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学习课程019泛爱众之三
弟子规之泛爱众.doc
弟子规全文及译文六、《弟子规》泛爱众(原文及译文)《弟子规》“泛爱众”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五门课。
泛爱就是博爱,就是与朋友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
这是指交友。
爱人者,人恒爱之。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译文】: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尊敬,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译文】:一个行为高尚的人,名声自然会高。
因为人们敬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而不是看他是否有一副好的相貌。
一个才学丰富的人,名望自然会大。
因为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自己有才能,不要只想着为自己谋私利,也应当做些对社会大众有益的事。
别人有才能,不要心生嫉妒,随便轻视、毁谤。
不要谄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对穷人傲慢无礼。
不要厌弃过去的朋友,也不要只喜欢新结交的朋友。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译文】:当别人正忙着没空时,不要因自己有事儿去打搅。
当别人身心不安时,不要跟人家说话而去打扰他。
别人有短处,千万不要到处宣扬。
别人有隐私,绝对不能说出去。
称赞别人善行,本身就是一种美德。
因为别人知道后,就会因此受到勉励而更加努力地去行善。
宣扬别人恶性,本身就是一种恶行。
如果由于过分的厌恶痛恨而一味地去宣扬,就会招来祸害。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译文】:朋友之间互相规过劝善,则彼此都能成就良好的德行。
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在道德上就都会有缺陷。
拿人家东西和给人家东西,特别要分得清清楚楚。
给人家的东西要多一点,拿人家的东西要少一点,这是人情来往的道理。
想让别人做一件事,首先要问一问自己愿不愿意做。
如果自己都不原意去做,你赶快也不要让别人去做。
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并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过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应该宽大为怀,尽快把它忘掉。
《弟子规》泛爱众第3节
范仲淹官拜宰相,为官清廉,刚正不阿。 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欧阳修曾 评价: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译: 我们打算怎么样去对待别
人的时候,应该先问问自己是 不是愿意这么被对待,如果自 己都不愿意这么被对待,那么 应该马上停止这种行为。
孔圣人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圣人忠恕之理:
子贡问老师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受用 的?”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 想要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一个“恕”字其实就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用, “恕”字从其字形上看,是“如心”,也就是 “如自己的心”,意思就是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心 和别人的心做个比较,这样我们就会知道该怎么 和别人相处,我们知道自己讨厌什么,那么也就 知道了别人讨厌什么。做人就该懂得这样换位思 考,我们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从善如流,不做 损人利己的事情,这样才是真的向善,真的具有 一颗仁爱之心。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译: 如果对待下属是用权势强 逼来压人,强迫对方屈服 听你的话,虽然对方表面 上不敢反抗,心中难免口 服心不服、不以为然,而 惟有以理服人,才能让人 心悦诚服、没有怨言。
郭子仪宽厚待人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他忠勇爱国,宽厚待 人,从不居功自傲,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 李光弼和郭子仪同为唐朝著名将领。他们曾经同在朔 方镇当将军。可是两个人的关系并不太好,互不服气。安 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提升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位居李 光弼之上。李光弼怕郭子仪刁难他,想调到别处。这时朝 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去平定河北。郭子仪出 于公心,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却以为郭子仪是借刀杀人, 让他去送死。可是朝廷成命又不能不服从,临行前对郭子 仪说: “我赴死心甘,只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儿女好 吗?”郭子仪听到他冤枉自己的话后,流着热泪对他说: “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点你的将,愿与你共赴 疆场讨伐叛贼,哪里还记着什么私愤呢?”李光弼听了非 常感动,两人手扶手相对跪拜,尽释前嫌。
弟子规《泛爱众》全文和译文
弟子规《泛爱众》全文和译文
师父上座:所有广大真修,修道者要一律行善,绝对不可作恶。
「泛爱众,不论是朋友与敌人,无一例外,尽量建立和睦的关系;若有仇恨的记忆,应立即消除,始终保持正念不负所承,承诺不变,以宽容待人,与社会正常交往即可,不可恨恶;若遇到无礼之徒,仍应用恩典拯救他,无意争吵,不可责骂或杀害;要尽量仁慈对待一切苦难之人,尽一己之力帮助,就算面前那些因过去认识而暂时性的贫穷不幸者,也当发出真挚之爱;人人皆无私付出,少说口舌之语,遇事多思想,善恶分明,施毕即走,不可乞求。
」
师父上座:每一位真修,务必守此泛爱众的三大要求,立身修行,一定不改!
