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1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1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解 (B-A-A1-B1)
能力,训练学生
2.用课件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请同学们绘图对课前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的绘图能力。利
用问题引导,突
破难点。
通过多媒
体演示,在学生
观察、讨论和思
考的基础上展
开教学,使学生
获得感性认识。
化繁为简,加深
理解。
1 .请同学们看材料中讨论问题,结合刚才学习的热力环流内容, 分组进行讨论,并在选择相应的绘图进行解释。
入 系,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初中学习的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活,引出新的教
学任务,激发学
生的习热情和
强烈的探究欲
望。
1.提问气压概念。(学生回答) 2.请举例说明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 3.绘气压柱状图,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压面。
(投影显示)(在黑板上画出等压面示意图,并假定气压)
(3)高空 A1、B1 两处气压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请标注。
(4)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将发生怎样的运动?
A
(5)等压面的形状呢?请标注。
(受热)
(6)试比较 A、A1、B、B1 的气压值的大小(请从大到小排序)。
B1
B (冷却)
2、结合刚才学习的热力环流内容,对以下问题分组进行讨论,并绘图进行解释。
析两种状态下风受力的情况:A.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高空);C.近
地面加入摩擦力后三个力的作用。这样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
知规律,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心理品质。
【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实验分析及验证,使学生获得直接感知。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推理、归纳得出结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图示、模型等辅助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基本概念。
-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复杂的数据和案例,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3.实践探究: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观测和实验,如使用温度计、风向仪等工具,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回顾重点: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如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实际大气运动现象等。
2.归纳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热力环流的知识点,加深理解和记忆。
3.情感态度培养:强调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学习评价: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优秀学生,关注并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3.学习兴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各异,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和时事案例,激发学生对热力环流现象的好奇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思维能力: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时,往往需要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前置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天气、气候等基础知识,对大气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机制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2.认知水平: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但热力环流涉及到的空间想象和综合分析能力较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和拓展。
4.批判性思考题: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问题探讨:针对热力环流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城市热岛效应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热力环流优秀导学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热力环流优秀导学案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导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二)学习过程环节一、【知识储备】1.气压是指大气施加于单位面积上的力。

所谓某地的气压,就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顶的空气柱的总重量。

2.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______,即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密度越______,气压值越_______,气压与密度成______相关,反之,气压值越______。

3.热胀冷缩的原理: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______,气压______;遇冷收缩下沉,密度______,气压______。

4.水平方向的气流是从______流向______。

(气压)环节二、【基础自学】1.大气运动的能量根本来源是哪里?2.大气运动的原因是什么?3.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什么?4.热力环流的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环节三、【共同学习】假设一地表受热均匀图1为地面受热均匀时,等压面的分布状况图,实线代表等压面。

图1(1)从图中可知,气压在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是?(2)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如果没有气压差,空气是否会发生运动?结论:环节四、【小组合作探究】假设二地表受热不均匀如果A地受热多,B、C两地受热少,如图2所示。

阅读教材p30文字内容和图2.3,完成以下问题。

(1)根据热胀冷缩原理,在垂直方向上,A、B、C三地空气会如何运动?用箭头表示出运动方向。

(2)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在图2中,用箭头表示出在A、B、C三地近地面h1高度处和上空h3高度处空气水平运动方向。

(3)比较A、B、A′、B′四处的气压值大小顺序?(提示:低压和高压只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压强的变化规律始终是随海拔升高,压强降低。

)(4)空气运动后,在A、B、C三地近地面同一水平高度h1处气压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相对于图1中1000百帕,变高还是变低?标注在图上。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导学案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导学案

《热力环流》导学案【目标明确 重点落实】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形成过程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对热力环流产生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与讲解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及其过程,增强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整体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利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解释自然界中有关的地理现象(如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提高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及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并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地理素养。

<【复习回顾 夯实基础】【知识梳理 】- 1.大气运动的主要作用:(1)大气中 和 的输送;(2)各种天气的变化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 ;根本原因是 。

3.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是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4. 近地面的冷热不均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5.~6.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山谷风: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城市风:近地面 风向由郊区吹向城区,高空风向由城区吹向郊区。

