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4单元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案学期备课一、学生情况分析:通过上学期测试情况,学生总体上说比较爱学,对一些基础的知识大部分学生能扎实的掌握。

但也有部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又不扎实,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本学期将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切实提高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编排了9个单元教学内容,具体可分解如:一、有余数的除法,结合表内乘除法有利于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也为学习笔算除法打好基础。

二、时、分、秒。

三、认识方向,通过对物体方位和简单路线的判断和表述,发展空间观念。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发展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四、认识万以内的数。

五、分米和毫米,测量方面:认识分米和毫米。

这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初步形成了长度的观念的基础上安排的。

感受长度量的实际意义并加强测量的实践性。

六、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实际问题等等。

七、角的认识,图形的认识方面:认识角和直角。

这是在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认识角和直角是进一步学习图形特征的基础。

八、数据的搜集和整理,简单的统计表、不同分类进行统计在学生初步学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基础上学习用简单的统计表表达数据。

让学生体会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分类统计数据。

九、期末复习。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

(1)在把若干个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剩余”,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会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生活实际并通过学具操作,理解三位数的意义,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应用数概念和口算进行简单的估计和判断。

(3)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三位数加、减笔算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会对加、减计算进行验算。

(4)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已经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继续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新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4单元教案

新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4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p1-3页:例1、2,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经历把平均分的想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和余数的含义;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受有余数的平均分并能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感受除法意义的发展和延伸;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投影、小棒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小红在学校组织的歌咏比赛中获得了冠军,奖品是10支铅笔。

她想把奖品和自己的小伙伴分享,同学们,我们来帮她一起想一想,怎么分才合理,好吗?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1)正好分完的分法提问:如果让你来分10支铅笔,你打算怎样分?(学生同桌讨论,指名回答)每人分1支,可以分给10个小朋友;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5支,可以分给2个小朋友;小结:我们发现,像刚才小朋友们回答的几种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它叫做——平均分,而且分完没有剩余。

(2)有剩余的分法提问:如果小红每人分3支笔,那么最多能分给几个人了?会不会有剩余呢?[表格出示“3”和“?”]请学生取出10根小棒,每3支一份,分一分,再指名回答。

每人分3支,最多可以分给3个人,还会剩1支。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调整表格内的答案)追问:那如果每人分4支呢?请同学们动手拿小棒分一分,告诉老师结果是什么?指名回答:每人分4支,可以分给2个人,还剩2支。

小结:观察表格我们发现,后面两种分法,也是每人分得同样多,但是分完后铅笔有剩余。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4单元-教案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4单元-教案

本单元教材把认数的范围从百以内扩展到了万以内,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数的认识范围。

教材首先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大数,然后利用正方体这一直观模型的实际操作,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实际感受“千”“万”等数的具体含义;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等活动,学习读、写万以内的数;通过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大数普遍存在,学会认、读、写大数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数的大小的体会,需要教师的引导。

同时要引导学生不断体会“位值制”和“进位制”,这对进一步学习大数十分重要。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认识”,也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因此在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的意识。

更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数数的方法和规律。

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

它不但是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必须要切实地学好。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学具(小方块、计数器等)表示万以内的数;能识别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实际意义,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初步估计一些常见事物的多少,发展估计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意识1.优化教材的知识结构。

教材的知识结构既要符合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又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本单元的知识点较多,教材注意了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

[苏教版二上数学电子课本]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二上数学电子课本]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二上数学电子课本]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2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新苏教版)第四单元课题:千以内的数的读写第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百位、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思,能正确地读写三位数。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拟、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认真观察、思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三位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过程:先学探究一个一个地数,从489数到502.数位顺序表: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数位它们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读写两位数。

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46,提问:这个数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怎样写呢师在学生答复讨论后总结:这个数的十位上面是4,读作:四十,在十位上面写4;个位上面是6,我们读作:六,在个位上面写6.师在计数器上面演示:拨去刚刚个位上面的6个算珠问:这个数读作什么怎样写引导小结渗透:末尾的0不读,但是要写。

交流共享教学例3.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500问:这个数百位上面是几个算珠表示什么怎样写怎样读十位上有几个算珠怎样写要不要读个位上呢引导学生得出:5个百是500,读作五百。