师弟规《泛爱众》:师父上座:让我们真修谨守诫旨,行善爱众,无论是朋友与敌人,无一例外,尽量建立和睦的关系,若有仇恨的记忆,立即消除,始终保持正念不负所承,承诺不变;遇到无礼之徒,仍要仁慈对待,尽一己之力帮助他人,少说口舌之语,遇事多思想,施毕即走,不可乞求。
每一位真修,务必严守此规。
个弟子规第三课
个弟子规第三课《弟子规》第三课,主要讲述了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主题。
其中,泛爱众部分讲到要爱一切人,没有贵贱之分。
亲仁部分讲到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是增长德行的关键。
余力学文部分讲到学习可以增长我们的德行,但如果只注重学习而不注重实践,那么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具体来说,这一课的内容包括: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以上是《弟子规》第三课的主要内容。
弟子规泛爱众篇全文
弟子规泛爱众篇全文弟子规泛爱众篇全文清朝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第六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这几句话为精神内涵编写了《训蒙文》,并以“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为组成部分;后来清朝学者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泛爱众】“泛”就是广泛,很普遍的意思;“爱”就是慈悲,有爱心。
这个“众”,我们此地讲的是众人;除了人之外,你还能扩展到动物、植物,这个世界就更为美好了。
请看下一条课文,第二十五条:【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这一条也指出来我们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仰天一看天空,你我都是一样的;我们站在地上,都是同一个地球上面,所以人应该要彼此的珍惜。
尤其现代科技的发达,交通的便捷,人与人之间往来互动更为接近,地球就快要成为地球村了。
所以人与人之间更应该和睦共处,族群与族群当中也应该相互的包容,相互的尊重。
不要认为我这个民族比较优越,我的家庭也比较富有,就有那种侵略别人之心,轻忽别人的心态,这些往往都是纷争的开始。
所以人为什么会有争斗,就是彼此不能包容,彼此不往来,彼此不互相尊重,才会引起这样的争端。
假使人都能互相的包容,从个人开始做起,家庭一定幸福美满,社会也会一片祥和。
我们如果能爱护一切动物,爱护一切花草树木,我们每天早上起来,看到天空的云彩,我们会感觉大地非常的美。
我们再看这么漂亮的花草树木,我们看到大自然这么美,看到花长得这么漂亮,我们内心也都会觉得非常的喜悦。
弟子规之泛爱众篇
弟子规之泛爱众篇泛爱众:泛”就是广泛,很普遍的意思;“爱”就是慈悲,有爱心。
这个“众”,此地讲的是众人。
这只是我们看到的字面意思,那么等我们大家学习完后,再来探讨下他的含义。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起首这四句十二个字是非常感人的,他的感人之处在什么地方呢?大家想一想,我们作为人类的一份子共享一片蓝天,共居一块大地,难道我们不应该相互爱吗?今天我们学习《弟子规》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中国传统,尽管强调人是万物之灵,但是对于与我们人类生活在同一天地的万物也是强调应该有爱心的。
所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这四句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爱的精义:不但要爱人,而天同覆、地同载的别的万物我们也都要爱。
(走过河道的人都应该记得吧,在走的过程中我们的张总和齐经理不停的强调大家要把喝过的矿泉水瓶、饭盒和塑料袋集中丢放。
)这就是对其他万物的爱,这在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类共识的今天是特别重要的。
《弟子规》要求我们要怀有一颗仁爱之心,不仅是对自己的亲人,对天地万物都应该如此,这样的仁爱之人才是真正的仁者。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这里讲的就是内在的德行和外在的容貌之间的关系。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人应该最重视什么,是外在的容貌还是内在的修养?其实行高者、名自高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你只要德行搞,你的名自然就高,更注重内在的东西(小孩打扮漂亮,学习技能,是否注重了内在修养)。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也有此意。
给大家讲个“晏婴使楚”的故事,春秋时候,齐王派他的大臣晏婴出使楚国。
这个晏婴他身材矮小,长相平平,甚至很猥琐。
楚王决定戏弄侮辱晏婴一番,当晏婴的车子到了楚国的国时,楚王不让守卫开城门的大门,而是在东门旁边开了一个小侧门。
晏婴不走小门,让接待宾客的人打开大门,接待宾客的人指着小门说:“你走这个小门已经很宽敞了,为什么还要开大门呢?”晏婴严肃地说:“这是个狗门,不是人进出的。
弟子规泛爱众篇解释
弟子规泛爱众篇解释《弟子规》之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注释:覆:遮盖。
译文: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关怀爱护,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这天地之间。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远。
人们所重视的是一个人的品德,而不是他的相貌。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注释:望:名望,声望。
訾:诋毁,指责。
译文:才学丰富的人,他的声望自然会高。
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并非说大话的人。
自己有才能,不可自私自利;别人有才能,不可心生嫉妒,轻易诽谤。
勿陷害,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注释:骄:在别人面前骄傲自大。
故:故旧,老朋友。
译文: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
不要厌弃老朋友,不要一味喜爱新朋友。
对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扰他;当别人身心欠安的时候,不要用闲言碎语干扰他。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注释:勉:尽力,努力。
译文:别人有缺点,不要去揭穿;别人的隐私,切忌去宣扬。
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
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努力。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注释:且:就,不久。
作:产生。
规:规劝。
亏:欠缺、短少。
译文:宣扬别人的短处,是一种恶行。
如果宣扬得过分,会惹出祸患。
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损害。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注释:取与:取得与给予。
分晓:清楚。
已不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已:停止。
译文: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给得要多,拿的要少。
强加于人的事,先要问自己喜不喜欢,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就要立刻停止。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弟子规-泛爱众之三
凡取与 与宜多
贵分晓 取宜少
[译文] 财物的取得和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 不可含糊。宁可多给别人,自己少拿一些,才 能广结善缘。
将加人 己不欲
先问己 即速已
[译文] 当我们要对人说话或让人做事的时候,必须 要先问问自己,别人如果这样对我们,我们能 接受吗?喜欢吗?如果我们不希望别人这样对 自己,那我们就不应该这样对待别人。
[译文] 受人恩惠要常常记在心里,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 不起自己的事情,应该宽大为怀把它忘掉。如果不小心 和人结了怨仇,应请求他人的谅解。怨恨不平的事不要 停留太久,过去就算了,耿耿于怀这是对不起自己、自 己糟蹋自己,何苦来呢?至于别人对我们的恩德,要感 恩在心、常记不忘、常思报答,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我们的心情多舒服啊!
