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治建设调研报告
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调研报告3篇
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调研报告3篇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调研报告第1篇基层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当前,基层治理正经历由单向管理向多元化、参与式治理的创新转变,构建与我县相适应的治理体系,确保基层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针对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从政策层面加以解决、从业务层面加以指导、从经费层面加以保障的务实举措,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在创新中突围、在共治中拓展、在法治下前行。
一、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一)完善协商制度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创新。
规范议事范围及参与主体。
凡涉及村(居)务、财务的重要事项,都要提交村(居)民代表会议进行商议和表决。
参会人员由村(居)民代表、村(居)"两委"成员、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各村(居)民小组组长组成,普通村(居)民可以自由到会旁听。
涉及外来人员的议题外来人员代表列席会议,确保村(居)民代表会议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确保协商决议公开。
实施阳光村(居)务工程,凡协商决策需要村(居)委会落实的事项,均通过村(居)务公开栏第一时间公开,并及时反馈落实情况。
随时收集村(居)民意见,解答村(居)民疑问,对村(居)民的不同意见作出解释。
设定每次村(居)民代表会议的第一项议题为反馈上一次会议决策的落实情况,确保协商决策落实到位。
(三)重视基层社会自治,发挥群众参与的基础作用。
加强和改进农村(居)建设,规范和提升村(居)民自治水平,夯实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使之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增强基层社会自治功能,扩大群众参与范围和途径,丰富自治内容和形式,努力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实现政府治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二、破解基层"两张皮""灯下黑""吊脚楼""大呼隆"难题的路径方法(一)是建立基层治理工作责任制。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权责明确的评估体系,引导基层组织尤其是"一把手"像抓经济发展、抓安全生产一样重视基层治理。
基层法治企业建设调研报告
基层法治企业建设调研报告一、引言法治企业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基层法治企业建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XX家基层企业进行了调查。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企业的法治建设情况,包括企业规章制度、合同管理、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
访谈则主要针对企业负责人和法务人员,了解他们对法治企业建设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 企业规章制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都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企业反映,规章制度不够具体明确,导致执行难度较大。
同时,部分企业也存在规章制度更新不及时,与法律法规不一致的情况。
2. 合同管理合同管理是企业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但调查发现,部分企业的合同管理存在漏洞。
一些企业反映,合同签订过程中缺乏严格的审查机制,导致合同条款存在瑕疵。
同时,部分企业的合同履行过程中也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导致合同纠纷时有发生。
3. 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争议处理是企业法治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调查发现,部分企业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存在不当行为,如不及时处理、处理不公等。
同时,部分企业也存在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不健全的情况,导致员工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四、建议与对策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加强执行力度;二是加强合同管理,建立健全审查机制;三是完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保障员工权益;四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企业负责人和员工的法律意识。
五、结论本次调研发现,基层法治企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监管力度,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法治企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基层法治企业建设的目标。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调研报告标题: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调研报告摘要:近年来,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为强化社会管理、提高民生福祉、推动全面依法治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报告通过深入调研,对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成绩和经验1. 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公共服务的基本框架。
2. 推进了依法治理:成立了法治示范村、法治社区,提升了基层法治水平和法律服务能力。
3. 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党支部工作力度加大,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4. 增强了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广泛开展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活动,提高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问题1. 基层干部能力不足:一些基层干部素质低下,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影响了基层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社会组织参与不充分:一些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训和支持。
3. 基层治理信息化程度低:基层治理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共享和数据应用存在一定困难。
4. 部门之间协作不够紧密: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工作协调不够,影响了基层治理效果。
三、建议1. 提高基层干部素质: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2. 加强社会组织参与引导: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训和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更广泛地参与基层治理。
3. 推进基层治理信息化:加快基层治理信息化进程,完善信息化设施,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治理效率和全面性。
4. 加强部门间协作机制建设:建立部门间协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形成合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结论: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任务。
我们要充分发挥基层治理体系的作用,加强问题研究和解决,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和治理保障。
法治建设的调研报告
法治建设的调研报告法治建设的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法治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石,是社会稳定和公正的重要保障。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我们对当地的法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涵盖了政府机构、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律师事务所等法治建设的主要部门。
三、调研结果1. 法治宣传不足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对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较低,对法治宣传工作的满意度较低。
法治宣传仍停留在传统的喊口号、宣传标语的层面,缺乏精准的针对性宣传。
应加大对法律法规的普及力度,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2. 法治约束力不强调研发现,部分地区法律的约束力较弱,法律执行不坚决,一些法律适用存在主观偏差。
这导致了公民的法治信任度下降,对法律的敬畏心不强,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政府应当加强对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3. 司法公正度不高在实地访谈中,我们发现一些地方政治干预司法的现象较为突出,司法判决存在不公正的情况。
这导致了居民对司法制度的不信任,挫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观念。
政府应当坚决反对政治干预司法的行为,加大司法独立性的保障力度,提高司法公正度。
4. 律师队伍建设不足调研发现,一些地区的律师队伍在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身处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律师难以独立履行职责。
政府应加大对律师队伍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提高律师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四、改进建议1. 加强法治宣传政府应当加大对法治宣传的投入,注重宣传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通过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制作多样化的法治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2. 提升法治约束力政府应当加大对法律的执行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执行机制,确保法律的公正执行。
