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笔记
AP人文地理自学笔记 Part1
AP人文地理自学笔记Chapter One 引入一、地理学的演变地理定义: descrip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 and the people and process that shape its landscapes. History depends on geography.希腊【Anaximander制作了第一张地图;Eratosthenes第一个发明了geography这个词,并且精确地测量出地球的周长measure Earth circumference】罗马【Ptolemy<Guide to Geography>, Geo从science演变成了一种art】中世纪【暨Medieval Period,Dark Age,Europe relegated geography 此时Islamic world extend to Asia】中国【Phei Hsiu这人莫非是慧修法师?Mid-1400 郑和下西洋据说郑和比哥伦布早到达美洲西海岸72年】文艺复兴【14世纪马可波罗著作激起了欧洲航海家的兴趣这时候Cartographer,也就是mapmakers 出现了Gerardus Mercator绘制了世界地图】现代【1830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在伦敦成立1888 National Geographical Society 在美国成立;20世纪早期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学说建立(Carl Ritter,Ellen Churchill Semple, Ellsworth Huntington.)Cultures are a direct result of where they exist.Warm climate——more relaxed,因此成长在较温和的欧洲的人要比温暖地区的人优秀——1930s理论被推翻被possiblist approach代替,暨人类可以决定他们的命运可以改变环境去满足需求】将来{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测量你的绝对位置,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介绍包括人口公路建设以便推论出新的数据, Aerial photography}二、地图注:projection=投影Scale 暨比例尺【三种形式语言描述图形描述数字描述暨ration或fractional】扭曲distortion【equal-area projection大小不变形状变——Goodes-Homsoline projection;conformal map——形状不变大小变——conic projection。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各章复习重点笔记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重点笔记赵荣、王恩涌等编著,《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一1.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简答题1.分析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
人文地理学笔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一)现代地理学
地理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人类社会的早期,出于生存的需要和好奇心的驱使,人类就试图了解周围的环境,开始了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也不断的变化,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二是近代地理学时期,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最早在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地理学进入近代科学阶段;三是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更加深化。
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各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其分支学科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军事地理学等。为此,人文地理学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其特定的内核:一是注重区域和空间这一研究的主线。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第七卷1049―1650页)记载的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多种人文特征的分布变化和空间结构的科学”;二是人地关系的传统。
(二)区域性:与其他人文科学的不同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起发展变化的趋向。
1、注重区域与空间研究
2、人地关系研究的传统
3、对时间序列的关注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一)社会性:与自然地理学的不同
人文地理笔记
人文地理知识点人地关系整体性理论:●“人”与“地”:4个自然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3个人文圈层:生计圈层、制度圈层、意识圈层文化结构与自然圈层的关系:意识形态亚文化、社会亚文化、技术亚文化、地表自然圈层。
●“四层一体”案例-----红河哈尼梯田:●思考:2013年哈尼梯田成为世界遗产后,会对传统的四层一体产生怎样的影响?⏹对生计层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经济作物代替水稻生产;旅游发展对生计层(酒店,传统民居的变化、环境污染等);城镇化对生计层的影响(聚落建筑面积和在不断增加,生计方式的变化,梯田变为旱地面积不断增加)⏹对意识层的影响:房屋大多不是传统的而是偏现代;建筑空间及功能属性发生变化;城镇化、旅游发展对意识层的影响(传统活动变成旅游表演节目)、当地居民对景观的影响(原先景观面貌被改造,迎合经济市场或者大众审美)●思考:发展和保护如何均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人文地理学概念:是以讨论各种人文现象的低于系统为核心,研究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以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要点:1一横、立足于空间(区域系统)的概念2、一纵: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人地关系)之间的动态关系】●人地关系论:⏹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影响人的体格、气质和精神。
(错误的、违心的)⏹文化决定论:认为环境影响是一种逐渐减小的力量,而文化(包括技术)的限制因素目前正在增长。
文化可以积累,并长期延续;不同文化以不同速度发展,分别创造了具有各自特殊机会和限制条化表现形式(文件的文化环境。
极端的是然论自征服“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走向极端的表现形式)⏹可能论:认为人具有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自然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但人类自身的条件和选择方使可能性变为现实⏹适应论:认为适应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利用的可能性⏹协调论:认为人地关系既是人类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也是对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环境感知论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的选择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受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即环境感知。
