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盆地地质发展史-中国石油大学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该盆地主要是由山前洼地发展而成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因此进行地质建模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将从盆地形成的背景、地质特征、现有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等方面入手,对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建模进行探讨。
一、盆地形成的背景柳江盆地是典型的山前盆地,由于处于地壳运动带上,一直处于高地降临的阶段,受大陆动力学作用,地质构造复杂,形成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及多种岩浆作用。
同时,长期的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早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多系列沉积物,并且受到了后期的断裂运动影响,形成了多期次的构造型沉积盆地。
二、地质特征柳江盆地的地质特征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造复杂:柳江盆地处于地壳运动带上,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形作用,因此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包括了多种构造类型的岩石体,如断层、褶皱、隆起、凹陷等。
2.多期次沉积:柳江盆地在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曾经经历过多期次的沉积,所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质构造;同时,在不同的时期形成的不同沉积盆地之间相互交错、遗留残缺,为对盆地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
3.岩石类型复杂:柳江盆地伴随着多次大规模构造、岩浆和热液作用,使得盆地内岩石类型非常复杂。
不同的岩石类型对盆地的地质建模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4.矿产资源丰富:柳江盆地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多次经历了成矿作用,因此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包括了金、银、铜、铅、锌等多种矿物。
三、现有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目前,关于柳江盆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包括了盆地内的岩石类型、构造类型、沉积历史、地层分布等方面的研究。
同时,不同地质学家对盆地内成矿作用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有一些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四、地质建模方案柳江盆地的地质建模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对盆地内地质构造的精确刻画:在进行地质建模之前,需要对盆地内所有的地质构造进行一个精确的刻画。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柳江盆地是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境内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单元,地质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
在地质学领域,对柳江盆地进行地质建模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
本文将从地质学的角度对秦皇岛柳江盆地进行地质建模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介绍,以期更好地认识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和资源潜力。
一、地质背景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东部,东临渤海,西接太龙山,南靠驼山,是一个高产油气盆地,也是我国东海油气勘探的一个主要区域。
柳江盆地地处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地形起伏不大。
地表以中低山丘为主,山地地貌起伏明显。
在地质构造上,柳江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和华北地块之间,具有复杂的构造格局。
盆地内主要以燕山运动、岩浆活动和沉积作用为主要地质事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组合。
二、地质建模的基本原则进行地质建模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是地质分析的原则,地质分析是地质建模的基础,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地质资料和调查成果,通过实地考察和野外勘探,对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岩石性质等进行综合分析,为地质建模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其次是地质实体建模的原则,地质实体建模是指根据地质现象和地质事件进行三维空间的复原和重建,将地质体系和地质历史以立体形式呈现,包括构造模型、岩性模型、沉积模型等。
最后是地质模型的验证原则,地质模型应当符合实际地质情况,需要通过地质勘探和钻探等手段进行验证和修正,确保地质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地质建模的方法在进行地质建模时,需要综合运用地质测量、地球物理勘测、地球化学分析、遥感调查等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数据处理、地质力学分析、构造演化模拟等技术手段,建立起完整的地质模型。
具体而言,地质建模的方法包括地形测绘、地层分析、地质构造模拟等,下面将对这些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1.地形测绘地形测绘是利用地图测绘、卫星遥感、激光雷达等技术手段,对盆地的地形起伏、水系分布、植被覆盖等进行精细测绘,绘制出地形图和地貌图,为后续的地质建模和地质资源勘查提供基础数据。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一、引言秦皇岛是我国重要的沿海城市,地处渤海湾沿岸,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质构造。
