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15: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练习题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24:2.1.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练习题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 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因为()A. 晴天,地面辐射增强B. 晴天,大气逆辐射增强C. 晴天,地面辐射减弱D. 晴天,大气逆辐射减弱2. 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③云层厚而且夜晚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A. ①②③B. ④⑤⑥C. ②⑤⑥D. ①⑤⑥3. 谚语“十雾九晴”(深秋、冬季和初春),指大雾多发生在晴天,原因是()A. 晴天时水汽多B. 晴天时大气运动缓慢C. 晴天时尘埃多D. 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弱4. 关于大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②大气受热上升后地面可形成高气压③大气运动只表现为水平运动④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F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5.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 太阳辐射B. 地区间的冷热不均C.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D. 地转偏向力6. 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因为()A. 空气中的水汽多B. 太阳辐射弱C. 地面辐射弱D. 大气逆辐射弱7. 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 平流层中的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B.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C. 对流层中的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D.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8. 通常冬季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其原因是()A. 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增强B. 大气吸收作用增强C. 大气反射作用增强D. 大气散射作用增强9. 读图(图中所示等压面为近地面等压面),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风向:风从_____________吹向______________。
(2)从季节上看,这种风一般在______________季出现。
10.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1《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一、选择题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B.大气的反射作用——DC.大气的吸收作用——B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3.同一经纬度“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 )A.气压低B.空气稀薄C.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D.来自地面的辐射少4.下列地理现象和形成原因,按其内在联系叙述正确的是( )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大气的反射作用B.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大气逆辐射作用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大气的散射作用D.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空气中的水汽多5.下图中A、B、C、D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2019年1月23日,湖南拉响2019年首个大雾预警,针对张家界、长沙、常德等地持续2~3小时的大雾天气,湖南省气象局及时发布了大雾黄色预警。
据此完成6~7题。
6.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原因是(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天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7.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热力环流课时作业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评价作业(六)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热力环流(一)基础巩固下图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数码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①B.大气的反射作用——④C.大气的吸收作用——②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③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关系判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
第2题,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答案:1.B 2.D3.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原因是青藏高原的 ( )①地势高,离太阳近②太阳高度角小得多③云层厚,而且夜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A.①②④⑤⑥B.③④⑤⑥C.④⑤⑥D.①④⑤⑥解析: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则两地的太阳高度角相当;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使白天气温较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使地面损失热量多,故气温日较差大。
答案:C4.下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a>b>c>dB.气压:d>a>b>c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解析: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那么根据气流的运动方向可判断温度:b>a>c>d;气压:a>b>c>d;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答案:C5.下图为城市风原理逻辑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热力环流的某个环节,数码为具体内容,下列组合最恰当的是 ( )①城区和郊区地面冷热不均②空气垂直运动③高空、近地面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④空气水平运动A.甲①,乙④,丙③,丁②B.甲①,乙②,丙③,丁④C.甲③,乙②,丙①,丁④D.甲②,乙③,丙①,丁④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2章第1节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练习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7.B
9.(1)画图如下所示: 大气上升或下降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6.若甲为海洋,乙位于陆地,此时海洋形成高气压,垂直方向气流下沉,说明海洋温度较低,陆地形成低压,气温较高,说明是白天,CD错误;此时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吹海风,说明是白天,A正确。根据海陆风原理,夜晚吹陆风,白天吹海风,B错。
【点睛】
常见等压面的判读:
(1)判读等压面的凸凹
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凸高凹低”。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A.为白天,吹海风B.为白天,吹陆风
C.为夜晚,吹海风D.为夜晚,吹陆风读下图—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7.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8.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箭头是( )
A.①B.②
C.③D.④
参考答案
1.B
【详解】
