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地质勘测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勘测
目录
1有关规定
1.1 岩土分类的规定.......................................
1.2 岩芯保管的规定.......................................
1.3 照片的规定...........................................
1.4 原始资料的规定.......................................
1.5 规范标准的规定....................................... 2初步工程地质勘察...........................................
2.1 工程地质调绘.........................................
2.2 工程地质勘探.........................................
2.3 测试.................................................
2.4 初勘资料整理.........................................
3 详细工程地质勘察 ..........................................
3.1 工程地质调绘.........................................
3.2 工程地质勘探.........................................
3.3 测试.................................................
3.4 详勘资料整理.........................................
4 质量管理制度...........................................
4.1 工程地质勘察质量保证体系及监督审核制度 ..................
4.2 工程质量监理制度.....................................
4.3 质量事故处理.........................................
4.4 工程地质勘查资料验收.................................
1有关规定
1.1 岩土分类的规定
1.1.1 桥涵地基、支挡构造物地基、填土路堤地基及隧道地基土的工程性质分类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附录一的规定执行。

1.1.2 取土坑(料场)、路堑等挖填段土分类定名均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40-2007)中土的工程分类规定执行。

1.1.3 岩石风化带划分,破碎程度划分,土层密实度划分,均应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附录一规定执行。

1.1.4 隧道围岩分级、不良地质分类应分别按《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和《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执行。

1.1.5 公路工程地质图例及符号应参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执行。

1.2 岩芯保管的规定
对(特)大桥、长隧道不同地层应有1孔以上取具有代表性的全孔岩芯,按地层上下顺序缩样进行编号、整理、装箱,填写岩芯卡片和岩芯箱登记表。

深路堑及其它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地段也应保留代表性全孔岩芯。

其余岩芯均应在所勘察的工点附近埋存。

1.3 照片的规定
对每个钻孔的岩芯都必须拍有彩色照片留存并附于成果报告中,对特殊地质现象、场地全貌,钻探、物探、测试工作现场也应拍摄彩色照片,并选择代表性照片附于成果报告中。

1.4 原始资料的规定
所有的野外测量、调绘、班报记录及试验的原始记录和质量记录等都应整
理成册,签署完备存档备查。

1.5 规范标准的规定
除应执行本指导书外,还必须执行国家和交通运输部颁发的现行有关标准、规范。

2初步工程地质勘察
2.1 工程地质调绘
2.1.1 路线工程
本阶段着重于工程地质选线,重点查明与控制路线方案与路线走廊有关的地质问题。

勘察工作包括路线各比较方案,勘察范围一般沿路线两侧各宽150~200m,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分布等地质复杂路段应扩大勘察范围,宜采用高精度遥感图像解译判断,并结合人工地面调查和测绘作出评价和建议。

对路线方案起控制作用的工程地质问题,在初勘阶段必须查明,并量化评价,供路线方案优化决策提供地质依据。

人工调查和测绘应采用1:10000和1:2000地形图相结合,在勘察范围内,地质观测点2应按成图面积4平方厘米左右不少于1个点。

2.1.2 路基工程
重点查明影响地基稳定和开挖边坡稳定的重大地质问题,查明地下水、地表水活动情况,调查临河、沿河边坡冲刷失稳的可能性。

一般路基可与路线工程地质调绘一并进行,调绘精度按1:2000控制;高路堤和陡坡路堤一般每个纵向控制横断面间距为200m,当地层岩性变化大时,必须补充控制横断面,用1:100~1:200的比例编绘横断面图,左右应超过路堤底宽至少20m。

深路堑每个纵向控制性横断面间距按100m一个,当地层岩性变化大时,应加密到20~30m一个,且每个工点不少于2个。

用1:100~1:200的比例编绘横断面图,左右应超过开挖线至少120m。

2.1.3 桥梁工程
重点是查明控制桥位方案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

通过对各桥位方案进行工程地质调绘,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0,对建桥适宜性和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结论性评价。

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特大桥和控制性特大桥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应采用1:500~1:2000,测绘范围应包括桥轴线纵向的河床和两岸谷坡或阶地,以及横向的河流上、下游各500m,并评价山体稳定性和基础稳定性。