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境内,是一处地质学者理想的实习考察地。
本次地质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和采样,研究柳江盆地的地质构造、岩性组合和地貌特征,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
二、地质概况柳江盆地为一处台地盆地,面积约500平方公里。
沉积层主要由第四纪黄土和黄河冲积层组成,上覆着薄层的新生代火山岩。
在地质构造上,柳江盆地位于西向斜坡上,受到相邻山脉的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影响。
三、实地考察结果1.地质构造:通过对盆地区域的地质构造进行观察,发现该地区存在大量断裂带和气泡状构造。
这些构造在地层抬升和岩石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地层运动和岩浆喷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岩性组合:采集的岩石样本显示,柳江盆地主要由灰岩、砂岩和页岩组成。
其中灰岩普遍呈现出堆积层状结构,砂岩则呈现出横层状结构,而页岩则具有较强的背倾和褶皱特征。
这说明盆地内多次的地壳活动和构造变形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岩石。
3.地貌特征:经过对盆地地貌的观察,我们发现柳江盆地主要由河谷平原和小山丘构成。
河谷平原以柳江为中心,凸显了水流侵蚀的痕迹。
小山丘分布广泛,高度不一,为盆地增添了山水相间的美丽景象。
四、地质历史演化分析根据以上观察结果,可以推测柳江盆地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构造形成阶段:盆地构造形成可能与区域大地构造活动、岩浆活动和地壳抬升有关。
断裂带的存在表明盆地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发生了断裂变形,而气泡状构造则暗示盆地在火山喷发过程中经历了地层运动。
2.沉积物积累阶段:随着地壳运动的缓慢演化,盆地周围的山脉逐渐高耸,形成了盆地中的河谷平原和小山丘。
同时,由于地壳抬升,河谷平原上的河流逐渐发育,将来自周围山脉的沉积物带入盆地,逐渐形成了盆地的沉积层。
3.现代地貌形成阶段:现代柳江盆地的地貌特征主要是受到河流侵蚀和地质构造的共同作用。
柳江盆地区域地质
三、构造(一)柳江向斜构造盆地:柳江盆地所在地区是一个由古老变质岩系所组成(并有广泛出露)的蓟县~山海关隆起区的边缘部分发育起来的向斜盆地。
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地壳下沉,接受沉积。
因此它是晚元古代清白口纪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所组成的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向斜盆地基本上为——南北向延伸的不对称甚至局部倒转的向斜,西翼的产状陡峻,西翼南部秋子谷——山羊寨一带产状发生倒转,而东翼产状平缓稳定。
该不对称的向斜轴部紧靠西翼。
因此出露的地层宽度东翼是西翼的五倍或更多。
柳江向斜的基底为太古代。
古老的混合岩。
混合花岗岩等变质岩出露于向斜盆地的北部,东部及南部边缘。
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有一不整合面(吕梁运动造成的)。
其上为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岩系及以后各代地层。
在向斜的西部及东南外缘为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岩侵入,构成了险要得山地。
柳江向斜分成三个构造分区:1.柳江向斜东翼区:东翼占据面积很大,约为整个向斜面积的2/3强。
东翼区的构造特征是岩层产状平缓稳定(产状向西倾角在10度~30度之间)。
次生厚度变化小对煤及耐火粘土的开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东翼小岩株。
岩床和岩墙为数很多。
多处侵入相对柔软的煤层。
以致使煤层受变质和扰乱,是开采的一个不利因素。
断层多为北西和北东向。
以正断层为主,多是小断层。
2.柳江向斜西翼区:由于西部花岗岩侵入造成挤压,所以西翼地层出露较窄,次生厚度变化大。
西翼取的主要构造特征是:岩层近南北走向,岩层产状变化急剧,倾向东,倾角可达70度,甚至直立,倒转。
另一个主要特征是有几条南北走向高度角的逆断层,自西向东上推,延伸很远。
由于受到强烈的挤压,岩层厚度变薄,甚至缺失,加上断层发育。
因此,该区少有开采价值的沉积矿床。
3.柳江向斜核部为燕山期,喷发的中性安山岩所占据。
往往构成山地,如老君顶,海拔493.7米,形成了地形例置现象。
(二)断裂构造:本区断层较发育,类型较多,主要为正断层与逆断层,分布于向斜各处。
主要断层有:1.鸡冠山——汤河地堑:位于鸡冠山——上平山之间的汤河河谷中,由几条近南北向的正断层组合而成。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层系统与环境演化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层系统与环境演化柳江盆地地层属于华北型,除了普遍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统、白垩统及第三系之外,其他时代地层发育良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化石较丰富,地层特征具有一定时代性。
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远古界青山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统合二叠系,中生界上三叠统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
各时代沉积地层分布占本区总面积的2/3 左右,其中第四系分布最广,中生界次之,其他时代地层零星分布。
(一)元古界青山白口系:青山白口在本区包括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形成于至今800-1000Ma 。
长龙山组是本区最老的沉积地层,以沉积不整合覆盖于上太古界绥中花岗片麻岩之上,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含地理眼。
本组属典型的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景儿峪组岩性由碎屑岩、粘土岩过渡到碳酸盐岩沉积,具有海侵沉积特点,与长龙山组整合接触。
其底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浪成波痕,海相特征明显,因此本组属滨海相沉积。
晚元古代早期,华北地台由边缘坳陷转入整体下降,北部陆表海不断扩大,山海关古陆范围缩小,到青山白口期本区已经成为陆表海的一部分,堆积了长龙山组滨海浅相碎屑岩(浪成波痕、斜层理及含海绿石矿物)和浅海相页岩,稍后堆积了景儿峪组滨浅海相碎屑岩(具浪成波痕)和浅海相泥灰岩。
此时气候一度干燥炎热,海水时浅时深,生物界只有藻类诞生,青山白口期末,蓟县运动抬升,造成了大面积海退。
(二)下古生界:本区古生界地层发育良好,主要分布于柳江向斜盆地的东西两翼。
(1)下寒武系包含府君山组馒头组,毛庄组。
府君山组属浅海相沉积。
于下伏景儿峪组为平行不整合,分界标志是下部暗灰色厚层状结晶灰岩。
古生代伊始,该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使寒武系府君山组平行不整合直接覆盖在井儿峪组之上,局部地方形成含砾碳酸盐岩沉积。
