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太阳病462页PPT
合集下载
太阳病本证伤寒表实证ppt课件
麻黄汤的灵活运用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
• 太阳表实证,脉浮或浮数者可发汗 • 比较: • 两条均以脉代证 51条---以脉代证,属借代笔法 52条---述可见脉象
(二)汗法禁例
• • • •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84)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85)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 不能眴,不得眠。(86) •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87) •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 余粮丸。(88) •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89)
宋道援运用大青龙汤一失案
• 1929年春假,随族人同居由沪至屏风山。有雷某之子,年20 岁,患病甚重。其父代诉:“初因劳作往返,抵家热甚,遂 用井水淋浴,拂晓即发寒热。年事方壮,不以为意,二天犹 不退,虽经治仍日甚一日。”是时,其妻携扶出室,为之易 衣,但病人云冷甚,坚拒去被,语声高亢,欲饮冷茶。又见 患者虽委顿,但面色缘缘正赤,目光炯炯有神,唇局燥焦破 裂,上有血迹。问:“衄乎?”其妻答:“齿鼻均有血,前天 才开始,量并不多。”试令张口,腥热之气喷人,服间亦有 血迹,舌质色红,苔灰白干燥。脉浮数,一息六至以上。按 其胸腹,皮肤干燥,抚之热如炙,腹柔软.遍寻无痛处,脾 可触及。小搜赤热.六天来大便共两次,色黄不黑。腹诊之 顷,时时路缩,口亦为凛。问:“曾出过汗否?”曰:“病至 今日,从未出汗,故乘热给药,希能出些汗把热退去,但吃 药后只觉烦热难过,汗则丝毫没有。”余始以为大青龙汤证。 然患者有衄之一症,是否血热?继思之:舌质不绝,神识不 昏,末见斑疹,加以大渴喜冷饮,显然邪尚在气而末入血。 既末入血,则致助之由,仍系《伤寒论》所谓“剧者必顺” 者“阳气重。”
伤寒论太阳病(课堂PPT)
.
32
思考:
• 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的比较。(从主症、病机、治法、药 物组成四个方面)
.
33
4.太阳腑证
(1)太阳蓄水证
蓄水证是外邪随太阳经脉入里,影响气化功能, 导致水道失调,邪与水结而形成的。
成因 太阳病治不得法,邪气循经入腑,干扰膀胱气 化功能。 太阳之气抗邪于表,饮水过多,水液内流,抑 制膀胱气化功能。
风寒外袭
卫气受遏 经气不利
恶寒 头项强痛
正气奋起抗邪 邪正抗争于体表
发热 脉浮
.
9
(1)太阳中风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 风。(2)
太阳中风证的提纲是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风邪袭表
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
发热
卫阳被伤+风性疏泄
汗出
卫阳被伤+腠理疏松
恶风
邪在表+营阴伤
脉浮缓
.
10
(1)太阳中风证
.
28
麻黄汤证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 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 七十个,去皮尖
•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歠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
.
29
麻黄汤证
.