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534问:这个数是由()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百位上怎样写怎样读十位上怎样写怎样读各位呢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1000.问: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读作什么预设A:有学生会读,就让他说出怎样读的为什么这样读。

预设B:没有学生会读,师问:这个数是由()个千组成的,怎样写怎样读哪几个数位没有怎样写呢怎么读出例如3的3幅图,请学生思考:我们读写千以内的数的时候都是从哪个方向开始的末尾有0的时候,我们怎样写要不要读总结:读千以内的数都是从左边开始读写的,也就是从最高位开始读写的,末尾有0的时候,我们不读,但是要写,并板书。

2.教学“试一试”出示“试一试”后问: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请你们在小组里面讨论。

小组汇报后总结:左图的末尾没有算珠,只写不读。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课十以内的数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地识别0-10之间的各个数- 能够正确地念出这些数- 能够正确地写出这些数- 能够用生活中简单的事例介绍这些数教学重点- 数的读法、写法、认识方法的启发- 数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 数的读写能力的培养- 数与生活实际之间联系的启发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数字卡片等教具- 教师准备好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用数字卡片和图表向学生介绍数字0-10,并领读。

2. 自主研究让学生用纸笔写一遍0-10并让他们互相核对。

然后让学生到班内或家庭中寻找出现的数字,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拓展巩固教师自编简单的比大小、数的顺序等题目,让学生自己解决,练他们的读写能力。

同时,让学生思考数字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第二课数0教学目标- 能够准确地理解“零”的含义和用法- 能够正确地念、写、用“零”教学重点- 对数字“零”的理解和应用- “零”在分数中的位置教学难点- 数字“零”与数子“0”的理解- “零”的应用教学准备- 数字0和分数的图表等教具- 学生练用纸和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数出0-10中的数并问学生哪个数是最小的?学生回答后将学生的答案用图表表示出来,其中包括0这个数。

2. 自主研究让学生用纸笔完成0的写法,然后让他们实际感受0的意义,例如在食品包装盒上观察0。

同时,让学生了解零在分数中的位置。

3. 拓展巩固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如何用“零”来表示数字?”“在1/15中有几个零?”等让学生进行小讨论,在讨论中打破“零不是很重要”的观念。

第三课数1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地认识数“1”- 能够正确地念、写、用“1”- 能够找出生活中的数字1教学重点- 1的阅读、写出、认识方法- 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教学难点- 数字“1”的读写能力- 如何正确地理解数字“1”教学准备- 数字1的图表等教具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让学生举手并说出一个恰当的数,然后教师将学生的答案用图标表示出来。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万以内的数》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万以内的数》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万以内的数》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万以内的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万以内的数的读写法,认识数的大小比较,以及数的组成。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能力,能够读写几百几十几,但是对于万以内的数,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过渡到万以内的数,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万以内的数的读写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万以内的数的读写法,能够正确快速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2.让学生认识数的大小比较,能够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

3.让学生了解数的组成,能够分析数的组成。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万以内的数的读写法,能够正确快速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2.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数的大小比较,能够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配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万以内的数。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万以内的数卡片,用于学生操练和巩固。

3.教学奖品:准备一些小奖品,用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数一数图片中的物品数量,从而引出万以内的数。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万以内的数,引导学生认识并读写这些数,让学生初步了解万以内的数的读写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数的大小比较游戏,使用数卡片进行操作。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数的大小,进一步巩固对万以内的数的认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数的组成,引导学生分析并说出数的组成。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数的组成的理解程度。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科辅导教案044课题:有余数的除法页码: 1-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正确列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观察、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准备圆片11个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提问:你能看图列出两道除法算式吗?根据图说说,这两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二、新课。

1.摆一摆。

请小朋友拿出10个圆片,按照老师的要求动手摆一摆。

(1)10个圆片,每组2个,可放几组?(2)10个圆片,每组5个,可放几组?(3)10个圆片,每组3个,可放几组?还剩余几个?(4)10个圆片,每组4个,可放几组?还剩余几个?根据学生操作后汇报的结果,填出下表:2.思考:请你观察一下,以上分圆片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把一些物体平均时,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