7.热力环流规律:等压面“高压上凸,低压下凹”;地面低温处是高压,高温处是低压;高空相反;同一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先有大气的垂直运动,而后有高压低压,最后有大气水平运动;上升的气流容易降雨,下沉的空气不会降雨。

【现象观察】引起 引起 导致实验器材:热水、冰块、透明玻璃缸1、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

2、空气运动原因?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基本过程(1)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 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 ,并被地面 和 。

? (3)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会以 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地面。

最后结果: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作用:大气的受热状况影响着大气的热力状况、 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讲解】【探究学习1】海陆热力环流(海陆风)1.分别画出白天、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第二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热力环流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一年级地理组课题热力环流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教师教学[来源: ZX XK ]目[来源:学#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读懂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来源:ZXXK]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动手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获得热力环流直观具体的认识;同时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概括能力,并将其转化为地理语言。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网Z# X# X#K][来源: ]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树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思想。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教材分热力环流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接上一节课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下又为接下来要学习的“风”、“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热力环流所教授的对象是高一新生。

热力环流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却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但这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

密切联系生活,通过实验视频观察、图示教学、提问、读图训练,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原理,使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课前准备1.提前下发导学纲要2.PPT、投影仪3.学生准备好彩色记号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备课情景导入导入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2.2.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2.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设想: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热力环流现象,并结合实验室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度。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降低理解难度。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4.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3.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热力环流做好铺垫:
1.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注意到夏天和冬天,我们这里的风向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通过这个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现象背后的原因。
2.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热力环流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热力环流现象,学会用地理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和分析热力环流相关数据,提高其地理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素养:

2.1.3热力环流导学案高中地理必修一

2.1.3热力环流导学案高中地理必修一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结合P31图文,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2.结合P32图文,理解并绘制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二.教学难点: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的形成过程。

【导学流程】
一、知识链接
P31说明什么是气压,同一等压线上气压相等。

二、基础感知
1.结合P31正文最后一段,找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2.结合P31图219示意图,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同一水平面上凸高为高:凸向高处为高压、凹地为低:凹向低处为低压。

3.结合P31第一段,地面冷热与空气垂直运动关系:热升冷降。

地面冷热状况与气压高低关系: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高空气压运动状况与近地面相反3.气流水平运动方向:同一水平面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4.结合P31第一段,大气运动分类:垂直运动(上升、下沉)、水平运动。

5.结合P32内容,绘制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6.结合P32内容,思考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

三、探究未知
就本节课所学,你还有哪些疑惑?请至少写出2个。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真实的案例分析:本节课以我国实际的气候变化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探究其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通过分析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提高其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原理和特点,提高其地理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气候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2.以我国实际气候变化为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
3.设计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的影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如:“为什么冬季北方寒冷,南方温暖?”“夏季为什么北方炎热,南方潮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寒潮、暴雨等。
2. 提出问题:“这些地理现象背后有什么规律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简要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与这些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1. 详细讲解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师给予每个小组指导和建议,帮助其深入理解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其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地理意义等。
2. 强调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地理意义。
2. 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气候形成、天气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4.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其地理观察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动画和图片形式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一概念。同时,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此外,我还结合课堂讨论和课后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3. 创设生活情境,如城市热岛效应、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地理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热力环流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例如,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冬季和夏季气候现象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并共同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的气候”的第一节“2.1热力环流”,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过程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在案例背景设计中,我以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现象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体验热力环流的作用。首先,我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冬季的气候特点,如北方地区寒冷、南方地区温暖,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接着,我引导学生关注夏季的气候特点,如南方地区高温多雨、北方地区高温少雨,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通过这两个案例,让学生初步感受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对气候的影响。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的优势,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这些亮点也体现了我的专业素养和对教育的热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小组合作等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热力环流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通过讲解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我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1.用《军港之夜》这首歌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通过二个探究,做孔明灯实验及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

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

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播放视频:《奔跑》版的《热力环流》,回顾并加深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出气压,等压面的定义,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2)、知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中的最简单的形式。

(3)、能归纳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4)、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力环流能力目标:(1)、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析图能力。

