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3课时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1

合集下载

岳麓版历史高一必修1(随堂作业与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_第3课_word版有答案

岳麓版历史高一必修1(随堂作业与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_第3课_word版有答案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随堂作业——练双基一、选择题知识点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汉武帝主持政务后,有意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传统。

他的做法中不可能包括( )A.频繁换相B.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C.设立中朝D.设立三省六部,分割相权答案:D解析:汉武帝为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采取种种措施削弱丞相的权力和影响力,A、B、C三项皆属于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代,汉朝时不可能出现,故本题选D。

2.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

依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分析可知,本题选C。

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3.唐朝三省各部门、各官吏之间相对独立和互相制约,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有审议、封驳权,但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

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书省独享决策权,门下省独享裁决权B.它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享C.三省分权能够制约皇权,保障体制内民主D.能减少但不能杜绝中央决策失误和官僚腐败答案:D解析:依据“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可知,A、C两项错误;B项错误,唐朝属于封建社会。

三省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和官僚腐败,但不可能杜绝,故本题选D项。

4.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世史》中谈到唐朝中央官制时,评价某机构为“天子的秘书官”,该机构应是( )A.尚书省 B.门下省C.中书省 D.吏部答案:C解析:“天子的秘书官”,应指为皇帝草拟和颁发诏令的中书省。

5.“三司之职……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

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材料描述的可能是下列哪一时期的官制( )A.秦朝 B.汉朝C.宋朝 D.明朝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三司”“总国计”“通管盐铁、度支、户部”等并结合选项分析可知,材料描述的应是宋朝的三司制。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 南北朝时期一种重 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
汉武帝任人唯亲是出了名的,卫青:皇后卫子夫同 父异母的弟弟,霍去病:皇后和卫青大将军的外甥。为 了重用卫青,他不惜打击李广等老将,每次出征,他们 的装备和士兵都优于其他将领。此外在作战任务上,把 重要的,出彩的任务交给他们,而把诱敌,掩护之类的 苦差留给老将们,卫、霍的成功是踩在老将们的肩膀上 取得的。
资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唐人赵嘏(gǔ)的诗,见 《唐摭言》卷一引,形象地刻画出进士登第的难度。正因其难,一旦登第就 名闻士林,被比作登龙门,意味着可以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了。所以当时张瑰 兄弟八人,七人进士出身,一人制举(由皇帝特旨召试)出身,兄弟集会时不 要制举出身的坐在一起。足见进士科在各科之中,是最为人所看重的。以后 各朝沿袭科举制,实际就是沿袭进士科。 资料二: 贞观年间是进士科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贞观末年,唐太宗扩大进士 科,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对于唐朝前中期科举制的兴盛,无疑起了推动 作用。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做官的途径.
加强思想控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 举 。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除了。
张之洞
袁世凯
三、监察与谏议
“谏”是古代下对上的一种进言 形式,意为直言规劝,使之改正 错误;“纳谏”即指受谏者采纳 忠言。古代中国,盛世数出,但 观盛世之形成,可以认为它与统 治者的思想开明、善于纳谏、广 开言路等很有关系。
A.行政管理
C.监察官吏
B.访贫问苦
D.缉捕侦查
7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 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的意义在于 ( )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岳麓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岳麓版必修1
——钱穆《国史新论》
【史料应用】 (1)史料一民谣反映的是哪一制度?出现这些弊端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反映的是察举制。原因:察举制的主要环节是主管官员推荐, 他们往往借以培植亲信,发展个人势力;一些人为了谋取推荐则沽名钓誉,作 假求名。
(2)史料二中的选官制度与史料一中的选官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2.谏议制度 (1)目的: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2)隋唐时期:_门__下_省____负责谏议和封驳。 (3)宋代:出现了独立的_谏__官___机构——谏院。 (4)明清: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
3.评价 (1)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__方_割__据____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_皇__帝___过 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 败和__低_效___现象。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 P10“唐代三省六部示意图”,思考:从中可以读出 哪些有效信息?
【提示】 (1)决策、审议、执行机构权力分解。 (2)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终集权于皇帝。
教材整理 2 选官制度
1.“世卿世禄”制:西周至春秋时期。
2.军功爵制度:战国至汉初。
3.察举制和征辟制:汉武帝时期。
【答案】 (1)制度:世卿世禄(世官制)制、察举制、科举制。依据:血缘、 德才、考试成绩。
(2)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限制了徇私舞弊,相对公平公正;提高了官员文 化素质;形成社会重学风气。(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编后语
被动的听课变成了一种积极、互动的活动。这对提高我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口头 表达能力,以及考试时回答主观题很有帮助的。实践证明,凡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学习进步特别快。上课的动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式: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SY)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SY)
服上的图案。
课堂设问
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 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情景材料
材料一 据史料介绍,唐太宗李世民曾是一位“广 开言路,虚心纳谏”的贤明君主。在魏征与唐太宗合作 的17年里,魏征给唐太宗提了几百条意见,唐太宗基 本上都采纳了。 后来有一次由于魏征的直言明谏,唐太宗回到后 宫后见长孙皇后发恨道:“总有一 天要杀掉这个乡巴佬!”唐太宗到 了晚年,不大听得进批评意见了, 那些敢于进谏的大臣也先后去世, 他跟大臣们议事,常是夸夸其谈, 唯己是从,刚强高傲,日胜一日。 集思广益的“耳顺”被阿谀奉承的 “顺耳”声所替代……
科举制
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一切以呈 文为去留”,自隋产生后,为历代所沿用,直到 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
作用:1)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 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 民文化素质。
2)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 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课堂设问
说一说 “九品中正制”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它最终被科举制所取代?
九品中正制
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 制度。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 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 所管人物,定为九等,政府据此以授官职。” 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 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 九品中正制实质是察举制。
请你说一说军功爵制与“世卿世禄” 制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世卿世禄”制度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西周选官用人的主要途径是世卿世禄制度, 这种制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 被破坏而遭到破坏的。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3.重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
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古代政治制度的价值。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过程。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逐渐深入,但对于成熟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及其影响尚缺乏系统、全面的把握。此外,学生在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时,往往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对政治制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b.分析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推动作用。
c.评价夏商西周时期世袭制、分封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搜集相关史料,了解古代政治制度成熟时期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如秦始皇、唐太宗等,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人物介绍。要求突出其在政治制度发展中的贡献,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4.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关于古代政治制度成熟时期的选择题或简答题试卷,包括10道题目,涵盖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及联系。
2.各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课堂分享,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系列关于古代政治制度的练习题,如选择题、简答题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涵盖了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及联系,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古代政治制度进行合理的评价,比较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异同,提高历史比较思维能力。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汇总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考试概述】:本单元考试热点有:宗法制、分封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秦始皇维护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刺史制度、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宋代的“二府三司”制、行省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军机处。

