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综合笔记
《社会调查》课程笔记
《社会调查》课程笔记第一章:科学与社会研究一、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1. 自然现象自然现象是指在自然界中发生的,不依赖于人类意志的事件和过程。
它们可以通过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解释。
(1)特点:- 客观性:自然现象存在于自然界中,不受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
- 规律性:自然现象遵循自然法则,表现出可预测的模式。
- 可重复性:在相同条件下,自然现象可以重复发生,便于科学实验验证。
(2)例子:- 地震、火山爆发、风暴等地质和气象现象。
- 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迁徙等生物现象。
- 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等物理和化学现象。
2. 社会现象社会现象是指在人类社会中发生的,由人类行为和互动产生的各种现象。
它们需要通过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理解和解释。
(1)特点:- 主观性:社会现象受到个人和集体主观意识的影响。
- 多样性:社会现象复杂多变,受文化、历史、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
- 互动性: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互动的结果。
(2)例子:- 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经济现象。
- 政治选举、政策制定、社会运动等政治现象。
- 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文化现象。
二、社会现象的特征1. 社会现象的主观性社会现象受到人们的观念、信仰、价值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例如,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人们对同一社会现象有不同的解读和反应。
2. 社会现象的多样性社会现象的多样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横向多样性:不同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差异。
- 纵向多样性:同一社会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不同。
- 内部多样性:社会现象内部包含多种子现象和因素。
3. 社会现象的互动性社会现象是人们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互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通过社会结构和制度间接进行的。
互动性是社会现象动态变化的原因之一。
三、科学思维与社会研究1. 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一种基于证据、逻辑和批判性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旨在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分析来理解世界。
(1)特点:- 客观性:基于事实和证据,而非个人偏见。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笔记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笔记第一章社会研究导论第一节(一)社会研究:指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认识的活动。
(二)社会研究的特征: 1 目的性2 经验性3 理论性4 社会性(三)社会研究的基本要素: 1 社会研究的主体2 社会研究的对象3 社会研究的内容4 社会研究的方法社会研究的主体有: 1 社会研究活动的组织者2 社会研究项目的委托者3 社会研究项目的承担者4 社会研究的资助者5 社会研究者个人类别概念是指由具有相同属性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所构成的一个类别。
集合概念社会研究是指由一些分子所组成的集合体。
组织、社区、国家、社会等概念都是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最大的特征是“总体大于部分之和”。
各项社会研究的内容分为五种: 1 现状调查2 态度调查3 因果分析4 预测分析5 对策研究第二节(一)社会研究的目的: 1 探索未知的事物2 验证不确定的知识3 扩展已有的知识(二)社会研究的意义: 1 社会研究的理论性意义2 社会研究的应用性意义(三)社会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3、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4、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第三节(一)社会研究方法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1、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保证社会研究的客观性2、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社会研究活动的效率。
(二)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1、经验性2、理论性3、规范性4、多样性(三)现代社会研究方法体系:1、社会研究的方法论2、社会研究的研究方式3、社会研究中的具体方法和技术社会研究中的研究方式,分为:问卷调查研究、实地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第四节(一)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1、确定研究题目阶段2、研究设计阶段3、收集资料阶段4、整理和分析资料阶段5、研究报告的写作和发表阶段第二章社会研究的主要类型第一节1、从研究的性质上看,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2、从研究的目的上看,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3、按照调查对象的范围可分为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4、从研究方法上看,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5、从研究的时间尺度上看,分为横向研究、纵向研究。
艾伦·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笔记
艾伦·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笔记【社长说】此文为第一部分笔记内容,如需全文,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下载(转电脑)。
概论一、社会研究中的一些辨证关系1、个案式和通则式解释模式个案式解释——一种解释方式,在这种解释方式中,我们试图穷尽某个特定情形或是事件的所有原因。
通则式解释——一种解释方式,在这种解释方式中,我们试图寻找一般性地影响某些情形或者事件到原因。
2、归纳与演绎理论归纳——在这种逻辑模型中,普遍性的原理是从特定的观察中发展起来的。
即是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
演绎——在这种逻辑模型中,特定的命题来自普遍性的原理。
