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孙丑》摘录
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
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易于留传,是浓缩的精华。
你知道什么样的名言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1(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公孙丑上)【翻译】(公孙丑问:)“大胆请问,先生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擅长于研究别人的言辞,并擅长于培养自己的浩然气。
”公孙丑问“大胆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说清楚。
它作为一种气,是极为伟大极为刚强的,如果用正确的方法去培养而不是去伤害它,那么它将充满于天地宇宙之间。
同时,它作为一种气,需要和正义、道理相配合;否则的话,它就没有力量。
(孟子曰:)“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离娄上)【翻译】(孟子说:)“孔子说‘治国方法有两种,就是仁政和暴政罢了。
’过分他的人民,那自己也会身死国亡,不太厉害也会造成危险使国家削弱。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离娄下)【翻译】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如果把臣子看得如同自己的手足,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如果把臣子看得如同狗和马,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普通百姓;君主如果把臣子看得如同碎泥小草,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敌寇仇人。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离娄下)【翻译】(孟子说:)“君主讲求仁爱,人民没有不仁爱的;君主讲求道义,人民没有不道义的。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离娄下)【翻译】(孟子说:)“不合礼仪的礼,不合道义的义,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不肯做的。
《公孙丑章句下-第一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一节关于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第一节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第一节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齐心协力。
譬如有座内城方圆三里、外城方圆七里的城邑,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守城的武器装备不是不锐利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是军民们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险要的山河就可以保住,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地武器装备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会得到很多援助,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援助就很少。
援助的人少到极点,连亲人也会叛离;援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天下人都会顺从他。
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人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
中国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精选佳句100句。字字珠玑、句句经典
中国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精选佳句100句。
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孟子雕像《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3.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七节》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二节》5.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三节》6.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三节》7.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节》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节》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二节》11.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
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七节》1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一节》13.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四十四节》1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八节》15.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六节》16.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名人名言100句_出自孟子的经典语录_经典名言
孟子名人名言100句_出自孟子的经典语录有亚圣之称,他说狗的一些名言都很有,很值得我们去慢慢感悟。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孟子,欢迎大家阅读。
孟子名人名言【经典篇】1.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2.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孟子·公孙丑上》3.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孟子》4.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5.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6.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7. 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孟子·滕文公下》8. 永言孝思,思孝惟则。
