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儒家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启示

合集下载

儒家经典对环境伦理的启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儒家经典对环境伦理的启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儒家经典对环境伦理的启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儒家经典对环境伦理的启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经典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儒家学说对于环境伦理的探讨与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如何实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探讨其对环境伦理方面的启示,并以此为基础思考如何实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儒家经典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中庸》一书中有云:“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句话强调了天地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

在儒家思想中,人类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成就。

这一观点给我们启示,就是我们应当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过度破坏生态环境。

我们应当意识到,人类是地球共同的居民,我们不是地球的主人,而是与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一份子。

只有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儒家经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对环境伦理给予了重要启示。

儒家学者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内在的道德规范,而人应当秉持这种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环境伦理问题上,我们应当意识到人类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我们的行为应当尊重自然的道德规范。

在实践中,这意味着我们应当摒弃短视的行为和利益追求,而是要注重长远的发展和整体的利益。

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对环境进行过度开发或污染。

相反,我们应当以天地大义为导向,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自然环境,为后代子孙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三、“爱人”与“爱物”的伦理责任许多儒家经典中都提到了“爱人”与“爱物”的概念。

在环境伦理方面,这些概念可以被理解为我们对待自然环境和他人的态度。

我们应当像爱护自己的家人一样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在儒家经典中,“爱人”包含了对人类社会的关爱和关怀。

类比地,我们也应当对自然环境抱有同样的态度。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思想,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智慧,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在当今社会,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儒释道三家思想中探讨生态智慧,以期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启示。

一、儒家的生态智慧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核心,提倡“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儒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首先体现在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上。

《大学》中提到“养天地正气,法古今之成大事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养天地,正其生,...岁成,大成皆大获也。

”,意味着儒家思想中注重维护自然的正气,认为修正自然界的规律,才能够得到丰收的果实。

儒家思想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应当谦虚谨慎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够获得自然的馈赠。

儒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还体现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和谐”,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当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中庸》中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患从之,故去之。

去之则无所不至。

”这说明人类应当顺应自然的道,与自然相处时,应当戒慎从不可见之处,以免招致灾祸。

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依循自然的规律而行,这样才能够与自然达成和谐共生的状态。

儒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还表现在对人类行为的规范上。

儒家强调了人类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提倡人们要真诚对待他人,关爱他人,这种仁爱之心也同样适用于对待自然界。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保护后代,这是儒家思想中对人类行为的规范之一。

释家思想主张“空”、“无我”,强调个体要超越自我的局限,达到心灵上的解放。

释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首先展现在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上。

释家强调“空”,意味着超越对自我的执著,面对自然界,人应当用开放的心态去理解自然。

从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看当今生态文明建设

从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看当今生态文明建设

社科纵横法制博览2019年03月(中)从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看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杜燕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是在中共十八大。

可以看出,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儒家生态道德思想更是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探讨儒家生态道德思想,挖掘其现代价值,吸取其有益成分,可以有效的滋养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有利于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助力。

关键词: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生态文明建设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08-0277-02作者简介:杜燕(1991-),女,汉族,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迭和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试图疯狂征服自然的欲望急剧膨胀,但我们的大自然是一个置于自身客观规律之中的有机整体,人类若想要恒久发展,必须要把持住一个前提,那就是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否则必将自食恶果。

令我们深有体会的是,当前环境每况愈下,自然家园的破坏程度已经到了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地步。

人们逐渐意识到,不应该把自然界当作主宰与征服的对象,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以及子孙后代,所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由来十八大报告创造性的在原有的四位一体建设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发展的重心一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层面上,而在生态文明这一层面却有所忽视。

究其原因,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情分不开。

而现代社会人们的幸福感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联,倘若失去了清洁的空气,清澈的水,就算国家富强了,人民也不会幸福,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中国传统儒家生态道德观再来看中国传统的儒家生态道德思想,它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作为基础的,这与“五位一体”思想中新增的生态文明建设可谓异曲同工。

试论先秦儒家“天人合一”观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试论先秦儒家“天人合一”观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试论先秦儒家“天人合一”观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作者:祁丽华王展旭周晓梅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3期[摘要]中国的乾坤生成观决定了“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孔孟荀对“天人合一”观所进行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阐述和完善,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基础。

