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护士资格证中医护理笔记:泄泻

合集下载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 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

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

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1)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1)

---------------------------------------------------------------最新资料推荐------------------------------------------------------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1)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 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 10 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

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 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

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

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 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

1 / 6

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 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 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 症状施护

腹痛、腹泻

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中医特色治疗

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 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泄泻中医护理常规

泄泻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

泄泻

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以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大、小肠,涉及脾胃。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传染性。

2、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2急性腹泻者,应卧床休息。

1.3具有传染性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1.4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洗肛门。

1.5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验。

2、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2.1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

2.2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情况等变化。

2.3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报告医师,

并配合处理。

2.4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时,报告医师,并

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

4、饮食护理

4.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油腻、生

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2肠道湿热者,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生热助湿之品。

4.3湿滞胃肠者,暂禁食,待好转后再给予软食。

4.4脾气亏虚者,以清淡饮食为宜,可食健脾食物。

5、情志护理

5.1慢性泄泻患者常有焦虑。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疑虑,保持心情愉快。

5.2肝郁脾虚者,忌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腹泻的中医护理方法

腹泻的中医护理方法

腹泻的中医护理方法

腹泻属中医“注下”、“后泄”、“飧泄”、“下利”、“泄泻”等病证范畴。中医认为腹泻主要由于湿盛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临床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多是由胃肠道和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寒湿困脾证、肠道湿热证、食滞肠胃证、肝气郁滞证、脾气虚弱证、肾阳亏虚证等证型。

中医护理方法主要有艾条灸、隔物灸、热敷、耳针、穴位注射等,急性腹泻以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为主;慢性腹泻以健脾温肾、固本止泻为主。

一、艾条灸法

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处的皮肤保持2~3cm左右距离,使患者局部温热而无灼痛,每穴灸10~15min,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一般每日灸或隔日灸。常取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中脘、阴陵泉、水分等穴。灸神阙可温补元阳,固本止泻;灸天枢可调理肠胃气机;灸足三里、公孙穴可健脾益胃,用补法;灸中脘可消食滞;灸阴陵泉可健脾化湿;灸水分可利小便而实大便。肾阳亏虚证可灸肾俞、命门,用补法。

二、隔物灸法

1、隔姜灸:有温中散寒、通经活络作用,对虚寒性腹泻较好。寒湿困脾证患者

取穴神阙,可祛寒消痛止泻;食滞肠胃证取穴中脘;每穴灸3-5壮。特别注意防烫伤。

2、隔盐灸:对因脾肾气虚、固摄无力而引起的久泻久痢疗效较好,取神厥及关

元二穴,每穴灸3-5壮。特别注意防烫伤。

三、热敷法

脾气虚弱型、寒湿困脾型、肾阳亏虚型腹泻患者会伴有畏寒腹痛,此时应注意保暖,可用热水袋敷腹部,注意防烫伤。

四、耳针法

选大肠、胃、脾、肝、肾、交感区域, 每次选3-4穴,可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压。

五、穴位注射法

选天枢、上巨虚穴,用黄连素注射液或维生素B1、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ml,每日1次。

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泄泻

泄泻是一种常见病症,中医护理方案可针对不同症状进行施护。以下是常见的泄泻证候及对应的要点:

1.伤食泄:饱闷恶食,暧腐吞酸,腹痛则泄,泄下不畅,

苔腻、脉滑。

2.风寒泄: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

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3.湿热泻:泄泻腹痛,泄下急迫,或泄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滑数。

4.脾虚泄:久泄不愈,或时泄时止,食欲不振,神疲面黄,舌质淡,苔薄白。

5.脾肾阳虚泄:形寒肢冷,面色恍白,腰膝或腹部冷痛,

久泄久痢,粪质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浮沉无力。

对于腹泻症状,以下是中医护理方案:

1.观察腹泻程度,包括大便次数、颜色、质量、量和气味等。

2.观察患儿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如果出现严重的腹泻、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或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便如稀水、脉微细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腹泻护理: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用温水

洗净、擦干。避免并发红臀,若发生红臀可涂抹红霉素软膏、紫草油,保护皮肤。

4.遵医嘱予推拿、刮痧、捏脊疗法、暖脐膏贴脐部等治疗。

对于腹痛症状,以下是中医护理方案:

1.遵医嘱予穴位贴敷,取神阙、中脘等穴。

2.遵医嘱予穴位按摩。

3.遵医嘱予药物治疗。

4.遵医嘱予艾灸治疗,取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温和灸。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包括药物治疗和特色技术。特色技术包括小儿推拿、艾灸、小儿捏脊疗法、刮痧、穴位贴敷等。

健康指导方面,应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定时通风换气。陪护人员1-2名,探视者逗留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影响患儿休息。饮食方面,注意患儿饮食及餐具卫生,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饮食。

护士资格证中医护理习题:小儿泄泻

护士资格证中医护理习题:小儿泄泻

护士资格证中医护理习题:小儿泄泻

2017年护士资格证中医护理习题:小儿泄泻

因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所致。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脾胃。婴儿腹泻可参照本病护理。以下是店铺带来的详细内容,欢迎参考查看。