9.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孟子·梁惠王下》10. 不违农,谷不可胜食也。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名人名言【精选篇】1. 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孟子·离娄上》2.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3. 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孟子·尽心上》4. 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孟子·告子上》5. 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孟子》6.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孟子·尽心下》7.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8.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9.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孟子·尽心上》10.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滕文公下》11.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孟子·梁惠王下》12. 保民而王,莫之能于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13.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14.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粱惠王下》15.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孟子·离娄上》16. 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17.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18.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孟子·腺文公上》19. 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
《孟子》名句名言摘要
《孟子》名句名言摘要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3.人之忌,在好为人师。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三节》4.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七节》5.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四节》6.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7.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三节》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二节》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节》10.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节》1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节》12.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1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八节》1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八节》1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一节》16.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1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18.人不可以无耻。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公孙丑上·第一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上·第二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注释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注释《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注释如下:1.第一章:1.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2.注释:1.公孙丑:公孙,姓;丑,名;孟子学生。
2.当路:当道,意为执掌政权。
3.许:兴。
4.曾西:曾申,字子西,曾参之子。
5.子路:即仲由,孔子弟子。
6.蹴然:吃惊的样子。
7.先子:已逝去的长辈,指曾参。
8.艴然:恼怒的样子。
9.由:同“犹”。
10.洽:周遍。
孟子中的公孙丑下原文与解析
孟子中的公孙丑下原文与解析孟子中的公孙丑是指《孟子·公孙丑下》这篇文章。
下面我将为你呈现该篇原文,并对其进行解析。
孟子中的公孙丑下原文:孟子见公孙丑,曰:“苟子之不欲,虽赐之不受也;子之欲之,亦吾所欲也。
嘻!牛何足贵乎?曰:‘幸而不见其大也。
’人皆有不见其大也者。
夫物无非彼,无非是,则物无足以为贵也。
故士有志于道,而贫与不贫夫,皆富而无贵也。
若夫子者,达道而不贫,可谓大贵与?”解析:此篇文章以孟子见公孙丑的对话为主,通过讨论“贵”的概念来引发对道德与财富之间关系的思考。
孟子开篇说:“若子之不欲,虽赐之不受也;子之欲之,亦吾所欲也。
”这句话表明了孟子对公孙丑的态度,他并不强迫公孙丑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希望能与公孙丑达成共识。
接下来,孟子提出了一个问题:“牛何足贵乎?”这是对公孙丑的一种反问,引导对方思考贵的概念。
公孙丑回答称:“幸而不见其大也。
”他认为人们都有看不到事物真实本质的时候,所以无法判断事物的价值。
接着,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夫物无非彼,无非是,则物无足以为贵也。
”这句话强调了物质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而是通过人们的观念和评价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他举例说明,无论一个人是贫穷还是富有,只要他们志向高远、追求道德与真理,就已经拥有了真正的财富,而财富本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贵重。
最后,孟子以自己达到道德境界而不为贫困所困的例子,询问公孙丑是否认为这是真正的贵重。
通过这篇文章,孟子表达了自己对财富和贵重的理解。