而西方文化中科学的思辨方法则是儒家文化生成为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刺激因素。

[关键词]天人合一;孔孟荀;生态文明;科学思辨方法[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3-0041-052007年8月,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

随之引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得人们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有了清醒直观的认识,对盛行的美国式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有了更为深刻反思的需求,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有了一种解构和重整的内在诉求。

生态文明建设正是这种需求的应对之举。

生态文明的源起可追溯到英国人罗宾·克拉克倡导的一种技术运动一“替代技术论”,即以确保衣食住行为大前提,不产生公害和浪费。

这是针对20世纪60-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文明建设中出现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的问题提出的。

然而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其内在的运行规律,中国式的农耕文明必然要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带领下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

西方工业文明获得的巨大财富,奠定了其在世界上的引领地位,大家蜂起而仿之。

中国也不例外,追随着西方以无限获取利润为动力的脚步,使得“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在中国30年间也集中得以体现。

……面对西方工业文明所暴露出来的内在困境,各国一部分政治精英与学者已开始全面研究世界各大文明和古老宗教中的生态智慧,”以求从人类文明的源头探索出摆脱当下困境的途径。

世上万物皆有自己的本源。

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华文明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然而始终服务于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主流文化则是儒家文化。

先秦儒道哲学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先秦儒道哲学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先秦儒道哲学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作者:李锦威来源:《参花·下半月》2017年第05期摘要:生态文明作为21世纪越来越主流的文明形态,日益受到重视,而处于发展转型时期的中国,正面临种种社会中的生态矛盾。

除了借鉴国外的生态伦理思想外,更须从本民族的传统思想中寻求借鉴。

本文通过对中国先秦时期儒家、道家等学派在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探索,挖掘先秦哲学中的生态内涵,寻找当代中国生态思想的文化根基,为建构当代中国生态伦理理论的思想之源、寻找符合中国实际的生态发展道路以作借鉴。

关键词:先秦时期生态文明儒道思想一、“天人合一”思想与和谐发展在当代中国的建设中,如何和谐发展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是否避免破坏自然就势必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利益呢?是否发展人类自身就必须要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呢?在这一点上,发端于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便为人们在形而上的层面提供了解答。

“天人合一”是先秦儒家和道家生态思想最为重要的特征和属性,这一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当中,始终以一种整体、辩证的思维方式指引着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发展。

从刀耕火种的时代以来,人与自然始终存在着对立的关系,这种对立关系表现为依附、征服等形式。

但是“天人合一”却将这两种原本“矛盾”的事物进行了统一。

在其思想指导下,人类能够真正和自然形成辩证统一的生态体系和生态互动,使我们意识到,任何脱离人与自然关系而开展的物质生产都是片面的、支离的,并从总体上保持着天、人之间的平衡。

现在,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和谐共生才是人与自然最高的价值选择,故“天人合一”为人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最好的哲学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哲学之源。

二、生态共同体思想“共同体”是今年一个热词,国家领导人曾在多个场合不止一次提出涵盖生态环境、外交政治、互联网等方面的“共同体”思想。

在西方的生态伦理理论中,对于“共同体”思想的挖掘十分重视,这是一次伦理视角的重大拓展,更是为人类的思想进一步建立起连接整个地球的生命与非生命的环境网络。

最新 论儒家文化中生态文明哲学思想的意义-精品

最新 论儒家文化中生态文明哲学思想的意义-精品

论儒家文化中生态文明哲学思想的意义引导语:传统儒家中的生态伦理观念的最大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是儒家“天人归一”的生态伦理理念,想要表达的是个体思维具有整体性与系统性。

以下是lw54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论儒家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的意义。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现阶段,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各种高新科技也都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与进步。

全球开放化程度的加深推动生态文明的出现。

对于我国儒家文化来说,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概念就是“仁”,并以这个为出发点,以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对象,追求“天人合一”。

也正是这种思想,在现代文明社会建设中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儒家文化生态文明思想儒家文化是一门重要的中华,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文明哲学思想。

现阶段,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对儒家文化中以“仁”、“德”思想为中心的生态智慧加以继承并运用,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对大自然的索取与利用方式,以此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永续利用,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儒家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哲学思想(一)儒家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从根本上来讲,传统儒家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的最大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是儒家“天人归一”的生态伦理理念,想要表达的是个体思维具有整体性与系统性。

