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热点专题 城镇化[ 高考]

合集下载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乡村和城镇第48课时城镇化课件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乡村和城镇第48课时城镇化课件

必备知识梳理
关键能力提升
随堂巩固训练
必备知识梳理
1.城镇化的意义 (1)概念:乡村人口向__城__镇____地区集聚 和乡村地区转变为__城__镇____地区的过程。 (2)标志:城镇人口__增__加____、城镇人口 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__上__升____、城镇建设 用地规模___扩_大____。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__城__镇_人__口___占总人口的比例。
答案:(1)B (2)A
[解题能力培养] 第(1)题:
第(2)题:
[借题发挥] 城镇化坐标图的判读
判读步骤分析: 第一,根据横、纵坐标类型,可确定变量。例如,上图,横坐标表 示与市中心距离,纵坐标表示人口密度。曲线反映与市中心的距离对 人口分布的影响。 第二,比较曲线形态变化,可推断城镇化发展阶段。例如,b时期和 a时期相比,b时期市中心人口密度较小,距离市中心约8 km处人口密 度较大,反映b时期该城市进入郊区城镇化阶段。 第三,比较市中心数值变化,可推断城镇化水平高低。例如,比较 图a和图c,前者市中心人口密度在120千人/km2以上,而后者在120千 人/km2以下,表示从a时期到c时期,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人口 逐渐向郊区迁移。
3.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典例] [2022·广东卷]下图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1990~2018 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 ) A.单核模式发展 B.双核模式发展 C.多核模式发展 D.金字塔式发展
(2)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①人口规模 ②产业发展 ③建城历史 ④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专题09 乡村和城镇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教师卷)

专题09 乡村和城镇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教师卷)

专题09乡村和城镇(2024·湖南)山西省新绛县西庄村附近盛产青石,自宋代以来形成了以石雕加工为主的传统手工业。

为保持行业的家族垄断优势,当地主要采取子承父业的技艺传承方式。

近年来,在政府扶持下,西庄村规划建设了石雕工业园。

如图示意农耕时代西庄村石雕生产的空间次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乡村空间结构)西庄村形成图示空间次序,是因为()A.地形地势B.河流分布C.生产流程D.宗族关系【答案】1.C【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西庄村在聚落空间层面,以生产流程为导向,形成一系列不同功能的场所空间,呈现出系统的生产空间链条,石雕制作经过采选石材—构图绘画—制坯—粗雕—精雕—打磨—抛光—做旧等多道极为复杂的工艺,形成了:马首山(采石)—西庄坡村(转运)—石雕场(选材、切割)—水池(清洗)—村里空地(粗雕、打磨)—庭院(创作、精雕、传授)系列生产空间序列,C正确;地形地势是影响聚落选址的区位因素,但不是影响空间次序的主要因素,A错误;河流分布、宗族关系不是影响空间次序的主要因素,BD错误。

所以选C。

(2024·山东)新城生活空间是指新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为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和空间。

如图示意2017年我国某大都市某新城生活空间现状和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

调查显示,该新城的社区居民休息日与工作日的出行率、人均出行次数均相当。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城市功能区)该新城的社区居民非工作活动大部分在新城外或社区附近,主要是因为新城()A.交通方式较为单一B.生活服务设施不足C.生态环境质量较差D.居民消费能力较弱3.(合理规划城市)为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该新城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是()A.扩大新城空间范围B.增加休闲娱乐场所C.促进就业本地化D.完善社会保障体系4.(合理规划城市)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后,该新城的社区居民日常()A.平均出行距离增加B.工作出行次数减少C.平均出行成本增加D.出行方式更加多元【答案】2.B3.C4.D【解析】2.根据题干和新城生活空间现状图分析可知,该新城的社区居民非工作活动大部分在新城外或社区附近,主要是因为新城超市、公园、医院、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不足,居民需到新城外或者社区进行消费等生活活动,与交通方式是否单一关系不大,B正确,A错误;新城选址时应该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质量,且居民居住在新城,生态环境质量应该能满足需求,C错误;新城居民有非工作活动,而且居民休息日与工作日的出行率、人均出行次数均相当,说明居民消费需求较多,消费能力较高,D错误。

2024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2024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2024高考历史热点专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热点话题不断变化。

在2024年的高考历史科目中,将会涉及一些当下社会热点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事件。

本文将围绕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展开讨论,探讨与该专题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以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可能涉及的历史事件包括中国的经济发展、国际关系、文化变革等方面的重要事件。

