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主义对认识当下文学状况的启示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笔记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笔记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笔记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一、文学和文学研究1、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可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

2、文学创作的经验对于一个文学研究者来说固然是有的,但他的职责与作者完全不同,研究者必须将他的文学经验转化成知性的形式,并且只有将它同化成首尾一贯的合理的体系,它才能成为一种知识。

3、文学研究者研究的材料可能是非理性的,或者包含大量的非理性因素,但他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因此便与绘画史家和音乐世家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与社会学家和解剖学家没有什么不同。

二、创造性的批评“创造性的批评”通常只是一种不必要的复述,充其量也只是一件艺术作品翻译成另一件,一般来说都要比原件低劣一些。

三、对艺术的探讨将自然科学运用的那些方法移用到文学研究上。

1、移用的方法(1)效仿一般科学的客观性、无我性和确定性诸优点。

(2)因袭自然科学的方法,探究文学作品的前因和起源,即“起因研究法”。

(3)把某些科学上通用的定量方法,如统计学、图表、坐标图等,引进文学研究的领域。

(4)用生物学的概念讨论文学的进化问题。

2、评价单纯的移用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科学方法仅就十分有限的文学研究范围或者某些特殊的文学研究手段而言,有时是有价值的。

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方法和目的上存在的差异1、历史上不同学者的探讨(1)早在1883年,狄尔泰就以“解释”和“理解”这两种认识范畴的对比来说明自然科学方法和历史学方法的不同。

狄尔泰认为,科学家以事物的始末缘由来解释它的本质,而历史学家则致力于理解事件的意义。

(2)1884年,著名的哲学史家文德尔班也对历史学必然因袭自然科学的方法这一观点加以抨击。

他认为自然科学家旨在建立普遍的法则,而历史学家则试图领会独一无二、无法重演的事实。

(3)后来、李凯尔特又对这观点做了精心的研究,并稍加修正和补充,他不太注重概括和个性化的探讨两种方法的分野,而是更多地关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差别。

西方哲学史中理性与非理性主义

西方哲学史中理性与非理性主义

代序:“百姓酒馆”老板娘的本职工作是在“天涯别院”开黑店,业余爱好是读洋书。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虽然这年头读洋书读不出名堂来,但总归是个爱好,说不定将来有用也未可知。

人有爱好,心就不老。

看到老板娘十年前这篇心得体会写得还不错,就把它贴到这里来。

谁要是对老板娘的观点有不同意见,想论战一把,胡扯奉陪到一半。

管你对错,在胡扯笔下,你肯定不对。

因为老板娘总是对的。

正文如下:在一定意义上说,整部西方哲学史就是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相互对立冲突的历史。

在这场长达两千多年的明争暗斗中,或许是由于作为西方哲学之源头的古希腊哲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基于对史前神话世界观的理性否定,理性主义虽一度遭遇了中世纪神学的钳制,从总趋势上说仍是占上风的。

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理性主义的至上地位愈加巩固。

但是被几番放逐的非理性主义却从未甘于沉默,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串不和谐的音符骤然响起,非理性主义以狂飙突进之势席卷而来,继人们摧毁了上帝的祭坛,理性的祭坛也终于开始瓦解了。

这不是昙花一现,过眼烟云,事实上,非理性主义的重新崛起给整整一个世纪的哲学思维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免产生疑问:如果说,非理性主义的滥觞植根于人类的愚昧顽劣,那么在自然科学经历了历史性变革的二十世纪,它又为什么得以沉渣泛起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非理性主义的崛起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然而,仅凭一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把这一广阔而深刻的文化现象看的不言而喻,又未免失之笼统。

我认为,若想真正做到深刻而完整地把握非理性主义的精神实质,我们首先必须用一种全新的眼光重新认识非理性主义产生的根源,这应该是一种更为直接却也更为深刻的视角。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近代思想史的中心事实便是宗教的没落,它结束于人们亲手埋葬了上帝的世纪之交。

或许可以这么说,二十世纪是自由人的世纪,而真正自由的个体是不需要任何关于终极真理、超越原则的神话的,不论它是神性还是理性--这是否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呢?现代人这种孑然独立、无依无靠的自我意识与非理性主义的兴起是否有某种内在的、必然的在全球各民族形成之初,各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生产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民族的心理特质,并进而影响其思维方式的形成。

西方哲学史中的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探究.

西方哲学史中的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探究.

