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4 给物体分类》_5

合集下载

2024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1-2年级目录

2024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1-2年级目录
《造房子》
《地球家园》
一1.动物的家
二1.地球家园有什么
一2.我们的家
二2.我们的校园
一3.家里的物品
二3.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4.设计小房子
二4.不同的天气
一5.建造小房子
二5.不同的季节
一6.“小房子”展示会
二6.太阳与白天
二7.夜晚的月亮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目录(二下)新版本
《神秘恐龙》
《玩磁铁》
一1.恐龙的故事
二1.磁铁能吸引什么
一2.挖掘恐龙“化石”
二2.比较力量的大小
一3.测量恐龙“化石”
二3.让小车动起来
一4.拼接恐龙“化石”
二4.隔物吸铁
一5.复原恐龙
二5.设计钓鱼玩具
一6.制作恐龙模型
二6.我们来钓鱼
一7.我们的恐龙公园
《身边的物体》
《常见的动物》
一1.观察物体的特征
二1.我们周围的动物
一2.给物体分类
二2.观察一种动物
一3.比较物体的轻重
二3.给蜗牛建个“家”
一4.认识物体的形状
二4.水中的动物
一5.观察一瓶水
二5.它们吃什么
一6.哪个流动得快
二6.动物联欢会
一7.它们去哪里了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材目录(二上)新版本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目录(一上)新版本
《周围的植物》
《我们自己》
一1.我们知道的植物
二1.我们的身体
一2.观察植物
二2.发现生长
一3.植物长在哪里
二3.游戏中的观察
一4.给植物画张“像”
二4.气味告诉我们
一5.植物的变化
二5.通过感官来发现
一6校园里的植物

教科版我们周围的物体4.给物体分类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反思全)

教科版我们周围的物体4.给物体分类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反思全)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4.给物体分类教学目标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3.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4.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教学重点能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了解科学准确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1.找物品:出示超市物品专柜,请学生找牛肉、巧克力等物品。

2.提问:超市物品繁多,但我们总能快速找到物品,原因是什么?3.引出:超市的物品都是分类摆放的,能方便我们寻找所需物品。

4.揭示课题:给物体分类(板书)。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学生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对一些事物进行分类了。

通过超市货架的场景重现,唤醒学生生活中的分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给物体分类(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1个乒乓球、1块小木块、1块大木块、1块塑料块、1块小橡皮、1块大橡皮、1颗玻璃珠、1个塑料杯、1个小螺母、1个大螺母1.课件出示10种物体,认识物体并编号。

2.提问:我们可以怎样给这些物体分类?(提示:我们在前面的课堂中探究了物体的哪些特征?)3.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找出物体的不同特征和相同特征。

4.引导: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归为一类。

5.明确任务:给物体分类。

6.活动指导:(1)观察、认识每一种物体;(2)选择1种方法进行分类,写下你的分类依据;(3)编号表示物体,同一类物体编号写在一起,圈起来,分为几类画几个圈;(4)尝试用第2种方法进行分类,并记录。

7.领取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以确保每个小组能完成实验,必要时给予指导。

8.整理材料【设计意图】使用前面三节课中出现的物品,能帮助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物体特征,将物体的特征与分类依据直接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对分类这一思维方法的掌握。

教科版我们周围的物体4.给物体分类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课件PPT

教科版我们周围的物体4.给物体分类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课件PPT

给每个物体编号
选择一个特征 给物体分类
二、实践探究
展示小组记录
பைடு நூலகம்
较重
12 37
较轻
46 89
三、讨论交流
根据相同的特征分类,为什么 大家的分类却不完全相同?应 该怎么办? 细化分类标准。
四、练习、巩固
玩个蔬菜、水 果归归类的小 游戏吧!
此图为缩略图,若播放此资源,请插入:蔬菜、水果归归类
再见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4.给物体分类
一、课程导入
超市里的物品是分类摆放的
此图为缩略图,若播放此资源,请插入:垃圾分类
生活中的垃圾是分类回收的
二、实践探究
描述物体特 征,按照一 个特征分类。
大螺母、小螺母
小大 橡橡 皮皮
小大 塑塑 料料 块块
大木块、小木块
二、实践探究
给物体分类

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春天来了》:春天的特征,植物的生长变化。

2. 第2章《我们周围的物体》:物体的分类,固体、液体、气体的认识。

3. 第3章《动物与自然》:动物的生活习性,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4. 第4章《生活中的水》:水的特性,水的循环,节约用水。