赵荣《人文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圣才出品】
3 / 3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从 19 世纪中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开始,西方就从栽培植物的遗传变异和地理分布 来研究农业的起源。
②代表人物 a.阿尔芳斯·德·康德尔 认为中国、西南亚、亚洲热带是农业的发源地,主张农业起源多元论。 b.瓦维洛夫 在康德尔植物地理学中应用达尔文物种变异概念,追述栽培植物的多样性和变异的幅度 与区域性,并对各种栽培植物的原产地进行了研究,发现世界有八处栽培植物的发源中心, 进一步发展了农业起源多元论,其中第一个中心便是中国。 c.哈兰 运用考古学与植物学、孢粉学、古生态学等新资料并吸收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对瓦维 洛夫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将起源地分为近东、华北、中美洲三个中心地和非洲、南亚、中国、 非洲、中美、中安第斯山和南美东部。 d.索尔和卡特 他们认为农耕是从东南亚向全世界扩展的,而中国、印度等都是其传播地区。 (2)从西方文明中心论和各自成果来研究 ①布雷德·伍德 在《农业革命》一文中曾说:“食物生产的最初的成功实验,发生在西南亚洲肥沃的新 月形地带的山坡上,后来的农业实验也在中国(可能上独立的)和新大陆(当然是独立的) 出现过”。 ②N.C.瓦西里耶夫 认为直到公元前 4000 至 3000 年间,伊朗农业向中亚强烈渗透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迁,才使中国人“接受并掌握了邻人的最重要成就——农业经验和定居生活方式,栽培谷 物,驯养动物,磨制石器和制造彩陶,建筑房屋和埋葬仪式等”。
③费正清 中国人使用的铁器、战车、马匹、麦子、家畜和象形文字,全都是从近东经由中亚路线 传入的。 ④凯瑟温 在所有的栽培作物中,只有谷子才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 (3)索尔的推论 ①观点 a.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他们是中石器时代居于河水沿岸以捕鱼为主的人。 由于鱼类丰富,人类食物供应较为稳定,故人类可以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 b.热带地区生态环境多样化,具有食用价值的植物种类繁多,可以常年生长。这里的 环境条件就为那些具有无性繁殖的食用植物提供被人类选择进行驯化的机会。 ②最早发生驯化的区域和人群需具备的条件 a.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 b.驯化中心要有多样化的地形和气候。 c.驯化不可能首先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因为那里需要先进的治水工程。 d.耕种不得不在林地中开始,因为原始的人类在那里“能够容易取得由于树木枯死而 用于栽培的空地”。 e.最早的农民必须已经掌握使之倾向于耕种的技能,索尔认为“林居”的使用斧头者 必然是驯化者的祖先。 f.原始的驯化者应该是定居的,因为“人类的食物也是兽类喜欢吃的”;如果人类不
辽宁师范大学(辽师大)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赵济中国地理笔记
中国丘陵地形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自北向南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 陵。中国东南地区是丘陵分布最广、最集中的地区,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的这一地区统称 为东南丘陵。其中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地区称为江南丘陵;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境内的 为两广丘陵;武夷山以东,浙江、福建两省境内的为浙闽丘陵。辽东丘陵主要分布在辽东半 岛上,山东丘陵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上。 参考真题:★【辽师城环院,2012 年真题】名解题:东南丘陵 参考真题:★【辽师城环院,2010 年真题】名解题:黄淮海平原 参考真题:★【辽师城环院,2008 年真题】名解题:黄淮海平原 参考真题:★【辽师城环院,2007 年真题】名解题: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学考研中心会陪伴大家度过这一年时光。如欲购买请在淘宝上搜索店铺地学考研中心。 QQ : 2593665687 、 TEL : 18012981114 ; 唯 一 官 网 : ; 淘 宝 店 铺 : 二、线性构造带 什么是线性构造带? 线性构造带是指由地质构造所形成的断裂、线性褶皱、岩体的线性排列、火山链等。 中国陆地线性构造带主要特点: ①基本对称的构造格局。陆地线性构造带总的格局是以中央南北带为中心,东西大致对称。 ②线性构造带的等距分布。许多同类型、同方向的线性构造带往往具有明显的等距性,例如
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重点
本章作为全书的开篇,简单的介绍了中国最基本的情况——区位与疆界。内容不多,以了解 为主。具体要求是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思考中国地理位置对中 国自然地理的影响?以及如何从人地关系角度认识中国自然地理位置;掌握我国地表结构。 ………………
果发生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或其他不测事件,能够以丰补歉,截长补短。 ……………… (5)海陆兼备的环境与资源、交通与文化:西北地区深入内陆,有利于与东亚各国发展贸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阅读笔记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多元性汇报提纲:1、书目简介2、影响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思潮3、冲突与融合:人文地理学的多元性4、反思与探索一、书目简介作者约翰斯顿(R.J.Johnston)是英国布里斯托尔(Bristol)大学地理科学院教授,曾任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主席,是国际著名的人文地理学者,他极其丰富的著作在国际地理学界有很大影响。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介绍了当代西方哲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文地理学的影响,以及人文地理学为当代西方哲学提供的解释。
作者把人文地理学看作是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生活中与空间和地方有关的方面。
本书是作者的另一部著作《地理学与地理学家——1945年以来的英美人文地理学》的姊妹篇,共同探讨了人文地理学中关于哲学和方法论之争,本书更侧重介绍各种哲学的性质、考察人文地理学的多元性。
二、影响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思潮哲学一词出自希腊文,意为“热爱智慧”。
作为一门学科或者一系列学科的者须,涉及研究学科界线内工作用以进行的方法途径,这样一种哲学的核心基础就是其认识论或者说是其关于知识的理论,提供诸如“我们能知道什么?”和“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这类问题的答案。
对人文地理学而言,这样的哲学有四类:经验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和结构主义思潮。
