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热点题型专练(一)
2017年河南高考历史二轮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7年河南高考历史二轮模拟试题及答案1.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
此材料表明A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C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分值: 2分查看题目解析>22.《政治秩序的起源》在描述某一时期时说:“各种故事讲到,贵族当众责备君主,并吐口水,却没受到他的训斥或处罚;拒绝他对珍玩的索求;在他妻妾群中与他一起玩游戏;未获邀请而坐上他的桌子;上门邀请他分享晚餐,却发现他在外射鸟。
”此材料表明A君主和臣民平等协商国事B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君主专制下的腐败现象D君主与贵族矛盾尖锐分值: 2分查看题目解析>33.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且品题之风。
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
此材料反映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干政府评价分值: 2分查看题目解析>44.《札记》中记载:“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
”此材料主要体现A敬畏神灵B尊宗敬祖C以农立国D经济落后分值: 2分查看题目解析>55.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
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A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B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C隋朝时南北农业基本持平D唐代东南发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分值: 2分查看题目解析>66.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
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南北方气候差异B人口增长的需求C殖民活动的推动D经济结构的变动分值: 2分查看题目解析>77.下面是对某一政府部门职权范围的描述:“掌各国盟约,昭布朝廷德信,凡水陆出入之赋,舟车互市之制,书币聘飨之宜,中外疆域之限,文译传达之事,民教交涉之端,王大臣率属定议,大事上之,小事则行。
2017届高考二轮复习综合模拟能力提升测试历史试卷 (一)
2017届高考二轮复习综合模拟能力提升测试历史试卷(一)一、选择题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2.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
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这主要体现了()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3.清代尚书汪由敦曾说:“明代士大夫奏章往往言辞激烈,或指斥皇帝、或弹劾高官,目的多是沽名钓誉,不符合为臣之道。
”这一观点表明汪氏()A.鼓励清代官员谏诤B.力图维护君主的权威C.反对当时的文字狱D.赞赏明代的清明政治4.美国律师安德鲁曾感慨:“你恐怕很难想象,在文明世界里居然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刑事法庭,在没有陪审团的情况下,法官即可自行审案,当堂发落。
这种审判制度通行清国各地。
”这段言论()A.恶意污蔑中国的司法制度B.推动列强借此攫取领事裁判权C.为控制中国司法主权辩解D.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制造借口5.20世纪初中国某地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A.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模式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D.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入到内地6.在光绪帝最后的书单中,有不少财政方面的书籍,如《经济通论》《理财新义》《欧洲财政史》等,这些书籍常常开篇即论公财与私财、皇室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区分。
这表明了()A.光绪帝力主君主立宪B.财政人才的立宪梦想C.清末新政侧重于财经D.“实业救国”思潮的传播7.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人均粮食产量比1913年还要低。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综合检测试题1(word版含解析)
仿真试题(一)·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综合试题(一)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中国古籍中曾出现下列人名:殷孝祖、刘敬先、汤显祖、蔡兴宗等。
下列制度中,对这些人的起名影响比较大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刺史制2.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期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强化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C.社会政局动荡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3.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4.“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秦始皇设职授官使“政治权力等级世袭”中止的是()A.分封制B.皇帝制C.内阁制D.郡县制5.生产工具与技术的革新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显著标志,下列工具(技术)与两汉时期农业生产相匹配的是()A.石锄B.骨耜C.耦犁法D.曲辕犁6.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
该制度是()A.三省制B.科举制C.行省制D.内阁制7.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
”这里所说的第二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A.火药B.指南针C.印刷术D.造纸术8.清朝设置了一个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其特点有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较高等。
该机构是()A.中朝B.枢密院C.军机处D.宣政院9.清朝林福祥《平海心筹》记载:“初十日(1841年5月30日)辰刻,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将夷兵困在垓心矣。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政治专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政治专练(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 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得出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强调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普遍认同的获得”不相符,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传统”、“中国文化”不相符,故D项错误。
2.(2019届高三·某某质检)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B.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C.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D.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解析:选B 根据材料“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说明周天子基本能对诸侯实施有效控制,而材料“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表明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各国不再遵守礼器形制要求,故B项正确;A、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3.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