对桥位的地质调绘,分幅式桥梁必要时应分幅调绘。

2.1.4 隧道工程
重点是查明隧道位置选择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

查明隧道通过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成因、地质年代、岩层组合、接触关系、构造特征及风化破碎程度、土层特征等。

对深埋隧道应预测升温情况和岩爆或大变形的可能,对地震调查,应了解隧道区的地震基本烈度。

结合隧道水文地质调查与测绘工作,查明隧道区含水层、隔水层性质等水文地质条件,必须判明地下水类型、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的侵蚀性。

查明隧道是否存在傍山偏压,隧道是否通过煤层、矿体、含可燃性有害气体、采空区、岩溶区等特殊地质及不良地质地段。

调查测绘范围:长大隧道所穿越的全部地段(包括洞口路堑);不良地质地区的隧道调查与测绘应充分利用卫片、航片等遥感资料进行大面积调查,查明不良地质的分布范围、规模、性质,并对隧址作稳定性评价,测绘范围应适当加深加宽;特长、长隧道应进行专门水文地质调查。

宽度按测图宽度调绘,比例尺为1:2000。

针对工程区域的地质特点,隧道工程地质勘察不仅要求严格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办理,而且还应注意如下几个工作重点:
①注意对风化覆盖层厚度与物理力学性质的勘察;
②注意对岩层产状与层理面力学性质的勘察;
③注意对溶洞、溶沟等位置、形态、填充状况与填充物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勘察;
④注意对煤系地层发育形态,特别是是否存在瓦斯气体以及发育程度的勘察;
⑤当隧道顶上存在村庄与农田时,要特别注意隧道工程对地表水文环境的影响调查与分析。

2.1.5 不良地质
(1)岩溶
本阶段重点是初步查明可溶岩分布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地表岩溶的主要形态、规模、分布特征,溶洞的分布、规模;初步查明控制岩溶发育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特征,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界线,岩体的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地下水类型及其水文地质特征和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规模、稳定情况和发展趋势。

测绘范围应以能满足方案选择和查明场地岩溶发育程度为原则,对路线工程中线两侧各300m,比例尺1:2000;对特大桥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大桥桥轴线上、下游各500m;对于隧道,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确定测绘范围,比例尺1:500~1:2000。

(2)滑坡
重点进行以下工作:
①地貌调绘:调绘由滑坡活动引起的或可能引起的地面变形、破坏的范围。

②工程地质调绘:收集有关大地构造、新构造运动、地壳应力场及地震资料,滑坡地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节理裂隙发育、分布规律。

调查范围应包括滑坡体及其周边稳定地段。

③水文地质调查:收集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调绘地下水露头的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含水层出露与埋藏条件及水文地质特征。

④调查滑坡活动历史。

⑤收集气象水文资料。

(3)崩塌与岩堆
①地貌调绘,调绘岩壁形态、规模、新近崩塌情况、落石规模及其运动方式,岩堆分布范围、形状、各部位的成份及坡度变化、稳定情况等。

②工程地质调绘:收集地质构造及地震资料,调查陡崖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地质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地下水发育特征。

调绘范围至崩塌岩堆周界以外40m,比例尺1:500~1:2000。

③调查崩塌与岩堆发育活动历史。

④气象、水文调查。

(4)采空区
查明采空区的范围、埋藏深度、空间大小、顶板岩层厚度、塌落情况、采空区充填情况、地质构造特点;查明采空区地表变形和塌陷的分布规律、发展趋势及其他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型、位置和规律;查明控制方案的采空区是否可以通过、经济造价比较是否可以承受。

对路线经过的采空区进行工程地质调绘,应以收集资料为主,重点收集各种地质图,了解采空区的地层构造、岩层产状、地质构造的发育特点、采空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

收集矿床分布图,了解矿层的分布、层数、层厚、埋藏深度,已有采空区的分布范围、开采时间、开采方法,顶板处理措施及远景开发规划。

对由于地下采空而引起的地表移动盆地,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重点查明地表塌陷的特征、塌陷范围、变形大小、稳定情况与发展趋势,由于地表塌陷而引起的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型、分布位置和规模。