第1讲:先秦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重点考向】1.分封制、宗法制2.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律、秦的选官制度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的政治制度(BC2070-约BC1046)(1)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上的公共权力。

(2)出现了王位世袭制度。

(3)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4)商朝在中央设置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松散,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2.西周(约BC1600—BC771年)(1)分封制选官特点:世官制,贵族子弟继承祖权。

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其时代称为封建时代,与封建社会不同。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权利:可以再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瓦解:铁器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在现在表现为:姓氏、地名影响:前期:疆域扩大,对边疆开发起了积极作用;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后期:诸侯在领地内有很大的自主权,为分裂割据创造了条件。

本周末年,井田制瓦解,分封制难以维持,王权衰弱。

【数字法解读分封制】:一个目的:“拱卫王室”;一个原则:“同姓不昏”。

二种分封形式:人口和土地三个分封对象:王族、功臣、贵族四项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宗法制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用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血缘和政治紧密结合;大小宗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对性。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以及演变,秦汉宣官制度的内容,科举制;秦汉、隋唐、明清监察制度的内容。

理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科举制作用的变化;正确评价古代的监察制度。

1、 能力目标:通过认识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和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通过对三省六部制的学习,借鉴其长处,做到古为今用;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中国队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科举制教学难点:监察与谏议制度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以来,政治制度不断成熟,在官制、法制、科举选官制度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些突出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怎样走向成熟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哪些突出特点?这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 秦汉的中枢权力机构(秦——三公九卿,西汉——中朝)教师讲解: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已经了解从秦朝开始,皇帝位于全国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时的中枢决策机构是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牵制,避免了大权旁落局面的出现。

从秦朝开始,中国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这一体系中,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矛盾处理得好,就能使国家安定,百姓安乐,处理不好政局就容易出现动荡。