这个剩余的数,在除法算式中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板书:余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3.10个圆每组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怎样列式计算?10个圆每组分5个,可以分给几人?怎样列式计算?10个圆每人分3个,可以分给几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除法?(平均分)分给几人?有没有分完?还剩几个?这1个还能再分一组吗?为什么?这剩下的1个能不能不写了?在算式中怎么表示呢?师板书:10÷2=5(组)10÷5=2(组)10÷3=3(组)……1(个)10÷4=2(组)……2(个)商的单位是什么?余数的单位是什么?为什么单位不一样?教师小结:像这样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怎么读呢?(点名读,板书:10除以3等于3余1,)如果把10个圆片分给6个人,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生独立列式并写出读作,师板演,生互相核对,再点名说各部分名称)三.练习1.想想做做1下面我们来独立分一分!听口令!①拿8个圆片!(师也拿出8个圆片,××最快!最轻!)继续!每4个一份,开始分!(××最快!)②还是8个圆片,每3个一份,开始!(××最快!)都分好了?!③第2题,谁来读一读?这样,我们还是用圆片代替分一分,并且填写,开始!2.想想做做23.想想做做3 (同桌互说,指名说,齐读)4.游戏:7个圆片!3个一堆!开始!有没有余数?8个圆片!9个、10个、11个,怎么老是要不没有余数,有余数不是1就是2呀?怎么没有余3啊?肯定是圆片太少了,你们再加几个分分看!教后记:课题:有余数的除法页码: 3-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准备2个盘子图片、7个梨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答。

苏教版新教材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新教材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新教材全册教案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总第1 课时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总第 2 课时
五.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总第 3 课时
五.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总第 4 课时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总第课时
五.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总第课时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总第课时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总第课时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总第课时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总第课时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总第课时
六.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总第课时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总第课时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总第课时
五.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总第课时
五.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总第课时
六.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总第课时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总第课时
六.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总第课时。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6课时 大约数的认识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6课时 大约数的认识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6课时大约数的认识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约”数的含义,能够正确使用“大约”进行数的估计。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大约”数的概念及运用。

2. “大约”数的估计方法。

3. “大约”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大约”数的含义,掌握“大约”数的估计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大约”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卡片、实物模型等。

2.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大约”数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大约”数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大约”数的含义。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约”数的估计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大约”数的估计。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大约”数的理解和运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6课时大约数的认识苏教版2. 板书提纲:(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重点与难点(4)教具与学具准备(5)教学过程(6)课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大约”数的认识。

2. 拓展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大约”数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收集学生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建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学改进: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在本教案中,教学过程的设计需要详细且具有可操作性,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地理解和运用“大约”数的概念。

(完整版)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推荐文档

(完整版)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推荐文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试商的方法,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熟练地
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口算
7×7
9×6
21÷3
3×4
24÷8
12÷2
35÷7
4×7
6×9
48÷8
18÷2
56÷7
2、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是怎样很快找到合适
这 1 枝是剩下的,它是 10 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 3 人后面
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③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 10÷3=3……1 中,
10、3、3 分别叫什么?1 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 除以 3 等于 3 余 1 。
6
商 2。 想法三:二五一十,2 和 5 相乘的积最接近 12,又小于 12,所以商 2。 想法四:12 里面最多有 2 个 5,所以商 2。 提问:12 的下面该写几,为什么?“10”表示什么? 12 个减去分掉的 10 个,还剩下几个?所以横线下面写几?这个“2”表示什
么?(表示剩下的 2 个,这个 2 就是余数) 提问:谁能说出横式的计算结果? 在上面的谈话过程中逐步完成板书。
④观察比较:
10÷5=2、10÷3=3……1 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
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4) 谈话:你能把表(2)中每人分 4 支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反馈交流:10÷4=2(人)……2(枝)
10÷6=1(人)……4(枝)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 除法》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 除法》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第1~3页)1.让学生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能正确表达商和余数,能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让学生通过操作、思维和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重点: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课件、小棒。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与数打交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不信,你瞧!(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情景图)师:在学校组织的科技知识竞赛中,豆豆和小朋友们齐心协力赢得了冠军。

老师奖给豆豆10支铅笔。

豆豆想:这10支铅笔可不是靠我一个人得来的,我要分给大家,让大家和我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

