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第5单元第19课时几何初步及相交线平行线教案

合集下载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5.3.1 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三.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逆向思维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在这一节课里:大家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又该如何表达?(二)、实践探究1.学生画图活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如课本P21图5.3-1).2.3.学生根据测量所得数据作出猜想.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在详尽分析后,让学生写出猜想.4.学生验证猜测.学生活动: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c b a4321平行线具有性质: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内错相等.性质3: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教师让学生结合右图,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线的这三条性质,教师同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因为a∥b, 因为∠1=∠2,所以∠1=∠2 所以a∥b.因为a∥b, 因为∠2=∠3,所以∠2=∠3, 所以a∥b.因为a ∥b, 因为∠2+∠4=180°, 所以∠2+∠4=180°, 所以a ∥b.6.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区别. 学生交流后,师生归纳:两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由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得出两条直线平行的论述是平行线的判定,这里角的关系是条件,两直线平行是结论.由已知的两条直线平行得出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的论述是平行线的性质,这里两直线平行是条件,角的关系是结论. 7.进一步研究平行线三条性质之间的关系.教师:大家能根据性质1,推出性质2成立的道理吗?结合上图,教师启发分析:考察性质1、性质2的结论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1换成∠3,教师再问∠1与∠3有什么关系?并完成说理过程,教师纠正学生错误,规范地给出说理过程. 因为a ∥b,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1(对顶角相等),所以∠2=∠3.教师说明:这是有两步的说理,第一步推理根据平行线性质1,第二步推理的条件不仅有∠1=∠2,还有∠3=∠1.∠2=∠3是根据等式性质.根据等式性质得到的结论可以不写理由. 学生仿照以下说理,说出如何根据性质1得到性质3的道理. 8.平行线性质应用.例 (课本P23)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线全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教师把学生情况,可启发提问:①梯形这条件如何使用?②∠A 与∠D 、∠B 与∠C 的位置关系如何,数量关系呢?为什么? 讲解按课本.(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P22). (四)课堂小结: 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五)课堂作业:练习卷 (六)课堂反馈 一、判断题.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同旁内角互补.(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同位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一对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 二、填空题.1.如图(1),若AD ∥BC,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C+∠_______=180°; 若DC ∥AB,则∠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ABC+∠_________=180°.87654321DCBAFEDC B A(1) (2) (3) 2.如图(2),在甲、乙两地之间要修一条笔直的公路, 从甲地测得公路的走向是南偏西56°,甲、乙两地同时开工,若干天后公路准确接通, 则乙地所修公路的走向是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D C BA3.因为AB∥CD,EF∥CD,所以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4.如图(3),AB∥EF,∠ECD=∠E,则CD∥AB.说理如下:因为∠ECD=∠E,所以CD∥EF( )又AB∥EF,所以CD∥AB( ).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题过程与方法.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的距离,命题等概念. 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注意: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种,另外还有平行公理的推论)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3.完成下面填空.已知:BE 是AB 的延长线,AD ∥BC,AB ∥CD,若∠D=100°,则∠C=_____, ∠A=______,∠CBE=________.4.a ⊥b,c ⊥b,那么a 与c 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二、进行新课已知:如上图,a ∥c,a ⊥b,直线b 与c 垂直吗?为什么?学生容易判断出直线b 与c 垂直.鉴于这一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1)要说明b ⊥c,根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意义, 需要从它们所成的角中说明某个角是90°,是哪一个角?通过什么途径得来?(2)已知a ⊥b,这个“形”通过哪个“数”来说理,即哪个角是90°.(3)上述两角应该有某种直接关系,如同位角关系、内错角关系、同旁内角关系,你能确定它们吗? 让学生写出说理过程,师生共同评价三种不同的说理.(1)下列各图中,已知AB ∥EF,点C 任意选取(在AB 、EF 之间,又在BF 的左侧).请测量各图中∠B 、∠C 、∠F 的度数并填入表格.通过上述实践,FECBAFECBA(1) (2) 教师投影题目:学生依据题意,画出类似图(1)、图(2)的图形,测量并填表,并猜想:∠B+∠F=∠C.在进行说理前,教师让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对解题有什么帮助? 教师视学生情况进一步引导: ①虽然AB ∥EF,但是∠B 与∠F 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或同旁内角. 不能确定它们之间关系.②∠B 与∠C 是直线AB 、CF 被直线BC 所截而成的内错角,但是AB 与CF 不平行.能不能创造条件,应用平行线性质,学生自然想到过点C 作CD ∥AB,这样就能用上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BCD. ③如果要说明∠F=∠FCD,只要说明CD 与EF 平行,你能做到这一点吗?以上分析后,学生先推理说明, 师生交流,教师给出说理过程.E D CB AFEDCB A作CD ∥AB,因为AB ∥EF,CD ∥AB,所以CD ∥EF(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所以∠F=∠F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CD ∥AB.所以∠B=∠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B+∠F=∠BCF. (2)教师投影课本P23探究的图(图5.3-4)及文字.①学生读题思考:线段B 1C 1,B 2C 2……B 5C 5都与两条平行线的横线A 1B 5和A 2C 5垂直吗?它们的长度相等吗?②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线段B 1C 1,B 2C 2……,B 5C 5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直线A1B5和A 2C 5,并且它们的长度相等.③师生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下定义.学生分清线段B 1C 1的特征:第一点线段B 1C 1两端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即它是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第二点线段B 1C 1同时垂直这两条平行线. 教师板书定义:(像线段B 1C 1)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 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④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定义两条平行线的距离.F EDCBA教师画AB ∥CD,在CD 上任取一点E,作EF ⊥AB,垂足为F.学生思考:EF 是否垂直直线CD?垂线段EF 的长度d 是平行线AB 、CD 的距离吗? 这两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教师归纳: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可以理解为: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 教师强调: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处处相等,而不随垂线段的位置改变而改变. 3.了解命题和它的构成.(1)教师给出下列语句,学生分析语句的特点.①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②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③对顶角相等;④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 (2)给出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教师指出上述四个语句都是命题,而语句“画AB ∥CD”没有判断成分,不是命题.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是命题和不是命题的语句. (3)命题的组成.①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②命题的形成.命题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有的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与结论不明显,这时要分清命题判断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已知事项,再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师生共同分析上述四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重点分析第②、③语句.第②命题中,“存在一个等式”而且“这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是题设,“结果仍是等式”是结论。