5. 第5章《空气与我们》:空气的作用,空气质量,保护空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物体分类、水的循环等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卡片、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春天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春天主题的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植物生长变化、物体分类等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植物观察、物体分类等实践活动。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特征、植物生长变化。

2. 物体分类、固体、液体、气体。

3. 动物生活习性、动物与人类关系。

4. 水的特性、水的循环、节约用水。

5. 空气作用、空气质量、保护空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观察类、思考类、实践类题目。

答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答案。

2. 作业要求:作业要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能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结合教材内容,开展课外活动,如实地观察、动手实践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板书设计。

5. 作业设计。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1)难点解析利用生动的实例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体分类。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物体》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固体、液体、气体等,并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关于物体的感性经验,他们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物体,但对于物体的分类和特性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发学生对物体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和总结物体的特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和分类常见的物体,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等基本物态,并能够用相应的词汇进行描述。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能够主动观察和探索周围的世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和分类常见的物体,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等基本物态。

2.难点:学生能够用相应的词汇描述物体的特性,并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和总结物体的特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观察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体的特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常见的物体,如球、杯子、水、气球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2.教学媒体:准备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图片和文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如“找朋友”游戏,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物体,引发学生对物体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一些常见的物体,如球、杯子、水、气球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 给物体分类-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 给物体分类-教科版

第 4 课《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给物体分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中的第四课。

“我们周围的物体”这一单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和描述,对观察到的物体特征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尝试根据物体的一些特征进行分类。

本单元第1课,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观察、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第2课,通过观察、预测、掂量、简易工具测量等多次比较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认识;第3课,对“形状”这一物体的重要特征展开研究;本课是基于前三课的知识与能力基础,鼓励学生用多种分类标准给常见物品进行分类。

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描述物体外部特征,进一步认识各种各样的物品。

本节课教材内容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聚焦,以市场里的蔬菜都是分类摆放的场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点出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我们怎样给物体分类,唤醒并调查学生生活中的分类经验,同时点明本节课的探究主题。

第二部分——探索,这部分主要包括一个探究活动——把前3课中用过的所有物体根据特征进行分类。

此探究活动包括以下三步:首先给物体进行编号,接着提示学生选择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他特征尝试更多的分类方法。

第三部分——研讨,此部分包括两个讨论问题,“我们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进行了分类?”引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知道可以选择物体颜色等外部特征进行分类;“根据同一个特征进行分类时,我们的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分类结果。

【学情分析】一般特征: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

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及观察描述等能力、发展思维、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周围物体观察、比较和描述能力有限,需要进一步提高。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4《给物体分类》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4《给物体分类》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4《给物体分类》教案一. 教材分析《给物体分类》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学会按照一定的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旨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探究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体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类方面还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发现分类的方法和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并能够说出分类的依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学生能够发现分类的方法和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种物体,如玩具、书籍、文具等,以及分类的标签和卡片。

学生准备自己的书包和小物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哪些物体?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组物体,如玩具、书籍等,并提问:“我们可以怎样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学生自由尝试分类,并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分类的依据,如“按照物体的颜色分类”,学生根据这一依据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分类。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检查分类结果,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学生互相学习,巩固分类的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分类的方法和规律,如“按照物体的形状分类”、“按照物体的用途分类”等。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全部教案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全部教案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全部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物体》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物体的性质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喜欢动手操作。

但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物体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一些常见物体的性质和特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一些常见物体的性质和特点。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生活中的科学。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总结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物体的性质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具有不同性质和特点的物体,如磁铁、木块、水杯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观察本,用于记录观察到的物体性质和特点。

3.课件:制作与本单元相关的课件,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实物展示一些具有不同性质和特点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的名称。

然后,教师通过实验,展示这些物体的性质和特点,如磁铁的吸引作用、木块的浮力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所给物体的性质和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物体性质和特点,并总结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还见过哪些具有特殊性质和特点的物体?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

2021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每课教学反思(附教材目录)

2021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每课教学反思(附教材目录)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每课教学反思我们周围的物体1. 发现物体的特征这节课中,好的有以下几方面:明确课程理念、目标、任务,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点,从而做出与教材相符,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便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

而这节课,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了解科学观察的意义的内容。

因此,设计教案时,就尽可能地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为难点,同时重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一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的好奇心更强烈和积极,因此,在教学中都尽量放手他们主动参与科学的学习探究。

比如,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方案,并通过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分享观察和实验的快乐,也提高彼此观察、实验的能力。

