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合集下载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法治文化建设探究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法治文化建设探究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法治文化建设探究法治文化建设是法治国家有效运转的基础和灵魂,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当前我国的法治文化与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还存在距离,建设法治文化,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深入推进。

标签:法治国家;法治文化;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是现代社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人们追求的良好秩序形态。

实践表明,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弱则国家衰。

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确立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目标。

法治文化是法治国家有效运转的基础和灵魂,它植根于法治建设实践,反映和表达法治实践,同时一经形成又反作用于法治建设实践。

因此,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之外,还需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文化建设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而言,与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因此,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应积极推进法治文化的建设。

一、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1〕175厉行法治,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

法治文化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和灵魂,“法治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对法治制度的有力支撑,使法治不再是口头上和书面上的,也不再是僵硬的与现实脱节的制度形式,而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

”〔2〕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亟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一)法治文化内涵阐释法治文化是“法治”和“文化”相结合的一个概念,对其内涵的界定需正确理解法治、文化各自的内涵。

关于“法治”内涵,早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对“法治”进行了界定,他说:“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3〕199在这里,他指出了法治的前提是“良法善治”,它要求全社会形成高度的法治认同和法治服从,即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定义,影响深远。

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作者:周芸来源:《法制博览》2014年第12期【摘要】法治文化建设对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意义。

但目前我国法治文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问题,如法治体系存在漏洞,公民权利意识淡薄,法律信仰尚未树立,缺乏有效的法治文化传播。

本文在探讨法治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法治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进而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法治;民主;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导引、以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为主干、以依法办事和自觉守法为基础、以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秩序为目标的法治文明状态。

①进行法治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弄清楚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更好地进行建设。

一、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具有前瞻性与时代性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的进程。

(一)法治文化建设是推动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客观需要纵观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进程,我国始终坚定不移地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为更好地贯彻实施这一方略,必须更加重视法治文化的建设,因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模式,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

积极推进法治文化的建设,让公民真正的尊重与信仰法律,遵守与维护法律,这是不断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二)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所有形式的社会都是建立在一定文化环境基础上的,和谐社会也必然有其独特的文化基础。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能够培养广大公民树立正确的法治价值观,形成信仰法律、遵守法律的习惯,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

(三)积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是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文化大繁荣提供了积极的外部环境,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当代中国法治理念的社会主义文化。

浅析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浅析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浅析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法治文化是法律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法治动力和发展方向。

如何进一步深化法治文化建设,培育公民信仰法律和崇尚法治的意识,以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推动法治建设的进程,需要我们积极的思考和不懈的努力。

尽管我们的法治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我们工作中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和提高。

促进民主法治的几个因素宏斌云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就更加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目前,社会更加注重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其中起作用的因素很多。

明显的就有以下几个。

律师的促进作用。

司法体制、法制体系的格局改变中,律师制度的建立是一个重大的标志。

律师制度作为诉讼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而律师的存在本身,就必然促进司法体制、法制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由于律师的职业功用的内在要求,作为诉讼当事人的委托代理人,其服务的对象是当事人,其收入来源是当事人,有其特殊的利益诉求,由此决定了要求更加完备的诉讼制度和法律制度。

律师是现代诉讼制度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律师的存在也反过来更好地促进了现代诉讼制度的完善和健全。

律师制度的建立,推动了外于政府之外的一种力量的产生和发展,这大大推动了民主法治的建设。

现在不能设想,如果律师制度取消,将会是怎样的后果。

可以说,律师对于民主法治的促进是第一位的。

没有律师制度,也就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诉讼制度、法律制度。

信访的促进作用。

由于法律体制还不完善,也由于法律体制解决问题的有限性,还由于社情的状况要求,只是依靠法制本身来解决各种社会民生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信访也就顺势产生了。

并且,在一定历史时期,信访还将继续存在。

其实,如果一个社会完全杜绝了信访现象是不可能的,如果信访现象被完全杜绝了,这个社会就是不正常的。

虽然信访让地方政府以及司法机关感到压力巨大,难于处理、化解,但是这种社会力量的客观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正是在当今社会有了这些信访的存在,使得地方政府和司法机关不能为所欲为,而在许多事项上有所克制,规范自身行为,更加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更加注重矛盾化解。

新时代下的法治文化建设思考

新时代下的法治文化建设思考

新时代下的法治文化建设思考随着中国的发展,法治建设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在新时代,如何建设法治文化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下的法治文化建设,并提出一些建设思考。