因为实证主义是建立在经验主义之上的,所以作者把影响当代英美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哲学患潮归纳为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三种,逐一介绍了它们各自所包含的多种哲学和方法论观点,讨论了它们的基本原理及其与人文地理学的关联。
认为不具有实在的本体论(一)实证主义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最后广泛采纳实证主义思潮的社会科学之一。
20世纪50年代晚期,美国很多学术机构广泛地介绍了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开始迅速传播,到60年代末期,实证主义已支配着整个北美和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学。
实证主义者相信科学方法的统一性。
因此,既然所有学科都使用同样的方法论,那么学科之间的区别就不在于如何进行其特定研究,而在于它们研究什么。
高中人文地理大题答题模板,小题知识点总结,高三毕业生精华笔记总结,适合学考选考高一高二高三学生
人文地理篇海洋空间资源海域上空;海面及水体;海底;海岸带海洋空间资源对国家安全影响1.拓展延伸陆地空间:①缓解陆地土地资源紧张,维护国土安全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岛屿与陆地通达能力,获取国际市场③维护军事安全2.开发海洋中各种自然资源:①缓解陆地资源紧张局面,保障国家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经济安全3.储存陆地上难储存或对陆地环境存在威胁的资源,转移对陆地环境的潜在危险①储藏易燃、有毒、有放射性资源②水温低且变化小,压力稳定易储存石油、矿石、化工原料、核废料等③节省土地资源,维护国土安全④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4.宣示海洋主权,行使海洋权益①提高管控能力②保障领土主权完整③扩展战略纵深④维护海洋权益,领土安全5.开发有争议海域资源,可能出现冲突以海洋为依托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向1.推动炼化一体化和下游新材料项目建设,建好国家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2.加快临港产业带建设,积极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电子信息等产业3.促进海洋渔业转型提升,与大学、研究院合作,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专业4.积极开发海洋资源,维护海洋权益5.加快港口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提高海铁、公铁、江海等多式联运发展水平保障矿产资源:开源、节流、储备1.开源:①国内加强勘探开发,增强探明储量②国外有足够多的矿产进口来源渠道,保障进口线路通畅2.节流:①开采过程中节流,通过立法,依靠技术,加强管理,高效开采,有序开采,保护性开采,达到高效利用矿产资源,延缓产业枯竭3.储备:①应急储备保障粮食安全措施及途径1.保障粮食数量:①确保耕地数量:I.严格控制人口增长II.坚守耕地红线(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III.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②提高耕地质量:I.用养结合,防治水土流失II.发展节水灌溉技术III.加强地产坡耕地改造IV.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改善耕层结构③提高土地利用率:I.调动和保护好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政府抓粮积极性II.发展多种形式和农业规模经营④提高粮食单产:I.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与防洪排涝,平整土地II.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III.大量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增施化肥IV.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V.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⑤其他:I.加大政府政策支持2.保障粮食质量:①提高耕地质量:I.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II.减少工业、生活污染土壤,加强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III.增施有机肥,加强生物防治病虫害②保障耕地生态安全:I.推广绿色安全标准化种植技术II.提高优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III.发展智慧农业IV.加强综合治理,改善环境安全③其他:I.寻找替代食物3.流通环节:粮食跨区域调剂,解决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资源配置不均问题4.进出口环节:加强国际贸易,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5.储备环节:建立粮食储备库“一带一路”建设内容及合作方向1.政策沟通2.设施联通3.贸易联通4.资金融通5.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意义1.促进基础设施(公路、铁路、管道、港口等)的建设;(要先致富先修路)2.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3.优化沿线地区的资源配置(资源输出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输入地:缓解资源紧张;丰富资源供应用渠道,稳定供应;保障资金安全)4.加强沿线国家间的产业合作①第一产业农业:增加农产品进出口,农业技术交流②第二产业工业:促进沿线国家间的工业合作,产业转移(转型升级)以及为中国过剩的产能寻找市场③第三产业商业:促进沿线国家间的商贸合作、经贸往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5.扩大人文合作领域,促进文化交流合作6.(将西部内陆地区打造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带动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社会边疆稳定产业(工业)走出国门影响(“走出去”战略)对当地:1.增加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2.完善基础设施3.推动当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4.增加外汇收入5.带动相关产业发展6.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对转移国:1.降低产品出口关税、规避贸易壁垒,提高市场竞争力2.使产品本土化,符合当地消费文化,满足市场需求3.靠近原料地,增强原料来源稳定性4.减轻国内环境压力5.拓展国际市场6.增加外汇收入7.塑造国际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8.加强区域国家合作城市群建设采取措施1.加强城市群整体统筹规划2.促进核心城市产业升级,提升核心功能3.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4.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通互联6.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环境7.加强区域间人员、技术、信息等要素疏通风能优势:1.清洁能源,环境效益好2.可再生资源,永不枯竭3.储量大劣势:1.占地面积大2.不稳定,受自然环境影响大3.成本高4.影响鸟类,当地生态环境应对弃风限电采取的可行措施:1.控制风力发电规模和发展速度2.加大跨区域电网建设,提高外送能力3.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高能耗产业4.提高蓄电、预测技术开发风能资源条件:1.风能资源丰富2.土地资源(面积,地价)3.市场需求(当地、外部),市场远近4.