(2)、会做热力环流的简单实验。

(3)、通过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情分析】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教学难点】等压面的凹凸变化规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片段课)设计者:哈斯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据地理新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课程要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

我对该阶段的地理教学的理解是打好学生地理基础的最佳阶段,刚从初中上来的高一新生对地理“副科”的印象还是很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打消这种心理。

素质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单项能力,而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

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热力环流不但要求学生了解它的形成原因还要学会能将它引用到其他相关的自然地理现象中。

地理教学过程中技能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地图是地理重要语言,本节课结合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我还注重学生读图绘图能力。

学生在此几乎没有什么基础而言,所以重点要加强。

学生要能进行图像与文字的转换,使学生能将图像知识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也是高考能力的要求。

二教学思路在做这节课时我设计了4种方案,最后才发现为何不能突破固有的传统模式呢就像语文中的倒装句。

从现实的现象出发,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因为新课标强调就是生活中的地理,我从耳熟能详的歌曲入手让学生拉近与地理的距离感。

导入后就是问题探究、归纳形成新知、活动调节扩展。

依据学生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各内容模块按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活动、教师辅助的思路进行又基于新课程标准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理念基础上,我专门请教物理老师在组织本节课的时候着重引入了物理学科的思路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背景分析1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图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片段课)设计者:哈斯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据地理新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课程要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

我对该阶段的地理教学的理解是打好学生地理基础的最佳阶段,刚从初中上来的高一新生对地理“副科”的印象还是很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打消这种心理。

素质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单项能力,而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

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热力环流不但要求学生了解它的形成原因还要学会能将它引用到其他相关的自然地理现象中。

地理教学过程中技能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地图是地理重要语言,本节课结合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我还注重学生读图绘图能力。

学生在此几乎没有什么基础而言,所以重点要加强。

学生要能进行图像与文字的转换,使学生能将图像知识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也是高考能力的要求。

二教学思路在做这节课时我设计了4种方案,最后才发现为何不能突破固有的传统模式呢?就像语文中的倒装句。

从现实的现象出发,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因为新课标强调就是生活中的地理,我从耳熟能详的歌曲入手让学生拉近与地理的距离感。

导入后就是问题探究、归纳形成新知、活动调节扩展。

依据学生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各内容模块按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活动、教师辅助的思路进行又基于新课程标准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理念基础上,我专门请教物理老师在组织本节课的时候着重引入了物理学科的思路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背景分析1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图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

【公开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公开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定稿【设计理念】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气压带与风带的相关知识,能够进一步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找出防御自然灾害的针对措施,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资源。

大气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构成了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能够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解释相关生活现象。

用理论指导生活实际,提升学生自我的区域认知观念和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1、综合思维能力: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2、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3、区域认知观念: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人地协调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分组合作探究,导、议、讲、练相结合【教具准备】实验、热力环流歪歌、【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2)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比热容的相关知识;(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预学案。

(3)对于热力环流形成视频、实验、地理歪歌的预习【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诸葛亮火烧上方谷》视频看完了,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运筹帷幄的神人,但是问什么这次战争中失测呢?问什么会在关键时候下雨呢?要想解密此现象,一起学完本节课,大家就会明白。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导学案热力环流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导学案热力环流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一中2021年高中地理 2.32热力环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导学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原理与形成过程,并能绘制简单热力环流示意图。

2、学会用等压线判断风向与风力,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影响。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学习难点】1、热力环流实际应用【课前知识储藏】1、气压是指大气施加于单位面积上力。

所谓某地气压,就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顶空气柱总重量。

气压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_______。

2、空气密度与气压成______比〔正/反〕,密度越大,气压值越_ ____;反之,气压值越____。

3、等压面指空间气压相等各点所组成面。

4、风向是指风吹来方向。

【学习过程】一、热力环流形成原理1、大气运动原因:太阳辐射在地表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并导致水平运动方向上各地间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2、热力环流形成〔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合作探究一】〔1〕受热均匀时:在图a 中,当地面受热均匀时, 空气没有 与 运动 (2)受热不均时: ①大气垂直运动:在b 图中,A 地受热空气 ;B 、C 两地冷却空气这是由于地面 形成大气垂直运动。

