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语文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精彩片段(备课资料)创意设计,活力课堂word版可打印-2019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一、内容简述本文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二十一课,课文标题为《文言文二则》。
本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内容短小精悍,充满哲理是古代智慧的结晶。
本篇课文旨在通过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让学生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了解古人的智慧,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首先第一篇文言文以生动的描绘和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内容涉及为人处世、道德修炼等方面。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智慧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知识点包括文言文的词语理解、句式结构以及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道理等。
接着第二篇文言文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一则短小精悍的故事揭示了某种社会现象或人生道理。
本篇文言文的语言精炼,寓意深远通过古人的智慧启示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知识点主要包括文言文的阅读技巧、词义辨析以及寓言故事中的深层含义等。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将通过阅读课文原文,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语言特点,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掌握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背后的含义和深层哲理。
此外课文后附有一些练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二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课文,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领悟到古人的智慧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1. 简述文章目的和文言文的重要性本文将为读者提供关于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的详细解读。
本文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掌握其语言特点,提升阅读文言文的技能。
同时本文也将对文言文的重要性进行探讨,以便引起广大师生和家长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视。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文言文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
在六年级这一小学阶段的关键阶段,引导学生接触并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还能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本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特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其文言文阅读能力。
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创新教案-电子备课word
21.文言文二则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一、纵情吟诵识知音1.读题解题(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三、高山流水遇知音1.感受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
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
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________注释①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
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样高峻。
巍巍:高大的样子。
若:像。
⑥[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⑦[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⑧[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土,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__________[注解](1)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2)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3)戴嵩:唐代画家。
(4)《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5)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6)拊掌:拍手。
(7)搐:抽缩。
(8)股:大腿。
(9)乃:却。
(10)掉:摆动,摇。
(11)谬:错误。
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12)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哉:善哉壮哉怪哉妙哉呜呼哀哉巍:巍峨巍然岿巍巍巍高山弦:琴弦弓弦弦外之音改弦更张轴:画轴轴心轴线车轴转轴曝:曝书炽曝曝晒一曝十寒多音字:斗:dòu争斗dǒu斗胆角:jiǎo角落jué角色课后习题答案: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篇一】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十一課《文言文二則》課文原文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複為鼓琴者。
__________注釋①本文選自《呂氏春秋·本味》。
鼓:彈。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說指東嶽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樣高峻。
巍巍:高大的樣子。
若:像。
⑥[少選]形容極短的時間。
⑦[湯湯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樣浩蕩。
湯湯:水流大而急的樣子。
⑧[以為世無足複為鼓琴者]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
書戴嵩畫牛蜀中有杜處土,好書畫,所寶以百數。
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鬥牛也。
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鬥,謬矣。
”處士笑而然之。
古語有雲:“耕當問奴,織當問婢。
”不可改也。
__________[注解](1)處士:有德才而不願去做官的人。
(2)所寶:所珍藏的寶貝。
(3)戴嵩:唐代畫家。
(4)《牛》:指戴嵩畫的《鬥牛圖》。
(5)錦囊玉軸:用錦緞作畫囊,用玉作畫軸。
(6)拊掌:拍手。
(7)搐:抽縮。
(8)股:大腿。
(9)乃:卻。
(10)掉:擺動,搖。
(11)謬:錯誤。
兩牛相鬥時,多是“尾搐入兩股間”的情形,也有“掉尾而鬥”者。
(12)然之:認為他說得對。
【篇二】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十一課《文言文二則》知識點生字組詞:哉:善哉壯哉怪哉妙哉嗚呼哀哉巍:巍峨巍然巋巍巍巍高山弦:琴弦弓弦弦外之音改弦更張軸:畫軸軸心軸線車軸轉軸曝:曝書熾曝曝曬一曝十寒破音字:鬥:dòu爭鬥dǒu斗膽角:jiǎo角落jué角色課後習題答案:2、“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複為鼓琴者。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案)统编本
