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化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
地方高校开设人文素质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以《论语解读》课程教学为例
报场面形成鲜明对 比的是 , 开课 以后 , 越来越多的 旁听生涌进教室。临近课程结束 , 旁听生 已数倍
先 说 开课及 学生 选报 情况 。起初 我 只是在 中 于选 课 者 。座 位 不 够 , 些 学 生 只好 站 着 听课 。 有 有 的学生 听完 一学期 的课 程后 , 欲罢 不能 , 下学 期
其一生也达不到圣贤的境界 , 坦言战胜不了 自己, “ 我抵御不了诱 惑 , 摆脱不 了喧嚣” 表示不愿在 , 人格修养上下功夫。 可见 ,论语解读》 《 课程 的意义 , 因人而异 , 不 能一概而论。但是 , 至少对那些有 向学之心 的学 生, 确实有实质性的良好影响。
— —
以《 论语解 读》 课程教 学为例
田 耕
( 济宁学院中文系, 山东 曲阜 2 35 ) 7 15
摘 要: 教学 实践表明 , 高校开设《 在 论语 解读 》 程 , 于提 高 大学生的人 文素养 , 课 对 促进其人 格 完善 , 确
有 意义, 只是 因人而异。影响本课 程教 学效果的因素有 : 学 目标的定位是否得 当; 学方法的选择是 否符合 教 教
室上课 时我 总会 擦 一 下 自己 的桌 子 , 来 没 有 想 从
儒学 本身 , 而是 怀 疑儒 学 在 物 欲横 流 的今 天 怎样
重生 、 扎根” 有 的学生担心学《 ; 论语》 会使 自己 “ 与社会 的矛盾越来越大” 修养 自己会影 响谋取 ,
个 人利 益 , 以 ,怕变 成 君子 ” 还 有学 生 认 为尽 所 “ ;
一
5 — 0
感觉 自己从心理上长大 了, 好像突然 间长大了好 几岁” “ 论语》 ;从《 课当中悟 出的哲理将是我一生 的财富 ” … … 在古圣先贤 的人格感 召下 , 的学生 “ 有 对照 出了 自己的浅薄庸俗 ” 开始痛彻反 省 自己的不 , 足 :任性 、 “ 放肆 , 没有信仰 , 有责任心 , 没 目空一 切 , 我独 尊 , 且 冷 漠 、 唯 并 自私 。 这 一 点 很 可 贵 , ” 能够反省 自己, 是一个人进步的基础 。更可贵 的 是, 有些学 生听课 后能 够知 行合 一 , 以致用 : 学 “ 论语》 《 课确实改变了我很多。比如 , 以前 , 去教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研究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被重新认识和重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它承载着民族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沉淀,是民族传统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研究旨在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将其融入学校课程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背景与意义1. 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传承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礼仪、风俗等方面,反映了民族的学问、风俗、信仰和道德观念,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灵魂,更是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精神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有助于提升学校教育的内涵和质量,促进学校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丰富课程内容,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和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方面。
在内容设计上,要注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2.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方法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方法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包括文献和资料的搜集、实地考察和调研、专家讲座和讲解等。
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引入实践和体验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实际操作,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一方面,需要学校加大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重视和支持,积极组织学校师生开展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学校传统文化实践报告范文
学校传统文化实践报告范文一、引言本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是在学校的组织下进行的,旨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
活动期间我们参观了博物馆、举办了传统文化展览和进行了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本报告将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参观博物馆我们参观了本地的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内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古代文化艺术品。
通过导员的讲解和展品的观赏,我们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历史文物和艺术品真实地展示了我国悠久的文化传承和灿烂的艺术成就,让我们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三、传统文化展览在学校的活动厅里,我们举办了一次传统文化展览。
学校老师和同学们自愿参与展览,展出了自己手工制作的传统文化作品,包括剪纸、中国结、年画等。
展览吸引了很多师生前来观看,大家互相交流,对展出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赞赏。
通过这次展览,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学校还组织了一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茶道和传统音乐演奏等。
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一些基本的书法笔画和茶道礼仪,了解了传统音乐的演奏方式和技巧。
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我们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技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美好。
五、总结与建议通过本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受益匪浅。
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要倍加珍惜和传承。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也相对较少。
