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本思想史》之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1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是近代中国思想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而梁启超的思想在19世纪90年代初趋于成熟,梁启超通过其文章著述对这一时期思想气候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梁启超与中国思想史的过渡》一书中,作者将其作为探讨这一时期思想变化的切入点。
通过对梁启超的思想变化过程及相关事物的研究来研究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
在梁启超的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西方的冲击”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对此,作者特地提醒我们在强调外部影响的时候不能够忽视中国传统内涵。
虽然晚清不像思想鼎盛的南宋或晚明时代,但晚清传统领域里的思想仍然在继续发展。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从生活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的角度来思考其思想变化的内在动力。
对于19世纪末的学者们来说,儒家思想是一个巨大复杂、学派林立、彼此竞争的思想天地,所以对研究晚清思想的者来说,注意儒家传统的内部问题并探索其含义是十分重要的。
努力设想自己处在儒家文学士的地位,弄清楚儒家思想作为富有活力的个人信仰在实践中向他们提出问题。
以历史的观点看待这些问题及其发展来理解晚清儒家思想内在的变化动力。
再根据传统固有的多样性和内在发展动力对西方的冲击作出回应,以理解中国对西方的回应。
作者认为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里,收改良运动的影响,思想变化的速度急剧加快,而这场运动巨大的思想意义却常被人们所忽视了。
关于思想背景,作者主要是从儒学的内在变化上来分析的。
在儒家思想的实践者眼里,儒家思想从来就不只是一种哲学体系,或一种知识研究。
还有实用主义动机和作为一种人生信仰的本质。
学术研究从内部对儒家思想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对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的理想的争议中,形成了各种流派的新儒学。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总结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总结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指以民众为中心的政治思想,强调权力来自于民众,政府的职责是为人民谋福祉。
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秦汉至清朝,都可以找到对民本思想的影响和应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措施,严重削弱了地方贵族的势力,使得普通百姓的地位得以提升。
然而,在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汉朝开创了以农民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推崇“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通过改革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地主的权力,力图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随着汉朝的衰落,三国时期出现了“助民为本”的思想。
著名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执政期间,重视百姓的生活和福祉,提倡农耕生产,修筑水利工程,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他秉持“兴利除害,助民为本”的思想,将政治家的责任看作是改善人民的生活,并通过具体行动来落实这一思想。
而南宋时期,陆游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治国方略,强调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拥护,君主的行为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
他主张政府应该依靠民意来决策,并采取公正合理的政策,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进入明清时期,明朝刘基在《铸法》中明确指出,天下之事不可不重民,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他提倡在执政过程中要兼顾民生与社会稳定,不可忽视百姓利益。
在清朝康熙年间,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提出了“以全国并三屯为众利,兼掉财赋税,节任使职,便农商旅,则农商旅皆得其利,而愿以力相应之,各尽其事矣”的治国思想,以追求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一直贯彻于各个历史时期,强调以民为本。
在实际的执政过程中,中国历代的君主和政治家都相对注重人民的权益和福祉,通过改革措施来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一思想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
然而,虽然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强调人民的福祉和权益,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中国思想史总结及感悟高中
中国思想史总结及感悟高中中国思想史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流传了几千年的辉煌文化和智慧。
通过学习中国思想史,我深深地感悟到了中国古代智者们的智慧和思考方式。
在这篇总结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中国思想史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首先,中国思想史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儒家思想,我明白了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儒家思想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关心他人,这些价值观至今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道家思想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的是自然的规律和谦虚的态度。