恩欲报 报怨短
怨欲忘 报恩长
待婢仆 虽贵端身贵端 慈而宽[译文] 对待家中的婢女与仆人(现代社会包括下 属、下级在内),要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 庄重,并且以身作则,不可轻浮随便。虽然 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厚更可贵。
势服人 理服人
心不然 方无言
[译文] 如果对待下属是用权势强逼来压人,强迫对 方屈服听你的话,虽然对方表面上不敢反抗, 心中难免口服心不服、不以为然,而惟有以理 服人,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没有怨言。
孟子告齐宣王曰: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谢 谢!
弟子规泛爱众第三段教案
《弟子规》泛爱众第三段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白不要随便揭露别人的短处和隐私2、使学生明白随便宣传别人的坏事,也是一种错误教学重点:1、使学生明白不要随便揭露别人的短处和隐私2、使学生明白随便宣传别人的坏事,也是一种错误教学内容:《弟子规》泛爱众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教学时数:一课时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
(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别人的缺点,不要去揭穿,别人的隐私,切忌去张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当我们有短有私,希不希望别人到处宣扬当然不希望,所以我们不希望别人如此,自己也不应该这麼做.有时时候善意的谎言是需要的,例如当别人生重病时,为了让他好过一些,家人可能会隐瞒他的病情不让他知道,我们也要替他保密.(二)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赞美他人的优点或善行,就是行善,因为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勉励行善,他人听到也能够见贤思齐.例如把上弟子规学到的,听到的故事记起来,可以告诉别人,让大家都可以效法,学习.(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张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就是做了一件坏事,如果指责批评的太过份了,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因此我们平时要谨言慎行,不说别人的过失,因为说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会折损自己的福份,也可能会伤害到对方或竖立敌人,若对方恼羞成怒,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要养成「扬善於公堂,规过於私室」之「隐恶扬善」的习惯,要顾及他人的面子,不但可以避开灾祸,更可以改善社会风气.(四)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过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缺失.那我们要用什麼态度规劝呢要诚心诚意「怡吾色,柔吾声」的劝告.1.要用什麼样的态度规劝如果该规劝的时候不规劝,我们就没有尽到当朋友(或先生,或当儿子)的本分,等到一错再错,要改正就来不及了,如此双方的道德都有缺失.2.要怎样规劝才能使人接受兄弟或朋友规劝时要先取得对方的信任,并且「以身作则」不要过份严格或使人难堪,要考量到对方的能力才能使人接受.(五)复习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疾」是快步走过去,「趋」是小步的走过去,「揖」是很恭敬的向他问候.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向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到一旁,恭恭敬敬地站著,让长辈先走过去.二,故事启蒙(一)郑均悟兄汉朝时郑均的哥哥是一位小官吏,常收受别人送来的礼物,郑均常劝告哥哥,但他都不听,所以他便出外帮佣一年多,并将辛苦工作所得的金钱都给了哥哥,也劝告哥哥:「东西用完了可以用劳力赚钱来买,但如果犯了贪污的罪,一生的名誉都将毁於一旦.」他哥哥因此改过向善,成为一位廉洁的官吏.当哥哥过世后,郑均独立抚养嫂嫂和侄儿.1.引导发问:当用言语劝告他人时,如果他不听该如何做三,常礼举要(演练活动)(一) 道人善即是善请各位同学说说看,大家今天看到或听到了哪些好事情(二)劝告他人方式(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1.以身作则隋朝时的辛公义,为了改变乡里丢弃病人的风气,就把病人带回家中照顾,等病人病好了,再请家人带回.(详见附件一)反思如果硬要大家不准丢弃病人,乡民会抱怨,就算不丢弃病人可能对他也会不理不睬.2.反讽提醒唐朝的魏徵告诉太宗他要做良臣而不要做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徵回答:「忠臣都要被杀头,有的心脏还要被挖出来,所以我要只做良臣」他这麼一说,唐太宗哈哈大笑.反思唐太宗是个聪明的君主,他会想到有暴君才会出忠臣,因为忠臣都在劝诫的时候被皇上杀了,所以如果他杀了忠臣就变成暴君,自此以后对於魏徵的直谏就较能够包容了.所以魏徵这样一讲后,他的性命就无忧了,有时候换个角度来劝告别人,会比直来直往更有效果喔!3.表演法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宫后,盛怒未息,对长孙皇后说:「迟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急忙问道:「陛下要杀谁呀」「魏徵总是当面侮辱我,不给我留情面!」皇后听完后,立刻换了礼服出来向太宗道贺说:「君明则臣直.魏徵忠直,敢於犯颜直谏,正说明你的圣明大度,真是可喜可贺啊!」太宗听完后,怒气渐消.想起魏徵的为人处世,内心油然生起了无限的敬意.反思贤淑的长孙皇后用夸大的肢体动作来劝谏太宗,真是充满了智慧.(三)劝告他人的要点1.地点「扬善於公堂,规过於私室」别人犯了错,不要在大家面前让他下不了台,要找适当的地点,私底下悄悄的说.2.态度理直气要和,不要因为自己是对的,就对犯错的人没有礼貌,态度要温和.(四)实际练习请学生到前面来练习遇到下列的情形该如何处理:公车上的人看到老人家不让座.在火车上有人大声的讲电话.有人随手乱丢垃圾.同学在背后抱怨老师功课出太多.。