因此,建议学校在日常教育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以开设相关专题课程或组织更多的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另外,学校还可以与文化机构、博物馆等合作,将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与实地参观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实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通过对漳州乌山等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设计出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以期通过实践活动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研究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该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和效果进行了评价,得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实践经验和启示,为进一步推广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利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红色文化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教学设计;乌山一、引言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其开发与实践直接影响到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
本研究通过具体的实践探索,试图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识别与整合(一)红色文化资源的识别1.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调查与识别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漳州乌山等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调查和识别,可以得到丰富的教育素材。
乌山等地的红色历史和文化资源,如革命历史遗址、红色故事、革命英雄事迹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查阅和访谈等方法,系统地收集和整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确保红色文化教育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的基础。
2.红色文化资源的分类与整理红色文化资源的分类与整理是确保资源有效利用的前提。
通常可以按照资源的类型、主题和教育价值等维度,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和整理。
例如,可以将红色历史遗址、红色故事、革命英雄事迹等分为不同的类别,按照教育主题和教学目标进行组织和整理,以便于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有针对性地利用。
(二)红色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的整合1.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分析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分析,可以明确其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实施方案汪清县天桥岭镇东新学校一、问题的提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课题问题的提出基于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1、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令世人惊叹的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习惯及文化积淀,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对现代人发挥着作用,它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治、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传统文化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积极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深入研究、科学利用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才能不断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2、当今教育对象所具特点的要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
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自理能力,劳动习惯欠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任性蛮横;还有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成了新一代的啃老族;更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淡漠。
这样的结果必将削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最终会导致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流失。
(二)实践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曾说“从中华民族文化延绵发展的规律来看,承担文化培育和传播任务的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政府官员系统,一个是学校和教师系统”。
所以传播中华文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我国教育也正在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一转变的过程是理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人文精神不断塑造的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基于学校文化视角下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基于学校文化视角下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课程是一种文化的建构。
它不仅传承文化,而且建构、提炼着文化。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依据学校的具体特点和条件,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长。
开发校本课程,凝聚学校特色早已成为基层学校办学的一条思路。
在积极培育学校文化的同时,开发校本课程,发挥课程文化的影响力,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和“魂”。
特色校本课程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而学校特色文化为校本课程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养分。
校本课程应体现一种具有正能量的文化精神。
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如果能根植于学校特色文化,那么两者必将能相得益彰,发挥教育合力。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与其界定学校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及微观组织文化。
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上一代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
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会激励学校向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勃勃的、具有丰富内涵的高层次方向发展。
它能创造出一种潜伏的、弥漫的、浸染于整个校园中的精神风范,极大地影响学校每一个成员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学术氛围、道德情操以及行为习惯。
