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喻文化视域下的新型师生关系研究
后喻文化时代背景下师幼关系的重构
后喻文化时代背景下师幼关系的重构作者:宋燕来源:《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5年第04期宋燕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和学前教育。
有个中班的幼儿教师在讲大自然的动物一课时,她告诉学生:“孔雀的羽毛展开后很漂亮。
”有位小朋友马上举手说:“老师,我在电视上看过科普节目,孔雀的羽毛展开后,不仅是漂亮,它展开的尾巴上的图案像很多眼睛,也可以吓唬敌人。
”可见,孩子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了解更为丰富的知识,老师有时候应该向孩子们学习。
事实上,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现在的幼儿教师要清楚,在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正如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米德在其名著《代沟》中提出,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可以把人类文化的发展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所谓后喻时代,指的是在当今高科技时代的某种条件下,晚辈或学生由于掌握了一定的新知识、新技能,给先辈或教师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时代。
文化反哺是后喻时代的最基本特征。
米德在文章中提及:“如果说过去存在若干长者,凭着在特定的文化系统中日积月累的经验而比青年们知道得多些。
那今天却不再如此。
”“后喻时代”,幼儿通过网络或其他手段可能会比家长和老师更早、更多地获得信息,当幼儿对事物的感知与教师所教知识发生冲突时,幼儿会大胆或无情地对教师的“教育”进行评价或批判。
社会在进步,教育也在发展,如果我们的学前教育依旧停留在老观念上,势必会滞后于时代。
面对后喻文化的挑战,幼儿教师需要做三件事情。
一是要转变心态。
时代的进步,幼儿的层出不穷的新思路新想法都会给幼儿教师前所未有的挑战。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教师的思想、知识往往会停留在一定的基础上,而幼儿通过更多的手段会更早、更多地获得信息。
当对事物的感知与教师所教知识发生冲突时,幼儿会大胆或无情地对教师的“教育”进行评价或批判。
这时要求幼儿教师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教师既是学生的导师、学生的朋友,也是学生的学生的新观念。
“后喻文化”背景下导师与研究生师生关系探析
[摘要]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不断普及,拓展了新一代高校研究生获取资讯的渠道。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知识传递,已悄然进入了“后喻时代”。
这种现状不仅给研究生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也逐渐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本文主要探析了“后喻文化”背景下,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引导研究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关键词]“后喻文化”;研究生培养;师生关系[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03-0022-02“后喻文化”背景下导师与研究生师生关系探析宗云燕缪祥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2016年3月March ,2016University Education [收稿时间]2015-10-29[作者简介]宗云燕(1978-),女,云南昆明人,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学。
缪祥彦(1981-),男,云南嵩明人,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艺术学、民族学。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研究生教育模式的选择与构建,关系着科研教育的质量。
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特性。
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日益普及,促使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逐渐步入“后喻文化时代”。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梳理和总结当代高校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师生关系的实际现状,积极探索构建更通畅、更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后喻文化”的内涵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结合现代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内涵,从文化知识传递的方式入手,深入探究了人类文化知识传递模式,提出了举世闻名的“三喻文化”理论。
她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指出,“文化的传播分为‘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其中,‘前喻文化’是指长辈向晚辈传授知识经验,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的文化;‘同喻文化’是指长辈和晚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是年轻人因为对新观念、新科技良好的接受能力而在许多方面都要胜过他们的前辈,年长者反而要向他们的晚辈学习,形成所谓的文化反哺”。
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师生关系论析
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师生关系论析摘要:后现代师生关系具有交往互动、平等对话、个性多元和关心理解等基本特征。
