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阅读训练及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4标点与修辞运用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4标点与修辞运用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2e301a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d7.png)
专题14 标点与修辞运用一、【2024·全国甲卷·T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疆是我国较早大量种植和运用棉花的地区之一。
新疆光照足够,热量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拥有①,适宜棉花的种植和生长,新疆棉尤其是长绒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宠爱。
除了上述自然条件,现代科技的应用也是新疆棉②。
近年来,新疆棉品质不断提升,同时③,但仍旧供不应求。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
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浇灌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文中画波浪线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分)【答案】①文中把棉花汲取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②使表达比较活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实力。
(1)画线句中“吃好喝好长得好”原来是用于形容人吃健康的食物喝健康的水才能强壮成长,此处拟作“棉花汲取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把棉花进行人物化处理,给予棉花人类的行为状态和心理感知,让原本无情感的自然之棉花显得亲切可感,从而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棉花细心呵护的情感。
(2)在句式表达上,“棉花汲取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原本是自然学科的术语,表达缺乏生动活泼。
拟人手法的运用,把原本无性格的棉花拟作有性格的人类,作者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读者眼前就会出现棉花强壮成长的活敏捷现的画面,从而使句式表达活泼,更加生动和形象。
二、【2024·新高考Ⅰ卷·T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实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________。
实用类文本文化记忆中传统节日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文化记忆中传统节日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17bee25a8102d277a22f47.png)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传统节日研究中,节日起源是热点,也是难点。
从文化记忆的角度讲,传统节日的起源并不是“有据可查的历史只,只是被回忆的历史。
“出埃及是以色列人的起源神话,这与它是否具有历史真实性毫无关系。
在逾越节上它被当作起源神话,它已进入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之中。
通过回忆,历史变成了神话。
由此,历史不是变得不真实了,恰恰相反,只有这样,历史才拥有了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才变得真实。
”因此,从文化记忆视角讨论传统节日起源,不在于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真实性,而是强调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传统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如何发挥“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这才是传统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
在民众看来,他们对于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意义的历史。
湖南省资兴县茶坪村瑶族盘王节,是为祭祀、追忆瑶族祖先盘王而设立的。
盘王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不同支系的瑶族有自己的解释,但是,盘王的来历以及围绕盘王诞生的盘王节是历史的,这些历史究竟始于何时、何地并不确定,其间贯穿了瑶族民众选择性的文化记忆。
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由此成为传统节日起源的可靠性依据。
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最早出现在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后来又被诸多文献转录记述,于是,人们依据《续齐谐记》的记录,肯定端午节及食粽子习俗起源的明确时间。
然而,文献记录的记忆只是确定端午节食粽于习俗在南朝已经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它在这一时期才诞生。
传统节日起源于民众集体性的仪式活动,以仪式为核心形成民众生产生活秩序的结构化,这种结构化的循环生活在历史延续中不断融入神话、传说及习俗,在内容上是“发生在绝对的过去”,在形式上是具有“高度成型”的庆典仪式性的社会交往和节日,媒介是以文字、图像、舞蹈等形式进行的传统的、象征性的编码及展演。
这些仪式活动将生活固化在记忆里,并且年复一年地重复上演,所以,每次节日活动的传统就是对于节日起源及其相关人物、事件的文化记忧的“重复”。
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02afb4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c.png)
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一个传统节日就像一杯陈酿,沉淀着历史的文化。
端午节不仅仅是吃粽子,还是卫生节、诗人节、运动节和女儿节。
传统的俗包括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等。
