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镇海炼化的风风雨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指导教师:
案例题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镇海炼化的四十年风雨所在学院:
年级与专业:
组员姓名与学号:
目录
一、企业概况及背景 (1)
二、发展历程 (1)
(一)、艰难中起步(1975-1987) (1)
(二)、改革开放新契机(1987-1993) (1)
(三)、股份制改造促发展(上市)(1994-2006) (2)
(四)、退市后的机遇与挑战(2006-) (2)
三、发展中的“小插曲”——聚焦px事件 (2)
(一)事件还原 (3)
(二)、矛盾剖析 (3)
四、案例分析 (3)
五、总结 (4)
一、企业概况及背景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一直处于改革的前沿,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邓小平同志曾深情地说:“我很关注浙江的发展。浙江的发展势头是不错的。要珍惜这个好的发展机遇,保持好的发展势头。”
浙江人民牢记党中央的重托,抓住机遇,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道路,已成为我国体制机制最活、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发展最快、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炼化分公司前身为始建于1975年的浙江炼油厂。37年以来,镇海炼化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炼油厂成长为中国最大的炼化一体化企业。在《财富》杂志中文版公布的2004年度“中国上市公司100强”排行榜中,镇海炼化居第十三位。
可以说,镇海炼化的发展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实践的具体存在过程,聚焦镇海炼化的成长,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的兴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发展历程
(一)、艰难中起步(1975-1987)
1975年5月23日最早一批的炼化人为镇海炼化打下了第一根桩,这也成为了炼化人的建厂纪念日。
在那个年代,人们只能用自己的双手,用扁担,用最为原始的工具,在最为荒凉的土地上建设这个还在摇篮之中的炼油厂。虽然,在这一时期,在经济体制以及生产力水平的双重制约之下,炼油厂的发展显得困难重重,但是这些敢为全国先的炼化人,在缺乏原油原料的情况下,艰难完成了炼油一期工程。此时的“浙江炼油厂”炼油设计加工能力只有250万吨/年。虽然这些数字在目前看来不值一提,但是就当是而言已经是突破极限的数字了。
(二)、改革开放新契机(1987-1993)
对于很多企业而言,改革开放像一缕春风让人们看到了腾飞的希望。而镇海炼化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最先受到了改革开放之风的沐浴。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体制还未完全改变,但逐渐松绑的经济政策让企业的发展方向更加灵活多变,改革的新想法开始炼化人心中酝酿。80年代后期,镇海炼化拓展了国外原油来料加工业务,初步解决了原油资源短缺这一“瓶颈”问题。1992年,公司开展自营加工进口原油,获得了国务院批准,跻身全国首批拥有外贸自主权的石化企业。1993年,又充分利用外贸自主权,开展了进料加工复出口业务,解决了炼油“吃不饱”的问题,也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做出了基本保障。
(三)、股份制改造促发展(上市)(1994-2006)
1994年,镇海炼化在香港上市。仅仅两年之后,公司的国有总资产就由上市前的15.52亿元增加到1996年底的39.75亿元,而在2004年底,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156.7亿元,相比于上市前增加了九倍。1996年底镇海炼化发行的2亿美元可转换债券在香港和伦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继1996年10月中英签署谅解备忘录后第一家在英国上市的中国企业。
对于镇海炼化而言股份制改造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盘活了存量,筹到企业继续的发展资金,更在于使企业的脱胎换骨,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运营机制。
(四)、退市后的机遇与挑战(2006-)
2006年3月17日,镇海炼化停止在香港联交所买卖,成为拥有获得注销价资格的股东,镇海炼化的股东名册于3月23日关闭。
2008年注定是炼化企业的寒冬,国际原油价格跌宕起伏,石化产品市场急剧变化,几乎每个炼化企业都陷入了企业“越炼越亏”的窘境。面对石化产品市场的动荡,镇海炼化不仅没有主动减产,反而加快了百万吨乙烯工程的建设步伐。而就在这样一个全国石化企业普遍亏损的大环境下,镇海炼化实现了营业收入943亿元,创历史新高的奇迹。
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石化企业面临着更加重大的挑战,也只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把握自己的方向才能实现“世界级炼化一体化标志性企业”的目标。
三、发展中的“小插曲”——聚焦px事件
企业自身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与外部环境的冲突,镇海炼化自然也逃脱不了这一定律。“px事件”可以说是近年来最为重大的“发展—环境”冲突之一。(一)事件还原
1.背景:
镇海炼化连同LG甬兴(韩国)等众多化工企业均位于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以来,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曾经发生多次环境污染事件。
2.事件始末
2012年10月初开始,陆续有村民就该项目落户后的相关环保及村庄搬迁问题到镇海区政府信访。
22日,宁波镇海湾塘等村数百名村民到区政府集体上访,并围堵了城区一交通路口,造成群体性事件。
26日,公安机关采取措施驱散了聚集人员,并当场扣留51人
27日有超过一千人聚集,反对镇海炼化在镇海区扩建化工厂。
28日傍晚,官方发布消息:“宁波市经与项目投资方研究决定:(1)坚决不上PX项目;(2)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停止推进,再作科学论证。”
(二)、矛盾剖析
中国作为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 PX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需求不断增长。同时PX生产需要水作为原料,项目多依水而建,而这些地方往往都是人口稠密的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如何在市场与民生,利益与责任之间取得平衡,是石化企业负责人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公众在经济决策中的缺位是造成这般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环保部原总工程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杨朝飞指出,应当建立环境问题的公众参与机制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同时,计划中的镇海炼化一体化农居搬迁地在城区五里牌村附近,对附近村民来说,搬迁有几大利好,既可以搬离污染之地,还可能通过搬迁获利。
四、案例分析
起步阶段的镇海炼化举步维艰,“摸着石头过河”可以说是对这一阶段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