中图分类号:b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027-02 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从古希腊哲学时期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反驳。

并由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尼采以及柏格森等所继承和发扬。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运动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掀起了新的高潮。

虽然后现代主义是对非理性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它比非理性主义走得更远,对于理性主义的批判更加激烈。

由理性主义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再到后来的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性,但是它们在认识论、价值观、本体论以及人性论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

故而,寻求西方哲学史中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并进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理性主义的源与流非理性主义一直处于理性主义的附加位置,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才得到了改变。

叔本华的生存意识对非理性主义进行了开创,他认为对生存意志的认识与把握主要是依靠生存意志的本身,即非理性的“直觉”和“感觉”;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非理性的生命变得;尼采则把理性比喻为耀眼且明亮的太阳神,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主义比喻成沉醉于狂灌的酒神;萨特认为人的发展与进步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对自由有着绝对的责任。

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由于各种运动的掀起,例如妇女解放运动、学生造反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等的影响,西方社会产生了比较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比非理性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反驳更加猛烈,发扬的是一种流浪天涯、飘忽不定的哲学观。

认为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没有确定性的本体论。

其中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包括有拉康、福柯、罗蒂、德里达等,其哲学思想都对传统哲学进行瓦解、反对和解构,他们推崇的是一种模糊不清、破碎而又多元化的哲学思想。

德里达认为自己无论是空间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流浪家,它将非理性主义的理性方法和理性主义的中心理性传统都进行了全盘扫荡;福柯利用对思想教材的分析,认为理性的标准在于社会实践和政治力量,并不是靠自身的权威性;罗蒂则主张摒弃一切的“无镜哲学”,解构传统哲学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主张哲学应该与艺术、政治、文学及其他领域和谐共处、相互平等。

非理性主义哲学

非理性主义哲学

非理性主义哲学
非理性主义哲学是非正式逻辑,其贴近经验主义思想,反对正式逻辑。

它将灵性和感性作为知识的来源,旨在否定和反对唯心主义,追求本质的价值。

非理性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人的经历构成了他们的知识,而不是推理过程,因此追求真理的目标是知识的体验。

非理性主义哲学认为,知识的真理只有在它被直接经历时才会被突显出来,而不是思考出来。

观察者的情感经历是真理的最佳证据。

此外,非理性主义哲学坚持人本主义,认为自
我之间有一种独特的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我。

非理性主义哲学被广泛地用于现代文学创作、艺术、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

在许多情况下,非理性主义哲学在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提出了某些想法,如艺术的内在价值,
以及认识和表达自我的办法。

非理性主义哲学的最大特点是,它鼓励我们去相信自己,保护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总是相信听到的或看到的东西。

这有助于建立对自我的认知,维护社会的平衡和持久的自信。

探究非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探究非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探究非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摘要:非理性因素作为主体认识结构中的恒常因素,诸如想象与直觉、灵感、顿悟、情感与意志等作为人类智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认识途径和手段,对主体的认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突破性和持久性作用的影响。

关键词:直觉;想象;灵感;顿悟;情感;意志所谓的非理性因素,是相对于理性因素而言的,是指在人的思维活动中或认识过程中出现的非逻辑思维形式,及通过非逻辑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活动的能力。

长期以来,非理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阐发,非理性认识作为人类固有的一种认识能力,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本文对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做一探究。

1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创造作用创造性思维作为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新颖性、探索性的特点,它不仅需要有更强烈、更饱满的激情作为内在的动力源泉,而且需要在这种激情的强烈刺激下产生直觉和灵感,使疑难问题得到奇迹般的解决。

直觉原意是凝视,其认知意义是不经过其它程序而直接悟出理性结论,做出综合判断,从而达到发展和创新的目的。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是人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使与其有独特的,从而是无法表述的东西相符合,柏格森十分重视直觉思维与科学创造之间的关系,提出以直觉思维为根本的“创造进化论”。

直觉判断即当人的思维在刚刚接触外来实体或抽象信号刺激时,就做出直接理解,直接辨别、直接判断结论,它是人的思维洞察力敏感程度的表现,它与一个人的经历、经验,大脑存储的知识、预感能力等积累都有密切关系。

直觉的想象是科学创新不可逾越的阶段,直觉想象的创新作用在四个方面最为突出,一是在想象中提出科学假说,在思维史上,德国哲学家康德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构建思维。

二是在想象中提出新的科学概念,新概念的提出即是对旧有概念的革命,又是认识的创新。

三是想象作为创造模型的重要手段,在科研中发挥着其它思维过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精彩10篇)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精彩10篇)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精彩10篇)《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篇一席勒的《非理性繁荣》从心理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着力分析美国90年代中后期的网络股泡沫,同时也类比的描述了20世纪初、1929年和上世纪70年代金融危机的情况。

该书是根据许多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和历史事实,对美国互联网期间股市的空前繁荣现象所做的全面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席勒指出泡沫的形成和崩溃显现出正反馈的状态,这点与索罗斯反身理论中的暴涨暴跌不谋而合。

尽管该书是以当时的市场情况为基本出发点的,但他把这一市场情况仅仅作为整个股市繁荣现象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

作者有力地指出近年来的股市飙升只不过是一场正在上演的`、大规模的偶发性庞氏骗局,最终只能是以悲剧收场。

他认为当时的股市是一个投机性泡沫,指出投资者的从众心理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很难控制和影响,市场定价的重大偏差能够保持几年或者几十年。