②同一水平面气压变化:近地面:A 地空气上升,大气密度 ,气压比同一平面 ,形成 压;B 、C 两地空气下沉,大气密度 ,气压比同一水平面 ,形成 压高空:A 1大气密度 ,气压比同一水平面 ,形成 压B 1、C 1大气密度 ,气压比同一平面 ,形成 压。

③大气水平运动:①垂A 受热,空气______,近地面形成_____,高空形成_____B 冷却,空气______,近地面形成_____,高空形成_____高空:空气从 地向____ 地扩散②水平画出气流在水平方向上运动方向。

气流在同一水平面上,从压流向压。

〔3〕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冷热不【总结归纳】〔1〕同一高度〔同一水平面〕: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

〔2〕不同高度: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越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环境——热力环流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道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 能够简单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

3, 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
4, 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如城市风、海陆风等。

【学习重难点】
1, 重难点:理解和掌握热力环流原理。

并了解各个类型的热力环流。

2, 突破:课堂练习、课后练习相互结合。

通过练习加强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方法】
1, 通过自主学习导学案,大气压强部分内容,自主掌握气压的垂直分布和水平 分布
规律。

2, 合作探究,对热力环流的应用部分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全面的分析热力
环流原理并熟悉其应用。

【自主学习】 一、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

.气压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上界 所承受的空气柱的总重量,单位:百帕(hPa )。

右图 中甲乙丙丁四地,乙地和丁地海拔相等,乙的气压
丁的气压
( “ <”、 “>”、“ =”);气压最大的为 ,最
小的为 ________________ ;因此,气压的垂直分布规律
为:海拔越高,气压越 __ 。

2.运用气压的概念和分布规律,在图中右侧气柱上标 出与丙地气压值相等的 A 地。

二、气压在水平 方向上的分布 规律(这里的高 压、低压是相对 于同一高度而 言的)。

1,图中同一高度的 A 、B 两点, A 点位于等压面下方,推测 A 地为 压,

乙 丁
大气上界

B 地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方,推测 B 地为压。

(高/低)
2,观察等压面的弯曲情况,A 地等压面向处弯曲,B 地等压面向处
弯曲。

(上/下)
3,总结规律:在等压面图中高压等压面,低压等压面(凹起/凹陷)。

4,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会从 _________ 流向 ______ (高压/低压),
因此空气由 _____ 处(A/B)流向 ______ 处。

1 热力环流产生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热力环流形成过
程地面()——空气的()运动
——同一水平面出现()——空气的()运动——形成()
3 热力环流形成顺序先有方向近地面热空气运动,冷运动。

后有方向空气运动从压指向压。

【合作探究】各类型的热力环流以及应用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与组员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某市规划局工作人员,你是否同意一厂长在甲处(见下左图)办水泥厂。

(先在图中画出热力环流再判断)主要考虑污染。

◆ 结论:
理由:
2)从威海度假回来的小明向同学描述居住在海边的感受:白天空气潮湿,夜
晚比较干燥。

你认为小明有没有撒谎?(先在图中画出热力环流再判断) ◆ 结论:
理由: 【当堂检测】
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空气上升或下沉,引起地面冷热不均
B 、空气受热,使空气膨胀下沉
C 、热力环
流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D 、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形成大
气的水平运动
2,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A 、热力环流
B 、气旋
C 、反气旋
3, 绘制完整的热力环流图

)压 ( )压 ( )压
冷 热 冷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 种最简单的形式。

近地面空气的受热不均 ,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气 压的差
D 、大气环流
3,能正确表示近地面风从陆地到海洋的图是
异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都会影响热力环流的变化。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中气压值的判断
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

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

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

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较为广泛,例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

热力环流与城市规划。

城市内部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余热,与郊区相比呈现“热岛效应”。

城市与郊区之间会形成热力环流,为保护城市大气环境,在城市规划时,要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

一方面将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之外,以避免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工业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关于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主要原因是水的比热容大。

水的比热容是4.2*10^3 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