同时,教师在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这样的开放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对科学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多次的实际观察和实验活动后,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能力。

不足之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由于这节课的容量比较大,讨论和探究活动都比较多,有些超时。

合理的安排时间也是我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科学探究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不能搞形式走过场。

只有探究真正落实了,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事物的特征,形成探究的技能。

2. 谁轻谁重《谁轻谁重》这一节课是教科版《我们周围的物体》这个单元的第二课,它的前一课是《认识物体的特征》。

本节课是在广泛认识物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深入认识物体的轻重。

因此这节课的核心概念是让学生认识到轻重也是物体的特征之一。

在试讲中,我在参考教参和教材的基础上,我将这一课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步,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猜一猜在泡沫块儿、小木块儿、勾码、大橡皮、小橡皮这五种物体中谁轻谁重;然后再让学生用手掂的方法,再比较一下谁轻谁重;最后再用小天平来量一量谁轻谁重。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4课时 给物体分类》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4课时 给物体分类》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4课时给物体分类》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的教材内容我们周围的物体第4课时给物体分类。

本节课的重点是教授给物体分类的方法和目的。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 能够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以便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周围的物体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分类的概念和方法可能还不太清楚。

他们的观察和归纳能力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具体的示例和引导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分类的方法。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出分类的概念。

教师提问:请看这些物体图片,你们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们能找出其中的一种特征,让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组吗?示例:教师出示一张包含苹果、草莓和香蕉的图片。

学生回答:这些水果都是可以吃的。

它们的形状都不一样。

Step 2: 引入分类的概念教师向学生解释分类的概念,并给出简单的示例。

例如,将一些动物图片分成两组,一组是会飞的动物,另一组是不会飞的动物。

教师解释:分类就是把一些相似的东西分成一组,把不同的东西分成另一组。

通过分类,我们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示例:教师出示一张包含鸟和狗的图片。

教师解释:这里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鸟,它们可以飞翔;另一种是狗,它们不能飞。

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组,一组是会飞的动物,另一组是不会飞的动物。

Step 3: 根据特征分类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物体,例如水果、玩具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特征,并根据一个特征将它们进行分类。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实物或者投影幻灯片等方式展示物体。

教师引导:请观察这些水果,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们能找到一个特征,让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组吗?示例:教师出示苹果、草莓、香蕉和橙子的图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4.《给物体分类》教学反思(3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4.《给物体分类》教学反思(3篇)

4.《给物体分类》教学反思(1)《给物体分类》是小学科学课程中一节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课程。

经过本次教学实践,我深感科学教学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知识,更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深入理解。

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来看,本节课我成功引导学生了解了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并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了分类,使学生能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同时,学生也逐步发展了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认同了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这些目标的达成,为学生在今后的科学学习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在引导学生进行初次分类活动时,我过于强调了分类标准的简单性,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鼓励学生尝试从多个角度、多个特征进行分类,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多元思考能力。

在引导学生发现实物分类方法的不足并进行编号活动时,我注意到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于这种抽象的方法感到困惑。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表达、交流、倾听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

最后,我也意识到教学器材的选择和使用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在本次教学中,我尽量选择了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进行分类活动,但仍有部分学生反映器材不够丰富多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教学器材的选择和准备,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本次《给物体分类》的教学实践让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4.《给物体分类》教学反思(2)《给物体分类》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我在教学中按照教案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分类等活动,了解物体的特征,掌握分类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

教科2017课标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4 给物体分类》优质课教学设计_7

教科2017课标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4 给物体分类》优质课教学设计_7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给物体分类》一、【教材分析】《给物体分类》是2017年新版本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中的第4课内容。

本课时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物体的多种特征之后的一节汇总课,让孩子将前几周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本节课中,让学生意识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同时引导学生我们周围的物体不仅仅是只有一个特征,是有多方面的特征。

为下节课《观察一瓶水》做铺垫。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分类话题。

2、探索分类。

3、研讨,回顾学习过程。

通过这几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为清晰的知道物体的特征分类,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的观察和描述以及自我发现之后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掌握了分类的各种方法,同时巩固了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

对于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意识、科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早已经开始对一些事物进行分类了。

在本课中,他们要对生活的事例以及前3课用到的所有物体进行分类,进一步有序的了解物体的各种特性。

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能够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根据物体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1.调动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知道物体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意识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知道物体有许多种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玻璃珠、磁性白板、学生活动手册、若干张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等。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材解读一年级下册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构成。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 发现物体的特征》、《2 谁轻谁重》、《3 认识物体的形状》、《4 给物体分类》、《5 观察一瓶水》、《6 它们去哪里了》、《7 认识一袋空气》。