41
5.结胸证
结胸证是邪气入内和有形痰水结于胸膈和脘腹, 以胸腹部胀满疼痛,尤其是腹部按之硬满,疼痛, 甚则拒按,脉沉或滑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成因 因误下邪热内陷;或未经误下,邪热内入;或 水饮寒邪内结,或血与热结,络脉被阻。
分类 热实结胸、水结胸、痰热结胸、小结胸、寒实 结胸、血结胸。
伤寒论太阳病ppt课件
证。 3、证候复杂,变化多端。
4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变证治则: 观其脉证—— 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 知犯何逆—— 即辨证,寻找疾病的病因、病
机、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等。 随证治之—— 依证立法,依法选方。
坏病治则的精神实质:辨证论治。
5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二、辨虚证实证 【原文】 (70)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 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复杂,难以六经证候命其名者。
③不中:不可、不宜。
【提要】
论太阳病变证的概念及治则。
3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太阳病三日—— 表证经过三日(约略之辞)。 已发汗—— 汗不得法,病未尽解。 若吐、若下、若温针——反复误治。 结局:形成坏病。 坏病特征:
1、原始证候已不复存在。 2、不属传经之变,所变证候不属于六经病
2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抑菌、镇静、 镇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 善心肌代谢、增强子宫收缩及增 加胃肠节律性蠕动等作用。
振寒—— 阳虚失其温煦。 脉微—— 气虚无力鼓动血脉。 脉细—— 血少脉道失于充盈。
1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扶阳益阴(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病机:下后复汗,损伤阴阳,致内外俱虚。
三、辨汗下先后 【原文】 (90)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本先之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 下之,治不为逆。
【提要】
论汗下先后的治疗原则。
1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本发汗 而复下之 表证当用汗法,而反 此为逆也。先行攻下,是为误治。
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 而反汗之
4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变证治则: 观其脉证—— 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 知犯何逆—— 即辨证,寻找疾病的病因、病
机、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等。 随证治之—— 依证立法,依法选方。
坏病治则的精神实质:辨证论治。
5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二、辨虚证实证 【原文】 (70)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 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复杂,难以六经证候命其名者。
③不中:不可、不宜。
【提要】
论太阳病变证的概念及治则。
3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太阳病三日—— 表证经过三日(约略之辞)。 已发汗—— 汗不得法,病未尽解。 若吐、若下、若温针——反复误治。 结局:形成坏病。 坏病特征:
1、原始证候已不复存在。 2、不属传经之变,所变证候不属于六经病
2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抑菌、镇静、 镇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 善心肌代谢、增强子宫收缩及增 加胃肠节律性蠕动等作用。
振寒—— 阳虚失其温煦。 脉微—— 气虚无力鼓动血脉。 脉细—— 血少脉道失于充盈。
1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扶阳益阴(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病机:下后复汗,损伤阴阳,致内外俱虚。