这可以佐证( )A.设置刺史有利于君主专制B.监察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监察制度。
由“刺举”“公卿……恐惧莫敢犯禁”可知,监察制度具有震慑百官的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答案为B项。
2017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热点与题型全突破:专题1.1 高考热点分析(解析版)
2017年高考历史热点与题型全突破:专题1【综合分析】政治体制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的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有很大的差别,政治制体制的不同充分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及相互包容性。
各种政治模式的碰撞、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从专制、人治走向民主、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西政治体制主要包括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与的法律制度、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探索与尝试、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主干知识。
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对这一主题的考查,多从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角度,综合考查中外政治文明演变与创新的特点及影响、中西政治制度的差异及权力制衡的特点及影响、政治体制演变中蕴含的公平、公正的主流价值观。
其中,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体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
【深化拓展】1.中西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不同路径(1)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和形成有两条不同的路径,即专制主义路径和共和制路径,前者具有任命制、终身制和集权制等特征,后者具有选举制、任期制和分权制等特征。
(2)古希腊国家制度的地域性完全是切断血缘关系而冲破氏族藩篱的结果,而古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地域性则是血缘关系通过宗法制度得以延伸的结果。
(3)古希腊政治制度的“公共权力”逐步发展为公民权,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公共权力”本质上为血统性的“个人”行使。
前者演变为“主权在民”的路径,后者则演变为“主权在君”的路径。
(4)对政治制度的认知和思维路径,与中西方所处的政治制度的客观现实是一致的。
不同的认知和思维路径,反过来制约着中西政治制度路径的演变。
2.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制度的特点(1)建立多途径、多环节的整体监督机制:①在国家机构设置上,遵循分散权力的原则。
②在职官选拔任期上,严格标准、严格权限。
③加强对行政官吏的司法监督。
(2)建立了颇具特色的监察制度:①监察权的独立性。
2017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综合提升一含解析
板块综合提升(一)中外古代文明(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6·安徽蚌埠质检)西周时,由负责宗庙祭祀、记事和文书管理的祝、宗、卜、史掌管全国的教育,没有私学。
由此可以推知,当时()(导学号57300049) A.政府注重提高国民素质B.以神学为主要教学内容C.诸侯国内教育难以发展D.教育维护贵族特权地位解析:按照材料意思,当时掌管全国教育的祝、宗、卜、史等人是负责宗庙事务的,宗庙是奴隶主贵族权力的象征之一,故D项正确。
A、B、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D2.(2016·湖南岳阳质检)傅乐成在《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
促使此处概念变化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解析:由材料“并没有确切的……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可知,将全国联系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就是中国,因此导致这一观念的变化是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B项正确。
答案:B3.(2016·山东德州二模)(在元朝统治期间)推翻蒙古统治的,只有民变而没有政变和兵变,反映了蒙古帝国的()A.民族矛盾特别突出B.中央集权的有效C.行省制度行之有效D.君主专制的弱化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元代实行种族歧视政策,民族矛盾尖锐,因而推翻蒙古统治的“只有民变”,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行省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弱化,故D项错误。
答案:A4.(2016·山西临汾二模)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2017年贵州高考历史二轮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7年贵州高考历史二轮模拟试题及答案民生分值: 4分查看题目解析>225.汉初史官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这样概括儒家:“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据此,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A理论体系庞杂使儒学难有实际功用B儒家学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C强化伦理道德规范是儒学主要功能D政治形势影响司马谈对儒学的认识分值: 4分查看题目解析>326.唐以前,家庭财产的经营方针主要是节俭和量入为出。
所谓“皆粗布之衣”,“脱粟之饭”,“中食而肉不足”。
宋明以后,经营方针有了一定的变化,增加了以诚信为本的经营方针。
这一变化反映了宋明时期A商品经济的发展B商业环境的宽松C消费水平的提高D对外贸易的繁荣分值: 4分查看题目解析>427.明朝洪武二十四年,设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这就是六科制度。
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可参与“廷议”“廷推”,可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制定,可反对皇帝的意旨。
由此可见,六科制度A削弱了皇帝的实权B有利于权力的制衡C有助于朝政的改善D 奠定内阁制的基础分值: 4分查看题目解析>528.费正清说:“一般说来,引起反基督教暴乱的,似乎首先不在于民众的迷信恐惧心理,而多半在于中国士绅的嫉妒心理,因为他们在社会上的特权地位受到这批享有特权的外来文化侵略者的直接威胁。
”据此可知,中国士绅反洋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A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B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神C士绅的政治和法律D乡村社会的文化正统性分值: 4分查看题目解析>629.学者张鸣在《再说戊戌变法》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党(即维新派)是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特别热衷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A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B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C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变革思想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分值: 4分查看题目解析>730. 1930年11月12日的《民国日报》有这样一则报道:“上海闸北区永安县丝厂职员金吉城,月收入约50余元。