在这一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这是千百年来祖先留下的美好生活愿望,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是屈原。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需要通过生活体验来领悟。
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
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20世纪是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时期,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
尤其是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传统节日的重要性现在,人们已经明显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然而,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俗,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俗也是情感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俗是美的。
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
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传统节日 阅读答案
![传统节日 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00ee9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e2.png)
传统节日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传统节日阅读答案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9年高考语文《关于“端午节”》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
![2019年高考语文《关于“端午节”》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b0e998f5d15abe23482f4d93.png)
2019年高考语文《关于“端午节”》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又称“端阳节” “天中节” “龙舟节” “诗人节” “粽子节”等,从众多名称中就能感受到节日内涵的丰富与与节日勃发的活力。
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影响范围广范,虽然各地节日习俗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看,共性大于差异,并且在根本的季节感受、身体保健与伦理期待上基本一致。
端午节是中国人共同的节日。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过端午不应仅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更应是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因此我们应该从建构与创新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端午节俗文化。
从节俗起源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端午传统节俗中的门口挂艾、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成为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
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
当代社会,端午节俗的这一原始主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端午节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当时那种情形下,这首民谣带给人们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
民谣之所以温情、动人,因为它巧妙地传承了端午古老的避瘟保健的节俗涵意,符合了当时广大民众寻求精神慰籍的民俗心理。
人是文化动物,有自己的族群与特定的国家意识,人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层面的生存,也需要文化的延续。
屈原等爱国志士所代表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
六朝时期,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
这种诠释并非空穴来风,它是民众历史情感的聚焦,是民众历史观念在节日习俗中的体现。
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前对生活习俗的一般性解释,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并联起来。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节日与文化》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节日与文化》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d9ed7f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17.png)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节日与文化》含答案(2023·河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
现在只要打开古代《岁时广记》一类的文献看看,你就会感到惊异了。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吗?不是的。
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
在过去节日及其活动中,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有些却只是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的(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
