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多元的教育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从单一走向多元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从单一走向多元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从单一走向多元当前我国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 方向与路径
2023-10-25
contents
目录
• 背景与现状 • 改革方向 • 实施路径 • 政策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背景与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与作用
1 2
培养技能型人才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为各行各业提供人力资源。
推进信息化教学
01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
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案例,
方便教师备课和授课。
02
推广在线课程
鼓励教师开发在线课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授课,实现优质教育
资源的共享和普及。
03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升,使教师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
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改革对于推进多元化教育具有 积极的作用,其教育质量的提升将有助于提高整个
职业教育的水平。
中等职业学校在多元化教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 用,其教育改革将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有
益的借鉴和参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学校可以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师企业实践等, 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
引入第三方评价
学校可以邀请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教学质 量进行评估,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 公正性。
VS
建立学生满意度调查机制
学校应定期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了解学 生对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以便及时改进。
03
实施路径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转载)欧群慧[摘要]在整个20世纪,定量研究处于研究方法的主流,定性研究处于研究方法的边缘。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等方面存在不同。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教育研究需要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教育研究方法应从一元走向多元。

20世纪以来,研究方法在教育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各种教育研究方法纷呈异争,让人目不暇接。

综观教育研究的整个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贯穿教育研究的两条主线。

瑞典教育学家胡森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教育研究中存在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一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经验的、可定量化的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作出解释。

另一种范式是从人文科学推演而来的,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通讯说明的方法”[1]。

在整个20世纪中,定量研究处于研究方法中的主流,定性研究却处于研究方法的边缘。

边缘与主流无所谓好坏之分,它只是说明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态势。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也无所谓孰好孰坏,它们只是一种研究方法。

但在20世纪中由于过分偏重于定量研究,缺乏对定量研究局限性的了解和忽视对定性研究的关注,以致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有过偏之嫌。

本文拟对这两种研究方法进行比较,理清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以使我们能更深刻地了解这两种研究方法,准确地把握其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

从而使教育研究开始从迂执一种理论范式转向多元,促进教育研究方法向更深层次发展。

一、主流与边缘:简要的回顾(一)主流中的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是指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预定的假设。

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所产生的科学技术,使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在辉煌的成就面前,人们对科学的态度由喜爱而走上了崇拜,进而形成了科学主义。

教育研究范式_从二元对立到多元整合

教育研究范式_从二元对立到多元整合
这种以追求自然科学化为特征,以应用为目的的研究范 式提出后, 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以此为开端, 法国比奈 和西蒙发动了智力测验运动, 桑代克创立了教育心理学。 他们 在运用实验方法的同时, 都批判过去流行的哲学思辩的方法, 认为科学研究只有实证—— — 实验才能保证。正是一大批学者 投身于教育实验、 教育测量, 才使得传统的哲学—— — 思辩的理 描述统计也 论教育学改变为科学的教育学。12 世纪 12 年代, 完善地建立起来, 推论统计和多元数据分析也很快地 42 年代, 发展起来,这一阶段的教育研究完全被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 所控制, 成为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全盛期。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在本体论上, 坚持教育现象是客观存 在的, 各种教育现象, 作为事实可做抽离式研究。 在认识论上, 表现出机械的客体中心论或机械的反映论,认为认识就是对 客体的直观和机械的反映。它强调客观事实独立于认识主体 之外, 主体、 客体是两个截然分开的实体, 主体可以通过对一 定工具的操作而获得对客体的认识。 在对客体的认识上, 实证 主义认为, 现象必须是可以被经验地感知的, 一切概念必须还 原为直接的经验, 理论的真理性必须由经验来检验。 事实与价 值是相互独立的, 不能相互渗透。 实证主义遵循自然科学的思 路, 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普遍的因果关系。 对事物的研究就是 要寻求这些因果关系,以建立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在方法论 上, 则设定方法可以独立于对象, 具有普遍性, 同时强调量化 的必要。 实证主义在教育研究中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必然性和普遍性, 是实证主义研究 ’" 教育活动的客观性、 范式合理性的前提。 教育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 它虽然是教育 者和受教育者有意识的活动,但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受 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所制约, 表现出普遍性, 这就要求教育研

运用比较阅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思维走向多元

运用比较阅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思维走向多元
注意 以下几 点 :

学 习需 求 , 时 、 度 地 提供 及 时 、 效 的 帮助 , 导 学生 学 会 适 适 有 引 运用 比较 的方 法进 行 阅读 , 提高 自主学 习能力 。
二、 注意 引导 学 生 学会 比较 交流