资金5.技术6.基础设施灾害使经济损失大1.灾害强度大(次数)2.防灾减灾能力弱3.发生时间4.经济密度,受灾面积综合效益1.经济效益①增加收入②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③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农业(产量、类型升级、产品外运);工业(同农业);第三产业(交通、商贸、旅游)2.社会效益①提供就业岗位,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③促进城市化,工业化④促进民族团结、国防安全、社会稳定⑤促进文化交流⑥西部大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革命老区开发3.生态效益①美化环境②解决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③对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生物的有利影响(eg: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制氧;净化空气;调节区域小气候;减少旱涝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交通建设影响1.打通产品对外运输通道,扩大销售市场2.缩短了产品运输时间,加速产品流通3.减少产品运输费用,增强产品竞争力4.市场扩大,促进产品专业化,规模化5.产业发展促进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政府角度1.制度政策体系,政策支持2.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解决资金问题3.发放农机具,修建滴灌、喷灌设备,加快设备开发4.鼓励从事农产品深加工项目5.加强宣传教育,高度重视农业育种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的研究和推广,人才技术投入如何选择运输方式1.货物特点2.比较不同运输方式优劣3.读图材料促进可持续发展措施1.环境保护2.加大科技投入3.加大宣传力度4.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5.发展旅游业6.改善交通,扩大市场7.与电商结合8.树立品牌效应大坝水库1.灌溉2.防洪3.养殖4.发电5.旅游6.航运大坝水库不利影响1.影响生态,影响洄游,破坏栖息地2.移民搬迁3.地质灾害(地震)4.下游含沙量减小5.流量季节变化小修建水库有利影响1.利于发展旅游业2.生产廉价水电3.提供稳定灌溉水源4.利于渔业发展5.减少下游洪灾缺水问题(开源节流)1.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2.时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3.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节约用水4.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5.浪费——节约合理用水,加强管理6.污染——保护水源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措施1.延长产业链,提高利用率、附加值2.产业多元化,引进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3.大力发展科技,提高技术4.旅游业5.整治环境,治理污染6.发展交通,改善基础设施7.集中合理化改造原有产业人文地理角度1.市场2.交通3.政策4.技术5.劳动力6.工业基础7.历史8.分布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1.平整土地,增加水流下渗,削减地表径流2.营造护田林网,造林用材林和果林为主,形成林粮间作,果粮间作的生态农业体系3.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节约和充分利用水资源护坡:1.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2.封坡育林,育草,固沟:1.在主要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2.在各沟分段营造防护林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1.土地2.水源3.地形4.气候5.自然资源6.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1.原料2.能源3.市场4.交通5.政策6.技术7.劳动力8.其他:集聚、地价、国防安全、个人偏好、历史环境因素1.对环境有要求和有工业污染的工业布局产业转移影响产业转入地:有利:1.加快地区工业化、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2.推动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3.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4.扩大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不利:1.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2.加剧环境污染3.占用农业用地产业转出地:有利:1.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腾出发展空间,聚创新力量2.减少资源消耗,减轻污染,改善民生质量3.加速高科技和新型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不利:1.短期内失业率增加共同影响:1.促进转出地与转入地的分工协作,利于区域发展,各侧重,扬长补短2.形成高效益产业链型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3.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工业分散目的1.利用全球最佳区位,提高产品品质2.降低生产成本港口区位因素自然条件:1.陆域:地形平坦开阔2.水域:港阔水深3.避风:位于港湾,背风坡,风浪小4.位于河口位置,河海联运便利社会经济条件:1.经济腹地广阔,且经济发达2.交通便捷,对外联系方便,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3.政府政策支持等保障我国未来能源安全措施1.充分发掘常规能源的资源潜力,提高能源利用率:①转变发展方向②调整产业结构③发展节能技术④提倡节约消费2.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3.开辟多元稳定的国际能源供应市场确保能源运输通道畅通4.加强国家战略能源储备,提高应对国际能源市场冲击能力防御能源安全问题措施1.增加能源的探明储量与产量2.积极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3.拓宽能源进口渠道4.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5.加快战略能源储备库的建立航天卫星发射基地区域条件1.气象条件:晴天多,风速小,湿度低2.纬度因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3.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4.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5.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6.交通条件:海陆交通便利7.安全因素:建地广人稀处航天器发射时间、方向选择1.发射时间:晴朗无云,夜晚2.我国发射时间,北半球冬季3.发射方向: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回收基地选址条件1.地形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2.人烟稀少,利于疏散人群保障安全3.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能见度高4.地质条件好,无大河,湖泊,少森林地区5.离发射中心距离近6.交通便利自然资源属性1.整体性2.有限性3.多用性4.地域性5.社会性工业分散优势1.利用各地优势区位提高产品品质2.降低成本覆膜有利影响1.提高土壤温度2.保持土壤水分3.维持土壤结构4.保持土壤疏松5.改善光照条件6.防止病虫害7.提高土壤肥力8.农作物早熟9.抑制杂草10.抑制土地盐碱化覆膜不利影响1.难降解,造成污染2.影响水分渗透及土壤透气性3.阻碍降水进入4.抑制土壤水蒸发5.阻碍水肥转运我国环境保护的措施1.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针对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问题,加强综合治理,加快环境修复和绿化。