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
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还很有限,认识事物的知识又比较低下。
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信仰、仪式。
这就必然要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
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
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
例如本来是一种禳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
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
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化的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
民间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有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复合性。
例如端午节,它既有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又有饮雄黄酒、插艾蒿、挂蒲剑、贴钟馗图、小孩带香囊和穿老虎腰肚,以及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邻居互送节物等活动。
至于那一年之首的春节,活动事项就更加繁多了。
宋人陈元规编纂的《岁时广记》,“元旦”这部分的资料(包括活动和故事),就占了三卷。
2021届杭州市夏衍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1届杭州市夏衍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5d6b5f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12.png)
2021届杭州市夏衍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给猫留门(节选)黄咏梅“豆包回家了,”老沈告诉雅雅,“胖得像一只大熊猫,每层楼的灯都被它踩亮了。
”“亮!豆包喊一句,灯就亮了……”老沈学着雅雅的口气。
咯咯咯咯……雅雅在电话那头笑得欢。
老沈兴致勃勃地重复亮了好几句。
犹记得有一段时间,沈小安一家周末过来吃饭,每爬上一层楼,雅雅就用尽吃奶的力气喊——亮!感应灯被她喊亮之后,雅雅也是那么笑的,咯咯咯咯,这个游戏是这座旧楼唯一的亮点,如果没有那些时亮时灭的感应灯,估计雅雅会蛮缠着让沈小安背上楼的。
不过这些吸引力也不长久,上学之后雅雅就不太愿来爷爷家了。
那天雅雅玩饿了,老沈就牵着她去买豆包。
店员掀开蒸笼,用袋子装了两只豆包送给雅雅,就是在雅雅怯怯地犹豫要不要接过来的时刻,这只小猫不知从什么地方蹿了出来,跃上收银柜,朝那两只豆包喵喵喵个不停,雅雅先是吓了一跳,接下来,就跟小猫成了朋友,因为这只小猫,除了额头和脸颊处有一些灰色的斑纹,其他地方跟蒸笼里的豆包一样白,雅雅就喊它叫“豆包”。
等老沈一只手牵着雅雅回家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上,挂着一个黑色的塑料袋,豆包躺在里边,安静得像一件被主人买回来的什么东西。
有了豆包,老沈就能经常见到雅雅。
不一定是周末,有的时候,放学后沈小安也会带她来,老沈像迎接贵宾一样,削好水果,买好菜。
通常他们三个会在一起吃个晚饭,豆包就窝在雅雅的腿上,雅雅吃一口,问一句:弟弟,要不要吃鸡腿?豆包似懂非懂,眯了眯漂亮的绿眼睛。
看不到豆包,雅雅就给老沈打电话,像个亲切的小姐姐——弟弟在干吗呢?弟弟为什么那么爱睡觉?她甚至对老沈承诺,明天放学要去看弟弟的。
就像豆包是寄养在别人家的弟弟一样。
雅雅看豆包的频率越来越密集,有时还赖着要在爷爷家睡,但这绝不可能,每次看着父女俩在门口小垫子上换鞋子,低头系鞋带的动作几乎一模一样,老沈心里都会有些伤感。
初中语文2023中考传统节日主题阅读专项练习(2022中考真题,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2023中考传统节日主题阅读专项练习(2022中考真题,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0dfe4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13.png)
中考语文传统节日主题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端午时节“粽”是情(2022年广西柳州市考题)刘平①那年六月,中考的大幕即将拉开,端午的粽子也开始飘香,不过,这粽香飘不到我们这里。
九年级的学生成天埋头在书山题海里,忙得早已忘了季节的变换,哪里还记得端五、端六?②那天中午,下课铃声刚响,我就跑向食堂,挤在喧闹的人流中,打到了饭菜:四两米饭,一小份土豆丝。
我端着饭盒,小心翼翼地穿过汹涌人潮,低头走出饭堂。
没料在门口竟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③我惊讶地抬起头,见到了粽子的主人——常青哥。
他笑眯眯地看着我,递给我一个清香扑鼻的大粽子。
④我疑惑地看着他,支支吾吾地说:“这……怎么可以……”⑤“拿着!”常青哥眨了眨眼镜片后面的小眼晴,又冲我一笑,转身离开。
⑥常青哥姓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那年,他不到四十岁,中等个,偏瘦,为人随和。
因为常年穿一身青色衣服,我们戏称他为“常青哥”。
⑦常青哥上课很滑稽,讲课语速不急不缓。
不过有时讲到得意处,他的眼睛会闪光,语调提高八度,语速加快,并且双腿会有节奏地抖动,带动上半身也跟着上下起伏,整个人如同跳跃的琴键。
⑧虽然常青哥跟同学们很亲近,但我怎能随便要老师的粽子?虽说常青哥月月有工资,但是他家境一般,爱人在家务农。
有一次放假回家,我亲眼见过他挑一担禾草行走在田间路上。
⑨呆立片刻,我终于回过神来,看到许多老师从饭堂里走出来,每个人手上也拎着几串粽子。
哦,端午节到了,是学校给老师们发粽子。
也许常青哥已经吃饱了,就随意送给他所见到的某一个同学。
⑩我不再纠结,意外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
我快步走进教室。
教室里已经坐下了七八个同学,奇怪,他们怎么也是人手一个大粽子?⑪因急于要吃美食,我也懒得打听。
坐下来,便开始拆粽子。
“咦?这是什么?”一张极细的纸条从缠粽子的线头下露了出来。