一所学校如何能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效益,办出品牌,我认为首要的是着力塑造好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形象工程,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校园是学校文化的载体,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制度是学校发展的保障。
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促使学校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鞭策、可持续的、健康成长。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在刘旭东、张宁娟和马丽等人编著的《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一书中指出,校本课程的出现在国际上有三种看法:其一认为,校本课程的历史几乎和学校教育的历史一样悠久,在古代时期学校的课程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那时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校本课程(这是从校本课程的存在形式来考察的);第二种看法认为校本课程的思想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这是从校本课程的思想产生来看的);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校本课程真正出现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
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探索
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探索摘要: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协调发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是校本教研的根本目标。
校本教研必须立足于课程,关注学科发展,以课堂为主阵地,培养教师和学生在校本教研实践中的主人翁意识,在校本教研的探索与实践中,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校本教研实践探索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协调发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是校本教研的根本目标,校本教研也是实现根本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
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代表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决定学校的品位,是学校品牌的生命。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教研活动主阵地、以解决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教师专业提高及学校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研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学校的校本教研已有大量、丰富的实践积累的情况下,很好地对校本教研进行反思、总结,揭示其中的主要问题,探索校本教研进一步发展的道路,对于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和品味,最终实现促进教师成长、学生成才和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结合我校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探索,谈一谈我对校本教研的几点探究。
一、立足课程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
结合我校现实情况,首先应该展开对主课程的探索,加大长板,弥补短板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关键就在于既要顾及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又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以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为例,《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定位于交际工具、文化载体,要关注语言的能力。
其内容包括不仅是读写,还有听说,在开发学生潜能时,要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要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
我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程度较高,无论是对中国诗词大会的关注度还是在学校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的参与度,都体现出他们热情洋溢、蓬勃向上的积极性。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研究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少学校开始将传统文化纳入校本课程中进行研究。
本文将从校本课程的概念、传统文化的价值、校本课程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等角度进行探讨。
一、校本课程的概念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结合教学实践,通过专门的研究开发和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形成的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教育的保证,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历史的积淀,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进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认同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真善、美的追求,引导学生修身养性,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校本课程研究的意义将传统文化纳入校本课程研究,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还可以促进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校本课程研究,可以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四、校本课程研究的方法1. 教师培训为了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研究,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去。
2. 课程设计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计,结合传统文化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
通过课程的深入研究和设计,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和把握能力。
3. 资源整合学校可以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遗产等,为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非遗文化校园传承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践与探索——以徽县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办公自动化杂志0概述中职学校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专业技能训练是中职学校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
疫情期,职业技能实践教学受到了很大影响。