作者在第一篇中首先重点对股市上涨的14个催化因素进行了逐一分析:在收益稳定增长时期到来的互联网;胜利主义和外国经济对手的衰落;赞美经营成功或其形象的文化变革;共和党控制国会及资本收益税的削减;生育高峰及其对市场的显著影响;媒体对财经新闻的大量报道;分析师愈益乐观的预测;规定缴费养老金方案的推广;共同基金的发展;通货膨胀回落及“货币幻觉”的影响;交易额的增加;折扣经纪人,当天交易者及24小时交易;赌某机会的增加等等。

并进行了小结。

接着重点对股市的放大机制进行了分析:自发形成的庞氏骗局;投资者的高度信心;对投资者信心的反思;高市值情况下预期不减的例证;对投资者期望和情绪的反思;公众对市场的关注;投机性泡沫的反馈理论;作为反馈模式和泡沫的理解;作为反馈模式和投资机泡沫的庞氏骗局;自发庞氏骗局引起的投机性泡沫;当今的非理性繁荣和反馈环等。

在第二篇中对文化性因素如新闻媒体(媒体在决定市场变化阶段中的作用;媒体讨论的形成;对市场前景的报道;创纪录过量)、新时代的经济思想、新时代和全球泡沫进行了分析。

理性与非理性的哲学思考

理性与非理性的哲学思考

理性与非理性的哲学思考在我们生活中,理性和非理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于我们的思维过程中,并对我们的决策和行为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理性和非理性的哲学思考,并提供一些对于如何平衡它们的思考。

理性思维是一种以逻辑、证据和推理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它强调对事实和信息的分析和评估,以作出理性决策。

理性思维通常考虑各种选项,并依据事实和逻辑来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

在科学、数学和工程等领域,理性思维被广泛应用。

它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创新和取得进步。

然而,人类的思考并不完全由理性决定。

非理性思维是基于情感、直觉和信仰的思维方式。

它强调主观感受和个人经验,对于情感和情绪的影响更为敏感。

非理性思维经常出现在艺术、文学和宗教等领域。

它可以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愉悦。

理性和非理性思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理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但有时也会导致冷漠和无动于衷。

相反,非理性思维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满足,但有时也会导致冲动和不理智的行为。

理性和非理性并非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互补的两种思考方式。

如何平衡理性和非理性思维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一种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思考和决策过程中兼顾理性和情感。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加入非理性因素,例如考虑个人感受和情感反应。

这样,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评估问题,并做出更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选择。

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理性和非理性思维。

在一些需要快速决策的情况下,非理性思维可能更为适用,因为它能够迅速激发直觉和想象力。

而在一些需要深思熟虑的情况下,理性思维可能更为重要,因为它可以提供有逻辑性和证据支持的决策。

总之,理性和非理性思维是我们思考和决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它们相互影响,互为补充。

平衡理性和非理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问题,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同时也提升我们的情感满足感。

因此,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并整合这两种思维方式,以实现我们的个人和社会目标。

虚无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虚无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渊源与发展
一种哲学学说,也是一种理论学说。
从总体上说非理性主义是精神危机的哲学,但它把人作为研究的主体和主要内容,高扬 主题性,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现代人的意义和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非理性主义演变线索: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的各种非理性因素,同时夸大理性的局限和缺陷, 它否认理性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指出存在本身就具有非理性和非逻辑的性质。非 理性主义在本体论上否认世界是一个合乎理性的和谐的整体,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无序的 、 偶然的 、不可理解、甚至荒诞的世界。它在认识论上片面强调内心体验、直觉洞察。叔 本华最先开始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建立了意志主义的思想体系,他认为“世界是我的表 象。”独立于人的表象之外的自在世界,就是意志。意志无处不在,不仅人有意志,动 物有意志,植物甚至无机物也有意志,任何物体都是意志的客体化。叔本华断言意志高 于认识,意志是第一性的 、最原始的因素,认识只不过是后来才附加的。叔本华的唯意 志论开创了西方非理性主义之先河。深受叔本华思想影响的尼采更是把叔本华的生命意 志发展为强力意志,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哲学理论。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意志,是一种 贪得无厌的欲望和创造的本能,并以此做为估量一切价值和确立新价值的标准,提出 “上帝死了”的口号,抨击希腊以来的理性主义。同时,尼采极力推崇体现阿波罗精神 和狄奥尼修斯精神相结合的希腊悲剧精神,认为它全凭直觉,与理性无关。他把我欲做 为道德的基础,指出人的本性就是自我创造和摧毁的酒神精神,尼采的哲学对非理性主 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非理性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尤其值得一提的还有弗 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他第一次细致地运用尽可能科学的方法考察人类意识的深层次 结构,提出了非理性本能在整个人类精神生活的深层次根据,为非理性主义的研究提供 了科学的基础。

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点提要

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点提要

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点提要1.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2.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当然是19-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大运动与变革),这是最根本的。

3.文学是(人学),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描写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我们对人类自我的认识与理解。

4.对人的发现,人对自我的认识、发展与描绘,人对自我发现的对象化,即(“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5.所谓(“人”的观念),包括人对自我的认识、人的本质、人性、个人、个性、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权利、人的地位(以及人生观、人道观、义利观、荣辱观、幸福观、爱情婚姻观、美丑观、友谊观等等)、人的未来及发展等。