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师: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每人分2支、每人分3支、每人分4支……)师: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4支、5支呢?……让我们来分一分吧!【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情境,把数学问题置于现实生活中,使学生具有亲切感,从而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渗透“生活数学”的意识】1.教学例1。

师: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请一个小组上台来分一分。

学生演示分法,展示分的结果。

师: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后有没有分完?现在我们一起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记录表)师:如果每人分3支、4支、5支,分别可以分给几人呢?你能用上面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分的不同结果记录下来吗?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观察以上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把10支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1-4的乘法口诀教案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1-4的乘法口诀教案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1-4的乘法口诀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The teaching plan of multiplication formulas for mathematics 1-4 ofthe second grade primary school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1-4的乘法口诀教案教材说明: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主要用途为训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用数字去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得在能严谨地思考,并有更多良好的解决方法,进而促进全面发展和提高。

内容已根据教材主题进行配套式编写,可直接修改调整或者打印成为纸质版本进行教学使用。

课题:1-4的乘法口诀本课初备课时共2课时,本课第1课时个人复备栏闵燕妮教学目标:在教师帮助下,经历2、3、4和1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计算有关的乘法题。

重点难点: 1. 在理解的基础上书记1~4的乘法口诀。

2. 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及来源,能正确运用学过的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情境图片口算卡小棒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1多媒体演示老师带着4组小朋友(每组4人)去公园的场景。

播音:今天的天气真好,一(1)班的王老师要带孩子们去儿童乐园玩。

她带了多少个小朋友? 青青:4+4=8,8+4=12,12+4=16,4+4+4+4就等于16!阳阳:我有比你更简单的方法呢!青青:我才不信呢! 2谈话:小朋友,阳阳确实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你们想学习吗? 揭题:1、2、3、4的乘法口诀。

(板书)谈话:走,我们随老师他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吧!二、学习新知 1谈话: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小朋友都跑到儿童乐园里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去玩了。

大家一起随王老师去看看吧。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复习(2)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复习(2)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复习(2)一、教学目标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巩固对于二位数的认识和理解。

2.让学生了解“单位”和“十位数”的概念,掌握十位数的增减方法。

3.能够熟练使用加减法,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单位”和“十位数”的概念。

2.能够掌握十位数的增减方法。

3.能够灵活应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有效地区分十位数和个位数。

2.能够熟练运用加减法算出数学问题的答案。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1.上课前老师通过课件或打印出来的相应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的习题,重点突出单位、十位数、个位数的区别以及十位数的增减方法。

2.课上通过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巩固学生对于数字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掌握不进位和进位的方法。

3.复习一般可以分为整体复习和重点加强复习,在整体复习中通过老师口头帮助学生回想上节课学习到的内容,而重点加强复习重点是突出学习重点,加深对学生难点的记忆。

(二)讲解1.口诀。

为帮助学生记忆,老师给出一些口诀,例如:“顶呱呱,底最小,个位上千百百”,或是“上千位零下一点,下个位一样算,进一到底加一,退一到底借一”等,以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2.实际运用。

老师可以通过班级实际例子,如资金分配、物品购买等,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自主尝试增强记忆。

### (三)练习3.手写计算。

老师提供练习题,运用口算向手写计算的过渡,巩固学生的加减法运算;4.游戏练习。

通过游戏的形式,如贪吃蛇游戏、数码消消乐等,也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复习。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教师讲授、学生互动、口算突出、实际操作和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的效率,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六、教学评价1.强调及时性,老师对学生的答案和思考进行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2.注意评价的公正性,不只关注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更要关注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和兴趣,从而充分发挥评价在学习中的作用。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五单元课题:认识分米和毫米第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

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厘米)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

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

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

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板书)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一)认识分米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

(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

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你能换种说法吗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2.万以内数的认识-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2.万以内数的认识-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2.万以内数的认识-苏教版教学目标1.掌握1-1000、1001-9999的位置大小关系;2.能正确快速地读出、写出以及拼读1-1000、1001-9999等数;3.能正确地快速地填出1000以内的最大值、最小值,增加量、减少量等。