华侨大学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历年真题+真题答案+笔记)
华侨大学 15 年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考试科目分析1、考试范围和重点题型:华侨大学历年真题题型方面变化较多且较频繁, 基本上每年都与上一年有所不同。
但多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材料分析题) ”, 因此材料很关键, 从其题型变化也要求考生多阅读, 平时注意积累素材, 用人文地理学的思维思考问题。
考试范围:华侨大学官方没有关于考试范围的具体说明, 但人文地理学科本身肯定是有重点和难点的, 而且老师在出题的时候, 也不会随意而出, 因为试卷本身一方面要保证一定的难点, 另一方面也要保证考生对该专业真正掌握的程度, 特别是一些老师所认为的重点和难点。
经过对近十年真题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度解析, 我们将赵荣版《人文地理学》和保继刚修订版《旅游地理学》进行总结分析, 列出考试范围。
……………………2、出题特点和趋势华侨大学人文地理参考两本教材, 分别是赵荣版《人文地理学》和保继刚版《旅游地理学》, 这两本教材是分开来考的, 以下分别总结其出题特点和趋势;1) 《人文地理学》( 1) 真题重复性较高。
华侨大学人文地理真题重复性很高, 很多重要的考点如”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文化扩散”、”人地关系论”、”人口迁移”等。
( 4) 难易程度适中。
从难度来看, 华侨大学的人文地理, 并不是太难, 名词解释、简答基本都来源于书本, 但一些论述题和方案设计题, 需要综合自己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2) 《旅游地理学》( 1) 名词解释考查较基础。
名词解释部分, 华侨大学考查的还是挺基础的, 都是来源于教材一些基础的名词, 例如”旅游”、”旅游流”、”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容量”等等。
…………( 3) 历年真题重复性较高, 参考价值大。
历年真题相关知识点重复性较高, 有的是每年都考, 有的隔一年或者几年再考, 总体来说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例如和年重复出题”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分析”; 、、和年均出现”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和”城市旅游吸…………( 5) 难易程度适中, 可是也有难点。
人文地理学笔记
● 1.人文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2.人文地理学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 3.文化区的定义地球表面盛行一定文化特征的地区称为文化区。
一个文化区具有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包含许多文化综合形成的文化复合体。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人地关系轮: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文化区的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程序: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研究总结成果评审●农业社会的人口增长特征高人口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呈不断波动状态出现定居的村落出现劳动分工、手工制作业及社会阶层分化●工业社会的人口增长特征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高出生率由上升向下降转变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人口密度进一步加大人口移动规模大●人口转变定义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高位静止阶段早期扩张后期扩张地位静止减退阶段适度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适度人口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它的确定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口现象有着重要参考价值所以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个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
就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而言适度人口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他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认识人口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对于发展种国家的人口转变来讲适度人口的确定也有这重要意义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顺其自然地自动实现的而发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他们不仅经济落后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实际人口远远超过其适度人口。
赵荣《人文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口、人种和民族)【圣才出品】
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4.1 复习笔记一、人口与发展1.世界人口增长过程总的来看,世界人口发展历程是不断增长的。
根据人口在不同时期的增长特点、速度等方面的差异,把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其人口发展特征包括:①人口密度极低。
②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③人口分布相对集中。
(2)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其人口发展特征包括:①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
②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死亡率呈大幅度波动状态,平均寿命低。
③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3)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①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益完善的服务所起的作用最为直接,它们是大幅度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②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a.在工业化早期第一,概况欧洲一些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曾一度上升,例如英国。