6.(“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人类的目标。

7.各种创作方法的形成决定于(创作主体从何角度发现人、思考人)。

看重人的社会性、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就形成(现实主义);着眼于人的心灵情感的,则倾向于(浪漫主义);而认定人的心灵真实、潜意识的深刻性的,就走向(现代主义)。

8.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这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9.1928年的革命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发现了人的(阶级性)、(革命性)。

这是继由五四发现人的(个人性)、(社会性)再向另一端推进的结果。

10.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人”的观念一贯看重人的(社会性),看重(社会群体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这使受西方个性主义思想影响的五四新文化与“人”的观念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个性主义人学观,五四人学观始终与人的(社会性)相结合。

因此,关注被压迫者和被侮辱者,为被压迫者、被侮辱者的不幸命运与被压迫地位呼喊,这曾是五四“人”的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11.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文学进入中国文坛的第一次高潮中,从希腊文学到19世纪文学的众多作家被译介到中国,其中最具影响的有四位代表性人物,即(易卜生)、(卢梭)、(尼采)、(弗洛伊德)。

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及其文学表现

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及其文学表现

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及其文学表现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及其文学表现启蒙运动以来,强烈外倾性的理性旗帜高扬,使得生产力高度发展,财富急剧膨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控制日益深刻和有力,人类自我陶醉于理性的光荣之中。

然而事物本身总是产生出它的对立面,物极必反,理性主义的顶峰必是非理性主义的起点。

因为理性的胜利、财富的膨胀并没有改变普通民众受压迫受凌辱的生存状态,资本权威的确立使得人们精神空虚、自我失落、信仰丧失。

对客观世界奥秘的探索忽略了对自身主观世界的认识,敏感而脆弱的知识分子陷入孤独怅惘迷茫之中,寻找精神家园成为时代的主题。

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摧残了人们对理性的信念。

本应带来幸福、解放的理性,却被用来作为压制和摧残人的手段,成为人们痛苦的渊薮。

于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误会产生了:那就是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和繁荣。

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叔本华开始到存在主义的萨特,属于实体性的非理性主义,在文学创作上的反映就是现代派;后一阶段以解构主义德里达为代表,属于功能性非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则是其文学创作上的反映。

所谓实体性非理性主义,就是在反对理性主义的本质、本体的世界观人学观时,他们相对应的确立了一个非理性的实体,如意志、直觉冲动或无意识等等作为宇宙的本体。

唯意志主义、直觉主义、泛性主义,还有存在主义是实体性非理性主义的哲学代表。

叔本华是非理性主义的先驱,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19]( P165)它是世界的基础,一切由之产生。

意志高于理性,理性的认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复写,它所达到之所是表象世界,而要抵达自在之物的意志要靠非理性的直觉和静观。

叔本华认为人的意志表现为欲望,而人的欲望不能永远满足,所以产生痛苦。

故叔本华在人生观上表现为悲观主义。

作为非理性主义的鼻祖,他对后来的非理性主义哲学产生重要影响,如尼采的权力意志、柏格森的生命冲动以及弗洛伊德的本我等等。

叔本华的直接继承者是尼采,但尼采一反其悲观主义,将他的生存意志改为权力意志,变禁欲为扩张和攫取。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欧美文学下编-导论)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欧美文学下编-导论)

导论0.1 复习笔记一、20世纪的欧美文学(一)20世纪的欧美文学20世纪的欧美文学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并走向新的繁荣的时代。

这一时期,欧美社会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在这些国家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欧美文学出现了流派林立错综、思潮更迭频繁的多元化复杂化局面,任何一种文学流派都无法像以前那样雄霸某一时期某一国家和地区的整个文坛。

(二)20世纪的欧美文坛从宏观角度看,20世纪的欧美文坛上存在着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主流,其中又以现代主义的影响更大。

1.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一种具有“反传统”倾向的文学,它表现了欧美传统文学在新时代的转型与创新。

2.现实主义20世纪现实主义是欧美传统文学——主要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在新时代的延伸,但因其深受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而表现出了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明显差异,显示出现实主义在20世纪的深化与拓展。

二、非理性思潮对20世纪欧美文学的影响(一)非理性思潮20世纪西方文学是生长在现代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的精神土壤中的,这种文化思潮酝酿于19世纪欧洲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在西方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遍流行。

它是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反动,也是对整个资本主义文明的不满与反抗,其中凝结着现代人对自身的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二)现代西方科学的发展西方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也强化了人们的非理性意识,加深了人对自我力量评价时的悲观与失望。

现代西方科学的发展,不仅没有解决人的信仰、价值观和精神、情感需求问题,相反还加重了这方面的危机感。

可见科学加深了人对自身内心宇宙复杂性的认识,科学理性摧毁了基督教宇宙观,也破坏了传统的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所谓“上帝死了”的根本含义也就在此。