一、加强法治意识教育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提升人们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意识。

只有让每个公民都懂得法律,理解法律,才能促进全民法治。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法治意识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要把法律知识纳入课程,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律意识。

同时,要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法律的兴趣。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举办法治宣传活动,倡导法治观念。

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媒体引导媒体在法治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媒体应该通过报道典型案例、宣传法律知识、解读法律文书等方式,加强对公众的法治教育。

同时,媒体也要自律,遵守法律,提倡正确的价值观。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平台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网络媒体应加强对网络空间的规范管理,防止违法信息的传播,为大众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强化依法行政法治文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政府应当加强对行政行为的规范,强调依法行政,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专业素质培养。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公民权益的保护,提供公平正义的司法环境。

四、加强社会组织参与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法治培训,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

此外,社区组织、企业等也要加强法制建设,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

五、保护知识产权在法治文化建设中,保护知识产权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关系到创新和发展,也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行为,维护创新环境,有利于推动法治文化的建设。

总之,新时代下的法治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加强法治意识教育、媒体引导、依法行政、社会组织参与和保护知识产权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

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

和谐社 会 的重要 保 障 。 当前 法治 文化 建设 由于 受到传 统人 治文 化 、 具体 实施 不力 的影响 , 存在 着一 系列 的 问题 。如何 正视 并解 决这 些 问题 , 了加 强我 国法 治文化 建设 的研 究重 点之 一 。 成
关键 词 : 法治 文化 ; 治 文化 ; 治理念 ; 法 人 法 普
中图 分类 号 : 9 0 D 2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6 1— 8 4 2 0 ) 6— 0 8— 3 17 7 6 ( 0 9 0 0 7 0
夺 ・ ・ ・ ・ ・ ・ ・ ・ ・ ・ ・ ・ 夺 ・ ÷ 专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孛 夺 { ・
和谐社 会建 设理 论 的首 倡者 胡 锦 涛 同志 把 “ 民 主法 治” 列和谐 社 会 的 六 大特 征 之首 是 非 常 富有 位
障诚 信友爱 的人 际 社 会 关 系 , 就不 可能 出现 充 满 活 力 的社会 发展 状态 , 难 以形 成 安 定 有序 的社 会 局 就 面 以及人 与 自然 和谐 相 处 的社 会 生 态 环 境 ; 治 文 法 化 缺失 , 就没 有现代 化 气息 , 就不 是真 正意 义上 的社
封建 “ 治 ” “ 治” 人 、德 的观念 在一部 分 人心 中根 深 蒂
固。在古 代 中 国 , 并没 有现 代法 治 的概念 , 古代 法治
其 实只 是 “ 治 ” 因此 不 能简单 地把 古代 的“ 治 ” 刑 , 法
பைடு நூலகம்
科 学 头脑 和战 略 眼光 的 。如果 法 治 文 化 缺失 , 没有 民主法治 的概念 , 没有 社会 的公平 正 义 , 无法保 就 就
缩。
对 于社 会主义 社 会来说 , 乏 民主和法 治 , 最 缺 是

法治文化建设问题初探

法治文化建设问题初探

法治文化建设问题初探 2013-10-28 15:11 来源:我来说两句中共宁德市委办公厅谢冰欣、李晓岚内容摘要:法治是现代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探索出来的法治国家最合理的模式,是推动法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治文化建设对国家的发展、稳定和民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针对当前我国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传播功能不够完备、社会环境不够成熟、运行状况不尽如人意等问题,本文着力从强化领导动员、重视文化融合、加大宣传教育、加强基础建设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力求突破瓶颈、走出误区,形成完善的法治文化体系。

关键词:法治文化;法治建设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法治是现代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探索出来的法治国家最合理的模式。

法治文化是推动法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

同时也表明了我国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选择了法治化的道路,是时代发展赋予我们的必然选择。

为了加快法治化的推行,我国不仅在渐趋完善的法律体系基础上,根据不同地方发展特点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还不断完善法律服务体制,为法治化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硬件设施。

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我们严重忽视了其软件设施的建设,使得法治文化领域的发展十分滞后,不能适应现代法律制度发展的需要,这也严重阻碍了我们的法治化建设进程。