注 意引 导学 生学 会 比较 阅读
合作 交 流 的 过程 , 学 生广 泛 学 习 , 是 彼此 间 思想 交 流 、 慧 智
碰撞 的过程 。 过 不 同 学生 问 丰 富的个 性认 知 表达 , 通 扩大 视 野 。
学 生 围绕 主题 选 择 相 关文 章 的过 程 , 自主 、 放 的 阅读 是 开 过程 , 生 的学 习兴致 十 分 浓厚 。他 们通 过 网上 搜 寻 , 阅 、 学 翻 借 阅, 书店 购买 等 多种 途径 广泛 阅 读 , 查找 相关 文 章 , 取 了大 量 获
分别通 过多 种途径 收集 资料 阅读 , 行筛 选 , 每位 学 生确定 进 最终 23 作为 比较阅 读的文 章 。学生 找 的文 章大 多是通 过爱 花 、 -篇 赏 花、 种花 表达作 者对花 的喜 爱之 情 , 并获 得人 生哲 理等 方面 的 内 容 。本次 括动 , 班共 找到 2 0 全 3 篇文 章 。( 此阶段 为 阅读 、 取 比 获 较 素材 的过程 , 这一过程 是 提高学 生 自主阅读 能力 的过程 ) 教师 为学 生 提供 小组 交 流 、 荐 的机 会 , , 位 学生 将 自 推 即 每 己选择 的文 章在 小组 内朗读 、 荐 , 明推荐 理 由。 过 小组 交 推 说 经 流, 各组 推选 出 3 4篇共 9 - 2篇在 全班 朗读 并 阐 明推荐 理 由。 教师 将 最终 确 定 的 3 文 章 打 印并 下 发 给 每 位 学 生 进行 篇 深入 细致 地 阅读 , 阅读边 比较 , 边 看看 有什 么 相 同和 不 同之 处 ? 有哪 些发 现 、 收获 ? 教师 利用 语 文课 堂 为学 生提 供交 流 的机 会 , 随后请 学生 记 录 自己 的学 习收 获 与体会 。( 阶段 为 比较 阅读 此

教育目的:在论争中走向多元发展

教育目的:在论争中走向多元发展

教育目的:在论争中走向多元发展作者:邱丽艳曲艳玲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年第04期摘要: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经历了从教育目的的有无之争、到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二元对立,最后到教育目的多元发展的阶段。

教育工作者在对教育目的的论争中不断深化对教育目的的认识。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目的;多元发展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4-0039-02在教育产生之初,由于教育与生活世界融为一体,教育的过程亦即生存发展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蕴涵在教育过程之中的,没有更多地超越于教育过程的外在目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渐细化,教育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活动,有了专门的人和专门的地点以及专门受教育的人员。

在现代社会,又逐渐产生了庞大的教育组织、严密的教育制度,专门的教育理论,随着教育专门化的发展,教育与生活世界逐渐分离。

教育越来越远离生活世界赋予它的原初的意义,人们开始追问: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教育活动是否存在一个明确的目的?这样就开始了关于教育目的的纷争。

一、教育目的有无之争在现代的教育理论中,对规定性的教育目的是首肯的。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明确提出:“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基于这种认识,可以看出,教育目的关注的是人的规格,而这个规格是人在教育之先存在于人脑之中的“观念的”东西,它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决定着教育的一切活动,它是由国家机关规定的,是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但是,人的主动发展的需要对规定性的教育目的产生了冲击。

特别是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他们也是自觉自由发展的人,按照某种规格来塑造其人生发展,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使其丧失了发展的自主性,反而限制了其潜能的发挥。

生态,让合作从“单一”走向“多元”

生态,让合作从“单一”走向“多元”

生态,让合作从“单一”走向“多元”生生都动和生生互动是生态课堂的追求,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时下非常受欢迎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教学方式,这是一种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特别应用在思品课堂中,对学生主动性有极大催动,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和情感上的统一。

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方式单一,只求表面的热闹,不讲求实效。

结果学生看上去忙的不亦乐乎,实际上却并未获得多少知识和能力,没有产生什么学习效果,不能实现生态课堂和谐共生的全面发展目的。

一、分工的单一与多元【案例一】初三某班思品课,学生座位呈“马蹄状”排列,六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老师抛出问题,组内立即进行交流讨论,你说我讲,热闹非凡。

但一堂课下来,我们看到的一直是几个“代表”,而有些学生显得一脸茫然,小组合作的结果成了部分优秀学生的舞台,而小部分落后的学生无形中被排斥在外,成为了游离在生态场外的看客。

【反思与建议】生态课堂追求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实施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但上述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更多只关注到了部分优秀的学生而忽视了落后学生的需要,引起了课堂生态的失衡性。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尝试把合作小组的人员进行合理优化、科学分工。

实践证明,两人组成的学习小组效率最高,可以为处于相对弱势的学生创造了充满心理安全与自由的氛围,能全身心地参与到小组合作之中。

两人学习小组固定后,教师还可以把相邻的小组组成大组,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在大组内解决。

在大组合作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分工明确,角色互换。

不同成员可以承担不同角色:如记录员、检查员、联络员等。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小组成员进行角色的互换或者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大组,这样既可以增加新鲜感,又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更主要的是让他们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使所有学生都动起来,在小组学习活动中起到积极作用,从而能实现生态课堂互惠互利、互利共生。