其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过程涉及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这一历史事件,考生需要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起因、过程和成就,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特点。

另外,国际关系也是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使得国际关系成为了研究的焦点。

考生需要了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包括邻国关系、中美关系、中欧关系等。

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中美关系的变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都需要考生进行深入了解。

此外,文化变革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热点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考生需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当代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现象。

例如,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等都是考生需要关注的内容。

以上仅是对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的一些初步探讨。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对这些历史事件的了解,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同时,要注意结合历史事件的发展,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问题进行分析。

只有全面了解历史的演变,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社会现象和发展动态。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历史书籍、参加历史专题讲座和研讨会等方式来提高对历史热点专题的了解。

同时,还可以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参观历史博物馆等途径来感受历史的魅力。

此外,加强历史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通过解答历年历史试题来提升解题能力。

高三历史专题一:城市化

高三历史专题一:城市化

材料三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 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 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的63个。从1820年到 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 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 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等
(2)分别举例说明材料二天津的“新式工业、 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依据材料二,分析开 埠通商对天津发展的意义。(5分)
(2010广东· 38)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 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回答 问题。 (4)中国“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 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四、城市发展的衍生问题
生活方式、价值观、择业标准、社会群体、 人口流动、社会福利、消费结构、环保、商品 结构、收入结构、城市人口拥挤、疾病和瘟疫 流行、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贫富分化严 重、环境污染、犯罪率上升……
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 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 时期。下列记载中最能体现这一演变趋势的是 ( ) A.有买及买(卖)也,各婴其贾(价) B.草市迫江货,津桥税海商 C.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
材料二 “英国于1606—1733年在北美洲大 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殖民地时期兴 起的城市无一例外地分布在大西洋沿岸的港口。 主要城市有波士顿、纽约、费城、新港和查尔斯 顿等……” ——王旭《美国城市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美殖民 地城市兴起的背景。 背景:新航路的开辟,主要的商路和国际贸 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进 行殖民扩张;三角贸易发达。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0
初期
10
阶段
0
1800
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 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发展较慢 1850
1900
起步早,水平 发达国家
高,速度减缓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水平 低,速度加快
1950
2000
总结 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对比分析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原因
早 工业化早
晚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必备知识 七、城镇化的利弊——自然
要素 地形
城市化的影响 进行改造,使之趋向平坦
评价 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气温 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热岛效应,影响局部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的污染物带到郊区,也会将郊
地区气候
区的污染物带到城市
降水 大气中固体杂质多,且市区温度高,盛行上 升气流,产生雨岛效应
目前速度
快慢 原因
趋缓(甚至停滞) 城镇化已发展道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 速
城镇 人口比重
大小 原因
大 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
较小
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一般较 低
所处阶段
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
城镇化表现 及原因
表现 原因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
区基础设施完善
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思维建模 城市化进程及特点的判读
①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规模的变化; ②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是否形成城市带等 ③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 如下图,对比四幅图可以直接判断城市化进程的表现:

高考时政热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答案

高考时政热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答案

2015年高考时政热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答案)2015年高考时政热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答案)一、背景材料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

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

要坚持以人为核心,以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为着力点,发挥好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镇化难点问题。

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稳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和拓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提升地级市、县城和中心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方便农民就近城镇化。

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

加强城市供水供气供电、公交和防洪防涝设施等建设。

坚决治理污染、拥堵等城市病,让出行更方便、环境更宜居。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1.经济生活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通过城镇化的推进,既可以拉动投资,又可以增加消费,是推进中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点。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放宽市场准入,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推进城镇化,既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2.政治生活管理和服务是政府的职能。

推进新型城镇化,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职能、公共服务的职能。

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编制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尊重专家意见,形成后要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权威性。

新湘教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能力提升第十一章城镇和乡村第51课时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新湘教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能力提升第十一章城镇和乡村第51课时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第十一章城镇和乡村第51课时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精讲点拨1.城镇化进程的四个阶段——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及再城镇化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镇化表现人口由乡村转向城镇,乡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镇总人口增加人口继续迁往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迁回市区成因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中,城镇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城镇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图解联系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镇化2.城镇化的影响分析思路(1)要从自然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

(2)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

具体如下图所示:3.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真题感悟[典例] [2022·广东卷]下图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1990~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