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现。

因此,努力促进法治文化发展十分必要而迫切。

鉴于我国是一个长期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法治文化的积存非常薄弱,法治文化建设的起步也比较晚,法治文化理论目前还属于初创阶段,法治文化、体系更是一个几乎全新的概念。

一、法治文化的内涵法治文化是法治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文化现象的子系统,是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

法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法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法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概述:法制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剖析法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执法執政不公问题及其原因执法过程中不公平待遇与效果差异普遍存在,这可能源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司法资源分配不均衡:司法资源在各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了执法质量参差不齐。

2. 执行力度不足:由于一些干警措施过于温和或沉迷于手续性执法等因素,导致执法结果无法达到预期。

3. 人为操作现象:可能涉及官员利益输送、关系拉拢、腐败行为等情况,使得判断标准产生偏离,最终影响到了司法公正性。

二、立法水平落后引发问题及其原因立法水平滞后往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法律法规不全面:一些关键领域缺乏相关法律保障,使得在处理相应事务时无法有效施用。

2. 假设推断过多:立法中可能存在违背客观实际、不严谨的假设,导致与现实状况脱节。

3. 适应性不足:由于社会快速发展和变化,立法反应滞后,不能及时解决新兴问题。

三、执法环境欠缺改善及其原因执法环境的欠缺改善表现在以下方面:1. 司法保障体系不完善:包括监管机构职责界定模糊、行政干预司法等情况都削弱了权威性和公信力。

2. 文化传统影响:某些地区或群体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对于司法工作产生阻碍作用。

3. 舆论引导失当:媒体报道角度失衡、信息歪曲等会影响舆论对司法判断的形成。

四、责任意识淡漠引起问题及其原因责任意识淡漠常表现为执法者的不作为或不当行为,其原因在于:1. 绩效指标盲目追求:过度关注数字化绩效导致执法人员忽视质量和公正。

2. 个别官员职权滥用或卸责行为:将自身利益或责任转嫁给他人,使得法制工作无法有效履行。

解决方法: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善:1. 完善司法资源分配机制:优先保障基层、边远地区的司法资源;加大对基层干警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能力。

论网络环境中的法治文化建设

论网络环境中的法治文化建设

论网络环境中的法治文化建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空间的法治和文化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加强网络环境中的法治文化建设,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和素养,已经成为当今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环境中的法治意识不足在网络环境中,由于信息传播的快速和丰富多样的内容,很多人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导致了网络空间中的法治意识不足。

一方面,一些网民在网络上言行不慎,违反法律法规,甚至参与到网络犯罪活动中去;很多人在使用网络时并不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欺骗和侵害。

加强网络环境中的法治意识培养,是确保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网络环境中的法治建设亟待加强在网络环境中,存在大量的非法信息和不良内容,给公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网络犯罪现象也时有发生,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

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在网络环境中的法治建设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

需要通过加强网络环境中的法律法规宣传和普及,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有效打击和整治网络空间中的违法犯罪行为,构建一个良性的网络法治环境。

为了加强网络环境中的法治文化建设,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加强法治意识教育要加强网络环境中的法治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法治意识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社会宣传等多种途径,普及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公民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培养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从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

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了加强网络环境中的法治文化建设,还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落实。

政府部门要加大力度,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公民在网络环境中的合法权益,防范和打击网络犯罪行为。

也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机制,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和管理,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有序发展。

3. 倡导良好网络行为在网络环境中,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积极倡导良好的网络行为。

法治建设问题与解决方案

法治建设问题与解决方案

法治建设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治建设问题也愈发凸显出来。

在中国,法治建设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前我国法治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国家治理产生了严重的危害,也对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以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进步。

一、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1.法治观念不够深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尤其是基层,法治观念仍然不够深入,一些干部和群众对法律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法治观念淡薄。

一些部门和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感觉“法无拘束”,不够尊重和依法行政。

2.法治执行不够到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法治执行不够到位,执法不公、不正、不实现。

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群众的不满。

3.法治建设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尽管我国法律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在推进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制度不够完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一些制度不够完善,司法实践中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同时,司法体制的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在审判执行环节,存在不少问题。

4.司法执法不够公正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司法执法不够公正,法律适用存在问题。

不少司法机关和执法部门在处理案件和处理事务中常常存在一些违法乱纪现象,严重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5.法治教育不够普及除此之外,法治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虽然我国各级学校、社会团体等都在积极地推进法治教育,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法治教育的普及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1.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要解决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从源头着手,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2.强化法治监督管理在法治建设中,要严格规范执法司法行为,加大对执法司法机关的监督管理力度,保证法律的公正适用。