我疑惑地打开纸条,上面有几个用蓝色墨水写的字:“一举高粽!”这字体,行云流水,是常青哥写的!⑫“快看,我的粽子!”一个同学大喊起来,“定粽头名!”⑬“粽情粽意!”“负粽前行!”“粽任在肩!”惊喜的喊声此起彼落,原本安静的教室热闹起来了。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优选】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优选】](https://img.taocdn.com/s3/m/d4ebf2cbc850ad02de8041c9.png)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优选】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彩端午苗理洁①如果要用色彩去界定惠州端午节的话,我认定它是多彩的。
②蝉鸣荔熟时,迎来端午节。
于是,市场上飘荡着一缕缕果香和青草的气息。
一筐筐火红的荔枝中,又可见一抹抹青葱的绿色映入眼帘,那是农家大娘和小妹担子上一捆捆的粽子叶,还有一扎扎的桃枝、艾叶与菖蒲。
“这些叶子也能卖钱么?”一个操着外省口音的大妈好奇地问。
“过五月节(惠州人管端午节为五月节),这些叶子都能卖钱!”小妹子爽爽地答道。
是的,走过两千多年岁月的端午节,从古老的农耕历史深处传承至今,已深深扎根民间。
人们期盼这个传统的节日,用各自虔诚的心装扮,包括大娘翻山越岭采来粽子叶、艾叶,小妹攀着梯子采摘桃树枝,当然也包括那些买菜的阿姨大嫂们开心买着带回家。
③这个源于纪念屈原的节日,如今已被纷纭的色彩所衬托。
衬托得喜庆鲜亮,像个待嫁的新娘,给了人们不少遐想的余地和欢喜的空间。
④龙舟竞渡,惠州人称之“扒龙船”。
扒龙船,民间比较广泛的说法是源于渔夫们在江上来回寻找屈原的真身演变而来。
《惠州府志》记载,惠州是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1年)开始才有扒龙船。
数百年过去,惠州人一直视扒龙船为端午节重头戏。
先不说藏在水下的龙船每年出水时的神秘,也不说参与这项活动的人抬着金猪等祭品祭拜的庄严,单说龙船赛,就展现十分明丽的色彩。
前年端午时节,我在惠东的赤岸村,就观看了一场海上扒龙船。
赤,红也。
这个红色海岸的村庄生长着上百棵古老的荔枝树,成熟荔枝如小小红灯笼悬满枝头,成为村庄最美的景致,也标志着扒龙船的日子到了。
那日的龙船,船头披上大红花球,助威的大鼓是红色的,运动员的衣裤也是红色的,海岸旁,海风吹拂一排排鲜艳的红旗,哗啦啦作响。
十里八乡来看扒龙船的人挤满了岸边,吉庆的色彩激动着所有人的心。
当龙船箭一般冲出蓝色的海面,紧接着锣鼓震天,呐喊声声,海湾沸腾起来了。
初中语文2023中考传统节日主题阅读专项练习(2022中考真题,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2023中考传统节日主题阅读专项练习(2022中考真题,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14d242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f.png)
中考语文传统节日主题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端午时节“粽”是情(2022年广西柳州市考题)刘平①那年六月,中考的大幕即将拉开,端午的粽子也开始飘香,不过,这粽香飘不到我们这里。
九年级的学生成天埋头在书山题海里,忙得早已忘了季节的变换,哪里还记得端五、端六?②那天中午,下课铃声刚响,我就跑向食堂,挤在喧闹的人流中,打到了饭菜:四两米饭,一小份土豆丝。
我端着饭盒,小心翼翼地穿过汹涌人潮,低头走出饭堂。
没料在门口竟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③我惊讶地抬起头,见到了粽子的主人——常青哥。
他笑眯眯地看着我,递给我一个清香扑鼻的大粽子。
④我疑惑地看着他,支支吾吾地说:“这……怎么可以……”⑤“拿着!”常青哥眨了眨眼镜片后面的小眼晴,又冲我一笑,转身离开。
⑥常青哥姓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那年,他不到四十岁,中等个,偏瘦,为人随和。
因为常年穿一身青色衣服,我们戏称他为“常青哥”。
⑦常青哥上课很滑稽,讲课语速不急不缓。
不过有时讲到得意处,他的眼睛会闪光,语调提高八度,语速加快,并且双腿会有节奏地抖动,带动上半身也跟着上下起伏,整个人如同跳跃的琴键。
⑧虽然常青哥跟同学们很亲近,但我怎能随便要老师的粽子?虽说常青哥月月有工资,但是他家境一般,爱人在家务农。
有一次放假回家,我亲眼见过他挑一担禾草行走在田间路上。
⑨呆立片刻,我终于回过神来,看到许多老师从饭堂里走出来,每个人手上也拎着几串粽子。
哦,端午节到了,是学校给老师们发粽子。
也许常青哥已经吃饱了,就随意送给他所见到的某一个同学。
⑩我不再纠结,意外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
我快步走进教室。
教室里已经坐下了七八个同学,奇怪,他们怎么也是人手一个大粽子?⑪因急于要吃美食,我也懒得打听。
坐下来,便开始拆粽子。
“咦?这是什么?”一张极细的纸条从缠粽子的线头下露了出来。
我疑惑地打开纸条,上面有几个用蓝色墨水写的字:“一举高粽!”这字体,行云流水,是常青哥写的!⑫“快看,我的粽子!”一个同学大喊起来,“定粽头名!”⑬“粽情粽意!”“负粽前行!”“粽任在肩!”惊喜的喊声此起彼落,原本安静的教室热闹起来了。
2024秋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过关检测A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2024秋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过关检测A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276ed73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07.png)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A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关于清明节,《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由此可见,留意“清”和“明”,始终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
今日的我们,也应当让这个节日气清景明。
让“奇葩祭品”走开,让祭祀情感保持气清景明。
祭祀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
站在历史和先人的肩膀上,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才智启迪,以期走得更远,这是清明节的一个内涵。
所以,应当杜绝花哨的“护照”“房产证”“私人飞机”等“奇葩祭品”,这些“祭品”和传统文化、公序良俗、传统美德不合拍,更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格格不入。
让陈规陋俗走开,让祭祀形式保持气清景明。
源于周代的清明节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
时间跨度长,存留下来的惯性做法许多,而有些做法和当下社会已经格格不入,比如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奢侈,也会污染环境,甚至酿成悲剧。
