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病案分析之太阳病教材
合集下载
伤寒论--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 ppt课件
2021/2/22
伤寒论
57
本条的温病的病因是什么?
多版教材均云:感受风热之邪,实感牵强,我认为 仲景原意多是由感受风寒引起,理由如下:
从“太阳病”三个字来看,结合前述太阳病的内涵有 指原文1与病因来看
从阳明表证的病因仍属风寒直反所致,由于阳明胃 阳素盛,燥气司天,多气血一经,故感风寒后迅速 化热化燥入里,以183、184条可据。
伤寒论
14
二、太阳病的病机:
感受风寒,营卫失调
1、太阳病的概念; 2、太阳表证与太阳病概念。
2021/2/22
伤寒论
15
三、太阳病证型
由于体质不同,感 邪轻重及临床表现不同, 太阳病有如下证型:
2021/2/22
伤寒论
16
1、太阳中风证; 2、太阳伤寒证; 3、太阳表郁轻证; 4、变证; 5、温病;
归纳与鉴别 要求学习后,能自我的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归 纳与鉴别 桂枝汤证 如汗出一症 白虎汤证 四逆汤证
大青龙汤证
兼内热
外感风寒
小青龙汤证
兼水饮((((((((((((((
2021/2/22
伤寒论
11
明仲景文法,其义皆通
《春秋》的文字,有《春秋》的文法
《史记》的文字,有《史记》的文法
《伤寒杂病论》的文字,有仲景的文法
❖1、“外感风寒、营卫失调” 是太阳病的病机。
❖2、“营卫失调”的矛盾主要方面在 卫而不在营,“恶寒、头项强痛、脉 浮”是太阳病必见之症,故作为太阳 病的提纲证。
❖3、“恶寒脉浮”是表证之主证主
脉,“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特有症
状,又是与其它五经病证相鉴别的
要点。
2021/2/22
伤寒论
伤寒论太阳病ppt课件
证。 3、证候复杂,变化多端。
4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变证治则: 观其脉证—— 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 知犯何逆—— 即辨证,寻找疾病的病因、病
机、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等。 随证治之—— 依证立法,依法选方。
坏病治则的精神实质:辨证论治。
5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二、辨虚证实证 【原文】 (70)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 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复杂,难以六经证候命其名者。
③不中:不可、不宜。
【提要】
论太阳病变证的概念及治则。
3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太阳病三日—— 表证经过三日(约略之辞)。 已发汗—— 汗不得法,病未尽解。 若吐、若下、若温针——反复误治。 结局:形成坏病。 坏病特征:
1、原始证候已不复存在。 2、不属传经之变,所变证候不属于六经病
2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抑菌、镇静、 镇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 善心肌代谢、增强子宫收缩及增 加胃肠节律性蠕动等作用。
振寒—— 阳虚失其温煦。 脉微—— 气虚无力鼓动血脉。 脉细—— 血少脉道失于充盈。
1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扶阳益阴(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病机:下后复汗,损伤阴阳,致内外俱虚。
三、辨汗下先后 【原文】 (90)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本先之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 下之,治不为逆。
【提要】
论汗下先后的治疗原则。
1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本发汗 而复下之 表证当用汗法,而反 此为逆也。先行攻下,是为误治。
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 而反汗之
4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变证治则: 观其脉证—— 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 知犯何逆—— 即辨证,寻找疾病的病因、病
机、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等。 随证治之—— 依证立法,依法选方。
坏病治则的精神实质:辨证论治。
5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二、辨虚证实证 【原文】 (70)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 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复杂,难以六经证候命其名者。
③不中:不可、不宜。
【提要】
论太阳病变证的概念及治则。
3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太阳病三日—— 表证经过三日(约略之辞)。 已发汗—— 汗不得法,病未尽解。 若吐、若下、若温针——反复误治。 结局:形成坏病。 坏病特征:
1、原始证候已不复存在。 2、不属传经之变,所变证候不属于六经病
2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抑菌、镇静、 镇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 善心肌代谢、增强子宫收缩及增 加胃肠节律性蠕动等作用。
振寒—— 阳虚失其温煦。 脉微—— 气虚无力鼓动血脉。 脉细—— 血少脉道失于充盈。
1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扶阳益阴(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病机:下后复汗,损伤阴阳,致内外俱虚。
三、辨汗下先后 【原文】 (90)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本先之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 下之,治不为逆。
【提要】
论汗下先后的治疗原则。
1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本发汗 而复下之 表证当用汗法,而反 此为逆也。先行攻下,是为误治。
