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裂谷中部多金属矿集区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 辽河期原始沉积的古构造 原始沉积的古构造为裂谷期构造,随着裂 谷的生成、发展,在裂谷边缘和内部产生规模 不等的同生断裂。从已发现的矿床空间分布 来看, 绝大多数产于同生断裂附近, 尤其是两 组同生断裂交汇处。近东西向——北东东向 的同生断裂的活动强度、切割深度的差异控 制了辽河期花岗岩类和基性岩类侵入以及沉 积分带。北东向、北北东向及部分北西向的同 生断裂大多数被裂谷消亡后地台活化期的断 裂继承和叠加,它们控制了辽东裂谷段东西两 端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差别,使辽河期沉积 的海盆, 东浅西深, 向西倾斜, 西端沉积厚, 碳 酸岩建造发育, 东端沉积相对薄, 碳酸岩建造 少。 同生断裂可深达上地幔,引起基底的差异 升降, 将裂谷分割成“三隆三坳”的古构造 格局。此时, 沉积建造具有明显的双重性, 一 方面由同生断裂引发携带成矿物质的基性- 中酸性火山喷发和气液上涌,和陆源剥蚀物一 起形成了辽河群火山沉积岩系和多金属矿源 层; 另一方面沿同生断裂有热卤水上升喷流, 形成局部的泻湖卤水盆地,并在部分盆地中形 成热水化学沉积建造和金属物质堆积。受东 西向同生断裂影响的三家子-白云浅海泻湖 与连山关-吕家堡子浅海潮坪控制了研究区 各构造单元的沉积环境和沉积厚度变化,控制 了铜钴、铅锌、金银的分带, 形成了以青城 子矿床为代表的一系列多金属矿床。 1.3.2 辽河末期区域变质构造 裂谷发展的晚期,地应力场发生根本性的 转变, 由拉张沉降转为挤压收缩, 巨大的挤压 力使辽河群产生强烈的区域变质和构造变形, 形成了该地区的紧闭、倒转的复式褶皱和大 量的逆冲断裂、推覆构造。这些性质不同、
①论文阐述内容为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为辽国土科技 k j - 2 0 0 3 - 0 7、工作时间 2 0 0 4 - 2 0 0 5 年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77
科技创新导报 2008 NO.06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2 成矿规律 通过分析裂谷发育各阶段的沉积作用与
成矿作用之间的时空关系,以及印支-燕山期 构造岩浆活动的叠加改造作用, 总结区内铅、 锌、金、银等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规律如下: 2.1 矿床产出时间分布规律
2.1.1 辽河期沉积变质成矿期 该成矿期时间跨度很大,从裂谷的断陷期 到坳陷期都有矿源层的形成。 裂谷发展早期的强烈拉张断陷期,沿同生 断裂海底火山活动强烈,堆积了巨厚的碎屑岩 及复理石层; 裂谷段发展中期, 即慢速沉降的 坳陷期, 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 伴有碎屑岩 及火山碎屑岩,在海湾盆地中与成岩物质及古 陆风化物质一起形成了初始矿源层和部分贫 矿层,为后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提供良好的物 质基础。 2.1.2 辽河末期区域变质成矿期 即裂谷演化晚期, 辽河群地层沉积以后, 裂谷处于消亡阶段, 由沉降坳陷转为挤压收 缩, 辽河群产生强烈的区域变质和构造变形, 矿源层、贫矿层和沉积物一起发生变形褶 皱、断裂。区域变质作用促使成矿物质进行 重新分配、组合, 并使部分矿质活化、迁移, 在原层位或附近有利构造部位进一步富化,局 部地段富集成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规模不等的构造为基性岩脉的侵入和以后岩 浆岩的侵位、成矿热液的上升提供了空间和 通道。
各类金属矿产集中分布于褶皱构造两翼 和北西向深断裂及其派生的次一级断裂附近, 受东西向褶皱和北西向断裂构造联合控制。 其中,东西向褶皱带控制着辽河群金银多金属 成矿带的总体展布方向。北西向深断裂则控 制着成矿带内三家子——六道河子、青城 子、兰花岭等多金属矿化集中区的分布。
床、白云三道沟金矿床、岔沟银矿床等绝大 部分金、银矿床( 点) 赋存于该套岩石层位 中。 1.3 构造控矿
裂谷从初期拉张破裂开始, 经挤压消亡, 到中生代活化, 经历多期次构造变形作用。 构造变形对矿源层的叠加和改造控制了金、 银、铅、锌的成矿作用及其矿带、矿区、矿床 和矿体的空间分布。控制辽河群层控矿床的 构造可分为:辽河期原始沉积的古构造、辽河 末期区域变质构造及印支——燕山期构造。