初中数学相交线平行线的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相交线平行线的教学设计

5.1.1 相交线(新授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 重点: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相等”的性质.2.难点:“对顶角相等”的探究过程.【教学设计】课前预习一、基础知识填空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有公共顶点的角是对顶角B.相等的角是对顶角C.对顶角一定相等D.不是对顶角的角不相等2.如图所示,∠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有( )12121221A.1个B.2个C.3个D.4个3.如图,所示,AB与CD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1的邻补角是______,∠1的对顶角___.4.如图,所示,若∠1=25°,则∠2=_______,∠3=______,∠4=_______.34DCBA12课内探究一、导入新课:活动1,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找相交线、平行线,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题.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从简单的具体实物抽象出相交线、平行线的能力.(2)学生认识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问题找出图中的相交线、平行线.〖设计说明〗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相交线、平行线的几何图形.使新知识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增强对生活中相交线、平行线的认识.建立直观知识技能1.了解对顶角与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认对顶角与邻补角.2.知道“对顶角相等”.3.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数学思考1.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建立空间观念.2.通过分析具体图形得到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学习等活动经历得出对顶角相等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1.通过对对顶角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的,形象的数学模型.二、探究新知:活动2,问题(1)教师出示剪刀图片,提出问题.看见一把张开的剪刀,你能联想出什么 样的几何图形?学生独立思考,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并用几何语言描述.教师深入学生中,指导得出几何图形,并在黑板上画出标准图形.(2)教师提出问题,观察这些角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在具体图形中得出两条相交线构成四个角,根据图形描述邻补角与对顶角的特征.学生可结合概念特征找到图中的四对邻补角与两对对顶角.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线的几何图形,用语言准确描述.(2)学生能否从角的位置关系上对角进行分类.(3)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区分邻补角、对顶角.(4)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敢于发表个人观点.活动3,我们知道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和是180°,教师提出问题 (1)对顶角有什么大小关系呢?(2)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对顶角相等的例子吗?学生以组为单位,在观察的基础上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从经验(用量角器,邻补角和为180°)出发,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口述过程,教师给予明晰,并板书说理过程.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能否借助邻补角互补推导出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2)学生能否进行简单说理.(3)学生是否能运用对顶角相等准确地找到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设计说明〗活动2已从位置上对角进行了研究,现在从角的大小对对顶角进行研究,培养说理习惯.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出现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加以解决.通过举出生活中应用对顶角相等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顶角的性质,体会对顶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三、初步应用: 活动4教师提出问题(1)直线a 、b 相交,∠1 = 40°,求∠2、∠3、∠4的度数.(2)∠1等于90°时,∠2、∠3、∠4等于多少度?(3)如图是一个对顶角量角器.你能说明它度量角度的原理吗?1234Oa b 1234AB CD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题.教师具体指导并根据学生情况板书规范的简单说理过程.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对对顶角相等的掌握情况.(2)学生进行简单说理的准确性、规范性.(3)学生能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 (4)是否能用几何符号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解题过程.〖设计说明〗通过具体问题,再次强化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并培养学生的说理习惯,发展符号感,逐步培养学生用几何语言交流的能力.问题(2)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添加,为下一节学习两直线垂直作铺垫.活动5,教师提出问题(1) 找出图中∠AOE 的对顶角及邻补角.若没有请画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图形与基本图形的区别,引导学生总结对顶角及邻补角的特征、性质、异同点.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能否根据定义画出∠AOE 的对顶角.(2)学生能否找出图中对顶角、邻补角.四、课堂反馈训练:1.