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战国秦汉史学经学的附庸与正史的确立(下)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四讲 战国秦汉史学:经学的附庸与正史的确立(下)

第四讲 战国秦汉史学:经学的附庸与正史的确立(下)
– 亡主:“亲用谗邪,放逐忠贤,纵情遂欲,不顾礼度”12 。“忿怒施罚,以逾法制”,“忠信壅塞,有谏诛戮”
• 六种臣子
– 亦有六臣:有王臣,有良臣,有直臣,有具臣 ,有嬖臣,有佞臣。以道事君,匪躬之故,达 节通方,立功兴化,是谓王臣。忠顺不失,夙 夜匪懈,顺理处和,以辅上德,是谓良臣。犯 颜逆意,抵失不挠,直谏遏非,不避死罪,是 谓直臣。奉法守职,无能往来,是谓具臣。便 嬖苟容,顺意从谀,是谓嬖臣。倾险谗害,诬 下惑上,专权擅宠,唯利是务,是谓佞臣。( 《汉纪·昭帝纪》)
– 《竹书纪年》一名为后人所取,因其原书于竹简之上 ,为纪年之体;又因它是从汲冢中发现,所以还有人 称之为《汲冢纪年》或《汲冢书》。
3
• 2、内容与作者
“其纪年篇,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无诸国别也。 唯特纪晋国,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 伯。……晋国灭,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 盖魏国之史记也。……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不称 谥,谓之今王。其著书文意,大似春秋经。”
11
(2)强调人事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 六种国君
– 王主:“体正性仁, 心明智固,动以为人,不以为已” 。
– 治主:“克己恕躬,好问力 行,动以从义,不以纵情。 ”
– 存主:“勤事守业,不敢怠荒,动以先公,不以先私” 。
– 哀主:“悖逆交争,公私并行,一得一失,不纯道度” 。
– 危主:“情过于义,私多于公,制度殊限,政令失常” 。
9
4、史学思想
• (1)史鉴意识
• 君子三鉴:
– 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 镜。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夏商 之衰,不鉴于禹汤也。周秦之弊,不 鉴于群下也。侧弁[biàn,古代的一种帽子]垢 颜,不鉴于明镜也。故君子惟鉴之务 。([汉]荀悦:《申鉴·杂言上》)

第四讲战国秦汉史学:经学的附庸与正史的确立(下)共62页

第四讲战国秦汉史学:经学的附庸与正史的确立(下)共62页
、改变体裁,新增材料很少。
► 荀悦仿《左传》,从高祖至平帝十二世十一帝, 依次而叙;
► 《汉纪》于每年下先记皇帝大事,同时将一些不 重要的事情集中记载出来: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记“初令郡国 贡孝、廉各一人”,又记“董仲舒始开其议”,下面 便将董仲舒的籍贯、生平、天人三策、直至退休 时的情况一一记载下来。
► 自战国以后佚失,汉代学者未见过。 ► 晋朝从古墓中被发现:
▪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 安厘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记 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 仍述魏事至安厘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 与《春秋》皆多相应。”(《晋书·束皙传》)
► 《水经注》、《史记•索隐》、《史记•正义》、《史 通》等书都有引证。
“忿怒施罚,以逾法制”,“忠信壅塞,有谏诛戮”。 (《汉纪·昭帝纪》)
15
► 六种臣子
▪ 亦有六臣:有王臣,有良臣,有直臣,有具臣,有嬖臣, 有佞臣。以道事君,匪躬之故,达节通方,立功兴化, 是谓王臣。忠顺不失,夙夜匪懈,顺理处和,以辅上德, 是谓良臣。犯颜逆意,抵失不挠,直谏遏非,不避死罪, 是谓直臣。奉法守职,无能往来,是谓具臣。便嬖苟容, 顺意从谀,是谓嬖臣。倾险谗害,诬下惑上,专权擅宠, 唯利是务,是谓佞臣。或有君而无臣,或有臣而无君。 同善则治,同恶则乱,杂则交争。故明主慎所用也。六 主之有轻重,六臣之有简易,其存亡成败之机,在于是 矣,可不尽而深览乎。(《汉纪·昭帝纪》)
► 唐以后不见于著录。 ► 明朝又出一《竹书纪年》,内容起自黄帝,共二卷,
近人称为《今本竹书纪年》,清人考订为明人伪书。 ► 朱右曾辑录、王国维校补《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6
4、史料价值
► 《竹书纪年》成书于战国时期,故对战国史实的记 载特具权威性:

秦汉时期PPT课件

秦汉时期PPT课件
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 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 、形成
⑴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⑵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①生产工具因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生产关系因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③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
④封建政府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12
第二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
课时2 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文化科技
[考纲要求]
1.秦汉时期的农耕技术; 2.秦汉时期的手工业发展与“丝绸之路“; 3.秦汉时期的商业发展; 4.秦朝“焚书坑儒”; 5.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汉代造纸术;小篆和隶书;汉赋
13
第二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
第二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
时间 秦朝:前221----前207年
西汉:前202----公元23年 东汉:25----220年
【阶段特征】
总特征: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建立和初步发展。 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成立和巩固; 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 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文化上: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 思想,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1
官员职权 拥有政、财、军大权
___地__方__行__政___机构
与中央关 承认权威,承担义务; 听命于__中__央_____,随

具有较强__独_立_性。
时调换
弊端
随时间推移,容易形成 (空间)缺乏稳固的统治
___割__据____势力
基础
目的上, 都是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昌盛的文化课件ppt

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昌盛的文化课件ppt
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昌盛的文 化课件ppt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秦汉帝国的历史背景 • 秦汉文化的代表人物 • 秦汉文化的特点 • 秦汉文化的表现形式 • 秦汉文化的影响 • 秦汉文化的历史意义
01
秦汉帝国的历史背景
秦朝统一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百家争鸣,社会动荡不安。 秦国通过实行法家思想,进行商鞅变法等改革,逐渐崛起并统一六国。
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
《史记》的影响
03
《史记》不仅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之作,也是世界文
学宝库中的瑰宝。
董仲舒与儒家思想
董仲舒的贡献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使儒家思想成为秦汉时期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制”和“忠诚”, 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秦汉时期的墓葬文化十分丰富,包括墓室、石刻、陶器和玉器等陪葬品等,这些 文化遗产为我们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天人感应
秦汉时期,天人感应的思想逐渐流 行起来,这种思想认为天命所归, 人事可补。
VS
这种思想在秦汉文化中得到了充分 体现,例如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 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政策,以及秦始皇焚书坑儒等行 动。
秦汉时期的文化繁荣促进了经济发展,如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了纸张的生产和流通,水利工 程和灌溉系统的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推动民族融合
秦汉帝国通过推行大一统的统治政策,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 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强化中央集权
秦汉文化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法家思想提倡法治,儒家思想主张德治 ,为中央集权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先秦秦汉南北朝》课件

《先秦秦汉南北朝》课件

南北朝时期的杰出人物
北魏孝文帝:改革家,推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融合 南朝宋武帝:开国皇帝,统一南方,建立南朝宋 南朝梁武帝:文学家,推动文学发展,创作《文心雕龙》 北齐文宣帝:政治家,推行均田制,促进经济发展 北周武帝:军事家,统一北方,建立北周 南朝陈后主:诗人,创作《玉树后庭花》,被誉为“南朝第一才子”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无为 而治、顺应自然、追求自由。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等政治理念。
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主张法治、中 央集权、改革创新等政治理念。
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主张阴阳五行、 天人合一等哲学观念。
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青铜器:铸造 技术高超,造 型精美,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
源和发展
第三章
秦汉时期
秦朝统一六国
秦朝: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
统一时间:公元前 221年
统一过程:通过战 争和外交手段,先 后灭掉六国
统一意义:结束了春 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 面,实现了国家的统 一和民族的融合
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建设
汉朝的政治演变
汉朝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汉朝的政治制度: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汉朝的皇帝制度:皇帝拥有最高权力,实行三公九卿制 汉朝的法律制度:实行《汉律》,注重法律公正和公平 汉朝的军事制度:实行征兵制,注重军队训练和装备 汉朝的文化制度:实行儒家思想,注重文化教育和道德修养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政治变革: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经济变革:铁器牛耕的推广,商品经济的发展 思想变革: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兴起 军事变革:战争频繁,兵法、兵器、战术的进步
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 纷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

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阶段复习课课件

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阶段复习课课件

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阶段复习课课件ppt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秦汉大一统的背景和条件•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秦汉大一统的影响和意义•秦汉大一统的局限性和问题01秦汉大一统的背景和条件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封建制度确立秦朝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土地制度改革、货币统一等,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展,为大一统提供了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政治经济背景文化交流秦朝实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等文化政策,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大一统提供了文化基础。