测图比例1:000~2000。

(5)软土
本阶段重点是查明路线走向范围内可能布置路线的区间内的软土路段的地形、地貌及第四系地层的沉积关系,查明其成因类型、分布范围、深度、形态、基底性质、各土层的含水情况、土颗粒组成,查明土的物理、力学性能与水理性质,按地震烈度划分相关路段范围,研究分析其危害程度,为优选路线方案提供依据。

勘察范围视地质情况复杂程度和设计需要而定,比例尺一般为1:2000。

2.2 工程地质勘探
2.2.1勘探点的定位与测量
钻(坑)探点必须采用经检查、校正合格的测量仪器按坐标进行定位,并记录钻孔坐标及测量孔口高程。

物探测线、地质调绘观测点可在对中桩确认无误后利用罗盘加皮尺等半仪器法丈量定位。

每个勘探点在施工前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对勘探点位对照地形地物再次进行确认,且留有记录。

勘探点位超过误差标准不能到位时,应说明原因,且与总体组和设计部门联系征得同意后方可移位。

对于重点位及岩溶发育地段原则上尽量在设计点位上勘探。

物探异常点必须用坐标进行控制。

2.2.2路基工程
(1)一般路基
勘探孔(坑)的布置应以查明路堤地基范围内的各类岩土性质,特别是以查明路线范围内的特殊性岩土(如岩溶、膨胀岩土等)的分布范围和发育程度为原则,选择在地形地质特征点处布置螺纹钻、钎探孔、机钻孔等,且以螺纹钻、钎探、槽坑探为主。

勘探点的间距视地质复杂程度而异,一般情况间距200m~300m一个,深度至拟建路堤基底面以下3~4m或硬土层内2~3米。

基岩露头处可不布孔(坑)。

当非机钻、槽坑探难以查清地层条件时,应布置机钻孔。

当该段路基中有桥梁、支挡工程勘探点时,应根据地质条件,结合和利用构造物勘探孔(坑)布置路基勘探孔(坑)。

不良地质地段(特别是岩溶发育地段,以及山沟、山凹、山顶盆地极易存在软基地段)应加密和加深勘探孔(坑),以查清不良地质分布范围、发育程度为原则。

(2)高路堤(H≥20m)
重点调查地层层位、层厚、土质类别,调查地下水埋深、分布;确定土的承载力、抗剪指标和压缩指标;判定在路堤附加荷载作用下,地基沉降和滑移的稳定性,重点应查明地层中的软弱层。

按控制横断面勘探,其间距一般情况下200m 一个,但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每个断面勘探测试点不少于2个。

勘探深度对小于2m~4m的覆盖层应达到基岩面,对于深厚土层,则勘探深度不少于路堤高度并穿过软土层至下卧硬质土层1~3米。

(3)陡坡路堤
重点勘察对于填筑在等于或陡于1:2的斜坡上及存在可能沿斜坡滑动的路堤(包括半填路堤),应查明其沿斜坡或下卧基岩面滑动破坏的可能性;调查斜坡上覆盖土层的层位、层厚、土质类别,斜坡下卧基岩岩石的倾斜度、岩性、产状、风化程度,斜坡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情况;确定土层和岩土界面的抗滑、抗剪指标。

按控制横断面勘探测试,其间距一般情况下200m一个,但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每个控制横断面勘探测试点不少于2个,深度一般应达基岩或按照高路堤规定办理。

(4)深路堑
重点勘察对于初拟的路堑边坡高度大于或等于20m者,或边坡高度虽小于20m,但需要特殊处理者,均应对开挖边坡的土层、岩层及沿软弱结构面滑动的
稳定性进行调查;调查岩土组成情况、岩土界面坡度和倾向、岩石风化程度;调查边坡岩层层位、层厚、产状、岩性、软弱夹层和构造结构面情况,结构面抗剪、抗滑指标;调查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情况,特别是地面水活动情况和地下水埋藏及渗流情况。