《弟子规泛爱众》课件
六、总结
泛爱众的重要性和实现方法
泛爱众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深远,需要通过学习和 实践来逐渐培养。
在生活中如何践行泛爱众
通过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等行 为来践行泛爱众。
七、参考文献
2 学会关注
关心他人,关注他人的喜怒哀乐。
3 学会尊重
4 学会共情
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权利,不轻视、欺辱他人。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情感和处 境。
五、泛爱众的作用
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通过关注、尊重和分享爱,建 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增强集体凝聚力
泛爱众使团队成员紧密结合, 共同为集体目标努力。
提升个人素质和修养
三、泛爱众的具体内容
爱国
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和 发展做出贡献。
爱家乡
关心家乡,维护家乡的环境 和文化传统。
爱同学
帮助同学,团结互助求和 感受。
爱师长
尊重师长,虚心向老师学习,感恩师长的教诲。
四、泛爱众的方法与技巧
1 学会倾听
虚心听取他人观点,理解他人需求。
《弟子规泛爱众》PPT课 件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儿童启蒙读物,主要教导孩子们如何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 态度。本课程将重点介绍弟子规中的泛爱众原则,以及它在个人和社会中的 重要性。
一、引言
弟子规是一本中国传统儿童启蒙读物,教导孩子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二、何谓泛爱众
泛爱众指的是广泛的爱护他人,包括爱国、爱家乡、爱同学、爱朋友和爱师长。
《弟子规之泛爱众》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泛爱众》原文凡是人,皆须爱。
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
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
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
人所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
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
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
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
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
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
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
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
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
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
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
理服人,方无言。
《泛爱众》译文凡是人,就应该给予关心和爱护,因为大家都是天地所生。
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会高。
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
有才能的人,声望自然不凡,人们内心真正信服的,是有真才德的,而不是自说大话的人。
自己有能力,就可以服务大众,不要自私自利,舍不得付出。
别人有能力,应当学习欣赏赞叹,而不要嫉妒、毁谤。
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对穷人骄横无礼。
不要光取悦新交的朋友,而厌弃过去的朋友。
对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用事情去打扰他;当别人心情不好或身心欠安的时候,不要用言语干扰他。
别人有缺点,不要当面揭穿他;对于他人的隐私,切忌到处宣扬。
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
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勉励行善。
张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就是做坏事。
如果指责批评太过分了,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朋友之间应该用仁义道德互相规过劝善,这样双方的修养都会有提高。
如果对别人的过不规劝,自己和对方的品德都会有缺失。
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宁可多给别人,自己少拿一些。
与人和睦相处。
事情要加到别人身上之前(要托人做事),先要反省问问自己:换作是我,愿不愿意,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就不要勉强别人。
受人恩惠要时时想著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应该宽大为怀把它忘掉,怨恨不平的事不要停留太久,过去就算了;至于别人对我们的恩德,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常思报答。
《弟子规》之泛爱众
《弟子规》泛爱众
dào rén shàn jí shì shàn rén zhī zhī yù sī miǎn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解释】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当对方听到你 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勉励行善。