第七单元本单元以“艺术之旅”为主题,包含《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习作:我的拿手好戏”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与艺术有关,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文本内容,了解京剧的特色,学习表达的条理性,借助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口语交际要有条理地表达对书法的了解,对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深入交流。
本单元的习作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提纲,通过列提纲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并紧扣单元目标:写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将句子写通顺,把重点部分写清楚。
“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掌握多种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学会修改“说明书”;积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和不同类型的成语。
21 文言文二则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1.字词教学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俗化。
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本课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支持学生展开想象,如《伯牙鼓琴》一课引导学生猜想,除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之外,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
通过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
学习《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通过抓住关键词,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教案
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1.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组织语言,复述故事。
3.理解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出示“杨柳依依”,要求学生照样子说词语。
(说大自然中的景物)2展示词语,齐读。
清风徐徐、炊烟袅袅、春雨绵绵、雨雪霏霏、绿草茵茵溪水潺潺、白云悠悠、明月皎皎、霞光灼灼、云雾蒙蒙3小结过渡:如果平时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也能用音乐表现出来。
这当中,还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板书:伯牙绝弦4指名读课题。
指导“弦”字读音。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读文。
(1)学生自由读文。
(教师: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学过《杨氏之子》,知道读好文言文要注意句子的停顿、节奏。
下面,就请你们试着读读课文,把句子读通读顺。
)(2)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听清节奏和停顿了吗?请你们再读读课文,尽量做到有感情,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跟着录音再小声读,后全班齐诵,要注意正确、流畅。
(4)同桌合作,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弄懂难词难句。
2明意。
(1)理解题意,归纳学法。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绝”是什么意思?(2)默读课文,运用学法,看看读懂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三、细读文本,品味知音教师:刚才我们仅仅是理解了句子的表面意思,接下来我们要深入理解句子,读出他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出示句子)A.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子期看到的是一座怎样的泰山?(高大、巍峨峻拔)请你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泰山的巍峨峻拔。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案
21 文言文二则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播放歌曲《高山流水》,出示《伯牙鼓琴》课文插图,激趣导入:同学们,请一边看图,一边听音乐,说说图和音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预设:生1:这位正在聚精会神挑指弹琴的人必是俞伯牙了,而这位身着粗布大衣,正在倾听,满脸沉醉的必是锺子期了。
生2:两个人那么醉心地沉醉在音乐中,是多快乐的事啊!2.导入:就这样的一幅图,还有一段故事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伯牙鼓琴》去细细聆听吧!3.学生简介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
设计意图:开篇音乐、图片引入新课,既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图片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从而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检测字词句1.检查预习。
(1)写出正确字音。
汤( )汤乎若流水善哉( ) 巍( )巍乎若太山(2)形近字组词。
哉()栽()巍()魏()弦()炫()(3)教师指导书写生字“哉、巍、弦”,学生交流书写注意点。
2.自读课文。
要求: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通句子;三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指名读课文,划分节奏:请两位同学读课文,分别进行评点,找出较难的句子进行点拨指导。
4.教师配乐诵读,学生听后说感受。
(放音乐古筝曲《高山流水》)5.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生字、词语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言文关注诵读,引导学生诵读的方法,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过渡: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哪些方法可以帮我们疏通文意呢?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及自学能力。
预设:生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小组研讨。
生2:不懂之处在词句旁边画问号,请教小组同学或教师。
2.这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
其实还有一种方法是阅读文言文值得推崇的,那便是做阅读批注,初步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优秀备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优秀备课教案1、会写15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相关资料,读懂小古文,体会其表达的深刻含义。
3、自读自悟《京剧趣谈》,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感受京剧的无穷魅力。
4、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月光曲2讲述了贝多芬因同情贫苦兄妹而为他们弹琴,从而创造了《月光曲》的故事。
京剧趣谈1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