当前法治建设面临的难题及原因

当前法治建设面临的难题及原因

当前法治建设面临的难题及原因一、立法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从总体上讲,对我们国家立法的质量应当给予肯定,评价立法质量的好与坏主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方面,或者说形式要件,指的立法技术方面内容。

比如立法不能落后于现实,立法的体系要完备,法律之间要协调配套不抵触,立法的技术要专业,立法的方法要科学合理,等等,这是从形式方面来说,一般的理解从形式方面做到比较容易。

第二,实质性内容,或者叫实质要件。

立法,能不能反映出来最广大人民的意志,代表最广大公众的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一个阶层或某一个群体的利益。

从应然意义上我们想,我们中国的法律是能够做得好的,这是由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体所决定的,我们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这不是一句空话,从立法的角度讲,就是我们立法是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

为什么呢?有人一开口就说我们的人大代表不专业,干什么的都有,参政议政能力不强,言下之意就是我们的立法质量会受到影响,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倒觉得这种观点只看到现象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

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问题的实质不在立法的人本身情况怎么样,而在于立法能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立法到底代表谁的利益,我们现在要从立法专业人士角度讲,我们跟美国比是少了一些,这一方面我们有所欠缺,但是我们现在也没有类似于美国的利益集团和压力集团,这样我们的人大代表在开会、在讨论法律议案的时候,就能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下对法律进行审议和表决,也能站在一个相对超脱的立场看问题,这样一来如果提交审议的法律草案本身是公正的,或者基本公正的,那么我们的立法公正性就肯定要比美国好。

也就是说,从应然的意义上讲,我们的立法,我们国家,我们这样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立法,是能够做得好的,立法质量是完全能够做得好的。

理论上讲能做得好,现在存在什么问题呢?立法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就是立法有一定滞后现象。

为什么立法有一定滞后现象呢?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在立法上有一个习惯性的思维或原则,就是先有实践,再有政策,再过渡到立法,所谓成熟一个,制订一个,这样的状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成熟的标准是什么?怎样判断成熟?谁来判断是否成熟?这种主观随意性很大,常常是谁的立法积极性高,谁起草的法案早形成,最后就早通过,这样一来,立法跟社会的生活关系角度看,在一些方面看,我们立法滞后的现象就难免。

浅析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浅析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浅析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特指在社会主义范围内,以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念为核心和要求,社会主义公民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应遵守的法治精神和价值。

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理念和法治文化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保证。

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主要体现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背景下,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坚持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立足点,同时将人的根本利益作为法治文化建设的出发点。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

实现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证。

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法治文化是一种内化于心的文化,它要求社会成员能够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运用宪法和法律规范做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从而实现法治文化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我国法治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难题,这些难题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挑战,不利于进一步加快法治化进程。

第一,法治文化传统缺失。

我国是一个拥有者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国家,封建色彩浓重。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人治色彩成为我国传统社会治理国家和人民的典型工具和手段。

其中,由儒家思想文化和法家思想文化成为封建社会进行统治的核心思想。

这种思想本身蕴含着恰恰是人治思想,而这种思想是与新时期提倡的法治思想相背离的。

而法家虽然极力主张法治,但是法家强调的法治,具有局限性,它实质上强调的是法作为统治人民工具的作用,法受制于权,法家主张建立君主集权国家。

法治文化建设总结和

法治文化建设总结和

法治文化建设总结和法治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石。

近年来,我国在法治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对法治文化建设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法治文化建设是加强国家法制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它不仅能够提升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还能够推动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成果与亮点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的法治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方面,在法律法规的推动下,全社会的法治观念不断提升,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得到普遍提高。

另一方面,法治文化在教育、宣传和舆论引导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法治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不断增强。

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地区和群众对法治的理解和认识仍然不够深入,法治观念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次,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还需要加强,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和边远地区的法治意识建设。

此外,一些法律制度和机制在实践中存在不足和不完善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善和完善。

五、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为进一步推动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工作:一是加强法治教育和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二是完善法治体系,建设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治机制,保障法治的实施和维护。

三是加大对法治文化建设的支持和投入,提高法治文化建设的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

四是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协同合作,促进各方力量的融合和共同发展。

法治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深入推动法治文化建设,为实现国家法治进程作出积极贡献,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实基础。

