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前言

根据我校对我们地理系的野外实习要求,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了中国沿海地区,总共历时4天3夜,对沿海一些城市的自然景观进行调查研究。

一、实习单位和部门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资源学院地理教育本科班。

二、实习时间

2013年11月6日—9日,共历时4天3夜。

三、实习地点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包括大丰、盐城、连云港和青岛等实习点。

四、实习要求

在室内理论学习和实验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野外地学观测、记录、综合分析的方法,完成全程实习报告。

五、实习目的

培养我们认识、理解自然地理对象实体与理论概念相结合的能力。

六、实习内容

我们是于11月6日早晨7点上车,从南京出发,大概中午11点左右抵达大丰。下午我们便乘车去了大丰港,考察了大丰港港区的周边的一些情况,晚上我们便住在大丰。第二天早上7:30我们又乘车前往连云港,大约中午时分抵达连云港。下午我们乘车前往东西连岛,观察了连云港的港区情况,之后又去了黄金沙滩,晚上我们便住在了连云港。第三天早上7:30我们乘车继续向北,大约中午时到达青岛。下午时,我们乘车前往青岛的崂山,考察了崂山的地形地貌,晚上我们宿在了青岛。第四天早上7:00,我们又乘车前往青岛的海边,考察了青岛的海岸,顺便欣赏了青岛的海景,之后下午我们便乘车返回南京。

这里我主要介绍我们在青岛崂山的实习过程。

我们于第三天抵达青岛,首先我们便去了崂山,号称“海上第一名山”。

我们乘车来到山脚下,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开始爬崂山。当我们爬到一处平台时,带队老师让我们停下脚步,观察崂山的岩层,然后他给我们讲述了崂山的地质构造与地貌特征。崂山区境属胶东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于中朝古陆胶辽地盾的南部,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构造部位。元古代晚期震旦纪(距今19亿年~5.7亿年),吕梁运动时期形成复背褶皱。距今1.29亿年~0.8亿年的燕山运动晚期,从地壳深处上涌的炽热熔融的岩浆,在地面以下几千米的地方冷凝结晶,形成了质密坚硬、结晶程度高的崂山花岗岩。中生代末期(距今2.3亿~0.67亿年)至新生代(距今0.67亿年以后),地壳抬升,上面覆盖着的岩石和泥土被风化剥蚀,流水冲刷,使花岗石露出地面,造山运动使崂山进一步抬升。到新生代中期,经过多次海浸海退和外营力的再造,逐步形成现在的地质轮廓,主体为崂山花岗岩。崂山地势东陡西缓,因花岗岩侵入形成崂山山脉,中部形成丘陵过渡带及白沙河、张村河、土寨河等河流下游冲积成的小冲积平原,西部由火山岩形成波状平原。

地质构造

崂山地区地质构造主要表现为断块隆起特征,中生代构造线大致以北北东及北东向展布。北东向断裂构造特别发育,其次为北西向,一般以压性及压扭性断裂为主。山区地质构造分为华夏系构造、新华夏系构造、东西向构造。

华夏系构造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多发育在东部山区,控制了崂山花岗岩及其岩脉的分布,多次性活动,规模较大,主要有前金—夏庄—大枣园断裂、浦里—北宅—浮山断裂、劈石口断裂、北九水断裂等。

新华夏系构造发育在山区东部及南部,多为北东向,局部为北西向,属以扭性为主的压扭性断裂,主要有源头—罗圈涧断裂、铁家庄—前埠头断裂、沟崖—枯桃—朱家洼断裂和下河—汉河—南窑断裂。

东西向构造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山区,走向近东西,多呈陡坎或负地形,主要有铁骑山—土寨断裂、后金—楼金石断裂等。构造的多次性活动使周围岩石节理裂隙发育。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新构造运动崂山地壳活动以上升——稳定——上升为基本特点,较大的断裂构造均为燕山运动晚期形成,与之直交的小断裂构造形成时间明显较晚,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但新生代后没有明显运动佐证。区外西部一组较大的区域性北东向断裂构造即郭城—即墨、朱吴—店集断裂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崂山地貌单元的形成及分布。此组断裂具有多期性、继承性活动的特点。在中生代白垩纪早期,该组断裂已经形成。由于地壳的差异运动的影响,形成了胶莱断陷盆地及相应的沉积地层;中晚期该组断裂活动强烈,沿断裂侵入崂山期花岗岩,同时由于火山爆发形成青山组的一套火山岩系;白垩纪晚期该组断裂继续活动,切割了青山组地层,使断陷盆地继续下降,崂山花岗岩区整体抬升,盆地内形成相应时期的沉积岩层。第三纪该区基本上属稳定抬升阶段,缺失了第三纪沉积物。第四纪后,由于喜玛拉雅运动的影响,该组断裂继续以差异升降运动为主,使崂山花岗岩区继续抬升,形成城阳凹陷盆地和相应的沉积地层。在此期间经历了上升——稳定——上升的过程,域内沿海一带分布海蚀崖、浪龛、海蚀洞等侵蚀地貌和山间谷地及边沿扇地沉积物都明显反映了这一点。

地貌特征

崂山地区发育了典型的花岗岩地貌,其特色为剑峰千仞、山峦巍峨,山谷现出典型的断裂地貌特征,崖悬壁峭,山深谷狭。崂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山峰海拔1000米左右,在更新世期间经过多次冰期、间冰期气候的交替变动而形成。下层的花岗岩地貌,多是冰期时期的堆积地貌、侵蚀地貌,以及由于冰后期的流水活动而形成的。全新世后,大海回归,化学风化占了优势,雨水和地衣植物参与这种风化,将质地均匀的花岗岩由表及里一层层剥离,形成了独特的花岗岩球状风化的地貌特征。

最后冰期造成的海退(距今2.3万年~1.5万年),使崂山成为矗立在黄海陆架大平原上的孤立山体。由于当时全球海面比现在低约130米,时崂山的海拔高度约1260米。海岸线在东海外陆架,崂山距海也有数百公里之遥。在最后冰期时,崂山在海拔380米以上发育了古冰川活动,在巨峰南线保留着完整的古冰川沉积体系,被称为束住岭冰期。崂山地区更新世期间的冰川活动,可划分出4次冰期。从距今1.5万年开始,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全球海面上升,淹没陆架大平原。大约在距今6000年时,海水已到达崂山湾,海湾、海岛、礁石形成,崂山成为中国大陆上海拔最高的海岸山脉。

崂山地貌成因经历过复杂的内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有地震活动、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岩脉渗透等;外力作用有古冰川活动、寒冻风化、流水侵蚀、重力滑塌、风暴吹蚀、海面变动,以及浪、潮、流的长期冲击、海岸的侵蚀与堆积,生物种群对崂山环境的影响等。崂山经历过多次冰期与间冰期的气候变化,多次古冰川活动是形成今日崂山地貌的基本动力,崂山山地的每一块巨砾都留下了古冰川活动的烙印。崂山海岸一带的地貌景观,则与冰后期出现的海蚀作用、风暴潮作用紧密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