(三)“物质的兴盛”事实上,“物质的兴盛”,也是催化非理性思潮,加重人的危机意识和异化感的重要因素。

在理性指导下的对物的疯狂追求从深层表现出了非理性特征;人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在有形无形中支配着人,这种支配又表现出神秘的非理性特征,文明成了人的对立面,使人变为非人——即人的主体性丧失、人的不存在、人化为虚无。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走向 (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走向 (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走向(读书笔记)20世纪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

批评多元化,研究系统化、专业化正是20世纪西方文论明显的特征。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人本主义(Humanism)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旨在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索世界的本原。

这一哲学思潮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学批评,因此涌现出了人本主义文学批评流派,如象征主义批评(Symbolism)、意象派诗论(Imagism)、表现主义批评(Expressionism)、精神分析批评(Psychoanalysis)、现象学批评(Phenomenology)、存在主义批评(Existentialism)、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Western Marxism)、接受美学(Rezeptionsasthetik)和读者反应批评等流派。

在价值取向上,以上这些批评流派都基本上以人为本,例如象征主义诗论非常重视人的个性、个性的心灵活动和精神活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的存在主义理论高扬人道主义的大旗,把人的自由视为人的本质;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非常重视读者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文学阐释和艺术审美中的能动作用。

20世纪初,西方人本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关于“人是宇宙的精神,是万物的灵长”的人文主义思想,并重新强调了以单个的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它们在象征主义批评与意象派诗论中首先得到了凸现。

他们重视人的个性、个体的心灵活动并试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强调文学表现中的“非理性”的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第一性,这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中就曾提及,但真正丰富人本主义观点的是瓦莱里(Paul Valery,1871--1945)的象征诗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关于感情与理性的“复合”,特别是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和表现”的表现主义文论,甚至是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所剖析的文学中表现的个体精神史的创作理论都是人本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因。

20世纪西方文学学习提纲

20世纪西方文学学习提纲

20世纪西方文学复习提纲背景:20世纪是一个大动荡、大变化的世纪,世界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批社会主义和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科学和生产力水平的飞速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苏联的解体等。

20世纪哲学和社会思想领域也异常活跃,各种哲学思潮对文学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影响最大的有尼采的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直觉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等。

20世纪西方文学主要由四部分组成:苏联文学和欧美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苏联文学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强调文学的党性原则,要求文学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并以描绘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创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主要作家作品: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爱伦堡的《解冻》,帕斯捷尔纳尔克的《日瓦戈医生》、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等。

二、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较之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不同:20现实主义文学作家既继承了前辈们从人道主义出发,广泛、深入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着力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等传统,同时又吸收现代主义的营养以丰富传统的现实主义。

由于二十世纪现实主义作家所接受的哲学思想较为复杂,所以他们的创作在思想面貌上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点。

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如下特色。

第一,除了继续揭露批判垄断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之外,战争文学或反法西斯文学成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题材。

第二,在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开掘。

第三,由于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在内容上呈现出一些现代主义意识,如表现异化等。

西方文学思潮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西方文学思潮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论述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转型中西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是如何体现的?从单纯的时间性概念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1917年至现在的文学,近年来人们一般又把它称为中国20世纪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它的诞生之初被叫做“中国新文学”,这一称谓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性概念,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上一种革命意义的显示。

其发展转型过程既是中国文学本身现代化的过程,又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艺术显示。

而对中国新文学具有本质性影响的是西方文学思潮。

它是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西方文学史上曾今存在过诸多的文学思潮,如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这些文学思潮使中国新文学具备了真正的反封建的“现代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统现代化发展转型的推手。

其中西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从“五四”时期开始,起源于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便同现实主义文学运动一道输入中国文坛。

但由于社会的需求,浪漫主义的潜质与影响,被人为地忽视。

实际上,每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总是浪漫主义以其理想主义的激情因素和富于创造性的艺术魅力,激活着沉闷而压抑的中国文坛并赋予它全新的文学形象。

1917—1927年文化整体批判时期,受近代日本文学和欧美文学的影响,以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创造社作家为主体而形成的浪漫主义作家群,从个人的生活感受出发,强化了个性解放的思想主题。

他们的作品,如《天狗》《沉沦》等,抒发现代青年情感压抑的苦闷,深刻描写“五四”时期的某些极端主义情绪,以对传统的全面反叛和对偶像的彻底破坏,直接反映了“五四”时期的积极进取精神,以及已经觉醒了的青年一代的思想状态。

30年代以后,随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日益加深,中国现代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但我们仍可以从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以及沈从文等人的小说中,发现许多作家依旧在以饱满的激情,讴歌光明,赞美自然,抒发个性,颂扬反抗。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导论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导论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导论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什么?(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

(2)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

①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②其理论的主要代表有象征主义诗论、表现主义文论、精神分析学文论、直觉主义文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等。

③这些人本主义文艺理论重视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高度重视人的个性与心灵活动,尤其是注重无意识心理活动嫉妒者阅读接受等层面,开辟了以往文艺理论研究未涉及的新领域,并对后世文艺理论有深远的影响。