2017年黑龙江高考历史二轮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7年黑龙江高考历史二轮模拟试题及答案。
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对在科技领域取得成就者或兴办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工程者,给予10年至50年不等的专利权,并授予官职等方式奖励,上述发明创造须经清政府有关部门考核合格以后,送交总理衙门查核办理,方能授予官职或专利权。
1912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对饮食品和医药品以外的发明或改良之制造品授予五年之专卖权和荣誉奖励.实行先申请原则,并要求申请奖励之人将制品之说明书及图式模型呈交工商部以供审核。
据统计,1913年至1916年,农商部共办理了34件专利。
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了《特种工业奖励法》,奖励方式包括专制权、减免运输费和税收等。
1934年颁布的《工业奖励办法》则突出强调了对“应用机器或改良手工制造货物,在国外市场有竞争力者”和“应用在本国享有专利权之发明,在国内制造的民营工业”给予奖励。
1944年国民政府制定《专利法》,涵盖了发明、新型和新式样三种专利,对申请主体、客体、审查、不服之救济、专利年限和纳费等内容都做出了详细规定。
——摘编自李宗辉《近现代中国科技立法的变迁》1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中国近现代科技立法的因素。
(9分)1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科技立法发展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1分)分值: 25分查看题目解析>1415. 图5是一幅关于俾斯麦的讽刺漫画,请概括漫画的主题,并结合德国近代相关史实加以评论。
(12分)(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分值: 12分查看题目解析>15材料一完颜阿骨打称帝前,顺应女真族历史发展趋势,于1114年改造原有的社会组织。
突破血缘关系,规定以户为计算单位,以300户为一谋克,设百夫长为首领。
十谋克为一猛安,设千夫长为首领。
这是“壮者皆兵”“兵民合一”的制度。
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是一种“寓兵于民”制度。
(通用版)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热点题型专练(十)
热点题型专练(十) 评价、评述类非选择题(35分钟37分)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1.(2016届宁夏银川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
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
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
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
武:军事打击,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
体制:天下体系——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
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
材料二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
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首先,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预测卷历史试题01 精品
文科综合历史(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
”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
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
”这表明A.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B.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C.“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D.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25.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道,“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唯上察之。
’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通过这段史料可以得出的信息是A.秦朝不是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B.扶苏劝谏秦始皇勿以重法迫儒C.扶苏和蒙恬主张以儒治国思想D.秦始皇企图废除嫡长子继承制26.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
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B.三权分立的民主化的特点C.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D.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27.据《晋书·食货志》记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北魏商品经济不发达B.社会动荡,经济破坏C.五铢钱出现急剧贬值D.政府大力提倡实物交易28.一年前,郑观应出版《盛世危言》,“危言”前一定要加上“盛世”,不敢说已是衰世;一年后,严复却在《救亡决论》中响亮地喊出“救亡”的口号,自这时起的半个世纪内,“救亡”成为中国人最关注的问题。
2017年安徽高考历史二轮模拟试题及答案
A对中国革命的目标认识模糊 B从时局出发做出了正确决策 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D摒弃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5 15.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中央就确立了“持久战略”,提出“‘以空间换时间’,‘一心一德’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 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由此可见,其与中共提出的“持久战”方略的不同在于( ) A准备做出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 B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C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 D单纯地依靠政府和军队消极抗日
下列有关解读中,正确的是( )
A两报均较早给予了关注和报道,说明武昌起义的国内外影响大 B两报均大量报道起义情况,反映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高度肯定 C《申报》报道起义较为客观,说明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泰晤士报》多称起义为“叛乱”,体现英政府的殖民主义立场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4 14. 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