随后海侵扩大,为广海环境,有大量的碳酸盐岩沉积。
柳江盆地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2023年7月,我有幸参加了在秦皇岛市柳江盆地的地质实习活动。
这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将课堂上学到的地质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对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岩石类型等知识的理解。
二、实习地点及概况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县,地处燕山山脉东段,盆地北、东、西三面被陡峭的高山环绕,地势由北向南逐渐降低。
盆地内最高的山老君顶海拔493.7米,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70米左右。
盆地内丘陵起伏,一般海拔在200-300米之间。
三、实习内容1. 地层分布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重点考察了柳江盆地的地层分布。
盆地内地层分区属于华北——东北南部区的燕山分区山海关小区,区域地层特征属典型的华北地台型。
前青白口纪的变质岩广泛分布于盆地的外围,晚元古界、古生界则分布于斜的两翼。
中生界地层与燕辽一带极为相似,但本区仅见有侏罗系出露与向斜的核部。
2. 岩石类型柳江盆地内岩石类型丰富,主要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沉积岩以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为主,中生界侏罗系、中侏罗系、下侏罗统、古生界二迭系、上石盒子等。
岩浆岩以火山岩为主,变质岩以片麻岩、片岩为主。
3. 地质构造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构造线呈东西走向,轴部为中生界侏罗系地层,两翼为古生界、中生界地层。
盆地内断裂发育,主要有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
四、实习体会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地质学科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1. 地质知识的应用性:地质知识在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岩石类型等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工程规划和设计。
2. 野外实习的重要性:野外实习是地质学科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对地质学科的理解。
3.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野外实习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沟通、协作,提高了团队凝聚力。
五、总结总之,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柳江盆地地质评估报告
柳江盆地地质评估报告
1. 引言
本报告旨在对柳江盆地的地质情况进行评估。
通过对地质特征、地质构造、沉积物特性等方面的分析,为地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
和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2. 柳江盆地地质特征
柳江盆地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重要的地质区域。
该盆地地层状况复杂,包括了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不同时期
的地层。
主要地质构造有断层、褶皱等形式,给地质环境带来了一
定的复杂性。
3. 柳江盆地地质构造
在柳江盆地的地质构造中,断层是主要的地质构造类型之一。
断层的活动性对地质环境和地震活动产生了影响。
此外,褶皱的形
成也是盆地地质构造的重要现象之一。
4. 柳江盆地沉积物特性
柳江盆地的沉积物特性主要包括沉积层厚度、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环境等方面。
沉积物的特性对盆地的地质发展过程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5. 地质评估结果
通过对柳江盆地的地质情况进行评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柳江盆地地层状况复杂,包括了多个时期的地层;
- 盆地内存在着多个断层和褶皱,地震活动概率较高;
- 柳江盆地的沉积物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多样性。
6. 结论
柳江盆地的地质情况复杂多样,需要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等方面加强科学研究和管理。
本评估报告为相关领域的决策部门和科研机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附录
本报告所涉及的数据和资料来源于公开渠道,未引用无法确认真实性的内容。
---
以上报告仅为柳江盆地地质评估的概述,具体细节可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
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实习类型野外地质实习实习单位秦皇岛实习起止时间2010年7月23日至2010年7月28日指导教师所在院(系地球科学学院班级勘查技术与工程 09级班学生姓名学号目录一、前言 (3二、实习区概况 (5三、地层 (6(1元古界青白口系 (7(2下古生界 (8(3上古生界 (10(4中生界 (12四、岩石 (12(1沉积岩 (13(2岩浆岩 (14五、外动力地质作用 (16六、矿产 (18七、地质发展简史 (18八、结束语 (22一、前言在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有了一年接触学习的基础上,大学一年级学期期末,在专业课老师和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勘技09-1班的同学来到了秦皇岛市石门寨北方地质实习进行为期7天的野外地质实习。
1. 实习时间:2010年7月23日到7月28日2. 实习地点:秦皇岛市石门寨柳江盆地3. 实习目的: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认识,分析,获得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及整体规律认识,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地质学,地貌学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后面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4.实习任务:掌握本区的地层层序及实习地区各时代地层的主要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地层分界标志,及接触关系,掌握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的识别标志和判定方法。