加强法律培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专业水平。
3. 加强司法公正性政府要坚决反对政治干预司法的行为,推行司法独立的原则,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权威性。
法治建设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法治建设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社会实践调研。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旨在了解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法治建设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和政策建议。
二、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涉及法治意识、法治建设成效、司法公正等方面的问卷调查,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广大市民进行了调研,获取了大量的调研数据。
2. 实地走访:我们深入到城市和农村,实地了解基层司法所、法律援助中心、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情况,与基层干部和群众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对法治建设的认识和期望。
3. 专家座谈:我们邀请了法律界专家学者和法治建设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们的调研提供专业的指导。
三、调研结果1. 法治意识: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日益增强,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和信任国家法律和司法机构,认为法律是保护自己权益的重要手段。
2. 法治成效:在法治建设方面,我国取得了显著成绩,不断加强依法治国,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强化司法公正,实现了社会法治的深入推进。
3. 司法公正:在司法公正方面,调研结果显示,在基层司法所和法院的努力下,社会秩序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司法公正得到了较好的保障,但也有一些问题和矛盾需要进一步解决,比如司法裁判公正性的规范、司法人员的公正执法等。
四、调研分析1. 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是法治建设的坚实基础。
随着法治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公民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提高,积极参与公民维权,促进社会法治的不断完善。
2. 法治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加强法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法治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执法公正性,加强司法监督,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3. 司法公正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基层司法所和法院的工作是法治建设的第一线,必须要加强自身建设,规范司法行为,提高司法公正性,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调研报告
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调研报告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调研报告___组成调研组,通过走访社区和小区院落、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等方式,以我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为切入点,通过走访社区和小区院落、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进行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__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经验(一)突出__的统领作用,牢牢掌握社会治理的主导权,赢取群众信任。
实践不断地告诉我们,信任是撬动群众对我们工作理解、支持和配合的有力支点。
__市将组织作为决策者,政策执行和发展方向的监督者、协调者,政治工作、组织关系的领导者,确保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实施__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大力推行将组织建在小区(院落),发挥干部带动作用开展好社区微治理。
例如,___探索出____发展治理模式(即坚持一个核心引领、提供五式贴心服务、建设六个暖心之家、实现三个幸福目标),从需求出发,营造以社区__为引领,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业委会、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多位一体、共同参与,打造了__分钟生活服务圈,为居民提供综合服务空间,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推动了社区经济社会发展。
让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与发展充分融合,得到有效发挥,最终实现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最大限度取得群众信任。
(二)突出服务的延伸效应,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回应群众期盼。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最大最多的盼望,就是过上美好的生活。
__市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构建了多级联动解决群众难点热点问题的工作机制,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使群众诉求有人听、群众难题有人解、群众办事有人帮,解决了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细落地、落到实处。
例如,__市推行全岗通工作法,打破了传统岗位职责限制,多口专窗到一口综窗的转变,实现了从镇街、社区到小区(院落)的三站通服务延伸,为群众提供了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便捷、高效服务。
政法基层治理工作调研报告
政法基层治理工作调研报告政法基层治理工作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及目的政法基层治理工作调研旨在了解当前政法基层治理的实际情况,探索有效的治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二、调研方法及过程本次调研采取实地走访、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选取了多个地区进行调研,并与政法工作人员、基层干部、社区居民进行深入交流。
调研过程中,我们注重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基层治理的现状。
三、调研结果分析1. 基层治理现状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政法基层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各地普遍建立了完善的基层政法工作机构,基层干部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同时,基层治安维稳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犯罪率和社会治安形势得到有效控制。
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地方基层治理能力和经验不足,存在难题找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的情况。
其次,基层干部过重的工作压力和工作负荷,导致一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此外,部分地区基层治理的宣传教育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社会文明水平有待提高。
四、调研结论与建议根据上述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应加大对基层政法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减轻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增强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完善基层治理制度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创新治理体系,提高政法基层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特别是在预防和打击犯罪、社区矫正、争议纠纷处理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法治化、规范化管理。
3.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会文明水平是政法基层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应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4. 建立多元化治理模式政法基层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居民自治等力量的作用。
建立健全社区参与基层治理的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形成多元化、协同性的治理模式。
新时代背景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专题调研报告
新时代背景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专题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农村人口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增多,农村经济社会面临着诸多新问题与挑战,特别是农村基层治理面临较大的困难和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中央提出了“加强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强调要以法治化的方式加强对农村基层治理的宏观管理,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现代化和法治化。