对此,中职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正确研判,采取安全有效的措施开展实践环节教学,促进非遗校园传承教育的良性发展。
在实践中探索非遗校本课程开发和课程资源建设途径,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有效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中,使非遗技艺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得以传承弘扬,进一步提升非遗校园传承教育效果。
基于此,笔者将本土非遗技艺马勺脸谱、景泰蓝制作作为研究对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分析,从马勺脸谱、景泰蓝制作工艺课程开发入手,探索中职学校开设非遗特色课程的方法;同时,中职学校需要加强非遗文化传承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弥补中职学校缺乏非遗技艺传承师资的不足,除了引进非遗传承人等,还需进行多方合作、共同开发,加大非遗特色课程开发的力度,才能有效形成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中职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育的良性发展。
1结合专业发展和课程实际开发非遗校本课程资源美术绘画是学前教育专业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运用非遗文化中相关技艺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发展至关重要,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课题组对徽县具有代表性的非(基金项目:1.2019年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合作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19gszyjy-92;2.2020年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疫情期中职学校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GS[2020]GHBYQ047)。
非遗文化校园传承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践与探索———以徽县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张朝辉1张睿2(甘肃省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陇南742300)1(甘肃省徽县虞关学区陇南742302)2摘要:依靠职业教育传承非遗技艺、弘扬工匠精神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形势下,让非遗成功走进校园是传统文化可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530001) 贝伟浩
韦屏山
潘俊全
陈延燕
[摘 要]近年来,南宁三中创新性实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构了“五融入”校本课程模式和“经典品读、名师引
导、实践养成、内生升华”育人模式,形成了“品读—引导—实践—内生”文化育人理论架构。
评价环节增加思政评价指标。
4. 挖掘中国元素,丰富特色课程,融入校园文化
观研究社、国学社等 48 个社团,利用中华传统佳节和
国家重大节庆日开展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
注重发挥学科课堂和班会课的主阵地作用,以思想政
展“读经典·颂师德·铸师魂”
“ 读经典诵美德”经典
治理论课为阵地,充分发挥政治课的多维价值功能,
品读等教师比赛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实现引大道、启大智。先在语文组、历史组开展“课程
值观。为全面提升教师的课题研究指导能力、项目
思政”探索实践,总结“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63
中学教学参考
2021·
2021
·5
综合·新论视窗
程。通过“宽度”上的拓展和“深度”上的雕琢,学校进
适切、实施有序、评价恰当的实践课程,提高了课程的
一步厚植学生成长的精神底色,邀请了众多名家名师
本土契合度和操作性。学校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
进校园或传授经典,或讲述红色文化和中国崛起的故
化课程矩阵,纵向维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
事。学校通过名家名师对经典内涵的解读,助力学生
化、红色文化”,横向维度按“高一、高二、高三”进阶。
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法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白局》校本课程为例
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法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白局》校本课程为例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新课标的实施,学校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开发系列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和开发与实施,进一步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学校“办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理念与校园文化特色,结合当前教育多元化交流和民族文化复兴等因素,通过不断的调研,音乐组决定开发地方传统艺术特色的“南京白局”作为音乐校本课程。
并把它作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重要的内容构建音乐学科的特色教育,以传统民间艺术特色为教学突破口,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校本课程、南京白局校本课程一词源于欧美等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校本课程受到广泛重视。
校本课程的开发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首先,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老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开拓等方式,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再次的创造整理,使之更符合学生和学校的特点和要求;其次,开发的校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需求在课程资源方面做足调研评估,体现课程的丰富多样性,学生可自由选择课程。
南京白局,据记载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历史渊源及形成有多种说法,大致可归为如“机房生成"、“织工擅唱”及“青曲别种”三种。
其特点是用的全是南京方言,唱的是地方俚曲,通俗易懂,韵味淳朴,生动诙谐,表现南京地区民间文化,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艺种类。
资料显示南京白局是南京的云锦的“衍生”物,是由南京云锦的机房工人所创造的。
在漫长而枯燥的机房生产中,织工们手不停梭,口唱小曲,自娱自乐,逐渐发展成为“机房里的戏曲”。
起初,是云锦机坊织工们一边劳动,一边说唱自由发挥的形式,演唱多以明清俗曲、江南小调曲牌为主,如传统唱段中也多是织锦工人对自身生活和苦难的表述。
后至清末民国初期,演唱内容不断扩大,特别是配合当时的社会新闻、民间趣事、民俗风情,编写唱词,拓展了这一娱乐形式的社会内容,还配上俗曲曲牌,联缀说唱等,表演也开始生动,滑稽易懂,使当初这一云锦工人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逐渐成熟发展成一种风行街头市井的大众曲艺演唱艺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构建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构建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智慧结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哲学、文学、艺术、道德、礼仪、风俗等,是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重要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时代的推进和文化的深层转变,传统文化教育的仪式感和传统的宗教性的限制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活力和时代感的新文化。
