,经过三千多年,到公元的前夜消亡了。
北非的圣书字,诞生略晚于丁头字,经过四千年,到公元后第五世纪消亡了。
汉字诞生于三千三百年前,比丁头字和圣书字晚两千年,现在有十几亿中国人在应用。
以楷书为主的汉字,在手工业时代使用了两千年,并未感觉有什么不方便。
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文字做出同步适应。
于是日本和中国掀起了文字改革运动,尝试改进汉字的应用功能。
最终解决了汉字电脑输入的困难,但这是电脑技术的进步,不是汉字本身的变化。
文字经过最初的图形符号时期之后,由于书写频繁,发生形体的“笔画化”,从任意线条弯曲变成有规范的线条格式。
原来变化无定的线条,经过同化成为数目不同的同类笔画,同时文字的形体发生继续不断的简化。
文字发展到成熟时期,基本符号从“无定型”演变成为“有定型”,又由“单体符号”演变成为“复体符号”。
复体符号的结合方式,汉字和丁头字或圣书字不同。
汉字把单体符号和复体符号写成同样大小的一个方块。
丁头字和圣书字把复体符号散开排列,成为一串并列的单体符号,可长可短。
“六书”是汉字造字和用字的原则,也可以用来解说与汉字形体相近的其他文字。
“六书”有普遍适应性是比较文字学的一项发现。
西方流传一个说法“文字跟着宗教走”,实际是“文字跟着文化走”,代表较高文化的文字,永远向文化较低的民族传播。
文字的传播和发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学习阶段、借鉴阶段、仿造阶段和创造阶段。
这在汉字身上最为明显。
文字的重大变化都是在文字传播到异族以后才发生的。
在原民族中间虽然经常发生形体量变,可是不容易发生结构的质变。
传播到异族中间以后,矛盾大,成见小,由此引起新的创造。
新的创造,特别是从意音制度变成表音制度,初期很难得到当地权威阶层的承认,只有文化低下的妇女们使用,被轻蔑的称为“妇女字”。
四川省成都市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D.沈从文在抗战时期多次发文,表达“反对作家从政论”的观点,遭到左翼文学阵营的激烈批判,被视为反动文学思潮的代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抱诚守真,性情纯粹,他不计功名为民族未来默默耕耘,希望以自己的创作和教学守卫民族的希望。
D.作者认为汉字应文化之需而产生,并在文化洪流中发展,文化比汉字更重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认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中华文化的基石。
B.文章以«四库全书»为例,通过数据表明中华文化典籍类型多样,数量庞大,汉字保存了辉煌的文化。
B.汉字是表意文字,它不仅体现出造字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可透视人类文化生态。
C.早期人类文化中,人和动物的关系极其密切,所以那时产生的汉字都是和动物有关。
D.《说文解字》中表示植物的四大部首辖字总数较多,可见汉字取象受到农耕文化影响。
【答案】1. B 2. D 3.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汉字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典籍?我们以《四库全书》为例进行说明。《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一共收入3461种书目,79039卷,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总字数近10亿,真可谓超级文化大典。《四库全书》规模浩大,但也并非传世古籍的全部。在国家图书馆,仅善本就有34万册,普通古籍有160多万册,数量更远远超过《四库全书》。用汉字记录下来的古籍有这么多,真可谓浩如烟海。
沈从文的观点,同他一贯坚持的文学独立原则相关。一份“乡下人”的倔拗,虽然常常使他陷于偏执,却也保护着他的生命人格的独立,尽管生命人格的独立并不以偏执为前提。这份性格无可避免地造成了他在特定的中国现代文学环境里的孤立。
成都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统一检测卷
成都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统一检测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默写 (共1题;共7分)1. (7分) (2017高一上·涞水月考) 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发出慨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主张退兵时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他的知恩图报。
二、阅读 (共3题;共29分)2. (11分) (2020高一下·应县期中)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寡人”在文中指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四川省成都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PDF)答案