“动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 我们知道的动物》、《2 校园里的动物》、《3 观察一种动物》、《4 给动物建个家》、《5 观察鱼》、《6 给动物分类》。

两个单元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体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

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

为此“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动物”单元同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一样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科学核心概念。

给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动物”单元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

像所有的生物一样动物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能帮助自己实现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围的生活环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动物”单元首先从唤醒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开始经过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对动物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蜗牛和鱼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细致观察丰富对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理解最后一课给动物分类的活动则是从研究方法上给学生们以启示。

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

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

尽管这些活动主要是从运用感官及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

2020 教科版小学科学目录(1~6年级新)

2020 教科版小学科学目录(1~6年级新)

一年级一上一下第一单元:植物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我们知道的植物 1.发现物体的特征2.观察一颗植物 2.谁轻谁重3.观察叶 3.认识物体的形状4.这是谁的叶 4.给物体分类5.植物是“活”的吗 5.观察一瓶水6.校园里的植物 6.他们去哪里了7.认识一袋空气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二单元:动物1.在观察中比较 1.我们知道的动物2.起点和终点 2.校园里的动物3.用手来测量 3.观察一种动物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4.给动物建个“家”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5.观察鱼6.做一个测量纸带 6.给动物分类教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四年级四上四下第一单元:声音1.听听声音2.声音说怎样产生的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4.我们说怎样听到声音的5.声音的强与弱6.声音的高与低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8.制作我的小乐器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感受我们的呼吸2.呼吸与健康生活3.测量肺活量4.一天的食物5.食物中的营养6.营养要均衡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1.让小车运动起来2.用气球驱动小车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4.弹簧测力计5.运动与摩擦力6.运动的小车7.设计制作小车(一)8.设计制作小车(二)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二上二下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第一单元:磁铁1.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1.磁铁能吸引什么2.土壤——动植物的乐园 2.磁铁怎样吸引物体3.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3.磁铁的两极4.观察月相 4.磁极与方向5.各种各样的天气 5.做一个指南针6.不同的季节 6.磁极间的相互作用7.做大自然的孩子7.磁铁和我们的生活第二单元:材料第二单元:我们自己1.我们生活的世界 1.观察我们的身体2.不同材料的餐具 2.通过感官来发现3.书的历史 3.观察与比较4.神奇的纸 4.测试反应快慢5.椅子不简单 5.发现生长6.做一顶帽子 6.身体的“时间胶囊”五年级五上五下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单元:沉和浮1.种子发芽实验(一)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种子发芽实验(二)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蚯蚓的选择 4.做一艘小船5.食物链和食物网 5.浮力6.做一个生态瓶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改变生态瓶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维护生态平衡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光第二单元:热1.光和影 1.热起来了2.阳光下的影子 2.给冷水加热3.光是怎样传播的 3.液体的热胀冷缩4.光的反射 4.空气的热胀冷缩5.光与热 5.金属热胀冷缩吗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6.热是怎样传递的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7.传热比赛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地球表面的地形 1.时间在流逝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2.太阳钟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3.用水测量时间4.土壤中有什么 4.我的水钟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5.机械摆钟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6.摆的研究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7.做一个钟摆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我们的小缆车 1.昼夜交替现象2.用橡皮筋作动力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3.证明地球在自转4.测量力的大小 4.谁先迎来黎明5.运动与摩擦力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滑动与滚动 6.地球在公转吗7.运动与设计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设计制作小赛车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三年级三上三下第一单元:水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1.水到哪里去了 1.运动和位置2.水沸腾了 2.各种各样的运动3.水结冰了 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4.冰融化了 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6.加快溶解 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7.混合与分离7.我们的“过山车”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8.测试“过山车”第二单元:空气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1.感受空气 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3.压缩空气 3.蚕长大了4.空气有质量吗 4.蚕变了新模样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5.茧中钻出了蚕蛾6.我们来做“热气球” 6.蚕的一生7.风的成因7.动物的繁殖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8.动物的一生第三单元:天气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1.我们关心天气 1.仰望天空2.认识气温计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3.测量气温 3.影子的秘密4.测量降水量 4.月相变化的规律5.观测风 5.月球——地球的卫星6.观察云 6.地球的形状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7.地球——水的星球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8.太阳、月球和地球六年级六上六下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使用工具 1.放大镜2.杠杆的科学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3.放大镜下的晶体4.轮轴的秘密 4.怎样放得更大5.定滑轮和动滑轮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滑轮组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斜面的作用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8.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抵抗弯曲 1.我们身边的物质2.开关与抗弯曲能力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拱形的力量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找拱形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做框架 5.铁生锈了6.建高塔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桥的形状和结构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用纸造一座“桥”8.物质变化与我们第三单元:能量第三单元:宇宙1.电和磁 1.地球的卫星—月球2.电磁铁 2.月相变化3.电磁铁的磁力(一) 3.我们来造环形山4.电磁铁的磁力(二) 4.日食和月食5.神奇的小电动机 5.太阳系6.电能和能量 6.在星空中(一)7.电能从哪里来7.在星空中(二)8.能量与太阳8.探索宇宙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校园生物大搜索 1.一天的垃圾2.校园生物分布图 2.垃圾的的处理3.多种多样的植物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种类繁多的动物 4.分类和回收利用5.相貌各异的我们 5.一天的生活用水6.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6.污水和污水处理7.谁选择了它们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 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气味、轻重、粗糙程度等都是它们的特征。