原则上按控制横断面勘探测试,其间距50~100m一个,但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每个控制横断面勘探测试点不少于2个,深度应达路基设计标高以下3~5m.。

当切方深度≥20m时,该切方段应至少布置一个钻孔,并配合物探。

当切方<20m,并据平面地质调查可确认无滑坡等不良现象时,可不布置机钻孔,但应布置适量的螺纹钻、钎探、槽坑探等。

机钻孔勘探深度应在拟开挖设计线以下3~5m。

当路堑与桥梁构造物相连时,按桥梁位置和要求勘探,一般不再另行布置机钻孔。

路堑中的主要岩土层及软弱夹层应采取岩土试验样,当土质路堑中挖方量较大(≥6000m3)时,可能作为筑路材料时应取样做筑路材料试验。

(5)滑坡地段
应按防治构造与滑动方向交叉布置,每个滑坡应在主滑线上、滑坡中部垂直主滑线的位置上和支挡工程部位各布置一排勘探线。

每排勘探线上钻孔数量宜为2~3 个,并根据滑坡规模和地质适用条件布置一定的物探。

对滑动面(带)上、下各岩土层分别采取具有代表性的原状土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同一层岩土试验数量不应低于3组,钻孔取样间隔按1.0m。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项目应满足滑坡稳定性验算及工程设计的需要,抗剪强度也应增加饱和抗剪强度试验,尤其是滑动面(带)土层。

当滑坡区内地下水发育时,应进行水文地质试验。

(6)支挡工程
重点勘察支挡工程构造物位置处承重地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条件,探查下卧软弱地层的存在及分布;掌握支挡工程构造物承重地层的物理力学指标;论证、推荐支挡工程方案;在设置支挡工程的轴线上选定控制横断面勘探测试,每处横断面应有2个以上,其间距30~50m,每个控制横断面勘探点不少于2个,点位设在支挡工程轴线上,孔深应穿过土层达基岩或穿过软弱土层达到承
载力较大的持力层。

每处挡墙墙基位置上可布置1~2个螺纹钻或槽坑探,孔深应至硬土层2~3m。

当上述手段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布置机钻孔。

有基岩露头的挡墙地段可不布置勘探孔。

每处挡墙地基中,每一层岩土宜采取代表性试样数量1~2组,钻探取样间距为1~2 m。

(7)河岸防护工程
重点勘察岸坡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不良和特殊地质现象。

调查河段的水力特征、冲淤变化规律。

查明防护工程及导流工程构造物位置基底地层、岩土组成及岩土物理力学指标。

采用地质调查和简易水文、水力观测方法确定设防和导流工程地段,选定控制横断面勘探位置,纵向间距30~50m,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点位尽量设在其轴线上,其深度应达河床下岩层或基底坚实地层,并超过河床冲刷深度线3 m。

(8)改河(沟渠)工程
重点勘察对因路线或桥梁的需要,初拟的河道、沟渠改道地段的调查;调查原河段的水流、水力特征,冲刷、淤积规律,原河道的性质、类型和发育阶段;评价改移河道地段的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预测改移河道后两岸和下游岸坡的水流冲刷稳定性及设防护工程的必要性。