口语交际1聊聊书法1、能在课前收集资料,聊聊书法中的名家、故事、作品等。
能在交流中,有条理地表达清楚,讲的时候能借助图片或实物。
2、对感兴趣的话题能深入交谈。
习作2我的拿手好戏1、能通过列提纲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并将自己的拿手好戏写下来。
2、能将句子写通顺,写清楚重点部分。
语文园地2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1、能交流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2、能积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并交流它们的意思。
3、能结合图片修改“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
4、理解“高山流水”“轻歌曼舞”等成语的意思,并灵活运用。
21文言文二则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FL)〗1、字词教学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俗化。
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教案【教材分析】:《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
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书戴嵩画牛》讲述了热爱书画的杜处士与天真的小牧童之间的故事。
杜处士有一幅珍藏的《斗牛图》,牧童见了却拍掌大笑,指出了画中的错误。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认真地观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六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但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仍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为主,渗透学法的指导。
在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在琅琅书声的浸润陶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
在教学中要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增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精练、隽永的语言特点。
另外要注意的是,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1.会写5个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掌握朗读古文的方法。
3.结合注释及“资料袋”中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明白两个故事各讲了什么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故事。
4.感受朋友间的珍贵友谊;明白从客观实际出发,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5.积累古代经典诗文,激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集体备课)21文言文二则教案
3.体会音乐与绘的艺术之美,懂得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4.理解词语。
9.“知音”有关的古诗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10.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上无足复为鼓琴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课后第2题)
伯牙摔破琴,扯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伯牙和锺子期以琴声相知,成为知音。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悼知音,从此不再弹琴。可见他对知音的一片深情。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表达了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3.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观察图片:书戴嵩画牛
2.助读资料: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主要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1 文言文二则(教案)》(实用)
第七单元本单元以“艺术之旅”为主题,包含《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习作:我的拿手好戏”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与艺术有关,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文本内容,了解京剧的特色,学习表达的条理性,借助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口语交际要有条理地表达对书法的了解,对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深入交流。
本单元的习作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提纲,通过列提纲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并紧扣单元目标:写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将句子写通顺,把重点部分写清楚。
“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掌握多种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学会修改“说明书”;积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和不同类型的成语。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文言文二则2《伯牙鼓琴》描写了伯牙与锺子期的深厚情谊;《书戴嵩画牛》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并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1.会写15个生字,会写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相关资料,读懂小古文,体会其表达的深刻含义。
3.自读自悟《京剧趣谈》,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感受京剧的无穷魅力。
4.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月光曲 2 讲述了贝多芬因同情贫苦兄妹而为他们弹琴,从而创造了《月光曲》的故事。
京剧趣谈 1 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
口语交际 1 聊聊书法1.能在课前收集资料,聊聊书法中的名家、故事、作品等。
21 文言文二则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1 文言文二则 精彩片段