他认为,真正的贵重是建立在道德追求的基础上,而物质财富只是一种外在的补充。
这种观点对于人们思考财富与道德的关系,以及追求真正的贵重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以上就是《孟子·公孙丑下》这篇文章的原文与简要解析。
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孟子的思想观点,同时引发了对财富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
《孟子·公孙丑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孟子·公孙丑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4·1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③,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④,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⑤,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⑥;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郭:外城。
②环:包围。
③兵:兵器。
革:铠甲。
④委:放弃。
⑤域:界限,限制。
⑥畔:同“叛”。
4·2 孟子将朝王①。
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②,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③,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④?”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⑤。
”明曰,出吊于东郭氏。
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曰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⑥:“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⑦,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⑧,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⑨。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 是何言也! 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
《礼》曰:‘父召,无诺⑩。
’‘君命召,不俟驾(11)。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12)。
”曰:“岂谓是与? 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
吾何慊乎哉(13)?’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 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14),德一。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孟子的远大胸怀的名言警句
孟子的远大胸怀的名言警句1. 孟子的名言警句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2. 孟子的名言名句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孟子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弃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孟子》名言名句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悲悯之心的名人名言孟子
悲悯之心的名人名言孟子1.孟子的名言名句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孟子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弃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孟子》名言名句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古籍《孟子》中经典名句
古籍《孟子》中经典名句《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
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3.人之忌,在好为人师。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三节》4.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七节》5.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四节》6.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7.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节》8.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三节》9.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八节》10.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节》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二节》1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1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节》14.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15.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公孙丑章句上(四)—《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公孙丑章句上(四)—《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原文: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①,及是时,明其政刑。
虽大国,必畏之矣。
《诗》云②:“迨③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④,绸缪牖户⑤。
今此下民③,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⑦,是自求祸也。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诗》云⑧:“永言配命民自求多福。
”《太甲》⑩曰:“天作孽,犹可违⑪;自作孽,不可活⑫。
”此之谓也。
”注释:①闲暇:指国家安定无内忧外患。
②《诗》云:引自《诗经•邪风•鸱鸦》。
③迨(dai):趁着。
④彻:剥取。