据此完成(1)~(2)题。

(1)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 )A.单核模式发展B.双核模式发展C.多核模式发展D.金字塔式发展(2)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①人口规模②产业发展③建城历史④生态环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题能力培养]第(1)题:第(2)题:[答案] (1) (2)[借题发挥] 城镇化坐标图的判读判读步骤分析:第一,根据横纵坐标类型,可确定变量。

例如上图,横坐标表示与市中心距离,纵坐标表示人口密度。

曲线反映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第二,比较曲线形态变化,可推断城镇化发展阶段。

例如,b时期和a时期相比,b时期市中心人口密度较小,距离市中心约8km处人口密度较大,反映b时期该城市进入郊区城镇化阶段。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热点04 城镇建设与城市转型(解析版)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热点04  城镇建设与城市转型(解析版)

热点04 城镇建设与城市转型热点解读城市是人们的主要聚居地,是一个区域的核心所在。

2019年10月31日,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在河北省唐山市拉开帷幕。

本届世界城市日以“城市转型·创新发展”为年度主题。

中国城市经过高速发展,目前已有57%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衍生出一系列城市剥夺现象,比如,医疗教育设施等资源空间配置的不合理;生活服务设施空间发展的不均衡;快速交通建设产生的局部噪音干扰等。

目前中国进入到一个生态文明的时代,对绿色低碳人文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大部分城市已经逐渐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转型,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在老旧小区改造、旧工业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更新,历史文化的保护等方面都体现了新的理念,涌现出了众多的“智慧城市”、“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特色小镇”、“工业上楼”等。

典例探究(2019·全国卷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

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

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A.海港规模大B.沿长江分布C.集聚长江口D.行政等级较高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A.均衡性B.边缘性C.集中性D.对称性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A.空间位置邻近B.发展模式相同C.城市性质相似D.产业部门接近【答案】1.D2.B3.A【解析】考查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特征、分布及变化情况。

1.读左图,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的城市为上海、南京、合肥(注意常州2001年属于Ⅰ型,但2016年已经下降为Ⅱ型);读右图,三个城市只有上海临海且海港规模大,南京、合肥没有临海也没有海港,A错;上海、南京沿长江分布,但合肥没有沿江,B错;只有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合肥距离长江入海口距离较远,C 错;结合右图图例可知,合肥、南京为省级行政中心,上海为直辖市,行政级别都较高,D对。

高考历史命题10大原则及热点专题

高考历史命题10大原则及热点专题

高考历史命题10大原则及热点专题高考命题的10大原则1.命题选材起点很高,高屋建筑,落点较低(关联教材知识)。

有的尖端科研课题,甚至是获奖的问题内容,起点很高,但答案不会超越高考评价体系要求,落点很低,要求考生懂得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应用。

2.高考是最大的政治:命题必须反映国家意志,弘扬时代精神。

国家政策方向明确,立意鲜明,情境新颖,贴近实际高考命题应体现时代主题,弘扬时代精神。

3.学过的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点都可能被考到。

重点必考,主干多考,次点轮考,补点选考,重点知识重点考。

重点知识年年考,非重点知识轮流考。

4.同一考点高考可以变换角度与变换题型再考。

考查基础,变换情景,设问科学,注重创新,高考试题具有“重基础、重应用、重时事、重生活”的特点。

5.区分题多从探究性、开放性、体验创新性出题。

共性好考,个性难考,试题开放,探究创新高考也注重共性与个性的考查,共性考查比较容易,个性考查难度较大,因此高考试题一定要增大探究性,扩大开放性,体验创新性,从独特的角度对学科知识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考查,体现考试的个性品质和创新意识,鼓励有独特见解、有思想水平、有创新精神的答案。

6.考查思维,解题容易。

入易出难,路多口小,层层设卡,步步有难。

高考为了保证选拔功能,试题必须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7.思维穿透力考查学生。

小口切入,深入挖掘,小中见大,思维穿透试题往往从比较小的一点切入,要求考生能排除干扰,小中见大,透过表面现象,从本质上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8.考教衔接:课外和课堂结合考察。

入易出难,路多口小,层层设卡,步步有难。

高考为了保证选拔功能,试题必须具备良好的区分度,较难的题目,考生一般入题较易,之后会发现解题的方法很多、路子很宽,但越走越窄,越来越难。

9.考查知识的应用性。

掌握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学科价值,重在应用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学有所用,高考试题的学科价值在于考查知识的“应用性”,用知识解决问题,正是命题目的所在。