文档制作人:XXX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浅析我国法制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浅析我国法制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浅析我国法制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摘要:目前我国法治建设最大的困难在于公民法治意识淡薄,法治意识淡薄并不是针对公民缺少法律知识或缺少维权意识而言,而是因我们过度重视传统的人情与事故,这样从西方引进来的法典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兼容从而导致法治建设在我国困难重重。

法治社会有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是未来的总趋势,在中国如何推进法治建设成了所有法学家的新课题。

一方面,我们要从改变思想入手,使法治的思想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将西方的法典中国化,完善法律制度。

本文着重从法治思想建设,中国法制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监督等方面阐述我国法制建设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关键字:困境与出路法治理念法治精神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到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的法治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由于中国的法治化缺少根基,缺乏效益,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困境。

中国的法治化将是一个漫长而坎坷的过程。

一、目前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主要困境我国的法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

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影响,我国的法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从观念到制度、从体制到体系、从形式到容、从理论到实践,都有许多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例举如下:(一)公民法治理念淡薄,缺乏法律至上的法治精神所谓法治理念淡薄并不是指公民缺少利用法律保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和缺少法律知识,而是存在一些因素妨碍法律至上这种理念在中国的传播,这些因素恰恰是我们所熟悉的人情和事故。

不难看到我们面临的现实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对法律的信仰,我们过于注重道德和权利的作用,过于强调情理法的结合,其结果是法律在我们的社会调整中没有起到至上的作用,当代中国法制建设陷入了一种困境—法制“表层化”现场,[1]法律不被信仰,而真正起作用的是恒古至今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千年的文化赋予了炎黄子具有特色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价值观,而我们今天的这套法律制度并不是2000年发展起来的本土的东西,所以其中的一些法治观念和我们的传统观念是不相符甚至是背离的,这就导致一个奇怪的现场:一方面我们遵守法律制度,在法律的大框架行事,另一方面在具体操作上我们按照人情世故、按照自己根深蒂固的理念去行事,正是这种“”和“外”的不统一造成了当今中国法治进程的困境。

当前中国法治文化的困境

当前中国法治文化的困境

当前中国法治文化的困境目前,我国对法治文化的认识陷入滞后认识的困境,这种困境的出现,根本的原因是当前我国法治文化的不成熟。

正如张文显先生所说:“当社会生活秩序朝着法治化的方向急剧变换时,作为法律运作主体的公民和官员的文化心理结构中仍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落后的、陈腐的法律观念、价值标准和思维与行为方式。

”[1]因此,欲从困境中突围的当务之急就是进行当代法治文化建设,而进行当代法治文化的建设,首先应省思进行什么样的法治文化建设。

因为秉持什么样的法治文化,决定了营造什么样的法治社会,引领什么样的法治之路。

如果不对建设什么样的法治文化进行省思,那么就是一种盲目的法治文化建设,其结果是仍解决不了法治的困境。

通过省思,可形成对法治文化建设的正确认识,从而引领我国法治的健康、良性发展。

一、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发展观念对法治文化内涵的引领文化是一个宽泛、模糊的概念,文化的现实存在及其基于人类的自觉审视所形成的文化理论贡献告诉我们,文化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总体性存在[2]。

而文化所具有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则决定人们既不能抛弃民族文化也不能僵守民族文化,既不能排斥外来民族文化也不能简单地拥抱外来民族文化,应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在当代国内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潮流中,以扬弃的方式通过与优质文化的融合,保证文化的先进性。

这就决定了我国对当代法治文化的态度:按照文化的认知标准对待法治文化,即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观念必然形成对法治文化内涵的引领,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法治文化发展观。

近年来,人们对法治文化产生了不同解释,但多数是单维度甚至宽泛的解释,难以形成对法治文化的全面把握,如有的学者认为法治文化是指融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及价值追求,是一个法治国度的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法律设施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涉及法治的行为方式,是人们的法律语言、法治文学艺术作品和法律文书中所反映和体现的法治内涵及精神[3]。

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doc

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doc

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导引、以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为主干、以依法办事和自觉守法为基础、以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秩序为目标的法治文明状态。

①进行法治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弄清楚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更好地进行建设。

一、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具有前瞻性与时代性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的进程。