因此,对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研内容本次调研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农村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基层治理面临人才匮乏、制度不健全、宣传教育不到位等问题,同时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
2.法治化对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性。
法治化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对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在农村基层治理中,要充分发挥法律的约束作用,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3.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路径和措施。
在研究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路径和措施时,我们借鉴了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宣传教育、优化社会治理结构等一系列建议和措施。
三、调研结论经过对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研究与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容忽视,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工作。
2.法治化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基层治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
3.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路径和措施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符合国情的制度体系,加强宣传教育,优化社会治理结构等。
乡村基层法治调研报告题目
乡村基层法治调研报告题目乡村基层法治调研报告一、引言由于乡村基层法治建设对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乡村基层法治建设工作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乡村基层法治建设的现状及问题,本次调研报告对乡村基层法治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
二、乡村基层法治的发展现状乡村基层法治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实践中充分展现了其重要作用。
首先,农村地区逐渐建立了健全的法律体系,形成了一批农村法治机构,例如村级民主政权组织、村民议事会、村规民约等。
其次,农村地区的法律意识逐渐提高,农民对于法律法规的知悉度和遵守率明显提升。
再次,农村地区的法治宣传教育得到了加强,农民群众对于法治思维的转变有了积极的反馈。
最后,乡村基层法治的监督与评估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乡村基层法治建设的效果得到了评估和反馈。
三、乡村基层法治存在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乡村基层法治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法律法规在农村地区的落地执行情况不够理想。
虽然农村法治组织建设初具规模,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农村干部法律意识不强、地方政府对于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等。
其次,农村地区的法治宣传和教育仍然不足,农民对于法治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入。
再次,法律服务体系不完善,法律服务资源在农村地区的分布存在不均衡的情况。
最后,乡村基层法治的监督与评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乡村基层法治的监督与评估存在一定的缺失。
四、改进乡村基层法治的对策为了改进乡村基层法治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可以参考。
首先,加强农村地区的法治组织建设,提高乡村干部的法律意识和素质,建立和完善乡村法治组织的运行机制。
其次,加强乡村基层法治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群众对于法治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农民的法治意识。
再次,加强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服务资源,解决农民在法律问题处理过程中的困难。
最后,完善乡村基层法治的监督与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与评估机制,确保乡村基层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
城市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调研报告范文
城市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调研报告范文目录一、内容概述 (2)(一)背景与意义 (2)(二)调研目的与方法 (3)二、城市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现状分析 (4)(一)城市基层治理的法制建设 (5)1. 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 (7)2. 法律实施的监督机制 (8)(二)基层执法队伍建设 (9)1. 执法人员的培训与配备 (10)2. 执法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11)(三)基层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与作用 (13)1. 自治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14)2. 自治成员的法律素养 (15)三、城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7)(一)法律法规不健全 (18)(二)执法行为不规范 (19)(三)基层自治组织法律意识淡薄 (20)(四)法律实施环境不佳 (21)四、城市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推进策略与建议 (23)(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24)(二)规范执法行为 (25)(三)提高基层自治组织法律素养 (26)(四)改善法律实施环境 (28)五、结论与展望 (29)(一)主要研究发现 (30)(二)未来展望与建议 (32)一、内容概述随着我国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治理工作日益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城市的繁荣稳定与人民的幸福安康。
在此背景下,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成为了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关键环节。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城市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参考。
(一)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治理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
基层治理法治化成为了提高城市治理效能和水平的关键环节,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城市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为构建更加科学、高效、公正的城市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基层治理法治化是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于治理全过程,通过法律手段规范社会行为,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基层治理法治调研报告
基层治理法治调研报告基层治理是指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最底层单位,是人民群众参与管理、自治和公共事务决策的重要环节。
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是指基层社会组织和管理工作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依法行政,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为了深入了解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情况,我们进行了调研。
首先,基层治理的法治化进展顺利。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普遍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工作,依法行政,并且加强了对公民权益的保护。
例如,在基层治理中,社区居民通过选举产生代表,参与社区决策,这一制度的建立为公民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基层治理法治化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基层干部对于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运用仍然不足,导致一些基层治理事务未能依法办理。
另一方面,一些基层社区内部存在权力滥用、腐败等问题,违法行为未能得到严肃处理。
此外,一些法律法规的执行和落实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执法不公、执法过程不透明等方面。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加强基层干部的法律法规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确保基层治理工作能够依法进行。
同时,加强基层治理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举报和投诉制度,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并且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其次,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通过开展法治知识讲座、举办法律咨询活动等方式,让社区居民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且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此外,还应加强对公民意见和诉求的收集和反馈,确保公众的意见和诉求能够得到合理回应。
最后,加强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的能力建设,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管理能力。
除了加强人员培训外,还应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机制的完善,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和评估机制,促使基层治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总之,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基层法治调研报告