近地面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大气辐射或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B正确,ACD错,故选B。
【点睛】2.C
【解析】海陆分布、植被覆盖状况、土壤含水量等下垫面均会影响地面对太阳辐射能量的吸收,从而影响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地面向外释放热量的形式,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强;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向外释放能量的形式,空气温度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2: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练习题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基础过关』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A.①B.②C.③D.④2.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A.①B.②C.③D.④3.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主要起作用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1.B 2.D 3.C解析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判断出①表示太阳辐射“暖”地面;②表示地面辐射“暖”大气;③表示大气以逆辐射形式“还”大地;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白天多云时,云层的反射作用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多云的夜晚,会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减少地面损失的热量,使温度不至于太低。
下列左图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示意图,右图为太阳辐射略图。
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一刻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读数与瓶外的相比()A.变大B.变小C.相同D.变化不定5.右图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A.①B.②C.③D.④6.右图中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A.①B.②C.③D.④答案 4.A 5.D 6.C解析透明玻璃瓶起到保温作用,温度会升高;全球变暖说明大气逆辐射加强;大气的热量来源于地面辐射,图中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削弱作用,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
在下图中,甲图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乙图表示的是“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运动图”。
读图回答7~8题。
7.有关甲图描述正确的是()A.曲线①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B.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C.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所致D.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所致8.由甲图推断,乙图中海风出现时间约为()A.18时~次日7时B.8时~当日16时C.16时~次日8时D.6时~次日18时答案7.B8.B解析第7题,由于海洋比热容大,增温慢,降温也慢,故海洋的气温日变化幅度小。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2章第1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练习(解析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2章第1节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练习题下图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图中表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码依次是( )A. ①②③④B. ③④②①C. ④③②①D. ②③④①2. 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青藏高原( )①离太阳近②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小③云层厚且夜晚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夜晚大气逆辐射弱A. ①④B. ④⑤C. ②③D. ②⑤3. 大气受热过程,按热量传递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B.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C.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吸收D. 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大气辐射→太阳辐射【答案】1. C 2. B 3. A【解析】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1题详解】太阳辐射穿过地球大气时,少量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长波辐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近地面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并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外传递热量,其中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C正确。
【2题详解】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大体相同,因此太阳高度大体相同。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杂质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故气温日较差大;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大气中水汽、杂质多且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故气温日较差较小。
B正确。
【3题详解】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故A项正确。
A正确。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其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较为广泛,例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25:2.1.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练习题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 霜冻往往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因为此时()A. 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B.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强C.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D. 大气的保温作用强2. 2017年“十一”长假期间,李丽同学随父母来海滨旅游。
当她面朝大海,长发在海风吹拂下向后飘起时,切实感受到惬意舒畅的心情。
结合“北半球海滨地区海陆环流图(甲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乙图)”,如果李丽头发向后飘起仅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可能发生在乙图中的哪个时间段()A. 16时至次日8时B. 8时至16时C. 18时至次日6时D. 6时至18时3. 月球昼夜温差大于地球,主要原因是()A. 月球公转周期小B. 月球体积小C. 月球上没有大气D. 月球上没有太阳辐射4. 正确表示太阳、大气、地面三者之间热量传递过程的是()A. 太阳﹣地面﹣大气B. 太阳﹣大气﹣地面C. 地面﹣大气﹣太阳D. 大气﹣太阳﹣地面5. 夏天使,城市比农村更加酷热,原因是()A. 集聚效应B. 阳伞效应C. 热岛效应D. 雨岛效应6. 在晴朗的冬夜,农民用熏烟的方法防止霜冻、是因为()A. 烟雾能将地面辐射反射回地面B. 烟雾能将地面辐射散射回地面C. 烟雾能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D. 烟雾能使地面和近地面大气加热增温读下图,完成下题。