新时期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

新时期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

新时期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摘要:新时期背景下,基于认知、人本、建构以及后现代主义等多元研究取向的条件影响下,教育心理学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研究内容更加系统化、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研究情境呈现出生态化,同时更加重視对教育心理学的多元取向的研究,探讨新时期背景下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而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经过不断研究发展,教育心理学迄今已经有100多年历史,由最开始的心理学理论发展成现阶段的基于心理学探讨现实的教、学问题。

以下基于新时期背景总结分析了教育心理学研究过程中的多元化取向与未来的主要发展取向。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荀子也言“教学相长”。

西方教育领域中,赫尔巴特将教学过程划分成“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个过程;夸美纽斯提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的观点。

这些均体现了古代教学与心理学思想的结合。

1877年,俄国卡普捷烈夫著有《教育心理学》;1903年桑代克(Thorndike)(美国)著有《教育心理学》一书,并于1904年著成了《学习心理》《人的本性》以及《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加入了儿童心理方面的研究成果,维果斯基也提出内话说、发展论等学说。

费洛伊德在40年代提出,教学教学应当对情感给予高度重视。

自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呈现出内容庞大复杂,未形成独立体系,关于人类心理活动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教育实践中起到的作用较小。

[1]在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J.S.Bruner)提出课程改革运动。

70年代,加涅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与分类,同时阐明了各种学习类型的内外部条件。

在此之后,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渐渐发展为教育中学生心理内容的研究以及教学手段的研究。

自60年代起,国际教育心理学逐渐呈现出重视教育实践、分派矛盾减小、内容越来越集中等特点。

20世纪80年代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逐渐从理论发展到综合性项目,同时把基础与应用项目融合起来。

家校合作:从单一走向多元

家校合作:从单一走向多元

家校合作:从单一走向多元作者:徐志彤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年第06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联、密不可分;家庭教育也需与学校教育有效合作,互动共赢。

常州市西新桥小学,多年来一直努力探索有效的家校合作之路,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学校与学生家庭间的沟通比较少。

教师与家长交流的主要内容局限于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在校表现的好坏等等;交流的形式以教师一对一地向家长“告状”为主。

第二阶段,呈现“学校指导家庭,教师教育家长”的方式。

学校定期将家长请进校园,为家长传授教育理论,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

但这仅是一种单向的传输活动,以传统的家长会形式可见一斑: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家长拿着小本子埋头记录,交流的内容通常用“你要怎样”,“你应该怎样”的句式贯通。

学校、教师很难或者根本没有想过要站在家庭、家长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教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理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如何构建一种良性的家校合作方式,使学校教育更健康地融入家庭、走向社会?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走进了家校合作的第三个阶段……“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个话题”——主题圆桌家长会“主题”:即指要根据不同年段家长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确立家长会的会议议题。

“圆桌”:即指家长会不再是教师“一言堂”,而是教师、家长共同参与交流的平台。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校家长会主题鲜明地为各类家长提供教育服务。

一年级家长都希望孩子在“起跑线”上顺利过渡,为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们关心孩子在校的安全、常规、习惯、态度及学习等各方面情况。

对此,学校开展“新生家长进校园”系列活动:其中“我与专家面对面”聘请教育专家为家长开设教育讲座;“老师为我支一招”拉近老师与家长间的距离,在教育问题上达成一致;“育儿经验大家谈”由家长相互交流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并初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六年级学生面临着毕业,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问题。

多元化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创新

多元化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创新

多元化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创新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而多元化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创新,则是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探讨多元化教育方法的重要性以及目前的研究和实践创新。

一、多元化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多元化教育方法指的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达到教育目标的最佳效果。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

采用多元化教育方法,可以创造出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环境,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多元化教育方法重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

通过多元化教育方法的实践,学生能够在全面的发展中获得更为丰富和全面的素质提升。

3.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多元化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例如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二、多元化教育方法的研究目前,多元化教育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模式的创新: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研究者探索并实践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

例如,翻转课堂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前预习相关知识,并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2. 融合技术与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将技术与教育相结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例如,使用虚拟实境技术进行教学实践,通过模拟场景和互动式学习提供更真实的学习体验。

3. 学习评估方法的创新:多元化教育方法也需要相应的评估方式来验证其效果。

研究者探索并开发了一系列新的学习评估方法,例如项目制评估、综合能力评价等,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从“单向灌输”走向“多元互动” ——张家港市“电视访谈”增强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廉石网

从“单向灌输”走向“多元互动” ——张家港市“电视访谈”增强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廉石网

从“单向灌输”走向“多元互动”——张家港市“电视访谈”增强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廉石网从“单向灌输”走向“多元互动”——张家港市“电视访谈”增强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反腐倡廉教育是启发人、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工作。

近年来,张家港市创新教育载体,拓展教育内涵,改变教育形式,变“你讲我听”为“深度互动”,让“单向灌输”成“同频共振”,切实增强了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廉政教育入耳、入心、入脑的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张家港廉政教育品牌的影响力。