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需要遵循去留取新的原则,及时反映时代发展的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再创新发展。
为此,校本课程构建研究是合适的解决方法。
一、校本课程构建的理论基础校本课程认为,教育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校园文化,以满足学生的特定需求和兴趣爱好。
校本课程认为,学校应该是学生的主人公,并长期以来强调传统科目教育,然而,今天的学校需要从家庭、社会和地球等方面建立学生的课程统合,校本课程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而应运而生。
校本课程还强调个性化和多元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道德、礼仪、风俗等多个领域,其中,哲学是核心所在,其内部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以明德为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思想强调的则是顺势而为,顺天道,顺人情,不违逆天自然。
文学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
其中,诗经总结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楚辞展现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丰富多彩,并深刻地反映出中国古代的思想、风貌和文化。
唐诗与宋词的诗意和艺术价值在文学史上的位置不可忽视。
在道德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道德经典《大学》、《中庸》、《论语》等为代表,提出了德治与民本的思想,以及克己复礼、尊老爱幼等道德准则,这些都标注着中华优秀文化虽经历多年沧桑,但却仍是一座灿烂的文化殿堂。
1.着重突出“教育为本”的一面,引导学生树立“静心净化、修身养性”的思想,注重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人文、周恩来教育等方面的素质。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研究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研究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和血脉,是历史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忽视和遗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研究的重要性、挑战和策略,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关注。
1.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道德和艺术内涵。
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领悟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的认同感和认识。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将其融入校本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
1.课程内容选择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内容繁杂,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内容,成为了一个难题。
2.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文化的教学需要特殊的方法和手段,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无法完全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因此如何创新教学手段,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评价机制确定如何确定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既能够体现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成果,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选取传统文化课程内容时,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科学选取能够体现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和精髓的内容,避免内容过于琐碎或者深奥。
在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教学中,可以融入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资源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习效果。
3. 引入实践教学传统文化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文化,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魅力,增强学习的真实感和体验感。
4. 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综合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成果,包括笔试、实践、项目制作等多方面的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黄河故道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探索
黄河故道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探索黄河故道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探索黄河,一条历史悠久而又传奇的河,流经六省山东、河南、安徽、甘肃、陕西、山西,形成繁花似锦般的文化景观。
黄河故道作为这片文化园地的内核,为我们提供许多宝贵的历史财富,值得我们去发掘,深入了解。
近年来,在黄河故道文化的推广下,逐渐被大众所关注。
新时期来临,“黄河游”已成为一种热潮,为故道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不可忽略的是,针对应用在学校中的黄河故道文化,如何能够充分开发其丰富的资源,以及根据课程特点,如何去提高学生对黄河故道文化的学习兴趣和了解,是值得我们加以探索的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从教学资源的开发着手,利用最为实用的资源。
首先,要利用有关文献和资料,将当地历史文化背景融入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当地文化特色,以课堂及实地活动和比赛形式,联系实际,向学生传达黄河故道文化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神;其次,利用当地政府青睐的传统文化产品,如民歌、祭祂文化等,开展考查,推动学生阅读历史文献,深入探究,增强文化情感体验,激发兴趣;还可以开发视频资源,展示当地草原生态美景,特色建筑和文物,通过视频传播,让学生和社会人士从不同的角度体验以及学习这片文明古国的精髓。
另外,我们还要利用教学方法的改进,加强和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
在开展故道文化课程时,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融入多媒体,网络实时互动等多种要素,以激发习惯兼容习惯,大胆施展活动,全面挖掘学生潜能,使他们身临其境,动听情趣,激发学习兴趣,拓展课堂教学。