所以,我们要让祭祀形式保持气清景明,多提倡文明、健康、干净、祥和的祭祀方式。
例如,可以通过种植纪念树、召开家庭追思会等,将感恩的心、思念的情,融入清明祭祀中。
让“代人扫墓”走开,让祭祀仪式保持气清景明。
清明祭祀,就是要祭祖拜宗,追思先人,慎终追远,思亲念故。
所以,这个祭祀必须要有肯定的仪式感。
《论语》云“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假如自己不亲自进行祭祀,而找别人替代,这对祖先来说是一种大不敬。
终归,“代人扫墓”的商业化运作再精致、再细致,也终归是一种木偶式的虚假表演,是一种空洞的文化躯壳,它消损了清明节的庄重氛围,违反了气清景明的节日内涵。
文明祭扫,贵在心愿;平安清明,须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
这样,不仅为个人积存正气,更为社会积存正能量。
让我们用绿色清明寄哀思,还清明节一个气清景明。
2021年岳阳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2021年岳阳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d044b6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89.png)
2021年岳阳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人对中医的理解往往是“跟西医相对的中国的医学”,但如此一来,中医这门具有深刻内涵的传统学问就被淡化、被解构了。
而实际上,中医具有多方面的深层含义。
古语有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自古以来,善为医者,不仅能治病救人,也能以医理论国事,治病与治国、治人,融会贯通,一脉相承。
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讲,中医是治人的,而不只是治病的。
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而不仅仅看“病”,如果仅仅看病,治病,那便是下医。
同时,把握了医道的精髓,还可以去治国,那便是上医。
中医的这层含义与今天大不相同,如今学了医就只能去看病,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但治国、治人、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
所以,中医的第一个含义,就是中医治人。
据《黄帝内经》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因此,中医不是治已经生病的人,是治未病的。
治未病,也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
史传,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因医术高超被奉为“神医”,然而,扁鹊认为自己医术并不高明,因为只是治“已病”,真正高明的是治“未病”的长兄,让人不生病。
所以中医认为,不要等到有病了再去治,最好还是养生预防。
清代学者钱大昭说:“时下吴人尚曰‘不服药为中医’。
”曾国藩的儿子身体比较虚弱,他在家书里告诉儿子:“治心病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病要以‘不药’二字为药。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而且再好的医生也可能在用药过程中产生偏差。
因此,用药要慎重,能不服药就不用,这是清代盛行的理念。
现在流行的自然疗法流派有七项原则,其中之一即能不动手术的尽量不动,能不吃药的尽量不吃,要调动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
当然,凡事都不能绝对,需要用药时还是要用,但不能依赖,药只是起辅助作用。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业水平过关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业水平过关](https://img.taocdn.com/s3/m/d12c196e227916888586d768.png)
专题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就节日的自身结构而言,主要包括时间节点、特定仪式、象征意涵等方面。
从经验功能主义大师罗伯特·K·默顿的中层功能分析范式出发,前两者属于节日的“显功能”,即社会成员通过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行特定的仪式,配以特定的食物和纪念活动,对某个人物、某个事件进行纪念与追思,增进彼此感情,宣泄日常情绪;后者则属于“潜功能”,即作为符号的节日通过上述仪式性的物化表征,负载有别于其他的文化的隐喻,承担塑造精神家园、传承集体文化记忆、建构强化文化认同等更深层意涵。
节日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仪式性表征,强调的不是信息的物理流动,而是信仰的共享与文化的传承,并以此作用于共同体的维系。
不同源流的节日在每一年固定的时间,以相应固定的方式度过,周而复始,意义深远。
“在年历上,仪式永远会回归,而且即使它们无法同前一年的有所区分,或者同未来各年中的有什么不同,然而它们永远都不相同。
这是一种从同一走向同一的过程,它化解了时间上的分别。
”在对整套流程的不断重复中,文化体系得以建构,国族认同得以强化,精神归属得以确认。
中国传统节日脱胎于传统文化,通过一系列仪式和祭奠祖先、家族聚会、亲友走访等具体环节,集中体现了发轫于农耕文明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特质,用家国同构的叙事,强调普天同庆,团圆欢聚,表达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大一统的精神向往。
社会成员通过对传统节日各项仪式的参与,不断自我强化对文化体系的认同,实现对传统纲常伦理的涵化。
这种认同与涵化,正是节日所负载的深刻意旨,是数千年来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参照系,也是维系整个文化体系、传承集体文化记忆的重要环节,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承载鲜明符号色彩和深刻文化隐喻的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就节日体系自身的发展而言,当代中国的节日框架不断处于重构的过程中,其间,不同系列的节日交错并存,思想基础的多样性(多元性,如祖先崇拜、鬼神信仰、宗教信仰、世俗意识形态)与文化渊源的多样性(多源性,如传统文化、官方文化和外来文化)使重构过程异常复杂。
2021年湘潭市益智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2021年湘潭市益智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de2a0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7e.png)