桑土(du):桑树根;土同“杜”,东齐方言说“根”为“杜”。
⑤绸缪(mou):缠结。
牖(you):窗子;户:门。
⑥下民:民义同“人”。
这里的诗句是以鸱鸦(一种形似黄雀而身体较小的鸟)的口吻,其巢在上,所以称人为“下民”。
⑦般(pan):乐。
怠:怠情。
敖:同“邀”,指出游。
⑧《诗》云:引自《涛经•大邪•文王》。
⑨永:长久;言:语助同,大义。
配:合。
命:天命。
⑩《太甲》《尚书》中的一篇。
⑪违:避。
⑫活:“逭”(huan)的借字,“逃”的意思。
译文:孟子说:“仁就光荣,不仁就耻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
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
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
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
《诗经》说:“趁着天晴没阴雨,剥些桑树根上皮,补好窗子和门户。
现在你们下面人,有谁还敢欺侮我?”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很懂得道理呀!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谁还敢欺侮他呢?”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这个时候享乐腐化,这是自己寻求祸害。
祸害和幸福都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
孟子集注公孙丑章句
孟子集注公孙丑章句孟子集注公孙丑章句2009-05-31 18:44:51| 分类:儒学典藏 |举报 |字号订阅公孙丑章句上凡九章。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复,扶又反。
公孙丑,孟子弟子,齐人也。
当路,居要地也。
管仲,齐大夫,名夷吾,相桓公,霸诸侯。
许,犹期也。
孟子未尝得政,丑盖设辞以问也。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齐人但知其国有二子而已,不复知有圣贤之事。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尔何曾比予于是?’”,子六反。
艴,音拂。
又音勃。
曾,并音增。
孟子引曾西与或人问答如此。
曾西,曾子之孙。
,不安貌。
先子,曾子也。
艴,怒色也。
曾之言则也。
烈,犹光也。
桓公独任管仲四十余年,是专且久也。
管仲不知王道而行霸术,故言功烈之卑也。
杨氏曰“孔子言子路之才,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使其见于施为,如是而已。
其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固有所不逮也。
然则曾西推尊子路如此,而羞比管仲者何哉?譬之御者,子路则范我驰驱而不获者也;管仲之功,诡遇而获禽耳。
曾西,仲尼之徒也,故不道管仲之事。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子为之为,去声。
曰,孟子言也。
愿,望也。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与,平声。
显,显名也。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王,去声。
由犹通。
反手,言易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易,去声,下同。
与,平声。
滋,益也。
文王九十七而崩,言百年,举成数也。
文王三分天下,纔有其二;武王克商,乃有天下。
周公相成王,制礼作乐,然后教化大行。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
孟子公孙丑名言名句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虽然有智慧,但是还得凭借形势。
虽然有锄头,但是还得等待农时。
点评:孟子认为仅靠智慧是不行的,还要凭借形势。
周文王之所以能够凭借百里之地,创下伟业。
是因为当时纣王无道,诸侯离心离德。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饥饿的人,不会挑剔食物是否美味,口渴的人,不会选择饮料是否好喝。
点评:俗话说「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没有条件时,没得选。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当今之时,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施行仁政,百姓会很高兴,就像解救倒吊着的人一样。
点评:孟子认为如果齐国能施行仁政,那么老百姓就会欢欣鼓舞,拍手称赞。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是正义累积而产生的,不是因为偶然形成的。
点评:「集义」就是积德行善,做事情合乎道义的意思。
「义袭」即偶然的正义行为,孟子反对这样的养气方法。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若认为自己有理,就是有千军万马,我也要勇往直前。
点评:曾子对弟子子襄说「我告诉你什么是勇敢,我的老师孔子说,扪心自问,如果觉得自己有理,就算是碰到千军万马,也要勇往直前。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意志是意气的主帅;意气是体内的力量。
有了意志才有意气。
点评:「志」即思想意志,「气」即意气感情。
孟子认为人的意志处于主位,而意气处于宾位。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能辨别别人的言辞,我善于培养浩然之气。
点评:孟子认为人的意气、意志相互影响。
所以,可以通过对方的言辞去辨别对方的意志。
但是,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让身体充满浩然之气。
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只要付出古人一半的努力,就能收获多出一倍的成效。
只有现在的形势才能办到。
点评:成语「事半功倍」的出处。
孟子认为齐国地方千里,百姓众多。
若施行仁政,即使付出文王时代一半的努力,也会有一倍的功效。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译文?公孙丑章句
孟子译文・公孙丑章句公孙丑章句上·第一节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再度兴起来吗?”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尔何曾比予于是?’”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
曾经有人问曾西:'您与子路哪个更有才能?”曾西不安地说:'子路可是我先辈所敬畏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那人又问:'那么您与管仲哪个更有才能呢?’曾西马上不高兴起来,说:'你怎么竟拿我和管仲来相比呢?管仲得到国君的信赖是那样的专一,主持国政的时间又是那样的长久,可成就的功业却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你怎么竟拿我和他来相比呢?’”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孟子接着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你以为我愿意跟他相比吗?”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公孙丑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晏子辅佐景公名扬天下。