第二,原因经济良性发展使结婚年龄降低,人们更易于多生育。
且城市地区曾一度持有孩子作为劳动力非常重要的态度。
b.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欧洲出生率仍持续下降。
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种:第一,限制家庭规模的意愿引起的;第二,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第三,经济因素与出生率的下降关系密切;第四,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20世纪后出生率仍持续下降的原因:第一,计划生育及控制生育的有效性;第二,妇女晋升机会增多;第三,在一些离婚率高的国家人们对传统家庭体系稳定性的怀疑等。
第四,现代人的求学、接受培训、就职和恋爱生涯占用了较多的时间,相对地就推迟了生育行为。
第五,现代社会将一名婴儿培养成人并使其接受高等教育将花费相当的代价,都使得人们不愿多生育。
③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a.从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b.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出现了分化发达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趋于下降,发展中地区在后期死亡率才开始下降,出生率却居高不下。
(4)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上每增长一个10亿所用时间在逐渐缩短。
人文地理学笔记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
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近代人文地理学:(德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
(法国)白兰士、白吕纳:人地相关论。
(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
罗士培:适应论。
(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
苏尔: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区域学派,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
6、现代人文地理学: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
总体特征:(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2)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7、中国:近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昀。
现代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
8、方法论:(1)经验主义:观察是其重点,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2)实证主义: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相符,演绎由一般到特殊;(3)人本主义: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4)结构主义: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有意义。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笔记考研资料
I.早期的争论
(1)区域学派
代表人物: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金。
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体或经济区。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 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
第一步新产业IX研究
第:折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
第•:节克鲁格显的纾济地理观点
弟一章绪 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一) 史志描述
1.时期:17世纪以前。
2.特点:
'I)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2)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对经济地理知识枳累貝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
♦中国:<ih海经》、《禹页》、《史记》、《汉书丸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二) 商业地理研究
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屮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車点之一.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升始形成, 对商业地理现象避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I5o
国际地理联合会中的工业、商业、交通地理专门研究组织,均设专题对此加以讨论。英语国家的-•些 纾济地理教科竹也冠以“全球紿济”、“世界姓济”、“国际姓济”之类的B名。
(-)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菅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中.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址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己不能 揭示企业的区位蝶因,更不能掲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地理学考研必看人文地理重要知识点归纳
地理学考研必看人文地理重要知识点归纳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人类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涉及人类活动、社会文化、城市发展等方面。
在地理学考研中,人文地理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掌握人文地理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备考非常有帮助。
本文将对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供考生参考。
一、城市与城市化1. 城市的定义与分类城市是人口聚集、经济繁荣、社会文化发达的地区。
根据城市的规模和经济、社会、文化特征,可以将城市分为不同类型,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新兴城市等。
2. 城市化的过程与影响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主要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和非农业转移人口。
城市化对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如推动工业化进程、改善居民生活水平、资源环境压力增加等。
3.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发展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包括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