如图所示,三条直线AB ,CD ,EF 相交于一点O ,则∠AOE +∠DOB +∠COF 等于( • )A .150°B .180°C .210°D .120°第1题 第3题 第4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对顶角相等;②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③若两个角不相等,则这两个角一定不是对顶角;④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3.如图所示,直线AB 和CD 相交于点O ,若∠AOD 与∠BOC 的和为236°,则∠AOC •的度数为( )A .62°B .118°C .72°D .59°4.如图所示,直线L 1,L 2,L 3相交于一点,则下列答案中,全对的一组是( ) A .∠1=90°,∠2=30°,∠3=∠4=60° B .∠1=∠3=90°,∠2=∠4=30C .∠1=∠3=90°,∠2=∠4=60°D .∠1=∠3=90°,∠2=60°,∠4=30°60︒ 30 ︒ 3 4L 1 1 2 L 2L 3ODCBAOFED CBAC D E ABO5.如图所示,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则∠AOD 的对顶角是_____,∠AOC 的邻补角是_______;若∠AOC =50°,则∠BOD =______,∠COB =_______.第5题 第6题 第7题6.如图所示,已知直线AB ,CD 相交于O ,OA 平分∠EOC ,∠EOC =70°,则∠BOD =•______.7.如图所示,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若∠1-∠2=70,则∠BOD =_____,∠2=____.8.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AOE =30°,∠BOC =2∠AOC ,求∠DOF 的度数.第8题〖设计说明〗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反思学习过程的习惯.五、小结提高:可以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或让学生归纳、补充,然后补充的方式进行,主要围绕下列问题: (1)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2) 你有什么收获?〖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自己归纳小结,或对其他同学的小结进行补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通过这样的小结能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六、布置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习题5.1第1、2、7题 2.选做题:1.如图,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求∠1+∠2+∠3的度数.2.如图所示,AB ,CD ,EF 交于点O ,∠1=20°,∠BOC =80°,求∠2的度数. 3.如图所示,L 1,L 2,L 3交于点O ,∠1=∠2,∠3:∠1=8:1,求∠4的度数.O DCBA12OED CBA OFE D CB A第1题 第2题 第3题课后提升一、课后练习题及答案:1.如图3,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AOC =34°,∠DOE =56°.则: (1)∠BOD =________,∠BOC =__________,∠AOE =___________. (2)写出表示下列各对角关系的名称:∠BOD 和∠EOD ____________;∠BOD 和∠AOC ____________; ∠BOD 和∠A O D ____________;∠AOC 和∠DOE ____________.2.如图4,AOE 是一条直线,OB ⊥AE ,OC ⊥OD ,则图中互补的角有_____对.第1题 第2题3.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E 平分∠BOD ,OF 平分∠COE ,∠AOD ∶∠BOE =4∶1,求∠AOF 的度数.F C D E OBA4.如图,直线AB 交CD 于点O ,由点O 引射线OG 、OE 、OF ,使OC 平分∠EOG ,∠AOG =∠FOE ,∠BOD =56°,求∠FOC .1 2C GEFB DOA〖设计说明〗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提高加深了学生对相交线的知识理解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O FEDC BA123 4L 3L 2L 1 12。

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第一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特点。

2. 能够识别和判断直线之间的相交与平行关系。

3.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及推论。

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定义及特点。

2. 平行线的定义及特点。

3. 平行线的性质及推论。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相交线与平行线。

2. 利用几何工具(直尺、三角板)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关系。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及推论。

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几何工具,画出两条相交线和两条平行线。

2. 请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及推论,并加以证明。

第二章:相交线的性质与判定教学目标:1. 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2. 能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性质。

2. 相交线的判定方法。

教学活动:1. 通过几何图形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相交线的性质。

2. 利用几何工具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相交线的判定方法。

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请学生总结相交线的判定方法,并加以证明。

第三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教学目标:1.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2. 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性质。

2.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教学活动:1. 通过几何图形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 利用几何工具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请学生总结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加以证明。