2020~2021学年度上期期末高一年级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一、现代诗文阅读(4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3分)B(A项 更有价值 理解有误,文中作者并未就价值进行比较;C项 中国最大的历史丛书 错误,原文为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 ;D项 文化比汉字更重要 分析错误,作者没有孰轻孰重的判断)2.(3分)D( 意在阐明汉字在原始游牧时代和农耕时代的重要作用 分析有误,结尾举例是为了论述可以 通过解析汉字的结构和系统,来捕捉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溯中华文化的种种原生态 的观点)3.(3分)C( 所以那时产生的汉字都是和动物有关的 推论错误,从 鹿 虎 等汉字的形体可以看出,在早期人类文化中,人和动物的关系极其密切,但不能说所有的汉字都和动物有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4.(3分)D(从文中看, 反对作家从政论 的观点是左翼文学政营对沈从文的批判,不是沈从文的观点)5.(3分)C( 剖析了他批判抗战文艺工作者的缘由 分析错误,提及 乡下人 特质剖析的是他未出任文协主席,坚持文学独立原则的缘由)6.(6分)①沈从文不追求声名显赫,他在沉默中努力,希望完成有益于民族㊁人类的事功;②沈从文坚持文学独立原则,他有独立的生命人格,在文坛论争中承受孤独而不妥协;③沈从文的人生与孤独相伴,他习惯在寂寞中深思和想象,四十本小说都在寂寞中完成.(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相近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7.(3分)B( 担心其会在城市发展变化中衰退,对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并不认同 分析有误)8.(6分)①陈乐民夫妇屈身于斗室之间,没有宽敞的书房却依旧著述等身;②拥有各自的书房,拥有一个独立的空间也是陈乐民夫妇终生的期盼;③这样的基本要求一旦被满足,大家就满怀开心和感念.(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9.(6分)①为陈乐民生前终不能与他心仪的条案厮守而伤痛;②为失去一位热爱传统㊁通达中西,有责任感的学者而悲痛;③为以陈乐民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在境遇上的窘迫,在认识㊁表达世界时的无奈而心痛.(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高一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㊀第1㊀页(共3页)(四)现代诗歌阅读(9分)10.(3分)A( 奠定全诗阴郁消极的情感基调 错误)11.(6分)①白马纵驰于大漠深处象征着在苦难的环境里执着奋进的精神,表达了纵使肉体死亡㊁精神也将不朽的意味,内蕴丰富.②以形象的画面收束全诗,纵驰的 白马 与开头 白色沙漠/白色死光 代表的死亡形成反差,展现了生命永续的力量,构思巧妙.(答出一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它角度,言之成理酌情给分)二㊁文言文阅读(19分)12.(3分)A13.(3分)B( 用来记录帝王㊁诸侯事迹 有误)14.(3分)C( 楚军认为 项羽已经在垓下战死 有误)15.(10分)(1)(5分)秦王有像虎狼一样狠毒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惩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大意正确2分, 举 刑 胜 翻译正确各1分)(2)(5分)父老们苦于秦朝苛严的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议论(朝政)的要处死(或 弃尸于市 ).(大意正确2分, 苛 诽谤 族 翻译正确各1分)三㊁名篇名句默写(6分)16.(6分)(1)岁寒㊀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彫)也(2)风萧萧兮易水寒㊀终已不顾(3)书生意气㊀挥斥方遒四㊁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3分)A(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屡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启用:开始使用,多与物有关.起用: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因噎废食:比喻因为怕出问题,索性不干.裹足不前:停步不进(多指有所顾虑).保障:保护生命㊁财产㊁权利等不受损害或破坏.保护: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18.(3分)B(A项不能与上下文合理衔接;C项因果关系牵强;D项 其 字指代内容不当)19.(3分)A(原句语病主要有两处:一是 解决个人信息泄露等漏洞 搭配不当;二是 使用㊁采集 语序不当.综合判断应选A)20.(6分)答案示例:①而语法差异往往较为隐蔽;②声母及调类的区分;③普通话双音节词较多(答出一句2分,意思相近即可)21.(5分)(1)(3分) 嫦娥五号 首次在月表实现国旗动态展示.( 嫦娥五号 1分, 首次在月表 1高一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㊀第2㊀页(共3页)分, 国旗动态展示 1分,意思相近即可)(2)(2分)答案示例:十载攻关航天美梦圆(内容符合要求1分,格式正确1分.平仄不作要求,意思相近即可)五㊁写作(60分)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一等(20~16分)二等(15~11分)三等(10~6分)四等(5~0分)基础等级内容20分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真实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表达20分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清楚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基本清楚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发展等级特征20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意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有文采略有创意个别语句有深意个别内容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地方有新意说明:(一)基础等级评分, 题意 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 符合题意 .