正是在这两大特点的基础上我们才有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主要是因为作为一个传统而又古老的哲学命题,它又与现代化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密切统一,其具有的生态伦理价值有利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合作,实现自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环境失衡不但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更表现在人与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所说的生态危机不是单纯的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表层现象,而是指人类正在面对的一系列生存危机。

儒家生态伦理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儒家生态伦理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儒 家生态伦 理 的主要 内容
想。程 颢说 : 仁 者 , “ 以天地万 物 为一体 , 莫非 己 也。 ( 河南程 氏遗书 ・ ”《 卷二上》 强调不仅要 “ ) 亲 亲” 而且要“ , 爱物” 把天地万物与 自己视为一体 。 , 二程甚至认为“ 天人本无二 , 不必言合” 《 。( 河南程 氏遗书 ・ 卷六》 可见 ,天人合一” ) “ 的深刻含义是强

“ 是生生 之德 , 易传》 德” 即《 所谓 “ 天地之大 德 日
生” 《 。( 易传 ・ 系辞下》 天地的大德是生生不息地 )
化育万物, 人应禀 承这种生生之德 , 使万物生生不
息 , 天 地充满 生机 , 而实 现人 与 自然 的统一 。 使 从 不仅 如此 , 家还 进而提 出 了“ 儒 万物 一体 ” 的思
义有所措。 ”
既 然如此 , 那如何 才能 实现人 与 自然 的统一 呢?
《 周易 ・ 言》 文 明确指 出: 夫大人 者, “ 与天地合其
德 , 日月合 其 明 , 四时合其 序 , 与 与 与鬼 神合其 吉 凶 ,
( 收稿 日期]00 0 — 4 2 1 — 3 0 [ 基金项 目) 本文 系重庆 邮电大学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20 — 0 “ K 08 5 ) 传统 生态观与当代生态文 明建设研究 ” 成果。 [ 作者简介 ] 闵绪 国(97 , , 17 一)男 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讲师 , 西南大学博士生 。 龙 钰 (9 1 , , 18 一) 女 重庆市北碚区政府法制办公室 副科长 , 硕士。
题的基本观点是“ 天人合一” 天” 。“ 主要是指大 自
然 , 包括 由 自然 之 天 衍 生 的 “ 也 天道 ” “ 、 天德 ” 。儒 家认为 , 间万 物概 由天地 生 , 与 自然 息 息 相通 , 世 人 天道与人 道 、 自然 与人 为 也是 相 通 、 相类 和 统 一 的。

儒家“天人合一”视阈下的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构

儒家“天人合一”视阈下的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构

儒家“天人合一”视阈下的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构“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这一思想在当代生态文明建构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任务,是一个兼顾生态文明和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

在儒家文化中,“天”是冥上之所,人类作为天地之间的生灵之一,应该遵从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儒家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共生共荣的。

因此,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构中,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用来加强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限制工业污染、控制城市排放、提倡生态旅游、推广清洁能源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下面举出5个例子,具体探讨“天人合一”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构中的实践。

第一,儒家思想对绿色发展指引方向。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

它要求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考虑,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儒家思想中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指引我们寻求“红利”与“责任”的平衡。

这样就能够在增长的同时,不断优化各种因素的协同。

一方面,人类应该关注自然环境,降低污染排放,提供大气、水、土壤的保障。

另一方面,人类必须考虑发展和保护的平衡。

现实中,我们要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高生态农业的产能,尊重土地、保护水源等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发展步伐不会进一步破坏环境。

第二,对生态旅游的推广。

生态旅游是活化当地经济的有益途径,而且可以使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得到双重的促进。

在实践中,生态旅游不仅增强了本地的经济实力,还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

儒家思想中提倡“天人合一”,在旅游开发中,应该尊重自然、尊重本土文化,鼓励游客与当地人生活和交流。

这样,把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也能确保游客的身体健康。

第三,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水资源也是儒家文化素有关注的领域之一。

儒家思想中认为,水具有生命之源的概念,是生命必需的条件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导语:在当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议题。

作为一个古老文明的源头,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富有启示意义的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进行系统性的探讨和总结。