即从一般到个别,从(1)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2)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
3、定量与定性资料定性研究(导论P133)——是一种将观察者置于现实世界之中的情景性活动。
它由一系列解释性的、使世界可感知的身体事件活动所构成,这些事件活动转换着世界。
它将世界转变成一系列的陈述,包括实地笔记、访问、谈话、照片、自然主义的方式。
这意味着定性研究者实在事物的自然背景中来研究它们,并试图根据人们对现象富玉的意义来理解或来解释现象。
局限:依据典型的或少量个案的资料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
主观性的分析或结论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因此无法对不同的研究结论进行检验。
定量研究——从一组单位中收集各单位的可以对比的信息。
优点:普遍性、客观性和可验性。
标准化和精确度较高,逻辑推理比较严谨。
能大大推进理论的抽象化和概括性促进对现象之间普遍的因果关系的精确分析。
局限:1.对大量样本的少数特征做精确的计量,因而很难获得深入、广泛的信息,容易忽略深层的动机和具体的社会过程。
2.社会现象错综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难于控制,要确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容易,研究的现象越复杂,统计分析与相关分析就越不可靠。
3.由于社会现象的独特性,许多都无法得出普遍性都经验概括,因而无法依赖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不同(定性研究1P11):1.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的效用2.后现代敏感性的认同定量的、实证主义的方法和假设的运用,被新一代的定性研究者所拒绝,他们认为后结构的和/或后现代的敏感性更为重要。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笔记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笔记如何理解社会?理解社会的几个维度?所谓社会,就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它包括以下意思:第一,社会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在一起的群居生活共同体。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本质。
第四,社会是人们之间的交往即社会交往和相互作用的产物。
理解社会可以从几下维度展开,从而形成不同的学科:研究社会中权力的分配(政治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资源配置及其经济行为(经济学),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学)等。
总而言之,可以从行为与制度两个视角研究社会。
还可以从生产力系统与生产关系系统角度进行分析。
社会科学研究应当考虑四个维度:时间维、空间维、价值维、领域维。
任何研究对象都有一个时间定位,社会科学研究也不例外。
时间维的含义主要是指应考虑研究对象的时间特性。
是大尺度的,还是小尺度的,是属于某一时间区间的,还是属于某一时点的,等等。
由于任何事物都随时间而演化,所以处在不同时间段的事物肯定会有不同的特性,这就要求我们应尽可能考虑所研究对象的时间特性。
空间维,就是指所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特征。
局部特性不同于整体特性;甲部分特征不同于乙部分特征。
空间特征是任何事物都有的一个很重要特征。
在研究问题时,我们只有找准所研究事物的空间位置,才能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问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价值维,就是指所研究对象的价值偏好。
价值维是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价值维是中性的,而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则不然。
由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总要涉及到人及由人组成的群体,而不同的人总有不同的价值偏好,所以社会科学研究,总有一个对所研究对象的价值偏好进行定位的问题。
不同的价值偏好将导致不同的研究结论。
领域维,主要是指所研究对象处在什么领域。
政治、经济、文化等构成不同的研究领域。
对于同一个对象,可以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内进行研究。
社会科学基础复习笔记
(二)哲学研究的对象
哲学研究的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哲学的出发点是人, 是人对于世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问。 根据对普遍性程度把握的不同和抽象程度的不同,哲学 的学科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最抽象层次,研究整个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 2·次抽象层次,研究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这三大领 域中各自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 3·抽象程度较低而应用性较强的层次,主要研究三大领 域中的一些较小领域的某类事物和现象所具有的普遍本质和 一般规律。
2·英国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科学的发展代表了 人类认识能力的进步,科学分类也应当依照认识能力的不同 进行划分。
3·法国
孔德(1798——1857),哲学家和社会学创始人:按照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把科学划分为天文学、物理、化学、 生物学和社会学,并把数学看成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二、社会科学的基本特点
三、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 1·在宗教——科学二元文化背景下的发展模式 2·主题与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3·哲学派别的对立互动发展 (二)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1·古希腊罗马哲学(约公元前8世纪~5世纪) 2·中世纪经院哲学(约5~14世纪) 3·欧洲近代哲学(15~18世纪) 4·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末~19世纪) 5·现代西方哲学(19世纪末至今)
(二)社会科学是否能够运用自然科学的证实方法
1·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由一 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每一个具体的人 都是有意识的,个 人的意识是千差万别的,社会生活的客观进程也是不可重复 的,因此我们无法运用自然科学的证实方法。 2·尽管社会中的个人是复杂多变的,但由个人组成的社 会仍是一个有机பைடு நூலகம்。社会有机体的发展绝不会因为某个人的 活动而发生改变。社会有机体具有超越个体而存在的独立性 和永恒性,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社 会科学就同样可以采用证实的研究方法去认识社会的发展规 律。
《社会学》考研笔记整理