立起来的政治组织。”以下是《十二铜表法》条文,体现西塞罗这一法治观的是( ) A“禁止平民和贵族通婚” B“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C“前后制定的法律有冲突时,后法取消前法” D“家属终身在家长权的支配下。家长得监察之、殴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卖之或杀死之”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9 19.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鉴于英国法律保护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 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 A国王立法权被大大削弱 B君主立宪体制有待于完善 C权利制衡机制卓有成效 D《权利法案》未真正发挥作用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20 20.梁启超曾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考察美国的宪政制度,他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 两重之爱国心者也。质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里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 A共和制B联邦制C代议制D三权分立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21 21.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Britain is probably closer to the revolution than any other countries in Europe”。这是因为( ) A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B*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 D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22 22.“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学思想。19世纪30至40年代在西欧广为流传,它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基于公众利益对社会 财富给予管理和分配。恩格斯指出“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据称是更 彻底的发展。”下列对其理解准确的是( ) ①体现出对公正、平等社会的追求 ②力图对启蒙思想进一步深化提升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热点强化冲关练(一)
热点强化冲关练(一)热点强化练,练就慧眼和规范,占领高考制胜点!(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12题,共48分)1.(2015·衡阳二模)“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
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A.推动社会结构转型B.以维持秩序为目的C.强化了周王的权威D.本质上是爵位之争【解析】选A。
由材料中“伯”字的含义可知,春秋争霸是争夺首领地位,必然冲击当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引起制度变革、结构转型,故A正确;争霸战争破坏了以分封宗法制为核心社会秩序,削弱了周王的权威,故B、C错误;诸侯战争争夺的是土地、财产和人口而不是爵位,故D错误。
【拓展延伸】春秋争霸战争的作用①争霸过程中,各国变革图强,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②大国兼并小国,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③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④加速了分封宗法制的瓦解,削弱了奴隶主贵族势力,为新兴地主阶级确立统治扫清了障碍。
2.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九鼎”“诸侯七鼎”。
下图为春秋时期郑庄公祭祀坑遗址出土文物,这一发现可以说明( )A.春秋时期严格的等级制B.考古发现具有偶然性C.王室衰微,“礼崩乐坏”D.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型【解析】选C。
从考古遗址出土文物看,郑庄公享用“天子九鼎”的规格,违背西周的礼乐制度,故A错误;考古文物符合西周晚期分封制开始瓦解的史实,不是偶然,故B错误;西周晚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礼乐等级制度开始遭到破坏,故C正确;推动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型的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故D错误。
3.(2015·安徽高考·T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解析】选A。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版):题型2 专题训练(含解析)
1。
(2016·浙江丽水一模)图片对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下图所示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周公辅佐成王图A。
周公伐纣,灭商建周B。
四方臣服,中央集权C.诸侯来朝,履行义务 D.周公辅佐,受封于宋解析周公伐纣中的周公是周武王,而《周公辅佐成王图》中周公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故A项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独立性大,故B项错误;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故C项正确;周公受封于鲁,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河南洛阳考试)南宋宁宗嘉泰(1201~1204)初年,绍兴府所属市镇年均商税额分布如下表。
据此可知南宋绍兴地区()市镇钱清曹娥三界蛟井枫桥渔浦新林年均商税额1 945贯6 285贯1 544贯1 743贯3 090贯2 673贯1 139贯A。
城市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商业市场发展不平衡C.成为政府的财政倚重地区D.经济增长速度不平衡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南宋绍兴地区城市的经济功能,故A项错误;城市市镇年均商税额的差异,反映出商业市场发展不平衡,故B 项正确;由材料无法推断商业税收在政府财政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商业市场的发展不能代表整个经济增长,以偏概全,故D 项错误。
答案B3。
(2015·广东五校协作体高三联考)某班以“如何看待孔子的思想”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索出孔子不同形象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反映了现代对传统儒家思想要客观对待,批判继承B.②说明孔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C.③反映了欧洲启蒙运动以孔子为宗教对象批判,宣传启蒙思想D。
④反映了孔子开创的儒学,被统治者所推崇,成为统治思想解析现代对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态度是批判继承,科学对待,故A 项正确;孔子代表的是没落奴隶主利益,不是平民百姓的利益,故B 项错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运用孔子的人文理念和以道德治国的思想对封建统治及宗教统治进行抨击,故C项错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被统治者所推崇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A4。
2017年高考历史专题练习.doc
2017年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5 •赣州摸底)1511年底,马丁•路德访问了罗马,之后他愤怒地斥之为“肮脏的城”。
这是因为他看到罗马教会()A.反对宗教改革B.极其腐败堕落C.兜售“赎罪券”D.厉行政治迫害2.学者张鸣说:“为什么没有人利用天主教来叛乱呢?因为天主教是本教,普通信徒对教义是不能随便解释的,《圣经》的解释权掌握在教皇手中。
但是新教就无所谓,……侮人都能按自己的理解读《圣经》,这样必然会产生对教义的不同解释。
”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对新教描述的是()①《圣经》具有最高权威②因信称义③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④新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马丁•路德认为:“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券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一个真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
