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一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一、石器时代的发展1.人类的起源和早期活动-人类起源于非洲大陆,约在200万年前。

-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人类制造和使用早期石器工具。

2.石器时代的划分-旧石器时代:约从早期人类出现到约 1.5万年前,使用旧石器工具。

-新石器时代:约从1.5万年前到大约5000年前,使用新石器工具。

3.中国早期人类的文化-大约在约300万年前,中国早期人类出现。

-中国早期人类的主要活动是狩猎、采集和渔猎。

-中国早期人类使用石器工具。

二、兴起的黄河文明1.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古代中国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河流域地势高,河水急,容易引发洪水和水患。

2.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出现了培植水稻和养殖牲畜的先民。

-先民居住在黄河流域附近的土台和山洞中。

-先民使用精美的陶器和玉器,发展了先民的农业和手工业。

3.兴起的黄河文明-公元前,黄河流域逐渐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明。

-兴起的黄河文明以农业和农民为基础,涌现出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

-兴起的黄河文明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汉字的出现和使用。

三、神话与祭祀1.神话的形成-神话是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起源的,是原始信仰和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四大神话: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

-神话通过口头传承和文学创作来流传和传播。

2.祭祀的意义-祭祀是古代人民对神灵的敬意和供养。

-古代祭祀活动主要包括祈求丰收和祭祀祖先。

-古代人们通过祭祀来祈求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

四、商朝的兴衰1.商朝的兴起-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商朝的兴起和黄河文明密切相关。

-商朝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发展了陶器和青铜器制作业。

2.商朝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以王室为核心,实行封建制度。

-商朝的社会制度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父系氏族为主要单位。

3.商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商朝发展了文字和书写,出现了甲骨文。

-商朝出现了青铜器,青铜器被广泛用于祭祀和礼仪活动。

七上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

七上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

七上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第三单元核心思想: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决定一个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1.1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公河平原)1、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东南亚、中南半岛上;2)地形:湄公河平原(冲击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3)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4)河流:水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2、生产特点:种植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产区);以精耕细作的人力劳动为主,团结协作(人口稠密)。

3、生活特点:人们主要吃米饭等、住高脚屋、水上交通便利、有传统的御耕节、水上木偶戏等1.2用机器种庄稼(美国中部大平原)1、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美国中部、中纬度、北温带;2)地形: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气候适宜;2、生产特点: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旱田作物;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产品商品率高(商品性农业)3、生活方式:住别墅,开汽车,吃汉堡等快餐等。

4、美国中部大平原可以实现农业高度机械化生产的原因:1)地处平原,地势低平;2)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3)以旱田为主,适合机械化生产;4)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5)科技水平先进。

第二课:与山为邻2.1垂直的生计(秘鲁安第斯山区)1、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区(秘鲁);2)地形:山区,地势崎岖;3)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明显(海拔越高,气候越寒冷),自然景观随之出现明显变化;2、生产特色:在海拔低处开辟梯田,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在海拔高处草原地带放牧羊驼(羊驼毛被誉为“纤维上帝”,是秘鲁外汇重要来源)和骆马(当地人主要的运输工具)。

3、生活特点:羊驼、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骆马是当地人主要的运输工具。

4、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区的生产与生活,其实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在东半球和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2.湄公河平原发展稻作生产的条件自然条件:地处低纬度,阳光充足;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河流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网密布,灌溉方便;社会条件: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等。

湄公河平原稻作生产、生活和文化习俗的特色生产特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生活特点:“高脚屋”、群居(住),以大米为主食(食);文化习俗:柬埔寨的御耕节、越南的水上木偶戏。

第一课家住平原用机械种庄稼4.大平原地理位置大平原在美国中部,位于西半球、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适合种植小麦和玉米等旱作物。

5.大平原的机械化生产条件自然条件:土地辽阔、地势低平,土地肥沃,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区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温带大陆性气候;社会条件:工业发达,科技先进,劳动力资源不足。

6.美国中部大平原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习俗的特点生产:以家庭农场为主,高度一体化(即生产高度机械化、产品高度商品化、销售高度市场化),或高度现代化。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生活:居住分散,农村设施先进、公路交通发达。