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放下功利心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通过学习道家思想,我学会了放下对外在事物的执着,更加注重内在的修炼和精神层面的提升。
然而,思想史中也存在一些对立的思想流派,如法家思想和墨家思想。
法家思想强调的是法律的约束和统治者的权威。
我认为法家思想的一些观点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比如法治的观念和对违法行为的制裁。
墨家思想则强调的是兼爱和无私的精神,追求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墨家思想告诉我们应该摒弃私利,关注他人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
总的来说,中国思想史教会了我许多重要的道理和智慧。
它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让我明白了一些人生的道理和处世之道。
通过学习中国思想史,我发现中国古代智者们的思考方式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深刻的联系和价值。
他们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秩序以及生命的意义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智慧。
另外,我也发现中国思想史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世界。
比如孔子、老子、孟子等等,他们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们的智慧和对人生、社会的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最后,通过学习中国思想史,我也进一步认识到了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自信。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应该自豪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应该与世界各国共同交流和学习。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和外来文明的融合及碰撞——读中国思想史有感在葛兆光老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一书中,上卷主要阐述了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形成与逐步构建,其中主要从礼和秩序的构建来叙述君主如何确立自己权威的统治地位,以及如何利用话语权来垄断和控制人们的思想。
知识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时代随着国家一统的趋势而逐渐融合归一。
最终,儒家通过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完善自身体系使得自身的知识话语能够符合国家统治的需要,确立了自己国学的身份。
而四世纪初,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信仰世界,对中国自有的道教形成了一定冲击。
在下卷中,从隋代开始,由于国家专制主义集权的逐渐强化,对知识思想的控制也日趋加强,统一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形成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而知识在统一束缚下缺乏批判力趋于平庸,且旧的知识系统伦理道德很难解释和运用于一些实际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知识文化质疑不断。
到了宋代,面临内忧外患,国家统治不断遭到质疑,重建国家权威和秩序变得棘手,进而对思想秩序的构建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
到了唐朝随着外来文明的不断涌进,世人传统的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文明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对抗。
(一)佛教征服中国?大概在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一开始在人们心目中只是类似于道教的一种宗教,佛教的故事、仪式以及观念主要是通过一些很世俗的方式在下层人民当中渗透,其之所以能够在民众中迅速流传是因为他们信仰背后隐含的对现实生活、自身命运、家庭前程的关心,促使他们通过遵循佛教的道德与伦理规范来为自己和家人甚至是国家祈福。
到了四世纪初,佛教开始进入上层社会,虽然看上去是佛教征服中国,但实际上是由于佛教教义理论的传播使得老庄思想中某些精神凸显,而经过提炼的老庄玄学初步具备了一种形而上的哲理系统,它的内容最接近佛教所以成了最初理解佛教的语境。
人们借助老庄对佛教进行解释,使佛教在不断翻译解释中加入了中国的玄思系统,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也征服了佛教。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启示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启示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观念,它强调以人民为中心,重视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以及后来的诸子百家等各种学派。
民本思想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许多启示和影响。
民本思想强调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民被视为国家的根本,政治的主体,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政府的工作和决策都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这一思想观念对当代中国政府非常有启示意义,提醒政府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尊重人民的权利,建设公平、公正、有序的社会。
民本思想强调民主与自由。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度,注重权力制衡,限制君主的权力,给予人民一定的参与和监督权力。
这与现代民主制度的理念相契合。
从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本思想对当代中国推行民主改革的启示,提醒我们促进政府更加民主化,建立符合国情的现代民主制度。