教学重点1.数的位置大小关系;2.数的拼读;3.最大值、最小值、增加量、减少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1.最大值、最小值、增加量、减少量的计算。

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内容1. 选择知识通过让学生选择两个给出的数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培养学生的比较大小的能力。

2. 观察练习通过观察图表等形式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

3. 记忆练习通过数的读法复习,扩大数字的理解范围。

4. 计算练习通过填空或计算的形式实践数的大小关系,并培养计算能力。

教学方法1.游戏教学法通过形象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2.讨论教学法通过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图像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引入课题;2.统计1-10000以内,5的倍数有几个;3.通过游戏教给学生数的位置大小关系。

第二步:学习新知识1.讲解、演示最大值、最小值、增加量、减少量;2.看图自填。

第三步:巩固练习1.熟记1-10000的数的读法;2.互相比大小,填空找数。

第四步:拓展实验通过拓展游戏的方式拓展数及复合数的大小关系。

总结通过本讲的学习,学生们已掌握了1-1000、1001-9999的位置大小关系;能够正确快速地读出、写出以及拼读1-1000、1001-9999等数;并且还能够正确地快速地填出1000以内的最大值、最小值,增加量、减少量等,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本讲通过游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图像教学法和计算练习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有效性。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课整十整百的认识与把整十整百分成若干份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表示整十整百。

2.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把整十整百分成若干份。

3.学生能够掌握用图形、实物或其他教具模拟表示整十整百。

教学重点1.整十整百的认识与表示。

2.把整十整百分成若干份的方法。

教学难点1.整十整百的认识与表示。

2.多种方式模拟整十整百的表示。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由教师准备的模拟表示教具,如计数器、珠算、磁棒、图形卡片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图,让学生识别其中表示整十整百的数字,引导学生认识整十整百。

2. 认识整十整百(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整十整百的概念和表示,如10、20、100、200等。

3. 把整十整百分成若干份(30分钟)教师提供多种方式把整十整百分成若干份的方法,如图形卡片拼接、计数器操作、磁棒组合、珠算计算等。

4. 模拟表示整十整百(10分钟)教师通过提供模拟表示教具,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表示整十整百,如用珠算表示整百数,用计数器表示二十个十元,用磁棒表示五个二十元等。

5. 巩固练习(5分钟)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分解、表示整十整百。

6. 复习(5分钟)回顾整节课的知识点和方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整十整百的认识和表示,学生了解并掌握了多种把整十整百分成若干份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对整十整百的认知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PPT和模拟表示教具的选择上需注意保证教具的易操作性和呈现性,使得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教学内容。

最新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范文

最新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范文

最新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范文小结既是课堂教学的结束语,又是强化教学重点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好的总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最新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最新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范文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练习本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1、谈话。

师:同学们,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生:大熊猫。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晶晶是一个可爱的大熊猫,它十分好客,今天它请来四个小伙伴来它的家里做客,它给每个朋友都准备了竹笋作为午餐,可是,晶晶该怎样把竹笋分给他的朋友们呢?你们知道吗?生: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那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黑板(出示例3课件),晶晶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晶晶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呢?生:平均就是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那接下来,我们用小棒代替竹笋,用4张纸表示4个盘子,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来把这些竹笋平均分一分。

(请一名同学来上台演示一下)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者三个三个地分,但是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生: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课件)表示的含义。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第3课时 算盘认数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第3课时  算盘认数

第3课时算盘认数教学目标:1.认识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掌握下珠和上珠在档位上面表示的意义。

2.能正确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3.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教学难点:1~9在算盘上面怎样表示。

教具准备: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师拿出算盘说:老师今天带来一位新朋友,看你们认识他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算盘认识千以内的数。

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4.(1)认识算盘。

提问算盘上面有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课件上面动态介绍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

在介绍档位的同时从右往左分别介绍各位档、十位档、百位档、千位档。

你们认识它了吗?请你们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

小组里面和你的同桌分享一下你刚学习到的算盘部件的名称。

教师边指边问,学生独立回答。

(2)学习在算盘上面表示1~9.师:计数时,我们要拨珠靠着中间的梁,只有靠着梁的算珠才能参加计数。

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师边拨珠边板书。

出示教材上“下面算盘上表示的数各是多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充分讨论后集体评价后教师引出:第1幅图: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4,表示有4个一。