一、生态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高度契合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应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一理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在今天,我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正是缺乏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造成的。

我们有必要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和谐共生思想,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

二、节约和循环经济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节约和循环经济的理念,这直接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启示。

在古代,人们重视物质的节约使用和回收利用。

古代的“细水长流”理念,提倡节约用水,并将用水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再利用。

这一理念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节约和循环经济是非常一致的。

我们可以学习古人的智慧,将节约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到现代社会中,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生态伦理和道德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尊重自然和保护生态的道德观念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的“仁爱”和“人与自然共存”的理念,提醒人们应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面对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生态挑战,我们应该回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和道德观念,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四、德行和生态文明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德行的培养,而德行的培养正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提倡个体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在当代,每个人都能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如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等,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儒家生态思想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儒家生态思想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儒家生态思想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启示作者:吴菲琼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儒家具有十分丰富的生态思想,它们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相符的,为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

这一学说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切实培养全民生态意识,塑造全民生态行为,培育全民生态责任,推动社会协调发展。

关键词儒家生态思想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变得越来越具有掠夺性,各类问题频发,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而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道德思想,深入挖掘和梳理其生态思想,对于解决当代人与自然的矛盾和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儒家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天人关系。

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的世界观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类与天地万物同源、生命本质统一、人类与自己生存环境一体的直觉意识的基础之上,即“天人合一”思想,并把它作为处理天人关系的最高境界和主导思想。

“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的哲学基础,认为人与自然共为一体,应当和谐共处。

“天人合一”思想的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强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二)敬畏生命。

儒家仁爱思想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敬畏生命”的伦理情怀。

在儒家看来,珍视生命是必需的,更是正当的,因为它是天道,是来自形而上的绝对命令。

同时,儒家表现出对万物的恻隐之心和“无伤”的悲悯情怀。

有的儒者还认为,人应体会天地好生之心,珍生爱物,与万物友好相处。

生命既然是至上的,当然也就是不可剥夺的。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即使对“无道”之人,孔子也反对杀,可见他对生命的维护。

论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作者:李宇丹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04期摘要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不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物以时,取用有节”等观点是儒家思想中对人与自然关系最初的考量。

传统儒家生态伦理观为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提供了经验基础,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也是对儒家生态伦理观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本文认为通过对儒家生态伦理观的深入研究学习,不管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对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儒家生态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者简介:李宇丹,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02.111我国传统儒家生态伦理观强调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和“取物以时,取用有节”等思想,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并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在要求一致。

儒家主张将“仁爱”思想延伸至宇宙的天地万物之间,是当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的思想渊源。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也是在汲取儒家生态伦理观念营养的基础上,逐渐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绿色生态之路。

所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传统儒家生态伦理观的传承是进行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天人合一”——儒家生态伦理观的哲学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的焦点,传统儒家哲学思想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中“天人合一”思想最具有代表性,它也是研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前提。

儒家通常将“天”视为宇宙或自然界,而将“人”视为人类自身,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便是主张将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统一在一个有机整体之中加以思考和研究,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共赢和发展,体现了和谐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个明确提出自然天道观的哲学家,尽管他并无明确提出过“天人合一”思想,但是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无不展现着这一看法。

试析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儒道哲学智慧

试析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儒道哲学智慧

试析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儒道哲学智慧作者:胡雁楠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12期内容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当下转变发展模式重要的研究内容,儒道哲学思想作为我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以人类文明发展之初的角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虽囿于历史条件的的约束,但其思想具有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万物平等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在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同时也使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具有历史内涵气息。

本文以传统的儒道哲学智慧为研究对象,试分析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道家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就是指所有生物在整个环境之间的生存的状态,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紧密的、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世间万物的联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世界万物以自己本来的面目生活着,没有特殊规则约束,最大的约束就是“本能”与“自然”的约束。

而随着“文明”出现与发展,生态中的万物不再显得那么“自然”,文明是由人创造而来,对自然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因此生态文明即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