7. 关于a、b两地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 气压a地低于b地B. 气温a地低于b地C. a地空气受热下降D. b地空气冷却下降8. 甲处有大面积绿地,绿地对空气的作用是()A. 净化、增温B. 净化、增湿C. 增温、增湿D. 增温、减湿9. 在江阴,夏季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大气的吸收强烈B. 云层的反射强烈C. 大气的散射强烈D. 地面反射强烈10. 该图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叙述正确的是()A. 甲地气温高于乙地B. 丁地气压高于甲地C. 乙地气压高于丙地D. 空气的运动顺序:先是①和③,再是②和④如下图是“某地气温随高度和时间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题。
高一地理中图必修1课后作业:2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 含解析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课后作业提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
读“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完成第1题。
1.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解析:本题考查大气保温作用即温室效应原理。
温室效应增强,即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答案:B(2013·北京文综,5)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2题。
2.大气中()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解析: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大气吸收太阳紫外线的能力下降;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下降,会使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增多,会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会使地面吸收减少;出现雾霾,会导致大气逆辐射在夜间增加。
答案:B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
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
完成第3题。
3.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解析:拉萨位于拉萨河谷地,7月受到山谷风环流的影响明显。
白天,气流沿山坡上升,谷地处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水汽冷却凝结,C项正确,D项错误;夜晚,气流沿山坡下沉,谷地处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冷却凝结成雨,A、B两项错误。
答案:C4.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
高中地理 2.1.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课时提升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2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2014·鹤岗高一检测)2013年10月22日、23日,鹤岗市经历了严重的雾霾天气。
大气能见度很低,对鹤岗市交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回答1、2题。
1.雾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A.雾霾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B.雾霾削弱了地面辐射C.雾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D.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2.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解析】1选C,2选D。
第1题,雾霾天气时大气中云雾增多,增加了大气的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
第2题,大雾形成需要有水汽、污染物、凝结核。
初冬时节,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温度高,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温度低,故昼夜温差大,晚上地面热量散失快,凌晨时水汽易凝结成雾,而且该季节沙尘天气多发,增加了大气污染物与凝结核。
由于以上原因,使深秋初冬时节成为大雾多发期。
【方法技巧】简图法记忆大气的受热过程(2014·沈阳高一检测)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字母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A.AB.BC.CD.D4.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A.AB.BC.CD.D【解析】3选D,4选C。
第3题,A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B是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是地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D是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
第4题,结合上题的分析,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它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5.(2013·烟台高一检测)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错误的是()A.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B.热力环流是由冷热不均引起的C.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D.无论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解析】选D。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26: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练习题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2017·河北邯郸期末)读下列图表,回答1~2题。
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北京晴转多云,最低气温出现在午夜B.上海中雨,应防范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C.哈尔滨有雾,大气能见度低,需注意行车安全D.西宁晴,外出应做好防晒、防中暑准备2.该日上海与北京最高气温不同,图中能正确解释其根本原因的序号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1.C 2.B解析第1题,一日内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不可能出现滑坡、泥石流灾害。
西宁位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白天外出应防紫外线伤害,该日西宁最高气温为22°C,不会出现中暑情况。
第2题,该日北京最高气温高于上海,是因上海出现阴雨天气,太阳辐射被削弱。
下图为“吉林省东部山区P村庄某时刻等压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2018年1月中上旬某日,人们在清晨发现整个村庄弥漫着浓密的烟尘。
下列关于这种现象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冬季燃煤取暖释放的烟尘较多B.村民做早饭释放大量烟尘C.谷地地形易形成逆温现象,烟尘不易扩散D.此时盛行山风,山坡易形成地形雨,多云雾4.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夜晚②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白天③此时吹山风④此时吹谷风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3.C 4.D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整个村庄弥漫着浓密的烟尘,表示空气流通不畅,原因是受地形的影响出现了逆温现象。
第4题,在山谷地形中,白天谷地的气压高于山坡上的气压,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
下图为在我国东北地区某蔬菜大棚里所拍摄的照片。
据图回答5~6题。