第2幅图:十位档上面的算珠是3,表示有3个十;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7,表示有7个一。

第3幅图:十位档上面的算珠是6,表示有6个十;个位档上面没有。

第4幅图:百位档上面的算珠是8,表示有8个百。

十位档上面没有,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2,表示有2个一。

第5幅图:百位档上面是9,表示有9个百。

你会写出这些数吗?请你们在教材第34页上面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集体评价。

2.学拨珠。

我们看刚才的图,你能在上面的几幅图中找出1~9的数吗?你会在个位上面拨出1~9的数吗?出示例4的两幅图和下面的五福图。

学生尝试拨珠,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收集反馈信息。

下面我们跟着教师后面拨一拨,教师示范正确的手势拨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

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

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

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

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

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

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

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

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

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

然后把平均分铅笔的事情数学化,用除法算式表示分法及其结果,联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余数的知识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2支,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3支或4支、5支,各可以分给几人?这是已经教学过的,“按每份是多少”进行的平均分。

学生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自主进入“操作求解”的状态。

上面的平均分中,有些全部分完,有些没有全部分完。

教材要求学生把分的结果填入提供的表格里,观察表格反思上面的分铅笔活动,体验平均分10支铅笔,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继续分了,从而获得分东西可能会“有剩余”的感性认识。

例题教学的基础知识是:把有剩余的平均分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学生已经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已经会写出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的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多少或分成了几份。

现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既要写、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还要完整理解有余数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所表示的内容和表内除法算式一样,算式的余数表示还剩下的、不够再继续分的数量。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材为学生设计的学习线索是:接受并理解教材所作的示范→模仿教材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1)作出示范。

教材从学生操作以后所填写的表格里,提取“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3人,还剩1支”这个事实,写出除法算式“10÷3=3(人)……1(支)”,指出算式里的“1”是“余数”。

教学时需要带领学生了解算式中每一个数、每一个符号的具体意思,整体理解算式的含义,体会这道算式比表内除法多了“余数”,这是由于平均分东西没有全部分完所造成的,从而知道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2)模仿中体验。

教材要求学生根据“10支铅笔,每人分4支,可以分给2人,还剩2支”这个事实,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初步学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学生需要模仿上面已经写出的有余数除法算式来写,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的含义与表内除法一致,只是多了“余数”,学会在算式里表示余数的方法,感受有余数除法和表内除法的不同。

2. 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在摆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发现并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个规律。

“余数都比除数小”使有余数除法的结果唯一。

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应该理解除数和余数之间的这种关系。

“余数都比除数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规律,学生理解这个规律会有一些困难,他们需要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经历感性认识上升成理性认识的过程。

例2教学“余数都比除数小”,安排学生进行摆正方形的活动。

创设的活动情境是:摆1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用8根小棒,像这样用12、13、14、15或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学生遵照教材的安排,依次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并不困难。

他们根据摆的结果,也能在教材上填写表示各次操作过程的除法算式,以及反映各次操作结果的表格。

这就丰富了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①用12根小棒或16根小棒摆正方形,小棒正好用完,没有剩余;用13、14、15根小棒摆正方形,都有剩余的小棒,为什么剩下的小棒根数分别是1根、2根、3根?②用12、13、14、15根小棒都是摆成3个正方形,用16根小棒摆成4个正方形,为什么多了1个正方形?③如果用17、18、19、20根小棒摆正方形,余数可能超过3吗?随着学生想明白这些问题,他们就理解了这里的余数只能是1、2、3的道理。

这样,“余数都比除数小”就不再是一个生硬的、机械记忆的知识,而是意义体验的一个数学规律。

练习一给出如下表格,要求学生计算并填表。

被除数15161718192021222324除数3333333333商余数教材指导学生观察余数的变化,发现表格里余数那一行从左到右依次是0、1、2、0、1、2……,感受余数不会是3或比3大的原因,又一次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配合两道例题编排了一次“想想做做”,着重帮助学生巩固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主要包括:根据摆小棒活动及其结果,写出有作数除法的算式;看着平均分物体的图画,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指导学生练习这些题目,应要求学生以“把……(什么),怎样平均分(每几个一份或平均分成几份),结果怎样、余多少”的方式,讲述操作活动和图画意思,并把这些内容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应引导学生注意商的单位名称以及余数的单位名称,体会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余数表示剩下的数量,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如果把总数量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商和余数的单位一般不同;如果把总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商和余数的单位一般相同。