古代先哲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儒道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中都主张“天人合一”思想,即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才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这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仍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儒道思想与生态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但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使那些建立在高耗能、高投入、高污染的企业弊端渐渐显露出来,在这些企业发展经济的背后下,往往伴随着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等现象发生,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日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站在历史角度分析,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三大阶段,在原始社会中,人类灵智初化,人随着本能在自然界中生活,与自然矛盾冲突并不明显,到了农业社会,人类渐渐过上了刀耕火种的生活,人类开始渐渐以自己的行为方式去改造自然,为自己营造一个更良好的生存环境,但对自然仍有一定的畏惧心理;但到了工业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创造能力更强,改造自然的能力已达到了目前人类历史的最高峰,对自然不再感到畏惧,使人们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断地破坏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例如全球变暖、水土流失严重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存环境。

儒家生态道德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启示

儒家生态道德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启示

儒家生态道德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启示作者:曾舒珩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05期【摘要】儒家生态道德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和为贵”为价值取向,倡导在生活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儒家生态道德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是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实现良性互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二是有利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和正确的伦理观念;三是有利于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生态道德【中图分类号】X321;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115—03引言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其基本含义就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表现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

这种道德规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强调在对人和自然统一关系中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自我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心理健康。

这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一,生态道德观要求我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仁”的精华,并在实践中实现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第二,我们要积极倡导科学合理、健康文明、符合自然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之成为人们可持续发展行为模式的基础;第三,在生态意识树立时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荣。

一、儒家生态道德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一)“仁”是儒家生态道德的核心“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内容包括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是儒家對人与自然关系中强调的最重要的一项道德要求。

儒家提出了“仁”的具体内容: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之根本;“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大学》)等伦理规范,都体现了孔子所主张的尊重人、发展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思想。

儒家认为,人类生产生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和利用自然,并要求对自然界实施保护管理和控制。

儒家的“仁”还体现在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面——如《礼记·经解》所言:“夫民之有土也,得土而生之者几何?其失水而竭地也必数。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而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传统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不容忽视。

一、尊重自然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在《道德经》中就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自然界万物皆有其规律,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现代社会应当借鉴这一观念,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二、节约资源我国传统文化强调节约和淳朴的生活方式。

在古代,有“光盘行动”的习俗,提倡节约粮食。

也提倡“物尽其用”,倡导人们能够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这样的传统观念在当代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伦理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论语》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待人宽容、宽厚。

这一思想也可以延伸到生态伦理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个人观点及总结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我国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借鉴传统文化中关于尊重自然、节约资源、生态伦理等方面的思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永续发展,共建美丽我国。

通过以上对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传统文化在其和谐、节约、伦理等方面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很多启示。

希望在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能够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借鉴与传承,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包括尊重自然、节约资源、生态伦理等方面,都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智慧,以应对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环境挑战。

儒家文化对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儒家文化对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儒家文化对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儒家思想中的许多核心理念能够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与指导。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中挖掘相关价值观,并探讨如何将其应用于当代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实践中。

一、天人合一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这意味着人们应该谦卑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把自然视为自己的工具或者资源。

我们应意识到,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二、仁爱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是仁爱,即关心他人,关爱环境。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我们不能只关注自身利益,忽视他人和未来世代的需求。

我们应该参与到社区的环保活动中,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

同时,我们应该秉持仁爱之心,对待身边的环境进行悉心照料。

三、节约儒家思想中,节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

在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方面,节约是一种关乎资源的态度。

我们应该合理利用、节约能源,避免浪费,通过减少资源的消耗与浪费,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例如,我们可以提倡绿色出行,减少汽车使用,推广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四、教育儒家思想中非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在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方面,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

教育不仅是为了知识的传授,更是为了构建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环境教育,向公众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鼓励每个人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五、谨慎儒家思想中的谨慎概念强调审慎地行动与决策。

在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中,我们应该审慎地对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和破坏环境。

同时,政府与企业也应谨慎地制定相关政策与措施,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对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通过倡导天人合一的和谐共生观念,培养仁爱之心,积极参与社区环保活动,注重节约与教育,以及谨慎地行动和决策,我们可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庄子生态伦理观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庄子生态伦理观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庄子生态伦理观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庄子的生态伦理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顺应自然、保护环境,这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

庄子强调顺应自然,和谐共生。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有机整体,人类不应该过度干预和改变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变化。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也应该学会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庄子提倡以德治国,强调人类的道德责任。