基层法治调研报告
《基层法治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法治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基层法治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为了解基层法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基层法治调研。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基层法律知识普及不足。
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够,导致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被忽视。
其次是一些基层执法人员存在执法不严谨、不规范的情况。
部分基层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理解不够深刻,执法过程中容易出现片面执法、滥用职权等问题。
此外,一些地方的法治环境不够优良,治安问题突出,给公民日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和安全隐患。
但调研也发现了一些变化和进步。
一些地方在基层法治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加大了对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加强了对基层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强化了基层治安管理和服务。
一些基层法治工作的重点逐渐转移到了民生领域,通过法治手段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综合分析调研结果,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对基层法治建设的宣传和督促,提升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加强基层执法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建立健全基层法治监督制度,加大对基层法治建设的投入和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推动基层法治建设取得更大的进步。
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在党的领导下,亿万群众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生动实践,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进一步提高,对我国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推进我市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调研组于3月11日至4月3日,对我市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组分别听取了市、区有关主管部门工作情况汇报,召开了6个座谈会,参加座谈的有部分省、市、区、镇人大代表,市、区、镇(街道)、村相关领导和人员等,共100多人次。
调研组还组织5区75名村民作了问卷调查。
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状况及工作成效我市下辖5个区,共32个镇(街道),485个行政村,4589个村民小组。
我市1999年撤销管理区办事处,设立村委会,全面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
前三届村委会成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100%由村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
从去年7月到今年6月,新一届村党组织和第四届村委会开展换届选举。
至2008年4月3日,已有475个村党组织、286个村委会顺利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分别占总数的97.9%、59.0%。
我市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村党组织和村委会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能力结构更加优化.村民参与意识高涨,2005年村委会选举参选率达95.96%。
农村的重大事项依法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特别是征地拆迁达99.5%,100%村委会、村民小组建立了村务公开、组务公开制度,成立了村务、财务公开监督小组,485个村、2850个组共4625盘财务账目交由中介组织代理,分别占总数的100%、86.7%和95.06%。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专题调研报告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专题调研报告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专题调研报告一、引言农村基层治理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决定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正面临着农村基层治理的新挑战和机遇。
本报告旨在通过调研,探讨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意义、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意义1. 规范权力行使。
法治化可以明确农村基层组织的权力边界,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2. 促进农村社会发展。
法治化可以为企业和居民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强全民参与农村事务的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3. 增强社会和谐稳定。
法治化可以加强对农村矛盾和纠纷的预防和解决,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和争议解决机制,增加农民的满意度和信任度,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现状与问题1. 法治意识薄弱。
在农村基层,一些干部和村民对法律法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行动能力有待提高。
2. 权力滥用现象严重。
一些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违反法律规定,操纵农村资源分配,导致农民的合法利益受损。
3. 法律服务不足。
农村地区的法律服务机构相对不完善,法律援助的覆盖面窄,导致农民的法律需求得不到满足。
4. 农村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善。
农村基层纠纷解决主要依赖村干部,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公正性,农民对其解决纠纷的能力和公信力产生质疑。
5. 农村基层自治有待加强。
农村基层组织自治能力较弱,一些村庄管理不善,导致农村社会管理不够科学合理。
四、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建议1. 加强法治教育。
通过开展法律培训、宣传教育等活动,提高农民和干部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
2. 完善权力监督制度。
建立健全农村干部选任和换届制度,加强干部的能力培养和监督机制,防止权力滥用。
3. 加强农村法律服务。
建立农村法律援助网络,培养更多的农村法律服务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满足农民的法律需求。
基层法治建设调研报告 区人民政府法治政府建设调研报告 精品
基层法治建设调研报告区人民政府法治政府建设调研报告调研报告2019年3月,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要求各级政府在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近年来**区在建设法治政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主要从依法行政,健全政府决策机制,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完善行政监督机制方面入手,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一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情况:(一)贯彻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法治政府建设方面.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行政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重点,以深化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为载体,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和执法人员培训教育活动,严格规范性文件审查报备,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全面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着力推进依法行政进程,为全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二)行政决策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决策的科学性、性进一步增强.区政府修订完完善了《**区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建立重大问题、重大决策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和听取意见制度,明确行政决策的权限和程序,畅通公众参与行政决策渠道,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性,大大减少了决策的失误.2019年以来,区政府召开常务会议5次,研究重大事项5项.大力推行政务公开,编制修订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进一步增强行政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三)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规范性文件审查报备制度健全完善,文件合法性、有效性不断提高.建立法制机构审核把关制度、各方协调论证制度和政府常务会议审批制度,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核把关,确保新出台规范性文件的质量.2019年以来,全区共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3件,其中区政府出台2件,乡镇、部门出台1件;因政策、法律法规依据不充分审核未通过的0件.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对区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及时向上级法制机构和同级人大报备审查,主动接受监督.