一、护理评估

1、喂养史、卫生习惯。

2、大便性状、气味、次数、病程。

3、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4、辩证: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寒湿泻、脾虚泻、脾肾阳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大便培养后,具有传染性者,应执行消化道隔离。

(3)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用清水洗净、擦干。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患儿的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变化。

(3)出现腹胀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囟门凹陷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脾虚泻、寒湿泻的中药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素食、流食或半流食为宜,忌食荤腥、油腻、生冷瓜果之品,哺乳儿应减少乳量和次数。

(2)伤食泻,宜控制饮食,必要时禁食。

(3)脾虚泻,可食山药粥及健脾利湿之品,忌食肥甘厚味之品。

(4)寒湿泻,可给予生姜糖茶饮服。

(5)脾肾阳虚泻,饮食宜热而软,少食多餐。

5、情志护理。腹痛时应多与患儿交流,分散其注意力,以减轻疼痛。

6、临证(症)施护

(1)伤食泻患儿出现腹胀、腹痛时,可做腹部按摩。

(2)风寒泻患儿出现腹痛、肠鸣时,腹部宜保暖。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

腹痛、腹泻

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

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泄泻中医辨证护理

泄泻中医辨证护理

泄泻中医辨证护理

泄泻中医辨证护理

1.肝气乘脾

1.1症状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一般痛连两胁,泄泻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1.2护理措施(1)情志护理:因肝气乘脾引起的泄泻多是因情志而起,所以情志护理对患者影响很大。注意多做患者思想工作,抱着“待患者如亲人”的态度,关心体贴患者,从精神上安慰患者,鼓励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性格开朗,防止郁怒。帮助患者熟悉病房环境、作息就餐时间及病房有关规章制度,缩短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距离,使之愉快的接受并配合治疗。(2)饮食护理:悲伤、发怒、生气时切不可进食。忌食辛辣刺激及不易消化的食品。如忌食南瓜、山芋、土豆等壅阻气机的食物。应以清淡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如鱼汤、鸡蛋汤、新鲜蔬菜等,可吃些萝卜以调理气机。(3)症状护理:腹痛泄泻明显时,可针灸中脘、天枢、足三里、脾俞、肝俞、行间,调整肠胃机能,祛痛止泻,舒肝健脾,或者口服舒肝理气丸,或者陈香粉,延胡粉各1g以理气止痛。

2.脾胃虚寒

2.1症状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色淡不臭,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加,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适,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且易反复发作。

2.2护理措施(1)情志护理:对患者多做安慰解释工作,鼓励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决心,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防止情绪愤怒,悲伤,进餐时不要谈论影响心绪的话题,不要思虑不愉快的事情。保持性格开朗,情绪稳定。(2)饮食护理:饮食应定时定量,食物以软、烂、温热及少食多餐为原则。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和坚硬不消化食物,忌酒禁烟。汤药宜热服。(3)症状护理:注意保暖,且勿受凉,必要时可采用腹部热敷法。应观察患者大便的时间,

泄泻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泄泻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泄泻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一、一般护理

1、大便培养后,具有传染性者,应执行消化道隔离。

2、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用清水清洗、擦干。

3、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患儿的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变化。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卤门凹陷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5、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二、临证护理

1、伤食泻患儿出现腹胀、腹痛时,可做腹部按摩。

2、风寒泻患儿出现腹痛、肠鸣时,腹部宜保暖。

3、湿热泻患儿,可饮淡绿茶、淡盐水|、橘子水,以及清热利尿。

4、寒湿泻患儿,应病室避风,腹部保暖。

三、饮食护理

1、饮食以素食、流食或半流食为宜,忌荤腥、油腻、生冷瓜果之品,哺乳儿应减少乳量和次数。

2、伤食泻,应控制饮食,必要时禁食。

3、脾虚泻,可食山药粥及健脾利湿之品,忌食肥甘厚味之品。

4、寒湿泻,可给予生姜糖茶饮服。

5、脾肾阳虚泻,饮食宜热而饮、少量多餐。

四、情志护理

腹痛时应多于患儿交流,分散其注意力,以减轻疼痛。

五、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

2、脾虚泻、寒湿泻的中药宜热服。

六、健康指导

1、注意乳儿饮食及餐具卫生,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饮食。

2、腹泻丢失大量的水和电解质,所以必须及时补充水分,如:米汤、酸奶等。但应避免给甜的饮料、果汁等。

3、感染性腹泻患儿应进行消化道隔离,防止患儿的手和物品的污染,护理患儿前后认真洗手,适当消毒处理患儿的食具,衣物,尿布,大便标本等,防止交叉感染。

4、加强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吸干,选用柔软,吸水性好的面质尿布,勤更换,保持臀部及会阴部皮肤清洁,烦躁,防止红肿发生。

(最新整理)62脾胃科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最新整理)62脾胃科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62脾胃科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62脾胃科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62脾胃科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的全部内容。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住院患者。