2021年湘潭市益智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8年,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整体印象为6.2分(10分制),延续了近年来小幅稳定上升的趋势。
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领域中,科技、经济、文化是海外受访者最为认可的三个领域。
与2017年调查相比,海外受访者对中国未来参与全球治理各领域的期待均有所提升。
同时,海外受访者普遍看好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接近半数的受访民众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65%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将会持续提升。
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和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仍是中国最突出的国家形象,中餐、中医药、武术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
此外,海外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中国形象的评价更为正面。
值得一提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的积极意义获关注,总体来看,六成左右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具有积极意义;“一带一路”的海外认知度不断提升,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为印度、日本、意大利、俄罗斯和韩国,海外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个人、国家、地区和全球经济的积极意义更认可。
(摘编自《“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出炉:中国整体形象保持稳定》)材料二: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我们要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向世界多方面展现更加丰富多彩的中国形象。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并不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南北发展差距依然巨大,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的民众生活在困境之中。
【甲】中国提出并实践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对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事实证明,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
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引领着全球发展。
2020年沈阳市光明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沈阳市光明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996226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9.png)
2020年沈阳市光明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是在荆楚地区仅次于春节的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岁时节日。
今天端午节的形式与文化内涵,是历史演变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间的多种文化因子相复合的产物。
它的起源和流变过程,较之其它任何一个节日都要复杂。
代表端午节文化意义的传统故事有多种,但以现代大众对端午节所熟知的意义而论,人们大多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我们感兴趣的并不是对端午节的源流作出考辨,而是考察这种选择是如何发生、演变、归一的。
在关于端午节纪念人物的说法中,牵涉到五个被纪念对象:屈原、勾践、伍子胥、曹娥、介之推。
当我们考察这五个人物的传说故事时,可以发现:其一,他们都是悲剧性人物,都带有或强或弱的悲剧色彩,最典型而悲剧性最强烈的是屈原。
选择悲剧性人物作为端午节的纪念对象,暗示着民众的集体无意识选择。
其二,由于人物的悲剧性品格中加注了新的社会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在历史嬗变中演化为相对稳固的价值观念形态,而他们正是这些价值观念形态的现实载体。
在民众心中,人物成为某种价值观念的同位语。
人物所固有的可感性和形象性有利于普通民众的理解和接受,这就使端午节文化意义的转换与选择非常顺利。
然而,当这种转换过程完成之后,它不可能容纳形形色色的传说故事,文化意义的归一化趋势必然出现。
既然上述人物都象征着某种文化精神,那么,它必然最大限度地融汇各个时代对此种价值观念新的理解和看法,为适应归一化的趋势,每个与端午节相联系的人物之间,也必然产生其所象征的文化意义的竞争、淘汰与选择。
屈原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爱国忧民。
这种精神品格是建立在广泛而坚实的民族性基础之上的。
上自以帝王将相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自然地接受了屈原并加以褒扬,占统治地位的权力话语,对于加强和巩固屈原在端午节文化意义中的地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至庶民百姓同情屈原的不幸遭遇,充分接受并赞扬屈原,是因为他代表了民众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属民族的依恋与热爱,以及彼此之间的信赖和帮助,屈原爱国忧民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成为唤醒民众对这类情感体验的催化剂。
【K12高考语文模拟】【解析版】吉林省长春市2019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
![【K12高考语文模拟】【解析版】吉林省长春市2019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6f4eaa94964bcf84b9d57b8a.png)