第四章:平行线的应用教学目标:1. 掌握平行线的应用方法。

2. 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应用方法。

2. 实际问题解决。

教学活动:1. 通过几何图形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应用方法。

2.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

2.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3.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4.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探索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将几何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探索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掌握程度。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相交线与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6.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

3. 评价内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判定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应用领域:例如,交通规划、建筑设计、工业制造等领域。

2. 相关数学知识:例如,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等。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观察身边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相关教材。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人教版(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人教版(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特征。

2. 学会使用画图工具和几何语言描述相交线与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学会用画图软件(如几何画板)绘制相交线与平行线,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2.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

2. 学会用画图工具和几何语言描述相交线与平行线。

难点:1. 理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2. 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或其他画图工具,绘制相交线与平行线,观察它们的特征,总结性质。

3. 课堂讲解: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4. 巩固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的实际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2. 收集生活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图片,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

结合几何画板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

但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和巩固练习。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特点;2. 学会运用图形软件或手工绘制相交线与平行线;3. 能够解决与相交线与平行线相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特点;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3. 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2.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 渗透“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数学中品味生活”的理念。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相交线1. 相交线的定义及特点;2. 相交线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二节:平行线1. 平行线的定义及特点;2.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3. 平行线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特点;2. 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中的应用。

难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2. 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特点;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 结合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相交线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相交线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相交线;2. 讲解相交线的定义及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3.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相交线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 结合例题,讲解相交线在实际中的应用;5.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相交线的相关练习题。

第二节:平行线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平行线;2. 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及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3.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平行线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 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结合例题进行讲解;5.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平行线的相关练习题。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和画出相交线与平行线;(2)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3)掌握相交线的性质,能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2. 平行线的性质;3. 相交线的性质;4. 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2)平行线的性质;(3)相交线的性质;(4)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性质;(2)相交线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三角板;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知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及特点;(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3)提问: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探究与交流(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并总结出规律;(2)各组汇报:让学生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并给予表扬。

3. 知识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和应用相交线与平行线;(2)举例说明:如建筑设计、道路规划等领域的应用。

4.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教师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练习题,给予反馈和指导。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及应用;(2)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平行线教案5篇

平行线教案5篇

平行线教案5篇平行线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二)难点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三)解决办法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设计练习,复习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完成新授.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整体感知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教法说明】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平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第3题是为推导本节到定定理做铺垫,即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则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推出内错角相等,为定理的推理论证,分散了难点.师:第4题是一个实际问题,题目中已知的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角?学生活动:同分内角.师:它们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互补.师:这个问题就是知道同分内角互补了,那么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平行线教案篇2平行线的判定(1)课型:新课:备课人:韩贺敏审核人:霍红超学习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重难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一、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二、练一练1、判断题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也相等.(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互补,那么同旁内角相等.( )2、填空1.如图1,如果∠3=∠7,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如果∠5=∠3,或笔________,那么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如果∠2+ ∠5= ______ 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2)(3)2.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ef,cd∠ef b.∠5=∠a; c.∠abc+∠bcd=180° d.∠2=∠32.右图,由图和已知条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由∠1=∠6,得ab∠fg;b.由∠1+∠2=∠6+∠7,得ce∠eic.由∠1+∠2+∠3+∠5=180°,得ce∠fi;d.由∠5=∠4,得ab∠fg四、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判断直线a、b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五、作业课本15页-16页练习的1、2、3、5.2.2平行线的判定(2)课型:新课:备课人:韩贺敏审核人:霍红超学习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毛2.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学习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学习难点: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是重点也是难点.一、学习过程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二.巩固练习:1.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第1题) (第2题)2.如图,一个合格的变形管道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若一个拐角∠abc=72°,则另一个拐角∠bcd=_______时,这个管道符合要求.二、选择题.1.如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因为∠1=∠4,所以de∠abb.因为∠2=∠3,所以ab∠ecc.因为∠5=∠a,所以ab∠ded.因为∠ade+∠bed=180°,所以ad∠be2.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使∠1=∠2≠90°,则( )a.∠2=∠4b.∠1=∠4c.∠2=∠3d.∠3=∠4三、解答题.1.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比如,如图1所示的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2.已知,如图2,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平行线教案篇3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了解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2)让学生经历用三角板、量角器画平行线的方法,积累操作经验;(3)在实践操作中,探索并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2、数学思考能在观察和想象两直线存在平行关系,并在实践、探索中获取平行线的有关性质。

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第一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特点。

2.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3. 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定义及特点。

2. 平行线的定义及特点。

3. 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4.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特点。