《伯牙鼓琴》精彩片段一、导入1.你们知道什么是知音吗?人们常说,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人的一生要找到与自己心心相息的知己的确不容易,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和锺子期是怎样成为知己的呢?让我们一起到《伯牙鼓琴》中去探讨吧!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二、揭示课题:1.谁来读一读课题?(读得好)咱们一起读.清晰响亮,字正腔圆,非常棒!“鼓”是什么意思?(弹)2.你怎么知道的?(看文后注释)3.知道题目的意思吗?(伯牙弹琴)4.看注释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方法.(板书:1.借助注释)大家真正读懂了这个题目的意思.我们学文言文就要学会变通.(板书:2学会变通)三、范读引路: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篇古文,读不懂的词句就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想想它的意思,然后反复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自己读自己的.2.古文已经和我们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说说你的初步印象(都是难的印象)3.你们数数这篇文言文有几句话?只有四句话,就讲了一个故事.所以说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涵意深刻,所以它们读起来有点深奥.第一次感觉有难度很正常,接触多了,你就会发现它很美很有意思,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一遍在读的时候,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这样吧,老师带着你们读好吗?音乐起,领读.4.看来大家读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那感觉?自由读.(板书3反复诵读)5.检验朗读: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大声读一读,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还没有作任何讲解,他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给这位同学鼓鼓掌.请四人小组朗读.看来,同学们的朗读没问题了,我们一齐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伯牙鼓琴”,读.6.师: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虽然没有读到百遍,四、五遍已经有了,那么,文中的意思是不是已经自现了呢?四、研读交流: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在弹琴,锺子期听他弹.当伯牙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时,锺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巍的大山!”一会儿,当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时,锺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发誓终身再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谁能成为自己的知音了.(一)品读伯牙绝弦的原因:1.出示句子: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讲一讲?(生: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听懂他的琴声了,就摔破了他心爱的琴,终生不再弹了.)2.刚才那个同学说是伯牙觉得这个世界再也没有知音了.3.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他彻底地放弃了弹琴.而且,这里的绝弦绝不是一般的绝弦,它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怎样?(从此永不弹琴了.)察其言,观其行才能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什么伯牙会有如此举动呢?我们还得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开始.4.出示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5.你从哪个字和哪个词能感受到锺子期能听懂俞伯牙的琴声呢?谁来说说你的意见?伯牙弹琴,他弹出巍峨高山.志是想的意思,你从哪里看出伯牙的琴声有高山的意境?为什么会想到高山呢,你们从课前查找资料《伯牙学琴》的故事中就能找到答案.6.当伯牙鼓琴,心里想着高山的时候,锺子期的心中浮现了怎样的高山呢?谁看到了?(锺子期看到了高高的泰山)哪个词让你感受这山特别的高?(巍巍)那好,咱们把这高高的感觉读出来,谁来读?(一名男生起来读)孩子,我感觉这山还不够高,女孩,你来!听她这么一读,你看出了什么?请把你看到的读出来了.山高了,你朗读的水平也高了,咱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师: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锺子期会听?(我从锺子期曰:“善哉!”“善哉”这个词听出来的.)“善哉”用今天的话说是什么意思?假如是你听到伯牙的琴声,你会说什么?(伯牙,我听了你的琴声,我知道你的心就好像比泰山还要高.)所以,善哉!这个“善哉”是什么意思?(太好了,十分的好,妙啊!)师:妙哉,妙啊,那咱们就把那种妙哉,妙啊的感觉带到这句话中去读. (自由有感情地读)老师也要对你说,善哉!(请几个同学读)咱们一起来赞美赞美!(全班有感情地齐读)3.“汤汤”的理解:想象画面读出情感、感受,同学们,听他这样读,你门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我看到了一条很长很长的江河,还听到了波涛澎湃的声音)那把你听到的读出来.(生声情并茂地读第三句)读得真好!咱们把掌声送给她.(学生掌声)善哉!谁还想读?你来,可爱小女孩.对,读书就得这样,想着画面读出情感(板书:6.想象画面)咱们一起读这句.4.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生2:春天百花盛开.生3:冬天白雪皑皑.……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师:好一个善听的锺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身在宫廷,伯牙虽然是著名的乐师,名满天下,可是没有人听懂他的音乐,只有锺子期才听出伯牙的志向,伯牙的胸怀.这子期才是伯牙的知音哪,这知音二字(师板书:知音)概括了千言万语,同学们,此时的伯牙是怎样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伯牙是非常高兴的心情.)是啊,是眉稍眼角都带笑,你把这高兴之情读出来.还有什么心情?再读一读.好一个喜出望外的伯牙,同学们,此刻的伯牙可能是春风满面,喜出望外.因这世上知音难寻,可他得到了.“所以伯牙所念”咱们一起读.(老师意味深长地引导)可能伯牙也是百感交织,喜极而泣,因为知音难寻.咱们再来读.(二)播放音乐,出示图画,体会到的情感不同,读出的味道也就不一样.这对知音约定第二年中秋在老地方见,可是当伯牙赶去的时候,看到的是锺子期那冰冷的坟墓.原来分手后不久,子期就病死了.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锺子期.大家轻声读一读,你仿佛听到伯牙在说什么?看到他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出示伯牙在墓碑前的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师: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听到了伯牙的哭泣声,他在向老天爷问,为什么?为什么?我好不容易才寻找到的知音,为什么这么快就让他失去生命?)读出这个句子,把伯牙的这种责问读出来.(我仿佛看到了伯牙把琴摔坏了,而且再也不弹琴了)他是在怎么地摔琴啊?(很伤心,而且很悲痛.)那你把悲痛之情,读出来.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出示句子: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三)拓展延伸: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生齐说: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想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请一个学生把他想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听.生:子期,你死了以后,没有人听懂我的琴声.想到你在时,能听得懂我的江山江河.现在我还能找谁来听我的琴呢?所以我只能摔破琴,从此不再弹琴.生:子期,我已经砸破了琴,掷了弦,世上除了你,我就没有了知音.我继续弹琴,有何用呢?师:这绝的是弦,不绝的是对知音的怀念之情哪!生:子期,你死了,我弹琴何用,谁又能听得懂呢?师:是啊!生:虽然我有超高的造诣,但你死后,没有人能够了解我,欣赏我,一切都是徒劳的,我从此不再弹琴了.师:虽然有很高的造诣,但是我从此不再弹琴.同学们,我们在这绝弦中感受到的是伯牙对知音的怀念之情.但是我们古代的精典,古人的情怀,往往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阅读,去领悟.今天我们领悟到的是此时此刻的情怀.两千多年来,不同的人读故事有不同的体会,相信同学们以后再读《伯牙绝弦》.从这绝弦中领悟到更多更多.后人根据这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这首《高山流水》.拿起书,听着琴声,我们再来回味着这个故事.(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齐读课文)(四)背诵古文:谁把这故事记在了心里,谁来试一试?熟读成诵啊!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读懂了《伯牙鼓琴》这个故事.读出了情感,读出了体会,习得了方法,最后熟读成诵.古文就是这样,要读书百遍,(学生:其义自见).下课!谢谢同学们!。
