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地理教学资料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关注人地关系、体现应用价值、强调学法引导的地理课程教材改革
(社会版)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地理就是学习“新疆出产哈密瓜”“大庆盛产石油”,以及“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内蒙古草原辽阔”等“物产+地名”的“地方志”式的内容,而且认为最好的地理学习方法就是“死记硬背”,甚至有人认为地理学家就是“风水先生”。
其实,这种状况早已发生了变化。
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四个“关注”的课程理念:
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
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
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
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
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二期课改的地理课程教材更加注重地理入门学习的兴趣激发,地理学习方法的渗透指导,地理范例的引入应用,自然与人文地理的相互融合,力求使中学地理课程能够反映学科应用价值,体现学科理性魅力。
【《标准》阐述】
地理课程目标: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体验地理学习的过程,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手段;树立环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积累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199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了《重新发现地理学》一书,重点向地理学界以外的读者介绍在纷繁的学科研究前沿,如城乡规划、区域经济、环境保护、人类生态和国际关系等领域,都广泛应用了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取得的巨大的成果。
在我国,也很有必要重新发现和认识地理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地理学科被重视的程度大幅度滑坡,参加地理高考的学生在许多院校的系科不被兼收,很多学校地理系报考人数还不如招生人数多,第一志愿者更是廖廖无几。
在中学,地理课程也常被称之为“副课”,有的学校甚至任意削减地理课时,中学地理教师改行或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
其实,环视我们绚丽多姿、日新月异的家园,就会惊奇地发现,她无不凝聚了地理学的独特贡献。
随着全球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地理知识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中学地理课程必须也应该引起人们的重新认识和极大关注。
【《标准》阐述】
同步编写《地理景观》光盘教材,光盘教材和课本,都要选用丰富多样、生动形象、典型精美的地理景观图像,用图像感知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传统的地理入门学习是从有关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开始的,因为这些知识被认为是后续地理学习的准备知识。
这些知识涉及到:经纬网;半球的划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时区和日界线;地图比例尺的换算;地图的阅读等。
但是对于六年级、七年级的初中低年级学生来讲,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在地理起始学习年级的集中教学,无疑是给初次接触地理、对地理充满好奇的学生泼了一盆冷水:地理这么难地理这么枯燥地理就是学这些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地理教材首次引入了电子教材——《地理景观》光盘教材。
地理入门学习首先浏览光盘,让学生从光盘的图像和视频中感知地理景观的丰富多样,地理景观的地区差异,地理景观的发展变化:同样是热带景观,为什么会出现雨林、草原和沙漠的不同景观同样是热带草原,为什么雨季景观和干季景观大不相同同样是城市,为什么有的城市被称为“汽车轮子上的城市”,而有的城市却不通汽车为什么有的地区多火山地震为什么有的地区多洪水泛滥为什么有的地区盛产石油,有的地区出产龙眼为什么世界各地的气候会有差异……让学生带着好奇和疑虑,慢慢走进色彩斑斓的地理世界。
另外,除了把对后续学习影响较大的部分地图知识放在景观地理学习以后,地理教材还将地球和地图的其他基础知识,分散到各个章节中,以降低集中学习的难度。
【《标准》阐述】
学习内容主题:怎样学习国家地理;中国区域的知识结构;怎样学习中国区域;自主学习认识国家;自主学习认识世界的地区;自主学习认识中国的省区和地区。
说明:六至八年级阶段《标准》专门安排不同尺度的区域作为“自主学习”的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自主学习的区域可以从教材中选取,也可以另外选取。
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有这样一个特点:教材将七大洲及其主要国家,将中国分成几大区域,按照地理位置、地形、河湖、气候、工业、农业、人口、城市等顺序,一个一个进行阐述,教师则根据教材内容逐一进行教学。
这种传统的区域学习方式,难以对教师“用教材教地理”而不是“教地理教材”做出引导,并使得以往每一次的教材编写,都为如何进行分区、选择哪些国家作为教学内容而争论不休,也使得教师由于教学中重复“八股”式的教学内容,而逐渐使学生失去地理学习的兴趣。
《标准》首次将学法指导作为学习的主题纳入“学习内容”中,强调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使学生通过不同层次、典型区域的学习,达到学会从不同途径了解、认识任何一个区域的目的。
如《标准》在国家地理的学习要求中,设计了“怎样学习国家地理”“怎样学习中国区域地理”“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结构与学习方法”的内容,并紧接着安排了“自主学习认识国家”的学习主题。