2. 利用几何模型,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相交线与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3. 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1. 引入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4. 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让学生学会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5. 利用例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平行线性质及判定方法的掌握。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探究教学目标:1. 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2. 学会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性质。

2. 平行线的性质。

3. 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2. 利用几何模型,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相交线与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3. 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1. 复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性质。

2.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4. 利用几何模型,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相交线与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5. 讲解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2.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性质的掌握。

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

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

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第一章:平行线的概念与特征教学目标:1.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及其特征。

2. 学会使用直尺和圆规画出平行线。

3. 能够识别和判断图形中的平行线。

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特征:平行线永不相交,同一平面内,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平行线。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平行线的概念。

3. 教师示范使用直尺和圆规画出平行线的步骤,学生跟随操作。

4. 学生进行练习,画出给定条件的平行线。

第二章:相交线的概念与特征教学目标:1. 理解相交线的定义及其特征。

2. 学会使用直尺和圆规画出相交线。

3. 能够识别和判断图形中的相交线。

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相交于一点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

2. 相交线的特征:相交线在交点处形成四个角,且四个角的和为360度。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相交线的概念。

3. 教师示范使用直尺和圆规画出相交线的步骤,学生跟随操作。

4. 学生进行练习,画出给定条件的相交线。

第三章: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与判定教学目标:1. 理解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2. 学会使用直尺和圆规判定平行线与相交线。

3. 能够应用性质与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之间的对应角相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2. 相交线的性质:相交线之间的对顶角相等,相邻角互补。

3. 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对顶角相等则两直线相交。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示例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2. 学生进行练习,运用性质与判定方法判断给定直线的平行或相交关系。

3.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应用性质与判定方法解决。

第四章:平行线与相交线在实际应用中的举例教学目标:1. 理解平行线与相交线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_《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相交线与平行线回顾与反思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对本章所学知识回顾与思考的过程,将本章内容条理化,系统化。

2.在丰富的情景中,抽象出平行线、相交线等基本几何模型,从而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语言说明几何图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把现实物体抽象成几何对象(点、线、面等)的数学化过程.2.在探究说理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既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又可以开阔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2.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解归一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挖掘题目资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观察运动中的异同,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

一、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第二环节:归纳总结;第三环节:知识应用;第四环节:拓展升华;第五环节:纵向延伸;第六小节:查缺补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活动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认识这个标志么?生:(反应异常激烈)认识,是大众汽车的标志。

师:你们知道它的含义么?(同学陷入了思考。

)一个同学举手,有些迟疑地说:“我看它象由三个V组成,是不是表示他们这个品牌必胜、必胜、必胜?老师高兴地赞扬:你真棒,跟设计师想的一样!(另一名同学小声说):真的假的?我还觉得上面是V,下面是W呢!老师:哎呀,你也很厉害。

V和W是当时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名称的字母缩写。

是BD EBC 标志的另一重含义。

歪打正着的同学得意地笑了。

其他同学也跟着笑了。

老师乘胜追击:看到这个标志还想到什么?同学有些不知所云,老师再问:你们不觉得这个设计师几何学得特别棒么?他用几何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图形,就完成了汽车史上赫赫有名的设计。

同学恍然大悟,频频点头。

活动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复习课却往往比较枯燥无味。

在这里,以同学们几乎天天见的大众标志为数学情境引入,是为了让同学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她不神秘,却应用广泛。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人教版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人教版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画图、推理、论证等方法分析几何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的现象称为相交,不相交的现象称为平行。

2.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1)相交线:相交线形成四个角,其中对角相等。

(2)平行线: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且同位角相等。

3.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1)如果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交点的内错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2)如果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同位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几何模型、幻灯片等。

2. 学生用具:笔记本、尺子、圆规、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的道路、铁路等,引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解决问题。

4.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相关练习题。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运用。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辅导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相交线和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和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和平行线
一、教学目标:
生活情景图片中,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和相交,理解对顶角、补角、余角、垂直等的概念;
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余)角相等以及垂线的性质,并会进行相关计算;提高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及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顶角、补角、余角、垂线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对顶角、补角、余角、垂线的性质,并应用解决问题。

三、教学设计:
Ⅰ、回顾旧知:直线、线段、射线、角等 3min
Ⅱ、新课导入:
PPT展示图片,学生观察并发表言论
师生共同活动:假定两支笔为两条直线,随意移动观察位置关系 5min 知识点一、相交线
平行线 7min 知识点二、对顶角
对顶角性质 3min
同步练习 2min 知识点三、补角、余角及其性质
同步练习 8min 牛刀小试,综合练习 6min
知识点四、垂直及垂线的性质 5min 同步练习 8min
Ⅲ、归纳总结 2min
Ⅳ、课后作业
四、自我思考:
本节内容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小学已经对平行和相交有了初步了解,形象上知晓了,本节课自我探索两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本节课学习,也为下节课要学习的“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打下基础;也是继“角”及“角的大小比较”后,进一步认识角及两角的数量关系的学习做铺垫。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人教版(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人教版(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第一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介绍1.1 相交线的定义:讲解两条直线在平面内相交的概念。

