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20课西学东渐精编课时作业(08岳麓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西学东渐课时作业(08岳麓
版必修3)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提出的“新思潮”的含义是() A.变革政治制度以求民主平等
B.学习西方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
C.学习西方之体以为中国之用
D.宣传西方学说以启国民之智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之后萌发的新思潮的含义,结合魏源在《海国图志》序言中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可以判断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 B
2.右图中的人物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夷书”,开近代学习西方的先河
B.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C.编著《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
D.领导虎门销烟,打击英国侵略者
【解析】B项是魏源的贡献;C项中的《四洲志》是林则徐编译的而不是自己著作的;“开眼看世界”是指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故D项不符合其含义。
【答案】 A
3.“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等评论的对象应是()
A.《海国图志》B.《新学伪经考》
C.《孔子改制考》D.《各国律例》
【解析】从材料可以了解到该书“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这部书是魏源的《海国图志》。
B、C项两部书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著作;D项是林则徐组织翻译的书籍。
【答案】 A
4.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不断涌入,形成了“西学东渐”的局面,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对封建文化的冲击
C.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抵御外国侵略
D.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本题容易对“西学东渐”的含义理解不清而误选,A、C、D三项的错误集中到一点,就是误把“西学东渐”理解为“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
实际上,“西学东渐”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先进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过程。
【答案】 B
5.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
”下列观点反映了张之洞主张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D.“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解析】张之洞强调的是“中学”是根本,其核心观念是不能违背的;“西学”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答案】 B
6.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要分歧是()
A.要不要反对外来侵略
B.要不要维护清朝统治
C.要不要“师夷之长技”
D.要不要镇压太平天国革命
【解析】洋务派和顽固派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两个政治派别,他们都是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服务,只是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同。
A、B、D三项都是他们的共同点。
【答案】 C
7.郑观应曾作出了这样的论述,“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其论述()
A.指出了学习西方的重要性
B.揭示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C.触及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D.反映了知识阶层改造传统思想的迫切愿望
【解析】从题干看,郑观应认为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实际是批评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只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技术,而不学习西方的制度,揭示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答案为C。
【答案】 C
8.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在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这是因为维新思想()
A.宣传了进化论的观点
B.否定了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C.发展了洋务派的主张
D.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解析】严复宣传了进化论的观点,A项错误;维新派的主张与洋务派的主张有本质上的区别,C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否定了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故B项正确。
【答案】 B
9.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这说明维新变法()
A.开创了中国科学与民主的先河
B.使中国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C.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D.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解析】“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是说维新变法对当时影响不大,却对以后产生深远影响,主要是指其促进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答案】 D
10.“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
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
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
”此话最有可能出自()
A.林则徐B.张之洞
C.谭嗣同D.曾国藩
【解析】题干材料主张君主为民众服务,反对君主专制。
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人物,他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其他人物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不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 C
11.19世纪末,“天演”、“物竞”、“天择”、“淘汰”等术语在中国流传并渐成爱国志士的口头禅。
与这些术语的出现密切相关的近代思想家是() A.林则徐B.魏源
C.严复D.陈独秀
【解析】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进化论的传入。
严复最早将进化论引入中国。
【答案】 C
12.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本质上相同
B.都力主改造儒学
C.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D.向西方学习的层次是一致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A、B、D三项均为不同点,
无论是器物层次的学习还是制度层次的学习,都是向西方学习,故C项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
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之后,不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
——《筹办夷务始末》材料二李鸿章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
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已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材料三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
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倭仁的观点,归纳其所持观点的理由。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观点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鸿章的观点。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派别的观点?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这一派别又有哪些新的主张?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待“西学”认识上的发展趋势。
【解析】第(1)问从材料的有效信息“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可看出是反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第(2)问从材料中可看出作者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第(3)问由材料出处可判断派别,从材料内容概括这一派别的主张;第(4)问综合三则材料可归纳这种趋势。
【答案】(1)观点:不必学习外国技术。
理由:中国人才多;科技先进;学习西方会影响清朝统治。
(2)变化: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评价:认识到引进西方技术能增强国力,巩固统治;但没有能够看出在学习西方技术的同时也要学习制度。
(3)派别:早期维新派。
主张:设议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4)趋势:由盲目排外到主动学习;由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制度。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
改革是被迫进行的。
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
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材料二解体太缓慢了。
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
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材料三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
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结合改革措施,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
(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近代化问题。
第(1)问实质是对洋务运动背景和积极作用的考查,根据所学和材料信息较易回答;第(2)问从材料信息不难判断是对戊戌变法及其内容考查;第(3)问原因应该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及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等方面分析;第(4)问是对近代化的规律总结,注意要切合题意。
从第(1)问到第(2)问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这一规律:学器物(科技)→政治制度。
【答案】(1)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之中,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被迫进行改革。
积极意义: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答对两点即可)
(2)维新变法运动。
改革触动了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的利益。
如改革科举制度等。
(3)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政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洋务运动的破产等。
(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4)由学习西方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