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 而反汗之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培训课件
表郁轻证
表郁轻证
表郁轻
之略重者
之略轻者பைடு நூலகம்
里热微
辛温轻剂
辛温微剂
辛温微汗
小发其汗
微发其汗
兼清里热
麻桂各1/3
麻黄汤为前方之2/3 小剂石膏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22
第四节 桂枝汤证疑似证
原文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 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 汤主之。(水饮内停兼太阳经气不利)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8
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原文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喘家:素患喘息之人。
风寒迫肺
无宿疾——鼻鸣(肺气不利)
有宿疾——喘(肺寒气逆) 《素问·至真要大论》:“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后调其 内。”
厚朴——苦辛温,化湿导滞,行气平喘 杏仁——苦温,止咳定喘 与35条麻黄汤之“无汗而喘”及63条麻杏石甘汤之“汗出而喘”应 鉴别。
胸满 ——胸阳不振,阳郁不伸
微寒:脉微恶寒。
——阳气不足
去芍药——酸敛阴寒,非胸阳郁遏所宜
加附子——借辛热之性以温经复阳,表里双解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胸阳不足所致胸满脉促,
温经复阳
去芍药之阴敛
桂枝加附子汤
表阳虚漏汗不止,留芍药以酸收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13
原文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 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27
小结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伤寒论-太阳病-PPT
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 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 邪风者,宜桂枝汤。(95)
阳浮:卫强,风寒束表,卫气浮于外,与邪气抗争而发热。 故“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荣弱,因卫气浮于外,不能固守,营阴外泄而汗 出。在加上风邪开泄,腠理不固。故“阴弱者,汗自 出”。
• 主症:发热,恶风,无汗;喘;头痛,身疼,腰痛,骨节 疼痛(麻黄八证),脉浮紧。
• 病机:风寒外束,卫强营郁,肺气失宣 •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方药:麻黄汤
君:麻黄 臣:桂枝 佐:杏仁 使:炙甘草 • 调护法:温覆取微汗,不需啜热粥,以防发汗太过。
麻黄汤的灵活运用
•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
煎煮时要注意:先煮大黄,去药渣后纳入芒硝,最后 入甘遂末。
现代用于治疗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 特发性腹膜炎、局限性腹膜炎、消化道穿孔所引起的 腹膜炎、胸膜炎、腹水、水肿等。
• 3)太阳病,经治疗(发汗或误下)后,仍有表证,宜用桂 枝汤解表。(有喘的兼症,加厚朴、杏子)
桂枝汤的灵活应用
•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 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 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 4)营卫不和的自汗,用桂枝汤。
桂枝汤的灵活应用
太阳病的基本表现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
风寒外袭
卫气受遏 经气不利
恶寒 头项强痛
正Hale Waihona Puke 奋起抗邪 邪正抗争于体表发热 脉浮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课件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件总结
介绍了《伤寒论太阳病辨证》的 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探讨了太阳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方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讲解了太阳病的辨证方法和治疗 原则
展望了《伤寒论太阳病辨证》在 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对未来学习的展望
深入学习《伤寒 论》,理解其理 论体系和临床应 用
结合现代医学知 识,探讨《伤寒 论》在现代医学 中的价值
Ppt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PPT课件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01 03 05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太阳病辨证概述
04
太阳病辨证应用
06
PPT课件介绍 太阳病辨证内容
总结与展望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PPT课件介绍
课件背景
主题:《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目的:介绍《伤寒论》中的太阳病辨证方法 内容:包括太阳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等 适用人群:中医爱好者、中医学生、中医临床医生等
太阳病辨证包括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蓄水、太阳蓄血、太阳蓄痰等 多种类型。
太阳病辨证意义
太阳病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阳病辨证有助于准确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 太阳病辨证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误诊误治 太阳病辨证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中医文化,提高中医学术水平
太阳病辨证方法
辨证要点:观察 患者的症状、体 征、舌象、脉象 等