[小故事]
贺之章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性格直爽,豁达健谈,当时的达官贤
经常吹嘘说:“只要我手握铁如意,坐着太平车就可指挥大军,一统天
下。”公元961年,北宋派大军攻打后蜀。后蜀派王昭远率军抵抗,平
时趾高气昂的王昭远由于指挥失当,使后蜀的军队一溃千里,王昭远自
己也做了宋军的俘虏。结果,王昭远自比诸葛亮要一统天下的大话,成
为了历史上的笑柄。
《弟子规》泛爱众
yǐ yǒu néng wù zì sī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解释】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 面前骄傲自大,或者轻视他们。不要喜新厌旧,对 于老朋友要珍惜,不要贪恋新朋友或新事物。
[小故事]
严光是汉代著名的士人,年轻时他和刘秀一起游历求学,是一对很
要好的朋友。后来刘秀做了皇帝,仍然没有忘记他。刘秀知道严光很有
【解释】事情要加到别人身上之前(要托人 做事),先要反省问问自己:“如果换作是 我,我愿意吗?”,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 就要立刻停止。
(《论语》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 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弟子规》泛爱众
ēn yù bào yuàn yù wàng bào yuàn duǎn bào ēn cháng
下开了一个小门让他进。晏婴不卑不亢地说:“这是狗洞,如果我访问
的是狗国,我就从这里进去。”楚国人一听,忙打开城门让晏婴竟区了。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
《弟子规》泛爱众第一段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白只要是人,就应该相亲相爱。
2、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别人看中的是品德,不是外貌。
教学重点:1、使学生明白只要是人,就应该相亲相爱。
2、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别人看中的是品德,不是外貌。
教学内容:《弟子规》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教学时数:一课时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
(一)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同时天地所滋长的万物,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天是平等覆盖一切众生,不分智愚,大地是平等承载一切众生,不分净染。
天地好比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应该学天地的博爱无私,平等爱护一切动物,植物。
※补充说明:1、有人问:对于坏人及自私自利的人,如果还要保护他,岂不天下大乱大部分人都是后天学坏的,坏人做了坏事危害大众,除了应给予适当的处罚,也应让他们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2、天体之运行,日复一日,永不休止,代表“精进”。
大地蕴藏无量无边的宝藏,生成万物,负载万物,而不求回报,并且平等养育一切众生,不分善人或恶人,代表“包容”。
(二)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
人所服,非言大。
品德修养高尚的人,名望自然高超,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有才能的人处理事情的能力卓越,声望自然不凡,然而人们之所以欣赏佩服是他的处事能力,而不是因为他很会说大话。
※补充说明:古代圣君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以及近代美国的华盛顿,林肯总统,都是注重德行修养的人,经过时间的流逝,历史的评断,令人怀念,尊重的还是那些德行高尚替大众着想的人,而不是外表和容貌突出的人。
二、故事启蒙:(一)聪明努力的华陀华陀是东汉时非常有名的医生,他之所以能成为名医,除了聪明之外,还经过一番辛苦的努力。
《弟子规》泛爱众第3节
【范蠡三聚三散】
春秋时期,范蠡戮力辅佐越王勾践,复国成 功后,越王封范蠡为上将军。可范蠡知道勾践 的为人,只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就辞书 一封,放弃高官厚禄,只装少量珠宝,乘舟远 行,一去不返,这可谓“一聚一散”。
范蠡辞去上将军后,到了齐国,更名改姓, 耕于海畔,没有几年就积产数十万。齐国人仰 慕他的贤能,请他做宰相。范蠡感叹道:“居 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就归还宰相印,将家 财分给乡邻,再次隐去,这可谓“二聚二散”。
泛爱众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古人云:“受人滴水之 恩,当以涌泉相报。”
四恩: 父母养育之恩、 师长教诲之恩、 国家培养护佑之恩、 众生努力生产之恩。 报恩的人生才是有意 义的人生。
处世格言:
①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 为他计较的少。
②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 人,就是善待自己。
行至陶,定居于此,自称陶朱公,做生意发了大财,然后把钱财 全部布施出去,历史上记载‘三聚三散’。他散财之后,再从小生 意做起,过了几年又发了,发了财马上就散财,他三次散财,他得 的果报是置千金之产五次。
相传民间所敬奉的财神就是范蠡,这很有道理,他教给人们如何 看待钱财。
泛爱众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后来贩毒,开赌场。当兵后,又为了钱恐吓连里同志, 而被判邢,关了两年十个月。回到故乡,马上又学会各种 电脑程式和诈赌。本性不改,自己又研究万能锁,寻找单 身女性的套房下手。就这样由偷变抢,如今起诉—死刑。
这十多年来,我不止百次的告诉自己,要改过向善,要 作好人。但是以往的我,只知其字,不明其义,好人无从 做起,只有苟且度日了。“万法唯心造,善恶一念间”。 各位同学!千万别自认聪明,以为小小的起心动念,只要 不付诸行动,有什么关系呢?那可就是大错特错了。