(一)法治文化建设是推动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客观需要纵观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进程,我国始终坚定不移地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为更好地贯彻实施这一方略,必须更加重视法治文化的建设,因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模式,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

积极推进法治文化的建设,让公民真正的尊重与信仰法律,遵守与维护法律,这是不断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二)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所有形式的社会都是建立在一定文化环境基础上的,和谐社会也必然有其独特的文化基础。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能够培养广大公民树立正确的法治价值观,形成信仰法律、遵守法律的习惯,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

(三)积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是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文化大繁荣提供了积极的外部环境,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当代中国法治理念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在过去的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在党中央不断领导与监督,各级政府部门尽力配合下,我国的司法工作水平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为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尽管法治文化建设工作已起步,但仍处于稚嫩的初级阶段,还有漫长的探寻道路。

目前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包括:(一)我国法治系统的运行状况存在漏洞一是立法层面上,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法制建设在某些方面还存在滞后的问题。

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分析

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分析

是, 像任何事 物都 有两面 一样 , 人社 会过分发达 的人情 就 熟 伦理 也有其 自身的弊端 , 特别对现 代文 明所 认同的法治文化 更是具有瓦解和破坏作用 。这就 是为 什么“ 以情压法 ” “ 、 以
情 代 法 ”、以 情 乱 法 ” 现 象 在 当 代 中 国行 政 执 法 和 司 法 实 “ 等 践 中层 出不 穷 的 深层 次 原 因 。社 会 公 众 的 普 遍 心 理 是 , 旦 一 面 临 讼 争 , 先 想 到 的不 是 如 何 运 用 法 律 维 护 权 利 , 首 而是 通 过 各 种 方式 寻 求关 系 和 人 情 资 源 , 终 后 果 就 是影 响 了某 些 最
¨ : :●、 : , : t t : ・
i毒毒 釉 蹇 瑟
法 治 文 化 建 设存 在 的 问题 及路 径 分 析 ,
张光 全 张梓 洋
( 1本溪市行政学院 , 辽宁 本溪 170 ; 10 8 2吉林建筑 I : 程学院 , 吉林 长存 10 0 ) 3 00
等、 自由的资产阶级革 命 , 接 由半 封建半殖 民地社 会过 渡 直
到 了社 会 主 义 社 会 , 以 中 国社 会严 重 缺乏 商 品 社 会所 具 有 所
的 民主 政 治 传统 。 ( ) 会 因 素 二 社
些地 方 甚 至 不 复存 在 ; 利 义务 相 一 致 的 观 念 更 加 深 入 人 权
今 天崇 尚 以人 为 本 的 科 学 发 展理 念 的 同 时 , 人情 与法 治 并 非 绝对 相左 , 但情 之 于 法 , 要 一 定 的 尺 度 和 界 限 我 国 在 社 需
在 中 国有 着 源 远 流长 的 法 律 文 化 , 作 为统 治 中 国 几 千 但 年 的孺 家 礼 法 思 想 孕 育 的是 人 治 理 念 , 与现 代 的 法 治 理 念 它 是对 立 的 。儒 家 的 礼法 思 想 蕴 涵 的 是 人 治 理 念 , 无 法 为 现 它

关于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一、前言法治文化建设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基础。

如何建设法治文化,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为此,我对法治文化建设进行了调研,以期对我国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调查结果1.法治文化普及情况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法治文化的普及情况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尽管国家对法律知识的普及进行了不少的工作,但大部分的公民仍然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识。

此外,法治文化在各个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普及程度也不同,城市人口较高的地区法治文化普及程度相对较高,而对于偏远的山区和农村地区人们的法治意识普及程度相对较低。

2.法治文化的重要性在调查中,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成为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础。

法治文化是改善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而个人具备法治素养则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观念,它将会对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的交往方式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

3.提高法治精神调查表明,很多受访者认为提高法治精神是推动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公民应该提高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不仅是因为法律是国家的规定,更是因为每个人都应遵守基本的道德和社会行为准则。

其中,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是法治精神最重要的方面。

只有不断加强个人的法治意识,不断提高法治素养,才能进一步推动法治文化建设。

4.加强法律教育普及由于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调查认为加强法律教育普及是推动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途径。

学校应该将法制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加强中小学教育、大学法律教育以及职业学院的法律教育。

此外,需要加强社会对法律知识的普及,包括开展各类宣传和教育活动,和人民法院、检察院等机构协商开展教育培训。

三、总结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对于建设法治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提高法治精神,加强法律教育普及,都是推动法治文化建设的途径。