对乡镇政府和区政府工作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定期督促上报备案,从发文主体是否合格、内容是否合法适当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备案,存在问题的提出书面审核意见,该纠正的责令纠正,该撤销的坚决撤销,保证文件合法.按照谁起草、发布,谁负责清理、修改或废止的原则,及时组织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2019年以来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区法制办已经集中清理了2019年到2019年区政府出台的的规范性文件,并着手清理1990年到2019年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下一步将集中清理1990年之前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力争实现上级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四)积极推行政务公开,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使国家机关信息公开,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主要是明确职权、明确政府职能及其运作以及流程.政务公开主要的要求是使政府的工作内容公开化,对于政府筹划或正准备进行的各项工作,如城市建设、道路规划、医疗保健措施、事务处理等分类进行公开,并对各项工作内容及进程予以公开,任何公民都可以通过特定途径,如政务公开栏、政务公开络等进行查询、监督.区政府门户站包括新闻概要板块,党务公开板块(决策、制度建设、反腐倡廉),政务公开板块(文件法规、招商引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并通过书记信箱、区长信箱等方式建立了畅通的信息回馈渠道,保证及时受理群众意见建议.另外定期编制发布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做到政府信息公开及时透明.(五)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方面.按照省、市关于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方案.》,2019年拟建设区行政服务中心综合大楼.目前,在原区就业局服务大厅暂时设立了区行政服务中心临时办事大厅,并投资40万元进行更新改造,统一购置了桌椅、沙发、茶几、档案柜、复印打印机、电脑等相应的办公设施.目前,临时办事大厅入驻人事、民政、扶贫、住建等12个部门,工作人员26名,服务事项达31项.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各乡镇也参照政务中心模式建立了相应的行政服务中心,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六)完善行政监督机制方面,坚持规范与监督并举的方针,积极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承诺制、评议制,将执法依据、权限、范围、程序、时效、责任处罚、收费(罚款)项目、办事程序及结果、监督举报方式等事项向社会公开,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对群众反映和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违法行为,公开执法程序,限时承诺办结,及时报备审查,自觉接受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坚持以两个规范为目标,统一行政处罚的程序和文书格式,做到了行政处罚主体合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处罚适当,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法规准确.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面推行了统一票据、罚缴分离制度,各行政部门凡有收费项目和罚没权的,均了收费许可证和罚没许可证,收费和罚没收入全部上缴区财政.建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认真组织开展行政处罚案卷质量评查活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机关科学执法、规范执法的能力和水平.2019年以来,共评查行政处罚案卷5件,督促整改和纠正2件.二法治政府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政府法制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区政府各部门、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但从目前全区依法行政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法制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是:(一)行政执法存在一定不规范的现象,行政违法和不当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一是由于基层部门缺编严重,行政和事业人员混岗使用,执法人员调整频繁,执法队伍新兵多,有的不熟悉法律、法规,不懂执法程序等;二是有的执法人员为民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方法简单,野蛮执法、粗暴执法.如执法部门追赶违规摆摊设点人员、强行收缴商品,面对农民入市卖菜未交管理费采取粗暴方式强行赶出市场等;三是个别人员政治素质不高,执法动机不纯,主观上存在以权谋私思想,造成随意执法,利用职权吃、拿、卡、要时有发生.(二)部分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因为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识储备造成法律意识淡薄,对涉及本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知之甚少,不能行之有效的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造成工作延误.有的行政部门行政权至上观念严重,在行政管理中总想包揽一切,管了不该管的事,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另外个别部门之间职能不明,执法权限模糊,造成多头执法,给行政执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三)行政执法责任制缺乏明确标准,责任没有真正落实.一些部门执法主体资格、职责范围、职权依据不明确,执法程序混乱,未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对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只纠正不惩戒,只追究单位责任不追究执法人员责任,只考核不奖惩,削弱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作用.(四)政府法制机构的力量较弱职能作用难以发挥.政府法制机构编制较少,专业人员不足,与其承担的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政府法律顾问和依法行政工作的综合协调等职能不相适应,甚至有些职责无法履行,也难以发挥行政监督纠错功能和作用.(五)规范性文件审查不严,备案不够及时.部分乡镇和部门为了规避监督,对本乡镇、本部门制定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不报审,缺乏规范的审查制度,一些规范性文件质量不高,执行效果不够明显.有些乡镇和部门对规范性文件报备不够及时,甚至故意拖延报送备案,加之法制机构权限、手段有限,致使备案审查的意见难以落到实处,备案审查的监督效果不明显.三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几点建议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建设法制政府,要做到职权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便民.应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是建设法制政府的重要内容.要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高效便民、诚实守信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明确政府职权和职能范围,从万能政府中解放出来,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业交给企业、社会和组织,把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宏观规划、调控、服务和引导方面.要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减少行政审批,充分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二是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决策.完善决策程序,建立决策公开制度,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要将决策事项、依据和结果公开,方便公众查阅,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三是加强对行政决策活动的监督.要建立完善行政决策制度和机制,明确监督机关、监督内容、监督对象、监督程序和监督方式,做到行政决策权责一致.(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的有效途径.要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完善体制,规范行为,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一是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行政机关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根据法律授予的权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要严格按程序执法,注意依法保障当事人和利益关系人的权益,防止发生违法行使权力侵犯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二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按照职权法定、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清理和规范行政执法主体,明晰职责权限,切实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问题,提高执法的整体水平.三是加强执法监督.行政机关要主动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重大决策事项,接受人大的监督;严格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支持和维护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群众举报、揭露严重违法行为,强化层级监督,建立经常性的监督巡视制度,严格责任追究,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须追究;加强专门监督工作,审计、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敢于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执纪,提高监督实效.(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责任落实是关键.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责任,严肃纪律,真正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行政的基本准则.