城市设计则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对于具体的城市建设项目进行设计、布局、美化等。
二、城市系统与城市体系1. 城市体系的层次与组成城市体系是指多个城市之间形成的一种有机关系。
城市体系可以分为全球城市体系、国家级城市体系、地区性城市体系等层次,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城市组成。
2. 城市中心与城市辐射城市中心是城市的核心区域,通常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地。
城市辐射是指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如产业扩散、人口流动等。
3. 城市网络与城市交通城市网络是指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主要通过交通网络实现。
城市交通是城市中人口、物资、信息流动的重要保障,包括公共交通、道路交通、水路交通等。
三、社会文化地理1. 人口与人口迁移人口是一个地区的聚居人口数量。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流动、农村人口迁移等。
2. 社会差异与社会问题社会差异指的是不同个体、群体在经济、教育、健康等方面的差异。
人文地理学 读书笔记
漫话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绪论读书笔记《人文地理学》(第三版)作者:陈慧琳、郑冬子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1 字数:361000阅读时间:2014年3月陈慧琳编著的《人文地理学》(第三版)绪论部分首先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的观点,指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其次,介绍了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和它的学科特征及体系。
人文地理学具有地域性、社会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学科特征,它包括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和理论人文地理学三个体系。
最后,作者详细阐述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有实地调查法、分析与综合法及比较与分类法等等。
诚如作者所言,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和研究方法,在学习一门学科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进行界定,这也是区别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在确定了研究对象后才能进行内容和方法的划分与研究,因此,整个绪论部分是理论前提,为我们大致勾勒出了人文地理学的面貌,对进一步深入了解她奠定了基础。
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讨论。
它还是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核心,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出,人地关系经历了由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如人类社会与客观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关系,个别国家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
其内涵越来越科学。
另一方面,人地关系理论具有发展性,有因果关系论、地理环境决定论、自然可能论(或然论)文化景观、人类适应论、人地协调论等各种流派。
尤其是人地协调,包括动态协调、综合协调、战略协调、全球协调、地域协调、主导协调等。
可以看到,任何一种理论都经过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从不科学到科学的一个过程,而且理论在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关于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上,西方科学界把人文地理学划分为经济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乡村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
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近代人文地理学:(德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
(法国)白兰士、白吕纳:人地相关论。
(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
罗士培:适应论。
(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
苏尔: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区域学派,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
6、现代人文地理学: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
总体特征:(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2)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7、中国:近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昀。
现代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
8、方法论:(1)经验主义:观察是其重点,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2)实证主义: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相符,演绎由一般到特殊;(3)人本主义: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4)结构主义: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有意义。
(5)多学习、善思考、深入实际,新自作调查研究。
9、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
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10、文化结构:(1)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2)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
(3)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11、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性:(1)生物适应性: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
(2)文化适应性: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条件,以适应环境。
(3)关系:A、相同之处: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在演化中,都是通过对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适应性;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
B、不同之处: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不同的。
12、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等。