熟悉和掌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及基本技能,学会使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及后方交会法定位,学会画地层综合住状刨面图。
5. 实习队伍:勘查技术与工程09-1班的全体同学6. 实习路线① 7月23日柳江庄小北山主要任务学会野外观察描述碎屑岩的特征;学会使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学会判读地形图并用后方交汇法定点。
② 7月24日亮甲山-石门寨-四方台-瓦家山主要任务野外观察描述碳酸盐岩;观察描述冶里组、亮甲山组、马家沟组、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石前峰组的地层特征和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观察描述岩浆岩侵入体;学会野外描制信手剖面图。
柳江地质实习报告
一、前言2023年某月,我有幸参加了在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实习。
这次实习是我将所学地质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机会。
通过实地考察,我对地质学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野外观察和记录能力。
二、实习区概况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县境内,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属于河北省秦皇岛市。
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丰富,是进行地质实习的理想场所。
三、实习内容1. 地层观察:实习期间,我们重点观察了该地区的地层,包括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地层。
通过对不同时代地层的岩性、构造、化石等特征的分析,我们了解了地层的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
2. 岩石鉴定: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对常见的岩石进行肉眼鉴定,包括识别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
通过对岩石的观察和对比,我们加深了对岩石学知识的理解。
3. 地质构造观察:实习期间,我们对实习区域内的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进行了详细观察。
通过实地测量,我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
4. 水文地质调查:我们还对实习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调查,了解了地下水分布、水质及水资源状况。
四、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我深刻体会到地质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实际操作技能的必要性。
2. 野外观察与记录能力提升: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观察地质现象,记录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3. 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实习期间,我们小组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这使我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4. 对地质学的热爱更加坚定:通过实习,我对地质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坚定了今后从事地质工作的决心。
五、总结柳江地质实习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地质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我相信,这次实习经历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秦皇岛柳江盆地实习报告
秦皇岛柳江盆地实习报告山区。
河床组成主要为砾石,主要岩性为火山岩,其次为花岗闪长岩及花岗岩。
流域内植被覆盖达50%——60%,水土流失不严重,河床相对较稳定。
本区地处于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
植被特征是半干旱森林景观与干草原景观和半湿润夏绿林与森林草原景观的过渡带。
三、实习区域地质条件分析柳江盆地的地层发育演化情况:柳江盆地于晚古代发育,到中生代沉积了厚度较大的地层,这段时间内,由于缺失泥盆纪、志留纪的地层,所以在这里有很大的不整合面,而且有过明显的海陆变迁。
中生代构造变动是在古生代的褶皱基础上,二叠纪末期的时候,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动,形成柳江盆地的雏形,侏罗纪的时候,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古生界之上,产生地形上的差异——北高南低,下侏罗纪的时候,又发生一次构造变动,地层发生变形,改变了盆地的沉积中心,西翼出现沉积,西翼角度不整合于下伏之上。
新生代第四系以来,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全区遭剥蚀,所以山区河谷有明显的阶地发育,其后亦有海积和海蚀地貌。
其地层主要有:1.太古界。
2.上元古界青白口系。
3.下古生界寒武系(∈)。
4. 下古生界奥陶系(O)。
⑴.亮甲山组:以中、厚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灰岩是以方解石为主要组分的岩石,主要有竹叶状灰岩(由灰岩扁砾被钙质胶结而成的典型砾屑灰岩,其砾屑为扁圆或长椭圆形,垂直层面切开形似竹叶,故名)、豹皮状灰岩等,颜色为灰色带绿色,灰色致密棕褐层状、灰色薄层泥色条状、深灰色中到褐层状致密块状的。
白云岩是指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50%以上)的碳酸盐岩,一般为灰色细金状。
亮甲山组形成于浅海环境,厚度118米,与下伏冶里组、上覆马家沟组均为整合接触,化石丰富,有头足类、腹足类、腕足类、三叶虫、古杯类、介形虫类。
其中,头足类、房角石、古杯海绵是本组的标准化石。
⑵.冶里组(O1y)。
⑶.张夏组(∈2z)。
5.上古生界石炭系(C)。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秦皇岛石门寨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