这次“想想做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都是由操作活动得出,或者从图中看出来,还不能通过计算得到。

3.教学除法竖式,让学生理解竖式的结构,学会求商的思考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笔算。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利用乘法口诀求商,要把商和除数相乘,要用被除数减商和除数的乘积。

如果把上述的这些计算写成竖式,记忆的负担就被分散,思维难度就会降低。

如果用口算进行有余数的除法,思维与记忆的难度相当大。

所以,教材让二年级学生笔算有余数的除法,不要求他们口算出商和余数。

计算有余数除法和计算表内除法一样,都利用乘法口诀求商。

但求出有余数除法的商,比计算表内除法难许多。

况且,表内除法的商与除法相乘的积刚好等于被除数,而有余数除法的商与除数的乘积小于被除数。

因此,本单元例3教学除法笔算,由易到难地先安排表内除法的竖式,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

(1)教学表内除法的竖式,主要介绍竖式的结构以及书写格式。

除法竖式和学生已经熟悉的加、减法竖式很不一样,学生较难接受。

例3先教学表内除法的竖式,从解决实际问题切入:妈妈买了12个苹果,每4个放一盘,放了几盘?学生很容易列出除法算式12÷4=3(盘)。

教材告诉学生,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同时给出了这道除法的竖式,并对竖式的各个部分作出解释。

教学这个竖式,要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介绍竖式的“除号”及其写法,指出被除数、除数、商的书写位置。

商除数)被除数34)12……对齐被除数的个位写第二步,讲述用竖式计算的过程,一般是“除—乘—减”三步。

“除”即利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商3,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乘”即把商3和除数4相乘,把乘积“12”对齐着写在被除数的下面(表示3盘分掉12个苹果);“减”即用被除数12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12,得到差“0”(表示苹果全部分完,没有剩余)。

34)12120……商3乘除数4的积,分掉的苹果数……12减12的差,苹果全部分完,没有剩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试着写出9÷3、30÷6的竖式,体会除法竖式的形式、结构以及书写格式,为接着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作好准备。

(2)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重点放在“怎样求商”上面。

例3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时,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改变上面的实际问题,从表内除法引出有余数的除法,列出算式,让学生通过操作得出商和余数。

例题用图画给出12个苹果,要求学生每5个放一盘,在图画中圈一圈,得出可以放2盘,还余2个,并填写除法算式12÷5=□(盘)……□(个),把教学引入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步,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让学生体会求商的思考方法,并注意竖式中的余数。

学生已经知道被除数、除数、商在竖式中的位置,能够写出下面的样子:25)12(这时的商“2”是由操作得到的)学生也知道竖式中要写出商与除数的乘积,还要计算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并写出差。

25)12102……商2和除数5的乘积,表示2盘分掉10个苹果……12减10的差,表示还剩余2个苹果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体会:竖式中的商“2”应该怎样想到。

联系前面进行的操作活动,可以这样想:“12里最多有2个5,商2”,即12能够分出2个5,不够分出3个5,应该商2。

这是例题的教学重点,必须帮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思考方法。

教学还要引起学生注意:由于苹果没有全部分完,有剩余,所以除法竖式中有余数。

竖式中的余数,是被除数减商与除数乘积的差。

学生学会有余数除法的笔算,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逐步学会求商的思考方法。

为此,“想想做做”里有以下的安排。

①第1题仍然先操作学具,得出商和余数,然后用竖式计算,让学生继续体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的写法。

这时的商,既是摆小棒活动得到的,也可以是在竖式上想“9里最多有4个2”“11里最多有2个4”而得到的。

②第2题把有余数除法与和它相对应的表内除法组成题组,如16÷4的竖式与18÷4的竖式为一组,24÷3的竖式与23÷3的竖式为一组等,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求有余数除法的商,从16÷4商4,联想到18÷4也商4(因为18接近16,且稍大于16);从24÷3商8,联想到23÷3商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