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 发展等级 不给分).(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 特征 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㊀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㊀③观点具有启发性2.丰富:④材料丰富㊀⑤论据充足㊀⑥形象丰满㊀⑦意境深远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㊀⑨句式灵活㊀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 见解新颖㊀ 材料新鲜㊀ 构思新巧㊀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㊀ 有个性特征(三)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四)属于套作的,适当扣分;抄袭的, 基础等级 在第四等之内评分, 发展等级 不给分.高一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㊀第3㊀页(共3页)。
成都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抽测试卷
成都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抽测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2019·汕头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古以来,琴棋书画就是中国文人素养的具体表现,其中琴居“四艺”之首。
古琴音色纯净、幽雅,()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走手音犹如袅袅余韵越来越微弱,直到随风飘散。
走手音是古琴特有的弹奏技巧,可以让人的思绪随着若有若无的琴音游走起伏,获得乐音之外更加广阔的联想,这就是古琴特有而微妙的________。
古琴是抒怀寄情之物。
它形制小巧,音量不大,传播的范围有限,因此弹奏古琴,就好像人与人之间的________ ,需要选择一处比较雅致安静的环境。
古人视琴如圣物,往往将其当作陶冶自身、与天地万物融合的媒介。
古琴艺术的高妙之处就是将音乐艺术与人生境界相联,________ ,让人们伴随着音乐声徜徉在更清纯、幽雅的精神世界中,唤起内心深处的思想共鸣。
古琴传承千年,琴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高达________种左右,其中《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古琴谱的刊印发行直接推动了古琴曲目的交流和普及。
明末清初,古琴迎来了发展繁荣期,各个流派________。
受地域文化差异,以及师承和传谱条件的不同,古琴流派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古琴艺术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高达150种,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B .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有150种左右,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的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C .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高达150种左右,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的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高一上学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试题
智才艺州攀枝花市创界学校二零二零—二零二壹上学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高一语文本套试卷一共8页。
全卷总分值是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卷须知:2.选择题的答题:每一小题在选出答案以后,需要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之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答题: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在在考试完毕之后以后,请将本套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华民族在悠远文明历程中逐渐凝练出的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大生态观、大生命观,参天地赞化育〔参悟天地万物规律,帮助天地化育万物〕的生生意识和“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的生命关心,是中华民族生态文化历史积淀中最为广泛而又精微的局部。
其一,自先秦而下,古贤始终将天地人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构建了“三才〞思想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天地人和万物按照一定的时空秩序不断因应、互动和演化,关系错综复杂又具内在统一性。