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相比吗?“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孟子说:“以齐国的实力用王道来统一天下,简直是易如反掌。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公孙丑说:“您这样一说,弟子我就更加疑惑不解了。
以周文王那样的仁德,活了将近一百岁才死,都还没有做到统一天下。
直到周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才统一天下。
现在您把实行王政说得那么容易,难道连周文王都不值得学习了吗?”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
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孟子中的经典句子有哪些
孟子中的经典句子有哪些孟子中的经典句子有哪些1:乐是人生的追求,痛才是活着的感觉。
人的内心,其实是相通的,孟子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2: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于下》3:依稀记得孔子和孟子,朦胧想起几何和函数,还有hello and thank you,要么世界大战和抗日,或者一个中心俩个点,还有物理和化学...所有的老师们,谢谢你们!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6:子曰:唯发财与升官难仰也。
近之唾手可得,远之遥不可及。
孟子曰:如何近之?子曰:甚易,择吉时8.18,把短信发一发,向朋友问个好,可近矣。
7: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俗话又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子曰:都对。
我说:谋事要小心,保周全;办事要大胆,梦实现。
小心又大胆,成功到永远。
孟子曰:更对!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10:依稀记得孔子和孟子,朦胧想起几何和函数,还有hello and thank you,要么世界大战和抗日,或者一个中心俩个点,还有物理和化学...所有的老师们,谢谢你们!1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12: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俗话又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子曰:都对。
我说:谋事要小心,保周全;办事要大胆,梦实现。
小心又大胆,成功到永远。
孟子曰:更对!13:子曰:眼中无鬼,心中有鬼,是为鬼。
孟子曰:孔子曰得对。
我曰:明天是万圣节,为了证明你心中无鬼,就爽快地请一回客吧,我给你做证人。
14:子曰:唯发财与升官难仰也。
近之唾手可得,远之遥不可及。
孟子曰:如何近之?子曰:甚易,择吉时8.18,把短信发一发,向朋友问个好,可近矣。
15: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16:依稀记得孔子和孟子,朦胧想起几何和函数,还有hello and thank you,要么世界大战和抗日,或者一个中心俩个点,还有物理和化学...所有的老师们,谢谢你们!17: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俗话又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子曰:都对。
《公孙丑章句上-第七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七节
关于孟子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第七节原文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
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
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
如耻之,莫如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
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
第七节译文
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还没有制甲的人仁慈吗?造箭的人唯恐自己造的箭不够锋利不能伤人,制甲的人却唯恐自己的甲不够坚固让箭伤害了人。
大夫和棺材匠之间也是这样。
所以,一个人选择谋生职业不可以不谨慎。
孔子说:‘要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
选择住处而不知选有仁厚风俗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仁,是上天尊贵的爵位,人间最安逸的住宅。
没有阻碍却不选择仁,这是不明智。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的人,只能被别人驱使,被他人奴役。
被别人驱使而引以为耻,就像造弓的人以造弓为耻,造箭的人以造箭为耻一样。
如果真正引以为耻,那就不如好好行仁。
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
”。
孟子写的关于反省的名言
孟子写的反省的名言孟子写的关于反省的名言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言吧,名言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在议论文中既可作为论点,又可作为论据。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名言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孟子写的关于反省的名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2、濯清泉以自洁。
——韩愈3、在战场上,一个人有时会战胜一千个人,但只有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伟大的胜利者。
——尼赫鲁4、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
——白哲特5、孟子问王曰:今有战者,兵刃已交,其负者弃甲曳兵而走,五十步而止,足以笑百步者否。
6、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公孙丑上》7、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8、吾日三省吾身。
——孔子9、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诫服也。
——《孟子·公孙丑上》10、坚持真理的人是伟大的。