区位论: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某种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分析区位形成的原因与条件,预测其发展,它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有计划地选择最优活动场所。
13、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1)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2)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14、文化的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变迁性、稳定性、积累性、多层次性、滞后性。
15、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1)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是空间上的相对联系性,速度的差异性;A、接触扩散contagious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B、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C、刺激扩散stimulus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2)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特点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间上不连续。
16、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植物、动物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的科学。
(1)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derminism: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德国的拉采尔和美国的森普尔。
(2)可能论possibilism和或然论:强调人类对环境有自由选择,利用能力的一种理论,与环境决定论对称。
法国的白兰士、白吕纳。
(3)适应论adjustment theory:生物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
英国的罗克斯比。
(4)生态论human ecology: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美国的巴罗斯。
(5)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 perception: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所共有,在移民身上反映比较明显。
(6)文化决定论cultural determinism: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
(7)和谐论harmony:如何处理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17、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gration——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要相应变化协调进行,形成整合,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18、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人文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
美国的索尔。
19、挑战与应战学说(英国的汤因比):(1)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埃及文明)(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
五类逆境: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
(3)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
冰岛成功、格陵兰失败。
20、德国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新教加尔派的训诫是必须在绝对的信仰中得到安慰。
其基本理论是命定论:一个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预定,而不可更改。
要求致力于你的职业,不停息地的劳作中形成职业责任感,把致富、贸易和利润看作职业成功的证据与个人德行的证实;把个人严谨有序的生活方式看做达到长期目标和经济成功途径。
新教中的资本主义精神包括天职观、成就观、节俭观、禁欲观。
31、人口迁移的迁移趋势(英国拉文斯坦):(1)大多为短距离的迁移;(2)具有阶段性;(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4)乡村居民更富迁移性;(5)短距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以男性居多;(6)大部分为年轻人;(7)主要方向从农业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
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32、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1)居住历史分析:A、生活史;B、迁移类型:移入、居住、通勤、移出、返回;C、迁移者和逗留者;D、居住的持续时间:累积居住将产生惯性。
(2)随机方法:在特定的随机概率框架内,整个区域内的迁移流随时间的变化。
33、人口迁移原因:经济、政治、国际战争、国内战争、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希望接受良好的教育、逃避种族歧视、结婚或离婚、退休、避寒、避暑、疗养等。
34、流动人口趋势和特点:(1)流动规模越来越大;(2)流动半径越来越大;(3)流动高峰提前,外出时间延长;(4)外出民工以劳动力为主,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5)流动方式以连锁方式为主。
原因分析:(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行;(2)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农民对改变自己身份的渴望是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因素;(3)国内新的经济格局的形成和重心转移是客观因素;(4)耕地减少、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剩余是流动人口产生的内在因素;(5)农村基层组织的失控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拉长是直接原因。
35、农业革命前人口发展特征:(1)极低的人口密度;(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分布上为大分散、小集中。
36、农业革命人口增长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呈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37、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38、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1)原始阶段:高高低;(2)过渡阶段:高高(较原始阶段为低)低;(3)现代阶段: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不变、人口增长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