在他的观点中,人类应该尊重万物的生命平等,不滥杀动物,不破坏生态平衡。

这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即尊重生命、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我们应该树立环保意识,提高道德素养,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减少浪费,降低碳排放,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共同构建生态文明。

庄子主张放弃权力欲望,追求心灵上的自由。

他认为人们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地位地位,导致社会的恶性循环和资源的浪费,进而破坏生态环境。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也需要摒弃功利心态,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静,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只有通过内心的升华和修养,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保护自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还有,庄子讲究“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

他认为自然常理的运行有自身的规律,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贸然干预,才能得到真正的治理效果。

这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我们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应该遵循生态规律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可以创造更加和谐、宜居的自然环境。

庄子的生态伦理观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我们需要顺应自然,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平等,摒弃功利心态,追求心灵上的自由,顺其自然。

只有通过以上的努力,我们才能共同构建绿色、和谐的生态文明,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中 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何启示

中 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何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何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何启示》在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智慧和理念,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哲学基础。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自然的主宰。

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这种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理念中强调的人类与自然的平衡、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谋而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即道遵循自然的规律。

这意味着人类在行动中应当效仿自然,不刻意为之,不过度干预自然的运行。

道家还倡导“无为而治”,并非指毫无作为,而是指不妄为、不乱为,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应当减少对生态系统的不必要干扰,让自然生态能够自我修复和平衡。

儒家思想中的“仁民爱物”观念,同样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

“仁民爱物”要求人们不仅要关爱他人,还要关爱万物。

这种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延伸到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就是要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不随意破坏和浪费。

儒家的“中庸之道”也强调适度、平衡,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把握好度,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生态失衡。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中,也蕴含着生态文明的智慧。

例如,传统的农耕注重轮作、休耕和有机肥料的使用,以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生态的平衡。

农民们依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遵循自然的节奏,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生产方式,为现代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俭观念对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俭以养德”的思想倡导人们在生活中节约资源,反对浪费和奢侈。

这种节俭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启示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启示

!"#$%&'#(#)%*"',(,-%."学论理★★★★+",$%&/,(,0%."收稿日期:2019-09-27作者简介:谷保军(1988-),男,河南兰考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郝钰叶(1995-),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启示谷保军,郝钰叶(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喀什844000)我国古代各学派认为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关系,有内在的联系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儒家、道家、墨家有他们各自的生态伦理思想。

现在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关于生态建设有新的要求。

通过对儒家、道家、墨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有很大的启示。

一、儒家生态伦理的主要思想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形成了以仁爱为主要观点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体系。

主要表现在和谐共生的顺应生态思想、仁民爱物的保护生态思想、取物有节的尊重生态思想。

(一)和谐共生的顺应生态思想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自然为人类提供基础的生活物质条件,人能动地改造自然,人离不开自然,自然不能缺少生物的存在。

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为了能适应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进化自己;自然在为人提供生活资料的同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人在做出破坏环境的事时,大自然总会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儒家认为自然为人提供生活的环境,这个环境对于人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人选择适宜自己生存的生活环境,并对自然环境有反作用,但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生活。

儒家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顺应自然地发展,以便人类自身更好地发展。

(二)仁民爱物的保护生态思想儒家认为人在世间万物中处于主体地位,但不能自私自利,而是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处于主体地位。

人有仁爱之心,用人类的仁爱之心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儒家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启示
作者:葛厚伟
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34期
【摘要】传统儒家思想富含了“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仁明爱物”的厚生思想以及“以时禁发”的节度思想等大量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有益思考,这些都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素材。

生态文明建设可主动汲取儒家传统思想的智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儒家思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在传统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主要体现为“和谐”这一关键词,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中:一是认为自然环境和人是同宗同源的,均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

“天地合气,物偶自生”,“天”和“地”才是孕育大千世界的本体,人的生存必然要依赖于“天”和“地”,人类的智能进化并不能改变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类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就需理性看待人类社会的地位,起于自然,发于自然。

二是自然环境与人类必须要坚持和谐共生。

传统儒家思想认为“天”“地”“人”构成了生命循环的基本系统,因此,“天道”与“人道”要归于统一,实现人事与自然的和谐。

《中庸》中谈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深刻表达出了儒家思想对于和谐共生的推崇。

三是强调发展需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肆意妄为。

《论语》中记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由此可见“天人合一”就是告诫我们要保持对“天命”的敬畏之心,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