民本思想强调社会公平与正义。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强调“仁爱”、“和谐”等观念,主张社会关系和谐,人与人之间要有互助和合作,强调对弱者的关爱和保护。
这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关注弱势群体,解决社会矛盾和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的和谐。
民本思想还强调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非常注重人的教育和修养。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为先,认为培养人的品德和知识是建设国家的根本。
这对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也有启示意义,强调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体制,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影响。
它提醒我们政府要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倡导民主与自由,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强调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
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思想史笔记大一知识点
中国思想史笔记大一知识点中国思想史概述中国思想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学科,涵盖了从古代先秦时期到清末民初时期的几千年历史。
了解中国思想史的知识点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以及塑造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一学生总结几个重要的中国思想史知识点。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强调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即关注和谐相处、孝道、善治等。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重要的统治思想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追求自我解脱和自然境界。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原理和规律,追求与道合一的状态可以达到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境地。
道家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与社会关系的处理方式具有启发性。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公平,提倡无私奉献和反对战争。
墨家思想主张以兼爱为核心,强调所有人的平等与价值,反对爱一己之利的私心和对他人的偏爱。
墨家思想尽管未能获得统治地位,但对中国古代的思想交流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注重法律和秩序,主张通过严明的法治来规范社会行为。
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法”,认为法是国家统治的基础,以法律来保持社会秩序和实现统治者的权威。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家思想佛家思想是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哲学,强调修行和解脱。
佛家思想认为人生苦难与痛苦是由欲望和追求造成的,通过修行和觉悟可以获得解脱和升华。
佛家思想在中国发展出了不同的流派,对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广泛影响。
总结中国思想史是中国古代人智慧的结晶,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思想史的几个重要流派,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和佛家思想。
这些思想流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希望通过学习中国思想史的知识点,能够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康有为出生于一个新儒学家庭。
从小立志要成为圣人。
他在1891年所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1897年发表的《孔子改制考》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动摇了中国学者和士绅的思想基础,它们所造成的思想反响分别被比作一场飓风和火山喷发,读后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康有为认为真正的汉学应该在西汉占支配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中寻找。
他为今文经学派辩护,反对古文经学派。
试图摧毁那些作为经验主义研究学派依据古文经学的阵地,从而确立今文经学为孔子教义的真正宝库。
揭示今文经学派的主要理想为经世致用,以及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倾向制度改良而非维护传统教义和制度。
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个圣明的政治家和制度革新者,宣称经世理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世理想的实现需要制度的改革。
与19世纪的许多具有改革思想的学者一样,康有为把富强理想作为中国目前历史阶段的首要政治目标。
不同的是,康有为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设计了全面和大胆的改革方案,梁启超指出为什么仁的概念成了康氏人生观的核心。
认为新儒学氏康有为的仁有机思想的一个基本来源。
康氏思想体系不仅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而且成为政治改良运动的根源。
梁启超亦受其极大的影响。
经过一系列的改良运动及维新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在改良和革命之间犹豫。
他曾倾向于与孙中山的革命派合作,但最终因各种原因终告失败。
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日本思想和西方思想,这在梁启超许多实际考虑的层面上发挥了作用。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变中,19世纪90年代最初十年里发生的思想变化应被看成是一个比五四时代更为重要的分水岭。