总成绩:石门寨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报告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编写日期:前言……...………………………………………………………………………第一章实习工区地质概况……...……………………………………………第二章地层……...……………………………………………………………第三章岩石……...……………………………………………………………第四章地质构造……...………………………………………………………第五章地质作用…...…………………………………………………………第六章地质发展简史...………………………………………………………结束语……...…………………...……………………………………………….1.1实习时间2014.6.30~2014.7.101.2实习地点秦皇岛柳江煤矿实习基地1.3实习目的通过对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学习,巩固课堂上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掌握地质学家研究问题的实际方法,培养学生们灵活的思维,提高我们野外地质认知的技能。
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1.4实习任务系统地了解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习所必需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地质工作技能。
1、矿物和岩石(矿石)的基本鉴定;2、罗盘的使用方法和产状的测定;3、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现象的识别;4、河流阶地的识别;5、练习野外地质素描;6、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其描述;7、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
1.5实习路线安排7月1号鸡冠山;7月2号潮水峪;7月3号亮甲山—瓦家山;7月4号黑山窑;7月5号东部落;7月7号上庄坨;7月8号祖山;7月9号吴庄。
1.6实习队伍组成地质1301、1302班,资源1301、1302、1303、1304班,转专业1.7工作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观察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1.8工作量本次实习工作量共八条路线,每天上午去野外实习,并且有野外地质记录,下午和晚上整理当天所记录学习的地层和岩石的知识。
柳江盆地地质发展史-中国石油大学
版本一:从区域性地质背景来看,本区前中元古代处于地槽发展阶段。
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
特别是早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槽回返,产生了漫长而复杂的褶皱运动,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逐渐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变质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构成了华北地台结晶基底。
结束了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
之后在元古代末期,柳江地区进入了裂陷槽沉积阶段,沉积了诸如长龙山组石英砂岩。
本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再度成为古陆剥削区。
从古生代起,本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随后海侵扩大,有大量的碳酸岩盐沉积。
早奥陶世冶里期海进再度扩大,沉积环境逐渐变为正常浅海较深水环境,以大量的碳酸岩出现为特征。
早奥陶世末发生太康运动,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海水退出。
中石炭世早期,本区地壳又开始下降,海水侵入,本区处于滨海沼泽相沉积,形成一套富铝铁质碎屑沉积物。
地壳升降频繁,滨海沼泽中有大量植物繁衍,以厥类为主,海洋中则以珊瑚,腕足和双壳类动物最多;晚石炭世地壳略趋稳定,海水时进时退,但以陆相沼泽为主,气候适宜大量植物生长,死后形成巨厚堆积,形成本区含煤地层。
二叠纪本区以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想沉积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繁茂,气候转为干旱时形成一些红色碎屑岩沉积,这个时期也有海水侵入。
本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之后,曾发生过两次大的构造变动。
从晚震旦纪至二叠系末,柳江地区总体以相对稳定沉降为主,沉积了近3000m的沉积岩系,成为燕山期区域构造运动和火山作用双重控制而形成的柳江火山一构造盆地的基底岩系。
古生代末期,由于海西-印支运动的影响,基底岩系遭受南北向的挤压,形成近南北向展布的开阔型柳江向斜构造。
从三叠纪末到早侏罗世,受燕山运动的影响,柳江向斜再次遭受近东西向的挤压而进一步褶皱,并在其西翼形成纵向逆掩断裂带.同时,位于其向斜南缘和北缘的近东西向区域断裂带活化,从而形成北、西、南分别由断裂围限的箕形断块,断块沉陷形成断陷盆地.在断陷盆地中的柳江向斜近南北轴线方向的断裂破碎带,是本区早、中侏罗世火山喷发的通道,是由多个岩浆喷发中心构成的裂隙一中心式火山喷发带。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
秦皇岛柳江盆地位于中国河北省秦皇岛市区西南方向,是一个沉积盆地,沉积物主要
来源于华北早古生代山地和华北地台周围的平原。
该盆地由于处于华北地震带上,地震活
动频繁,因此地质建模十分重要。
首先,需要进行地质调查,了解盆地区域的地形地貌、岩石组成、构造特征等。
根据
地勘调查,柳江盆地由北部的双重拗陷带和南部的前陆坡地带组成,双重拗陷带以中石炭
统灰岩和石炭统页岩为主要构造单元,两次次生构造发育,对盆地构造演化有重要影响。
前陆坡地带主要由新元古界页岩、砂岩、灰岩和二迭系砂岩构成,构造单元以断层、褶皱
为主,北部断层、南部褶皱发育。
其次,通过地质地球化学分析,摸清盆地沉积物来源、沉积环境以及物源地性质等信息,可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建立岩石类型、厚度和空间分布的三维模型。
分析结果表明,盆
地石炭统沉积物主要由比较成熟的煤系泥岩、页岩、砂岩等构成,页岩主要发育于南部。
二叠系沉积物以灰岩、泥岩、砂岩、页岩为主,灰岩厚度较大,页岩分布广泛。
最后,对盆地构造演化进行研究,并建立相应的数字模型,以形成三维演化历史模拟。
通过数字模拟得到了盆地演化历程,包括构造演化、沉积演化和油气生成演化等内容。
盆
地的构造演化受到中生代地壳运动和特殊构造环境的影响,表现为地壳抬升、隆升和沉没
的过程,造成不断变换的沉积和变形环境。
总之,柳江盆地的地质建模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地球科学方法,以深入了解盆地的地质
特征、构造演化和沉积规律,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技术支持。