一是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把依法行政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成立领导机构,明确主要领导是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形成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关学法、守法、用法,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积极探索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三是发挥政府法制机构的作用.政府法制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为政府行政决策、处理矛盾、解决难题出谋划策,提供服务.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促进政府依法行政.要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增加人员编制,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四)严格规范性文件审查报备,提高文件制定质量和执行效果.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是对行政机关立法性活动进行监督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是行政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及其部门制定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要严格审查,及时报备,确保制定质量和执行效果.一是认真做好报审论证工作.政府法制机构要科学编制年度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对各部门报送提交县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要从起草阶段提前介入,做好指导把关工作.对于涉及执法部门多、直接影响群众利益以及一些公共管理政策性文件,要通过召开讨论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保证文件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相一致,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与本级政府现行规范性文件相协调,符合规范要求,符合群众利益要求.二是加强备案审查工作.要建立规范性文件公告制度,对政府新制定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及时在政府站或区有线电视台予以公布,并逐步建立公共场所政府规范性文件投放制度,方便公众查阅,接受群众监督.健全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明确备案时间、报备格式、登记条件,严格审查文件的合法性(包括主体、权限、程序是否合法)、适当性(合理、公开)和协调性(与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衔接),对符合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资格、制定程序和公布方式的,予以登记备案,对不符程序要求的,及时予以纠正或撤销,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三是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备案监督.要按照一级抓一级、上下贯通的备案工作目标,建立规范性文件统计、报告、审查责任追究等项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城市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调研报告范文
城市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调研报告范文通过近阶段课程学习,结合前期工作调研,对我所在城市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情况进行研究,形成报告如下:一、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实现依法治市的基础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基层的具体体现。
对安徽阜阳而言,要想实现依法治市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打牢基层这个基础。
(一)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是保障基层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
法治是保障基层改革发展和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转的重要条件,基层各项改革越深入,经济越发达,就越需要法治。
基层治理法治化是解决目前基层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的总开关,是破解基层发展大事、难事、急事的总钥匙。
只有充分发挥法治对基层改革发展的保航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协调各方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才能正确处理基层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注重对基层改革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进行排查,依法进行处置,完善了“资源在基层整合、队伍在基层组建、处置在基层开展、矛盾在基层化解”的基层维稳应急处置机制,有力地保障了基层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
(二)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随着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深入,以法律规则为治理原则的法治化取向必将成为基层治理的基本遵循。
以村(居)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制度确立和完善的过程,也是基层治理法治化趋势不断明朗和凸显的过程。
1989年和1998年,国家分别颁布和修订《居民委员会自治法》和《村民委员会自治法》,从国家立法层面明确了基层治理的基本原则。
我市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村级换届选举和村级事务管理进行规范。
多年来,无论是基层民主选举,还是基层民主管理,都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上访事件。
在基层民主管理方面,开展“阳光村务”工程,实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普遍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级民主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三)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环节。
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标志在于法治化,法治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层次体现在基层。
乡镇(街道)法治建设专项督察自查报告
乡镇(街道)法治建设专项督察自查报告自查报告尊敬的领导:我们在乡镇(街道)法治建设专项督察中,经过自查与实地调研,就自身的相关问题与改进提出以下报告:一、乡镇(街道)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1.乡镇(街道)内部对法律制度认识不够深刻,法制宣传不够到位;2.部分法律程序不规范,办事效率低下,导致市民办事难度增加;3.在治安管理方面,针对重点地区或重点人员的监管力度不够,治安隐患增多;4.存在一些非法经营、侵权等问题,部分居民法律意识淡薄,对维护自身权益缺乏知识;5.在行政执法中,法律知识结构分布不均衡,执法人员素质不够高,履行职责的办法不够规范。
二、改进措施1.加强自身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与宣传,对居民普法教育力度适当加强;2.在办事程序上,规范办事流程,简化行政手续,提升市民办事效率;3.加强对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监管,加大巡逻力度,确保群众安全;4.关注并解决一些居民的非法行为,设立相关法律咨询部门,帮助解决疑难问题;5.对执法人员加强法制教育,提升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确保行政执法的公正、合法、规范。
以上便是我们所发现的问题与改进措施,我们将认真对待督察反馈意见,提升自身建设质量,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乡镇(街道)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领导的支持和指导!此致敬礼!乡镇(街道)法治建设专项督察小组2021年8月30日一、问题分析1.乡镇(街道)内部对法律制度认识不够深刻,法制宣传不够到位针对乡镇(街道)内部对法律制度认识不够深刻这一问题,需要加强相关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日活动、组织宣传推广法治理念的视频、书籍等宣传材料以及对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场所进行宣传教育等方法,增强居民对法律的认知,有效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防止违法行为的产生。
2.部分法律程序不规范,办事效率低下,导致市民办事难度增加在应对部分法律程序不规范,办事效率低下,导致市民办事难度增加的问题时,需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法治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
The flowers are not to bloom, but to bloom more brilliantly.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法治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法治建设调研报告1根据工作安排,今年6月份,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成调研组,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建华带领下,对我区法治政府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组实地走访了区法院、黄岩国土资源分局、区环保局、区法制办、北洋镇、屿头乡等单位,召开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区府办、区法制办等19个部门及部分区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区法制办专题工作汇报,征求了与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区法治政府建设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乡镇街道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断加强。
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对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历来比较重视,每年根据省市考核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对全区法治政府建设进行及时部署安排。