《社会学》考研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2、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构)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4、社会需要:是人们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5、文化:社会学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
这些产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6、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7、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
8、角色冲突:是在角色份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
角色冲突常使他感到左右为难。
9、角色扮演:是社会成员具体实践他所担当的角色的过程。
10、“镜中自我”:是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
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
11、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
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认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关信平《社会研究方法》复习笔记-第一章~第六章【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复习笔记第一章社会研究导论一、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1.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1)概念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认识的活动。
(2)特征①目的性。
社会研究则是为了了解某一方面的社会状况,或解决某一理论和现实的问题而有目的地进行的社会认识活动。
②经验性。
指社会调查研究活动是通过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实而获得对社会的认识。
③理论性。
社会研究的理论性特征包含接受理论指导和得出理论结论两层含义。
④社会性。
是指社会研究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2.社会研究的基本要素社会研究的基本要素包括:社会研究主体、社会研究对象、社会调查内容和社会调查方法等。
(1)社会研究的主体。
指进行社会研究的组织与人员。
①社会研究主体的类型。
首先,当代各国绝大多数的社会研究活动都是依托一定的组织来实施的。
各类组织在社会研究活动中一般扮演以下几种角色:a.社会研究活动的组织者;b.社会研究项目的委托者;c.社会研究项目的承担者;d.社会研究的资助者。
其次,除了一定的组织之外,社会研究者个人也是社会研究的主体。
(2)社会研究的对象。
指被研究的个人、群体或组织,或者是研究所指的其他社会单位。
①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的区别a.社会研究的对象在概念上不同于研究内容。
社会研究的内容是指特定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而研究的对象则是指特定社会现象发生和发展范围中的人和社会单位。
b.“社会研究的对象”与“社会调查的对象”也是不同的概念。
由于社会研究是以揭示某类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为目标,因此,其对象应该是社会中某类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社会调查对象”是指在社会调查活动中直接访问和观察的单个对象,包括个人、群体和组织。
也就是说,社会研究对象是一个总体的概念,而社会调查对象则可以是单个的概念。
c.在进行社会研究时还需要明确研究对象的范围以及调查对象的范围和规模。
2020年综合基础知识整理笔记
综合基础知识整理笔记综合基础知识包含的知识点十分的多,下面就为大家奉上综合基础知识笔记吧!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社会学概论笔记
社会学概论笔记第一篇:社会学概论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词源: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诞生条件:社会历史背景(1)18、19世纪以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起点的欧洲社会大变革,使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突出的表现在于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普遍地代替工场手工业)和城市化(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也增大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
这些都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劳资双方的对立等。
因此,时代呼唤着社会学的产生,来研究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科学思想资料(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他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3)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创始人解释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工具。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也为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4.社会学的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1.社会运行的内外重要条件:2.社会运行机制的定义: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科学的知识点总结
社会科学的知识点总结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学科,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本文将对社会科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科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一、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组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学科。
其中,社会组织包括家庭、教育机构、政府等;社会关系包括亲属关系、友谊关系、权力关系等;社会行为包括社会化、社会交往、社会控制等。
社会学的核心理论包括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和交互主义。
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认为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
冲突理论强调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认为社会是由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斗争和竞争构成。