长春市2019年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民族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它诞生于传统中国农业宗法文化土壤之中,它具有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的性质。
但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统节日毕竟脱离了它赖以发生的农业社会土壤,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之下,它历史地位的下降与蜕变是必然的结果。
因此我们对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存挑战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在背靠传统、面向未来中能脚踏实地建设我们的节日。
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因为近百年的人为阻断,节日习俗本身损毁严重。
在“革命”的旗帜下,人们对传统节日有意漠视,对传统节俗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
由于记忆的缺失,人们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许多传统节俗,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
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直接造成节日文化传承的困难。
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恢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刻不容缓。
比如春节的社火表演、狮舞龙舞、年画等,都是烘托年节气氛的重要元素。
民族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民族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的生活节秦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
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多地是文化欣赏与精神留恋,享受传统节日是对生活的丰富而不是必需。
同时新型社会政治节目,外来节日也在不断地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
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传统节日要想生存发展并影响民族的未来,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主动变革创新,必须对节日内涵与节俗形式进行合理的文化重组与再造,以获取新的生命力量。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树造新的节俗标志象征,是民族节日存续的关键。
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将传统节日定为公众假日这在当代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因为我们多数人的生活处在公共体之中,这里有一个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问题。
统编版二年级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阅读专项训练题【含答案】
![统编版二年级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阅读专项训练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65225d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1.png)
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2阅读理解训练专项题一、课内阅读。
1.文段介绍的传统节日有()。
(多选)A.春节B.元宵节C.中秋节D.清明节 E.重阳节 F.端午节2.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哪个节日有关?选一选。
A.春节 B.元宵节 C.清明节 D.端午节“年”兽(______) 屈原(______) 介子推(______)3.与端午节相关的一种美食是()。
A.汤圆B.粽子C.月饼D.面条4.下列属于春节的习俗有()。
(多选)A.贴窗花B.放鞭炮C.拜年D.插艾草5.我喜欢______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短文,完成练习。
闹花灯元宵节的夜晚,马路上人流如潮,灯火通明。
街上的花灯可真多呀!兔子灯地上跑,鸽子灯天上飞……最有趣的是龙灯,只见一条长龙追着宝珠上下翻飞,全身的鳞片金光闪闪,龙的尾巴不停地摆动。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高喊:“龙活啦!”歌声、笑声、锣鼓声融成一片,响彻夜空。
欢乐的人们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6.填写词语。
金光______ 响彻______ 迎来______7.读一读,给下列词语找到合适的解释,再连线。
人流如潮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灯火通明人群像潮水一样。
情不自禁灯光十分明亮。
8.街上的花灯真多!有______,有______,还有______。
9.用“_______”画出描写龙灯的句子。
1.ABDF2.A D C3.B4.ABC5.春春节我可以逛庙会,穿新衣,还可以痛痛快快地玩6.闪闪夜空春天7.8.兔子灯鸽子灯龙灯9.最有趣的是龙灯,只见一条长龙追着宝珠上下翻飞,全身的鳞片金光闪闪,龙的尾巴不停地摆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
传统节日作为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在漫长的岁月传承中,一些原初的实用功能或丢失,或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却向审美作用转移,例如本来象征驱除侵害人类生活的力量与因素的仪式,在反复举行之后,就变得别有意味了。
端午节就是例子。
为避萌动的邪气,人们在端午需沐浴兰草汤、采药、置葛艾、戴香包等。
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审美的双重作用。