我们与国际接轨,发展开放,促进法治文化的发展。

法治建设问题清单和举措

法治建设问题清单和举措

法治建设问题清单和举措
《法治建设问题清单和举措》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法治建设成为了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但在法治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积极改进。

下面列举了一些法治建设中的问题清单和相应的应对举措。

问题清单:
1. 法治理念不够深入人心,法治意识相对较弱。

2. 法律知识普及程度较低,民众对法律了解不够。

3. 法律执行不够严格,法律拟定与实施之间存在较大落差。

4. 法律体系不够完善,与社会实际发展矛盾较大。

5. 法治环境不够完善,法律实施中存在一些腐败现象。

应对举措:
1. 提高法治教育宣传力度,加强法治理念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普及和宣传。

2.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民众的法律知识水平,增强法治观念。

3. 严格执行法律,加强法律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执行的严格性和公正性。

4. 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与社会实际发展相结合,逐步修订和完善法律法规。

5. 加强法治环境建设,加大对法律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力度,严惩违法行为。

通过以上列出的问题清单和相应的应对举措,我们可以看到,要加强法治建设,就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从法治意识的培养到法治环境的建设都需要不懈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完善的法治社会。

希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治能够在中国社会发挥更加重要和有效的作用。

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三)乡村干部群众法治意识淡薄
首先,在很多农村地区,乡村干部群众还有着“紧盯权利、无视义务”等问题存在,学法、尊法、守法以及用法氛围较差,缺乏正确的法治意识;其次,干部群众的法制能力相对较差。在行使自身权利的过程,受到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极大,有着凡事按照自身想法进行决策的情况,不仅执法不严,甚至还出现了有法不依的现象;再次,涉农矛盾纠纷问题频发。在土地承包、征战、确权登记以及干群关系等方面都在不断出现新问题与新矛盾,纠纷化解难度也在不断提高,再加上干部在进行矛盾处理的时候有着短期性与随意性存在,更是造成了乡村法治文化建设迟迟难以取得成效。
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已经步入了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种背景下,要想更好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必须要切实做好法治化建设。但是,迄今为止,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现在我国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却依旧有比较大的问题存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所以,相关部门必须切实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推动基层法律治理机制完善发展,做好顶层设计以及分类指导,从而有效提高乡村法治文化建设质量,为我国的伟大复兴目标的现实做出更大的贡献。鉴于这种情况,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几点优化建议,希望可以为我国的和谐长远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乡村干部自身法治观念片面
法治对乡村治理与现代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乡村干部自身在法治方面的认识与理解都比较片面,觉得法治建设工作非常“高大上”,绝大只有宪法才是法律,其余由省、市、县、乡所制定的规章制度都不属于“法”,甚至有无视“小法”的情况存在。同时,在其余很多乡村干部眼中,由于自身并没有处罚权、审批权以及执法权等权利存在,所以他们都觉得依法治国与己无关,这些都是行政司法部门的职责,缺乏正确的依法办事观念,所作出的很多决策都不符合法律要求。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乡村干部认为法治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并没有比较大的联系,也不符合自身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这也对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以及法治化建设目标实现都产生了比较大的阻碍。

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习,懂法律知识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

大部分社区工作者处理问题只凭工作经验和热情,根本不能从法律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现状制约了社区法治化建设的进程。

3.法治文化宣传手段落后、内容单一大多社区的法治文化宣传还是用传统手段,缺乏全面系统的引导,联系实际不够密切深入。

对居民的普法,鲜见生动活泼有效的新载体,只是流于形式,主要依靠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法制讲座、法制文艺汇演等方式,而且针对性不强,提不起广大居民学法用法的兴趣。

法治文化宣传内容单一,未形成系统性,只注重宣传学习法律法规的条文,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4.社区居民法治文化意识较差绝大多数居民主人翁的参与意识不足,很多事情还习惯于“被动等待解决”;居民缺乏社区法律意识,认为自己的家不应受法律制约而理直气壮地违法、违规,破坏小区规划,且屡教不改;居民缺乏依法维权意识,或者说缺乏规则意识,表现为民主意识增强但法律意识和知识不足,导致采用的方式不当,甚至乱象重生,找组织纠缠、无理取闹;少数居民积极运用法律方式维权,但执法部门怠于作为或选择性执法,导致居民信心丧失,进而产生不满甚至采用其他极端方式解决。