结合点:太阳病辨证与现代医学 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相似之 处,如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症 状、治疗等方面的认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现代医学:以科学为基础,通过 实验和观察来研究人体和疾病的 医学体系
本次课件总结
介绍了《伤寒论太阳病辨证》的 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探讨了太阳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方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讲解了太阳病的辨证方法和治疗 原则
展望了《伤寒论太阳病辨证》在 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对未来学习的展望
深入学习《伤寒 论》,理解其理 论体系和临床应 用
结合现代医学知 识,探讨《伤寒 论》在现代医学 中的价值
Ppt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PPT课件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01 03 05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太阳病辨证概述
04
太阳病辨证应用
06
PPT课件介绍 太阳病辨证内容
总结与展望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PPT课件介绍
课件背景
主题:《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目的:介绍《伤寒论》中的太阳病辨证方法 内容:包括太阳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等 适用人群:中医爱好者、中医学生、中医临床医生等
太阳病辨证包括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蓄水、太阳蓄血、太阳蓄痰等 多种类型。
太阳病辨证意义
太阳病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阳病辨证有助于准确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 太阳病辨证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误诊误治 太阳病辨证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中医文化,提高中医学术水平
太阳病辨证方法
辨证要点:观察 患者的症状、体 征、舌象、脉象 等
结合点:太阳病辨证与现代医学 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相似之 处,如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症 状、治疗等方面的认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现代医学:以科学为基础,通过 实验和观察来研究人体和疾病的 医学体系
伤寒论课件: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二、太阳病分类
➢ 太阳温病 ➢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
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 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 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原文6)
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变证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
➢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 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 (原文8)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原
文8)
“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 与第7条“发于阳者,七日愈”说法一
脉相承 ➢ 太阳病为阳病,当在阳数之期愈。在愈
前的第6 日,当太阳之期已过,邪气已 衰,故为病愈。
太阳病自愈之机
➢ 文中仅举出头痛一证,临床当与发热恶 寒项强脉浮等证合参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原文3)
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 (原文3)
病因:寒邪袭表
太
发热 体质较强者,恶寒与发热并见
阳
体质较弱者,先恶寒后发热
伤
寒 证 必恶寒---不论发热与否,必先见恶寒-----
证
卫阳被遏
体痛---寒邪外束,经脉受阻,运行不畅
呕逆---毛窍壅滞,卫气不通,胃气上逆
脉:阴阳俱紧 寒邪束表,肌腠收缩,寸尺两部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原文1)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伤寒学太阳病
二、热证
(一) 栀子豉汤类证
病因:误汗吐下,正虚邪陷
较轻者:虚烦不得眠---余热留扰胸膈
较重者:反复颠倒---卧起不安
变
心中懊憹---烦闷殊甚,不可名状
证 重者:胸中窒、心中结痛---邪热阻隔,气机不畅
太 阳
治疗:栀子豉汤---清热宣郁除烦
病
兼少气:热扰胸膈,中气受损---栀子甘草豉汤
兼 兼呕者:热扰胸膈,胃气不和---栀子生姜豉汤 证 兼腹满:热扰胸膈,腑气不畅---栀子厚朴汤
太阳病
遂协热而利----里气虚寒,挟未陷之表热下利
证 利不止---脾胃虚寒,中阳不升
心下痞硬---升降失调,阴寒上逆
诊断:表里不解---表证发热,里证腹泻 治: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温里解表
协热下利
葛根芩连汤证 表里俱热的协热利---辛寒清热
桂枝人参汤证 表里俱寒的协热利-----辛温扶阳
因:过汗损伤心、肾之阳 病 证:脐下悸,欲作奔豚----水停下焦有上逆之势
治:苓桂甘枣汤----温壮心阳,行气化水
(二)脾虚证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脾虚水停证)(原文67/P108)
治疗经过:若吐若下----误吐下后,脾伤停饮 证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饮邪阻逆于胸脘之间 起则头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鉴别