交互主义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意义构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基于对社会行为的理解和解释。
二、政治学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组织、政治行为和政治思想的学科。
政治组织包括国家、政党、利益团体等;政治行为包括选举、抗议、政治参与等;政治思想包括民主主义、共产主义、自由主义等。
政治学的核心理论包括权力、治理和民主。
权力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个体或团体对他人行为的控制能力。
治理是指政府或其他机构对社会进行管理和调控的过程。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强调政府的合法性和公民的参与。
三、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分配、生产和消费的学科。
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和企业的决策行为和市场交互。
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包括供需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
供需理论解释了价格形成和资源分配的机制,边际效用理论解释了个体决策的基本原理,市场失灵理论研究市场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四、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心理学分为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分支。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和知觉;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生命周期和心理发展;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
河大张云海老师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堂笔记
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堂笔记方法之一抓根本法一、是什么1、什么事物的根本?最具定其能否存在的部分,生物的根本是最决定其能否生存的部分。
2、什么事抓根本法?指人大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抓住事物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只抓住影响因素。
二、为什么1、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才能实现目的2、抓住根本才能提高效率三、怎么办1、存在即根本。
所以要抓住最决定事物能否存在的那部分,抓住最决定生物能否生存的那部分;2、原因即根本。
所以要找到事物的原因及其原因的原因,一直追到最后的原因及其根本;3、根源即根本,起源即根本。
所以要用追本溯源法找出事物的根源起源;4、目的即根本。
所以要找出人们活动的目的,直至最后目的。
方法之二根本法——人类一切运动的根本方法——以生存幸福为根本目的方法一、是什么1、什么事人生、人类生活、社会问题的根本?是生存幸福,是满足生存幸福需要。
2、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方法是什么?以生存幸福为根本目的的方法,或一切从生存幸福需要出发的方法。
二、为什么1、为什么满足生存幸福需要是人生、人类生活社会问题的根本,或为什么要以生存幸福为根本目的2、为什么本方法为根本方法?满足生存幸福需要是人类活动的根源、起源、原因、目的、本质、根本、动力、方法、标准三、怎么办1、实践上首先要以生存幸福为根本目的去从事一切活动,其次要防止它脱离这一根本目的的异化2、认识上要认识到一切人类活动,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源、起源、原因、目的、本质、根本、动力、方法、标准3、评判上以是否有利于生存幸福为根本标准方法之三基本法——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一、是什么1、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是认识它们的本质、结构、原因、规律、起源、历史、条件、作用、前景和措施。
2、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三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二、为什么1、每一事物都有众多属性,包括基本属性和非基本属性,基本属性对事物起主要作用,所以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抓住基本属性;2、本方法是认识方法、表述方法、创新方法、选题方法三、怎么办1、认识方法上首先要认识事物的本质、结构、原因、规律等方面;2、表述方法上首先要表述事物的本质、结构、原因、规律等方面3.创新方法上就是在事物的本质、结构、原因、规律等方面提出新的东西4.选题方法上就是在事物的本质、结构、原因、规律等方面去选题。
《人文社科类》重点笔记
《人文社科类》重点笔记第一章:导论 - 人文社科概览1.1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义与范围人文社会科学是指那些以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集合。
它包括了诸如历史学、文化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学科共同致力于理解人们如何组织自己的生活,以及这种组织生活背后的文化、制度和社会结构等因素。
重要概念:•文化:指一个群体或社会共有的信仰、价值观、习俗、艺术作品等。
•社会:由个体组成且通过互动形成相对稳定关系体系的群体。
•行为:个体或集体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方式。
1.2人文社科的研究方法人文社科采用多种方法来探究其研究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文献回顾、实地考察、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结合使用。
•文献回顾: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为新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实地考察:直接进入社区或环境中观察实际情况,并收集第一手资料。
•定量分析:通过数值数据来进行统计检验,寻找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或因果关系。
•定性研究:侧重于深入了解特定情境下人们的行为动机及意义建构过程。
表1-1:人文社科主要研究方法比较方法特点适用场景文献回顾系统性强;可追溯知识发展脉络理论构建;综述撰写实地考察直接接触;丰富细节社区研究;民族志定量分析数据驱动;结果客观调查问卷;实验设计定性研究深度挖掘;灵活性高访谈;焦点小组讨论1.3人文社科的重要性及应用人文社会科学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在的社会环境,而且对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许多复杂问题至关重要。