文化习俗:人际关系较为疏远湄公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的比较比较点稻作文化的印记用机器种庄稼地理位置湄公河平原:东南亚美国中部大平原:北美气候特点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终年高温,一年分雨旱两季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全年少雨河流、湖泊(水资源)湄公河(水网密布)密西西比河、包括苏必利尔湖在内的五大湖区(水源比较充足)耕地类型水田旱地主要农作物水稻等小麦、大豆、玉米等旱作农业生产方式人工劳作,精耕细作机械化耕作人口密度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口稀少(劳动人手不多)农业生产特点传统的手工劳动,精耕细作,商品率较低以家庭农场为主,生产销售高度一体化,机械化程度高。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复习1、我国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与欧洲面积最接近).2、我国的四个端点是:3、要求掌握中国的14个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六个国家在地图上的位置。

4、我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

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

我国的内海是渤海。

5、我国的行政区划分为三级,共有34个行政区划。

P44-456、要求熟记我国34个行政区划的全称、简称、省级行政中心以及在地图上的位置和它们的形状。

7、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区是内蒙古自治区。

最南的省区是海南省,最北的省区是黑龙江,最西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东的省区是黑龙江。

邻国最多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个)。

邻省最多的省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

浙江省的邻省是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

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是新疆。

8、2000年我国的人口已达12.9亿,约占世界的22%。

我国的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

P469、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是黑河——腾冲。

此线以东人口稠密,以西人口稀少。

P4610、我国民族有56个,其中少数民族是55个。

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汉族人口多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而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的边疆地区。

P4612、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

少数民族中“回族”以普通话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

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

13、我国的地形类型有五种: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

我国地形的特点是:地形种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14、我国的气候类型有五种: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我国气候的特点是:气候复杂多样,各地气候差异显著,季风气候影响最大。

15、我国主要的地形区及它们的特点。

并明确它们在哪一级阶梯中。

七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三单元 )

七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三单元 )
(2)气候:气候总体较为干热,类型多样(教材P79),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呈向西开口的半环状形式,即从北、东、南向内陆和西部沿海减少
*降水量和畜牧带分布特点:降水分布和畜牧带分布基本吻合,大体呈半环状分布。
牧羊带的分布:见教材79页图4-54
区域发展
游牧,逐水草而居。
5-6月,随着南方(多多马)漫长旱季即将来临,草原开始枯黄,马赛人开始向北迁移,而这时的北方(基塔莱)正值雨季,水草丰美;10月,北方旱季来临,南方雨季即将到来,马赛人又开始向南方回迁,迎接雨季的来临。
自然环境(自然条件)
(1)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基塔莱4-10月、多多马11-次年4月为雨季,其余为旱季)
(2)地形:高原地形,地势较为平坦
(3)景观:热带疏林草原,野生动物繁多,如羚羊、长颈鹿、斑马、狮、豹等。
(1)地形: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地势总体上较平坦
人文特色
独特的“鱼文化”:冷冻仓库、鱼市、海鲜料理、“男孩节”的鲤鱼旗、艺术、语言和文字等。
因水而美(见上文)
4、草原人家
逐水草而居
(非洲热带草原上马赛人)现代化的牧场 Nhomakorabea(澳大利亚)
地理位置
非洲,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背部的热带草原上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的大洋州,是世界上惟一占据整个大陆及边缘岛屿的国家。“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2)弊:带来一系列环境污染,破坏了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使许多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
3、傍水而居
耕海牧鱼(日本)
水上都市(威尼斯)
地理位置
亚洲东部,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岛国(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
意大利的东北部、地中海的北岸——水上古城威尼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1、湄公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处热带,这里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肥沃,水稻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

2、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发展稻作农业,这一方面可以满足稻作农业精耕细作对劳动力的要求,另一方面高产的水稻也能够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

3湄公河平原上的高脚屋,以木、竹为主要建材,用水桩支撑,悬空架设,这样设计有利于通风防潮,存放物品。

4、湄公河平原人们的饮食以大米为主。

“御耕节”是柬埔寨的传统节日,水上木偶戏是越南民间的表演艺术。

5、美国地处北美洲,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区之一,这里土地辽阔,地势低平,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是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的主产区。

6、美国的工业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因此美国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