一、精确定位,在“创新教育模式”与“服务经济建设”大局中选准切入点,寓教于乐,提振人心张家港市每年都要确定一个主题开展廉政专题教育活动。

经过多次头脑风暴,我们把廉政教育主题确定为“学党史、强党性、话勤廉、促发展”;把提振领导干部“精气神”、确保党员干部“勤廉优”作为廉政教育活动的切入点;把活动形式确定为“电视访谈”这一全新的廉政教育模式。

为防止出现廉政专题教育活动“走过场、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我们在策划“电视访谈”节目时,重点把握三项原则。

一是突出“个性化”。

注重发挥分类别分层次廉政教育鲜明的个性化特点,针对新提拔领导干部这一特定群体,重点围绕如何正确看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激发工作热情,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双重监督等展开,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突破以往反腐倡廉教育“千人一方”的模式,使教育对象从群体走向个体,深入到具体岗位,更加体现新提拔领导干部岗位的特色要求。

二是注重“互动性”。

发挥电视访谈节目“现场感强烈、受众犹如身临其境”的特点,使教育方法从说教灌输走向互动启发,便于为受教育者所接受,更加体现组织的关爱和提醒。

为此,我们专门设计多元互动环节,围绕中国共产党党史、张家港拼搏创业史、张家港反腐倡廉建设史以及新时期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共创张家港新辉煌等几个主题,对访谈嘉宾进行逐一访谈。

新提拔领导干部代表围绕各自本职岗位,讲体会、谈感想、表决心,进行现场互动。

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现状及走向

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现状及走向

土探 索 主要集 中在 对少数 民族 多 元文化 课程 的开 发 ,多元 文 化校 本课 程 的构建及 多元 文化 视野 下的各 学科 教学方 式 的转换 。
二 多元文化教育 的内涵 多元 文化教育形成 于 2 0世纪 6 0年代美 国的民权运动 。
发展 至今 ,多元文化教育 的理论 和实践 日趋成熟 。目前 ,多 元文化教 育的研究引起 了世界各 国研 究者的注意 ,他们从不 同角度 、不 同的方式解读多元文化教育 。
纪9 0年代至今我 国多元文 化教育研究文献的梳理 , 总结 了多 元 文化教育研究 的基本历程 、热 点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 我 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 的基本历程 2 世纪 6 年代后 ,多元文化主义伴 随着欧美民权运动迅 0 O 速 发展起来 。多元 文化教育兴起 并迅 速发展成 为世 界 民族教 育 的一种趋势 。 多元文化教育在 2 世纪 9 年代传人我国。 0 0 概 括起来 , 国对 多元 文化教育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两个 阶段 。 我
6 .注重儿童 同伴的合作与分享 不 同的儿 童基 于他们各 自的直觉 、已有 的知识 和经验以 及相关 的生 活经历 ,可能对 同样 的科学 活动有 不同的感受和
理解 ,儿 童通 过相互分享和表达 ,实 现了彼此科学经验之间 的碰撞和对话 ,有助于他们进一 步改进 和完善 自己对科学现 象的理解 和吸收。因此 ,可 以认 为儿 童的学习和发展既依赖 于教师 的支持 ,也 依赖于有能力 的同伴 的影 响和帮助。在科 学活动 中 , 不同能力 和经验的儿童 通过彼此 和谐 的人 际互 动 , 合作参与科学 活动 ,共 同分享经验 , 同伴互 动成为影响儿 使 童科学认知能力发展 的重要支架 。 参考文献
您所在的网络环境存在频繁操作滑动滑块进行验证

教育研究范式

教育研究范式

教育研究范式长期以来,不同研究者采取不同的教育研究思路、框架,这就逐渐形成了教育研究的多种范式。

一、哲学研究范式(一)概念研究者认为,哲学研究范式是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并着重于依据一定的哲学观构划着教育的理想或应然状态。

〔李雁冰,2000(1)〕(二)历史研究者指出,哲学研究范式是最古老的一种教育研究范式,它产生于古代,至今仍然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范式而存在着。

代表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卢梭、赫尔巴特、杜威、马斯洛以及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改造主义等各教育流派。

〔李雁冰,2000(1)〕(三)缺陷一是单一化的终极价值取向,与此有关,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往往在设想某种终极理想的人,作为构建教育理论的依据。

正因为如此,各种理论往往抱着独此为尊、唯我为是的态度,由此导致的争议往往是各执一端,看不到各自理论的局限和理论间的共通性。

而且,事实上,任何追求某种终极的实体的人性的政府都是虚妄的。

二是容易流于哲学本身所易犯的虚玄而脱离教育实际,有违教育研究这一实践性极强的科学精神。

因此教育研究的哲学范式衰落下去。

〔李雁冰,2000(1)〕(四)具体方法一是从某种特定的哲学观点出发,演绎出相应的教育思想;二是从个别的教育问题入手,上溯至某种哲学框架,从而建构教育理念的框架。