真武汤证 阳虚水泛,病在全身、在肾
苓桂术甘汤证 阳虚水停,病在局部,在脾。
(四)阴阳两虚证
1.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阳虚---脉浮、自汗出、小便数、恶寒;
更伤阳气
病
下之----攻下
变证:烦躁-----心阳虚损,心神浮越
治:桂甘龙牡汤主之----温补心阳,重镇安神。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证(心阳虚惊狂 )(原文112/P103)
伤寒论太阳病PPT教案
发汗吐下后,虚烦①不得眠,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②,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③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 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④者, 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 心中结痛⑤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词解】
①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②心中懊憹:自觉心中烦郁无可名状之感。 ③少气:即气少不足以息。 ④胸中窒:指胸中窒塞憋闷之感。 ⑤心中结痛:心胸部位如有物纠结而结聚作痛。
阳衰阴盛 表邪未尽
表里同病, 里证急重。
病机:伤寒误用攻下,表邪未解,且伤及脾 肾阳气。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先温其里。 方药:四逆汤。 温里之后:
清便自调——里证已解 再治其表, 身疼痛—— 表证未除 宜桂枝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92)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
疼痛,当救其裹,宜四逆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抑菌、镇静、 镇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 善心肌代谢、增强子宫收缩及增 加胃肠节律性蠕动等作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治疗黄疸、伤寒、冠心病 心绞痛、神经衰弱、菌痢、脱 肛、疝气、子宫脱垂及某些胃 肠疾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80)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 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不恶寒—— 外无表证 但热——里热炽盛
汗后表邪入里化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素体阳盛,汗法不当,胃津耗伤,化热 化燥,转属阳明。
治法:泻热和胃。 方药:调胃承气汤。
【原文】(60)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①,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②故也。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④者, 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 心中结痛⑤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词解】
①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②心中懊憹:自觉心中烦郁无可名状之感。 ③少气:即气少不足以息。 ④胸中窒:指胸中窒塞憋闷之感。 ⑤心中结痛:心胸部位如有物纠结而结聚作痛。
阳衰阴盛 表邪未尽
表里同病, 里证急重。
病机:伤寒误用攻下,表邪未解,且伤及脾 肾阳气。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先温其里。 方药:四逆汤。 温里之后:
清便自调——里证已解 再治其表, 身疼痛—— 表证未除 宜桂枝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92)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
疼痛,当救其裹,宜四逆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抑菌、镇静、 镇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 善心肌代谢、增强子宫收缩及增 加胃肠节律性蠕动等作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治疗黄疸、伤寒、冠心病 心绞痛、神经衰弱、菌痢、脱 肛、疝气、子宫脱垂及某些胃 肠疾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80)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 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不恶寒—— 外无表证 但热——里热炽盛
汗后表邪入里化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素体阳盛,汗法不当,胃津耗伤,化热 化燥,转属阳明。
治法:泻热和胃。 方药:调胃承气汤。
【原文】(60)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①,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②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葛根。
病案四
王某,女,34岁。 主诉:恶寒汗出半月。 现病史:患者前因感冒,自服退烧药,现仍恶寒
汗出,微发热,汗漏不止,虽值盛夏,但汗出清 冷质稀,动则尤剧。伴疲倦,小便量少,手足时 时拘挛疼痛。 检查: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咳喘
证型:外寒里饮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病史,痰饮内伏于肺,此次 因感受风寒,咳喘复作。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 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肥腠 理、司开合”,故恶寒、无汗;水饮内停,故咳吐痰涎 质稀量多色白;肺气上逆则喘气不能平卧;舌淡苔白 滑,脉浮紧为外寒里饮之象。
病案一