后现代主义对构建现代师生关系的启示:在教育交往中构建“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构建“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在课程学习中构建“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师生关系;基本特征;构建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现代教育对师生关系的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纵观中外教育史,对师生关系问题的理论研究最典型的就是“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这两种观点都表现为教学过程中主体分离的师生观。
即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绝对客观地理解为“主体一客体”关系,而非主体间的“人与人”的关系。
无论“教师中心”还是“学生中心”,都具有各自的合理性,其目的都是在努力使学生获得知识,以达成各自的教育目的。
但这两种理论却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而且是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无法更好地认识并适应教学的特殊性,使得师生对自身的角色特点都无法保持一个清醒的意识,师生关系在理论上难以协调,从而无法真正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开展。
教师应怎样教,学生应怎样学,师生之间应如何互动,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立场和观点下,对该问题的解读不同,并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现代教育虽历经洗礼却依然处于困境之中,要使教育走出这一困境,重新审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与地位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后现代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1.交往互动教学活动是建立在交往基础之上的教与学的统一。
师生交往的内在目的就是要打破主体的封闭性并形成主体间性,使主体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从而达成真正意义上的“视界融合”。
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并不是教育中固有的关系,而是立足于主体间性的在师生相互作用的交往关系中形成的。
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师生才能彼此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主体体现出自身的生命价值,从而实现个性发展的目标。
师生的互动是双向的,既存在教师对学生智力、人格等心理发展和行为的影响,也存在学生对教师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新型师生关系的探究——基于后喻文化视阈
地 动起来 。掌握 正确 的学 习方法 是提 高学 生 成绩 的重要 途径 ,教 师导学一般从 预习 一 E 、作 业 、考试等方 面进 课 行有 意 、有序 、有机 的指导。如让学 生通过预习 “ 习已 复
知 ”来 促 进 “ 自学 新 知 ” ,使 新 旧 知识 融 会 贯 通 ,为 学 习
新 型 的 师 生 关 系 强 调 的 是 教 师 与学 生 的 共 同参 与 ,共
化 和后喻文化。其 中,后 喻文化即 由年轻一代将 知识文化
传递 给他们生活在址 的前辈的过程 。后喻文化 时代的悄然
而至在 一定程度上导致师 生关 系的变革 ,对 现有师生关系
是一种挑战。
一
、
师 生 关 系 :传 统 向 新型 的转 化
复 强 化 。 正 如 钱 梦 龙 老 师 所 说 :“ 定 要 把 学 生 教 活 。 ” 一 “ ”是 语 文 教 学 的 精 髓 所 在 。 活
著名语文教育家 吕淑湘老师说 : “ 成功的教师之 所以
成 功 , 因 为把 课 教 活 了 ” ,“ 果 说 一 种 教 学 法 是 一 把 钥 是 如 匙 , 么 在 各 种 教 学 法 之 , 有 一 把 总钥 匙 , 的 名 字 就 叫 那 还 它 做 ‘ ’ 。” 活
人们普遍认 同长者为师 ,社会赋予教师很 高的权威 。他们 的知识体 系 、人生观 、价值 观等被称 为先进 的象征 ,直接 影响着年轻一代的进步与成 长。 随着社 会的进步 与发展 ,传统 的师生关 系 已经不能适 应后 喻 时代 的教 育 。 “ 子 不必 不如 师 ,师不 必 贤于弟 弟 子”, “ 教学相长 ”之 类的思想逐渐 出现。学生获取信息 的渠道越 来越多 ,诸如 网络 、书籍 、影 视等 。随着年级 的 升高 ,学 生对教师 的信 任程度却在减 弱。基于此 ,新 型师 生关系的出 现无疑对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
试论“三喻文化”视野下的师生关系
试论“三喻文化”视野下的师生关系摘要: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的不同方式提出后喻文化、并喻文化及前喻文化。
本文阐释了三喻文化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分别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我国师生关系的发展状况,对如何构建未来师生关系提出了几点思考。
文化即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化的传递模式不仅影响着教育的价值,而且影响着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而教育不仅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理念、目的、内容等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特定的文化价值,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更是被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
本文将以“三喻”文化为理论基础,探讨在三喻文化理论构架下我国师生关系的发展阶段,并对未来师生关系的发展提出几个构想。
一、“三喻文化”的内涵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M?米德在《代沟》一书中,依据史前文化、有史时期的文化和二战以来当代文化之间的基本差异,依据文化传递的不同方式,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当论及“未来重复过去”型时,我用“后象征”(postfigurative);论及“现在是未来的指导”型时,我用“互象征”(cofigurative)这个词;在论及年长者不得不向孩子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经验这种文化类型时,我就用“前象征”(prefigurative)这个词。