城市化(知识精讲+思维导图+对点专练)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城市化(知识精讲+思维导图+对点专练)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复习知识
(2019年江苏卷)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 旨在将其培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地处 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面积17.5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38.4万人,城市化率 达69.3%,目前已拥有呼和浩特、包头两座大城市和鄂尔多斯、榆林两座中等城市, 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墨、铁矿等矿产资源。 读“呼包鄂榆城市群概况图”,和“呼包鄂榆城市群演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 能源;重化工;冶金;纺织;农畜产品加工

录 02 核 心 突 破
CONTENTS
核心问题一
Problem exploration I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复习知识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区域工业 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时间 表现 成因
3.空间地域利用方式变化带来的影响
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郊区农业用地将转化为城 镇用地,将增加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并带 来郊区农民就业方式、农业生产结构等的转化。
核心问题四 “大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Problem exploration4
人口密集 就业困难 环境恶化 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 社会不安定
9. 21世纪初苏州市建设用地主要
D.水域
(2020福建福州期末)读江苏省苏州市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统计表,完成下面两题。
20世纪80年代
耕地
林地 建设用地 水域
合计
耕地
23.96
2.10
2.09
3.41
31.56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题组)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题组)

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题组)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2011·重庆卷] 图1表示我国某城市2008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

读图1回答1~2题。

图1文综1.K1[2011·重庆卷] 2008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 )A.居住用地 B.工业用地 C.道路用地 D.绿地用地文综2.K2[2011·重庆卷] 该城市准备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急需采取的措施是( )A.改善居住条件 B.发展高技术工业 C.加强交通建设 D.美化城市环境[2011·福建卷] 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

图1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5~6题。

图1课标文综3.K1[2011·福建卷] 该国公共住房( )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课标文综4.K2[2011·福建卷] 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 )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环境质量、历史文化[2011·天津卷]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5题。

课标文综5.G1[2011·天津卷] 这种商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当前天津城市发展生产的影响主要是( )A.扩大了商业服务的地域范围 B.提高了商品制造业的比重C.奠定了中心商务区形成的基础 D.调整了商业区的空间布局[2011·山东卷] 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

读图回答6~7题。

图3课标文综6.K2[2011·山东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课标文综7.K2[2011·山东卷] 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011·北京卷] 图7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检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检测试题》(解析版)

考点44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一、选择题2016年北京市霾天达到10天,集中在1月~3月和10月~12月。

读图,回答1题。

1.据图信息,北京市治理PM2.5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A.人工降雨,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数量 B.减少煤炭使用量,缩短冬季供暖时间C.将有污染的工业企业搬迁到周边地区 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下图表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情况”。

读图完成2~3题。

2.据图可推断A.目前北美洲平均城市化速度最慢B.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初级阶段C.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正相关D.非洲城市总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3.城市化可能会导致A.生物多样性增多B.雨季地表径流减少C.土地的质量改善D.城市热岛现象出现“读某地区城乡人口结构示意图”,回答4~5题。

4.此图说明了该地区A.城市化水平很高 B.居住在城市人口约为2000万C.约20%的人口住在郊区 D.人口密度大5.此城乡人口结构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A.埃及 B.印度 C.美国 D.中国下图表示“甲、乙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图”。

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关于两类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甲类表示发展中国家B. 乙类表示发达国家C. 目前甲类国家城镇化速度快于乙类国家 D.目前甲类国家城镇化水平高于乙类国家7.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向郊区、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其原因不包括A.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B. 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 城市经济发展缓慢D. 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城市新规划方案确定天津城市性质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总体规划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为主、副中心。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把滨海新区作为继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读图,回答8~9题。

8.天津城市形成的最主要优势区位条件是A.气候适宜 B.土壤肥沃 C.水、陆交通便利 D.资源丰富9.根据总体规划,至2020年,天津市人均公共绿地要达到10平方米以上。

山东高考历史热点

山东高考历史热点

山东高考历史热点热点一山东地方史1.政治山东:(1)西周封邦建国时,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封于鲁,所以现在山东又简称“鲁”(定都奄,即今曲阜);主要诸侯国还有齐国(定都临淄)。

(2)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齐是最后被灭的一个诸侯国。

秦在山东设琅琊郡。

(3)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在山东有济南、平原等郡,同时有高密国、胶东国等。

(4)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但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5)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日军攻占威海,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6)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当作自己的势力范围,修筑了胶济铁路。