例如,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促进理解多样性:通过对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学习,增强相互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支持决策制定:基于深入调查所得的信息可以帮助政府机构和个人作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培养批判思维:鼓励学生质疑假设、挑战权威,从而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
第二章:历史学基础2.1什么是历史?历史不仅仅是过去发生事件的简单记录,更是一种理解和解释过去的方式。
初中社会科学知识点的综合总结
初中社会科学知识点的综合总结在初中阶段,社会科学是学生们必修的一门学科,包括了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法律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通过学习社会科学,学生们能够理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了解各个国家的地理和文化差异,掌握一些基本的政治和法律常识。
下面将对初中社会科学知识点进行综合总结,以帮助学生们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历史知识点:1. 中国古代历史:重点关注夏商周、秦汉、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
2. 世界古代历史:学习古希腊罗马、古埃及、古印度等古代文明的基本情况,了解世界历史的多样性和交流互动。
3. 近现代史:重点关注中国的近现代史事件,如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了解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地理知识点:1. 自然地理:学习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气候带等自然地理知识。
2. 人文地理:了解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特点,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
3. 中国地理:重点关注中国的地形、气候、水文、资源等方面的情况,了解中国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政治知识点:1. 国家制度:了解各国家的政治制度,包括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西方的民主制度,理解不同制度的特点和优缺点。
2. 政治参与:学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了解选举、宪法、人权等政治参与的基本概念和运作方式。
3. 国际关系:关注国际组织、国际合作和国际冲突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国际关系对国家发展和世界和平的影响。
经济知识点:1. 经济基础知识:了解生产、消费、供求关系、市场经济等经济基本概念,理解经济活动的本质和原理。
2. 经济制度:学习不同经济制度,如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了解经济制度对资源配置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 经济发展:关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贸易、金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经济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法律知识点:1. 法律意识: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培养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
2. 法律规则:学习法律的基本条文和规则,如刑法、劳动法等,了解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社科文知识点总结
社科文知识点总结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社科文知识点是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重要理论、方法和概念。
社科文知识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对社科文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政治知识点政治是指在一定领土范围内,由政府或者其他权力机构行使的权力,以达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等目标。
在政治学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了解:1. 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指国家政权组织的形式和结构。
主要包括民主制度、专制制度、议会制度、总统制度等。
不同的政治体制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运行方式,影响着国家的治理和政策执行。
2.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指国家政府和其他政治组织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主要包括宪政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等。
政治制度对国家的管理和行政运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政府的权力范围和运行方式。
3.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学科。
主要包括政治权力对经济的影响、经济发展对政治的影响以及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等。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
4. 政治决策:政治决策是政府或其他政治组织在制定政策时所采取的决策行为。
政治决策涉及到国家利益、政府权力、社会利益等多个方面,是政治行为的核心内容。
5. 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指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政治文化对国家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经济知识点经济是指社会中人们生产、分配和消费物质财富的活动。
在经济学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了解:1. 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指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发展中采取的组织形式和机制。
主要包括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混合经济体制等。
不同的经济体制影响着国家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方式。
2.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科综合笔记1. 社会科学的哲学和方法论到底要研究什么内容呢?它要寻找的是以下领域的一些问题——(1)探究——如何利用多种研究工具得出经验现象领域的假说和理论;;(2)认识论——如何运用经验和理论思考来为我们提出的假说和理论提供依据;(3)形而上学——对组成现象范畴的实体和过程的类型进行说明;(4)社会科学知识结构理论——种关于社会科学探究目的的概念和一种社会科学的研究结构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图式观念(理论还是经验研究结果体系?统计法则还是单一的规律?重大社会过程的叙事诗解读?多组因果假设?)2. 马克思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探究方式有哪些特征?他的方法论基础和特点有哪些,试加以论述。