第二课、与山为邻8、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9、生活在安第斯山区的秘鲁印第安人利用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上山下不同的生产生活景点,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在山区的高海拔处,气候寒冷,人们以放牧驯养羊驼和骆马为生。

10、说一说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答:穿的是以羊驼毛皮制作的衣服和皮革;吃的是玉米马铃薯、小麦;住的是低矮房屋;利用骆马作为当地居民的运输工具11、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阿尔卑斯山区的瑞士是个山地之国,瑞士人有“大山之子”之称。

12、阿尔卑斯山脉的高山峡谷、险峰深涧是由于河流和冰川的作用形成的。

13、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国家法国、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14、阿尔卑斯山区是欧洲多条河流的发源地,主要有莱茵河竺瑙河和波河15、瑞士地形主要特点是什么?答:瑞士地形以山为主,湖泊众多、河谷平原面积狭小、地势起伏变化大。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一、知识梳理
1.光武中兴
(1)新朝: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各地农民起义,其政权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2)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3)光武中兴: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2)影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黄巾起义:184年,经过精心,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起义军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
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

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

二、重难讲解
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比较。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第10课1、经过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进攻。

2、前221 年,秦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都城咸阳)3、秦始皇(嬴政)巩固统一措施①政治:创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②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③文化:统一文字(小篆、隶书)④思想:实行“焚书坑儒”⑤军事:北击匈奴修长城,开发南疆修灵渠。

4、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5、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第11课1、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包括:①徭役繁重;②赋税沉重;③刑罚残酷;④二世更加残暴。

2、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破釜沉舟),打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进逼咸阳(约法三章),秦朝灭亡。

4、秦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5、公元前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第12课1、汉文帝和汉景帝重视农业生产,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2、西汉国力最强盛时期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汉武盛世。

3、汉武帝时候实现了大一统涵义: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思想上采取统一的措施进行管理,形成了高度中央集大一统权的政治局面)措施:①政治:削弱诸侯国势力。

②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在长安设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④经济:统一铸币权和盐铁官营。

⑤军事:反击匈奴,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第13课:1、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在以后八百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2017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复习提纲

2017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复习提纲

2017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复习提纲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元谋人:1.地点:云南省元谋县;2.年代:距今约170万年;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4.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2.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4.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采集、狩猎;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三、原始农业的发展1.兴起时间:约9000年至7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

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第3课远古的传说一、炎黄联盟: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1.炎帝的贡献: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初一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初一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一、秦汉时期的重要政治事件1、秦王扫六合(1)秦朝建立:公元前_____年,秦王______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定都______①政治:创建封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

最高统治者:______,总揽一切大权。

中央政府: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管理:推行_________,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②经济:统一使用铜钱;统一③文化:______是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_______④思想:(为加强思想控制,接受______的建议,摧残了思想与文化)⑤军事:北方——派____北击匈奴,夺回河套,筑长城(西起_____,东到______)南方——统一东南、岭南地区,修______(沟通_____与_____水系)(2)秦朝疆域:东至,西到,北至,南达(3)秦朝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的_______的_________的______国家2、伐无道,诛暴秦(1)首义:_____、_____起义①原因:根本原因:秦直接原因:遇雨误期②概况:公元前____年,起义在_______爆发,在____建立政权,不久失败③意义:第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鼓舞后世。

(2)发展:项羽、刘邦起义_____(人物):公元前207年,________大破秦军主力(破釜沉舟)_____(人物):公元前207年,攻入_____秦朝灭亡(约法三章)(3)结果:公元前_____年,_____建立汉朝,定都_____,史称西汉3、汉武帝大一统(1)奠定基础:“__________”①背景:西汉初年经济萧条(暴政、战争);吸取秦亡教训②政策:_________(内容:轻徭薄赋、奖励农桑、提倡节俭、_________)(2)目的:加强__________,巩固统治(3)措施①政治:推恩令(______建议,解决诸侯王势力过大问题)②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议,解决思想活跃对中央集权不利问题)推行教育(在长安设_____,教材为______,_____思想开始成为封建正统思想)③经济:将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④军事:年,派、__________在战役中大破匈奴(4)影响:西汉王朝实现了________,开始进入______时期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匈奴(1)秦朝:______派_____北击匈奴,夺取河套,筑长城。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小结复习提纲1 新人教版 精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小结复习提纲1 新人教版 精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王扫六合(P56-P61)一、秦朝(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秦始皇的最大功绩)1、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建立者:秦王嬴政(P57图)都城:咸阳(陕西咸阳)二、秦统一的意义:建立了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三、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目的都是巩固统一,加强统治)1、政治方面:建立一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①统治者自称皇帝,皇权至高无上;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②中央设“三公”:丞相分管行政、太尉分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中央和地方的官员由皇帝任免。