在这一过渡时期,梁启超是一个关键的人物,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同时将这一传统固有的关切转变为以他著名的国民形象为标志的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其思想成为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和永久的组成部分。
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中国思想史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它记录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和演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在读完中国思想史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思想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思想学派相继兴起,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社会理想和道德观念。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观念,主张以仁爱之心治国平天下;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提倡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舒适;墨家则提出了“兼爱”、“非攻”等理念,主张以爱国主义和和平主义来解决社会问题;法家则强调法制和秩序,主张以法治国。
这些思想学派各有千秋,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儒家思想提出了“仁者爱人”、“礼者治国”、“忠臣孝子”等理念,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的影响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广泛传播,而且在东亚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传播不仅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亮点,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中国思想史的演变中,佛教、道教等外来思想也逐渐融入到中国古代思想中。
佛教强调“解脱”,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解脱;道教则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舒适。
这些外来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在读完中国思想史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东亚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
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思想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传统。
总结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总结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指以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为中心的一种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
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被视为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念,对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概述和分析,来总结其核心内涵和影响。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政治和道德。
在政治层面上,民本思想强调君主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执政者应当为百姓谋福祉,勤政为民。
这种思想首次得以明确表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如孔子所强调的“民为贵”。
孔子提出的“民为贵”观念强调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他认为君主应当秉持仁爱之心,推行良政,对人民负责,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孔子还强调了君主和人民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并及时兑现自己的承诺,来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与孔子一脉相承的思想家墨子也强调了民本思想。
墨子提倡“兼爱”思想,主张人民间的平等和团结,反对君主的道德专制和过度剥削。
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福祉的提高。
在道德层面上,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也强调了对人民的关怀和关爱。
这体现在儒家思想的“仁”和佛教思想的“慈悲”中。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仁”,即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仁的实践要求人们以博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生活和福祉,努力为他人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
佛教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是“慈悲”。
佛教强调舍己为人,用慈悲之心对待他人,消除他人的痛苦和困苦。
佛教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推动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对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民本思想促使君主(或者政府)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推行良政,建立稳定的国家政权。
经济方面,尊重人民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民的福祉,唤醒了人民对自己利益的关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教育方面,民本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