(1)马克思主义的探究方式起源于马克思本人的研究,它有以下几个特征:1.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对于社会构成要素,文化、法律等,技术和权力是最为根本的。
2.辩证的——把黑格尔头足倒立的辩证逻辑颠倒过来。
马克思公开申明是黑格尔的学生,并强调用辩证方法建立起来《资本论》框架体系;这种辩证法还用于制度变革的假设,历史进程不是机械的,而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社会科学几乎总是通过发现意外结局或反常效果才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也体现了辩证法在马克思著作中所起的作用。
(2)方法论基础和特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既承认、吸收了一般性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又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征。
A.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础是唯物史观“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B.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实践性”。
·研究的起点是“现实的人”,不是抽象的不变的人;·强调从主体、客体相结合的维度去考察客观世界,认识社会现象;·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要求从实践的起源与发展去认识人类社会的变迁及其发展的规律;·从客观的实践出发,意味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强调以辩证思维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对范畴为辩证思维的运用提供了具体的指南。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D.以人的自由和解放为社会科学研究最高的追求、最终的目的、最重要的价值关怀。
E.始终以历史视野与全球眼光观察人类社会,以大的时空格局看待问题。
同时,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元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随着世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F.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体现了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人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3、“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范式以实践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最根本的方法论,以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各类‘基础范式’的一种优化组合,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社会现象的一个好的框架。
”根据这段描述,你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范式有哪些,试运用这些范式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概括。
(1)社会科学的基本范式:A、九种“基础范式”分别为:物质主义与观念主义,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生物进化决定论与社会化和反社会化,冲突范式与和谐范式。
B、两种整合性范式:·社会系统范式(Social System Paradigm):一种把九种基石性范式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范式。
·社会进化范式(Social Evolution Paradigm):进一步主张社会变化的驱动力来自九种基本范式阐述的各种力量之间的互动,这些互动存在于社会系统内部且有时间跨度。
(2)运用基本范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概括:在物质主义和观念主义方面:马克思主义更多是物质主义,但也强调阶级意识、意识形态。
在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方面:马克思主义是集体主义(即把阶级当作基本的行动者)。
在人性(生物进化、社会化、反社会化)方面:大部分是反社会化(如异化、矛盾、冲突),暗含生物进化。
在冲突与和谐方面: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冲突,但也强调阶级内部的和谐。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范式以实践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最根本的方法论,以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各类“基础范式”的一种优化组合,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社会现象的一个好的框架。
4. “说明”和“解释”是研究事物的两种重要方法,狄尔泰认为,自然科学是说明的,人文科学是解释的,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说明和解释是研究社会科学的不可或缺的方法。
那么,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结合诠释学的观点阐明理由。
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是科学的三大领域,这三个科学领域既有所区别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兼具二者的特征,因此我认为,说明和解释作为两种研究路径,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可以综合借鉴的。
人文科学中的解释与自然科学中的说明存在着差别,解释旨在阐明“文本”的意义,而非探讨事物的原因或机制。
与之对应的,有一门“解释学”,又被译为诠释学或阐释学。
解释学研究的是语言的理解与转换问题,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前解释学阶段、经典解释学阶段和现代解释学阶段。
而狄尔泰是现代解释学的代表人物。
狄尔泰的解释学思想区分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认为自然科学的任务在于“说明”,而精神科学的任务在于“理解”。
而社会科学研究则认为应该综合说明和理解两种路径。
认为自然科学离不开理解,社会科学也离不开说明,二者都需要结合两种路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社会科学研究采取说明与理解相结合的路径,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也收到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贝马斯及库恩等人的支持。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辩证统一的,社会科学中包含着自然科学的因素,社会科学中也包含着自然科学的因素,因此,说明与解释这两种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便必然缺一不可。