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 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 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体温37.50C,皮 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中风表虚证
证型:营卫不和
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 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与原文第53条病证相 符,“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与营气谐和故尔”,即 营卫不和。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病案三
4.王某某,男,40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能坐立三天。 现病史:突起颈项拘急,背部如被人抓住感。不能坐立,
治法:外解风寒,内散水饮
方药: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 味子
病案八
邓某,男,28岁。 主诉:发热四天。
现病史:身体素壮,时值夏令酷热,晚间当门而卧, 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 室裹毯再寝。俄而寒热大作,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 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益气和营
方药: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人参
病案七
李某,男,50岁。 主诉:有咳喘史12年,复发三天。 现病史:三日前,因感受风寒,而致发热恶寒,头痛
身痛,无汗,咳吐痰涎质稀量多色白,喘气不能平卧。
检查: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体温38.3℃。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
证候分析:患者前因感冒,自服退烧药,遂恶寒 汗出,汗漏不止、清冷质稀,为发汗太过,损伤 阳气,卫表不固所致。由于汗多伤阴,膀胱津少 故小便量少。阳虚不能温煦,阴伤失于濡养,致 筋脉失养,则手足时时拘挛疼痛。汗多,动则尤 甚,虚也。恶寒微热,为表证未罢,兼太阳中风 表虚。舌淡,苔薄白,脉沉弱为阴阳不足兼表之 征。
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
病案六
刘某,女,34岁。 主诉:产后身痛、发热三天。 现病史:产后护理不当,吹风受凉,出现身痛、骨节
疼痛,恶风、发热汗出。 检查: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气营不足身痛证
证候分析:患者产后当风受凉,是气营不足,复感外 邪。风寒袭表,加之气营不足,筋脉失养,故身痛、 骨节疼痛。恶风、发热汗出,为表证未罢,营卫失调 之证。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为气营不足,产后 瘀血未尽兼表之征。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胸阳不振胸满证
证候分析:患者病缘于外感,风寒袭表,内陷胸中, 郁遏胸阳,致胸阳不振,故胸闷心悸。表证未解,正 气与邪相争,故恶寒,头项酸楚,脉促有力。ECG示 心肌劳损,舌淡暗,为太阳病损及于心,心阳受挫, 心脉不畅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宣通阳气
方药:桂枝去芍药汤
治法:扶阳解表
方药: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炮附子。
病案五
周某,女,27岁。 主诉:胸闷心悸三天。 现病史:一周前感冒,恶寒发热,咽喉不适,近三日
出现胸闷心悸,经静滴青霉素,发热除,但仍恶寒, 头项酸楚。 检查:ECG示心肌劳损,舌淡暗,苔薄白,脉促有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病案二
李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 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
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 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 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 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 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 寒,药不对症,故无效。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 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体温39.5℃。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外寒里热证
证候分析:患者身体素壮,因生活起居不慎,感受风 寒,出现寒热大作,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 汗之证,此为感受风寒、寒郁较甚;寒郁化热,热扰 心神,故烦躁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风 寒郁表之象;目赤、口干、气急而喘为寒郁化热之象; 总之,本证病机为风寒袭表,寒郁化热,表寒里热。
只能平卧,虽为盛夏,但仍喜被恶风,伴汗出。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头颅CT、脑脊液生化
检查、血压均未见异常。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
证候分析:患者起病尚急,为新病。风邪袭表, 客犯太阳经脉,经输不利,津液受阻,不能敷布, 经脉失养,故颈项拘急。卫外不固,营阴外泄, 肌腠松疏,故汗出恶风。不能坐立,只能平卧, 为兼有正虚之征。舌脉无明显异常,排除杂病中 风、暑温危证。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葛根。
病案四
王某,女,34岁。 主诉:恶寒汗出半月。 现病史:患者前因感冒,自服退烧药,现仍恶寒
汗出,微发热,汗漏不止,虽值盛夏,但汗出清 冷质稀,动则尤剧。伴疲倦,小便量少,手足时 时拘挛疼痛。 检查: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咳喘