弟子规《泛爱众》原文及解释
弟子规《泛爱众》原文及解释弟子规《泛爱众》原文及解释《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泛爱众》原文及解释,欢迎大家分享。
泛爱众原文: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既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解释:对于大众有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笨、宝贵、贫贱、种族国界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纯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毫无虚假。
正是“天同覆,地同载”的大同境界。
泛爱众的人人君子,他的心中有人我一体的观念,所以肯放下滔滔私心,关怀大众,我们若处处学着仁厚待人,在德行上改过修养,守住人的品格,并深入学习各项才艺,相信也能做出一份番利益大众的事业。
品行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人们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论外貌是否出众;才能大的人声望自然大,人们所信服的是真才,并不是只会发表言论。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应该多加赞美肯定,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
对富有的人态度不谄媚求荣;对贫穷的人不表现出骄傲自大的样子,不厌恶不嫌弃亲戚老友,也不一味喜爱新人新朋友。
至圣先师孔子教导我们,贫穷的人除了不谄媚迎合外,能够在道德上自得其乐更好,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骄傲的`心态妨碍他人,更要爱好礼节,恭敬大众。
贫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学习礼节充实各项才能,发挥人我一体的仁心,才能营造一个“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幸福社会。
他人有事,忙得没有空暇,就不要找事搅乱他;对方身心很不安定,我们就不再用闲言碎语干扰他。
别人的短处绝对不要揭露出来,别人有秘密不想让人知道,我们就不要说出来。
跟读《弟子规》泛爱众
跟读《弟子规》泛爱众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人生活在这个社会,难免要有一些拜访的事宜,无论走亲访友,无论商务拜访,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控制好拜访时间。
一般不宜在主人家呆的时间太久,要根据情况控制好逗留的时间。
与主人交谈要善于察颜观色。
如果看到主人情绪较好、谈兴较浓,呆的时间可长一点;如果发现主人心不在焉,说明主人一定有其它的事情要办,又怕失礼不好意思直接说出来,应该及时收住话题,适时起身告辞。
这样既尊重了主人也尊重自己。
手机的普遍让人们"沟通无极限",同时也相应产生了"移动电话礼仪"我有个高中女同学爱煲电话粥,因为在事业单位比较清闲,经常闲来无事"骚扰"我们,害得我们这些每天忙得团团转的人,经常因为有事情很抱歉地打断她。
因为抱歉,便经常掏银子请她小撮一顿,时间长了,几个同学就觉得不对味了:这家伙又闲又能吃上我们的犒赏,这是什么世道?呵呵。
我们经常见到在公共场合,比如公交车上、办公室里,大家都静静的,一个人拿着手机狂讲电话,将七大姑八大姨的那点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讲得热火朝天,似乎大家也很感兴趣,害得周围的人苦不堪言。
打开很多的贴吧,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骂人的帖子,把别人的隐私拿来娱乐,有时候,我就很同情那个被骂的人,就算他是个大恶人,自有法律或者道德来制裁,何必让人家弄得灰头土脸的,赤裸裸地曝光;更多的时候,我更佩服的是发帖子揭人家短的人,如此心狠又为那般?网络的迅速发展真正考验了人们的良知。
臭一个人很容易,也许在一夜之间,捧一个人也很容易,一个人先有着一颗仁爱之心,然后才会真正地去尊重他人。
一个人先有了一颗仁爱之心,然后再由心而生去善待他人,去礼敬他人。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是说做人没有仁爱之心,礼对他来讲有什么用呢?晏子说: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是说人之所以比动物高贵,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以礼相待。
弟子规之泛爱众 教案
《弟子规》泛爱众第三段教学重点:1、使学生明白不要随便揭露别人的短处和隐私2、使学生明白随便宣传别人的坏事,也是一种错误教学内容:《弟子规》泛爱众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教学过程:一、齐读《泛爱众》全文二、齐读《泛爱众》第三段三、分四句逐句解读。
1、【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为什么我们不能到处去说别人的缺点?(第3张)别人的缺点,不要去揭穿,对于他人的隐私,切忌去张扬。
这里的“短”有两层意思:.一是别人外在的短,如形体、体态、相貌。
人没有完美的,这种外在的短,千万别去揭。
还有另外一种短是指别人不恰当的行为,不好的事。
当我们有短有私,希不希望别人到处宣扬?不希望。
所以我们不希望别人如此,我们也不应该这么做。
过渡:我们不能随意说别人的短与私,相反的,我们应该常常“道人善”――2、【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写一句话赞美你的一位同学吧。
(第4张)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勉励行善,进一步把善行提升。
但是我们要知道“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我们要晓得,为善不欲人知是最好的。
当别人把你的善传开之后,我们更要谨慎自己,反求诸己,我真的有他们说的那么好吗?没有没有就要更加努力,希望自己能更好。
所以「人知之,愈思勉」,当这些善良的一面、好的事情传开之后,肯定会有很多人来效法。