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所有节日都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清明节扫墓祭拜,是追念自家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
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作品中对生与死、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
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
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夭象的崇拜。
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
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
但这些节日能够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更依赖文学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
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和描写,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乃至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
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可以说,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装点了传统节日,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牢牢绾结起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里值得珍存的部分。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其结果是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但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
贪恋于高速交通工具和钢筋水泥的森林,就难以驻足花前月下,感受自然之美,以至于再好酒的人,也领略不到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妙处。
科学的去魅,使人类心灵里的形象世界日益干瘪无味。
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
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就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变得丰富起来。
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体系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
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节日产生后即具有原初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作用,但在传承过程中,前者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后者却一直保留着。
B.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的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同时也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
C.传统节日通过文学作品而流传下来,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
D.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因此产生了大量对传统节日吟咏和描写的诗词歌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传统节日与文学的相同之处谈起,接着论述两者的产生、传承的相互关系,最后归结论点。
B.第二段阐述七夕节的相关故事,论证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的观点。
C.第三段通过阐述传统节日对文学所起到的方方面面的作用,论述了传统节日与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D.第四段列举了李白的诗句和有关月亮的传说,论证了中华传统节日是值得珍存的民族文化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因此具有审美的作用,可以满足人类审美的需求,这一点与文学有相通之处。
B.清明节扫墓祭拜,中元节送河灯,这些传统节日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启发了文学作品对生与死、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
C.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既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D.保留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或许可以促使文学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新的文学作品。
【参考答案】
1.B(A项“传统节日产生后即具有原初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作用”错,两者非同时产生的,另,“后者却一直保留着”的表述有误。
C项传统节日应是通过人们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
D项因果关系颠倒。
)
2.C“通过阐述传统节日对文学所起到的方方面面的作用”错,应是“通过阐述文学作品对传统节日所起到的方方面面的作用”。
3.B“启发了文学作品对生与死、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错,原文认为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对生与死、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方面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