[1]后喻文化又称后象征文化,即所谓的“老年文化”,是一种面向过去的文化,是一种变化迟缓、难以觉察的复制性文化,缺乏疑问和自我意识的,其基本特点是长者是社会的权威,是整个社会的楷模,更是年轻一代的楷模,年轻一代的生活是既定的,前辈的过去就是他们的未来,他们必须也只能承袭前辈的发展之路,文化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向和方式,由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传授逐步传授。
并喻文化又称互象征性文化,其典型特征是现在是未来的指导。
它是一种平行的文化传播模式,即文化在年龄相仿的同一代人之间相互传递的模式;它也是一种过渡性的文化,肇始于后喻文化的崩溃之际,既掺有后喻文化的因素,也暗含了前喻文化的性质。
后喻文化视域下的“师生互动”
切, 也是晚辈在成人之际将要经历 的一切 ” , 所以
文化传递 的过程就是 晚辈不断传承长辈积 累的文 化遗 产 , 促 进社 会 文 化延 续 与发 展 的过 程 。并 喻 文 化是 指 晚 辈与 长 辈 向同辈 中优 秀 的人学 习 , 除 了战 争、 移民、 宗教信仰等原 因造成 的文化 断层迫使 晚 辈失去长辈的引导 , 工业社会的到来 、 科学知识 的 传播 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 人们以当前流行的先进文 化作 为 范式来 学 习和传 承 。后 喻文化 是指 长辈 向 晚 辈学习。米德指出 , “ 古往今来 , 没有任何一代能像 现在的他们这样了解 、 经历 、 吸 收 在 他们 眼前 发 生 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 。” 互联 网技术的发展 , 知识 的更新 , 思维方式 的开放 多元 , 使得后辈在获得 知
孟秋霞: 后喻文化视域下的“ 师生 互 动 ”
・1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情感 上 始 终扮 演 着专 制 、 权威 、 领 导者 的角 色 , 在 互 动 中展 现 出一 种 不 容置 疑 的态 度 和行 为 , 在这 种 氛 围的浸 润 下 , 学 生慑 于 教 师在 学识 、 情理 上 的地位 , 在 互动 中缺 少 自主 性 , 从 而走 向一种 被 动 屈 从 自在 的互动 方式 。我们 常 常会发 现课 堂上 师 生会 针对某
・
1 2・
《 教 学与 管理》2 0 1 5年 8月 2 0日
后喻文化视域下的“ 师生互动”
孟秋 霞
( 青 岛大学师范学 院, 山东青 岛, 2 6 6 4 0 0 )
双喻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新型师生关系探究
2018年第9期教师教育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
[1]从相互学习与经验交流视角看,前喻文化指晚辈向长辈学习的文化环境;并喻文化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文化。
在当今高职院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既存在学生向老师学习的前喻文化,也存在老师反过来向学生学习的后喻文化。
当两种文化理念在师生之间发生交汇和碰撞,就构成了师生关系的“双喻文化”背景。
前喻文化中师生长幼有序,尊卑分明,处于较远的隔离状态;后喻文化则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教师权威被边缘化,师生之间缺乏相互认同和尊重,容易形成冲突和对立。
双喻文化作为这两种文化理念的整合和优化,弥补了单一前喻或后喻文化在师生关系建构中的不足,为高职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奠定了文化基础。
双喻文化给师生关系带来了哪些影响?在此文化背景下,应该构建什么样的新型师生关系?如何构建这种关系?这成为高职教育进行供给侧改革,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基于双喻文化建构高职院校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一)双喻文化内涵双喻文化是对当前同时存在的前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整合。
双喻文化不是前喻和后喻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两者结合基础上的重构和升华。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通过对两种时代文化因素的优化和权重分配,构成了基于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双喻文化背景。
双喻文化时代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社会文化强调民主、自由、平等以及真理的探索。
在此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知识、经验、文化与技能传递是双向、多维交叉和开放的。
前喻文化、后喻文化和双喻文化内涵及其对应的师生关系特点见表1。
双喻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新型师生关系探究汪炜冠,陈丽君(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65)摘要:在玛格丽特·米德提出的“前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理论基础上,尝试将两种文化融合,分析高职院校“双喻文化”环境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喻文化重构师生关系
三喻文化重构师生关系三喻文化重构师生关系文化,存在于教学活动中。
美国当代杰出的文化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Margaret Meed)在《未来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
所谓三喻文化,就是后喻文化(Postfigurative Culture)、同喻文化(Cofigurative Culture)、前喻文化(Prefigurative Culture)的合称。
通俗地讲,后喻文化是指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向传递,即年长者向年幼者传授、年幼者向年长者学习的文化;同喻文化是指按照同龄人互动的方向和方式传递,即同辈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传授、相互学习的文化;前喻文化则是指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向传递,即年幼者向年长者传授、年长者向年幼者学习的文化。
现代社会文化已经由“后喻”文化发展到“前喻”、“同喻”、“后喻”并存的文化。
Internet的出现更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方式。