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特征。

1.2 平行线的定义:讲解两条直线在平面内不相交的概念。

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特征。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2.1 相交线的性质:讲解相交线的交点特征,即交点将相交线分为两对对应角。

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性质。

2.2 平行线的性质:讲解平行线的对应角特征,即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第三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3.1 相交线的判定:讲解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相交。

展示实例,让学生学会判断相交线。

3.2 平行线的判定:讲解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展示实例,让学生学会判断平行线。

第四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1 相交线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测量角度、确定位置等。

4.2 平行线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道路规划等。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练习题5.1 相交线的练习题:提供一些关于相交线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

5.2 平行线的练习题:提供一些关于平行线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第六章:同位角与内错角的性质6.1 同位角的性质:讲解同位角的定义及特点,即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位于两条直线同一侧且相对位置相同的两对角。

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同位角的性质。

6.2 内错角的性质:讲解内错角的定义及特点,即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位于两条直线之间且相对位置相同的两对角。

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内错角的性质。

第七章:同位角与内错角的判定7.1 同位角的判定:讲解如何判断两对角是否为同位角。

展示实例,让学生学会判断同位角。

7.2 内错角的判定:讲解如何判断两对角是否为内错角。

展示实例,让学生学会判断内错角。

初中数学教案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

初中数学教案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

初中数学教案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本文将根据题目要求,以教案的形式来探讨初中数学中的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

整个教案内容将分为引入活动、知识点阐述、示范演示、练习应用和课堂小结五个部分。

请注意,以下正文是教案的主要内容,不包含辅助性文字。

【引入活动】目标:通过引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

1. 导入新课老师与学生互动,以生活中或学生日常接触到的事物为例,比如铁路、道路等,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与相交线存在的条件以及可能呈现的形态。

【知识点阐述】目标:系统阐述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定义与性质,并引入相关概念。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行线?有什么特点?”3. 定义通过示意图展示并介绍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是在同一个平面上,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4. 性质a.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示意图展示并解释:平行线上的任意两点到其他平行线的距离相等。

b. 平行线夹的内角相等示意图展示并解释:平行线夹的内角如∠1、∠2等是相等的。

5. 引入相交线提问学生:“在平行线上引入一条直线,会发生什么现象?”6. 定义通过示意图展示并介绍相交线的定义:“相交线是与两条平行线相交而不重合的一条直线。

”【示范演示】目标:通过示范演示,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

7. 演示教师利用纸板或黑板上的平行线模型和相交线模型,逐步演示平行线与相交线之间的性质,并用具体的示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8. 定理利用示意图展示并介绍“同位角相等定理”、“内错角互补定理”等平行线与相交线的重要定理,强调它们的应用价值和作用。

【练习应用】目标:通过练习应用,让学生能够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9. 练习通过书面练习或小组合作等方式,提供一系列与平行线与相交线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通过讲解答案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10. 拓展对于较为优秀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问题,进一步深化他们对平行线与相交线的理解。

相交与平行教案初中

相交与平行教案初中

相交与平行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2. 学会判断直线是否平行或相交;3. 能够运用相交与平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2. 判断直线是否平行或相交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2. 能够灵活运用判断直线是否平行或相交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直线模型或图片;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直线,让学生注意到有些直线是相交的,有些直线是平行的。

2. 提问:什么是相交线?什么是平行线?二、新课(20分钟)1. 讲解相交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叫做相交线。

2. 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永不相交,叫做平行线。

3. 演示如何判断直线是否平行或相交:通过观察两条直线的斜率和截距来判断。

4. 举例说明如何判断直线是否平行或相交:给出两条直线的斜率和截距,让学生判断直线的位置关系。

三、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练习判断直线是否平行或相交。

2. 引导学生总结判断直线位置关系的方法。

四、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相交与平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路线、规划图形等。

2. 引导学生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2. 强调相交与平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让学生掌握了判断直线位置关系的方法,并通过练习题和实际应用,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中考第5单元第19课时几何初步及相交线平行线教案