为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水平,区政府与高校签订了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合作协议,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及时更新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储备,培养法治思维,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聘请律师作为法律顾问,在重大问题决策、化解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借助专业人士的力量,从源头上把好法律关,确保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
认真落实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的相关规定,区政府领导的出庭率为100%,部门负责人出庭率为91.8%。
二是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以《黄岩区人民政府工作规则》、《黄岩区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工作规定》、《关于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制度的通知》等文件为核心,从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管理、政府合同审查备案、行政执法监管、行政处罚案卷评查等方面加大制度建设力度,构建法制工作框架,建立起了完备有效的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同时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综合目标考核体系,逐年增加分值比重,促使部门、乡镇街道推进落实法治政府建设。
基层法治建设 调研报告
基层法治建设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深化,基层法治建设不断推进。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基层法治建设的现状和需求,本次调研报告旨在提供对基层法治建设的真实反映和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背景基层法治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环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基层治理面临新的挑战。
因此,加强基层法治建设,优化基层治理,成为了当下的重要任务。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我们选择了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基层单位作为调研对象,并针对法治建设的要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四、现状分析(一)法律意识普及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基层干部中,法律意识的普及程度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欠缺的情况。
一些基层干部对法律政策的了解不够深入,对法律规定的执行不够严格。
(二)法治建设成效在实地走访中,我们发现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些基层单位建立了健全的法治宣传教育体系,增强了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
然而,也有一些地方在法治建设方面存在滞后和不完善的问题。
(三)法律顾问制度通过专家访谈,我们了解到一些地方在基层法治建设中推行了法律顾问制度。
这种制度可以帮助基层单位加强法治建设,解决一些法律难题。
但是,由于资源有限和制度不健全,一些地方在实际操作中面临困难。
五、问题与建议(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法律意识普及不足的问题,我们建议加大对基层干部的法律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加强法治文化的普及,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二)完善法治建设体系为了推进法治建设,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加强对法律政策的落实。
在基层单位设立专门的法治建设部门,配备专业人员,从而确保法治建设工作的专业性和持续性。
(三)健全法律顾问制度为了解决法律顾问制度存在的问题,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合理规划资源,加大对法律顾问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专题调研报告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专题调研报告近年来,中国的农村基层治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基层治理中一直存在着法治化的问题,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实地调研的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出了问题解决的思路和对策。
一、调研背景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中存在缺乏法治意识、法治制度不够健全、基层干部法律素养不足等问题,导致基层治理效果不佳。
二、调研情况1.缺乏法治意识我们发现,一些基层干部在治理过程中缺乏法治意识,难以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
这种情况表现为,不合理地干预村民自主管理、不能依法处理纠纷等,导致村民对基层治理的不满情绪上升。
2.法治制度不够健全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地区的基层治理中存在法治制度不够健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无法有效依据法律罚款、处罚等,导致治理效果不佳,没有起到规范村民行为的作用。
3.基层干部法律素养不足基层干部在农村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我们发现,有些基层干部的法律素养较差,对法律法规缺乏深入的理解,在村务纠纷处理中往往难以运用正确的法律条款,也无法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
三、问题解决的思路和对策从调研结果中,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问题解决的思路和对策。
1.提升法治意识重视基层干部的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素养,增强其法治意识,这是基层治理工作中首要的一步。
同时,需要吸纳一些法学专业的人才到基层去工作,为农村法治事业注入强大的智力支持。
2.完善法治制度完善基层治理的法律制度,规范处罚与纠纷解决流程,建立追究基层干部失职的责任法律制度。
同时,制定更明确的经济管理办法,对非法经营、违法建设等行为,依法进行处罚。
3.加强基层干部法律培训加强基层干部的法律培训,开设针对基层干部的法律与政策培训课程,提高他们的法律眼光,提高底层治理水平。
同时,建立村级法律顾问制度,为基层干部提供咨询、辅助服务。
四、结论通过实地调研,我们认为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中的法治化问题值得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层法治建设调研报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长期愿望,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大计。
基层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 基层法治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法治的成败. 要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就必须采取有效对策, 推进基层法治建设。
一、基层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基层法治是一个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要素, 基层法治系统正常运转首先依赖于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健全、完替。
目前, 在基层法治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 诸多要素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这些要素自身存在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法治建设顺利进行①。
(一)立法方面立法是法治的前提, 立法的健全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法的贯彻、执行、遵守、适用、关系到法的实现和实效, 直接影响到法治的进程。
由于立法观念陈旧, 程序、体制不科学, 技术落后, 以及对立法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基层立法是不健全、不完善的。
1、一些基层关系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调整, 造成法律盲区的出现。
如目前我国基层集体经济中出现的股份合作制经济形式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式, 有利于促进基层的经济发展,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调整, 导致其发展缓慢。
2、一些法律、法规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基层的客观实际情况, 造成这些法律、法规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
我国婚姻法第三条规定: “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可是在基层索要彩礼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这样一来, 一但发生这方面的纠纷, 如按法律规定办事, 就可能造成农民对法律的不满, 甚至对抗法律的执行。
如按村规民俗办事, 则又会损害国家法律尊严和权威, 这就造成这些法律、法规在执行中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3、一些调整基层事务的法律、法规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 缺乏可操作性。
在减轻基层负担的一些法律、法规中规定, 解决基层负担的问题由行政机关解决。
而实际上, 行政机关本身就是负担的制造者和实施者, 减少基层负担就是要减少他们的财政收入, 除非良心发现, 否则很难想象这些机关及其领导能真正依法办事,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维护基层利益。
4、基层仍然存在大量不符合法治精神的村规民俗。
一些村规民俗规定: 女子出嫁后, 土地承包权将被没收, 同村同姓不得结婚等。
这些村规民俗的存在严重侵犯了村民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权威, 导致广大村民厌法、避法, 阻碍了基层法治建设进程。
(二)司法、执法方面司法、执法是法治的关键, 没有严格的司法、执法, 法律规定就是一纸空文, 法治就不能实现。