在三喻文化并存的社会里,教育的价值取向已经由复制转向创新。
教师权威在三喻文化并存的社会中展现了新的特点:由制度因素形成的外塑权威逐渐弱化,由个人知识、智慧和人格所形成的内塑权威日渐丰富。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和智者的化身、绝对的权威。
学生好奇的提问中或许就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创新的种子。
教师的任务是去点燃火种、引导这些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不是把年青学子的求知欲泯灭在萌芽状态。
在互动师生关系的构建中,教师的主动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发展、成才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同时,教师要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作为学生,也应该通过大学文化的浸润,成长为一个不仅能够生存,而且懂得生活,能够主动实现生命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俱佳、内涵丰富的“人”。
从后喻文化视角解读师幼关系
从后喻文化视角解读师幼关系后喻文化也称“青年文化”,这是年轻一代将知识传递给它们前辈的一个过程。
在后喻文化中,代表着未来的是儿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幼关系遭到了挑战。
我们应该建立新型的师幼关系:幼儿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幼儿教师是与幼儿共同活动的探索者;幼儿教师是虚心的“学习者”;幼儿教师是幼儿平等对话的伙伴。
标签:后喻文化;新型;师幼关系一、后喻文化的提出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格丽特·米德在其《文化与承诺》一书中,从文化传递方式的差异出发,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
前喻文化是指晚辈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之间;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
[1]她把后喻文化称之为“青年文化”,这是一种和前喻文化相反的文化传递过程,即由年轻一代将知识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过程。
后喻文化是一种不折不扣地“反向社会化”,在这一文化中代表着未来的晚辈,而不再是他们的祖辈、父辈。
后喻文化理论基于二次大战以来迅猛的的科技革命和社会变迁。
科技革命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带来了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年轻一代在开放的环境下长大,其获得知识的能力强,信息占有量大。
社会文化变化加剧再加上多元文化的影响,面对着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和新规则,年长者受自身旧有传统和经验的束缚,很难适应这种变化,相反年轻一代头脑灵活,对新鲜事务的敏感性和吸收性强,能够以他们理解的方式对最新发展现象做出反应,并以先进的思想观点、生活方式、时尚潮流来影响成年人。
在这个全新的历史时代前,年长者的经验不可避免的丧失了传喻的价值,人类已经将自己所熟悉的世界泡在身后,开始生活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时代里。
[2]米德把年轻人的反叛归结于老一代人的落伍之上,她认为真正的交流是对话,对话双方是平等的,独特的文化传递方式(即后喻方式),决定了在这场对话中虚心接受教益的应该是年在一代。
在儿童成为主宰的后喻文化里,传统的师幼关系受到了挑战,建立对话型、学习型的师幼关系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后喻文化视域下师生代际鸿沟的弥合
《教 育 科 学 研 究 》, 于 川 , 2017年 第 l2期
随着 我 国 中小 学 标 准 化 建 设 的 推 进 , 学 校 管 理 的 规 范 化 已 基 本 实 现 , 并 逐 步 向 精 细 化 管理 阶 段 迈 进 。 但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出 现 了种 种 误 区 :误 区 一 ,认 为 精 细 化 即 制度 f4s, 制 定 工 作 手 册 ,将 教 师 考 勤 、 教 学 管 理 、 学 校 活 动 等 统 统 形 成 制 度 ;误 区 二 ,认 为 精 细化 即 数 量化 ,将 学 校 的 一 切 工 作 都 量 化 处 理 :误 区 三 ,认 为 精 细 化 即 细 致 化 ,矫 枉 过 正 地 将 “细 节 决 定 成 败 ”推 向极 端 ,特 别 关 注 细 节 ,陷 入 忽 略 “精 ” 的 窘 境 。 因此 ,要 理 性 反 思 学 校 精 细 化 管 理 的理 念 ,避 免 在 操 作 中的 误 区 ,在 具 体 应 用 过 程 中 应 注 意 以下 问题 :首 先 ,精 细 化 管 理 应 明确 目标 ,然后 将 目标 具 体 分 解 , 再 根 据 岗位 职 业 的 要 求 ,细 化 到 人 :其 次 ,精 细 化 管 理 应 依 情 况 而 定 ,一 些 程 序 化 的 决 策 较 为 适 合 精 细 化 管 理 ,而 非 例 行 活 动 往 往 不 适 合 精 细 化 管 理 ;再 次 ,精 细 化 管 理 应 注 重 数 据 的 深 加 工 , 通 过 对 数 据 的 分 类 、监 控 ,建 立 学 校 管 理 质 量 保 障 机 制 ;最 后 , 精 细 化 管 理 应 注 重过 程 监 督 , 以 消 除偏 差 ,建 立规 范 。
试述“后喻文化”下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
“ 后喻 文化 ” 这个 概 念 最 初 是 由美 国社 会 学
家玛格丽特 ・ 米德在其最后一部著作《 文化与承 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 的研究》 中提出的。从
文化传 递 的方式 出发 , 米德 将 整个 人 类 的 文化 划 分 为 3种基 本类 型 : 前喻 文化 、 并 喻文化 和后 喻文
试述“ 后喻文化 ” 下新型师生关 系的建构
李 倩
( 中共新乡市委党校 , 河南 新乡 4 5 3 0 0 7 )
( 摘要] 后 工业 时代 的到来 , 使社会 的文化意识 形态逐步 由“ 前喻文化 ” 、 “ 并 喻文化” 过渡 到了“ 后喻文化 ” 。在这种
文化意识形态 的影响下 , 传统的师生关 系必然遭到严重地冲击 。只有建构起 一种民主平等 、 和谐融洽 、 合作 互助 的新 型
一
代学 习 , 成 为 受 教 育 的对 象 。可 见 , 在“ 后 喻 文 化” 中, 担 负着文 化传 承 责任 的是 晚 辈 , 而不 再 是 他们 的父 辈或祖 辈 。
二、 “ 后喻 文化” 下师生关 系的变化
、
何谓“ 后 喻文化 ” ?