5.冬春季节,菜农常在大棚内墙上悬挂光亮镜面膜,对其悬挂位置及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南墙,提高棚内气温B.北墙,增加棚内光照C.南墙,增加棚内光照D.北墙,提高棚内湿度6.在夏季,菜农有时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这样做的目的是()A.增加大气逆辐射,降低棚内气温B.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气温过低C.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D.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答案 5.B 6.C解析第5题,冬春季节,太阳光照条件差,正午阳光照射北墙,在北墙悬挂光亮镜面膜,可通过反射阳光增加棚内光照,促进光合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29:2.1.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练习题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基础巩固]下图为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一次强烈的火山喷发可能导致图中( )A.b增强B.d增强C.e增强D.c增强2.图中b的最大值不在赤道,而在北回归线附近是因为( )A.赤道地区的阴雨天气比北回归线附近多B.赤道上b经过的大气路程比北回归线附近长C.赤道正午太阳高度比北回归线附近小D.赤道上的白昼时间比北回归线附近长下表为我国2016年10月四城市的实测气温数据及该日天气状况,读表回答3~4题。
A.太阳辐射弱B.大气削弱作用强C.大气保温作用弱D.大气反射作用弱4.该日北京比海口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大,主要原因是北京地区( )A.纬度高B.白昼短C.大气吸收能力强D.天气晴朗下图为某种常见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气压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6.图中气温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7.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8.读高空等压面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画出近地面的等压面分布情况。
(2)用箭头表示出热力环流情况。
(3)图中A、D两地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气流下沉的是________。
(4)图中A、B、C、D四地的气压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下图中,①②两地纬度相同,海陆位置相近,各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形式。
读图完成1~2题。
1.如果②地云量增多,则A2与D2的变化表现为( )A.两者均增大B.两者均减小C.前者减小,后者增大D.前者增大,后者减小2.比较①②两地热力状况,可知( )A.A1>A2B.B1>B2C.C1<C2D.D1>D2下图为吉林省东部山区P村庄某时刻等压面示意图。
人教版2019年高中地理必修一《2.1.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同步作业与测评解析卷
人教版2019年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作业与测评《2.1.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对应学生用书P17考点题号大气受热过程1、2、3、4、5、12热力环流与等压面6、7、8、9、10、11、1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a、b、c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D.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答案D解析据图可知,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箭头从地面指向大气),c表示大气逆辐射(箭头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
2.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A.a B.b C.c D.d答案B解析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3.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A.大气吸收a辐射少B.大气吸收b辐射少C.大气吸收c辐射少D.大气吸收d辐射少答案B解析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大。
但由于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辐射散失多,大气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少,温度较低。
近年来,山东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
右图为“山东某蔬菜基地塑料大棚生产示意图”。
根据右图和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A.光照太强B.热量不足C.日温差较小D.年温差较小答案C解析塑料大棚使得晚上大棚内的温度不会太低,气温日较差相对较小,而晚上温度高,蔬菜的呼吸作用比较强,消耗的能量比较多,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5.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A.增强地面辐射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C.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D.增强地面保温答案C解析在大棚内洒水,增加空气湿度,有利于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读北半球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完成6~7题。
高中地理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名师精编每课一练(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图2-1-1),完成1—3题。
图2-1-11.图示箭头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A.①B.②C.③D.④2.地面辐射()A.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逆辐射B.大部分被大气吸收C.随温室效应强度的增大而增强D.属于短波辐射3.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A.①B.②C.③D.④(2013年广州调研)读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图2-1-2),据此回答4—5题。
图2-1-24.气压大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D>C>A>B B.A>B>D>CC.C>D>A>B D.C>D>B>A5.图中A、B、C、D四点的空气运动方向,正确的是()A.A→C B.A→BC.C→D D.D→B6.(2012年广州统考)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
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7.(2014年清远期末)下列图示的四种情况,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 BC D8.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的基础,某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请结合实验报告,环流。
(1)在图2-1-3中用线条和箭头画出该实验中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
图2-1-3由此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热量差→空气________________→同一水平面上的________→大气________→热力环流。
(2)若图2-1-4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则用实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的变化。
图2-1-4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低压处等压面__________弯曲,高压处等压面________弯曲。
(2)图2-1-4中纸屑点燃后一段时间,A 、B 、C 、D 四处中,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时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2016·浙江高一期中)特朗勃墙是一种依靠墙体独特的构造设计,无机械动力、无传统能源消耗、仅依靠被动式收集太阳能为建筑供暖的集热墙体,其冬季白天工作原理如下图。
回答1~2题。
1.图示特朗勃墙向室内供暖的工作原理属于()
A.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B.地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C.特朗勃墙的逆辐射原理
D.空气隔层的温室效应
2.根据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集热墙可能为白色
B.乙气流为上升气流
C.甲气流为暖气流,流出空气隔层
D.丙气流为暖气流,流进空气隔层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表示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是()
A.①B.②C.③D.④