在秦朝以后,中枢权力体系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而不断变化。

汉承秦制,西汉时一开始继续沿用三公九卿制度,但到了汉武帝时,为了提高皇帝的权威,于是起用一些级别比较低的官员作为他身边的办事人员,这些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形成宫内的决策班子,号称“中朝”,这样就使得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机构“外朝”,沦为了执行一般政务的行政机构。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太 尉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仆
三公九卿制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2.西汉武帝时:建立中朝
皇 中 尚 书 令 决策机构 朝 侍 中 常 侍

执行机构
外 丞 相 九
朝 御 史 大 夫 卿
太 尉
有事上报
随置三公 事归台阁
3.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 三
度 支
帝 相权反弹 威胁皇权

盐 铁 户 部
宋代:二府三司制
枢密院
行政
中书省
财 政
财 政
军政
门下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归入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归入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5.元朝:一省制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 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实行一省制的原因:
元疆域空前,政务繁多,为提高效率,巩固统治。
军功爵制
商鞅
有军功者,各以率(凭借)受上爵......宗 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 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 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 商君列传》
统一后的秦朝还以军功选官是否适应 时代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 响?
评价: 激励了许多将士为国效力,但不再适用和平时期。
皇帝的烦恼之官员监察
思考1: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 制度?
1.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是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
思考2: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 为什么?
2.概念区别: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 谏议的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历史: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7(岳麓版必修一)

历史: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7(岳麓版必修一)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吴楚七国之乱的平定
周亚夫 (?—前143),西汉名 将,沛(今江苏沛县)人;汉初大 将周勃之子; 少时喜读兵书,智谋过 人。汉后元六年(前158年),匈奴 大举侵犯,他以河内郡守任将军, 驻军细柳(今陕西咸阳市西南), 治军谨严,训练有素,汉文帝至细 柳劳军,亦须服从营中规定,被誉 为真将军。汉景帝时爆发吴楚七国 之乱,他率军讨伐,断敌粮道,3个 月平定叛军。在历史上,周亚夫以 治军严谨、统军破敌而享有盛名。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导入
杯酒释兵权图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的斗争曾长期延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该图显示 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即是这一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
郭子仪 (697—781),华州郑县(今陕 西华县)人,唐代大将;以武举积功,官至 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等。安史之乱,他以朔 方节度使率兵与李光弼合军击败史思明,并 与李率师五万至灵武,拥立肃宗,拜为兵部 尚书、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关内河东副元 帅;后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升中书 令,封汾阳郡王。唐德宗嗣位,尊为“尚 父”。
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 国。故文帝采贾生之议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之册, 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陡。而籓国自析。自此以来, 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皇子始立者,大国不过十余城。 长沙、燕、代虽有旧名,皆亡南北边矣。景遭七国之难,抑损诸侯,减黜其官。 武有衡山、淮南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2.汉武帝: 中朝
六 部
3.东汉: 尚书台
制 的
4.魏晋南北朝: 三省六部制萌芽

立 5.隋唐: 三省六部制

其 演
6.宋:
二府三司制
变 7.元:
一省制
元: 一省制
皇帝
中书门下
行政
度 支
财政
盐 铁
户 财政 部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枢密院
军政












秦至元前期的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从中可看到中央官 制变化的哪些特点和趋势?
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唐选)拔房官玄员龄时等《会晋徇书私》舞卷弊四五,《难刘以毅传》 选(拔2)出概真括正材有料用二的中人的才主,要因观而点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二、选官制度
朝代
西周 战国、秦、西汉初
汉武帝 东汉末、魏晋南北朝
隋唐 明清
制度 世卿世禄
军功爵制 察举征辟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八股取士
三、谏议()
朝代
隋唐 宋朝
机构 门下省 谏院
职能 谏议和封驳,可以对宰相决策提出异 议,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的意见。
独立的谏官机构
活学活用 请尝试对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 进行综合评价。
材料一 据史料介绍,唐太宗李世民 曾是一位“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 贤明君主。他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 衰;以人为镜,可观得失。”在魏征与唐太宗合作的17年里, 魏征给唐太宗提了几百条意见,唐太宗基本上都采纳了。
三 省
2.汉武帝: 中朝
六 部