社会稳定秦朝实行了严密的法律制度,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为大一统提供了社会基础。

文化和社会条件02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政治体制1秦始皇的统治和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确立23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确立,使得国家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大大加强了统治效能。

三公九卿掌管国事,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秦朝的法律制度以严酷而著称,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秦朝的法律重视刑罚,如连坐、肉刑等,使得人民畏惧法律。

秦朝的法律制度为后世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是中国法律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秦朝的法律制度03秦朝的统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为后来的统一王朝奠定了基础。

秦朝的统一对后世的影响01秦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战乱,为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02秦朝的统一推动了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

03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郡县制度汉朝实行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郡,每个郡下设县,这种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汉朝的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汉朝设立三公九卿,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三公分别负责军事、民政和司法,九卿则负责各项政务的具体执行。

察举制度汉朝实行察举制度,通过地方官员推荐和皇帝选拔,录用人才担任各级官职,这种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皇权。

【课件】通史复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课件]

【课件】通史复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课件]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封建大一统时代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一为 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 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文明
【时空框架】 第一阶段:秦朝(公元前221年--207年,即公元前3世纪),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 第二阶段:汉朝(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
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
结局。这表明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君权与相权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B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指出:两汉时
期,州逐渐成为一级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汉武帝
制定刺史制度,负责监视州内之郡县。东汉时期,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刘邦建立,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新朝:公元9年-公元25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 东汉:公元25--220年,刘秀建立东汉,都城洛阳。
【课本内容】
必修1 专题一 第二课全部 、第三课(刺史制度、察举制) 必修2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相关内容) 必修3 专题一 第二课 儒学的兴起 必修3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相关内容) 选修4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选修6 :秦陵、兵马俑、长城
刺史凌驾于郡守之上,由单纯的监察官吏发展为总
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这说明汉代刺史制度
A.加强了对地方的行政管辖
B.削弱了秦以来膨胀的相权
C.奠定了三省六部制度基础
D.逐渐取代了郡国并行制度
A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

第二编 战国秦汉时期的史学:经学的附庸

第二编 战国秦汉时期的史学:经学的附庸

3、书写材料: • 战国秦汉间,纸发明; 纸发明之前,人们用甲骨和金石纪事;以后, 简牍和缣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但简牍笨 重,缣帛昂贵:汉代一匹缣(2.2X4.0汉尺) 值六石(720汉斤)大米,约相当于汉代年 人均消费粮食数。
• 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将其于尚 方制造出的优良纸张献给汉和帝: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帛者, 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 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 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后汉 书·蔡伦传》) 20世纪30年代以来,新疆、甘肃、陕西 等西北地区多次出土西汉纸。 • 汉末文献中,把左伯纸与张芝笔和韦诞墨并 提。“子邑之纸,研妙辉光”
中国古代对天体的三种看法:盖天、宣夜和浑天 • 汉前盖天说为主要的认识(如《周髀算经》), “天象盖笠,地法覆槃” ,汉时已有人怀疑,西 汉扬雄“难盖天八事” ; • 汉代浑天说发展,“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 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 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 浮。”“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 故曰浑天也” 。(张衡《浑仪注》,[唐]瞿昙 悉达《唐开元占经•天地名体•天体浑宗》) • “宣夜之书亡,惟汉秘书郎郄萌记先师相传云,天 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日月众星,自 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晋 书·天文志》)打破了天体有形质的看法。
2、历法: • 战国初期岁实采用365.25日,利用十九年七 闰法安排闰月,七十六年法安排大小月。在 古历的分期上,东汉乾象历之前,可称为固 定周期均匀运动期。这时有《古六历》、 《太初历》、《后汉四分历》,这些历法都 基于日、月、行星以固定周期匀速运动为前 提,一旦确定了各种周期和起算点(历元), 所有年的日历可简单地用周期循环叠加而推 出。 • 从东汉的《乾象历》,开始认识到日、月、 行星运动的不均匀,并将其应用到历法推算 中,使中国古历进入到了从均匀运动向非均 匀运动的过渡时期。