“ 后 喻文 化 ” 是 一 种 文化 反 哺 现 象 。它 事 实 上 肯定 了年轻 一代在 文化承传 中对 年长一代 实现 “ 再 社会 化” 的促 进作用 。因此 , 在“ 后 喻文化 ” 背 景 之下 的师生 关系必然 与传统 文化下 的师 生关系 有 着很 大 的不 同 。由于科学技 术 和生产力水 平 的
因此不可避免地丧失了传喻的价值。不仅如此,
年 长者为 了获取 全新 的经验往 往不得不 向年轻 一
术的发展 , 网络信息的蔓延, 历史 已经迈人了一个
后现代视野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后现代视野下的新型师生关系王帅英【期刊名称】《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年(卷),期】2015(000)011【摘要】后现代主义崇尚差异、多元,主张开放、创造,否定中心、等级等理念,为审视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师生之间如何实现由不平等的“我—他”关系转变为主体间的“我—你”关系,并形成主体间的耦合互动,本文通过重新定位教师观、学生观,尝试构建后现代视野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Post -modernism advocates difference and diversification ,supports opening up and creation ,and denies the concepts of center and rank .It provides new perspective to review the cur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 does unequal I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come inter -subjective I -You relationship and achieve inter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By re -positioning view of teacher and students , this paper tries to establish new-typ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under perspective of post -modernism .【总页数】4页(P47-50)【作者】王帅英【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天津 3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5【相关文献】1.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师生关系解读 [J], 毕桂香2."平等""对话""沟通"——后现代视野下的师生关系 [J], 姜燕华;胡春梅;焦兴青;张勇国3.后现代主义视野下师生关系的思考 [J], 方卉4.后现代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J], 刘小双5.“我和你”——谈后现代教育理论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J], 乔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喻文化背景下师生关系的重构
后喻文化背景下师生关系的重构后喻文化背景下,大学师生关系出现新特点,传统的独断型、权威型和依附型师生关系逐步解构与消融;新型的民主型、尊重型和示范引领型师生关系正在重构。
构建通畅、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师生关系是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因其所处经济基础和历史阶段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阶段性和差异性。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时代,人类传播文化知识的途径发生根本性改变,正逐渐步入“后喻文化时代”。
如此形势下,梳理和总结当代高校师生关系的实际现状,积极探索构建更通畅、更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后喻文化”的内涵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运用现代传播学相关理论,从文化知识传递方式角度,探究了人类文化知识传递模式,提出了举世闻名的“三喻文化”理论。
她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指出,“文化的传播分为‘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其中,‘前喻文化’是指长辈向晚辈传授知识经验,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的文化;‘同喻文化’是指长辈和晚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是年轻人因为对新观念、新科技良好的接受能力而在许多方面都要胜过他们的前辈,年长者反而要向他们的晚辈学习,形成所谓文化反哺”。
二、“后喻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文化特征“后喻文化”在普通大众层面上又被称作“青年人的文化”。
在文化传播途径方面,与“前喻文化”的传播途径正好相反,主张晚辈把文化知识传递给长辈,也就是所谓长辈转过身子向晚辈学习。
是典型的“反向化”发展模式,是对人类社会几千年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颠覆。
即便如此,长辈的经验和知识并非完全失效,只是由于社会的激烈变化,使得长辈的知识与经验不再像农业文明时代一样对晚辈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而原先处于被教化地位的晚辈也能够有机会和资本“反客为主”,充当教化者的角色而已。
在后喻文化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特征,当代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后喻文化时代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思考
后喻文化时代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思考作者:陈娟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0期摘要: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
师生关系是否融洽,不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素质提升,而且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文章从后喻文化的内涵入手,分析了目前高校存在的后喻现象,阐述了后喻文化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并从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实行师生平等对话、建立合作共享模式、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后喻文化师生关系构建思考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已进入“后喻文化”时代,学生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烈,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传统师生关系面临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梳理和总结“后喻文化”对高校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积极探索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后喻文化”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1],将文化的传播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前喻文化”,即长辈向晚辈传授知识经验,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第二种是“并喻文化”,即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第三种是“后喻文化”,即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2]。
后喻文化,也称之为“青年文化”,指年轻人相较年长者而已,对新观念、新科技具有更强的接受能力,年长者反而要向晚辈学习,形成所谓的“文化反哺”[3]。
在学校里,后喻文化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等,“后喻现象”体现最明显的就是“老师也有不知道的东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学到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比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更多,教师不再是第一手信息的获得者,也不再具有唯一的话语权,学生可能在最新热点事件、流行文化或者信息技术上比老师知晓得更多,虽然他们还坐在教室里或者在办公室接受教育,但他们似乎不再那么“听话”,开始反驳老师有时提出的一些观点,甚至还给老师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热点话题。
有一次和学生在网上聊天,他说最近有点“蓝瘦香菇”,当时我就懵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后来我上网搜寻才知道这个概念的含义。
后喻文化视角下小学师生关系探析
元的, 接受 新生 事物 、 接受 知识 的速度 高于 先辈 的教 师 。在
教学 过程 中 ,教师 为 了教学 的顺 畅 ,有 时不 得不 向学 生求 教, 充 当了受教 育者 的角 色 , 出现 了“ 弟子 不必 不 如师 , 师不 必贤 于弟子 ” 的情况 , 师 生关 系发 生 了很 大 的变 化 。教 师应 能从 学生 的角度设 计教 学 , 充分 发挥 学生 的 主体地 位 , 充分
一
、
后 喻文化 涵义
1 9 7 0 年. 美 国著名 文化 人类学 家玛 格丽 特 ・ 米德 在其 最 后一 部 著作 《 文 化 与 承诺— —一 项有 关 代 沟 问题 的研 究 》