——雨果11、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1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公孙丑上》13、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14、彼一时,此一时也。
彼一时,此一时也。
战国?孟轲《孟子》表示时间不同,情况也就不同了。
《孟子》15、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6、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17、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18、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19、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2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1、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张海迪。
《公孙丑章句上-第九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九节关于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第九节原文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
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
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
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
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
进不隐贤,必以其道。
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
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
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
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第九节译文孟子说:“伯夷这个人,不是他自己认可的君主就不侍奉,不是他认可的朋友就不交往,不在恶的人的朝廷里做官,不与恶人谈话;如果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和恶人交谈,就好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坐在污泥和炭灰等污浊的东西上。
推想他厌恶恶人的心理,想象他与乡下人站在一起,那人衣冠不整,他就会愤愤然离开,好像自己会被玷污一样。
因此,诸侯中虽然有人用动听的言辞请他去做官,他却不接受。
不接受的原因,是因为他瞧不起那些人。
柳下惠却并不觉得侍奉贪官污吏是耻辱,也不会嫌弃官职太小;他进入朝廷就不隐藏自己的才干,但是一定要按自己的主张行事;就算被冷落遗忘而隐逸也不怨恨,处于困窘之境也不忧愁。
所以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哪怕你在我旁边赤身露体,你又怎能玷污我呢?’因此他怡然自得地与他人共处而不失常态,别人拉着他让他留下他也留下。
拉着他让他留下他也留下的原因,是因为他瞧不起那些人。
”孟子又说:“伯夷这个人狭隘,柳下惠又不够恭敬。
狭隘和不恭敬,都是君子不该遵从和仿效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自《孟子与公孙丑》由四端看人性本善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在这里,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这句话举出一项事例来作说明。
假如我们看见一个四五岁左右的小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任何人都会心里一惊,巴不得一伸手就把他从井口拉回来。
而人处在这种心理状态的时候,那是没有条件、没有利害关系、也没有任何要求的。
这并不是想向他的父母讨好,也并不是希望得到社会的表扬或者邻居、亲戚、朋友的恭维称誉,当然更不是因为怕听到挣扎的声音才想去救他。
从这类事情看来,就证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其实,孟子举的这个例子,在人类当中大体是如此。
也可以说,仍有少数的人心肠很硬,恶性重大的,看到这种情形也有不会动心的。
其实要注意的,这是不忍人,不是不忍物。
假如看见一只老鼠掉下去,反而还会拍手叫好呢!不过绝大多数的人是有不忍人之心的,而硬心肠或恶性大、见人落井不动心的人,到底是少数。
我们不能以少数人的例外而否定大多数人所具备的这种善心。
在许多辩论性善性恶的书籍文章中,凡是主张性恶一派的,所举的例子都是对物而言。
说到这里,顺便想到医学研究上往往以猴子、兔子、白鼠等动物来做实验或做解剖研究。
近代有些人对这种研究工作非常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不仁的。
最近印度人对于解剖猴子的研究工作,就提出反对的意见。
这里孟子说的是不忍人之心,是先对“人”不忍,然后推及于物,没有办法同时兼顾,要一步一步来,所谓亲亲、仁民,而后爱物。
在医学上以动物做实验,也是基于不忍人之心而来的,并不是地这些动物不怜悯,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台湾的医学院每年举行动物慰灵祭,就是这一精神的表现,不要看做是迷信行为。
这些都是正反两面的理由,我们很难为他们下一定论。
因为这些牵涉到的事实和问题,已经属于人类形而下的行为了。
本来形而下的是非善恶就很难下定论,只能取其大体而言。
孟子所谓的善心,也是大体而言。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孟子举出人类心理善良一面的例子以后,又提出人伦道德上四种最基本的心理行为。
第一,凡是哀怜别人、同情别人,对别人的苦难不忍看下去的,都是恻隐之心,就是慈悲心。
没有这种恻隐心,则不能算是人。
第二,没有羞恶之心的,不能算是人。
羞恶之心,也就是所谓的惭愧心、廉耻心。
第三,没有辞让心的,也不是人。
他说人天生有种好的心理行为,像懂得谦让利益、推辞好处等。
譬如大家同桌吃饭,尽管这一道好菜最后终于要落到每人的口中,但大家必定先有一番辞让,如果没有这番辞让之心,菜一上桌,就不管别人,把好的抢先往自己口里送——非人也。
第四,没有非之心,也不是人。
是非都分不清楚,当然不叫人了。
白痴不能叫做人,婴儿不能分辨是非,当然也不能算是人。
因为这四种心理婴儿都没有,所以只能叫婴儿,不能叫大人。
有人说婴儿又叫赤子,那么婴儿之心应该就是赤子之心了。
而赤子之心向来被人推崇,也是被孟子所赞许的。
如果婴儿没有这四种心理,那算是赤子之心吗?其实不是,赤子之心是别有含义的。
应该说,赤子之心是人性的光明面、善良面,是静态的体象,属于后天的内在——这里暂时不谈先天本体。
这里孟子说的四种心理,是由静态的变成动态的心理行为。
上面这四种心理行为又称为“四端”,四个大方向的发端。
古人讲这四端,往往配合《易经》的道理来说,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于是说立天之道为阴阳,立地之道为柔刚,立人之道为仁义。
这就是所谓的“太极生两仪”。
至于“两仪生四象”,这四象也推而广之为天的四个现象、地的四个现象,以及人生的四个现象。
古人这一说法未免太笼统,我们现在强调说明的是人的四个基本心理行为。