(7)1899年,义和团从山东兴起。

(8)1918年因为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国内掀起了“五四运动”。

(9)1921年,王尽美、邓恩铭参加了中共“一大”;山东成为建党最早的省份之一。

(10)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建立起鲁西、鲁南等抗日根据地,著名的台儿庄大捷就发生在山东境内。

(11)1947年5月,华东人民解放军在孟良崮取得重大胜利,粉碎了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2.经济山东:(1)范蠡在辅佐勾践灭吴后,弃官到陶(今山东定陶),经商致富。

(2)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表明在鲁国已出现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

(3)西汉时期,商业发展,临淄已经是重要的商业城市。

(4)19世纪60年代,烟台成为山东第一个开放的通商口岸。

(5)19世纪末山东也出现了近代工业,烟台张裕酿酒公司就是比较著名的一个。

(6)19世纪末清政府较早在济南、武昌等地开办商埠,发展工商业。

(7)1984年,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烟台、青岛。

(8)1992年第二批18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有山东威海。

3.文化山东: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墨子、荀子、庄子、管仲、孙武、吴起、孙膑、诸葛亮、戚继光、孔融、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孔尚任、王羲之、颜真卿、张择端、鲁班、氾胜之、贾思勰、扁鹊等。

4.关于山东的重要结论(1)历史悠久山东是古代主流思想的发源地、重要的经济、政治中心。

政治高考复习研讨会内部资料-解读热点:“新四化”与城镇化

政治高考复习研讨会内部资料-解读热点:“新四化”与城镇化

解读热点:“新四化”与城镇化一、热点材料:1、“四化”的由来:196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79年,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谈到要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20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

2、十八大报告的“新四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3、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城镇化观点一: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1.27%。

城镇化代表现代化文明发展总体趋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任何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观点二:纵观各国城镇化历史,有的国家城镇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成为发达国家;有的国家城市化带来的是:大片贫民窟,农村粮食减产日渐凋敝,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我国要避免重蹈覆辙,必须把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起来发展。

即,“城镇化不仅为了启动内需,更是为了转移农业剩余人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前提;更是为了发挥城镇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水平;更是为了让公民能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观点三:“新四化”的核心是“城镇化”,而未来中国城镇化的核心将是“人”的城镇化。

突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造福百姓、富裕农民。

同样,其他“三化”中,工业化突出节能环保,信息化突出智慧城市,农业现代化追求食品更安全,“人”也都是它们的最终服务方向。

未来“新四化”必然会更加凸显“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4、安徽省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推动新型城镇化提质提速。

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试点。

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市县制定完善城乡规划,科学确定城市规模、能级、建设标准和管理方式。

【一题一课】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城市化和经济政策

【一题一课】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城市化和经济政策

【一题一课】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城市化和经济政策商业环境改善例(2018海南卷)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

这表明当时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1(2017年海南卷)“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2(2019德阳一模)据考古发现,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

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

这反映出当时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B.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D.传统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3(2019雅礼中学)《东京梦华录》中描述当年的开封城,天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举目望去,开封城里,到处是“青楼画阁,綉户珠簾”,管弦之音与歌唱之声交响于酒店茶楼。

四面八方的使者前来朝贡,世界各国商人互通有无。

这主要反映了宋朝A. 对外交往的空前兴盛B. 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C. 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D. 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答案:DACC市坊分界打破例(2019重庆八中)宋徽宗时期,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地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

宋朝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

据此可以看出A.政府重视商业税的征收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C.城市商业管理日益混乱D.宋代实行抑商政策答案:B工商业市镇发展例(2019江苏卷)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据此可知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答案D市民阶层例(2019成都七中)《全唐文》中共计出现22 条“罢市”记载,有21条表示重要人物逝世,百姓悲痛,仅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

2022版《优化方案》高考历史(专题史全国卷1)二轮复习:板块2 主题专练 四 Word版含答案

2022版《优化方案》高考历史(专题史全国卷1)二轮复习:板块2 主题专练 四 Word版含答案

主题四古今中外的城市化(建议用时:25分钟)1.(2021·湖南雅礼中学月考)《宋代商业史争辩》中说道:(城市),特殊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取。