中国民本思想总结
中国民本思想总结中国民本思想总结中国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个分支,它强调政治权力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追求民主政治、社会公平和人民幸福。
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政治问题的独到见解和对人民福祉的关怀。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各种关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和法家。
儒家强调仁爱和孝道,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关心人民的生活和幸福。
墨家提倡爱国主义,主张政府应该按照人民的需要来治理国家。
法家强调权力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主张通过建立法律和制度来保护人民的权益。
中国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政府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目标。
古代的思想家们认为政治权力不应该被滥用,人民的权益应该受到保护。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孝道要求君主关心人民的生活和幸福,墨家则主张政府应该按照人民的需要来治理国家,法家则主张建立法律和制度来保护人民的权益。
中国民本思想强调社会公平和人民的福祉。
古代的思想家们认为社会应该公平正义,贫富差距不应该过大。
儒家思想中的孟子强调“有教无类”,主张教育的普及,以减少社会的不公平。
墨家则主张人人平等,反对财富不均的现象。
法家强调法律和制度的公平性和规范性,以保护人民的权益。
中国民本思想也强调民主政治,主张人民应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古代的思想家们认为政治决策应该充分考虑人民的意见和需要。
墨家主张“非其民不治”,主张政治权力应该来自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法家则主张制定法律和制度,以限制政治权力的滥用,保障人民的权益。
中国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对于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民的权益和幸福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们应该秉持民本思想,关注人民的需要和利益,推动民主政治和社会公平,以实现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
总之,中国民本思想强调政治权力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追求民主政治、社会公平和人民幸福。
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用于指导现代社会的发展。
中国古代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可以说,汉代发展出最完整的思想体系,不仅表现在各个思想派别上,也表现在各类文献、历史记录上。
西周时期以及之前,思想研究集中在儒家学派上,儒家理论讲究“仁爱”,主张“天人合一”,且有强烈的伦理色彩。
其伦理价值贯穿至历代,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最主要的学说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度大幅提升,并发展出各种思想分支,如儒家、道家、法家、左史、农家等。
其中,道家学说强调道德感,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重视“天道”,且其创始人李杜是第一个提出“应礼即仁”观念的思想家;而法家则强调以法制来规范社会,其观点影响深远;左史则倾向于以历史论来解释社会秩序,且强调政治“封建”的伦理价值;农家则提出“务虚”、“心端”和“修养”的农耕文明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思想界又迎来巨变,新的思想出现了,其中,佛家、道教进入中国,与儒家、道家混淆在一起,构成了新的思想体系;在佛教思想中,文艺思想渐渐成形,著名思想家司马光等也被评价为“文臣”;而以张衡为代表的天文学、即水俱乐部派为科学思想,他们认为必须研究水利来得到国家富强。
随着南宋、元朝出现、宋明理学及明清圆满完成,中国古代思想史则形成结构完整并具有特色的文化体系,儒家、道家、佛
家、天文学等学科的思想完整的融合,形成了中国思想史的完备度及深度,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史的一个好的研究典范。
总之,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历经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并决定了中国传统价值观。
古代思想家以仁义礼智为指导,结合自身历史时期的格局将其体现,贡献出了时代文化价值观以及思想精神。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篇1中国思想史是一门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哲学、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影响的学科。
这本书是中国思想史的经典之作,作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
本书以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从先秦时期一直到近代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思想史的独特魅力。
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思想流派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其中,我特别关注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作者通过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揭示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除此之外,我还关注了佛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揭示了佛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佛教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总之,这本书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中国思想史著作。