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案-优质课配套创意教案word版
山……(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很好,很棒!)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
2:春天百花盛开。
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感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真正明确伯牙和锺子期两人的默契程度,通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
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说课稿-优质课配套说课资料word版
《文言文二则》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阅读。
简短如诗般的语言也为读者描绘出了意境深远的景象。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
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本课选取的是两篇记录中国传统艺术的文言文小故事,富有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佳作。
二、说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能从故事中得到启示。
4.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依然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
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是语言凝练隽永,寓意深刻。
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
高年级学生能讲述故事大概内容,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但是把文言文转换成白话文,口语化讲述故事,具有一定难度。
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通过想象走进文本,加深理解,但是如何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展开合理想象,深入情境,让故事内容更丰富,更生动,并不容易。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单元目标要求、教材内容及学情,我将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能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能从故事中得到启示;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作为教学的重点,后两个也是本课的难点。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文言文二则
21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故事。
3.通过感受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4.体会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5.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音频范读。
3.自由读课文,注意停顿。
(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4.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5.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2)交流课文意思。
(3)课件出示译文。
三、理解文本。
(一)探究“知音”1.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1)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2)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巍巍乎若太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
没有人会像子期说──(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志在流水汤汤)2.体会情感(1)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预设答案:失望。
寂寞。
忧虑。
渴望。
……)(2)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预设答案:快乐。
激动。
充满希望。
欣慰。
……)3.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何为知音?(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
是人生的知音。
)(知音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学交流。
5.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师:读了这一句,同学们有同学要质疑吗?伯牙弹得好吗?锺子期会欣赏吗?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很好,很棒!)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样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鸟语花香,春天百花盛开,冬天白雪皑皑……)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生:巍巍乎若太山。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教案
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很好,很棒!)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
2:春天百花盛开。
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感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真正明确伯牙和锺子声。
……)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
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鼓琴》精彩片段一、导入1.你们知道什么是知音吗?人们常说,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人的一生要找到与自己心心相息的知己的确不容易,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和锺子期是怎样成为知己的呢?让我们一起到《伯牙鼓琴》中去探讨吧!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揭示课题:1.谁来读一读课题?(读得好)咱们一起读。
清晰响亮,字正腔圆,非常棒!“鼓”是什么意思?(弹)2.你怎么知道的?(看文后注释)3.知道题目的意思吗?(伯牙弹琴)4.看注释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方法。
(板书:1.借助注释)大家真正读懂了这个题目的意思。
我们学文言文就要学会变通。
(板书:2学会变通)三、范读引路: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篇古文,读不懂的词句就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想想它的意思,然后反复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
自己读自己的。
2.古文已经和我们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说说你的初步印象(都是难的印象)3.你们数数这篇文言文有几句话?只有四句话,就讲了一个故事。
所以说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涵意深刻,所以它们读起来有点深奥。
第一次感觉有难度很正常,接触多了,你就会发现它很美很有意思,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