中考第5单元第19课时几何初步及相交线平行线教案

第五单元三角形第19课时几何初步及相交线、平行线教学目标【考试目标】(1)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点之间的距离;(2)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会进行角度的简单换算;(3)理解角平分线及其性质;(4)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等概念及有关性质;(5)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及有关性质;(6)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7)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8)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有关性质;(9)知道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10)理解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教学重点】1.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相关概念;2.掌握角的基本概念及应用;3.掌握平行的性质及判定;4.掌握垂直的性质及判定.教学过程一、体系图引入,引发思考二、引入真题、归纳考点【例1】(2016年宜昌)如图,田亮同学用剪刀沿直线将一片平整的树叶剪掉一部分,发现剩下树叶的周长比原树叶的周长要小,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数学知识是(D)A.垂线段最短 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C.经过两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 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析】此题考查了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例2】(2015年河北)已知:岛P位于岛Q的正西方,由岛P,Q分别测得船R位于南偏东30°和南偏西45°方向上,符合条件的示意图是( D )【解析】选项A中船R位于岛P的南偏东60°方向上;选项B中船R位于岛P的北偏东60°方向上,位于岛Q的北偏西45°方向上;选项C中船R位于岛P的南偏东45°方向上,位于岛Q的南偏西30°方向上;选项D中船R位于岛P的南偏东30°方向上,位于岛Q的南偏西方向上.故选择D选项.【例3】(2016年长沙)下列各图中,∠1与∠2互为余角的是( B )A. B. C. D.【解析】根据余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之和为90°,则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由B选项可知∠1+∠2=90°,故选择B选项.【例4】(2016年威海)如图,AB∥CD,DA⊥AC,垂足为A,若∠ADC=35°,则∠1的度数为( B )A.65° B.55°C.45° D.35°【解析】∵AB∥CD,∴∠1=∠ACD.又∵DA⊥AC,∴∠CAD=90°.∵∠ADC=35°,∴∠ACD=65°,∴∠1=∠ACD=55°.三、师生互动,总结知识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同步导练教学反思学生对几何初步的掌握情况很好,望多加复习巩固,做到熟练会用.。

中考数学复习第19课时《几何初步及相交线平行线》教学设计

中考数学复习第19课时《几何初步及相交线平行线》教学设计

中考数学复习第19课时《几何初步及相交线平行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几何初步及相交线平行线》是中考数学复习的第19课时,主要内容包括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

这部分内容是几何学习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材中,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示,引导学生探究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几何初步及相交线平行线》之前,已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几何知识,如点、线、面的基本概念,以及一些基本的几何性质和定理。