孟子自已对这四端的解释非常好,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这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几句话非常重要。
儒家的学说,几千年来讲心理行为,乃至扩展为政治的心理行为,都非常强调这四端的重要。
仁的行为是由恻隐之心发端的;义的行为是由羞恶之心发端的;礼的行为是由辞让之心发端的;智的行为是由是非之心发端的。
所以一个人的仁、义、礼、智四种好的行为,就是这四种心理的扩大。
孟子说到这里的时候,又拉回去,谈到前面与公孙丑所说的仁政的问题。
他说,人本来具备了这四端,等于生下来就有四肢一样,能够做事走路,这是一定的道理。
既然人本来就具备了这四端——四种心理行为,而对于啎仁政却说估不到,那是他自暴自弃,自己欺骗了自己,害了自己。
假如一个做人家臣子的人说他的领导人不能行仁政,那他就是未合臣道、未尽辅助之责,这样就等于害了他的领导人,“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这里孟子为开始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节话作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作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暂且不谈他的结论,先对他的这一节话作一个回顾。
他主张人的后天心理行为本来就具备了深厚的善良面,就是仁心。
仁心在哪里?他举例说人如果看见一个小孩快要掉进井里,大家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要想办法去救援,这就是人心善良面的表现。
然后他具体指出,凡是人,每人都具备了四种良好的心理行为: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和是非心。
说到这里,我们对这四种心理也要有适当的认识和调配。
在恻隐心来说,等公共汽车时,你看到别人挤车的痛苦,一味以恻隐之心让人先上,结果你自己总是上不去,这也不行。
再说羞恶心,一个人好胜好强,这是起于羞恶之心,本来是好的,但好胜好强过了头反而不好。
是非心也是好的,基于善恶心而来,可是不知道调配,结果嫉恶如仇,非要以怨报怨不可,也未免失于恕道。
辞让心也是好的,但是调配不当,就变成了窝囊。
所以只要运用得当,不要过分,这四个原则的确都是好的。
他接着又强调引申这四个原则,就是仁、义、礼、智的四端,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也是王道仁政的由来。
孟子现在的结论来了,他说,虽然有这四种善良面,可是还要加工,也就是佛家所谓的“加略去”——要加工修行。
怎样加工?“扩而充之”,学问修养之精进完成,都在这四个字上。
他说“凡有四端于我者”,他这句话很好,读《孟子》百遍才发现孟子这句话之妙。
这一节一开头他就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话好像说得很武断,我们也曾经有所怀疑,认为大体如此而已,不一定人人皆有。
而这里说“凡有四端于我者”,对这句话,我们举手赞成。
这句话的相反意见,就是说有些人不是人;有些人也许没有四端啊;有些人具备了四端,但也有程度上轻重的不同。
这里他说,人要认识自己,凡是有四端于自已的“人”,就要在修行、修养的工夫上培养自己这种善良的心理,使它扩而充之。
如果不知道去培养、去扩大的话,那等于没有一样。
尤其学佛的人,口口声声说慈悲,而实际上并没有将慈悲心培养扩大。
在儒家来说便是修养上的不够了。
在文章的气势上,他那读来颇为武断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到此来一个“凡有四端于我者”,犹如八股文之起、承、转、合中的转法,极其自然,不露痕迹,又非常动人。
我想可以借用《西厢记》中的一句曲词来形容——“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这种文章技巧,年轻人不要随便把它放过了。
他继续一转,结论出来了:“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在你心里本来有一点善心,等于有一点火光,你把这火光点亮、放大,泉水就汩汩而来。
这慈、悲、喜、舍扩大了,仁、义、礼、智的修养、四种心理行为就大了。
假使能够扩而充之,成为政治心理的行为,就足以保有四海,这就不只是统一天下而已。
统一天下容易,统一了以后能不能保有,那就大有问题。
周武王统一了天下,顽抗到底有了八百年;秦始皇也统一了天下,但却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到儿子手里就失去了。
这是鲜明的对照,说明保有守成是很难的,但扩充了这四端就可以保有。
假使不扩而充之,一般人即使有这种善良面,如果没有经过修养或者没有受过教育,是不会扩充的。
如果所受的教育不对,走入了岔路,那一点火的亮光就熄了。
像有些独裁政治的斗争思想,早就把原来那点人性本源的火光熄灭了。
在这里知道,孟子非常注重后天的学问修养,所以他说假如不能扩充这四种心理行为,那么连做人最起码的条件都做不到,对父母所应尽的孝道也都无法达成。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宋明理学家标榜“主敬”、“存诚”的道理,这也可以说是他们的高明处,没有宗教气息,只以“主敬”、“存诚”为宗旨。
什么叫“主敬”、“存诚”呢?这也就是本篇下面一节孟子所提到“必有事焉”的道理。
好比人们欠了债,明天就要必须还,还不出就要坐牢。
但是今天这笔钱还不知道在哪里,于是今天做什么事都不行,听人家说笑话,笑不出,人家请客也吃不下,这种心境就是“必有事焉”。
又好比年轻人失恋了,不知在座年轻人有没有失恋的经验,假如有的话,那个时候一定也是放不开。
至于谈恋爱时,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就像《西厢记》所说“茶里也是他,饭里也是他”,到处都是他的影子。
这就是曾子所谓的“必有事焉”。
我说这句话可不是开玩笑,我们做修养工夫,如果真做到心里一直守着一个原则用功的话,那就上路了。
每个宗教对心性的修养,都各有一套“守约”的办法。
譬如佛教要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必有事焉”的原则。
密宗的这个手印、那个手印的,东一个咒语、西一个咒语的,也同样是“必有事焉”。
又如天主教、基督教,随时培养人们对“主”、“上帝”的信念,乃至画十字架,也都是“必有事焉”的原则。
说到天主教的手画十字,很有趣的是,密宗恰好也有画十字的手印,与天主教所画先后次序不同。
这两个宗教的手印到底是谁先谁后呢?实在很难研究的,现在不管这些,我们只专对学理来研究,把宗教的外衣搁下。
每个宗教教人修养的方法,都是运用“必有事焉”的原理,也就是孟子所讲“守约”的路子。
我们是现代人,就先从心理状况来作一番研究。
我们每天乱七八糟的心境状态中,要想修养到安详、平和、宁定、超越的境界,是很难的。
首先必须要训练自己,把心理集中到某一点——这是现代的话,佛教的“阿弥陀佛”、孟子的“守约”以及现代的“心理集中到一点”,是没有两样的,融会贯通了就是这么个东西,这也就是所谓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道理、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用词不同罢了。
不论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真讲修养,就必须先做到“守约”。
佛教所谓的入定,也就是“守约”的初基。
所以孟子讲不动心的修养工夫,第一步就必须做到“守约”。
如果就佛学而言,要修养到不动心的话,第一步就必须先做到“定”。
“定”的方法是怎么样呢?照佛学原理说来,就要“系心一缘”,把所有纷杂的思绪集中到一点,这就是“守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