三、辨汗下先后 【原文】 (90)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本先之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 下之,治不为逆。
【提要】
论汗下先后的治疗原则。
1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本发汗 而复下之 表证当用汗法,而反 此为逆也。先行攻下,是为误治。
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 而反汗之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培训课件
表郁轻证
表郁轻证
表郁轻
之略重者
之略轻者பைடு நூலகம்
里热微
辛温轻剂
辛温微剂
辛温微汗
小发其汗
微发其汗
兼清里热
麻桂各1/3
麻黄汤为前方之2/3 小剂石膏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22
第四节 桂枝汤证疑似证
原文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 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 汤主之。(水饮内停兼太阳经气不利)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8
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原文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喘家:素患喘息之人。
风寒迫肺
无宿疾——鼻鸣(肺气不利)
有宿疾——喘(肺寒气逆) 《素问·至真要大论》:“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后调其 内。”
厚朴——苦辛温,化湿导滞,行气平喘 杏仁——苦温,止咳定喘 与35条麻黄汤之“无汗而喘”及63条麻杏石甘汤之“汗出而喘”应 鉴别。
胸满 ——胸阳不振,阳郁不伸
微寒:脉微恶寒。
——阳气不足
去芍药——酸敛阴寒,非胸阳郁遏所宜
加附子——借辛热之性以温经复阳,表里双解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胸阳不足所致胸满脉促,
温经复阳
去芍药之阴敛
桂枝加附子汤
表阳虚漏汗不止,留芍药以酸收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13
原文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 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27
小结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伤寒学--太阳病1 PPT课件
太阴病-脾虚寒湿 少阴病-心肾阳虚 厥阴病-虚寒致厥 发于阴 (阴证) 阳虚阴盛
扶正为先
2018/9/13
伤寒论
23
释疑:
关于“阳数七,阴数六”
出于伏羲氏河图生成数 顺序说:“七”为第一,“六”为第二, 发于阳的先愈,发于阴的后愈 季节说 :七和六是指代春夏和秋冬
2018/9/13
伤寒论
24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2018/9/13 伤寒论 10
释疑:
1.为何未提发热? 省文。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应,与脉浮 机理一致。 或未发热。 恶寒与发热相比,恶寒更为重要,后人 云“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 恶寒起病即见,发热出现较迟。
2018/9/13
伤寒论
11
2. 二证一脉,最能揭示太阳病本质:风寒 袭表,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调, 最具诊断意义,故列为太阳病提纲证。
身灼热-津伤热盛 脉阴阳俱浮-热邪充斥于表,气血外应 误汗 自汗出-热盛迫津外泄
(病位在心肺)
身重-热伤津气
多眠睡-热扰心神 鼻息必鼾-邪热上壅,肺窍不利
语言难出-心神被扰(心主言,舌为苗窍)
2018/9/13
伤寒论
19
误下
小便不利-热夺阴液,化源枯竭 直视-热盛阴伤动风 失溲-热扰神明(二便自遗)
(原文4/P27)依据脉证,判断太阳病传与不传
历代有不同说法 认为颇欲吐是少阳主证、躁烦是阳明主证-病传少 阳、阳明 欲吐与躁烦看成阳明热证-邪传阳明 欲吐不吐与躁动不安为少阴阴寒极盛-邪传少阴 欲知是否传变,则需以脉证为依据
2018/9/13 伤寒论 25
(原文5/P27)承上条,再论太阳病不传变
伤寒有一日传变者 伤寒亦有二三日不传者 不拘于发病日数的多寡,以脉证为依据。
扶正为先
2018/9/13
伤寒论