它不仅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同时也指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思想流派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思想史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篇2《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背景介绍:《中国思想史》是由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所著,这本书不仅全面介绍了中国思想史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提出了很多独特的历史观点。
这本书以思想为线索,通过深入研究历史上的各个思想流派,揭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各种思想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深入分析:在《中国思想史》中,陈寅恪通过对各个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各种思想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例如,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思想主张和政治实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转)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转)思想无非就是看法和认识。
思想的产生不外乎困惑与辩驳两个方面,一是遇到疑问,产生困惑,便有了思想,所谓遇事有疑则思,思而有所得,则为思想。
二是对别人的观点不赞同,回过头来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有观点,有支撑,亦可以成为思想。
思想的特点首先就是针对性,没有凭空产生的思想,要么针对事,要么针对别人的观点,两者必择其一。
二是承续性,社会发展有延续,有继承,环环相扣,决不可能跳跃。
三是开创性,思想不仅要承上,更要启下,领导一时代向前发展,绝不是简单地堆砌和整理。
(自序)真理,一位超越而外在,绝对而自存,一为内在于人生,而为人生中之普遍与共同的。
探讨真理则成为思想,西方思想,大体上可分为宗教、科学、哲学。
宗教与科学是外在的,而哲学则导源于宗教,或依傍于科学,主理性,主经验。
宗教所信仰属宇宙观,而宗教信仰本身则属于人生界,是一种人文心理。
科学真理包括不尽人生真理。
故钱穆以体用二字来套宗教与科学。
哲学本意为爱智,则与儒家之仁智兼尽有别。
综合西方宗教、科学、哲学三大思想,仍不能得人类所探求之真理大全。
中国思想是主就人生内在之普遍共同部分之真理而推扩融通及于宇宙界自然界。
追求自然真理与人文真理的汇通合一。
情感与理智的平等重视。
即人情、物理、天心常求能一以贯之,成为三位一体。
中国人以自我为中心,非是个人主义,而是以我为中,推己及人,其过程则为道。
一、思想和思想史二、中国思想史三、春秋时代四、子产“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魄是生理,魂是心理。
“天道远,人道迩”。
五、叔孙豹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
六、孔子孔子重“仁”。
要自尽我心,自竭我情,求仁得仁,当下圆满。
七、战国时代八、墨子孔子从人生界立论,墨子从宇宙界立论,墨子节葬思想终归为人所用。
九、杨朱十、孟子性善论十一、庄子有限的知与无限的不知。
死生与物我,智识上此时空之两大限界,庄子归纳称之曰“彼是”。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思想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哲学、宗教、文学等领域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思想的发展历程,还关注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对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著作值得关注。
在中国的思想史研究中,儒家思想是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道德、伦理、礼仪等方面。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者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其中,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思想等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道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流派。
道家思想强调个人内心、自由、无为而治等方面,认为自然是最重要的,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老子、庄子等。
墨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又一重要流派。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尚贤等方面,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平等、互爱、互助。
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墨子、孟子等。
佛教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又一重要流派。
佛教思想强调“四谛”、“八正道”等方面,认为人生苦难,应该通过修行来解脱。
佛教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释迦牟尼、达摩等。
除了以上几个重要的流派之外,中国思想史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学派和思想,如法家思想、名家思想等。
这些学派和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篇2____题目:____《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与思考____摘要:____这篇读书笔记是对《中国思想史》一书的思考和总结,涵盖了该书的主题、主要内容和观点,以及我对这些内容的个人解读和评价。
____第一章:先秦时期____在第一章中,我们首先回顾了先秦时期中国的思想背景。
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观念,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创始人。
我特别被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所吸引。