高中历史政治历程第一单元第3、4课时笔记

高中历史政治历程第一单元第3、4课时笔记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 隋唐:三省六部制( 1)运行机制: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 2)影响:A.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B.相权分割,利于加强皇权2.宋朝:分相权:“ 中书门下” — -- 行政、枢密院—军事、“ 度支、盐铁、户部” —--财政3. 元朝:一省制既中书省,宰相权势过重二 .选官制度1、汉朝选官制度: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制: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宋元科举制度:隋文帝:开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政府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作用: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三,监察与谏议1. 秦朝“ 三公” 之一的御史大夫掌管监察2. 汉武帝: A. 中央由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B.地方上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3.隋唐时期正是形成谏议制度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4..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5..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啦,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

又设有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

在地方省级机构还设有专门负责司法。

监察的按察使司.四.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一)西汉:刘邦建立,于公元前 202 年,定都长安汉高祖: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出现郡国并立局面汉景帝:前 154 年,采纳贾谊、晁错(《削藩策》)建议削藩,引发“七国之乱”。

2022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后巩固提升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

2022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后巩固提升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这是三省六部制的图示,该制度创设于隋唐时期,故选B项。

2.有史学家认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是指( )A.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使宰相能各司其职B.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彻底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D.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又使宰相能各司其职,故选A项。

该制度没有消除皇权和相权的矛盾,B项错误;该制度和地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两项。

3.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

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关键词是宗族的家谱,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有关,故选C 项。

4.《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

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材料中的“给事中”应属( )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六部,门下省具有批驳、审议的职能,故“给事中”应属门下省,故选A项。

5.“(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

”这表明三省六部制( )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C.有效地限制了皇权的滥用D.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得出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三省六部制“有利于皇帝的集权”可知不利于限制君权,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下的中央官制,而不是民主制度下的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目标]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背景:汉朝初期,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还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判断正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吸收秦朝速亡教训基础上的合理选择。

( ×)解析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暴政而非是郡县制,所以,汉初改变郡县制而实行郡国并行制,并不是吸收秦亡教训的合理选择。

误区警示“推恩令”≠废除封国“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唐朝: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享有较大自主权,安史之乱之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朝(1)措施(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问题思考史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思考作者对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措施有什么看法?答案看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4.元朝(1)措施: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唐朝(1)措施:中书、门下和尚书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2)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3)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高一历史第1单元知识清单

高一历史第1单元知识清单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清单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线索:一是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分封制向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转变;二是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第1课时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识清单: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内外服制度;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神权色彩浓厚。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建立:(前1046年----前770年)2.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殷商降族、先代贵族3.权利与义务:(1)权利-诸侯建立诸侯国(土地、人口和设官员、建武装、征赋役等)(2)义务-诸侯要服从、要朝觐、要纳贡、要出征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②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5、弊端:各诸侯国保持了较强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离心力、必然会形成分裂割据局面。

★宗法制1.目的:A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B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核心:嫡长子(即宗子)继承制度3.体系:大宗和小宗(相对、双重)4.特点:分封与宗法相结合,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5.作用:①(对家族)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②(对政权)强化王权,保证“世卿世禄”6.工具:礼乐制度(实质: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和主要依据★归纳: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1、血缘关系与政治制度相结合;2、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3、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制度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一)夏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

2.政治制度:(1).王位继承制代替禅让制。

政治权利由“传贤”演化成传子,家天下制度从子开始。

(2).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二)商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商。

2.政治制度:(1)主要的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

(2)商王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二)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把姻亲、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诸侯国。

2、历史渊源:由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修改而来。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功臣姻亲以及先代贵族。

4、关系(1)权利:分封对象得到土地、物资、武装和人口。

(2)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交贡赋;跟随周王作战。

5、作用(1)周王的势力范围扩大,疆域增大(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加强。

(3)形成了严密的等级序列6、崩溃: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最终导致分封制的彻底崩溃。

(三)宗法制1.含义: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渊源: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的。

3.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权利财产土地继承方面的矛盾4.特点(1)、嫡长子继承制(2)嫡长子被称为宗子,地位最尊贵(3)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4)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5)周天子居于绝对统治地位,等级森严(6)适用于同姓范围5.作用(1)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了各级贵族的特权(2)有利于防止内部纷争、凝聚宗族,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3)大小宗的区分和长幼关系的确立,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四)礼乐制度1、定义: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2、作用: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族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重难突破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实施法则,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使政治隶属关系与血缘关系机密结合。