证型:外寒里饮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病史,痰饮内伏于肺,此次 因感受风寒,咳喘复作。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 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肥腠 理、司开合”,故恶寒、无汗;水饮内停,故咳吐痰涎 质稀量多色白;肺气上逆则喘气不能平卧;舌淡苔白 滑,脉浮紧为外寒里饮之象。
病案一
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 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 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体温37.50C,皮 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中风表虚证
证型:营卫不和
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 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与原文第53条病证相 符,“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与营气谐和故尔”,即 营卫不和。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病案三
4.王某某,男,40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能坐立三天。 现病史:突起颈项拘急,背部如被人抓住感。不能坐立,
治法:外解风寒,内散水饮
方药: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 味子
病案八
邓某,男,28岁。 主诉:发热四天。
现病史:身体素壮,时值夏令酷热,晚间当门而卧, 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 室裹毯再寝。俄而寒热大作,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 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益气和营
方药: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人参
病案七
李某,男,50岁。 主诉:有咳喘史12年,复发三天。 现病史:三日前,因感受风寒,而致发热恶寒,头痛
身痛,无汗,咳吐痰涎质稀量多色白,喘气不能平卧。
检查: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体温38.3℃。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
证候分析:患者前因感冒,自服退烧药,遂恶寒 汗出,汗漏不止、清冷质稀,为发汗太过,损伤 阳气,卫表不固所致。由于汗多伤阴,膀胱津少 故小便量少。阳虚不能温煦,阴伤失于濡养,致 筋脉失养,则手足时时拘挛疼痛。汗多,动则尤 甚,虚也。恶寒微热,为表证未罢,兼太阳中风 表虚。舌淡,苔薄白,脉沉弱为阴阳不足兼表之 征。
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
病案六
刘某,女,34岁。 主诉:产后身痛、发热三天。 现病史:产后护理不当,吹风受凉,出现身痛、骨节
疼痛,恶风、发热汗出。 检查: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气营不足身痛证
证候分析:患者产后当风受凉,是气营不足,复感外 邪。风寒袭表,加之气营不足,筋脉失养,故身痛、 骨节疼痛。恶风、发热汗出,为表证未罢,营卫失调 之证。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为气营不足,产后 瘀血未尽兼表之征。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胸阳不振胸满证
证候分析:患者病缘于外感,风寒袭表,内陷胸中, 郁遏胸阳,致胸阳不振,故胸闷心悸。表证未解,正 气与邪相争,故恶寒,头项酸楚,脉促有力。ECG示 心肌劳损,舌淡暗,为太阳病损及于心,心阳受挫, 心脉不畅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宣通阳气
方药:桂枝去芍药汤
治法:扶阳解表
方药: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炮附子。
病案五
周某,女,27岁。 主诉:胸闷心悸三天。 现病史:一周前感冒,恶寒发热,咽喉不适,近三日
出现胸闷心悸,经静滴青霉素,发热除,但仍恶寒, 头项酸楚。 检查:ECG示心肌劳损,舌淡暗,苔薄白,脉促有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病案二
李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 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
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 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 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 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 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 寒,药不对症,故无效。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 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体温39.5℃。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外寒里热证
证候分析:患者身体素壮,因生活起居不慎,感受风 寒,出现寒热大作,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 汗之证,此为感受风寒、寒郁较甚;寒郁化热,热扰 心神,故烦躁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风 寒郁表之象;目赤、口干、气急而喘为寒郁化热之象; 总之,本证病机为风寒袭表,寒郁化热,表寒里热。
只能平卧,虽为盛夏,但仍喜被恶风,伴汗出。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头颅CT、脑脊液生化
检查、血压均未见异常。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
证候分析:患者起病尚急,为新病。风邪袭表, 客犯太阳经脉,经输不利,津液受阻,不能敷布, 经脉失养,故颈项拘急。卫外不固,营阴外泄, 肌腠松疏,故汗出恶风。不能坐立,只能平卧, 为兼有正虚之征。舌脉无明显异常,排除杂病中 风、暑温危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