络的 出现 , 使 得现代社 会呈现 出 了后 喻文化 的特征 。教师不 再是学 生获 取知识 的唯 一来 源 。学 生 获得 知识 的途径 是 多
发展 。
代将 文化传 递 给他们生 活在 世 的前辈 的过 程 。即长 辈要
关键词 : 后 喻 文 化 小 学 师 生 关 系 建 构
师生关 系是 教育 活动 中最 基本 、 最重要 , 同时 是最 活跃
的 人 际关 系 系 统 …。 小 学儿童 与教师 的关系是 一种重要 的人 际 关 系 .是 师 生 之 间 在 教 育 过 程 中所 发 生 的 直 接 交 往 和 联 系( 2 1 。正 如 苏 霍 姆 林 斯 基 所 说 : “ 我坚 持 。 常 常 以 教 育 上 的 巨
体表现 为 : ( 一) 教 学— — 课 堂 为 载 体 , 能 者 为 师 。在 教 学 方 面 , 网
大不幸 和失败 而告终 的学 校 内许许 多多 的 冲突 .其 根 源在 于教师不 善于 与学生交往 。” 阿莫 纳什维利也 认为 : “ 师生关 系和师生 交往 的方 式是学 校生活赖 以建立 的支柱 。” 可 见 良 好的小 学师 生关 系对 学校 教育 、 对 教 师的发 展 、 对 小学 生的 成长有极 其重要 的作用 。 随着信 息化 时代 的到来 , 网络的普 及 , 如今 的社 会 已经 过渡 到了后工 业化 时代 。 社会 文化 意识 形态 已经 由“ 前 喻文 化” 、 “ 并 喻文化 ” 过渡到 了“ 后 喻文化 ” _ 3 ] 。在这种 文化意识 形 态为 主导 的社 会里 . 要想 真正 的发 展学 生 的全面 素质 。 探 讨 后 喻文化 视角下新 型师生关 系 的建 立有一定 的积极 意义 。
后喻文化视域下师生互动的困境与出路
后喻文化视域下师生互动的困境与出路车许燕(宁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摘要:在后喻文化视域下,传统课堂师生互动的矛盾逐渐凸显,出现了互动不平等、互动形式化和互动异质化等问题。
基于此,文章探讨了打破传统师生互动的桎梏的策略,提出树立新型师生互动理念、丰富课堂组织形式、融入情感互动。
关键词:后喻文化;师生互动;困境;出路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17-0047-01作者简介:车许燕(1992—),女,汉族,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
在后喻文化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得知识的渠道拓宽了。
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的威严也逐渐消解。
此外,学生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不断凸显,对教学民主的渴望愈加强烈。
在这种氛围的渲染下,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文化理念,重塑新型互动理念,丰富教学组织形式,融入情感互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满足感,从而自觉自愿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
一、后喻文化视域下:师生互动的现实困惑(一)互动不平等我国自古就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即将教师与天地、国君置于同等地位,加之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教师观深谙人心,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因此被拔高了,其威严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在教学中,教师更是扮演着裁判者、权威者、领导者的角色,不容学生置疑。
学生被教师知识的权威、社会地位的权威所震慑,在互动中缺乏主动性。
当教师提问时,大部分学生不会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而是根据教师的提示迎合作答。
具体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种情况更是普遍。
同时,有些学生备受关注,一节课被提问许多次,而有些学生一学期都不会被提问。
(二)互动形式化当前,整个社会的运行节奏加快,科学性、高效性等被视为新的工作质量的衡量标准。
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师生互动趋于形式化。
教师未能精准地把握师生互动的本质,课堂上虽有“问—答”形式的互动,但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是否完成学习要求、达成教育目标的检验。
教师频繁向学生提问,问题却多属于识记型,学生条件反射性地给予回答,营造出一种多数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热闹景象。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引言师生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以纵向的权威关系为主,强调师者的传授和学者的接受。
然而,学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已经不同于过去。
因此,有必要对师生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型师生关系模式。
二、传统师生关系的不足传统师生关系模式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权威主导:传统师生关系模式中,老师拥有的权威和学生相对的被动角色导致师生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不足。
2.知识传授:传统师生关系模式过于关注知识的灌输和学习成绩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
3.单向沟通:传统模式下,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单向的,学生缺乏表达自己意见和批判性思维的机会。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1.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的尊重、发展和自主性,倡导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应主动倾听和尊重学生的意见与需求,关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2.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助,在师生关系中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和互动。
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践策略1.平等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并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2.关注个性发展: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个性化教育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3.建立信任和亲近感:教师通过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亲近感。
定期与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4.合作学习活动: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报告
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报告新课程改革已有两年之多,新课程不仅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发生变化,而且重视知识结构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确立了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倡导从发现中学习,强调学生的主题地位,主张个性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从根本上说,新课程的改革也带动了师生关系的转变。
以下是我的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报告:一、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传统的教育理论,都把教师置于教学过程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学生完全置于被动地位,是教师任意塑造的对象,“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
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束,而学生必须对教师绝对服从,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等。
课堂上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也习惯坐着安静的听课,学生和老师不能有不同的观点,更不能和教师争辩,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个人表演,这种做法对学生获得较稳定的系统知识,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他忽视和压抑了学生的能动性,严重阻碍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在这种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听话、服从,毫无个性,缺乏创造性的学生。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实践表明,师生关系影响着教育过程、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感。
良好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师生交往产生共鸣。
与学生有良好关系的教师,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心理上也趋向于教师,教师所上的课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学生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这就是“知之者不如多知者,多知者不如乐知者”的道理。