2014年岳麓版 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件

2014年岳麓版 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件

B
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 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 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 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D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 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 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 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 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为什么实行一省制,实行之后有何 影响?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政务繁忙, 需要提高行政效率,巩固统治。 影响:到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过重, 不时卷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 争,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 动荡。
地方行政体制演变:
元朝行省制度
西汉郡国并行制度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
1、实行行省制 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2、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1.西周时期是如何选任官员的?这 种制度是如何被破坏的?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西周宗法分封与社会等级图
结论:西周选官用人的主要途径是世卿世禄制度, 这种制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被破 坏而遭到破坏的。
2.军功爵制在战国时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完成了统 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秦朝还以军功作为选官的依 据,是否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 影响?
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
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 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 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循公,坚守直道, 唐代初年君权受到三省宰相和法律的制约。 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自主学习】填写成长资源第13页自主研读部分。

【阅读思考】1.概括秦至隋唐中枢权力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内容及职权运行情况如何?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有什么影响?3.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4.宋元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统治者制定选官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并概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

6、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分别的选官标准是什么?分别评价一下这三个制度、7.监察与谏议【问题探究】1、唐大明宫是唐长安城中最大的一处皇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其父李渊营造的消暑“夏宫”。

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样的?2、从课本P10最后一段小字中提炼出元朝为什么要实行“一省制”?3.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但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唐宋时期的许多诗人官员出身于进士,而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化名人却不是状元或进士而是落第秀才,你能举例说明吗?结合以上材料和设问,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评价。

4.如何认识:P12小字提到的:孙中山五权分立学说中的“弹劾及考试两权”?5.思考: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监察机构的发达、完备,是我国古代官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监察机构及职能愈来愈强化,而明清时期专门的谏议制度却没有了。

说明了什么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皇帝或大臣,你的工作、言行能否受到监察制度的有效约束?当时的制度环境对你是否会有影响?【课堂小结】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有哪些?2、汉唐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巩固练习】1.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才服兵役。

2020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课件: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2020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课件: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 (1)秦汉:官员监察制度确立。 ①秦朝:_御__史 __大 ___夫__掌管监察。 ②汉代 a.御史府的长官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 b.汉武帝设立__刺__史__,负责监督郡国长官,刺史统属于御 史府。
(2)明清时期 ①中央:设有_都__察__院___与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 ②地方: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__按__察__使__司__。 2.谏议 (1)隋唐: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的_门__下__省___可以对皇帝的 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2)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__谏__院__。
——《朱子语类》
问题 1:据史料一,概括唐朝“三省”职权的分配以及唐朝 中央机构行政运作的程序。
学生试答: 提示:职权分配:中书省负责政令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审 核;尚书省负责政令执行。 运作程序:中书→门下→尚书。
史料二:(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 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 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 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3)影响 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__士__人__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 治的社会基础。 ②促进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大批的 __高__素__质__人__才__。 ③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分界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以隋唐为界,分为两大阶段。隋唐 以前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以门第族望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其方式 有世袭和任命两种;隋唐至明清时期是以才学为选官依据,采取 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出 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明了皇权与 相权斗争的延续。宋朝以另外的方式继续分割相权,元朝出现反 复,出现权力集中的现象,相权一度得到扩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程标准]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1)时间:________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2)内容①三省:________省负责起草诏令,________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____、户、礼、兵、____、工六部。

(3)作用①相互牵制和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分割________,避免权臣专权,加强了________。

2.演变(1)宋代: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三司分割相权。

(2)元代:只设__________,长官为宰相,六部归入中书省。

3.评价(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发生了深刻变化。

(2)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__________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选官制度1.战国至汉初:实行________制度。

2.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____________(1)原因:为适应和平年代需要设立。

(2)内容①________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

②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________征聘人才。

(3)评价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__________的需要。

②容易任人唯亲,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容易形成小集团。

3.隋唐时期:实行____________(1)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社会需要。

(2)过程①__________时规定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后分设不同科目推荐人才。

②隋炀帝时设__________,以________取士。

③____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的制度。

(3)影响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__________。

②促进了__________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③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三、监察与谏议1.目的:维护__________的正常运转,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2.历程(1)监察制度①秦朝:____________兼管监察。