2. 观察物体的方法:用眼看(形状、大小、颜色、是否透明),用手摸(粗糙程度),用鼻子闻(气味),用手掂一掂(重量)。

3.物体的重量可以用掂量和称量等方法进行比较,但准确的程度不同。

用天平称量可以准确的比较物体的轻重。

4. 用天平称量的时候要选择大小和轻重合适的物体做称量标准物,比如曲别针。

5. 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

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堆积和摆放的方式。

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6. 在同样的盒子里,不同的平铺方式装下的物体的数目是不同的。

7. 给物体分类的步骤:编号,定分类标准,记录分类结果。

可以制定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多次分类,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8. 科学的闻气味: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向鼻子。

9. 液体流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越黏稠,流动速度越慢,比如洗洁精比水流得慢。

10. 有的物体能溶解在水中(例如糖、盐、洗洁精),有的物体不能溶解在水中(例如铁钉、沙子、石头),搅拌能够加快溶解的速度。

11. 红糖“消失”在水中以后,水变红了,变甜了,说明红糖还在水中;盐“消失”在水中以后,水变咸了,说明盐还在水中。

12. 固体的特征:有固定的形状,不会流动(有些固体颗粒很小,比如面粉、沙子和食盐,它们也有固定的形状);液体的特征: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空气的特征:很轻(有重量),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看不见摸不着。

第二单元:动物1.动物的共同特点:有生命,会运动,会长大,会死亡,会繁殖后,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会呼吸,需要食物,需要水,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2.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比如植物和动物。

3.不同种类的动物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之间也会有不同的地方(个体差异)。

4.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寻找校园里的动物时,要带的工具有:棉签,放大镜,笔,记录本。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

在本课中,他们要对之前用到的所有物体进行分类,进一步清晰、有序地认识它们的属性。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生活中,学生早就在不知不觉地对一些事物进行分类了。

本课要引导学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并由此认知到“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所以,本课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是“用一个特征给物体分类”,暗线是“通过分类进一步认识物体的属性”。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早就在不知不觉地对一些事物进行分类了。

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养。

特别是在分类前,为方便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建议给每个物体先编号,再分类,并做好记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器材准备】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老师想去买点水果,你觉得哪张图片里摆放的水果,更方便老师挑选呢?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说出分类)(播放课件)
2.回想一下,你曾经有给自己的东西分过类吗?说说你是怎么给他们分类的?(出示课题:给物体分类)
二、探究
1.描述物体特征。

这些都是我们之前研究过的材料,今天我们也要来给它们分分类。

但在分类前,老师想先请大家来描述一下它们都有哪些特征?(板书学生说的特征)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2.小组讨论。

(1)小组讨论决定:选择其中一项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请一个小组向全班示范如何分类。

(3)交流如何更好的进行分类(教师适时引导要对物体进行“编号”)
3.小组活动
(1)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明确实验要求)
(2)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教师适时指导)
三、研讨
1.汇报: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汇报时可以穿插解密活动:
只说分类结果,不出示分类标准)
2.讨论: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3.交流:相关分类标准的细化,如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4.完善: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填写完善。

四、拓展
1.观察生活中的分类:来看看,我们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的分类。

(出示课件)
2.看图交流: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便利的?
【板书设计】
给物体分类
特征分类标准细化标准
轻重轻重
形状方形球形
大小大小
颜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