二、社区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1.依托和谐社区建设推进社区法治文化建设首先,社区法治文化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任何社会建设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同样,和谐社区建设离不开它必要的文化基础,社区法治文化建设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础之一。

因为社区法治文化与和谐社区的目标具有根本的一致性。

和谐社区的追求就是化解矛盾、解决冲突,使社区稳定、平安。

其次,社区法治文化体现着和谐社区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管理有序,必须以法治文化作为思想基础。

而服务完善,文明祥和是法治谋求的最高理想。

法律在维护社区管理、服务秩序上有着它不同于道德、传统、习惯的独特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作者:周芸
来源:《法制博览》2014年第12期
【摘要】法治文化建设对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意义。

但目前我国法治文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问题,如法治体系存在漏洞,公民权利意识淡薄,法律信仰尚未树立,缺乏有效的法治文化传播。

本文在探讨法治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法治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进而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法治;民主;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导引、以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为主干、以依法办事和自觉守法为基础、以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秩序为目标的法治文明状态。

①进行法治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弄清楚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更好地进行建设。

一、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积极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具有前瞻性与时代性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的进程。

(一)法治文化建设是推动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客观需要
纵观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进程,我国始终坚定不移地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为更好地贯彻实施这一方略,必须更加重视法治文化的建设,因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模式,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

积极推进法治文化的建设,让公民真正的尊重与信仰法律,遵守与维护法律,这是不断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二)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所有形式的社会都是建立在一定文化环境基础上的,和谐社会也必然有其独特的文化基础。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能够培养广大公民树立正确的法治价值观,形成信仰法律、遵守法律的习惯,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

(三)积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是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文化大繁荣提供了积极的外部环境,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当代中国法治理念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在过去的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在党中央不断领导与监督,各级政府部门尽力配合下,我国的司法工作水平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为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尽管法治文化建设工作已起步,但仍处于稚嫩的初级阶段,还有漫长的探寻道路。

目前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包括:
(一)我国法治系统的运行状况存在漏洞
一是立法层面上,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法制建设在某些方面还存在滞后的问题。

二是执法层面上,滥用权力、裁判不公、执法不力等阻碍法治发展的问题比较严重,导致法律的权威性受到损害。

三是法律监督上,监督范围较小、监督强度不足、惩罚手段不够严厉都直接影响民众对法律的态度,影响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进程。

(二)公民权利意识淡薄,法律信仰尚未树立
法治文化强调的是民主、自由、权利等法治理念,是需要民众积极参与的法治状态,但目前我国许多民众的法律意识淡薄,没有维护权利与制约权力的概念。

在不断建设法治文化的过程中能够让民众逐渐认识法治理念、认同法律、信仰法律、遵守法律。

(三)我国现阶段欠缺有效的法治文化传播
法治文化传播的范围较为狭窄,受众群体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法律领域。

传播主体能力有待提高。

传播主体应当具备充足的法律知识,了解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传播的内容不够丰富,法治文化内容涉及一个法治国度的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法律设施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涉及法治的行为方式。

②但当前的传播内容是以法律制度和规范为主,较少与其他内容相结合。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产生法治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从历史、社会和经济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现代的法治文化,古代主张的“法治”也不是今日所说的法治,在本质上是一个权大于法的,受制于权力的人治。

③由于根深蒂固的法律工具主义观念,部分民众对
法的认识停留在暴力性、强制性与惩罚性,留下镇压、统治等印象,从而产生恐惧、躲避的心理,阻碍了民众对法的正确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推进法治文化建设难上加难。


(二)社会原因
不论是在传统中国还是现代中国,重关系、讲人情几乎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人情的确是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但无处不在的人情也阻碍了法治文化的建设,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以情乱法的现象。

我国在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三)经济原因
法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制于物质生活的条件和经济活动的发展程度。

⑤我国曾经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依照政府的计划与管理行事,缺少自由的市场和良好的监督,即使当前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存在许多问题,还需不断完善市场制度,营造更为公平的交易环境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注释:
①李林.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②刘斌.中国当代法治文化的研究范畴[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6).
③梁忠海.弘扬法治精神建设和谐社会——关于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2013(9).
④王渊.论法治文化建设中法律意识的提高[J].商场现代化,2010(27).
⑤张光全,张梓洋.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