资源与环境
科技创新导报 2008 NO.06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辽东裂谷中部多金属矿集区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①
孙文涛 孙吉国 刘志远 (辽宁省有色地质局 103 队 丹东 118008)
摘 要: 本文以辽东裂谷中部青城子矿集区为基础, 探讨岩相、矿源层、构造、岩浆岩及变质作用对矿床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
结矿床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建立辽东中部金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 为区域成矿靶区预测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辽东裂谷中部区 控矿条件分析 成矿规律 成矿模式
中图分类号: T D 1 7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098X(2008)02(c)-0077-03
在辽东古元古代裂谷形成与演化的过程 中形成了一系列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其 中, 以铅、锌、金、银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多 赋存在元古宙地层内,并受古元古代裂谷的控 制, 这与世界上许多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 成 条 件 相 似 。“ 裂 谷 控 矿 ” 是 辽 东 地 区 铅 、 锌、金、银多金属矿床的重要成矿背景。
铅锌矿床主要发育地段,相当于裂谷沉积 阶段中期碳酸盐岩建造发育的沉积时期,是海 浸与海退频繁交替或过渡的沉积序列。沉积 环境主要在台地相区、台地边缘相区、浅海 陆棚相区等。金矿床主要发育地段相当于裂 谷沉积阶段的晚期,是海退过程中的碎屑岩建 造为主的沉积。沉积环境主要在陆地边缘相 区或台地边缘相区与其相邻的过渡地带。 1.2 地层和岩性控矿
辽东裂谷形成阶段分别形成了三套沉积 建造, 这为裂谷成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区内产出的已知矿床来看,矿床多分布在各 沉积建造内的不同矿源层中。成矿受层位和 岩性控制明显。
辽河群下部浪子山组、里尔峪组和高家 峪组主要富集 P b 、C u 、C o , 中部大石桥组 主要富集 P b 、Z n 、A g 、A u , 上部盖县组 主要富集 A u 。按照辽河群沉积建造类型及 主成矿元素聚集程度,区域上可以概略地划分 出三套含矿层位。
早前寒武纪矿床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矿 床形成以后, 又经过不只一次的重要改造。 矿床变质重就位作用就是特有地质事件下矿 床的转变,变质脉体的形成是其主要表现结果 之一。
变质重就位作用是在原有矿床或矿源层 已经存在的基础上进行的,同生沉积阶段在层 状容矿岩石中发生了铅、锌、金、银等金 属的早期聚集,重就位阶段是上述同生矿床或 矿源层经历绿片岩相-绿帘角闪岩相的区域 性热动力变质作用以及岩浆热液的叠加改造 作用,使岩石结构改变,变质流体产生,伴随塑 性流变和韧性变形,矿源岩和围岩中成矿物质 活化、迁移、再分配、重定位、富集成 矿。这一变化过程, 可能发生于相对封闭环 境, 也可能发生于相对开放环境。
1.3.3 印支——燕山期构造 印支——燕山期构造活动是一部分辽河 群层控矿床矿质富集的重要控制因素。它们 继承和改造了早期北东向、北北东向及部分 北西向的同生断裂构造,控制了印支——燕山 期岩浆活动, 使层控多金属矿床改造、富集、 定位,也控制了矿体(脉)的产出规模。如青城 子 10 余个铅锌矿床(点)沿一组北东向构造线 大致等距分布,隐现次级菱形格状构造对矿床 (点)空间产出的控制。 1.4 岩浆作用控矿 裂谷区岩浆活动强烈, 分布广泛, 既是成 矿的重要热动力, 也为成矿提供丰富的物质。