(3)所谓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

①其特点是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在本世纪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②其理论的主要代表有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符号学文论、叙事学文论以及解构主义等。

③这些科学主义文艺理论较之人本主义文艺理论更清晰地呈现出一条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线索,尤其是反对人本主义的口号更是旗帜鲜明。

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下,该派文论试图找到其内部规律,揭示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完全割裂了文学作品与作者、社会、读者的关联,但对文本研究的规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作出了巨大贡献。

(3)但有一些理论是无法完全归入这两大主潮的,如原型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等,兼有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交融综合,不能单纯地归入某一阵营。

(4)此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发展到20世纪后半期西方文论中两大主潮交融渗透的趋势有所增强。

不过,70年代之后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等文学理论,已无法用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这两大阵营的立场来简单地概括,。

非理性的人读后感

非理性的人读后感

非理性的人读后感
《非理性的人》,这本书给了我许多深刻的启示,在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中,我们生活在无法抵抗情感冲动和物质利益驱使的时代中,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行为。

书中构筑的男主角塞尔瓦多,开始了他的复仇旅程。

他的计划是建立一个幸福
的未来,可惜由于当时的外界压力,他的梦想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他渐渐地双重人格崩溃,然后在得到一些帮助后慢慢恢复了健康。

但是,另一种能量的力量在他的灵魂中继续扩散,最终,他发现了他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他应该遵循的方向。

此外,这本书还启发了我有关非理性恐惧和情绪控制、弱肉强食和生存社会对
于个体都存在着压力的认识。

我逐渐懂得,要在非理性的世界中获得一种全新的生存能力,需要一种新的视角和一种空前的独立思维,才能在竞争环境中获得成功。

从这本书中,我不但学会如何把握自己的情绪,还学会了坚持自己的理念,走
自己选择的路,即使对可能带来挑战的事情也要勇往直前。

因此,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从事其他事情,我认为坚定信念,站在合理位置才能获得事业上成功,这也是《非理性的人》给我的重要启示。

评析毛姆的反理性倾向

评析毛姆的反理性倾向

作者简介:袁文平(1961—),男,咸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英国著名作家威・萨・毛姆在文学表现形式上基本保持了传统手法,但思想深受叔本华等人非理性哲学的影响而具有现代性,其意识论、创作论、批评理论及艺术风格都有一定程度的反理性倾向,与现代派文学有所重合和沟通。

一、反理性的哲学基础———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叔本华哲学的突出特点是主观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反理性和悲观逃避主义。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之一在于它是我的表象。

这种主观唯心主义来源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而更直接的根源是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他决不肯超出自我和自我的感受去探讨世界的本质。

他又认为世界更深刻的本质是我的意志,亦即是我的生命欲望。

而生命的欲望在人类则是一种本能的意识和下意识的冲动,只是有时被理性照明了,多数情况下是被理性压抑了。

这样,人生就是一系列被理性照明又被理性压抑了的痛苦。

生命的等级愈高,欲望愈强烈、愈复杂和愈多样,就愈难满足、愈痛苦。

人生是一场充满痛苦的大梦。

打破这梦境的唯一道路是自我否定生命意志,克制乃至消灭欲望。

具体的方法,一是通过艺术实践把欲望转化为内向的无目的的行为,二是通过鼓吹走向“虚无寂灭”的印度哲学把欲望克服下去。

显然,叔本华的哲学是有内在矛盾的,是不真诚的,但叔本华却又是打破西方上千年传统的理性主义的人生哲学的第一人。

他对黑格尔客观唯心论的理性主义的摧毁是本质性的,使哲学对人的认识向深层的感性、欲念和下意识发掘,开了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克罗齐以至萨特存在主义的先河。

而这些反理性主义的哲学家,不仅是现代的人道主义、现代哲学和现代派文学的一代宗师,而且深深影响了偏重传统的毛姆的思想,使其具有反理性倾向。

二、反理性的意识论毛姆的反理性倾向反映在他对人类意识活动的观点中,这当然与叔本华哲学和柏格森、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影响有关。

毛姆一向对人的感性和悟性比较重视,而对抽象理性和实践理性有所抵触,他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不感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理性主义对认识当下文学状况的启示作者:苏柳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9期摘要:文学在当代社会和当下生活环境和大语境中到底已经是怎样一种东西、怎样的情况了?应当如何为当代文学定义?有人认为,当下人们所创作的文学根本不可能是真正的“文学”了。

“文学死了”。

然而本文主张文学不仅没有死,它以更为年轻的姿态,更有活力的腔调,充实着、丰富着、彩饰着平平凡凡的芸芸众生。

我们似乎应该接受这一新的情况。

关键词:非理性主义;当下文学;自黑;脑洞作者简介:苏柳铭(1994.11-),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4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02一、现如今,文学是什么许多杂志书刊都对“文学”一词有着个体定义和独到的见解,其中,卡勒的观点值得借鉴:“文学就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也就是由文化来裁决,认为可以算作文学作品的任何文本。

”(卡勒《当代学入门:文学理论》)具体而言,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和文化早产生巨大改变,以往对文学的定义也是明日黄花。