秦汉、魏晋通史课件

秦汉、魏晋通史课件

据大臣汲黯揭露,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他 重用酷吏和财利之臣,以致不久后有人评论“秦有十失, 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但汉王朝没有重蹈秦的覆 辙,主要原因是( ) A.汉初法律制定趋向成熟 B.酷法罩上了儒家思想外衣 C.“文景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 D.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
B
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史记· 货殖列传》 材料二 古者,名山大泽不以封,为下之专利也。山海之利,广泽之畜,天 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陛下不私,以属大司农,以佐助百姓。铁器兵刃,天 下之大用也,非众庶所宜事也。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 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 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 ——《盐铁论· 复古》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并分析其原因。(7分) (2)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建议?据材料概述提出该建议的理由。(8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对西汉社会发展的 影响。(10分)
(一)秦汉时期(前221-220)阶段特征:
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 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开创,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 经济上:小农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 文化上:秦汉文化是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 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族关系上:各民族融合加强。
补充:
4、民族关系: 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A、秦汉与匈奴的关系:秦统一后,派蒙恬 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又修筑了西起临洮, 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来抵御匈奴。 •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后,匈奴 在无力对抗西汉,被迫西迁。 • 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和亲) • B、汉与西域的关系:汉武帝派张骞出使 西域,使中原与西域联系加强;公元前60年西 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 央政府的管辖。