对于设防和导流工程,沿改河轴线设控制横断面,间距100米,每个工段不小于2个。

在控制横断面上包含露头、挖探、触探、物探等布勘探点不少于2个;勘探深度应达到原河床线深度3米或达到基岩面;视需要布置少量技术性钻探并采样试验。

(9)软土
软土路基的勘探一般采用挖探、钎探、触探与钻探、十字板剪切及其他原位测试方法。

勘探点的布置应注意垂直于地貌边界与地层边界,地质复杂路段勘探点适当加密。

勘探点间距100~200m,每个工段至少应有2个钻孔,2~3个静力触探孔或十字板剪切试验。

钻孔深度应满足计算路基沉降与稳定的需要,有下卧硬土或岩层时,钻至其下为0.5m。

软土路段的钻探以干钻为宜。

取样采用薄壁原状取土器,以压入法取土。

尽量减少对原状土样的扰动,按每1~2m一组取样。

2.2.3桥梁工程
工程地质勘探应在工程地质调查或测绘的基础上,采用物探、钻探、挖探、原位测试等综合手段进行。

各桥位处的勘探工作量,应根据工程地质复杂程度和设计要求确定。

勘探孔原则上应布置在离路线中线左右各10m范围内(以布置在桥墩桩基上为宜),当桥型方案一时难以确定时,可布置在线路中心位置。

基岩露头处一般可不布置钻孔,但应确认至少是弱风化岩层或其下无软弱夹层,否则也应布置机钻孔(尤其是大桥、特大桥)。

覆盖层较薄的山坡地段还应配合槽坑探,并增加在横剖面上布置。

人行天桥及分离式立交桥布孔位置视设计要求确定。

对于路线的控制性工程和重点工程应在调绘的基础上首先进行物理勘探,根据物探结果再布置适量的钻探、坑探和槽探进行验证。

在岩溶等不良地质发育地段应加大勘探工作量和勘探深度。

(1)物探
根据地形、地质情况正确选择物探方法(电探、震探、声波探测),测线应沿桥轴线纵向布置,在其两侧应布置不少于两条勘探线,共计不少于3条。

其间距视地质复杂程度而定。

声波测井可选择在岩体破碎、风化带厚度变化大等代表性钻孔中进行。

(2)钻探
一般是沿桥轴线或其两侧布置。

小桥、涵洞或人行通道,一般不采用机钻,但应布置1~2个螺纹钻孔或槽坑探,地质条件复杂时宜布置机钻孔。

当桥位基岩裸露,岩体完整新鲜且强度大、又无岩溶发育时,可不钻探。

无岩溶发育、地层岩性单一、工程地质条件简单时,桥基勘察可首先采用物探,然后根据物探成果决定是否布置钻孔。

当覆盖层较薄,下伏基岩风化层不厚时,技术性钻孔应钻入微风化层中3~8m,一般性钻孔应钻入微风化层内3~5m,基岩裸露岩体完整、强度大又无岩溶可不钻孔。

位于岩溶发育地段,桥基勘探应首先采用物探,初步查明桥位区岩溶的发育分布规律,然后根据物探成果布置钻孔,必要时在每个基础范围内可布置机钻孔1个,深度应在完整基岩内钻进8~10m。

特大桥或者长度近于500m的独立大桥,应在物探资料基础上,增加技术性钻孔数量,技术性钻孔应至少占桥位钻孔总数的半数以上。

桥涵地基钻探时取样间距一般为2m,当地层复杂时可按1.0m,但变层且厚于0.5m必须取样试验。

钻孔宜采用全取芯以便分层和描述。

土试样做常规物理力学试验。

岩石应选取1~2组代表性钻孔岩样做天然及饱和抗压强度试验。

粘土、砂层、亚砂土层、基岩全风化层宜做标准贯入测试,强风化层、砾、卵石层宜做重型动力触探测试。

应进行桥位基坑涌水量预测,应取水样做水质简易分析,对水质有特殊要求时,应对水试样进行专项分析。

2.2.4隧道工程
以收集区域地质资料、调查、测绘、遥感信息法、物理勘探为主,配合少量代表性钻探测试工作,除地质条件简单的短隧道不用钻探外,一般应有控制性钻孔。

(1)物探
根据隧道地质情况,一般沿隧道轴线纵向布置2~3条测线,进出口各布置2~5条横测线,不同的地质体或构造类型布置2~3条测线穿过,每条测线至少有3个以上测点;地质情况复杂时可适当加密。

岩溶地段首先沿隧道中线和断裂破碎带、褶皱轴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等处布置物探线。