当代文学已经不是既定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了。

传统意义中的文学就像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所提出的要求一样,必须有情节、性格,并且要有深刻的内涵。

一般情况下,当我们提到文学,就会以《骆驼祥子》、《祝福》为例,无疑,它们都是小说的典范。

但显然,现如今的文学褪去了很多沉重的担子,变得更加轻松了。

童庆炳《由“我”自己伸张出来》一文中表示,作家,尤其是优秀的作家,都是运用“我向体验”来体验他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即以自己的生命体验来体验作品中的人物的。

如此,那笔下的人物往往就是自己的影子、延伸、变态和扩张。

作家是十分敏感的人,他的“我向体验”过于丰富,所以即便是与自己相差甚大的人物也是自我感觉的写照,比如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鲁迅写的祥林嫂或者托尔斯泰书中的安娜,这些人物所体验到的“悲欢离合的命运、酸甜苦辣的滋味、世态炎凉的浮沉、惊恐绝望的情景”,作家本身都体验过。

鲁迅、茅盾、巴金、托尔斯泰等伟大文学家所写的文学作品无不是自己所感受到的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中的人和事。

正如现如今正在描写实际生活的那些年轻作家。

如果上天赋予现如今的某一个人一种能力、丰富的经历,允许他写作一部传统中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那竟是怎样的内容和形式?它必须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吗?必须揭露社会现实吗?姑且假如他写出了一部情节波澜壮阔、内涵深刻丰富、文字优雅庄重的文学作品,它是否能得到读者的认可。

因为我们所认为的文学往往如此。

不论我们情愿不情愿,现下的文学创作和创作的作品已是全然新鲜的。

年轻作家已经占领中国文学界的很大一部分领地。

二、为何如此一部分人自然而然认为,我们的精神世界荒芜了,21世纪是个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贫乏的时代。

不能简单地否认,但必须清楚为什么会出现当下的文学现状。

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潮流思想和政治环境必有关系。

而现在这一状况就是以上原因综合结果。

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盛,让人们脱离了肉体上的痛苦。

从小接受的正统思想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总有自我反思的时候。

网络的发展更是为人们打开了与外面的精彩世界联系的大门。

那么,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真的荒芜了吗?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表示“无法确定。

”她将其这一命题分为四种情况:以前丰富现在荒芜;以前荒芜现在仍荒芜;以前丰富现在并不荒芜;以前荒蕪现在丰富。

分析来分析去,这一命题并不成立。

说中国人现在精神荒芜的人,大概只是慨叹自己这一代大势已去,吃了那么多苦还是难逃时代发展的潮流规律,社会中坚力量成了一群根本没吃过苦的小毛孩子,所谓时过境迁,心里有些不大平和吧。

因而现如今也不是缺乏文学家,而是缺乏创造文学家的社会,这里当然指的传统中的文学。

难怪米勒会认为“文学死了”。

三、进入当下文学内部作一浅析一个人或者一个学派的观点,哪怕再完备,但对现实世界和生存的人类毫无用处,那我们也不会对其重视了。

也就是说,观点不能脱离现实世界而存在。

了解现实状况,就拿现实状况来分析。

叔本华、尼采提出的十分抽象的生命意志或者权利意志,也都是为了解答人类的存在问题。

所以借此分析。

每一段时期的文学情况在百年后都有被载入文学史册的可能,而不知后人在总结我们这一时期的文学情况时会用怎样的词汇来形容呢。

如果是我,我想,有几个关键点不容忽视:1、自黑;2、展现平淡的生活中表现的一丝丝人性本就有的或善或恶的本质;3、脑洞大开。

(一)自黑很明显,现在的作家作者写的并非严肃文学,他们往往借自我贬低、嘲笑、讽刺来表现心中所想,他们也因有足够的勇气自黑,赢得了众多粉丝,由此也显得文学不那么像文学了。

比如郭敬明和韩寒,还有他们两人旗下的签约作家和发表作品的平台:“最文化”和“一个”。

读上一些,自黑之风扑面而来,他们的微博也是条条都自黑得十分有深度,但不影响他们各自都有几千万的粉丝。

这并非不好的现象,以尼采的观点为例。

在尼采时代,正如现在,社会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

许多社会理想和价值受到质疑,亟待重新评价,叔本华原被弃置一旁的非理性主义受到喝彩,西方文化正在经历自文艺复兴以来最大的历史转折。

尼采以他的敏锐的眼光察觉到了这种转折。

他明确指出19世纪的时代特征就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堕落和虚无主义,它使人丧失了对自己的生命力的信念,使人被禁锢于异己的力量之中,使人麻木、软弱。

而原因是“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

” “越是那些被认为经过理性的严格训练的饱学之士,就越是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越易成为因循守旧、感情贫乏、思绪迟钝的人,从而就越是缺乏激情和创造性,变成一部机器。