无论何种途径,思考的都是教育中的目的、价值、规范等带有终极意义的问题。

二、量化研究范式(一)概念和哲学基础1.概念:有的称之为定量研究;还有研究者称之为实证—分析范式;有研究者认为,量化研究范式亦即实证研究范式,是以教育事实为研究对象,借助数学工具,以求发现教育规律的研究范式。

2.哲学基础:有研究者认为,量化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科学主义;也有认为,是实证主义。

(二)历史17、18世纪以来,自然科学长足进步,工业技术成绩斐然。

在这种情况之下,以追究形而上学为己任的哲学传统受到质疑,科学及其方法逐渐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教育研究方法论

教育研究方法论

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研究方法论是指研究教育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和理论。

在教育领域,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确选择和应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对于进行可靠、有效的教育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分类以及应用。

一、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基本概念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对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理论的总称。

其核心是明确研究目标、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并最终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发展经历了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方法到多元化方法的阶段,不断推动着教育研究的进步。

二、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主要分类教育研究方法论可以根据研究的性质、目的以及数据来源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指基于现实数据,通过观察、实验、测量等手段,建立假设并通过数据分析验证或推翻这些假设的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通常以定量数据为基础,着重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旨在揭示因果关系和推断普遍性规律。

2.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注重对现象的深入理解和解释。

通过采访、观察、文献分析等手段,收集主观性的数据,挖掘背后的意义和内涵。

这种方法常用于研究一些复杂而难以用定量数据描述的现象,如教师教学经验、学生学习态度等。

3.行动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方法是一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通过与实际教育工作者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达到实践与研究的有机结合。

行动研究方法强调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4.文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搜集、阅读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综述,揭示研究领域的进展和问题。

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某一特定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有助于了解学术思潮和研究现状。

三、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应用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应用广泛而多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政策研究需要依靠有效的研究方法来评估政策效果、分析政策影响以及制定和调整教育政策。

主题整合让数学学习走向深刻和多元——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

主题整合让数学学习走向深刻和多元——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

投稿邮箱:***************.com数学教学通讯2020年4月(上旬)<小学数学教学呼唤整合。

小学数学主题整合教学是指“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围绕某个主题将小学数学学科内或学科外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整合融通,构造学习内容的交叉地带,以问题解决为载体,以提升学习力和综合素养为追求,引领学生进行跨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下面以《圆的认识》一课为例,谈谈怎样进行主题整合教学。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本节课教学可用寻美作主线,从外形美、内在美、构造美、应用美四个方面对圆展开立体化研究,通过数学学科内部整合、数学与生活整合、数学与实践整合、数学与其他学科整合,改变学习方式,丰富学习经验,提升思维水平,给学生呈现一节丰满的圆文化课程,引领学生经历一段充满张力的思维旅程。

其教学过程如下:观察比较,感受圆的外形美(出示自然界、建筑物、艺术品、工具、运动中的圆。

)师:这些物体上有圆吗?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圆?看到这些含有圆的物体,你有什么感受师:古希腊数学家曾说,“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师:这些是我们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和它们相比,你觉得圆究竟美在哪里?生1:圆没有角,其他图形有角。

生2:圆的线条很柔和,它的边是一条弯曲的线,其他图形的边都是直的线段。

生3:圆非常饱满,象征着圆满。

生4:圆非常匀称,在各个方向上“宽度”相等。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圆是一种曲线图形,柔和、饱满、匀称,圆的外形确实很美。

【设计意图:设置丰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从而激发对圆的认知需求;借用数学家的一句话,引发学生对“圆是最美的”的探究欲望;通过与其他平面图形进行对比,初步感知圆的外形美。

从寻美的角度为新课展开做好铺垫。

】操作思考,体验圆的内在美1.操作师:为什么圆的外形如此美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内部,探索背后的秘密。

教师评价体系如何从单一走向多元

教师评价体系如何从单一走向多元

教师评价体系如何从单一走向多元教师评价体系从单一走向多元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必然要求。

过去,教师评价主要使用定性评价方法,如观察、听课和学生问卷调查。

这种方法过于简单单一,不足以全面客观地评估教师的综合水平和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评价体系的需要,教师评价体系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教师评价体系可以引入多源评价的方法。

多源评价指的是从多个角度、多个渠道收集教师评价信息。

这可以包括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同事评价、专家评价等。

学生评价是教师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学生是直接受教者,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态度有着直接的体验和感受。

家长评价则能提供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家校沟通等方面的信息。

同事评价可以从教学相长的角度提供教师之间互相指导和帮助的情况。

专家评价则可以提供更为专业和客观的评价意见。

通过综合利用不同角度的评价意见,有利于形成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教师评价。

其次,教师评价体系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评价方法。

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他们在评价方法和指标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借鉴性。

例如,芬兰的教师评价体系主要采用教师自我评价和同事间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注重教师的反思和发展。

美国的教师评价体系多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将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结合起来评价。

在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教育现状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创新。