一、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病(TCD: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CD-10:K59。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2)西医诊断标准

(《cy A,FerminMearin,Lin 参考罗马IV诊断标准《Bowel Disodrers》

Chang,et al. [J]。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5):1393-1407。》)及Mutli—Dimensional Clinical Profile (MDCP)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North Carolina: the Rome Foundation, 2015)。

中医护理基础-消渴、泄泻

中医护理基础-消渴、泄泻

19:46
• 1、上消(肺热津伤) 表现: 烦渴引饮,口干舌燥, 尿频量多,消谷善饥, 辨证 身体渐瘦,大便秘结, 分型 四肢乏力,皮肤干燥。 舌红而干,苔薄黄或苔少, 脉滑数或弦细或细数。
19:46
辨证分型
• 2、中消(胃热炽盛) 表现: 多食易饥,形体消瘦, 大便秘结, 舌苔黄燥,脉滑实有力。
19:46
Biblioteka Baidu
精神护理
• 将消渴病的基本知识和预后告诉病人 及家属。 • 理解、关心病人,使其消除顾虑,保 持乐观,情绪稳定,避免生气。
19:46
生活护理
• 嘱病人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节制情欲, 病重者应卧床休息。 • 指导病人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教会病人 选择运动方式,确定运动强度,确保运动 安全。
19:46
第6节 泄泻
定义:泄泻是指便次增多,粪
质清稀,甚至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 病证。
内容:【病因病机】 【辨证分型】 【护理措施】
19:46
病因病机
• 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 外感病因有风寒、湿热等,以湿邪最为重 要; 内伤病因有饮食、情志、脾虚、肾虚等, 以脾虚最为关键。 • 基本病机:脾病湿盛。 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 清浊不分。 • 病位:主要在脾胃与大小肠。
19:46
辨证分型
• 3、下消-肾阴亏虚 表现: 尿频量多,浊如脂膏,口干欲饮, 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骨蒸潮热, 头晕耳鸣,腰膝痠软,遗精, 失眠盗汗,皮肤干燥瘙痒。 舌质红瘦而干,苔少或薄白, 脉细或细数。

06教学设计(中医内科护理学)泄泻

06教学设计(中医内科护理学)泄泻

06教学设计(中医内科护理学)泄泻

目录

•泄泻基本概念与分类

•中医内科护理学在泄泻中的应用•泄泻患者常见症状及护理措施•药物治疗与护理配合

•饮食调养与营养支持

•预防保健与康复指导

泄泻基本概念与分类

定义及临床表现

定义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如水样,可伴有腹痛、腹胀、肠鸣等症状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至十余次,粪便稀薄或如水样,可伴有腹痛、腹胀、肠鸣、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发病原因与机制

发病原因

外感寒湿或湿热之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劳倦过度、脏腑虚弱等均可导致泄泻

的发生。

发病机制

泄泻的发病机制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

胃功能受损,则水谷不得正常运化,清浊不分,下注肠道而为泄泻。同时,肝主疏

泄,调节脾胃气机,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也可导致泄泻的发生。

辨证分型及治疗原则

辨证分型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泄泻可分为寒湿型、湿热型、食滞型、肝郁型、脾虚型、肾虚型等多种证型。不同证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治疗原则

泄泻的治疗原则为运脾化湿。对于寒湿型泄泻,治宜芳香化湿,解表散寒;湿热型泄泻,治宜清热利湿;食滞型泄泻,治宜消食导滞;肝郁型泄泻,治宜疏肝理气;脾虚型泄泻,治宜健脾益气;肾虚型泄泻,治宜温肾固涩。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顾护脾胃之气,避免过度攻伐而损伤正气。

中医内科护理学在泄泻中的应用

详细询问患者泄泻的病程、频率、性质、伴随症状等,了解病情发展及演变过程。病史采集症状观察体格检查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脉象等,判断泄泻的寒热虚实属性。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压痛、反跳痛等,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护士资格证中医护理笔记:泄泻

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以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下面是分享的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护理评估

1、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传染性。

2、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寒湿困脾证、肠道温热证、食滞胃肠证、肝气郁滞证、脾气亏虚证、肾阳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急性泄泻者应卧床休息。

(3)具有传染性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4)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洁肛门。

(5)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

(2)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

(3)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4)呼吸深长、烦燥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肠道温热者,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生热助湿之品。

(3)食滞胃肠者,暂禁食,待好转后再给予饮食。

(4)脾气亏虚者,以清淡饮食为宜,可食健脾食物。

5、情志护理

(1)慢性泄泻患者常有焦虑、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疑虑,保持心情愉快。

(2)肝气郁滞者,忌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6、临证(症)施护

(1)寒湿困脾,腹痛者,可作腹部热敷。

(2)肠道温热,肛门灼热疼痛者,遵医嘱中药熏洗。

(3)食滞胃肠,腹痛者,遵医嘱给予针刺。

三、健康指导

1、注意饮食清洁、有节。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3、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