23
释疑:
关于“阳数七,阴数六”
出于伏羲氏河图生成数 顺序说:“七”为第一,“六”为第二, 发于阳的先愈,发于阴的后愈 季节说 :七和六是指代春夏和秋冬
2018/9/13
伤寒论
24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2018/9/13 伤寒论 10
释疑:
1.为何未提发热? 省文。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应,与脉浮 机理一致。 或未发热。 恶寒与发热相比,恶寒更为重要,后人 云“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 恶寒起病即见,发热出现较迟。
2018/9/13
伤寒论
11
2. 二证一脉,最能揭示太阳病本质:风寒 袭表,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调, 最具诊断意义,故列为太阳病提纲证。
身灼热-津伤热盛 脉阴阳俱浮-热邪充斥于表,气血外应 误汗 自汗出-热盛迫津外泄
(病位在心肺)
身重-热伤津气
多眠睡-热扰心神 鼻息必鼾-邪热上壅,肺窍不利
语言难出-心神被扰(心主言,舌为苗窍)
2018/9/13
伤寒论
19
误下
小便不利-热夺阴液,化源枯竭 直视-热盛阴伤动风 失溲-热扰神明(二便自遗)
(原文4/P27)依据脉证,判断太阳病传与不传
历代有不同说法 认为颇欲吐是少阳主证、躁烦是阳明主证-病传少 阳、阳明 欲吐与躁烦看成阳明热证-邪传阳明 欲吐不吐与躁动不安为少阴阴寒极盛-邪传少阴 欲知是否传变,则需以脉证为依据
2018/9/13 伤寒论 25
(原文5/P27)承上条,再论太阳病不传变
伤寒有一日传变者 伤寒亦有二三日不传者 不拘于发病日数的多寡,以脉证为依据。
伤寒学太阳病
实证
因机:胃热亢盛,机能亢奋 证:消谷引食---胃热亢盛 脉:数有力---胃中实热
(三)辨虚证实证 (原文70/P79)
恶寒甚,不发热 汗后伤阳
虚证
阳气大虚,机体失温
太阳病, 发汗后
治则---温阳益气 方药---根据三阴证而选
不恶寒但热,必烦、便秘---汗后阴伤
邪从燥化,内结阳明之腑 实证 治疗:当和胃气---通腑泻热,顺承胃气
因:发汗、下之 误汗下后 病传少阴(心肾)
病 证:病仍不解----病证不见好转 烦躁-----阳虚心神不宁 应有恶寒肢厥下利脉微细
治:茯芩四逆汤 回阳益阴 宁心安神
比较:
茯芩四逆汤
四逆汤+人参+茯芩---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大剂复方,回阳益阴
干姜附子汤
四逆汤-甘草----取回阳之力,功专效速 单捷小剂,独任回阳。
中虚失运 气滞不通。
治:厚朴生姜法夏甘草人参汤---通补兼施。
3.小建中汤证
(原文102/P112)
病程:二三日 证:心中悸、烦---气血阴阳俱虚 伤寒 治: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化生气血
4.桂枝人参汤证
(原文163/P113)
原有病:外证未除----尚有寒热头痛脉浮等证
治疗经过:数下之----里气受伤,表邪内陷
方药:干姜、生附子 // 茯四---加人参、茯芩、甘草
3.真武汤证(阳虚水泛证 )
(原文82/P118)
因:发汗----汗不如法
太
汗出不解---汗后病邪未除
阳 病 ( 原 发 病 )
仍发热---表证未罢,变证已现
证 心下悸 阳
凌心
头眩
虚 水
清阳不升
身瞤動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大陷胸丸(峻药缓攻)
2019/9/19
伤寒论
13
3.小陷胸汤证
小结胸证治 (原文138/P144)
正在心下 表邪内陷,与痰浊互结
脉证
不在胸中,正在心下
小 按之则痛----证情较轻,不按则不痛 结 胸 脉浮滑----浮为阳邪,滑为有痰,热与痰结 病
治疗:小陷胸汤主之-----清热涤痰开结
2019/9/19
病机:寒饮结滞胸脘,阻遏气机
治法:温下寒实,涤痰破结
方药:三物白散
注意 : 白饮和服;以粥调节;反应趋势
2019/9/19
伤寒论
17
八、痞证
痞证的含义:闭塞不通之意
主证:病人自觉窒塞(不通)感 按之柔软不痛。
成因:表寒证误下,损伤正气,病邪由 表入里,或化热或部分化热而成。 或与饮食及情志有关。
关脉沉----痰浊结于心下,必沉而有力
2019/9/19
伤寒论
3
论结胸与痞证的成因
(原文131/P139 )
阳-----病在表(体质较强)
发 于
反下之-----误下,表邪内入
阳 热入因作结胸 表邪内陷,与素停之痰
病
饮互结于胸腹
发 阴-----病在里(体质较弱) 于 反下之----误下,损伤胃气 阴
数-----主热;未与实邪相结-----主虚
证
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反恶寒-----表未解
宜解表,禁攻下
反下之转归:
2019/9/19
伤寒论
6
续前:
动数变迟----邪气内陷,气血不畅
膈内拒痛-----邪结胸中,气机不通
结胃中空虚-----误下损中,邪乘虚入 胸短气躁烦----邪阻胸膈
心中懊憹----邪热内伏
病程:六七日-----多为表邪传里之期
诊断:结胸热实----未经误下,表邪内传,水热结实