这样他们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而自黑,恰恰是对自我的反观和直面人生的勇气。

我们都是普通的男男女女,为了能更好地生活,我们不得不在自黑中放下烦恼,卸下重担,获得共鸣,滋生勇气,剔除矫情,呈现自我,摒弃冷漠,拉近距离。

尼采说,人生诚然是痛苦的,但这是悲剧的而不是悲观的。

我们就是要以乐观的、自黑的心态面对悲剧的人生。

(二)展现平淡的生活中表现的一丝丝人性本就有的或善或恶的本质,从一切寻常可见的现象中发掘背后所蕴含的意味,内容可以囊括任何生活要素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篇具体论述了世界是表象的观点:“‘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只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

”既然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在的东西到底什么样,那我们就充分感受自己的表象世界吧。

那些传统经典小说取材宏大,但究竟是不是小说中描写那样也难说。

现在的小说就是在反观作者自己的生命和世界,将他们一丝丝一缕缕表现出来,不惧平凡,或善或恶,那都是我感受到的,只因我而在的。

生命活动是意志的对象,也不分高下大小,我所看到的就是生命的本质。

叔本华认为,人首先有意志,然后有所认识到的东西,正好与笛卡尔理性在前的观点相反。

不愿活着如同死去的作者抓住任何可以表现出意志的事物,他们只是服从了感性、意志。

“可以清楚地表明,生物所做的一切不是保存自身而是变得更丰富。

”尼采认为,如果把生命意志仅仅归结为自我保存,那就会使人因循苟且、无所作为、逆来顺受,最后必然悲观厌世。

如果我们一味以原有的标准要求自己,只能导致自我与环境的格格不入。

而如果把“增长”、“改善”、“超越”本身当做意志的本质,那就会使人积极主动,更加富有活力。

人不能满足于“已经如此”,而要代之以“我愿如此”。

“人只是将评价分配于事物中以维护自己,他最先给事物以意义,一种人类的意义!因此他自称为‘人'即评价者。

评价就是创造,……没有评价,生存不过是空胡桃壳”。

我们对周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和事以评价,就是给予事物以意义,意味着给自己创造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也就给了自己以意义。

(三)关于脑洞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形象在当时可能是极具荒诞性,然而现在,具有荒诞性的特征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人人皆可获得的技能,漫画家画笔下狗和人可以互换,而文学作品更是可以超越时空、物种的界限来一场偶然相聚或是相恋。

以此崭露头角的网络小说也大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类型的趋势。

庄周梦蝶的故事也不难见到了。

像那些以前我们称为荒诞性的内容,现在赋予它一个更加形象的形容词叫做“脑洞大开”。

其实也是对现存世界的怀疑、质问,对世界的想象、补充,对自我认识的深化,对存在的质疑。

完全顺从了“表象”这一不确定性。

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或者说一种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

尼采把生命的这种倾向看作是生命的愿望、意志。

“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意志。

”这是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尼采的权力意志的充分互证。

“个人是一种全新的东西,一切行为都完全是他自己的。

”脑洞大的人将不再是叔本华所说的那种因求生意志的支配而消极被動的人,而是不断地创造生命本身的价值的积极主动的人,是具有哲学家气质的人。

叔本华和尼采与其他实用主义或者解构主义哲学家比起来,总觉得要更高端,而有脑洞的人也比一块顽石要有趣得多。

四、为如今的文学辩护尼采提出了超人哲学,也出现了“末人”。

“末人”在性质上与超人恰好相反。

末人是个性被泯灭的人,千人一面。

他们缺乏创造性和自主性,模仿别人、听从别人,走他人走过的路。

末人庸庸碌碌,生活浑浑噩噩,苟且偷生,无所作为。

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指生活中的普通人,大多数人。

而超人就不一样了。

超人是权力意志得到充分发扬的人,他们可以冲破一切传统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规范的束缚,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他们有超群的智力、坚强的意志、绝对的自主性、高昂的激情。

这与后现代主义的主张十分相似,就是在现如今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证实。

每一种观点都是在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可以说是非理性的,也可以说正是在理性的支配下完成的,可以说是精神上的,也可以说成是实用主义。

克罗齐表示历史“经常是一种艺术品”,历史学家叙述历史可以像艺术家创作艺术品那样任凭自己涂抹雕塑。

更何况根本无据可依的哲学思想。

哲学来源于生活,对生活情况的否定实际上就是对其所代表的哲学观的否定,我们可以理智地评价一个科学发现是否真实,却不能轻易否认一种哲学观,不简单否定地评价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写作内容与方法。

多年以前,又有谁想得到,当初不被认可的崔健,会成为如今人们心目中的经典摇滚呢?历史长河瞬息万变,多年以后,文学史中也必定会有郭敬明和他的《小时代》,流潋紫和她的《甄嬛传》。

他们的影响力明明就摆在这里,不管如今的某些人有多不认同。

参考文献:[1]《20世纪西方美学》周宪,南京大学出版社.[2]《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商务印书馆.[3]《权力意志》尼采,商务印书馆.[4]《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美学》,刘放桐.[5]《西方哲学史》罗素.[6]《我的生命哲学》李银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