而且,可以利用社会实践,结合社会实践环境,让学生从浓缩的地域阐发出更宽阔的真理,既拓展口头表达技能,又可帮助学生们尽快融入当地的文化文明,让他们在感悟黄河故道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黄河故道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在开发中,可以借鉴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多元信息科技,以不同的方式融入校本课程,让学生们了解甚至深入探究这一充满文化底蕴的传统文明,从而提升人们对黄河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度,达到有质的教育效果。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一、背景介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1.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养成和谐友善的社交态度,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
2. 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提供各类特色活动和社团组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1. 个性化教学。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量身定制课程,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2. 培养创新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 引领教育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教育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引领教育发展朝着更加科学、个性化和适应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1. 建设学生自治组织。
设立学生会、社团组织等,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2. 举办各类特色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晚会等,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3. 建设和谐校园环境。
营造和谐友善的校园氛围,加强家校合作,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1. 设立课程开发专项小组。
成立学校课程开发小组,制定开发计划和流程,明确开发目标和内容。
2. 调研需要与特长。
了解学生的学科兴趣和特长,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重点。
3. 加强教师培训。
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增强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和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结题报告
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1、课题名称:由常胜钦担任主持人的课题名称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研究》。
我们于2013年12月上报课题申请、评审书,经巨野县教研室审批,于2014年3月26日正式立项。
2004年10月15日,省教研室委派南通市教学研究室、教科所(主任、所长)成达如等七人组成专家开题论证组到校现场开题,给予精心指导。
专家组成员有:如皋市教育局副局长金海清、如皋市教研室主任兼教科室主任姜健荣、南通市教研室教研员陈康衡、如皋市教研室教研员刘炜平、南通市教研室中学科科长陆子君、南通市教研室教研员陈林森等。
2、课题提出的原因和背景:我们开发和研究如皋地方文化校本教材,是基于以下思考: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如皋地方文化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代代世世的如皋人民的精神支柱之一,也是145万如皋人民身份的标志,是凝聚如皋人民同心同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的一个源泉。
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之下。
对如皋青少年进行地方文化史的教育,实际上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新世纪合格公民的需要。
⑵、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
特色引领文化传承校本创新——镇海特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 z 矢
£ 盈圈匪 | , r 1 5 1
排上根据 “ 最 能代 表 镇 海 特 色 文 化 的 . 即 具 有 典 型 性
海 院士 的精神 , 培养 学生 的爱 国爱 乡、 乐于探究 和热
爱 科 学 的态 度 。
的; 较系统 、 现有 资料 比较全 的或方便 大家 收集 的 :
海 特 色文 化校 本 课 程 实施 模 式 , 以体 现 “ 特 色 引领 、 文化传承 、 校本创新” 的特点。
关 键词 : 镇 海 特 色文 化 ; 德育; 校本课程 ; 开 发 与 实践
正如 《 国家 中长期 教育 改 革 和 发展 规 划 纲 要
上丝路文化 、 开拓进 取的商帮文 化等传统特色 文化 ,
特色引领
.文化Βιβλιοθήκη 承蒋旗 军 魏 志 刚 校本创新
镇 海特色文化校本课程 的开发与实践
3 1 5 2 0 0 )
( 宁波 市镇海 区教 育局 教研 室 , 浙 江 宁波
摘要 : 镇 海 区依托 区域 特 色文化 , 开发 出 了《 镇海 商帮》 、 《 镇海 院士》 和《 镇 海史话》 地方 文化校 本 课程, 并制 定 了课 程标准和课程评 价体 系, 构建 了富有地方性 、 活动性 、 综合性 、 开放性特征 的镇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尽传统文化之精髓 , 学生若仅满足于翻译 背诵古诗
文, 也定然不能真正领略传统文化之真谛。鉴于此 ,
法谜语 、 中国结 、 竹刻等 ,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 中感受 文化魅力。例如 , 在我校第九届艺术节 中, 学校组织 了“ 剪刻淳朴 民风 , 点染多彩生活” 的现场展示活动。
和积淀 , 才得 以弘扬 、 创造和发展 。我 国民族 文化 学校应极力创设一种大教学环境 ,如成语对联 、 书
民族 精神 , 提高青 少年学 生的道德 素质 和政 治觉
第二 , 拓展课程推进民族文化教育的深度。为 了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开发学生的潜能 ,
学校在 拓展 型课程设置上 既要满足基础型学科知 识的巩 固与拓展的需要 , 又要引导学生将 目光投 向
悟, 增强他 们 的民族 自尊心 、 自信心 和责任心 , 培 养 具有 良好 思想 品质 和道德 修养 的合格 建设 者 和可靠接班 人 , 对于确保我 国在激 烈 的国际竞争 中立于不败 之地 ,确 保实现全 面建设 小康社会 , 主义事 业兴 旺发 达 、 后 继 有人 , 确保 实 现 中华 民 族的伟 大复兴 , 具有重大而深远 的意义 。
命 的意义 , 从而形成正确 的价值观 。同时 , 通过《 丰 中剪纸》 、 《 陶艺》 、 《 书法》 、 《 图谱春秋》 等造型艺术科
目, 培养学生色彩美 、 线条美 、 构图美 、 空 间美 , 激发
音质美 、 韵律美 和形体美 , 使 他们 在愉悦 中感悟生 科技素养 、 身体 心理 素质 、 劳动技术素 质等也得 到
一
基础型学科之外 的领域 ; 既要满足学校对提高学生
进 而实现现代 化 的宏 伟 目标 , 确保 中国特 色社会 基本素质 的要求 , 又要关注学生的个 『 生 化发展 。 限定性拓展课 程 , 着力 于夯实学科基础 , 培养
学校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方案
学校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方案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供实践机会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活动内容1. 文化展览:组织学生参观本地艺术馆、博物馆或相关文化场所,让他们接触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和文化遗产。