古贤基于农业社会理论讲解天地人的不同作用和互相关系:天行有常,地养有宜,万物各有其性;人的职责是顺天时、量地力、尽物性,“赞天地之化育〞,辅佐天地成就“生生〞大德。
其中,既强调尊崇自然、顺应自然,又肯定人类参与天地化育的合理作为。
其二,参赞天地化育的生生意识蕴含着最深层的生命考虑和生态伦理。
所谓“生态〞,可以解释为生命与生命、生命与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状态。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好生之德,易经称“天地之大德曰生〞。
在先民的思想意识中,大千世界万物有情〔有灵〕,不但人类、动物、植物有生命,山岳、河流、渊池、洞穴、土地等也都有生命,认识自然、对待环境皆以生命为本,崇尚和谐包容。
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这既是一种思想境界,也是一种德性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比较文字学主要比较各种文字的历史演变、应用功能、形体和结构、传播和发展。
比较的目的,不仅是了解相互之间的差异性,更重要的是了解相互之间的共同性。
西亚的丁头字,诞生于五千五百年前,经过三千多年,到公元的前夜消亡了。
北非的圣书字,诞生略晚于丁头字,经过四千年,到公元后第五世纪消亡了。
汉字诞生于三千三百年前,比丁头字和圣书字晚两千年,现在有十几亿中国人在应用。
以楷书为主的汉字,在手工业时代使用了两千年,并未感觉有什么不方便。
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文字做出同步适应。
于是日本和中国掀起了文字改革运动,尝试改进汉字的应用功能。
最终解决了汉字电脑输入的困难,但这是电脑技术的进步,不是汉字本身的变化。
文字经过最初的图形符号时期之后,由于书写频繁,发生形体的“笔画化”,从任意线条弯曲变成有规范的线条格式。
原来变化无定的线条,经过同化成为数目不同的同类笔画,同时文字的形体发生继续不断的简化。
文字发展到成熟时期,基本符号从“无定型”演变成为“有定型”,又由“单体符号”演变成为“复体符号”。
复体符号的结合方式,汉字和丁头字或圣书字不同。
汉字把单体符号和复体符号写成同样大小的一个方块。
丁头字和圣书字把复体符号散开排列,成为一串并列的单体符号,可长可短。
“六书”是汉字造字和用字的原则,也可以用来解说与汉字形体相近的其他文字。
“六书”有普遍适应性是比较文字学的一项发现。
西方流传一个说法“文字跟着宗教走”,实际是“文字跟着文化走”,代表较高文化的文字,永远向文化较低的民族传播。
文字的传播和发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学习阶段、借鉴阶段、仿造阶段和创造阶段。
这在汉字身上最为明显。
文字的重大变化都是在文字传播到异族以后才发生的。
在原民族中间虽然经常发生形体量变,可是不容易发生结构的质变。
传播到异族中间以后,矛盾大,成见小,由此引起新的创造。
新的创造,特别是从意音制度变成表音制度,初期很难得到当地权威阶层的承认,只有文化低下的妇女们使用,被轻蔑的称为“妇女字”。
可是新的创造简单易用,经过地下传播,最终从民间文字上升为正式文字。
(摘编自周有光《语文通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西亚的丁头字、北非的圣书字,诞生时间均早于汉字,但使用时间都不及汉字长。
B.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日两国掀起了文字改革运动,共同解决了汉字电脑输入的困难。
C. 汉字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简化,单体符号和复体符号散开排列,形成了一个个方块字。
D. 汉字经历了学习、借鉴、仿造和创造四个阶段,体现了“文字跟着文化走”的特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概述了比较文字学的比较内容和比较目的,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
B. 文章将汉字、丁头字、圣书字进行了分析比较,介绍了这些文字的异同。
C. 文章列举实例,对文字形体演变中“笔画化”的内涵及变化方式加以解说。
D. 文章从历史演变、形体结构等不同角度对比较文字学加以阐述,层次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判断文字是否发展到成熟阶段,需要考察其基本符号是否由“单体符号”演变成为了“复体符号”。
B. 比较文字学注重研究不同文字间的共同性,研究者认为“六书”也可解说与汉字形体相近的其他文字。
C. 文字传播到异族中常会发生重大的变化,是因为巨大的民族矛盾导致异族对该文字进行了创新改造。
D. 民间文字简单易用,常在文化低下的人群中使用,经过一定时间的地下传播,才被认定为正式文字。
【答案】1. D 2. C 3. C【解析】【1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使用时间都不及汉字长”分析错误。
圣书字使用了四千年,长于汉字。
B项,“共同解决了……”分析错误,原文无相关信息,无中生有。
C项,“单体符号和复体符号散开排列”理解不当,这是丁头字和圣书字的演变方式。
故选D项。
【2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C项,“文章列举实例”分析有误。
文中未“列举实例”加以解说。
故选C项。
【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C项,“是因为巨大的民族矛盾导致异族对该文字进行了创新改造”分析错误。
文中是说“传播到异族中间以后,矛盾大,成见小,由此引起新的创造。
”故选C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梁启超:饮冰不凉热血魏宏运从1873年第一声啼哭到12岁外出游学,梁启超一直生活在家风“质朴端凝”的大家庭中。
梁启超从小在品德修养上深受祖父的影响。
每年上元佳节,祖父都要携诸孙到当地一座庙宇,对着庙内绘有忠臣孝子的图画指点而示之。
这些历史人物深深地激励着童年时代的梁启超。
清末民初,从政治到社会,从生活到心态,从思想到学术,都显现出一种半新半旧、亦新亦旧又互渗互动的状态。