过渡:别人的“短”与“私”我们不能随意说,那别人的错误或者是很坏的行为,我们能不能说呢?3、【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马加爵事件多说别人的好处,不说别人的坏处拱手礼(第5.6张)到处去说别人的过失或缺点,就是做了一件坏事。
如果说得太过分了,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当我们去宣扬别人的过失,对方假如知道了,可能会非常难受,所谓「背后之议」,背后的议论,说他的是非;「受撼者,常若刻骨」,你批评他这一些不好的言语,在他的心中就好像刻入骨头里面去了,时时想着报复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泛爱众之三凡趣与、贵分晓、与宜多、趣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已不欲、即速己、在给(ji)予和获取之间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古人说的‘取予不可苟且’究竟又是什么意思?《弟子规》这些本来是用来规范孩子言行的话语,对于我们成年人有什么现实的指导意义吗?我们今天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在众多长辈无微不至的呵护下长大,他们几乎无需付出,就可以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一切,因此很多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而不懂得去关心别人,与人分享,以至于长大以后进入社会,他们才发现自己很难与人相处,也交不到朋友,那么关于这些问题《弟子规》又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呢?孩子终究都要长大,早晚都要进入社会,一旦进入社会他就免不了要和别人交往,要和别人交际,要和别人沟通,既然要和别人交往那就一定会发生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叫“取和予”的问题,也就是说“拿和给”的问题,这是一定会碰到的。
古人讲:“取予不可苟且”,中国古人一直讲,就是说无伦你拿进什么?还是你拿出去什么?都不能随便要很在意。
中国民间也有这样的大白话,叫什么?亲兄弟明算账,亲兄弟之间也得把账算算明白,所以传统中国是特别特别的看重从小培养孩子‘取予不苟且”的习惯。
我们现在的机会给的机会不太多,取的机会很多,他就不知道在给予和取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样来把握这个度,应该怎么样来处理,取和予当然是有区别的,《弟子规》希望孩子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凡趣与、贵分晓、与宜多、趣宜少、只要牵涉到拿和给,那就一定要分晓要明明白白,不要马马虎虎,不要模模糊糊,予宜多,给予别人的时候多一点不妨,取予少、拿进的时候少一点不妨,《弟子规》是这样要求的。
传统中国固然有不少为富不仁之徒,大斗进,小斗出,这个东西现代年轻朋友不懂,就过去“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民活不下去了,要道大户人家去借粮,借一斗,有的为富不仁之徒借出来的时候用的那个斗是小的,那么好,等你打下粮食还给他的时候为富不仁之徒拿出一个大斗来,你得还我这么一斗,这就倒过来了,但是不可否认,传统中国也有好多积善之家,反其道而行知。
有些积善之家是什么?小斗进,大斗出,是故意的。
很多这种也是做传统的慈善。
因为过去中国人相信;这个叫什么?叫“散福积德”一个人的福分不能太多,一个人的福气太多以后会承受不住的,所以要散掉一点,散掉的是福气积回来的是德。
这个德不一定应在你身上,不是说你今天做了好事了,你立马明天去买张奖票、彩券、你就中大奖了,这个不一定,没人保证你,但是会应在你的子孙后代身上,不知道应在那一代,但是反正会应的,这个叫“散富积德”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善行。
独生子女的今天关于取和予的问题却更加的突出了,如今的孩子在几个大人的呵护下长大,取多予少,逐渐养成了自私的习惯,不懂得分享,那么孩子的这样缺点又会给他的人生造成怎样的困扰呢?其实《弟子规》的这一条凡趣与、贵分晓、与宜多、趣宜少、这12个字对于我们今天的孩子来讲特别重要,为什么特别重要呢?两点理由;一点,我们今天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了,不大知道给予别人,从小没有这个环境不能怪他,第二一点非常重要,但是我们都会忽略,大家知道今天中国的第一考是什么吗?公务员考试,中国今天的第一考不是高考,是公务员考试,换句话说我们家长很多都会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去为国家服务,为民族服务去当公务员,那就特别需要从小养成“取予分晓”的习惯,我们看,现在很多我们见于媒体有些公务员出问题贪污或者怎么样?都是小事情开始,不是说第一次就贪污很大一笔钱的,现在有一句话很流行,叫什么?“温水煮青蛙”大家都听过这句话,就好比一只青蛙,青蛙在凉水里也能活,在稍微有点温度的水里也能活,底下烤着青蛙不知道,在水里很高兴,慢慢热慢慢热,突然发现自己熟了,这叫温水煮青蛙。
换句话说都是从小节开始,小地方开始,所以就特别要求我们对孩子教育的时候注意这个地方。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越中杂识》有这么一本书,里面记载有一个人是东莱人,叫刘宠。
这个人是个读书人,东汉的时候当了会(kuai)稽(ji)太守,今天咱们浙江那一边,到那边当了一个地方官。
这个人非常廉洁,非常勤政,尽管在汉末的时候国事一塌糊涂,贪官污吏横行,拥兵自重的祸国殃民,但是会稽郡在汉末的时候吏(li)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到了什么地步呢?《后汉书》“宠治越;狗不夜吠(fei);民不见吏;郡中大治。
”当他在那里当官的时候他把这个会稽郡治理到什么地步大家知道吗?老百姓见不到官员的,没事,一般都要有事官员才去处理的,老百姓没事的。
狗不夜吠;狗在半夜都不叫,没有小偷没有人翻墙入户,狗当然就不叫了,所以非常的太平。
后来他官声很好,就被征召回京去做将作大臣,换句话说就是今天的筑建部部长,管这个建设,当部长去了。
临行的时候有几位老人来送他,老人就哭着说;我们都是小民,前面那个郡守不像话,贪污、枉法、扰的我们不安生、所以,以前那个当官的在的时候每到半夜我们这的狗都叫个不停,我们觉都没法睡,自从您来了以后,晚上连狗都不叫了,我们听说您要离任,我们也挽留不住,所以呢!我们老百姓就主动自愿得集了几个小钱给您送行,就给了他一包钱。
刘宠说;这个我不能收,这实在是不敢当的事情。