该主张的直接目的是()A.实现信仰自由、精神自由B.否定教会权威C.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D.使教徒脱离教会控制4.(2016 •安徽联考)马丁•路德曾说:“教皇、主教、神甫、修士被杜撰为神圣阶层,王公、贵族、工匠、农民被称为世俗阶层,这纯粹是谎言和虚假的编造……实际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
”以下解释符合路德本意的是()A.宗教信仰是愚蠢的B•神职人员不应存在C.反对封建君主统治D.现实世界人皆神圣平等5.(2016・大连模拟)马丁•路德认为,“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 “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
上述观点()A.培育了精神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倾向B.树立起了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C.以人的无上价值否定了上帝的存在D.强调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6.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
(通史版)2017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2部分 专项2 关注六大社会热点,把脉高考前沿
第2部分专项2 关注六大社会热点,把脉高考前沿动态热点2 关注民生教师用书热点二关注民生——聚焦“三农”问题,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引领——热点材料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使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和当今新农村建设是高考命题的时政热点。
民生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政治统治的重大问题。
每年的两会热点都有民生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链接——相关知识一、聚焦“三农”问题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精耕细作(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从生产力的角度而言是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而言则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2)“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
2.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政策的调整(1)我国从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2)1958年发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
(3)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与私营经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关注民生问题1.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1)老子:无为,反对严刑峻法。
(2)孔子:“仁”、德、教化。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宽刑薄赋。
(3)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2.近代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活动(1)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
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专题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
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专题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2017年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一、选择题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3、(2009·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4、(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主要方式5、(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6、(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7、(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题型专练(一) 史料主旨型选择题
(15分钟48分)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1.(2016湖北武汉四调,24)《周礼》载:“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美宫室,二曰族坟墓……”对“族坟墓”,郑玄注:“族犹类也。
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
”材料中提到的“族坟墓”()
A.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
B.实现了周朝王权的高度集中
C.反映了分封制度的全面推行
D.体现了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
解析:材料中“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指的是同一族群或家族,他们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这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因此“族坟墓”的做法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
选A项。
周代并未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宗法关系而非分封制的推行,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迷信色彩,排除D项。
答案:A
2.(2016安徽合肥二检)《国语·鲁语上》曰:“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规定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
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
”这主要表明“先王制诸侯”() A.以血缘关系为核心B.具有制度性保障
C.以礼乐制度为基础 D.提高了行政效率
解析:材料信息的大意是:先王为诸侯定下制度,规定诸侯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
事毕就集中在一起讲习礼仪,用以厘正爵位的尊卑,遵循长幼的次序,讲求上下的法度,确定纳贡的标准,在这期间不能缺席或怠慢。
这表明周天子用制度约束诸侯,即“先王制诸侯”具有制度性保障,故选B项。
答案:B
3. (2016河南省适应性考试一,24)《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
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上田弃亩”“下田弃圳”的做法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这说明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