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一遍在读的时候,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这样吧,老师带着你们读好吗?音乐起,领读。
4.看来大家读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那感觉?自由读。
(板书3反复诵读)5.检验朗读: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大声读一读,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还没有作任何讲解,他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给这位同学鼓鼓掌。
请四人小组朗读。
看来,同学们的朗读没问题了,我们一齐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伯牙鼓琴”,读。
6.师: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虽然没有读到百遍,四、五遍已经有了,那么,文中的意思是不是已经自现了呢?四、研读交流: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在弹琴,锺子期听他弹。
当伯牙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时,锺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巍的大山!”一会儿,当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时,锺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发誓终身再不弹琴。
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谁能成为自己的知音了。
(一)品读伯牙绝弦的原因:1.出示句子: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讲一讲?(生: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听懂他的琴声了,就摔破了他心爱的琴,终生不再弹了。
)2.刚才那个同学说是伯牙觉得这个世界再也没有知音了。
3.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他彻底地放弃了弹琴。
而且,这里的绝弦绝不是一般的绝弦,它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怎样?(从此永不弹琴了。
)察其言,观其行才能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什么伯牙会有如此举动呢?我们还得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开始。
4.出示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5.你从哪个字和哪个词能感受到锺子期能听懂俞伯牙的琴声呢?谁来说说你的意见?伯牙弹琴,他弹出巍峨高山。
志是想的意思,你从哪里看出伯牙的琴声有高山的意境?为什么会想到高山呢,你们从课前查找资料《伯牙学琴》的故事中就能找到答案。
6.当伯牙鼓琴,心里想着高山的时候,锺子期的心中浮现了怎样的高山呢?谁看到了?(锺子期看到了高高的泰山)哪个词让你感受这山特别的高?(巍巍)那好,咱们把这高高的感觉读出来,谁来读?(一名男生起来读)孩子,我感觉这山还不够高,女孩,你来!听她这么一读,你看出了什么?请把你看到的读出来了。
山高了,你朗读的水平也高了,咱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师: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锺子期会听?(我从锺子期曰:“善哉!”“善哉”这个词听出来的。
)“善哉”用今天的话说是什么意思?假如是你听到伯牙的琴声,你会说什么?(伯牙,我听了你的琴声,我知道你的心就好像比泰山还要高。
)所以,善哉!这个“善哉”是什么意思?(太好了,十分的好,妙啊!)师:妙哉,妙啊,那咱们就把那种妙哉,妙啊的感觉带到这句话中去读。
(自由有感情地读)老师也要对你说,善哉!(请几个同学读)咱们一起来赞美赞美!(全班有感情地齐读)3.“汤汤”的理解:想象画面读出情感、感受,同学们,听他这样读,你门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我看到了一条很长很长的江河,还听到了波涛澎湃的声音)那把你听到的读出来。
(生声情并茂地读第三句)读得真好!咱们把掌声送给她。
(学生掌声)善哉!谁还想读?你来,可爱小女孩。
对,读书就得这样,想着画面读出情感(板书:6.想象画面)咱们一起读这句。
4.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
生2:春天百花盛开。
生3:冬天白雪皑皑。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师:好一个善听的锺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身在宫廷,伯牙虽然是著名的乐师,名满天下,可是没有人听懂他的音乐,只有锺子期才听出伯牙的志向,伯牙的胸怀。
这子期才是伯牙的知音哪,这知音二字(师板书:知音)概括了千言万语,同学们,此时的伯牙是怎样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伯牙是非常高兴的心情。
)是啊,是眉稍眼角都带笑,你把这高兴之情读出来。
还有什么心情?再读一读。
好一个喜出望外的伯牙,同学们,此刻的伯牙可能是春风满面,喜出望外。
因这世上知音难寻,可他得到了。
“所以伯牙所念”咱们一起读。
(老师意味深长地引导)可能伯牙也是百感交织,喜极而泣,因为知音难寻。
咱们再来读。
(二)播放音乐,出示图画,体会到的情感不同,读出的味道也就不一样。
这对知音约定第二年中秋在老地方见,可是当伯牙赶去的时候,看到的是锺子期那冰冷的坟墓。
原来分手后不久,子期就病死了。
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锺子期。
大家轻声读一读,你仿佛听到伯牙在说什么?看到他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出示伯牙在墓碑前的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师: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听到了伯牙的哭泣声,他在向老天爷问,为什么?为什么?我好不容易才寻找到的知音,为什么这么快就让他失去生命?)读出这个句子,把伯牙的这种责问读出来。
(我仿佛看到了伯牙把琴摔坏了,而且再也不弹琴了)他是在怎么地摔琴啊?(很伤心,而且很悲痛。
)那你把悲痛之情,读出来。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读!(出示句子: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三)拓展延伸: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生齐说: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想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请一个学生把他想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听。
生:子期,你死了以后,没有人听懂我的琴声。
想到你在时,能听得懂我的江山江河。
现在我还能找谁来听我的琴呢?所以我只能摔破琴,从此不再弹琴。
生:子期,我已经砸破了琴,掷了弦,世上除了你,我就没有了知音。
我继续弹琴,有何用呢?师:这绝的是弦,不绝的是对知音的怀念之情哪!生:子期,你死了,我弹琴何用,谁又能听得懂呢?师:是啊!生:虽然我有超高的造诣,但你死后,没有人能够了解我,欣赏我,一切都是徒劳的,我从此不再弹琴了。
师:虽然有很高的造诣,但是我从此不再弹琴。
同学们,我们在这绝弦中感受到的是伯牙对知音的怀念之情。
但是我们古代的精典,古人的情怀,往往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阅读,去领悟。
今天我们领悟到的是此时此刻的情怀。
两千多年来,不同的人读故事有不同的体会,相信同学们以后再读《伯牙绝弦》。
从这绝弦中领悟到更多更多。
后人根据这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这首《高山流水》。
拿起书,听着琴声,我们再来回味着这个故事。
(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齐读课文)(四)背诵古文:谁把这故事记在了心里,谁来试一试?熟读成诵啊!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读懂了《伯牙鼓琴》这个故事。
读出了情感,读出了体会,习得了方法,最后熟读成诵。
古文就是这样,要读书百遍,(学生:其义自见)。
下课!谢谢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