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全都。

材料主要说明白秦汉时期()A.城市职能向商业转变B.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D.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2.(2021·江苏扬州模拟)《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C.科举制让人埋首功名利禄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3.(2021·山东莱芜模拟)如图是19世纪中期中国农村和城市人口统计示意图,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A.中国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B.中国已完成工业革命C.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D.农村比城市更能吸引人口4.(2021·浙江嘉兴模拟)下图反映的是1950—1985年间我国()A.城镇人口数的变化状况B.外贸总额进展变化过程C.科技人才数量变化历程D.文艺作品出版总数状况5.(2022·安徽江淮十校联考)“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据此,下面关于这一时期“国际分工”表现的表述最贴切的是() A.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工B.世界工业生产结构布局的分工C.工业化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D.资本、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6.(2021·浙江湖州模拟)1851年英国总人口为1 800万,其中农村人口仅占48%。

同期,德国、俄国和意大利农村人口更是占绝大多数,与英国相比较,这些国家简直是一些“巨大的村庄”。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43第八章第二节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43第八章第二节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第二节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城镇化的意义1.城镇化的标志(1)说出图中能反映出的城镇化的标志。

提示: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总量增加。

(2)说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提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2.城镇化的意义(1)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

①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②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城镇化的意义。

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1.世界城镇化进程(1)在图中填注城镇化时间段的名称。

(2)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处于图中哪个阶段?请说明判断理由。

提示:中期阶段。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表现出人口和产业快速向城镇集聚的特征,城镇化推进很快且出现了许多城镇化问题。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特点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早晚早晚原因工业化早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速度加快原因城镇化已推进到后期成熟的阶段城镇化还处于较低水平城镇化水平高低高低原因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城镇化进程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低,乡村人口基数大1.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2.社会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3.区域差异区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城镇化问题相对较多。

有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也曾出现过环境污染问题,经过后来的不断治理,大部分得以有效解决1.城市管理2.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五、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1.地域文化(判断正误)(1)地域文化只是指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

(×)(2)不同区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3)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中学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城镇化一、选题缘由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据测算,到202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从2011年的6.9亿增长到8.9亿,城镇人口比重将达到62%;2030年将城镇化人口达到70%左右,中国城镇化进程将会趋于平稳。

中国住建部表示,当前中国城市面临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追求质量型城镇化。

中外历史上的城镇(市)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呢?二、考点提示及拓展1、本专题涉及的课本相关内容有必修二第7课英国工业革命:从工场到工厂、就业人口比例必修二第13课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特区、沿海城市、浦东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必修二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选修二第四单元(人教版)英国责任内阁制(工业资产阶级)选修二第七单元(人教版)英国宪章运动(工人争取普选权)选修二第五单元(人民版)英国议会制度改革2、专题知识整理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主要指伴随着现代化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研究城镇化问题,首先要知道城镇是什么。

城镇作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发展的裁体,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综合能力、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作为城镇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小城镇,不仅是大城市功能的自然延伸.而且往往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是联结大城市和农村射的地区,同时也要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历史上的城镇(市)化(1)、古代①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原因: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

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东移、政局的变迁和地理环境气候的变化影响城镇(市)分布的变化。

②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表现: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出现和私商的出现促进城市发展,诸侯战乱,诸侯国建立都城;汉朝到唐朝:城市受时间、空间限制;城市受官府直接控制;城市职能以政治、军事为主;宋朝:彻底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城市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城市职能以经济为主;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专业性城镇兴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近代①近代城市发展的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自然经济解体,最早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交通优越,便利。

②近代城市发展的表现:主要集中东南沿海地区为主,通商口岸增加,内地城市发展。

特点:分布由沿江沿海向内地发展、上海成为经济发达城市、带有殖民地、半殖民色彩。

③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④近代城市生活的变迁趋向:物质生活近代化,丰富多彩,政治生活和社会习俗方面民主、平等、自由、科学观念深入百姓生活。

(3)、现代①第一阶段(1950年—1957年)为工业化起步时的正常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伴随着工业的优先发展,“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和工矿就业,初步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②第二阶段(1958年—1960年)“大跃进”所引进的高速城镇化时期。

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使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常规发展,带来了大量不利因素,导致后来的逆城市化现象出现。

③第三阶段(1961年—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

这一段时期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2000多万城镇人口下放回乡。

④第四阶段(1966年—1977年)工业化停滞时期的城市化停滞阶段。

由于“文化大革命”及其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停滞。

⑤第五阶段(1978年—1984年)农村体制改革初期的高速城市化阶段。

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和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在小城镇的繁荣的基础上诞生了众多的中小城市。