老子的“无为而治”和孔子的“仁义礼智”深深影响了我对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康有为出生于一个新儒学家庭。
从小立志要成为圣人。
他在1891年所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1897年发表的《孔子改制考》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动摇了中国学者和士绅的思想基础,它们所造成的思想反响分别被比作一场飓风和火山喷发,读后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康有为认为真正的汉学应该在西汉占支配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中寻找。
他为今文经学派辩护,反对古文经学派。
试图摧毁那些作为经验主义研究学派依据古文经学的阵地,从而确立今文经学为孔子教义的真正宝库。
揭示今文经学派的主要理想为经世致用,以及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倾向制度改良而非维护传统教义和制度。
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个圣明的政治家和制度革新者,宣称经世理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世理想的实现需要制度的改革。
与19世纪的许多具有改革思想的学者一样,康有为把富强理想作为中国目前历史阶段的首要政治目标。
不同的是,康有为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设计了全面和大胆的改革方案,梁启超指出为什么仁的概念成了康氏人生观的核心。
认为新儒学氏康有为的仁有机思想的一个基本来源。
康氏思想体系不仅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而且成为政治改良运动的根源。
梁启超亦受其极大的影响。
经过一系列的改良运动及维新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在改良和革命之间犹豫。
他曾倾向于与孙中山的革命派合作,但最终因各种原因终告失败。
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日本思想和西方思想,这在梁启超许多实际考虑的层面上发挥了作用。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变中,19世纪90年代最初十年里发生的思想变化应被看成是一个比五四时代更为重要的分水岭。
在这一过渡时期,梁启超是一个关键的人物,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同时将这一传统固有的关切转变为以他著名的国民形象为标志的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其思想成为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和永久的组成部分。
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中国思想史李泽厚读书笔记2000字
中国思想史李泽厚读书笔记2000字我们的思想,很少能像中国思想那样达到如此境界。
老子云:“大象无形”,庄子日:“无己,无功,无名”;最后终于都归结到一句话: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在孔子之前或者同时代的人中间就没有谁能做得到了。
就算圣人,也只是把它作为理想罢了。
因为他自身并未真正实行过,故称之曰“空谈”。
然则孔子之学与孟子之学又怎么会被尊奉为儒家呢?原因就在于他们提出了某种具体可操作的方案,从而使儒家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李泽厚先生认为“我们有一个伟大而高尚的传统”——即重视人的现世性、注重经验、注重感情、强调修养、追求和谐,讲究秩序等等。
虽然这些东西看起来似乎已属陈迹,但仍然值得肯定。
因为这些精神财富至今还闪烁着光芒,指导着社会生活。
当然,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这些美德往往流于虚伪,甚至沦落为腐败的温床。
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应该承认,这些优秀品质确曾给予我们许多启示。
比如说,面临危机,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再比如说,政治改革不仅涉及利益分配问题,还牵扯到权力格局变动,决非易事。
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矛盾越来越复杂尖锐,稍有疏忽便会酿成祸患。
倘若领导干部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恐怕难免陷入困惑。
他引用孔子关于君子小人的论述来说明这些观点在历史上所产生过的积极影响。
他说:“‘君子’的标准,就是按照《诗》《书》《礼》《乐》的规范去做,按照仁义忠信的原则去处事。
”“小人”的特征恰好相反,他们“放荡不羁,游手好闲,贪图享受,爱慕虚荣……总之,凡是符合这类标准的,全是小人。
”“孔子赞扬‘君子’,斥责‘小人’,表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普遍推崇‘君子’而鄙弃‘小人’。
”“但另一方面,‘小人’的势力却十分猖獗,他们常常利用君子们自命清高的心理,散布谣言,攻击君子,蒙蔽群众。
”但是对待任何文化遗产,包括古典文献,也都要采取科学的态度。
不能简单地肯定,也不能简单地否定。
孔子本人就是“毁誉参半”。
不能说,凡是孔子批评的,都是错误的,凡是孔子肯定的,都是正确的。
《中国思想史》笔记(一)
《中国思想史》笔记(一)我想是李白2017-08-09写在前面:整理《中国思想史》(作者:钱穆)笔记。
因为是笔记,所以有些方面的的知识比较零散,只是从书中摘录出来,但不妨碍整个体系。
也不会按照书上的目录来做更新。
红色字体是自己所补充。
第一讲西方思想的三大体系:宗教、科学、哲学、春秋:叔孙豹:《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记:“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表明的思想是:人应该是活在其他人心里。
而在西方,人应该活在上帝心里。
中国人思想里,只有一个世界,即人生界。
此时,孔子三岁婴孩时期。
(说明孔子的思想不是凭空得来的)子产:《左传》昭公七年,有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魄。
古人不信人在生之前有一个灵魂存在,认为有肉体才有灵魂,此时对人生不做灵、肉分异的二元看法。
看轻了人生前与死后,更看重人之生命实际的过程,换言之,就是看重了人生论,忽略了宇宙论。
其名言为:天道愿,人道弥。
时年孔子十七岁。
(可对应上述,在孔子的少年与青年时代,当时的社会思想便是重人生实际问题)孔子:其思想承续春秋思想。
认为,人生在宇宙间的节制是命;个人在人生中的节制是礼;个人在人生与宇宙中的尽量自由是仁。
而死生之际的推广,便是天人之际。
孔门言仁必言孝,言礼必言葬与祭。
活人对死人打交道是绝对无功利可图的,不图功利,才是人情之醇化,才见其为仁。