1.4.1 裂谷期岩浆活动 裂谷期岩浆活动, 以海底火山喷发、喷 溢为主,还有与裂谷发展演化相关而侵位的基 性、超基性岩和酸性侵入岩。它们与裂谷活 动的强弱程度和沉积建造的变化规律相适 应。裂前阶段岩浆活动(相当鞍山期):区域上 发生大规模幔源岩浆侵位,以基性或超基性小 岩体群带为主, 多分布于裂谷北侧谷肩地区。 裂谷发育阶段( 相当辽河中、早期) : 岩浆的 深、浅成侵入和海底火山作用都比较强烈, 海底火山喷发由基性开始至酸性结束,但以酸 性喷发为主,在喷发间歇期有陆源碎屑岩或海 相碳酸盐岩沉积。深 - 浅成侵入岩以辉长 岩、辉绿岩岩墙群为代表的基性岩系列, 多 侵入于裂谷断隆上或断坳轴部附近,受东西向 的断裂带控制, 呈岩墙群或岩株状产出。裂 谷回返阶段(相当辽河晚期):辽河群发生广泛 的壳源超变质作用,并导致重熔型花岗岩和幔 源辉石闪长岩体侵位。岩浆活动以酸性为 主, 呈岩株状产出, 是裂谷消亡期的混合岩化 作用产物, 属重熔花岗岩。 1.4.2 中生代岩浆活动 区内印支-燕山期岩浆岩出露广泛,岩浆
1 控矿条件分析 1.1 古地理、岩相控矿
裂谷形成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岩相- 古地理环境,这些各具特色的沉积环境往往区 别控制不同矿种矿床的形成。总体而言、封 闭-半封闭的海湾、海盆、泻湖、盆地边 缘凹陷、隆起向凹陷过渡部位等都是矿床有 利聚集场所和产出部位。另外, 当岩相发生 变化时, 有的矿床或矿体随之矿化减弱, 有的 矿床规模、种类及矿石矿物组合发生显著差 异。经典性矿床解剖及综合研究证实, 控制 辽东中部层控铅、锌、金、银矿床的沉积 环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2.2 铅、锌矿源层 辽河群中部高家峪组和大石桥组过渡带 及大石桥一段和三段是区域上铅、锌多金属 矿 床 的 “ 矿 源 层 ” 和 “ 赋 矿 层 ”。 成 矿 主 要与大石桥组矿源层有关,80%以上的铅锌储 量产自大石桥组矿源层中。 高家峪组是在浅海-滨海盆地形成富含 碳质的陆源粘土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在含 石墨变粒岩、透闪片岩和大理岩岩石组合中 形成了层状矿体。 大石桥组形成于裂谷晚期裂陷阶段,随着 裂陷速度的变化,在不同构造环境里,形成了不 同层次的多种岩性组合。大石桥组一段变质 岩石组合为方解石大理岩、透闪变粒岩和浅 粒岩。大石桥组三段有 3 个矿源层,分别产于 三段的下部、中部和上部。下部矿源层变质 岩石组合为白云石大理岩、云母片岩和变粒 岩;中部矿源层的变质岩石组合为透闪白云石 大理岩和浅粒岩;上部矿源层的变质岩石组合 主要是方柱石大理岩、透闪片岩和透闪变粒 岩。 该套岩石组合出露地域广阔,分南北两带 呈近东西向展布。北带西自六道河子经翟家 沟向东延续到吕家堡子,南带西自三家子经黄 家堡子延至青城子地区,青城子等铅锌多金属 矿床(点)赋存于这两条岩带内。 1.2.3 金、银矿源层 盖县组和大石桥组二段、三段是区域上 金、银矿产的“矿源层”和赋矿层。金、银矿 床主要赋存其中。盖县组形成于裂谷总体沉陷 阶段,在浅而广阔的海域沉积了含碳酸盐的黏 土-半黏土岩建造, 变粒岩、云母片岩和大 理岩组合成金、银矿源层, 金丰度( 2 ~2 0 ) × 10-9,银丰度(130~160)× 10-9。高家堡子银 矿床、小佟家堡子金矿床、林家三道沟金矿
1.2.1 铜、钴矿源层 里尔峪组和高家峪组下部中酸性变质火 山岩层是区域内铜、钴矿床的“矿源层”和 赋矿层。 上部层位高家峪组含矿建造由一套古元古
代海相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正常沉积的岩 石组成, 铜、钴矿化赋存在火山喷发间歇期 转为正常沉积的过渡部位,含矿物质主要来自 火山岩,在高家峪组中铜平均含量 378 × 10-6, 大大高于克拉克值。下部层位为里尔峪组含矿 建造以陆源碎屑岩为主,夹中酸性火山岩及基 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里尔峪组中铜平均含 量 84 × 10 -6,大于克拉克值近二倍。铜、钴 矿化主要赋存在浅粒岩或浅粒岩与变粒岩的过 渡带中。浅粒岩中铜平均含量 153 × 10-6,大 于克拉克值三倍多。
资源与环境
侵入活动极为频繁, 尤以燕山期最为强烈。 岩浆活动主要受近东西向、北东向、北北东 向断裂控制,沿断裂带或两组方向断裂带的交 叉部位侵位,多呈岩株状产出,部分呈岩基状。 成因类型属同熔型和重熔型,以重熔型占主要 地位。
岩浆活动不仅导致区域构造的进一步复 杂化, 而且对有些矿床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 用。尤其是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硅酸岩过饱和 的富碱性、中酸性的侵入体, 从岩浆侵位过 程中带来了大量的热能和许多硫及其它成矿 物质,对部分层控矿床起到了重要的叠加再造 成矿作用。 1.5 变质作用控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