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梁启超,日后却远超父辈“文死谏,武死战”的忠君思想。
在封建王朝的尾声,他以雏新思想为基础,写下了《新民说》《少年中国说》《中国不亡论》等名篇,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中,描绘出一个改天换地的强国之梦。
胡适对梁启超崇敬之至,他曾讲:“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指辛亥革命)如此之速耶?”毛泽东每当在《新民丛报》上看到梁启超的文章,都要反复地阅读。
那个时代的年青知识分子,几乎无一不受梁启超思想的洗礼。
在满清政府病入膏盲之时,社会上出现了两种主张变革的力量:一是由孙中山领导,主张从下层社会着手实施变革;一是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主张从上层社会着手实施改良。
1898年4月,康有为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了由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组成的保国会,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光绪皇帝于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
康、梁为之奋斗的事业,总算有了成果。
梁启超活跃非凡,为变法事业鞠躬尽瘁,显示了卓越的宣传和组织才能。
然而,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因,六君子遇难。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等地。
他在《去国行》一诗中表达当时的心境:“呜呼!济艰乏才兮,儒冠容容。
佞头不斩兮,侠剑无功。
君恩友仇两未报,死于贼手毋乃非英雄。
割慈忍泪出国门,掉头不顾吾其东……”在国外的游历和对西方各国的学习让梁启超的思想有了巨大的跃进,民权、民主、科学、自由等概念已深深扎根在他的心里。
回国后,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梁启超写出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旗帜鲜明地反对复辟帝制。
袁世凯得到消息,贿以“二十万元,令勿印行”,遭到梁启超的拒绝。
袁继之又派人威胁:“君亡命已十余年,此中况味亦既饱尝,何必更自苦!”梁启超则以蔑视愤慨的语气说:“余诚老于亡命之经验家也。
余宁乐此,不愿苟活于此浊恶空气中也。
”晚年梁启超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热衷讲学,把精力放在培养“新民”上。
从1921年底至1923年初,他像一台开足马力的机车,劲头十足,有时一周每天都有演讲。
梁启超的讲学是极为认真的,称得上是诲人不倦。
他的每篇讲稿都认真准备,绝不马虎。
凡已定好的演讲,即便遇到自己身体状况不佳,亦绝不停讲或改变日期。
有一个时期他心脏不好,医嘱多休息,但他并未依医生的话行事,继续大讲特讲。
还有一次,他坐马车,车撞坏了,人马俱倒在地上,他的头部和腿部均负有轻伤。
但当天他仍在南开讲演。
一旦因病误了学生的功课,他便惴惴然,觉得对不住学生们。
梁启超自号“饮冰”,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梁启超的满腔热血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浇灭的。
一直以来,他都希望国家富强,走向振兴,这也是他一生从事政治、从事学术最深情的理由。
(摘编自《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等资料)【相关链接】①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凡人?(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②在那家国受欺的艰难岁月,他的政治主张虽然屡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始终未变。
他讲是非,明大义,轻名利,重感情,严于律己,坦诚待人。
光明磊落。
(郭世佑《走近伤痕累累的梁启超》)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历史上的忠臣孝子故事,深深地激励着童年时代的梁启超,这也是他后来选择维新变法的根本原因。
B. 在新旧交织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梁启超,超越了先辈的忠君思想,为青年描绘着改天换地的强国之梦。
C. 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虽然很想报恩报仇,但他认为徒然死于贼手并非大丈夫作为,于是流亡日本。
D. 晚年的梁启超不谈政治,专心学术,热衷讲学,诲人不倦,即便身体状况不佳,他也绝不敷衍应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胡适受到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对他极为崇敬,胡适甚至认为,如果没有梁启超,辛亥革命难以成功。
B. 面对危难深重的时局,康、梁主张从上层社会着手实施变革,而孙中山主张从下层社会着手实施改良。
C. 梁启超流亡期间接受了民权、民主等思想,归国后面对袁世凯的威胁拒不合作,培养“新民”与之对抗。
D. 梁启超的政治主张虽因时而变,但他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却始终未变,他赤诚的爱国之心也始终未改。
6. 梁启超“饮冰不凉热血”,他的满腔“热血”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4. A 5. D6. ①积极宣传维新思想,影响青年人。
②投身戊戌变法,为变法事业鞠躬尽瘁。
③不受威逼利诱,旗帜鲜明地反对复辟帝制。
④致力教育事业,培养青年学子。
【解析】【4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