子产要探索到鬼神之由来及其情状,孔子则只就人之内心之情感方面着想,更不深究鬼神之情状,死生之际,天人之际,也如人与人相交般,只要自尽我心,自竭我情。
战国:墨子:讲兼爱,其反面是别爱;主张无差别之爱,即“视人之父若其父”。
墨子从天的立场,天的标准来讲人道,主张兼爱。
--------从宇宙论孔子从人的立场,人的标准来讲人道,主张仁。
-----------从人生界立论在墨子看来,礼是生活中的一种奢侈,剥夺活人的生活资料来供奉死人是不可取的;其主张爱要平等无差别,但实际上,在外,为经济条件所限;在内,为自己的心情能量所限,不能平等加厚,只能平等减薄。
中国思想史笔记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一、对经典和精英思想的反思:根据我自己的体会,隐隐觉得有些疑问。
第一:因为思想史的时间顺序并不完全与历法意义上的时间顺序想吻合,思想史上会有天才笼罩一个时代,也会有天才如流星一样稍纵即逝,有的超越时代的思想并不按照后人想想中的轨迹按部就班,也有潜藏的思想引资在若干实际以后才重新被阐发传播。
我想仅仅由思想精英和经典文本构成的思想似乎未必一定有一个非常清晰地延续的必然脉络,导师那种实际存在于普遍生活中的知识与思想却在缓缓地接续和演进着,让人看清它的理路。
第二:因为静音和经典的思想未必真的在生活世界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支持这对实际事物与现象的理解,解释与处理的知识与思想,常常并不是这个时代最精英的人写的最经典著作。
第三:实施上,某些精英和经典在那个时代究竟是否想思想史著作中所说的影响如此巨大和深远,是否应该在思想的历史顺序上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实在很有疑问。
像明清思想史上习惯的顾、黄、王并称(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可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人们生活的实际的世界中,还有一种近乎平均值的思想、知识与信仰,作为底色或基石而存在。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全文强调的核心之一)我总是在想一个问题,就是真正思想史的延续性,是否更多地深藏在平静的缓缓的延伸着的一般只是、思想与信仰之中。
二、对思想史书写材料范围的反思首先要做的也许是重新检讨传统的思想史所依据的文献或资料范围。
传统的思想史依据的是怀有某种意图的官方或控制着知识和思想话语权力的精英的历史记述。
像马王堆帛书、汉代铜镜铭文、简牍、佛教石刻、文书、“民间意识”:家训、族规、童蒙读本、宝卷等等。
无意识的史料并不向人们“叙述”只是给人们“陈列”。
叙述还有叙述者的意识,而陈列却只是呈现。
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其构成与影响大体在三个方面:1、启蒙教育的内容;2、生活知识的来源(图像、印刷品)3、思想传播的途径(宣传品,唱词。
)三、关于“学术”和“思想”我不赞成适之先生把记载老子孔子墨子等等之书称作哲学史,中国本没有所谓的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本思想史》之读书笔记
中国的民本思想历史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无论是古代的历朝历代治国思想,还是当代的民生思想,都深受中国民本思想的影响。
当今学者多讨论研究春秋战国至后世的民本思想演进历史,但是任何思想并非都是空穴来风的,中国民本思想也断不会凭空出现,在春秋时期骤然盛行,否则,吾国学历史之“黄金时代”(春秋战国),未免来得太突然了!1
与其他只研究春秋战国以后的民本思想的学者不同,金耀基先生在《中国民本思想史》一书的第二章民本思想胚胎时期中论述介绍了中国最原始的民本思想。
从世界文化进程来看,世界开化最早的国家总共有四个,既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中国,巴比伦最为悠久,但是却只有中国在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延续至今。
在“北京人”发现之前,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种的起源虚无缥缈,若觉若梦,先秦之前的人事多不可信,不过在其被发现之后,亦有颇多争论。
探究中国民本思想必然需要详细的史料,但是关于史料的真实性学者们亦有争论,梁任公把东周之前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落期,唐虞迄殷末约千余年;第二个时期是封建期,西周约三百年,第三个时期是霸政期,东周至孔子出生前约二百年。
第一个时期的可靠史料极少,虽然孔子多言三皇五帝之事,但是都是非原始性文件;第二个时期的史料可信的也非常少,除《羣经》外,唯有《逸周书》六十篇;第三个时期的史料虽然较为丰富,但是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也已经荡然无存了,推敲之后唯有《诗经》、《尚书》最为可信,其中《尚书》中可信的篇数不过二十八篇,这也是研究商周两代政治思想的唯一宝典。
2社会学之父孔德认为人类思想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神学阶段、玄学阶段和实证阶段,金耀基先生不认同此种分类方法,或者说对于中国而言。
因为民本思想在中国最初通过天治观念就可以察觉到了,《诗经》、《尚书》中曾说“天”是有意义的人格神,他直接监督政治,或者说是具象的且直接的天意政治,但是抽象的“天”如何监督政治呢?如何与人类发生直接关系呢?古人则认为天意是由地面的人来执行的,这个人便是天子,为了执行天意,天子就会注重民的地位,虽然天子手中的权力看似是神权,但是其精神确是民权。
如果天子依照天意注重民的地位,则其地位便会持久,但是怎么判定天子是否执行了天意了呢,如果未执行的话民可以怎么做呢?如若“君不君”则“皇天上帝,该阙元子”,这也是孔孟
1金耀基著,《中国民本思想史》,第25页。
2
主张暴君放罚论的源头活水。
3
综上,可以知道,古人的天意政治实则民意政治,民的地位已经提升天意的地位,民的地位也得到普遍的重视,也即是民为本位,以民为中心,民为邦本!至近代民国,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创建民国,实行民主,民主思想是不同于民本思想的,孙中山主张把中国从“合理自由”转到“主体自由”、“治理自由”、“政权自由”,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事以民意为依靠,人人皆有人格尊严和生存权利。
至现代中国,我们依然要注重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以孙中山来说,民族要获得独立,这与当今我们实行的民族复兴计划也非常相似;民权要获得尊重,民权范围较广,包括生命权、生存权、言论自由权、发展权、平等权等等,不过对于当今社会,里面的部分人权并未获得相当的尊重,这也是我们应该努力改变的地方;民生要得到提高,“民为邦本”国家要安定和富强,断然离不开提高民生,这跟我们现在提倡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相吻合的。
民本思想是我们当今政治治理的重要思想来源,所以当我们制定与人民相关的计划或者政策时,要注重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发展历史,尊重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