教材的编写则相应地选择了一些主要的国家进行范例介绍,随后以形式多样的文体格式,以文字和图像相配合的组织编写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国家的材料。
【《标准》阐述】
十至十二年级阶段的学习内容,教材编写以“专题”形式呈示。
每一主题可以列为一个专题,也可以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专题;还可以将几个主题内容合并成一个专题。
专题标题可另行设计;有关专题应结合主题内容选择典型案例进行阐述。
传统的地理教材注重地理知识内容的完整性,比较忽视地理与生活的联系,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与学生疏远了。
在学习有关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时,教材总是首先对这些原理与规律进行阐述,然后才举例加以论证。
如“天气和天气过程”的教学内容,教材阐述的顺序是:“气团和锋面”——“寒潮”——“副热带高压”——“梅雨”。
在对这些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交待后,教材才举例说明我们日常见到的某某现象属于这种情况。
这种编排方式非常适合教师的“教”,但却不适合学生的“学”。
因为在学习相关的地理原理与规律时,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没有相应的经验储备,更缺乏渴望了解新知识的心境。
针对弊端,《标准》要求高中地理新教材要以专题形式呈示,并引入典型案例进行阐述。
即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与规律。
如“台风、寒潮和梅雨”的内容,新教材以“东南沿海的台风”、“上海的寒潮”、“江淮的梅雨”等学生生活中经历过天气现象作为专题和案例引入,将诸如气团、锋面、气旋等地理概念和原理融入其中阐述,并设计了“袭击上海的9711台风”、“钱雨(龙卷风)”、“梅雨对经济的影响”等《专栏》供学生阅读拓展。
在阐述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流域整治与开发内容时,教材编写了“以色列荒漠化治理与开发”、“高原上的‘聚宝盆’”、“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整治与开发”等案例。
【《标准》阐述】
学会阅读、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方法……
地图是学习和研究地理的一种工具。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在实地拿着一张地图不会看、不会用,但对着地图,他可能会对诸如图例、比例尺、
方向等要素讲得头头是道。
这与长期以来中学地理课程侧重地图要素、地图分类等概念性地图知识的学习,忽视地图的实际运用有关。
二期课改的中学地理课程,对“地名”、“物产”等知识的识记要求大大降低了,但加强了对地图知识的学习、运用的要求。
而且不仅强调地图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强调要让学生了解地图是一种记录、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并逐步使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因此,二期课改的地理教材在阐述地图知识之前,首先设置了“你使用过地图吗”、“你是在什么时候想要翻阅地图的”、“你知道地图有哪些用途吗”等问题,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各种实际运用地图的问题和活动。
如:你们学校的大门是朝什么方向开的你坐在教室里听课面向什么方向你是怎样确定这两个方向的每个同学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从家到学校的行走路线和方向……以后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材有计划、有针对地安排学生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地接触、阅读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表,以逐渐使学生学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在新教材的教学试验中,许多教师设计了指导学生绘制教室、学校、住家等简单平面图的活动,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二期课改的高中地理教材编入了被称为是继地理描述性文字、地图之后的第三代语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地理新技术的内容,初中地理教材地图部分在阅读栏中也相应地增加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阅读材料。
【《标准》阐述】
不同的地理学习目标,需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
不能也不可能通过一种方法完成对
学生地理学业的评价。
关注个体差异的评价,注意评价项目的可选择性。
行为表现等都是地理学习评价的对象,而并非仅仅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份地理考试卷上的分数。
《标准》强调把评价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强调书面考试与其他评价方式有机结合。
地理学习评价关注“个性化学习”,倡导学习评价中“发现闪光点”“激励自信心”。
学生学习中显现的对某一地理领域(或区域)的特别爱好、显现的对地理问题的社会调查(野外考察)能力、显现的与众不同的地理学习特色,如擅长地理集邮(摄影),或精于网络学习等等,这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都将通过评价得到充分的肯定、积极的张扬。
另外,二期课改的地理的书面考试试题从内容到形式正在逐步发生变化。
从形式上看,由原来的闭卷或开、闭卷结合的形式,正在走向闭卷、开闭卷和全部开卷考试的形式;从内容上看,大大降低了背记的要求,而对能力,尤其是读图、用图的能力要求则有很大提高。
目前,许多教师正尝试在试卷中安排让学生可选择答题的试题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