②汉朝:御史大夫专管监察,________监察地方。

③明清:在中央设都察院、监察御史、“科道”;在地方,省级机构有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①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____________负责谏议和封驳。

②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________。

③明清取消了专门的谏议机构。

3.评价(1)积极方面:在整顿________,打击地方____________,维护中央集权,谏正________过失,防止决策________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方面:不能从根本上约束________的无上权力,也未杜绝官僚队伍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现象。

知识点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阐明了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②形成了中央机构间的监督制约机制③实行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④皇权置于相权的制约之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2.下列哪一项不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A.三省职权划分明确,分工合作B.不容易出现大权独揽的宰相C.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D.较秦汉,丞相更能发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功能3.有的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C.中央设立“三公”D.确立三省六部制4.《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A.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和财政B.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加大各部的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D.分割军队的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知识点二选官制度5.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6.清代公布殿试金榜右图告示中获得进士出身金榜题名的人是通过什么途径( )A.毛遂自荐B.立军功授爵C.凭才学科举获得功名D.出洋留学,功成名就7.江苏有一显赫家族,世世代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当地官员前来贺喜时赠送的条幅:“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

”这一条幅能够提供的信息不包括( ) A.早在汉朝,保存该条幅的这一家族就已经成为名门望族B.文人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C.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特别重视科举考试D.这一显赫家族的祖先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知识点三监察与谏议8.秦朝设置的御史和西汉设置的刺史,其相同的职能是( )A.执掌军政大权 B.负责审核政令C.负责草拟政令 D.负责监察事务9.明朝中央机构中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是( )①御史大夫②监察御史③六科给事中④按察使司A.①②③ B.②③④C.② D.②③10.中国隋唐时期的监察、谏议制度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杜绝了官僚队伍中的腐败现象②有利于国家统一③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④从根本上约束了皇帝的无上权力A.①②③ B.②③④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二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请完成:(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2)唐太宗认为宰相的主要作用是什么?(3)唐朝宰相的权力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

”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慢主惘时,实为乱源。

材料三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

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4)如果你是皇帝,你会采用哪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知识清单一、1.(1)隋唐(2)①中书尚书②吏刑(3)②相权皇权2.(1)中书门下枢密院(2)中书省3.(1)古代政治体制(2)国家体制二、1.军功爵2.征辟制(2)①察举制②社会(3)①官僚队伍②荐举人被荐人3.科举制(2)①隋文帝②进士科试策③唐(3)①社会基础②官僚体制三、1.国家机器2.(1)①御史大夫②刺史(2)①门下省②谏院3.(1)吏治割据势力皇帝失误(2)皇帝腐败低效对点训练1.A [材料内容从侧面反映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

材料中“相正以否”、“相防过误”、“勿上下雷同”等内容,反映了三省之间相互制约,以减少决策失误的目的。

但三省的设置,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故④表述错误。

] 2.D [隋唐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得以加强。

]3.D [A、C两项发生在秦朝,B项发生在汉武帝时期。

]4.B [“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表明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政权,而财政由三司掌握,故选B。

]5.D [对应如下:秦朝军功授爵制——功绩;汉代察举制——品行才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声望;隋唐科举制——考试成绩。

]6.C [从图注涉及到的时代及“进士出身”等信息可知与科举制有关。

]7.A [科举制开始于隋唐时期,汉朝不可能出现“进士及第”的“天子门生”。

] 8.D [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西汉武帝时设置刺史,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9.D [①是秦汉时期的监察官员,④是明代地方监察机构,均不合题意。

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

由此可见,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都是明朝中央负责监察的官员,②③正确。

]10.C [中国封建时代的监察、谏议制度都是为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服务的,不可能“从根本上约束了皇帝的无上权力”。

腐败是专制制度的伴生物,在专制时代官僚队伍中的腐败现象无法杜绝。

所以,①④不正确。

]综合运用11.(1)先由宰相等集体议政,再由皇帝最后决断。

(2)唐太宗认为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3)宰相是皇帝直接任免的官吏,必须依照皇帝的意愿行事;三省机构中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

12.(1)察举制。

世卿世禄制。

(2)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3)科举制。

隋(或隋唐时期)。

(4)科举制。

原因:能够选拔出高素质人才,利于提高办事效率和巩固统治。

教材问题解答自我测评1.说明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

因为在三省六部制确立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削弱了中央主要大臣的权力,从而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2.(1)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2)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