伤 脉:沉紧-----沉主里,紧主痛 寒
证 心下痛----水热互结,心下作痛
结胸 三证
按之石硬----实邪内盛,按之板硬
治疗:大陷胸汤主之------泻热逐水
2019/9/19
伤寒论
8
少阳兼里实证与大结胸证的鉴别
伤寒论
14
鉴别
大陷胸汤证:
小陷胸汤证:
病位 主证 主脉 病机 病情
从心下至少腹 硬痛拒按 沉紧 热与水结 较重
治法
泻热逐水
2019/9/19
伤寒论
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
浮滑 热与痰结 较轻
清热化痰
15
(三)寒实结胸证
寒实结胸的证治 (原文141下/P146)
证 候 病
胸脘硬痛拒痛:邪结胸中,气机不通 大便秘结:寒邪凝滞,腑气不通 畏寒喜暖:阴寒内盛,阳飞不得温煦 咳嗽气逆:邪结胸中,肺气不利 脉沉紧:寒饮相结于里
治疗:大陷胸汤----逐水破结,清热软坚
2019/9/19
伤寒论
9
鉴别
大柴胡汤证
病因----外邪入里,兼犯少阳、阳明 病机----少阳枢机不利,阳明燥实内结
(胸胃----热结) 证候----往来寒热、呕不止,郁郁微烦
或心下痞硬,呕而下利 治法----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方药----大柴胡汤
2019/9/19
误
重发汗----再次发汗,津液重伤
治 复下之----津液更亏,表热内陷
证
太 阳状 病
辨 证
不大便五六日----津枯肠燥,大便干结
似
舌上燥而渴----胃热伤津,津不上布
阳 明
日晡小有潮热----肠液枯,有燥屎
腑 实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水热互结于胸腹 不可近----以手按之,其痛更剧
治疗:大陷胸汤----泻热逐水。
2019/9/19
伤寒论
20
(二)热痞证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原文154/P151)
证候:心下痞---热聚胃脘,痞塞不舒
患 者
按之濡---无形邪热,壅滞心下,不硬不痛
分类:热痞、寒热错杂痞---常见 水痞、痰痞----痞证类证
2019/9/19
伤寒论
19
(一) 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原文151/P150 )
患者
脉浮而紧---有太阳伤寒之脉,宜汗解 而复下之---反用下法,是为误治 紧反入里----在表之邪,反而内陷 则作痞----表邪内陷于心下,痞满不舒 按之自濡 ----无形之气相结,按之柔软不痛 但气痞耳---此仅是气机窒塞不通而已
2019/9/19
伤寒论
12
2. 大陷胸丸证
热实结胸病位偏上的证治
(原文131下/P143)
结胸者----大结胸,邪结高位之证
证候 项亦强---邪偏于上,影响经脉不舒
如柔痉状----轻度角弓反张,发热汗出
病
类似柔痉
发
呼吸不利(补)----邪结高位,肺气不利
于
阳
治疗:下之则和 实邪去经脉和证
病因---外邪入里化热,与水互结于胸膈 病机----水热互结(胸胃----水热互结) 证候----身无大热,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头汗出 治法----泻热逐水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
2019/9/19
伤寒论
11
辨阳明腑实与大结胸证
(原文137/P140)
客气动膈
心下因硬----阳热内陷,水热互结 治疗:大结胸证---用大陷胸汤----泻热逐水
鉴 别
但头汗出----郁热上蒸,仅头汗出
余处无汗----热湿内郁,不能外达
----
发 黄
齐颈而还---热盛于上,当不下行
2019/9/19
小便不利----湿热郁滞,气化不行 伤寒论
湿热发黄
7
大结胸的主要脉证 (原文135/P140)
(原文136/P140)
病程:十余日----多为表邪传里之期
证状: 热结在里----表邪内入,热结胃腑
伤
复往来寒热 邪犯少阳半表半里,合为
寒
阳明少阳合病
治疗:与大柴胡汤-----和少阳,通阳明
无大热-----热全入里,表无大热
但 结
证状
水结在胸胁----水热互结于胸胁
胸
头微汗出-----邪结高位,郁蒸于上
因作痞-----邪热壅聚于心下
补述成因: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2019/9/19
-----表解里实已成,方可下之。 伤寒论 否则引邪入里,而成4 结胸
(二)热实结胸证
1. 大陷胸汤证
表邪误下而形成结胸与发黄的证治
(原文134/P140)
脉
浮----风邪在表
太
动-----正邪相搏,头痛身痛
阳 病
七、结胸证
结胸的含义:
外邪不解,迅速内陷与痰水结聚而成的危 重变证
特点:
病邪结聚于胸腹,以心下硬痛为主证
分类:
按病性分:热实结胸、寒实结胸
按范围分:大结胸、小结胸
脏结:是阴寒内结,虚实夹杂的变证
2019/9/19
伤寒论
2
(一)结胸辨证
(原文128/P139)
证:按之痛----水热互结于胸腹,其证属实 结胸 脉:寸脉浮----热邪盛于胸上,必浮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