代田法出现于西汉时期,而《吕氏春秋》创作于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与水利灌溉无关,故C项错误;该做法并未增加耕地的面积,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6安徽合肥二检,27)据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 ) 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C.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D.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农妇纺棉除了自己家庭使用外,还用于商业出售和交纳赋税,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故选B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本商末观念的改变,故A项错误;仅有个别交换无法说明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C项错误;纺棉出售贴补家用无法说明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6东北三校二模,26)明代《松窗梦语》中记载:“夫贾人趋厚利者,不西入川,则南走粤,以珠玑金碧材木之利,或当五,或当十,或至蓰(蓰:五倍)无算也。
”这反映了( )
A.民间贸易发达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经济重心南移 D.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商人向西入川、南走粤经商,常常获利丰厚,这反映了民间贸易发达,故选A项。
材料信息未涉及雇佣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重心南移和区域经济差异,故C、D两项错误。
答案:A
6.《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作者认为,汉初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统一 B.鼓励开发
C.盐铁官营 D.抑制豪强
解析:根据“汉兴,海内为一”可知司马迁认为,国家统一促进了汉初商业的发展。
选A项。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A
7.(2016广东深圳一调,2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
这一制度( )
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
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解析: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变法的进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
材料中“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的做法,有利于土地流转,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故B项正确。
财产继承属于宗法制下的一项权利,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无法说明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故A项错误;这一制度与促进工商业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这一制度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6河北石家庄二检,26)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闰十二月诏:“诸路(应作道)州民户,或有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令农师与本乡里正村耆相度,且述土地所宜,及某家见有种子,某户见有缺丁(男),某人见有剩牛,然后分给旷土,召集余夫,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此诏的颁布( )
A.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B.消除了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
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D.促使小农经济逐步走向瓦解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宋太宗诏令让农师与里正村耆一起组织“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按照民间租佃制的关系订立契约,收成依契约分成。
这种租佃制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选C项。
A项中“解决了”和B项中“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中国小农经济逐步走向瓦解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项。
答案:C
9.(2016河北石家庄一模,24)先秦某位思想家主张:“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其意在说明( )
A.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
B.以德治民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C.改善民生与思想教化相辅相成
D.重义轻利的观念利于国家统治
解析:材料信息的大意是,既要改善民生,又要思想教化,故选C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依法治国”和“重利轻义”,排除A、B、D三项。
答案:C
10.(2016四川成都三诊,25)董仲舒在评论一件寡妇改嫁的案例时指出,依《春秋》
大义,“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故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
这折射出汉代( ) A.司法判案“重情轻法”
B.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
C.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
D.妇女拥有婚姻自主的权利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董仲舒并不反对寡妇再嫁,这折射出汉代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故选C项。
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妇女整体社会地位如何和能否拥有婚姻自主权利,故B、D两项错误。
答案:C
11.(2016河南省适应性考试一,25)《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由此可见孔子( )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
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解析:“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表明孔子主张借助孝悌这种人伦情感来维系家国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
孝悌并非注重外在礼仪,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强调注重血缘亲情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故B项与题意不符;仅从对孝悌的认识无法说明孔子形成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故C项错误。
答案:D
12.(2016河南省适应性考试一,29)晚清冯桂芬主张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工成与夷制无辨者,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出夷制之上者,赏给进士,一体殿试”。
这反映出( )
A.科举制度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B.天朝上国理念阻碍社会进步
C.西方列强侵略引发制度变革
D.工业文明冲击促进观念革新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冯桂芬认为可以将具备精巧技艺的人士给予“举人”“进士”等功名,这实际上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清朝开明知识分子的观念变化,故D项正确。
冯桂芬的认识未必能够实施,故A、C两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朝上国理念,故B项错误。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