“仁明爱物”的厚生思想。

在传统儒家思想中“仁爱”是一个最为耀眼的词语,体现了儒者的“大同”理想,但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并非是只讲究清正廉明的社会仁爱,更体现在对万事万物的广义“仁爱”上。

在儒家思想当中,“生生”是自然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只有遵循基本规律,宇宙万物方能实现生生不息,走向恒生。

因此,生德乃诸善德之首,仁爱必须要突破人类的生命形态束缚,实现对万事万物的仁爱。

孔子在《礼记》中谈到“断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孔子将对万事万物的情感上升到了与人一致的情感境遇当中,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爱万物的厚生思想。

孟子则对孔子的“仁爱”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倡导人们对一切都要怀有“不忍之心”,君王施行仁政,不仅要对百姓给予深切的关怀,还需要惠泽万物,做到“足以及禽兽”。

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厚生思想,其本质是号召人类要重视生命、重视自然,并主动承担起保护一切生命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职责,这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不谋而合。

“以时禁发”的节度思想。

儒家的节用思想倡导取物有时、用物有度,反对奢靡的生活,这与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内涵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传统儒家思想认为人生而应当懂得节制,而不是一味的铺张浪费,孔子认为“惠而不贵”应为君子“五美之首”,他要求统治者切不可放纵自己的欲望,君主可以广施恩惠,但绝不能造成资源浪费。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生产力极度不发达,物质资源总量有限,倡导节俭的生活方式对于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都大有裨益。

现如今,我国正面临着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的环境态势,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是应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以时禁發”也充分彰显了儒家思想对自然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知,这与当前所实行的“休渔”“休牧”等生态治理理念基本一致。

“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则物蓄多”,这说明儒家思想对于自然资源储备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性已经有了深刻的认知,在充分考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也兼顾了人类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现实需求。

升起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树立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敬畏自然是儒家生态思想的核心,在科技时代尤其需要坚守对自然的敬畏方能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的新环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能够极大推动社会的发展,但科学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若不能科学合理的开发、使用科技必然会导致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到自然的反作用。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自然环境为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空间,人类社会的发展则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主观能动的力量。

因此,人类社会发展必须要尊重自然环境的主体地位,按照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来改造自然,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切不可为了短期利益而盲目对自然进行改造。

另外,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一定的“神化”色彩,自然与生命的演化、环境的变迁虽然遵循着基本的科学规律,但以目前人类社会的科技水平依然无法从最深层次“一窥究竟”,人对自然环境的主观能动改造依然停留在“感性”阶段。

在这样的环境下,升起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理性的选择,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遵循自然环境发展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演化遵循特定的规律,人对自然环境的能动改造必须要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方能在合适的范围内取用自如。

遵循自然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要以自然生态环境的科学规律为依据,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戕害自然生态环境,确保自然环境的发展能够各随其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应时”生产其本质就是要求人类要顺应自然,只有遵循自然节令、气候的变化规律才能获得丰收,若逆“天道”而行则必然会颗粒无收。

如今,科技的发展增强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耐受性,社会生产方式也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但自然环境所依存的客观规律并没有发生变化,人类的力量在自然面前依然是渺小的,科技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要以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为切入点。

而且,人作为一种高等级的智慧生物能够有意识地推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

例如,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有效降低了燃油车的占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

重塑勤俭节约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

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从自然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但自然资源储量的有限性要求我们必须要避免对自然资源的盲目、过
度索取,在合理的限度之内获得必要的发展资源。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在体制惯性的影响下,短期内无法彻底转变以自然资源消耗换取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现状,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一直居高不下。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保政策的逐步紧缩,生态环保标准也逐步提升,一些高能耗产业逐渐走上了关停、转型发展的道路,集约型发展模式已经初步成型。

在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降低能源消耗量。

在丰裕的物质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也催生了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等非理性的生活观,从而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针对此种情况,应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唤醒儒家文化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的时代生命力,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者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尚书》译者风格研究”(项目编号:SK2018A041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周广友:《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蕴》,《人民论坛》,2017年第3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