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郑文彬. 郑和下西洋到过新加坡[J].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93,(03) .
李向飞,薛花. 郑和下西洋性质新探[J]. 才智, 2010,(21) .
赵新图. 郑和下西洋对明代工艺美术的影响[D]. 清华大学, 2004
郭晓勇.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及其中断原因[D].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
陈信雄. 重新评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A]. 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 2011 .叶真铭. 六百年前国际贸易硬通货——郑和下西洋与永乐通宝[J]. 安徽钱币, 2009,(03) .
[2] 卢建一. 郑和下西洋与海防[J]. 炎黄纵横, 2004,(09) .
[3] 陆静波. 郑和下西洋目的窥览——兼与于海明先生“浅论郑和下西洋的动因”一文商榷[J]. 水运科学研究, 2005,(03) .
[4] 施存龙. 郑和下西洋与马六甲和平友好交往——兼论痛失马六甲海峡航权教训[J]. 水运科学研究所学报, 2004,(04) .
[5]1405郑和下西洋[J]. 国学, 2009,(05) .
[6] 李向飞,薛花. 郑和下西洋性质新探[J]. 才智, 2010,(21) .
[7] 李新烽. 郑和下西洋与当代中国对非洲政策比较[J]. 西亚非洲, 2010,(10) .
[8] 刘兴杰. 从儒家文化角度解析郑和下西洋[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9] 于海明. 浅论郑和下西洋的动因[J]. 水运科学研究, 2005,(01) .
[10] 周杨. 从档案视角看郑和航海[J]. 广东档案, 2008,(01) .
[1] 施存龙. 纪念郑和下西洋首航605周年——郑和下西洋是否到访和利用过新加坡[J]. 水运科学研究, 2010, (01)
施存龙. 郑和下西洋与马六甲和平友好交往——兼论痛失马六甲海峡航权教训[J]. 水运科学研究所学报, 2004, (04)
陆静波. 郑和下西洋目的窥览——兼与于海明先生“浅论郑和下西洋的动因”一文商榷[J]. 水运科学研究, 2005,(03) .
[2] 张彬村.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6,(02) .
[3] 施存龙. 建文帝下落与郑和下西洋动因[J]. 水运科学研究所学报, 2004,(02) .
[4] 谈谭. 郑和下西洋动因新探[J]. 世界宗教研究, 2005,(02) .
[5] 夏劲,陈茜. 中西两种科学文化背景下的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之比较[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6,(04) .
[6] 时平.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功绩[J]. 珠江水运, 2005,(08) .
[7] 郭兰英. 对郑和下西洋之目的及其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J]. 考试周刊, 2009,(21) .
[8] 钱志乾. 试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J]. 江西社会科学, 2005,(02) .
[9] 张锋. 郑和下西洋与明初对外政策探讨[J]. 海峡科学, 2010,(02) .
[10] 孙瑞友. 郑和下西洋与开辟新航路之比较[J]. 中学政史地(初中历史), 2006,(Z2) .
[2] 陆静波. 郑和下西洋目的窥览——兼与于海明先生“浅论郑和下西洋的动因”一文商榷[J]. 水运科学研究, 2005, (03)
[3] 施存龙. 建文帝下落与郑和下西洋动因[J]. 水运科学研究所学报, 2004, (02)
[4] 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郑和七下西洋[J]. 水路运输文摘, 2001,(01)
[5] 施存龙. 郑和名份及其“下西洋”考辨[J]. 水运科学研究所学报, 2004, (01)
[6] 韦振华. 郑和下西洋与中国的海洋文化[J]. 珠江水运, 2006,(S1)
[7] 卫太夷. 加赠郑和以“外交家”的桂冠[J]. 中国航海, 2005,(02)
[8] “三保太监下西洋”二三事[J].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1982,(02)
[9] 鹿军. 研究郑和下西洋的珍贵史籍[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1985,(03)
[10] 杨熺. 郑和下西洋航线的形成以及停航的原因[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1981,(01)
[5] 耿昇. 法国汉学界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研究[J]. 中国文化研究, 2006,(02) .
[7] 庄. 郑和下西洋史料[J]. 珠江水运, 2008,(06) .
[8] 时平.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功绩[J]. 珠江水运, 2005,(08) .
[9] 谢本书. 认识世界发现世界——再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功绩[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
[10] 龚敏. 郑和下西洋对明朝与东南亚关系的影响[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2,(03) .
[1] 王致诚. 郑和下西洋的十大谜团[J]. 科学24小时, 2005,(11)
[2] 王劲, 李顺. 郑和下西洋与福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J]. 炎黄纵横, 2005, (01)
[3] 毛佩琦. 郑和的使命:天下共享太平之福[J]. 中国远洋航务公告, 2005,(07)
[4] 刘稚. 郑和与东南亚[J]. 今日民族, 2005,(07)
[5] 陈治铭. 郑和如何调节船员的航海心理?[J]. 社会观察, 2005,(07)
[6] 李二和. 郑和下西洋未解之谜[J]. 百科知识, 2005,(10)
[7]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海洋知识竞赛试题选[J]. 海洋世界, 2005,(07)
[8] 王冬青. 论郑和下西洋与明成祖的威慑外交战略[J]. 江苏社会科学, 2005,(01)
[9] 唐文基. 明初的经济外交与郑和下西洋[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04)
[10] 刘重日.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四) “郑旋风”翩翩下西洋[J]. 中国经贸, 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