③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2、经济方面:统一货币(P58图、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

促进了各地经济交流。

3、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全国统一使用小篆P58图),后来推广隶书,促进了各地文化交流与传播,对以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深远影响。

4、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加强了思想控制,但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蒙恬)—也属于民族关系方面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P60地图),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之一。

南修灵渠(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扩大疆域,稳定边境,巩固统一四、秦疆域: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

(P60图、用十字坐标设计示意图)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3)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进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成语——揭竿而起)3、项羽、刘邦领导农民起义(起义后期,并不是第二次农民起义)(1)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典故——破釜沉舟)。

(2)公元前207年,刘邦攻陷咸阳,秦朝灭亡。

二、如何评价秦始皇(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一分为二(功过))1、秦始皇有功有过,但不失为千古一帝。

(P57图)2、他的主要功绩表现在:(1)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最新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最新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一、“秦王扫六合”(一)秦的统一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二)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评价: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史实);但也有残暴的一面(史实);总体功大于过。

二、“伐无道,诛暴秦”(一)秦的暴政: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②严酷的刑法③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起义地点:大泽乡经过:①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②起义军在陈.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

③起义军打到咸阳..附近,发展到几十万人。

④由于秦军的强大,起义被镇压,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

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四)楚汉之争和西汉的建立1、楚汉之争(西楚霸王项羽VS 汉王刘邦)2、西汉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都城:长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

三、大一统的汉朝(一)文景之治:背景: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②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

措施: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②提倡节约;③提倡“以德化民”。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富强起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是“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四、两汉经济的发展(一)治理黄河:西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派王景主持修河。

农业的进步:西汉出现了犁壁(翻土碎土)、耧车(播种工具)、二牛抬杠的方法。

(二)丝织: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也很高,丝绸得到外国人喜欢。

冶炼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治铁工具),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第二、三单元
复习提纲
1、公元前 230 —前 221 年秦国先后兼并了 韩赵魏楚燕齐 ,秦始皇建立 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 国家,定都 咸阳 。秦 朝推行 郡县
货币 、 度量衡 制,统一 文字 、
2、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政治上: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立丞
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在地方,推选郡县制,郡守 和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免。(皇帝、三公、郡县) 经济文化方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辆形制。(车同轨,书同文) 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军事方面:御匈奴,筑长城。
3、秦国为什么能统一六国? ①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趋势。 ②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最强。 ③长平之战后六国皆无力抗秦。 4、秦的统一有何意义(作用)?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 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5、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接受儒家代表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政策,将儒家思想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②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的势力。
辅助皇帝处理国政 掌管军事
一、选择
1、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和帝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B D、汉元帝

( D )
A、与匈奴谈判
C、向匈奴传播技术
B、联合匈奴夹击大月氏
D、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3、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时间是:( D )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200年 C、公元前119年 A、张仲景 D、公元前60年 C、黄帝 D、蔡伦 )
①西汉时期,人们从“积漂絮成絮片”中得到启示,发明 了纸。 ②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③东汉时期华佗研制成全身麻醉剂“麻沸散”,是世界医 学史上的创举。 ④《九章算术》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

部编人教版7年级上册历史 第三单元 复习提纲(含配套练习)

部编人教版7年级上册历史 第三单元 复习提纲(含配套练习)

部编人教版7年级上册历史 第三单元(重点) 一、知识结构公元前230年—前221年,兼并六国秦的统一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定都咸阳 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政治上: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郡县制巩固统一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的措施 文化上:统一文字1.秦的兴亡 思想上: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巩固边防:北击匈奴修长城(蒙恬),南统越族通灵渠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秦二世更残暴秦末农209年,大泽乡 民战争207年,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亡大 文景 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一 之治 “文景之治”:轻徭薄赋、奖励耕战、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统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的 汉武 经济上: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汉 帝的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朝 大一统 文化上:以儒家五经为教材,在长安设太学汉 匈奴族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进入鼎盛时期匈汉匈战争:汉武帝时期,夺取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漠北战役(公元前119年,卫 关 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系 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中期(西汉元帝),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汉通 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了解了西域各国的风土西域人情,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管辖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