我认为,应当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要求,在实践中实现说明与理解的辩证统一。
5、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以及方法,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及其方法。
(1)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问题——选题——收集材料——整理材料——提出假设——建立理论——评价和接受问题:科学始于问题;选题:科研的准备阶段,也是决定性环节,规定了科学研究的方向。
选题遵循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可行性、科学性、兴趣性和效益性原则;收集材料:经验观察和资料检索;整理材料:一般方法、具体方法和特殊方法;提出假说与理论:假说是通向理论的桥梁,假说为科研提出了方向,假说扩大了经验的范围,假说是理论发展和完善的基础;理论形成的条件:新理论能说明旧理论已说明的现象;新理论能说明旧理论不能说明的现象,新理论具有预见性;理论评价:符合评价标准。
(2)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在于从观察开始还是从问题开始。
社会科学研究以问题为起点,理论或实践提出来的问题,一旦进入科学研究的视野,即可称为“科学问题”。
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演绎、归纳、批判性思维、阐释、分析、评估、推论、解释、自我校准等。
譬如: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从观察开始,他们认为科学理论是通过归纳得到的;而逻辑伪证主义则认为,科学是从问题开始的,为解决问题提出的假说,通过猜想——反驳——新的猜想——新的反驳而得到发展。
6、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的基本内容(一)真理与价值1.社会现象的两重性:真实性与价值性,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追求价值的活动,但不完全是一种主观现象。
2.揭示客观真理是社会认知的任务3.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是社会评价的任务4.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1.社会认知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它同人们的利益直接相关,在社会科学领域只有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的科学认知。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2.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作为社会方法的观察,是按照一定的目的,有意识的对社会现象观察。
3.社会认知的概括与综合。
将作为经验性的认识进一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建构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1.社会进步的评价社会评价首先要以事实为依据,坚持实事求是,要处理好与先见之间的关系。
2.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3.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7.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1.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坚持其基本原则与立场,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前提。
2.适当吸收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精华,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3.适当吸收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精华,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4.深刻认识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立场与普遍原则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8. 了解和掌握科学问题在科学中的作用和意义,科学观察与科学问题之间的关系,什么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逻辑起点。
·科学问题的含义:科学问题是一定时代的科学研究主体根据当时的理论背景与事实前提所提出来的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但尚未解决的问题,它具有一定的目标和应答域。
·作用:科学问题是开启科学发展的钥匙。
科学问题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导向新的科学发现,激励科学的进步。
科学问题是科学家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直接动力;科学问题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提;科学问题是开启科学发展的“节点”;科学问题为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意义:科学问题不仅是观察实验的前奏,而且也是理论进步的起点。
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能导致科学知识的积累,使原有理论得到完善和发展,而且能导致科学的革命和新理论的建立。
科学史表明,正是老问题的解决和新问题的出现的循环往复推动了整个科学事业的进步。
·科学观察与科学问题之间的关系:科学问题是科学观察的前提,科学观察为解决科学问题提供了可能。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立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的范围和方法。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来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与理论思维方法不同,科学观察不是通过演绎、类比等抽象过程,而是依赖感官以及观测仪器直接认识外部世界,记录和报道事实。
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基于科学问题之上的科学观察,才更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实施。
9、科研选题的意义及基本原则:A.意义——(1)、理论意义:1)填补空白选题:如果这一选题前人没有研究过,至少国内学者没有做过的研究,这样的选题就可称之为填补研究空白的选题2)开拓性选题:这一选题前人虽然有所研究,但成果很少,仅有几篇一般性文章,或者研究其中的个别部分、个别侧面,而不是该选题的全部,该选题将研究的范围拓宽了,研究的程度加深了,也就是说做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一般可称为开拓性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