2. 艺术创作:组织学生进行绘画、雕塑、音乐或舞蹈等艺术创作活动,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园进行文化讲座,介绍不同文化的历史、传统和发展。
4. 文化交流:组织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分享各自的文化特色和经验。
5. 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茶道、书法、剪纸等,让他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资源支持1. 学校资源:有效利用学校图书馆、音乐室、美术室等设施,提供良好的研究和创作环境。
2. 合作伙伴:与当地艺术馆、博物馆、艺术团体或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资源支持活动的顺利进行。
时间安排活动将在学年内不同时间段进行,以确保学生在研究之余有足够的时间参与文化实践活动。
具体的时间安排将根据学校的课程表和活动计划进行调整。
评估与持续改进1. 活动评估:每次活动结束后,进行学生和教师的评估,以了解活动的效果和改进的空间。
2. 持续改进:定期召开评估会议,针对评估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并在下次活动中加以改进。
结语通过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体验,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方案旨在激发学生对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我们希望学校能够支持和推动这一活动,共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课程集中体现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面对时代发展和未来挑战,为了使学校教育真正做到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负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了适应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要求,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我校开设了“大文化校本课程”。
下面简单谈谈我们的一些粗浅认识和具体作法:
一、对大文化校本课程的认识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其他力量合作而编制出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它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起补充作用。
其特点是:“以校为本,以学生需求、兴趣为出发点,以教师为主力军,以学校和社区资源为载体”。
“大文化校本课程”是学校发展与办学理念在以学校为本体课程的体现,它是学校办学思想得以具体化、操作化、度量化的重要依据。
是基于学校的大文化素养培养而设计、编制的,充分而鲜明的显示出学校的办学思想、发展方向以及学生素。
分而全面的发展。
四、大文化校本课程的构成
根据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办学思想、办学条件,我们开发出了系统化校本课程和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非系统性校本课程。
系统化校本课程是以学校资源(师资资源和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家长资源与社区资源)为前提,我们开发出了的《走进沱牌》、《华夏传统文化精典系列》、《电脑基础知识与技能》等课程。
非系统性校本课程是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为前提:“以优化学科知识为目标的学科延伸类课程”,如:《英语口语交际》、《游戏中的数学》、《生活中的物理》等;“以扩大知识面为主要功能的文学宣传类课程”,如《读书、品书、说书》、《中国近代散文欣赏》、《成语乐园》、《广告中的艺术》等;“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素质的活动、艺术类课程”,如:《中国建筑文化》、《中国民族音乐》、《少儿艺术体操》、《儿童健美艺术与艺术健美操》等,以构建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体系。
在挖掘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上,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把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把当地社区(如:沱牌)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走近陈子昂、走近沱牌、酒与文化);把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把学校传统项目与优势项目转化为校本课程。
五、大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1、以三个“明确”对课程的可行性进行评估论证:①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或办学思想,校本课程必须与学校发展目标一致;②明确学生的需求,学生对哪些课程有兴趣,希望有哪些方面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要,可以让学生自己确定感兴趣的领域和知识;③明确课程开发的条件:有哪些人力、物力?有哪些可供开发的资源?能获得哪些指导与帮助?开发者要以对主题的公共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网络等方面的条件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估,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2、确定课题,确定方案
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明确主题,明确开发的范围与领域。
主题的确立必须有相应的资料、信息作支撑。
使开设的课程植根于当地和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中。
研究主题确定以后由课程负责人向课程领导小组提出书面申请,并由课程负责人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含《课程纲要》)。
3、教师开题,学生选课
校本课程的开设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开发者开设的课程能否正式走向课堂,完全取决于学生。
通过教师开题,向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目的、授课方式等。
让全校学生自主选择。
课程领导小组印发课程目录,由学生参考教师开题情况自主选择,并认真填写《选课表》,由学校统一调节,合理分配各班人数,如果学生选择的人数太少,这门课
程自然取消。
4、组织实施
⑴落实上课。
时间、地点、人员的落实。
每周星期三下午为学校大文化校本课程学习时间,教师不能也没有机会用国家课程挤占校本课程的时间,每个班级有固定的授课场所,凡授课时间学校教导处、教科室、中心教研组及值周组都要对上课情况进行检查,原教学班班主任和大文化校本课程相关教师共同做好学生到班学习的管理。
⑵培训教师。
首先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他们初步了解课程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方法等。
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让教师们了解有关校本课程实施的要求,加强对课程开发技术的具体指导,切实加强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以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⑶开发教材。
学校要求课程负责人必须与该课程的所有研究人员合作开发出适用性强、适合学生口味的教材,我校宽带的接入,为提高教材开发质量提供了保证。
⑷组织教学。
学校要求教师按《教学进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实施情况,完善教学进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