第三,教师评价体系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

过去的教师评价体系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教师的其他教育教学质量。

而且,单一指标的评价容易形成功利化的评价导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因此,应该从综合素质教育的角度,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教学态度和风格、教师的专业发展等。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有利于发现和培养教师的多样化才能,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实验教案的多元化教学策略

实验教案的多元化教学策略

近年来,实验教学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注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还要注重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实验教案的多元化教学策略。

一、任务型教学策略任务型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解决问题、实现任务,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设置制备某种药品的任务,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了解到制备药品的原理和方法。

二、探究式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策略是指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师在实验操作中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和问题解决思路的提示,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和研究,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物理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什么因素影响电流的大小”。

三、合作式教学策略合作式教学策略是指通过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进步。

在实验操作中,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一起完成实验任务,并互相协作、交流实验经验。

在化学实验中,教师可以设置小组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相互学习和提高。

四、个性化教学策略个性化教学策略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如针对性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等。

以上是实验教案的多元化教学策略,不同的教学策略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教学目标,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教学重要手段之一,需要教师注重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

针对不同群体多元化讲解的探索和研究

针对不同群体多元化讲解的探索和研究

针对不同群体多元化讲解的探索和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在传统的教育中,讲解方式一
般都是单一而固定的。

但现在,针对不同群体的多元化讲解越来越受到关注,从而提高学
习效率和效果,这也成为各行各业注重的问题。

多元化讲解是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将不同的讲解方式和教学策略进行组合,
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所以讲解必须根据
每个人的特点进行调整和改变。

这样的讲解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针对不同群体的多元化讲解方式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设计和调整的。

例如,针对儿童,教师需要使用简单、生动、具有色彩、音响等刺激性的讲解方式,以吸引
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成年人,教师需要根据他们的工作和专业特点,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对于老年人,教师需要使用具
有温情、亲和力和耐心的讲解方式,以满足他们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和探究。

此外,教师还需结合学生的文化背景,创造出更为适合学生的讲解方式。

在多元化讲
解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国家文化、个体文化和社会文化因素,使讲解更加符合他们的
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总之,针对不同群体的多元化讲解方式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学生是多样
性的,讲解也应该多样化,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感受。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创造
出适合学生的讲解方式,从而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理解知识。

教学理念新变化:课间操走向多元

教学理念新变化:课间操走向多元

教学理念新变化:课间操走向多元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革,传统的课间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逐渐演变为一种多元化的形式。

在过去,课间操通常是指学生集体做体操,旨在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活动能力。

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课间操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课间操的内容已经多元化。

传统的课间操主要是一些基本的体操动作,如拉伸、扩胸等,重点在于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现在的课间操内容更加多样化,不仅包括体育运动,还包括音乐、舞蹈、武术等多种形式。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间操内容,使得课间操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体育活动,而是一种有趣的体验。

课间操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课间操通常是在操场上进行的,而现在的课间操可以在教室、室内体育馆、操场等地方进行。

这样一来,不仅保证了课间操的进行,还满足了学生不同环境的需求。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课间操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例如通过播放音乐、视频等媒体形式进行课间操,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参与。

课间操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课间操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而现在的课间操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除了体育运动,课间操还可以包括一些智力游戏、思维训练等内容,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提高智力水平。

这样一来,课间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理念的变化使得课间操发生了新的变化。

课间操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形式更加灵活多样,目标更加全面。

这种变化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可能性。

教师应积极推行多元化的课间操形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多元研究方法在实践中产生最强大力量

多元研究方法在实践中产生最强大力量

多元研究方法在实践中产生最强大力量引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研究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多元研究方法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方法论,已经为科学研究的实践带来了巨大力量。

通过多样化的研究方法,研究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复杂的现实问题,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多元研究方法在实践中产生最强大力量的原因,并以案例来说明其应用领域和效果。

一、多元研究方法概述多元研究方法是指同一研究问题使用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

它超越了传统的单一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定性研究等,通过整合不同的研究方法,拓展了研究问题的视野,提升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常见的多元研究方法包括案例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等。

这些方法相辅相成,能够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提供丰富的研究数据和观察角度。

二、多元研究方法的优势1. 提供全面的研究视角:多元研究方法不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获取丰富的研究数据,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

这使得研究者能够从多个方面全面地理解研究问题,避免了单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2. 增加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通过多元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进行交叉验证。

这样的验证过程增加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减少了研究误差和偏差。

3. 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研究问题往往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仅依靠单一研究方法难以完全覆盖。

而多元研究方法通过综合多种方法的优势,可以在研究问题的不同维度上提供深入的洞察和分析,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

三、多元研究方法的应用案例1. 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一种重要的多元研究方法,通过对个别案例的深入观察和分析,可以获得丰富的研究数据和细致的情境描述。

例如,在教育研究领域,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案例研究,了解不同背景下教育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式。

2.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通过对不同事物或群体进行比较,揭示其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研究方法。

通过比较研究,研究者可以发现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下的共性和特殊性。

多元化究方法

多元化究方法

多元化究方法多元化究方法是指在研究问题时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以获取全面、准确的结果。