5.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二、经典例题【例一】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毁,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致命的打击”指的是()A.秦灭六国 B.秦统一文字 C.秦“焚书坑儒” D.陈胜、吴广起义解析:C(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都要烧毁)【例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一
2017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一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秦朝的统一、巩固和农民起义
1、中央集权制
目的: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内容::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的一切的军政大权.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③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
2、秦始皇的统一措施
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字(把小纂作为全国规范文字),货币(圆形方孔铜钱),度量衡.并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

北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开灵渠.
3、焚书坑儒
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内容: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

影响:1.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2.摧毁了许多文化典籍,毁灭了许多宝贵的先秦文化;
3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毁了文化,不利于创新和发展,对后世造成恶劣的影响。

4、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5、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方匈奴的进扰,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

①北伐匈奴(蒙恬)
②移民戍边
③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6、开发南疆,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7、评价秦始皇。

答: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他顺民心,完成统一(秦王扫六合),他自称皇帝,总揽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修长城开发南疆,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同时,他又是一个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修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订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总之他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皇帝。

8、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答:①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②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后出现隶书;以圆形方孔铜钱为全国统一货币;并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③“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④派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还修筑长城予以抵抗。

⑤秦始皇还派兵统一了南越各部,修筑灵渠,开发南疆。

9、秦朝在我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①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④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

11、秦的暴政
①繁重的徭役②沉重的赋税(上交三分之二)③严酷的刑法④二世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
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12、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领导人:陈胜吴广
事件:大泽乡农民起义
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

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陈胜吴广号召起义
经过:大泽乡起义爆发后,接连攻下几座县城,在陈建立“张楚”政权,陈胜自立为王,各地农民纷纷响应,陈胜派主力军向咸阳进攻,起义军发展到几十万人。

结果:起义军被强大的秦军镇压失败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12、秦末农民战争的两个阶段:
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农民起义;项羽刘邦领导农民推翻了
秦王朝。

14、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

与此同时刘邦进逼咸阳,秦朝灭亡。

15、秦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二、汉朝的大一统
16、出现“文景之治”的背景:
客观上,当时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的景象;主观上,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17、汉初经济萧条的原因: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
18、汉文帝、景帝时期推行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景象。

19、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奖励农桑②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③重视“以德化民”
20、汉武帝时西汉能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
(1)“文景之治”的繁荣为汉武帝奠定了基础(2)汉武帝自身的雄才大略以及重视选拔人才,善于使用人才等
21、比较汉文帝和秦始皇的作为:汉文帝奖励农耕,减轻农民负担,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秦始皇徭役、兵役负担沉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始皇实行暴政,刑罚残酷,激起人民反抗,汉文帝实
行仁政,减轻刑罚,以德化民,反而促进社会的安定。

22、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①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而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②在经济上: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抑商政策,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③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④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并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⑤在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意义:汉武帝的统治使西汉王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23、汉武帝为了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以儒家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作为主要教材
24、西汉后期,朝政腐朽,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

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25、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就是汉光武帝,在他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好转,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中期以后,外
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最终导致农民战争爆发,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两汉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农业的进步:
①兴修水利:汉武帝亲自治理黄河,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使黄河在以后的八百年里没有改道。

②农具的改进:西汉的耕犁装有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新型播种工具耧车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③耕作方法: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④农作物的种植:北小麦南水稻,桑麻被普遍种植,出现“千亩桑麻”的情景
手工业:汉代的丝织品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也很高,丝绸得到外国人喜欢。

我国汉代的冶铁技术处于世界先列。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节约人力,提高冶铁质量,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商业:出现了繁华的东西二京:西汉的都城长安,东汉的都城洛阳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力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盛
汉代时,铁制兵器一逐步取青铜兵器。

长安城出现了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略)
两汉时期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发明有哪些?犁壁、耧车、水排等
汉代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