但部分学生对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相交线、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2.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能够运用相交线、平行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2.运用相交线、平行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直观展示相交线、平行线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3.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注重练习和反馈,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用于展示相交线、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2.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教学内容和重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如点、线、面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几何性质和定理。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几何初步及相交线平行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呈现相交线、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理解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2、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垂线,能够借助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3、感受生活中的垂直现象,能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垂线,了解垂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像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建立垂线的概念.教学难点借助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板等作图工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1、课件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预设:每一幅图中的两条直线都相交了.预设:这些图中的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你有什么发现?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都是什么角?2、谈话感知:其实像这样一种特殊的相交方式,我们可以给他一个新的名称——垂直.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新知识.(板书课题:垂直)二、探究新知,深入理解1、再次认识垂直.(1)出示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图师:那到底两条直线成怎样的位置关系,我们才能叫垂直呢?学生自学教材145页下面的文字,并思考:怎样的两条直线叫垂直?其中的直线叫什么?你还知道什么?(2)小组交流后,汇报.强调:垂线是一组一组的出现的,垂足在哪儿,就标一个垂直符号.(3)寻找生活中的垂直例子.(4)练一练.完成教材146页实践题.点名回答,适时表扬.(5)折一折.指导学生把长方形按教材上的方法对折两次,再打开,观察两条折痕有什么关系?2、学习画一组垂线.(1)你能用手中的工具想办法做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吗?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指名汇报.(2)过直线上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课件演示作图方法,学生尝试作图,教师再示范,共同总结作图步骤:A、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B、沿直线慢慢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直线上的点重合;C、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D、标上垂直符号.学生再尝试.(3)试一试,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学生自己尝试,再请已经画好的同学介绍,课件演示学生再尝试.(4)小结方法:一放、二移、三画、四直角(板书)三、升华新知,总结方法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什么新收获?谁能说说我们是如何得到这样的收获的?四、板书设计认识垂直一放、二移、三画、四直角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2、在对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教学重点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板等作图工具.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情境图,提问:你有什么数学问题?预设:为什么要修隧道?怎样修隧道最近?这里面有什么数学知识?二、组织活动活动一:到对面红旗处.1、看一看:三名学生沿不同白灰线路走到红旗处.2、量一量:量一量三条不同白灰线路的长度.3、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4、想一想:其中蕴含的数学道理是什么?5、找一找: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6、辩一辩:看教材,说说什么是”两点之间的距离“.活动二:到对面的直跑道.1、看一看:三名学生从自己的位置沿不同白灰线路到对边的直跑道.2、量一量:量一量三条不同白灰线路的长度.3、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4、想一想:其中蕴含的数学道理是什么?5、找一找: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6、辩一辩:看教材,想想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活动三:测量双杠的两个横杆之间的距离.1、量一量:测量出双杠的两个横杆之间的距离.2、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三、课堂交流各小组回到自己座位上,整理自己的活动记录,准备交流.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成教材147页实践题.五、课堂小结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的表现.六、板书设计距离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间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处处相等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学会用合适的方法画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2、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平行的概念,建立平行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等作图工具.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经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经过两点呢?经过三点呢?2、线段AB=CD,CD=EF,那么AB与EF的关系怎样?二、讲授新内容1、观察说出这些直线的不同的位置关系?相交、重合、不相交也不重合(平行)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相交,可能重合,也可能不相交也不重合.归纳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关键:有没有公共点2、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3、直线AB与CD平行,记作AB∥CD,读作AB平行于CD.4、用三角板画平行线AB∥CD.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落 (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 (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 (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 (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5、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行线的实例.6、做一做任意画一条直线a,并在直线a外任取一点A,通过点A画直线a的平行线,看能画出几条?(学生画图,实际上只能画一条)7、归纳: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8、直线的平行关系具有传递性:设a、b、c是三条直线,如果a∥b,b∥c,那么a∥c.因为如果直线a与c不平行,就会相交于一点P,那么过P点就有两条直线与直线b平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a∥c.二、学画平行线1、自主动手,学画平行线.谈话:今天我们认识了平行与相交,也认识了平行线,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想办法来画一组平行线,好吗?(学生自己动手画)学生画图后,组织交流各自的画法.学生可能有的画法:利用方格纸来画;利用数学本子上的横线来画;利用直尺的两边来画;利用垫板的左右两边来画.(对于学生中正确的画法,教师给予充分肯定)谈话: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那你能画出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吗?出示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尝试画图.小结:你能说一说画已知直线平行线的方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一画,二靠,三移,四画).三、小结与练习1、补充练习:(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_相交或平行.(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两个或三个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小结对平行线的理解:两个关键:(1)“在同一个平面内”(举例说明);(2)“不相交”.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四、板书设计认识平行条件:同一平面不相交两条直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19课时几何初步及相交线、平行线教学目标
【考试目标】
(1)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点之间的距离;
(2)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会进行角度的简单换算;(3)理解角平分线及其性质;
(4)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等概念及有关性质;
(5)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及有关性质;
(6)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7)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
(8)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有关性质;
(9)知道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10)理解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教学重点】
1.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相关概念;
2.掌握角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3.掌握平行的性质及判定;
4.掌握垂直的性质及判定.
教学过程
一、体系图引入,引发思考
二、引入真题、归纳考点
【例1】(2016年宜昌)如图,田亮同学用剪刀沿直线将一片平整的树叶剪掉一部分,发现剩下树叶的周长比原树叶的周长要小,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数学知识是(D)
A.垂线段最短 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
C.经过两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 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解析】此题考查了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
最短.
【例2】(2015年河北)已知:岛P位于岛Q的正西方,由岛P,Q分别测得船R位于南偏东30°和南偏西45°方向上,符合条件的示意图是( D )
【解析】选项A中船R位于岛P的南偏东60°方向上;
选项B中船R位于岛P的北偏东60°方向上,位于岛Q的北偏西45°方
向上;
选项C中船R位于岛P的南偏东45°方向上,位于岛Q的南偏西30°方
向上;
选项D中船R位于岛P的南偏东30°方向上,位于岛Q的南偏西方向
上.
故选择D选项.
【例3】(2016年长沙)下列各图中,∠1与∠2互为余角的是( B )
A. B. C. D.
【解析】根据余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之和为90°,则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由B选项可知∠1+∠2=90°,故选择B选项.
【例4】(2016年威海)如图,AB∥CD,DA⊥AC,垂足为A,若∠ADC=35°,则∠1的度数为( B )
A.65° B.55°
C.45° D.35°
【解析】∵AB∥CD,∴∠1=∠ACD.又∵DA⊥AC,∴∠CAD=90°.∵∠ADC=35°,∴∠ACD=65°,∴∠1=∠ACD=55°.
三、师生互动,总结知识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同步导练
教学反思
学生对几何初步的掌握情况很好,望多加复习巩固,做到熟练会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