秦皇岛市石门寨镇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东北石油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市石门寨镇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学院:石油工程学院专业:石油工程班级:姓名:苟刊飞学号:2011年9月5号第一章前言一、实习时间2011年7月17日到2011年7月22日。
二、实习地点皇岛柳江盆地。
三、实习目的通过野外实习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习实践相结合起来,从而打好坚实的地质基础知识。
四、实习路线:亮甲山——石门寨西门——四方台——瓦家山鸽子窝——北戴河海滨柳江村小北山张岩子——东部落——潮水峪——砂锅店山羊寨——秋子峪——吴庄——大傍水——小傍水——上庄坨鸡冠山五、队伍组成及工作情况此次实习学队伍由戴春雷老师和油工10-3班全体同学组成,主要以戴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记录实践为主进行野外实习,每天的工作量平均为6~7小时。
第二章实习区概况一、地理位置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卢龙县和青龙县,总面积约为7812.4k m2。
市区长50km,宽6km,是一个狭长的带状海滨城市。
北依燕山,南临渤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击平原。
实习的重点地区——石门寨地区(习惯上称为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约28km处,秦皇岛、山海关及北戴河三区呈北东——南西向分布于渤海海滨,是地质认识实习的辅助工作区。
二、实习区的交通概况秦皇岛地处华北通向东北的咽喉要冲,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交通枢纽。
陆、海、空交通都极为方便。
京哈、京秦、大秦铁路横贯东西;其港口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不冻天然良港,是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由秦皇岛码头乘轮船,可直接抵达烟台、青岛、大连和上海等地;有通往国内外的航线,山海关机场与全国主要城市通航;高速公路、102国道、205国道等各级各类公路更是四通八达,乡、镇之间均可直通汽车。
柳江盆地地质研究报告
柳江盆地地质研究报告概述本报告对柳江盆地的地质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柳江盆地是一个重要的地质区域,具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研究价值。
本报告旨在提供关于该地区地质特征和地质历史的详细信息,以促进对该地区地质状况的进一步了解和研究。
地质特征柳江盆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沉积盆地。
该地区主要由被沉积物填充的洼地组成,地质构造相对简单。
柳江盆地的地形较为平缓,坡度较小。
该地区的岩石主要由古生代沉积岩和中新世火山岩组成。
沉积岩包括砂岩、页岩和灰岩,火山岩则以玄武岩为主要类型。
地质历史柳江盆地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在古生代时期,该地区经历了构造抬升和火山活动的影响,形成了沉积盆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运动逐渐平稳,沉积过程成为主导。
在中新世时期,柳江盆地经历了再次的火山活动。
这些火山岩通过喷发和流纹岩的形成对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质资源柳江盆地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其中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矿产等。
这些资源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柳江盆地是一个地质研究的重要区域,具有丰富的地质特征和资源。
通过对该地区地质情况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地质历史和资源分布,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请勿引用未经确认的内容)1. 张三,李四. 柳江盆地地质形态研究. 中国地质学报,2008.2. 王五,赵六. 柳江盆地岩石组成分析. 广西地质研究,2010.注:本报告基于公开已确认的地质数据编写,以上参考文献仅作为示范,实际引用应以准确且可靠的文献为准。
中国石油大学秦皇岛柳江盆地实习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秦皇岛柳江盆地实习报告秦皇岛石门寨综合地质实习报告第一章绪言这次我们的实习区域位于秦皇岛市及抚宁县、青龙县境内,是河北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
该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与辽宁接壤,西与唐山毗邻。
面积约为650平方公里。
区内外交通十分便利,大秦、京哈等铁路在秦皇岛设有国家三级站,实习区与市区有水泥公路、地方铁路相通,从实习区乘车经市区可到北戴河海滨、山海关和昌黎县黄金海岸等地。
实习基地坐落在柳江盆地,为一南北向延伸的低山——丘陵区。
实习区北、西、东三而被陡峻的山地环绕,为一盆状地形。
高山主要由上太古界混合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组成,低洼的丘陵和平原由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构成;而在地质构造上则形成一个比较宽缓的向斜,故名“柳江向斜”。
前者是地貌形态,后者为地质构造概念。
故又通称为“柳江向斜盆地”。
纵贯盆地南北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水系。
大石河自北东而来,经大刘庄流入本区,于山海关以南注入渤海。
实习区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00—1000mm左右。
实习区因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湿润温和,海滨地带夏季凉爽宜人,古为避暑胜地。
实习区农业,主要是北方干旱的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红薯等为主。
山区盛产水果和药材。
实习区工业非常发达,以采掘业为主,有煤、铝土矿、建筑石材以及水泥原料等。
实习区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
此次实习我们地质创新班在童亨茂老师带领下,全班分为5个小组,进行为期23天、共15条路线的野外地质实习,实习时间为8月1日至8月25日,包含13条实习路线和2条实测路线。
下面是我们的路线安排情况:路线1,实习区踏勘;路线2,张岩子—东部落Ar-Pt3地层观测;路线3,东部落—潮水峪寒武系地层观测;路线4,石门寨西门—瓦家山C-P地层、岩石路线;路线5,石门寨西门—瓦家山O-C-P地层剖面实测;路线6,亮甲山奥陶系地层剖面实测;路线7,黑山窑“柳江叠加褶皱”和T-J1地层观测路线;路线8,鸡冠山构造(含沉积构造)观测路线;路线9,吴庄褶皱—断层构造观测路线;路线10,义院口褶皱构造和火山岩观测路线;路线11,潮水峪—砂锅店断层、岩脉侵入期次、岩墙、岩溶作用观测路线;路线12,板厂峪火山岩类型、溶洞充填作用及古夷平面观测路线;路线13,山羊寨构造地貌观测路线;路线14,南戴河现代海洋作用观测路线;路线15,燕塞湖南—大石河大桥下—老龙头现代河流沉积作用和侵入岩观测路线。