在基层, 司法、执法也存在种种问题。
1、地方党委和政府干预司法、执法现象突出。
地方司法机关对地方党、政府和人大客观依附性导致司法权的地方化。
特别是司法机关的人、财、物受制于地方党委和政府, 行政化趋势严重, 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 司法机关在行使司法权时往往因此挺不起腰杆, 造成地方党委政府经常干预司法。
在行政执法上, 由于过分强调党委绝对领导和行政上的绝对服从, 也导致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及其领导经常以言代法, 以权代法, 以党代法, 干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
这些行为都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破坏了法制的统一, 是对法治的践踏。
2、司法执法问题严重。
由于司法执法体制不科学、不合理, 司法执法人员素质偏低, 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以及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等致使司法执法问题严重。
司法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突出, 滥用职权, 违法乱纪、侵犯人权现象层出不穷, 贪赃枉法、拘私枉法、权钱交易屡见不鲜, 地方保护主义也比较严重且时有发生。
(三)守法方面立法的目的是守法, 就是要使法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施, 如果法制定出来却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遵守和执行, 那将失去立法的目的, 也失去了法的权威和尊严在基层, 农民不守法比较普遍②, 主要表为:1、基层群众缺乏法治观念。
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落后以及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宗法伦理以及传统法律思想文化的消极影响, 基层群众普遍缺乏民主法治观念, 没有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 义务观念极强, 权利思想十分淡薄, 他们提倡重义轻利、安分守己、谦恭忍让、与民不争, 要求个人绝对服从整体、国家, 蔑视个人权利和价值。
他们特权等级思想极其浓厚, 缺乏平等和主体意识, 把自我作为法律调整对象和法律客体, 忽视自我主体身份, 在态度上回避法律. 在行为上被动地听由法律支配, 不能依法行使和保护自己的权利, 厌诉意识极其浓厚。
他们没有抵抗恶法意识, 没有法律至上观念, 个人权威往往高于法律, 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主要是依村规民俗而不是法律。
他们对法律没有信任感、依赖感, 人身依附、权力依附明显, 祟拜权力, 敬权畏官, 清官意识以及官本位思想较浓. 他们普遍不懂法、不知法或懂法、知法甚少, 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法律。
2、基层群众和干部。
部分基层干部不守法现象突出。
由于基层群众及基层干部自身素质偏低, 法律意识淡薄, 加上社会不良思想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等, 基层群众与基层领导干部不守法现象比较突出。
近几年来, 在基层, 打架斗殴、盗窃、赌博、虐待老人、家庭暴力以及一些杀人、重伤、抢劫、强奸、拐卖妇女等违法犯罪时常发生。
一些基层干部非法干预基层群众生产经营自主权, 侵犯农民财产权、人身权、自由权等权利, 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基层群众集体上访, 甚至对抗政府和法律。
(四)其他方面法律监督是现代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实现法治的重要保障, 是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内在要求。
基层法律资源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 基层法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基层法治建设的成败和基层的发展与稳定。
从目前来看, 基层法律监督机构不健全、不完善, 监督人员比较匮乏,同时加上工作人员严重不足, 一人多职, 工作压力大, 处理问题经常是力不从心等问题已经凸显。
除了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以外, 绝大多数地区的法律咨询机关、基层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都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实际需要。
二、基层法治的对策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严重阻碍了基层法治进程, 影响到我国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战略的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
这些对策主要有: (一)加快发展基层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现代文化从根本上来说, 基层法治中存在的问题都根源于基层的政治、经济、文化不发达, 推进基层法治必须要首先加快基层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现代文化的发展。
商品、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必然使人们产生法治观念, 为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所需要的主体法律意识和文化观念转变创造了前提条件,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基层法治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 有利于激发广大人们群众的政治热情, 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树立民主法制意识和法律至上观念, 积极依法行使权利, 自觉履行义务; 加强对国家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防止权力失控甚至异化和滥用, 保障人民的权利及其行使, 从而推进现代法治形成。
法治需要以特定类型的文化为其文化基础, 这种特定的文化就是理性文化。
就实行法治的需要来说, 公民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平等自由观念、科学精神、社会契约观念、政治市场观念、思想市场观念等理性文化要素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只有当这些文化要求成为根深叶茂的社会意识, 法治才能变为现实③。
加快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商品经济和现代文化就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推进基层政治、经济、文化的体制改革, 为基层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加大对基层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基层经济发展,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居民自治的发展与完善, 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监督制度, 改进决策机制, 加强居委会的自治性, 实行居务公开, 推进依法治村。
加大基层教育投资力度, 发展基层文化教育事业, 解放居民思想, 提高居民素质, 增强居民民主法治意识等。
(二)健全、完善基层法律制度基层法律制度是基层法治系统中的关键和核心, 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基层法治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 推进基层法治就必须健全、完善基层法律制度。
这就需要立法机关和立法人员必须革新立法观念, 改进立法程序, 提高立法技术, 确保立法的科学性; 要及时对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以研究, 推进法律和法规的立、改、废, 保持法律的连续性、适应性; 明确立法权限, 加强立法监督, 废除一切同宪法和法律相违背的土法规、土政策和村规民俗④。
推进司法、执法改革, 确保司法、执法机关及其人员能依法办案, 依法办事, 做到司法公正, 依法行政; 建立、健全司法、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 做到奖惩分明;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制约, 避免干预司法、执法, 以权代法、以言代法; 加强对司法、执法人员教育, 提高司法、执法人员素质, 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自觉抵制腐败和违法乱纪行为; 加大对基层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维护社会安定, 为基层法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构, 增强监督人员素质, 规范监督行为, 使监督法律化、制度化, 提高监督质量和效率,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及时对违法乱纪行为提出批评, 进行曝光。
建立、健全基层司法执法机关以及法律服务机关, 大力培养法律人才, 改善司法执法机关办公条件、设备, 增加办公经费等。
(三)培养、提升基层群众及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群众法律意识的高低不仅是一个国家法治水平高低的标志, 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 直接影响到法治建设的继续推进。
从根本意义上而论, 法律精神和社会主体法律意识现代化乃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和核心, 要实现社会法治, 必然要形成与现代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 并作为现代法制的起点、依据、核心和实质的现代法律精神, 形成社会主体普遍的现代法律意识⑤。
培养、提高基层群众与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需要做到: 推进执政党率先垂范,党不仅要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 更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 不能超越宪法和法律, 更不能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
正确处理好党政关系、党法关系, 严格实行党政分开和司法独立制度, 克服党政不分, 党法不分, 以党代政、以党代法。
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意识, 提高他们依法决策, 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带头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明执法, 公正司法, 树立法律之重、法律之威, 提高人们对法律的信任感、依赖感、亲近感、正义感和神圣感。
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积极开展送法下乡活动,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开展法制教育, 提高人们法治观念, 使人们知法、守法和用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