但是这几位老人一定要他收下,那么刘宠又要赶路,因为跟老人家又折腾不起,所以盛情难却,就把这一包钱给收下来了,他出了山阴界,就是他出了这个会稽郡的地理范围,他就把这包钱投到了江里,于是大家都传说,这段河水从今往后特别的清澈。
这条江非常的有名,大家知道什么江吗?就是今天的钱清江。
乾隆皇帝南巡的时候经过钱清,经过这个地名叫钱清,前面的江叫钱清江,乾隆皇帝就问,为什么?为什么有那么怪的名字?当地的人就把流传了千年的故事(东汉末年的故事)去禀告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挥笔题了一首诗,因为我们知道乾隆皇帝好题诗的,这首诗叫什么?《循吏当年齐国刘》他东莱人吗?东莱是胶东那边,齐国的故地。
“循吏当年齐国刘;大钱留一话千秋;而今若问亲民者,定道一钱不敢留”这首诗就是赞颂这么一个人,这样的人物注定青史留名。
我们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青史留名,那么就应该从小培养他这样的习惯。
《弟子规》接着讲将加人、先问己、已不欲、即速己、什么意思呢?讲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嘛?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学会妥善的处理好和别人的关系,怎么样才能处理好跟别人的关系?首要原则是什么?其实很简单,说到底就是尊重别人,设身处地的为别人考虑一些,但是我们确实应该为别人考虑一点,这也就是儒家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你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你也别去要求别人,你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你也别去要求别人。
大家知不知道,在联合国大厦的基座上,它那个花岗岩的基座,刻着一些有这么几条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讲的箴(zhen)言,从各种文化,各种文明当中取来的箴言,中国入选了一条。
哪一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代表中国文化传统的,这句话刻在联合国基座上的。
真正理解并且做到这一点会终身受益。
中国传统就将恩必报,这是中国传统讲究的,是提倡感恩的,所以《弟子规》也嘱咐我们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恩欲报,怨欲望,报怨短,报恩长,希望孩子从小懂得人应该记恩,应该怀有感恩之情,多怀感恩之情,我们中国古人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喝人家一滴水你后来应该像泉水一样的去报答他。
怨恨能忘记就快点忘记,能放下就快点放下。
因为中国古代也有一句叫“冤冤相报何时了”。
将加人、先问己、已不欲、即速己、恩欲报、怨欲望、报怨短、报恩长、我们通常会对于那些给予我们帮助的人心怀感激,并且也会尽权利去回报,但是对于那些和我们有过节的人却很少有人会轻易的原谅他们,可是接下来的故事告诉我们以德报怨不仅能够化解不必要的纷争甚至可以避免一场战争,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魏国边境有一个靠近楚国的地方,有一个小县,一个姓宋的大夫到这个县里去当县令,管这个县,两国交接的地方嘛?那么这边住着魏国的人,这边住着楚国的人,是接壤的,既然是交接的地方,气候条件差不多,土壤条件差不多,所以两边的村民都以种瓜为生。
这一年春天两国的人民分别把瓜给中上了,那很不巧,不巧这一年气候干旱,由于缺水瓜苗长的很慢,魏国的一些人一些村民担心这样下去的话瓜苗就完了,那不要导致损失吗?就组织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里面去挑水浇瓜,连续浇了几夜之后魏国村民的瓜地里它的挂面长势的特别的好,楚国就这疆界,楚国村民的瓜田里面瓜苗长的不好,还是这样蔫蔫的,而楚国的村民一看到魏国村民种的瓜长的又快又好,楚国的村民心里很不爽,很嫉妒,有些人这就是要笑人无,恨人有的开始啊,有些人到半夜三更就偷偷的跑到魏国的土地里去踩那个瓜秧,认为凭什么我这里的瓜秧长的不好,你那边长的好啊!所以很不爽,所以魏国的一些老百姓很生气,说今天晚上我也过去把楚国的瓜秧给踩了,就开示这么竞争了。
这个时候宋大夫就摇摇头对这些百姓讲;如果你们一定要这么干,你们也不是没有道理,确实,错在楚国的那些老百姓,我们魏国百姓没有错,但是,你这么干只多就是解一解恨,撒撒气,可是后面呢?以后楚国的百姓更不甘休了,晚上又来踩你的瓜秧,那么今天他踩你,明天你踩他,踩来踩去,两边的瓜都没有了,对谁都没有好处啊!又积怨,何必呢?那么魏国的村民一听,那你说这么办?宋大夫说,我出个主意,你们今天晚上过去帮他们浇地,你浇完了自己的地再过去帮楚国的地再浇一遍,结果怎样?走着瞧,那么当时的老百姓还是很听当官话的,所以魏国的老百姓当天晚上把楚国的瓜地给浇了,结果楚国的村民发现魏国的村民不仅不记恨反而在夜里帮助他们浇瓜,惭愧的无地自容,这还是一件小事吧!但是两边的老百姓都不知道同时楚国对魏国正好是虎视眈眈,等着借口呢?准备发兵攻打魏国。
而边界的这件事情被楚国的县令知道,楚国的县令就把魏国的老百姓晚上来给楚国浇地的这件事禀告了楚王,楚王深受感动,内心不安,不仅没有发兵没有攻打魏国,而是主动和魏国和好,送去了很多珍贵的礼物,两国太平。
这就是恩怨之间的处理方式。
看你这么处理,处理的好,大家都好,处理的不好,大家都不好,《弟子规》希望要报恩,不要去报怨,这样的观念你从小能够在孩子的脑海中扎根,牢牢的记住。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虽然我们今天已经没有婢仆了,但是《弟子规》讲的这个情况也适用于今天那些替我们服务的家务工作者,他们每天都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可是又不是我们真正的家人,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呢?现在很多的家庭当中,特别是城市的家庭当中,都有家务工作者,但民间一般叫保姆,叫阿姨,但是现在我们比较正规的叫法叫家务工作者,他们和主人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古人是没有这样的新字眼的,你今天和古人说家务工作者,古人还以为是一个什么什么官,他不知道的,而且古人有尊卑观念,有等级观念,有身份观念,这一点在今天是不能接受的,必须被淘汰的,所以古人管今天的家务工作者叫什么呢?叫婢仆,奴婢或者仆人,这是古人的用词,关于传统中国的这些奴婢和仆人是个什么样子?大家看看《红楼梦》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