柳江盆地形成演化的
01
柳江盆地位于中国辽宁省西部, 属于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东段 辽西台陷的北缘。
02
该盆地呈北北东向展布,长约 60km,宽约20km,总面积约为 1200平方公里。
地层特征
柳江盆地的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古生 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 ,中生界侏罗系,新生界第四系。
其中,古生界地层是柳江盆地的主体 ,占据了盆地的绝大部分面积,而中 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则分布在盆地的边 缘和局部地区。
柳江盆地的河流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 弯曲的河道形态,河谷宽窄相间,河 岸较为平缓。
河床与河岸
河床主要由砾石、砂和粘土等沉积物 组成,河岸则主要由砾石、砂和粘土 等沉积物构成的边滩和阶地。
土壤与植被分布
土壤类型
柳江盆地的土壤类型主要包括黄壤、红壤、石灰土和水稻土等。
植被分布
柳江盆地的植被分布受地形、气候和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植被类型包括常绿阔叶林、落叶阔 叶林、针叶林、灌丛和草地等。
PART 04
柳江盆地的现代地貌特征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地貌类型与分布
地貌类型
柳江盆地是一个典型的河谷盆地 ,包括河谷平原、丘陵、低山和 高山等地貌类型。
分布特征
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在柳江盆地的 中部和下游地区,丘陵、低山和 高山则分布在盆地的边缘和上游 地区。
河流地貌特征
河道形态
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地壳的升降和水平运动会 导致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如地壳抬升会导致河 流下切,形成深邃的峡谷和陡峭的山峰。
气候变化对盆地形成演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指地球上气候系统的变化,包括气温、降 水、风速等的变化,对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也有重要影
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版本一:
从区域性地质背景来看,本区前中元古代处于地槽发展阶段。
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
特别是早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槽回返,产生了漫长而复杂的褶皱运动,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逐渐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变质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构成了华北地台结晶基底。
结束了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
之后在元古代末期,柳江地区进入了裂陷槽沉积阶段,沉积了诸如长龙山组石英砂岩。
本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再度成为古陆剥削区。
从古生代起,本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随后海侵扩大,有大量的碳酸岩盐沉积。
早奥陶世冶里期海进再度扩大,沉积环境逐渐变为正常浅海较深水环境,以大量的碳酸岩出现为特征。
早奥陶世末发生太康运动,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海水退出。
中石炭世早期,本区地壳又开始下降,海水侵入,本区处于滨海沼泽相沉积,形成一套富铝铁质碎屑沉积物。
地壳升降频繁,滨海沼泽中有大量植物繁衍,以厥类为主,海洋中则以珊瑚,腕足和双壳类动物最多;晚石炭世地壳略趋稳定,海水时进时退,但以陆相沼泽为主,气候适宜大量植物生长,死后形成巨厚堆积,形成本区含煤地层。
二叠纪本区以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想沉积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繁茂,气候转为干旱时形成一些红色碎屑岩沉积,这个时期也有海水侵入。
本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之后,曾发生过两次大的构造变动。
从晚震旦纪至二叠系末,柳江地区总体以相对稳定沉降为主,沉积了近3000m的沉积岩系,成为燕山期区域构造运动和火山作用双重
控制而形成的柳江火山一构造盆地的基底岩系。
古生代末期,由于海西-印支运动的影响,基底岩系遭受南北向的挤压,形成近南北向展布的开阔型柳江向斜构造。
从三叠纪末到早侏罗世,受燕山运动的影响,柳江向斜再次遭受近东西向的挤压而进一步褶皱,并在其西翼形成纵向逆掩断裂带.同时,位于其向斜南缘和北缘的近东西向区域断裂带活化,从而形成北、西、南分别由断裂围限的箕形断块,断块沉陷形成断陷盆地.在断陷盆地中的柳江向斜近南北轴线方向的断裂破碎带,是本区早、中侏罗世火山喷发的通道,是由多个岩浆喷发中心构成的裂隙一中心式火山喷发带。
本区早、中侏罗世形成的火山岩系则分布于此裂隙一中心式火山喷发带中。
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使柳江向斜初具雏形,以岩浆活动和强烈的褶皱构造变形为主的燕山运动(侏罗纪—白垩纪)进一步奠定了柳江向斜的基础,至白垩纪末,大部分地区又处于剥蚀夷平环境。
新生代始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本区发生差异升降,形成了现今的柳江盆地地貌景观,至第四纪地质初期(1.8-1.6Ma.B.P.),柳江盆地地貌格局已初步定型。
版本二:
第一节地层发展简史
实习区属于华北克拉通的典型区域,在二十多亿年的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多次构造运动,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构造格局。
在发展进程中,经历过五台运动,吕梁运动,蓟县运动,海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以及喜马拉雅运动。
有几个阶段:太古代结晶基地形成阶段;新元古代裂陷槽发育阶段;古生代稳定地台盖层发育阶段;中生代燕山期挤压褶皱、断裂和岩浆作用阶段;以及新生代的差异隆升作用阶段。
一、太古代地层发展史
这一阶段地槽处于发展阶段,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后,地槽回返,产生复杂的褶皱运动,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绥中花岗片麻岩岩,构成结晶基底。