同样一句话,“有的教师会把学生说得笑起来,而有的教师则可能会把学生说得跳起来”。
三、新型师生关系随着时代车轮的飞速旋转,新课改的东风吹遍了大江南北。
新课标下的师生关系终于有了新定位,那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对话关系,学生那久已闭塞的心灵终于重见光明,创新的精神也开始破土而出。
作为新课标下的老师,应该怎样与学生相处呢?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以知识传授为重点、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即“生本教育”。
后喻时代,教师要主动求变
在后喻时代,当学生发现教师的不足之后,便会对教师进行负面的评判或蔑视教师的教育,这让教师的威信和地位受到挑战。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并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教师要主动求变。
一是主动更新教育理念。
在后喻时代,学生具有多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面对学生的挑战,教师不要失落,也不要恼羞成怒,而要承认现实、摆正心态,改变师道尊严的旧观念,及时调整角色和定位。
教师既是学生的导师,又是学生的朋友,也可以是学生的学生。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边关系,敢于不耻下问,与学生相互学习,教学相长,进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是主动改变教育方法。
教师要改变以前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摒弃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发现并赏识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和掌握有价值的知识。
三是主动弥补知识缺陷。
知识渊博和热爱学习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陷入本领恐慌的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重视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接受学生的建议,学习学生的长处。
同时,教师要拥有灵敏的嗅觉,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做到先知先觉,主动地学习各种新事物,弥补知识缺陷,完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变化的节奏。
比如,知名班主任钟杰老师,发现学生对网络语言感兴趣,便主动学习一些时髦的网络语言,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适时恰当地加以运用,让学生惊叹不已,很好地适应了后喻时代,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渝东中学)后喻时代,教师要主动求变文罗强华新型师生关系强调“教学相长”。
后喻时代的到来,让“教学相长”落到了实处。
然而,尚处于“前喻”观念下的教师,能否做到良好的自洽呢?构建后喻时代下的教师良性心理系统便成为关键。
首先,现代教师和学生都是被时代裹挟着奔跑的人。
后喻时代,文化“反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属性。
新的社会理念、交流方式和信息科技不断地涌现,后辈们有更加敏锐的触觉,他们年轻、热烈,学习能力强,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更加包容开放,在某些方面,后辈超过前辈,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佐证,后喻文化也将成为当代世界独特的文化传递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喻文化视域下的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摘要: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后喻文化也迅速地挤占了我们的生活空间。
在后喻文化时代,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巧妙变化,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点,如果我们置之不理教育教学将面临重大损失。
后喻文化时代师生关系的重构要求我们树立起共同成长的师生观、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和以生为本的育人观,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后喻文化视域;师生关系的变化;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构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世界进入了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学习型社会”。
尤其是新的文化传承模式的出现,使传统的教师权威正在被消解,学校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重构师生关系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一什么是后喻文化“后喻”一词是由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米德1970 年在其名著《文化与承诺》一书中首先使用并加以具体阐述的。
她在书中认为,当今世界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是来自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差异,也不能归咎于它们生物性的不同,而主要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
她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由古至今的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所谓的前喻文化,主要就是指晚辈向长辈学习;所谓并喻文化,,主要就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之间;所谓后喻文化主要就是指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
①米德进一步指出,在急速变迁的社会推动下,新的文化传承模式代替旧的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这就是知识更新换代的异常迅速和年轻一代成为社会的主导。
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利用现代传媒获取知识和信息以及利用高科技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 也就意味着后喻文化时代在全球范围内的来临。
米德的后喻文化理论对后来有志于研究“代沟”问题和反向社会化题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之后不久,社会学家查尔斯·赖克在其著作《美国的返青》中提出“第三意识”理论,,充分肯定了年轻一代在新时代中的历史作用。
在国内,改革开放伊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社会的现代转型,部分学者也开始注意到传统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位置变得模糊甚至颠倒的现象。
学者周晓虹提出了“文化反哺”的概念,,并将之定义为:“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②“文化反哺”的过程也即反向社会化的过程,即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反过来施加影响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化过程。
放眼当今,年轻人对成年人的“反哺”是多方面的,不仅涉及到文化的表层,,如流行时尚和新器具的使用,也影响到成年人价值观的判断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甚至对某一时期的社会风气也会产生某种影响,因此,“文化反哺”也是后喻文化时代的最基本特征。
二传统文化视域下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一)、师生地位的不平等,制约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传统文化的视域中教师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权威。
这样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总是高高在上地俯视学生,充当着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课堂的话语权始终被牢牢地掌控在教师手中,学生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没有了话语权。
师生之间缺乏基本的互动和对话,课堂教学常常是一种灌输式的知识传授。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采取“满堂灌”、“一言堂”式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完全没有话语权,这样的教学不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
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只能靠机械记忆和意志力来维持高质量的学习,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感情淡薄传统的教育强调教学活动的秩序性、理智性、制度性,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主要也体现在课堂上的合理交往以及知识上的交往,这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学生和教师之间形式化的联系,缺乏一种情感的联系。