这种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并且可以提供更加可靠的研究结果。

多元化究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者在不同的领域和学科中进行综合研究。

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对社会现象做出更全面的解释。

在自然科学领域,研究者可以采用实验、模拟、数学建模等方法来研究自然现象,从而获得更准确的结论。

多元化究方法的应用还可以帮助研究者解决研究中的困难和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能会遇到数据缺失、样本选择偏差等问题,这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补充和校正数据,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多元化究方法的应用还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研究对象。

通过采用多种方法,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研究对象,从而获得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例如,在研究一个社会问题时,研究者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理解问题的本质。

多元化究方法的应用还可以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通过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验证和确认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例如,研究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从而验证结果的稳健性。

在实际研究中,多元化究方法的应用需要研究者具备丰富的研究方法知识和技能。

研究者需要了解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且能够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此外,研究者还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和选择,以获得可靠的研究结果。

多元化究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全面、准确的研究结果。

这种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者在研究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因此,在进行研究时,研究者应该积极采用多元化究方法,以获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多元的教育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欧群慧(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100000)[摘要]在整个20世纪,定量研究处于研究方法的主流,定性研究处于研究方法的边缘。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等方面存在不同。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教育研究需要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教育研究方法应从一元走向多元。

20世纪以来,研究方法在教育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各种教育研究方法纷呈异争,让人目不暇接。

综观教育研究的整个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贯穿教育研究的两条主线。

瑞典教育学家胡森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教育研究中存在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一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经验的、可定量化的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作出解释。

另一种范式是从人文科学推演而来的,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通讯说明的方法”[1]。

在整个20世纪中,定量研究处于研究方法中的主流,定性研究却处于研究方法的边缘。

边缘与主流无所谓好坏之分,它只是说明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态势。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也无所谓孰好孰坏,它们只是一种研究方法。

但在20世纪中由于过分偏重于定量研究,缺乏对定量研究局限性的了解和忽视对定性研究的关注,以致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有过偏之嫌。

本文拟对这两种研究方法进行比较,理清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以使我们能更深刻地了解这两种研究方法,准确地把握其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

从而使教育研究开始从迂执一种理论范式转向多元,促进教育研究方法向更深层次发展。

一、主流与边缘:简要的回顾(一) 主流中的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是指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预定的假设。

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所产生的科学技术,使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在辉煌的成就面前,人们对科学的态度由喜爱而走上了崇拜,进而形成了科学主义。

在科学主义的指导下,无论是自然还是人都成了科学方法作用的对象,科学成了世界的主宰。

“科学既是知识合理性的评判标准,又是知识合法性的衡量尺度,惟有进入科学之域,知识才有合理性并获得合法性”[2]。

科学主义在教育领域的盛行,导致了定量研究统辖教育研究成为必然。

德国学者梅伊曼和拉伊在20世纪初提出并创立了“实验教育学”,他们认为实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应是通过对事实的实验研究、分析结果,从中推导出各种教育原则,用以指导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与此同时,随着对儿童研究的重视和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人们更强调用严格的观察、统计、实验来研究教育。

法国心理学家比奈·西蒙于1905年公布的《智力量表》标志着智力测验运动的诞生,它借助于对人类智力的定量描述,在现代教育的“科学化”进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桑代代克则提出了“所有的存在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3],强调要对所收集的信息作精确的定量处理。

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绝大多数教育研究是定量取向的,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定量研究的全盛时期。

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现代化的技术成果运用到教育研究领域之中,定量研究的地位又一次提升,斯金纳的“机器教学”理论更是使教育研究中定量化倾向走到了极致。

(二) 边缘中的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方法的飞速发展,构成了20世纪教育研究方法中的主流,相比之下,定性研究逊色多了,它一直处于教育研究的边缘,容易被忽视,但它毕竟始终存在着、发展着。

关于定性研究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

国外学术界一般认为定性研究是指:“在自然环境中,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性与非参与性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分析方式以归纳为主,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通过证伪法和相关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个人背景以及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必须加以考虑;研究过程是研究结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必须详细记载和报道”[4]。

定性研究发端于19世纪,在20世纪20、30年代因社会调查运动而开始得到发展。

早期的定性研究是从调查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开始的,正是由于早期的定性研究总是与调查社会的阴暗面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定性研究从一开始就处于次要的、从属的、边缘的地位。

在社会调查运动中,定性研究仍是一种附带性工作,没有人意识到它的价值。

但这一种局面由于人类学的兴起而改变,人类学的兴起标志着定性研究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而存在。