结晶基底形成后,该区长期处于隆升剥蚀状态。
二、元古代地层发展史
吕梁运动后,华北地台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初期地台边缘部位断裂活动仍比较强烈,断陷和隆起比较明显,地台北部出现了呈北东方向延伸的燕辽裂陷槽,开始沉积长城系、蓟县系和青白口系地层,由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
长城系、蓟县系和青白口系的下马岭组地层缺失。
晚元古代早期,华北地台由边缘凹陷整体下降,北部陆表海不断扩大,青白口时期该区已经成为陆表海的一部分,堆积了长龙山组滨海相碎屑岩和浅海相泥灰岩,之后又堆积了景儿峪组滨海相碎屑岩和浅海相泥灰岩,从而青白口系上龙山组和景儿峪组海相碎屑岩直接不整合在太古界地层之上。
该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再度成为古陆剥蚀区。
三、古生代地层发展史
古生代以升降运动为主,为稳定的克拉通沉积。
早寒武纪府君山组下部具有角砾状灰岩。
馒头期之前有沉积间断,馒头期海水较浅,处于滨海带潮上环境。
毛庄期形成紫红色粉砂岩。
中寒武世徐庄期和张夏期海侵扩大,形成广海沉积环境,海水搅动,形成鲕粒灰岩。
海中繁衍着大量的三叶虫和藻类。
晚寒武世有明显海退现象,崮山期处
于滨海氧化环境,沉积物暴露在水面之上,风暴浪冲击使未固结或半固结的碳酸岩沉积物破碎成砾屑使其再沉积、胶结;长山期以柱状藻岩为主,出现浅海相或冲刷相;凤山期再次出现台地较深水相和浅水冲刷相。
奥陶世冶里期海侵扩大,出现大量的碳酸岩。
亮甲山期为该区历史上最大的海侵时期,形成碳酸岩沉积。
由于气候温暖,降水量大,使已成岩的石灰岩被地下水溶蚀,形成许多溶洞。
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的地层的缺失为加里东运动的结果。
中石炭世早期,该区地壳又开始下降,海水侵入,处于滨海沼泽相沉积。
晚石炭世地壳略趋稳定,以陆相沼泽为主,气候适宜大量植物生长,死后形成该区含煤地层。
二叠纪该区以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相沉积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繁茂,此时期也有海水短暂侵入。
四、中生代地层发展史
该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之后,曾发生过两次构造变动。
在海西晚期经历了一次自西向东的挤压作用,产生了由长龙山组至石千峰组组成的柳江向斜。
向斜西陡东缓。
印支期,产生了柳江向斜。
之后侏罗系北票组河流相沙砾岩层呈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前中生界不同时代地层之上。
北票组沉积后,伴随有闪长玢岩侵入体侵入。
中晚侏罗世兰旗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北票组之上;孙家梁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兰旗组之上。
响山岩体沿断裂带侵入,使柳江向斜西翼倾角更陡,甚至出现了倒转。
并伴随有闪长玢岩侵入体侵入形成
岩墙岩脉等。
五、新生代地层发展史
新生代期间表现为显著的差异隆升,盆地四周强烈的隆升,盆地中部隆升相对较弱,正断层的普遍发育但模较小。
版本三:
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
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
柳江村位于石门寨西南4km处,由晚太古代绥中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构成高耸的盆地周边,以上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构成低洼的丘陵和平原状的盆形地貌,即柳江盆地;从地质构造角度看,是一个西翼陡东翼缓的比较宽缓的向斜构造,故又有人称其为“柳江向斜”。
柳江盆地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2km,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丛山所包围,仅南面向渤海开口。
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
盆地内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最高山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m,最低处为东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为70m左右。
盆地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为山高坡陡的地形,海拔多在200~300m之间,山峰多在400m以上;东部山区山峰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m。
在低山和丘陵之间,多发育有小盆地和河流,河流短小,河床全是砾石堆积,河床、河漫滩和阶地等河流地貌发育。
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石门寨地区位于秦皇岛市北二十八公里,行政上属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乡。
本区地处我国燕山山脉的东麓,渤海之滨,北、东、西三面为低山,地势陡峻,区内山峰(西部大平台)的最高海拔636。
2米,一般海拔低于500米。
属于中浅切割的低山丘陵区,该区地形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区内沟岭纵横,脊峰重叠,岭脊走向南北为主。
发源于青龙境内的大石河从北向南蜿蜒流经该区,成为区内
最大的一条河流,汤河从北向南流经该区的西南隅,为区内第二大河。
两河分别在山海关和秦皇岛注入渤海。
新生代以来,本区发生频繁的间歇性升降运动,总趋势为上升运动,从构造上看,这是一个构造剥蚀山丘陵区。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内外营力的长期塑造,形成了本区形态各异,规模不同,成因类型复杂多样的地貌特点。
中生代地台活化阶段(Mz)
本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之后,曾发生过两次构造变动。
大约在海西晚期本区经历了一次自西而东的挤压作用,产生了由龙山组至石千峰组组成的柳江向斜及南北向压性断裂和北东,北西两组扭性断裂。
北票组沉积以后,本区燕山运动第一期构造变形仍以塑性变形为主,产生了本区北西向构造,并伴随有闪长玢岩浅成侵入体侵入。
中晚侏罗世是华北地台极不平静的时期。
蓝旗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北票组之上;孙家梁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蓝旗组之上,频繁的构造运动伴随而来的是阵发式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位。
本区蓝旗组火山岩系受新华夏系北北东向构造控制。
西翼区南北向走向断裂被新华夏系压性或压扭性断裂迁就,利用,部分新生断裂切割了北票组。
燕山运动第四期是以断块运动为主,鸡冠山地堑应是这次断块运动的实例。
即本区晚东西向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