⑥第六阶段(1985年至今)城市化稳步发展阶段。

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及沿海、沿江、沿边城市相继批准对外开放,城市经济活力进一步增长,形成了城市化的强大拉力。

西方历史上的城镇(市)化(1)、西方中世纪晚期: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自治斗争(2)、西方近代城市发展:主要是近代工业革命后城市生活的变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①15世纪晚期,通过圈地运动,英国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成为自由的雇佣工人,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②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在英国展开,特别是蒸汽动力的产生,推动工业革命的进程,新兴城市产生,城市化进程加快。

③政府政策和外来移民也推动城市化加快。

④城市化的负面影响:城市人口拥挤;疾病和瘟疫流行;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贫富分化严重;环境污染;犯罪率上升。

三、训练与答案1.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

这反映宋代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B.手工艺的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C.商帮势力崛起 D.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2.“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 B.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与发展C.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3.中世纪西欧城市复兴与自治,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有①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一个新的等级——市民阶级②城市的兴起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庄园制度的瓦解③城市市民与王权结盟,促进了等级代表会议的形成④城市的复兴标志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4.下图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从事对华贸易的机构——洋行在各通商口岸设立的情况。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洋行在中国数量呈正增长②客观上体现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③清政府企图加强对外贸的控制④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通商口岸洋行数量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5.“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从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A.上海已经开放为通商口岸 B.中国生丝商品化程度提高C.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破产 D.纺丝业已使用机器大生产6.读《中国近代城市分布和规模示意图》,指出促进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共同因素是①被开辟为通商口岸②政治和军事的需要③近代工商业发展④交通便利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7.下表是1854年至1859年部分主要年份福州口岸对外茶叶出口总量的变化情况。

这一变化趋势表明A.C.茶叶生产的商品化趋势逐步加强D. 福州成为外贸中心城市8.下表是民国初年统计的国内若干个地区的农村消费情况统计数据,该数据反映出的主要C.经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影响D.自然经济解体存在不平衡性9.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

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A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10.城市是文明的载体,是文明的产物。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中外城市化进程。

材料: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

——摘自薛风旋著《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730—1851年为第一阶段,即世界城市化的兴起阶段,……第二阶段是1851—1950年,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这些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1.8%。

第三阶段是1950—1990年,世界广大国家向城市化迈进。

——摘自凤凰网(1)分析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简述城市化发展缓慢对民主革命产生的主要影响。

(10分)(2)分析1950—1990年世界广大国家迈向城市化的背景。

(6分)(3)简析1953—1975年我国城市化曲折发展的原因,指出1980年代我国有利于城市化的举措。

(8分)(4)此外,关于城市化,你觉得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探究?(3分)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说,此前几个世纪的圈地运动是由转为大租佃主的各庄园主在各个村子进行的,18世纪的圈地就带有集团性的有计划实施的性质。

1688 年政变后……代表新贵族利益的议会积极支持扩大本阶级的地产……通过立法形式采取的合法行动(进行圈地运动)。

圈地从道德评判层面上讲,给小农带来深重灾难,使大批农民无家可归……材料二 1601年英王室通过了一个新法案:《济贫法》。

其主要内容是:各教区负责向居民和房地产所有者征收济贫税,以此为来源给无力谋生的贫民发放救济。

通过各教会的教区组织失业者从事劳动,安排未成年的孤儿学工。

材料三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到860 万英镑;1817~1818 年,达到前所未有的930万英镑;从1802 年到1833 年,济贫税增长了62 %。

材料五 1802年,英国政府颁布“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1833年英国第一个有实效的工厂法问世,1834年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

新“济贫法”首次强调了需要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和社会对公民实施社会救助是其应尽的义务……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圈地运动在18世纪之前和18世纪之后有什么不同(6分),根据材料二,结合材料一,指出1601济贫法》出台的背景。

(2分)(2)材料三反映了英国近代什么社会现象(2分)?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这种现象发展的主要原因。

(4分)(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1分)原因是什么?(4分)(4)根据材料五指出英国政府解决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特点。

(1分)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的原因。

(6分)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化之后,伦敦的工厂如雨后春笋,高大的烟囱林立,处处浓烟滚滚,能见度极低。

其他城市也如恩格斯说的:“凡是可以用来形容伦敦的也可以用来形容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形容所有的大城市。

”到19世纪后期,由于空气污染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和气喘等,已成为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