4.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
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
(2016·浙江高一期中)温室大棚是目前进行蔬菜反季节种植的主要技术手段。
菜农们有时会设法增加棚内二氧化碳浓度。
回答5~6题。
5.若温室大棚中CO2增加,可提高蔬菜生长速度,原因是()
A.CO2能防止病虫害发生
B.CO2的保温作用可提高夜间温度
C.CO2可提高土壤的肥力
D.CO2是蔬菜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6.在夏季,菜农有时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其目的是()
A.增加大气逆辐射,降低棚内温度
B.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D.增加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2016·济南统考)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
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
据图完成7~8题。
7.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A.①处为陆风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
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D.④处更易形成降水
8.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
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
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
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
“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大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
读图,完成9~10题。
9.“冷岛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受控大气环流的差异
B.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
C.阳光照射强弱的差异
D.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不同
10.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冷岛效应”最显著的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2016·长春外国语学校期中考试)下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
据此回答11~12题。
11.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乙>甲>丁>丙
C.甲>乙>丁>丙D.乙>甲>丙>丁
12.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A.甲→乙→丁→丙→甲
B.丁→丙→甲→乙→丁
C.乙→甲→丙→丁
D.乙→甲→丙→丁→乙
13.当地时间2017年1月6日,哥斯达黎加的图里亚尔瓦火山喷发,火山灰形成巨大的“蘑菇云”进入大气层,形成火山灰云。
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火山喷发形成的“蘑菇云”,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该作用对应图中箭头________和________。
(2)“蘑菇云”增强了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该作用对应图中箭头________。
(3)从理论上讲,“蘑菇云”会使当地白天地面温度不至于________,晚上温度不至于________,昼夜温差会变________。
14.读“华北地区某城市11月13日20时的气温(单位:℃)实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了城市所具有的________效应。
在这种效应的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晚城郊之间风向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此图所示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释放大量热量
B.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
C.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
D.城市上空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3)一般而言,城区的降水几率________(大于或小于)郊区,主要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下图画出城区和郊区近地面的等压面及等温面示意图。
答案精析
1.D 2.C[第1题,读图可知,特朗勃墙吸收了太阳辐射而增温,而不是地面辐射,A错。
墙体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由于玻璃和空气隔层对集热墙散发的热量起到阻断作用,体现了保温作用原理,B、C错,D对。
第2题,读图可知,由于空气隔层与集热墙内冷热不同,在空气隔层和内室之间形成热力环流,为了更好地吸收太阳辐射热量,热力集热墙可能为黑色,A错。
乙气流相对气温较低,为下沉气流,B错。
甲气流为暖气流,流出空气隔层,流进房间内部,C对。
丙气流为冷气流,流进空气隔层,D错。
]
3.B 4.B[第3题,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知识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即图中的②。
第4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来自地面的地面辐射吸收很少,因此,气温低。
]
5.B 6.C[第5题,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损失的热量返还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故选B。
第6题,夏季太阳辐射强烈,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可削弱太阳辐射,避免大棚内温度过高,减少作物水分蒸腾,故选C。
]
7.D8.C[第7题,由示意图的风向标可判断①处气流由湖泊吹向陆地,为湖风;白天陆地比湖泊增温快,④处陆地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②处湖泊气流下沉,③处比①处风力大。
第8题,白天,湖陆风由湖泊吹向城市;夜晚,湖陆风由城市吹向湖泊,可减小城市昼夜温差,增加城市湿度。
]
9.B10.D[第9题,根据材料,“冷岛效应”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绿洲与沙漠温度不同是因为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所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B对。
第10题,读图,图中甲、乙、丙三地的绿洲面积小,“冷岛效应”不明显,A、B、C错。
丁地位于图示西部地区,绿洲面积大,“冷岛效应”最显著,D对。
]
11.C12.D[第11题,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根据气温垂直分布规律可知五地气温是a>b>c>d>e,由此可知乙地气温高、气压低,甲地气温低、气压高,结合热力环流原理可知四地气压值大小为甲>乙>丁>丙。
第12题,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乙地为高压,甲地为低压,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四地气流运动方向为乙→甲→丙→丁→乙。
]
13.(1)①②(2)③(3)过高过低小
解析第(1)题,读图判断①表示大气反射作用,②表示吸收作用,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地面辐射。
“蘑菇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反射作用和吸收作用,即①和②。
第(2)题,由上题分析知,表示大气逆辐射的箭头为③。
第(3)题,理论上,“蘑菇云”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反射和吸收作用,使地面温度不至于过高,夜晚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使晚上气温不至于过低,当地昼夜温差会变小。
14.(1)热岛由郊区吹向市区(2)A(3)大于城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强烈;城区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
(4)略。
解析第(1)题,城区气温高,而郊区气温低,反映了城市具有的热岛效应。
第(2)题,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释放大量的热量。
第(3)题,由于城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强烈及烟尘多,导致城区降水几率大于郊区。
第(4)题,近地面,城区等压面向近地面弯曲,等温面向高空凸出,郊区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