人类学研究因强调现场调查、人种志研究而使定性研究逐渐得到认可。

长期以来,尽管定量研究一直处于教育研究中的主流地位,但定性研究从没放弃对其应有地位的追求。

随着人类学研究的发展,定性研究开始要与定量研究争分它的地盘。

其实,拉伊早就提出了应强调在课堂研究中定量与定性方向的并重。

而真正向教育研究中的定量化倾向发起挑战的是沃勒尔。

他认为,儿童和教师不是教与学的机器,而是与复杂的社会联系须臾不可分隔的一个完整的人,学校本身也就是一个社会,因为人生活于其中。

因此,他主张不要用统计等定量的方法来研究教育。

1965年皮亚杰对“心理测验”提出了批评,认为只进行数量上的研究不从属于质量上的分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20世纪70年代,尽管定量研究仍旧统治着教育研究,但“定性研究不再是被看作一种‘修饰的花边’了”。

[5]这时美国的研究者提交了许多使用定性方法的论文,在定性研究者与定量研究者出现了大量的对话,一些在定量研究界享有很高声誉的研究者开始探究定性研究的特点、规律并提倡应用。

在贯穿20世纪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中,定量研究处于主导、主流的地位,定性研究尽管努力争取去取代它的主体地位,却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一) 理论基础不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理论基础不同。

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西方哲学史上发展了一百多年的实证主义哲学。

而定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则包括建构主义、后实证主义、解释学、现象学等各种理论流派,虽然这些理论流派之间的观点有着不同之处,但与实证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本体论两者有着不同的前提假设。

实证主义认为,现实事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价值因素的影响。

主体和客体是两个截然分开的实体,主体可以通过对一套工具的操作而获得对客体的认识。

在对客体的认识上,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社会现象可以被经验地感知,一切概念必须还原为直接的经验内容,理论的真理性必须由经验来验证。

而以现象学为代表的哲学流派则认为,社会现实的本质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因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赋予各不相同的意义。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际上是主体在和客体的互动关系中对客体的重新建构,主体和客体两者是一个互为主体的关系。

第二,在认识论上,实证主义极力推崇经验的作用,认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一切概念必须还原为直接的经验内容,理论的真理性必须由经验来验证,认为“知识”有其客观的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研究者只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规范,就可以将研究的结果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

而以现象学为代表的哲学流派则否认事实与价值是相互独立的客体,他们认为对知识的认识不是唯一不变的,它是对具体社会文化情境的建构,是参与各方面通过互动而达到的一种暂时的共识。

知识是一个重构的创造的问题,不存在带有普遍意义的、脱离具体情境的、抽象的知识。

第三,在方法论上,实证主义倾向于夸大科学方法的作用,视自然科学的方法论逻辑为科学理论合理性的依据,试图将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于包括哲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

正是科学主义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大力提倡,使人们误以为教育研究就是要提倡那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强调对教育的研究应精确化、量化。

而以现象学为代表的哲学流派则对此提出了猛烈的批评,他们认为人为万物的尺度,因此应关注人生的价值、意义、态度与理解,关注价值世界,注重情感、创造性的智慧和对生命的感受。

而这一切是无法用数学的语言用数据的形式来表现的,只能通过描述性、解释性的语言来实现。

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教育现象,只会导致对人的肢解和教育活动的僵化。

(二)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关系不同。

在定量研究中,为了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公正的研究,强调研究者必须与研究完全分开,以避免偏见。

而事实上,在教育研究者对教育现象进行定量研究之前,他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建立假设的理论基础及其对教育事实的抽取和分析,都隐含着他的价值倾向。

所以,试图把研究者与研究分开是不可能的。

研究者无法把教育现象与自然孤立起来,他是参与在教育情境之中的,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定性研究注重从研究者本人内在的观点去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

它强调在自然情境中作自然式探究,在自然的情境中收集现场发生的事件的资料,最主要的研究工具是研究者本人。

他们在自然的情况下通过和参加者交谈,和被研究者作长期的接触,观看他们的日常生活,自然地、直接地接触被研究对象的内心世界,以期获得被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三) 研究方法不同定量研究主要用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对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价值中立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以求得到客观事实。

定量研究通常采用数据的形式,对教育现象进行说明,通过演绎的方法来预见理论,然后通过收集资料和证据来评估或验证在研究之前预想的模型、假设或理论。

定量研究是基于一种称为“先在理论”的基础研究,这种理论以研究者的先验想法为开端,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定性研究大多是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具体的方法主要有参与观察、行动研究、历史研究法、人种志方法。

其中参与观察,是定性研究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

参与观察的优势在于,不仅能观察到被观察者采取行动的原因、态度、努力程序、行动决策依据。

通过参与,研究者能获得一个特定社会情景中一员的感受,因而能更全面地理解行动。

然后通过对观察和访谈法等所获得的资料,采用归纳法,使其逐步由具体向抽象转化,以至形成理论。

与定量研究相反,定性研究是基于“有根据的理论”为基础的。

这种方式形成的理论,是从收集到的许多不同的证据之间相互联系中产生的,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四) 研究目的不同定量研究是通过对社会事实的测量,从中发现教育规律,旨在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解释变化的原因,以指导教育实践。

定性研究比较注重参与者的观点,旨在理解社会的现象,关注不同的人如何理解各自生活的意义,以揭示各种教育情境的内部动力和定量研究所忽视或舍弃了的人类经验中那些特性层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