现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仍然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当然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仍然停留在传统状态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不多,而且主要还集中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一个课本的传话者,把知识照本宣科地传授给学生,只是注重自己在课堂中的核心地位,不注重学生的切身体会,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对学生情感个性方面的全面培养。
教师上课来讲授知识,下课拿着课本走人,很少能在教学活动中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更缺少与学生促膝谈心的机会,这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感情淡薄。
三后喻文化视域下师生关系的变化(一)、由教师主导到平等对话随着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变革性的变化。
学生们已不能满足来自于教师的相对稳定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开始借助强大的网络搜寻自己想要的学习的知识,开始运用全新的方式和手法学习知识。
作为社会中的人,处于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在地位是平等的,有着相同的话语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作为完整的人进行交往,不存在地位上的谁高谁低、谁强谁弱,尤其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保障学生应有的权利,使其能以与教师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
“后喻文化时代强调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注重情感上的交流。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大学的任务主要是教学和研究学问、生命的精神交往、培养学生以及学术创新。
”③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生的需要、情感等特质应该被置于重要的位置上,同时教师也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敢于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平等对话的环境。
(二)、由控制屈从到尊重理解传统的教师权威的形成是建立在以“控制”与“服从”为机制的师与生的纵向人格隶属关系之上的,在外力的威慑下,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则唯唯诺诺,在这种状况下“屈从”、“伪从”居多,虔诚于心的“信从”居少。
因而,此种权威机制消解了学生的主体性。
师生之间归根结底是一种交往关系,而交往中追求的应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就必须先从一切方面去理解人’。
这说明理解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师生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④。
这一切说明教师只有尊重、理解学生,重视学生的意见,关注学生的情感波动,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关爱,才能使学生信任教师,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
后喻时代,高校教师理应适时调整心态,改变形象,把学生当成与自己平等的公民,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以自身的才识和智慧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为学生的发展竭尽心力。
同样,学生也应尊重教师,对教师有礼貌,理解教师,主动支持和协助教师开展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获得最大的满足,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由疏离对抗到合作共享长期以来,随着教育的功利性和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增强,师生关系更多地被打上了社会世俗的烙印,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认同感普遍缺乏,致使师生关系进一步疏离与僵化,亲近与契合感荡然无存,甚至出现对抗与暴力的倾向。
在后喻文化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权威者,只能说其在某一方面较学生有优势,学生在很多方面比教师有着更为惊人的学习潜力。
因此,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的关系,而是一种共同学习、相互影响的合作互惠关系。
后现代思想家多尔曾指出:“这种关系将较少地体现为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同时,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四后喻文化视域下师生关系的重构(一)、携手共进的师生观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涉及到师与生、教与学、知识传授与人生引导等诸多方面。
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递不再受到限制,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大为拓宽,教师垄断性占有和使用知识资源的状况不复存在,“在后喻文化时代,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的传统教师权威正在消解”⑤,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师生关系得以重新建构,形成了“我—你”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亦师亦友、平等对话。
教师不再是外在于学生生活和教育情景的专制者,而更多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是学习者团体中一个平等的成员,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控制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基于知识而形成的交往关系,民主、和谐、平等成为其核心特征。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变。
首先,要重塑道德权威。
教师传统权威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教师是“道”的化身这一工具性逻辑,而非教师本身的本体性价值。
后喻时代教师要想成为学生情感、意志、价值理念形成的领路人,应以自己的爱心、同情心等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精神的感召和灵魂的震撼,从而塑造学生完美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同时,教师要做道德的楷模,引领社会主流价值并示范社会规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有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要重建知识权威。
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一、应突破“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定位,由传统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启发者。
二、应作为倾听者、交谈者和对话者,而不单单是一个讲解人。
文化反哺,将会使师生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复存在,一个新名词产生了,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
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师生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
平等对话关系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民主气氛,从而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想交流。
三、教师和学生应共同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而不单单是课程的实施者。
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选择和开发教学资源,设计多种教学活动,拓展学习空间,加强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相长的教学观真正的教学活动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力而实现掌握知识的一种双边活动,不再是输与吸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能应该从传统的“教”转向“导”,应帮助学生建构他们的信息体系,使学生不断开拓创新,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后喻文化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学习,强调民主和平等对话。
古人云:“圣无常师。
”这是后喻文化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充分体现。
教师亦可以向学生学习,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共享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和分享教学中的欢乐、成功、失望、不安; 共创是教师与学生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互相启发,不断深化师生的认识。
共享共创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