(2)钻探
长度在500m以内的隧道宜布置3个钻孔,钻孔布在洞口和物探异常部位及不同岩性交界处,长度大于500m而小于1000m时,宜布置大于3个钻孔。

特长、长隧道除上述规定外每500m应有一个钻孔,钻孔布置在隧道轴线外7m,以左右并交错布置。

钻孔深度应在隧道底板设计标高以下5m,若遇软弱夹层,须钻至软弱夹层底板以下1—3m。

岩溶发育地段在隧道洞口、物探异常位置应布置钻孔,钻孔深度应在隧道底板设计标高以下完整基岩钻进5~8m。

对于长、特长隧道,当隧道穿越区域断层破碎带或穿越岩溶水较发育地段时,应在合适地段布置长期观测的水文孔,并进行隧道涌水量的预测。

2.2.5土、石料场
初步查明产地的地层结构,土石性状,上覆土层厚度、性质,材料的储量、
质量、夹层性质和空间分布,地下水位,开采条件等。

用1:2000地形图做底图,进行产地平面地质调绘及勘探点布置。

合理采用钻探或坑槽探,勘探孔(点)数量不少于2个。

土料场中各勘探点原则上均需揭穿有用层或近最大开采深度以下2~3m。

机钻孔取样间隔为2.0m,其他孔点试样为1组。

单层厚大于10m的,增取试样1组。

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勘察沿线的土料场、砂料场、石料场的储量。

储量误差应不超过±10~15%。

2.3 测试
按照现行部颁标准、规范、规程执行。

2.4 初勘资料整理
2.4.1一般规定
(1)工程地质图上,一般应将主线路基中线水平放置,只有当严重影响图的内容布置时,方可斜置。

每幅图中均应标出指北方向。

(2)工程地质图及工程地质纵断面图等的起止方向均应从左到右,里程桩号由小到大,图中标注的所有字头均向上,但地形图上的标注仍按测绘标注不变。

(3)工程地质图上的地形地物,可在地形图基础上适当删减,但报告中涉及的地点应标出。

(4)勘察报告和图表的幅面尺寸,采用297mm×420mm横式。

(5)各类地质剖面图的纵横比例尺应一致,使用同等比例尺确有困难时,方可用不一致的纵横比例尺,但水平比例尺不宜大于垂直比例尺的10倍。

(6)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包括调绘、物理勘探、钻孔等各种勘探手段成果,且应相互验证,不能按单一勘探手段独立编制勘察报告。

2.4.2初勘阶段应提交的资料
各合同段的基础资料列入第十册,包括路线地质和工点地质两部分。

第一分册路线地质(含比较线):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编制。

第二~X分册工点勘察报告:每一分册中可装入多个独立工点的资料,总页数宜按300页为一分册控制,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编
制。

3 详细工程地质勘察
3.1 工程地质调绘
3.1.1路线工程
查明各路段地质结构,岩土类别,岩土工程特征,地下水活动情况,确定地基的稳定性,划分土石工程等级。

除一般路基外,其他个别设计地段应采用控制横断面调绘,其间距一般100m一个,地层变化较大应加宽到30m 一个,但每个工程不少于2个。

3.1.2桥梁工程
本阶段在初勘调绘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正。

对特大桥应针对与桥墩(台),锚固基础,引道,调治构造物等处岩体进行1:500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或进行专题研究)为评价山体稳定性和桥基稳定性提供详实的地质资料。

3.1.3隧道工程
在初勘调绘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正。

对初勘遗漏的工程地质问题,应适当加大调绘范围和工作量。

重点调查不良地质,特殊地质地段和地质复杂的特长隧道,收集地质横、纵断面资料,为确定隧道准确位置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3.1.4不良地质
(1)岩溶
本阶段调绘工作主要是核对,修正,补充完善初勘资料,重点查明岩溶洞穴,土洞,漏斗和落水洞的位置,形态,规模,洞穴塌陷的地表分布面积,垂直形态,暗河的位置,地下水涌出和地表水消水地点,地表水与地下水在不同季节补给,排泄关系的变化等。

调绘范围,应以能满足工程设计,岩溶的处理和查明场地岩溶发育分布规律为原则。

路线工程范围控制在沿中线两侧各150m,调绘比例1:2000;特大桥和工程地质复杂的大桥控制在桥位中线上、下游200m,调绘比例尺1:500;隧道应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确定,比例尺1:500~1:2000。

(2)滑坡
在初勘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各项防治构造物涉及范围内的地层岩性,地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