中国史学的成长PPT参考课件

中国史学的成长PPT参考课件
“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汉 书·食货志上》
2021/3/10
授课:XXX
8
“秦王贪狠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 以适其欲也。”
“赭衣半道,群盗满山”
“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
“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 ”
“人主不闻其失,则社稷危”《汉 书·贾山传》
2021/3/10
授课:XXX
6
“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 呼万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皆言君臣政治得失,言可采行,
事美足观。鸿知所言,参贰经传,虽古
圣之言,不能过增。”(《论衡·案书
篇》) 2021/3/10
授课:XXX
7
“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 义,以暴虐为天下始。……故其亡可 立待也。”
“凡《汉书》,叙帝皇,列官司, 建侯王。准天地,统阴阳,阐元极, 步三光。分州域,物土疆,穷人理, 该万方。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 赞篇章。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 惟学林。”
“太史公读《秦纪》。”(《史 记·六国年表》)
2021/3/10
授课:XXX
4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
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
事《诗》、《书》!’陆生曰:‘居马
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
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业。
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
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
2021/3/10
授课:XXX
10
“《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 《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书邦家 之过,兼灾异之变”(《汉书·董仲舒 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 《汉纪》对《汉书》内容大量删节,唯独农民反暴 政的资料却抄摘无遗。
► 有意将陈涉、吴广、项羽、刘邦的反秦起义写起, 强调这场斗争推翻秦朝的作用。
► 又系统记述了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认为这些都是 统治者引致的。
► 主张限制赋役与法律
▪ “设必违之教。不量民力之未能。是陷民于恶也。故谓 之伤化。设必犯之法。不度民情之不堪。是陷民于罪也。 故谓之害民。莫不兴行。则毫毛之善可得而劝也。然后 教备。莫不避罪。则纤芥之恶可得而禁也。然后刑密。” (《汉纪·元帝纪》卷23)
17
►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 为手足。下有忧民。则上不尽乐。下有饥民。 则上不备膳。下有寒民。则上不具服。 (《申鉴·政体》)
►“问:民由[犹]水也。济大川者,太上乘 舟,其次泅。泅者劳而危,乘舟者逸而安, 虚入水则必溺矣。以知能治民者,泅也;以 道德治民者,舟也。”(《申鉴·政体》)
► 《汉纪》的突出优点是时间清楚;本纪统率一切 ,列传分于其下,仍突出了君主的地位,容纳的 内容多但不琐碎。
11
4、史学思想
12
(1)史鉴意识
►君子三鉴:
▪ 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 镜。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夏商 之衰,不鉴于禹汤也。周秦之弊,不 鉴于群下也。侧弁[bià ]垢 n,古代的一种帽子 颜,不鉴于明镜也。故君子惟鉴之务。 若夫侧景之镜,亡鉴矣。(《申鉴·杂 言上》)
13
创作《汉纪》目的
►《易》称“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 《诗》云“古训是式”。中兴已前,一时之 事,明主贤臣,规模法则,得失之轨,亦足 以监矣。撰汉书百篇,以综往事,庶几来者 亦有监乎此。 (《汉纪·跋》)
14
►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 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汉书》“文烦难省”,于建安三 年(198年)诏荀悦依《左传》体例改写《 汉书》。经三年而成《汉纪》30卷,约18万 字,其规模仅为《汉书》四分之一弱,时人 赞其“辞约事详” (《后汉书·荀悦传》)。书 成,大行于世,以至“历代褒之,有逾本传” (《史通·二体》)。
10
3、写作方法: 《汉纪》内容无新意,只对《汉书》删繁存要
15
(2)人事史观
► 六种国君
▪ 王主:“体正性仁, 心明智固,动以为人,不以为已”。 ▪ 治主:“克己恕躬,好问力 行,动以从义,不以纵情。” ▪ 存主:“勤事守业,不敢怠荒,动以先公,不以先私”。 ▪ 哀主:“悖逆交争,公私并行,一得一失,不纯道度”。 ▪ 危主:“情过于义,私多于公,制度殊限,政令失常”。 ▪ 亡主:“亲用谗邪,放逐忠贤,纵情遂欲,不顾礼度”。
能是史官的私人著作。
2、内容、体裁: 粗略的编年体通史。 其书写文字为蝌蚪古文 记事简短如《春秋》经。 《竹书纪年》一名为后人所取,因其原书于竹
简之上,为纪年之体;又因它是从汲冢中发现, 所以还有人称之为《汲冢纪年》或《汲冢书》。
6
3、存亡情况:
► 自战国以后佚失,汉代学者未见过。 ► 晋朝从古墓中被发现:
、改变体裁,新增材料很少。
► 荀悦仿《左传》,从高祖至平帝十二世十一帝, 依次而叙;
► 《汉纪》于每年下先记皇帝大事,同时将一些不 重要的事情集中记载出来: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记“初令郡国 贡孝、廉各一人”,又记“董仲舒始开其议”,下面 便将董仲舒的籍贯、生平、天人三策、直至退休 时的情况一一记载下来。
“忿怒施罚,以逾法制”,“忠信壅塞,有谏诛戮”。 (《汉纪·昭帝纪》)
16
► 六种臣子
▪ 亦有六臣:有王臣,有良臣,有直臣,有具臣,有嬖臣, 有佞臣。以道事君,匪躬之故,达节通方,立功兴化, 是谓王臣。忠顺不失,夙夜匪懈,顺理处和,以辅上德, 是谓良臣。犯颜逆意,抵失不挠,直谏遏非,不避死罪, 是谓直臣。奉法守职,无能往来,是谓具臣。便嬖苟容, 顺意从谀,是谓嬖臣。倾险谗害,诬下惑上,专权擅宠, 唯利是务,是谓佞臣。或有君而无臣,或有臣而无君。 同善则治,同恶则乱,杂则交争。故明主慎所用也。六 主之有轻重,六臣之有简易,其存亡成败之机,在于是 矣,可不尽而深览乎。(《汉纪·昭帝纪》)
▪ 《史记·田敬仲世家》:齐侯太公和卒,子桓公午立,六 年卒。
▪ 《纪年》:齐(幽)[桓]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 ▪ 《陈侯午敦》:“隹十又四年,陈侯午以群诸侯献金作
皇妣孝大妃○器○○。”
8
(二)《汉纪》
1、作者: 作者荀悦(148-209年),字仲豫,东汉颍
川颍阴(今河南许昌西)人。幼而多才,长而博 学,尤好著述。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等职
▪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 厘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记夏 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仍 述魏事至安厘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 《春秋》皆多相应。”(《晋书·束皙传》)
► 《水经注》、《史记•索隐》、《史记•正义》、《史 通》等书都有引证。
► 唐以后不见于著录。 ► 明朝又出一《竹书纪年》,内容起自黄帝,共二卷,
近人称为《今本竹书纪年》,清人考订为明人伪书。 ► 朱右曾辑录、王国维校补《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7
4、史料价值
► 《竹书纪年》成书于战国时期,故对战国史实的记 载特具权威性:
► 齐桓公午在位年数,《史记·田敬仲世家》和《六国 年表》都作六年,此书作十八年,《陈侯午敦》铭 文证实《竹书纪年》的正确。
第四讲 战国秦汉史学:经 学的附庸与正史的确立(下)
一、社会文化发展状况 二、主要史家与史著 三、其他史著 四、史学基本特征
1
2
三、其他史著
►(一)《竹书纪年》 ►(二)《汉纪》 ►(三)《东观汉记》
3
4
(一)《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为战 国时魏国某一史官所编写,上起夏商周, 主要记载的是魏国历史。
“其纪年篇,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 无诸国别也。唯特纪晋国,起自殇叔,次 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晋国灭, 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盖魏国 之史记也。……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 不称谥,谓之今王。其著书文意,大似春 秋经。”(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 5
1、作者: 作者可能是魏国史官,但不一定是国史,很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