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笛艺术中的民族音乐文化研究
长笛专业在民族音乐中的技术特色及应用
长笛专业在民族音乐中的技术特色及应用作者:赵嘉琦来源:《当代人(下半月)》2018年第09期摘要:长笛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从中世纪初期的木质牧笛开始到文艺复兴时期管制长笛,长笛在管乐团、交响乐团演奏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且由于音域較广可以作为独奏的乐器。
长笛声音婉转动听,根据气息和手指技巧的变化可以演奏出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音乐,因此,根据长笛自身独特的技术优势,音色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以此展示出民族音乐的韵律美。
关键词:长笛技术;民族音乐;应用一、长笛的起源长笛作为目前流传广、历史悠久的吹奏乐器之一,历史形态各不相同,例如我们可以在博物馆和史料图片中了解到,制作长笛的前身有:木头、芦苇、动物的牙齿等做成的小管,上面有空用来发声。
长笛的名字来源于拉丁文flatus,有清风拂过的意思。
19世纪初,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舍弃传统的木质笛,人们试着用金属做乐器,金属做成的长笛开始问世,随着特奥巴尔德·波姆发明的按键装置,长笛完成了定型。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的因素,长笛在不同民族的意识形态不尽相同且多种多样,时至今日长笛在西方国家多用贵重金属金、银、铜制成,金属的材质会影响到演奏者的音色。
长笛共三截拼接而成。
长笛在中国的原型就是萧、竹笛一类,做成一只管吹奏,甚至各种各样的哨子也都属于长笛一类。
二、长笛的演奏技巧及特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加深加快,长笛在我国发展迅速,其音色优美、声音婉转,音域较宽,可以演奏三个音区,所以除了外国流传进来的乐谱,我国还改编和创作了许多由长笛演奏的独奏曲例如《梁祝》、《春江花月夜》等。
我国的长笛演奏家的演奏方法早期主要来源于东欧,到现今为止,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流入我国,我国长笛演奏技巧不断提高,但是和其他吹管乐器一样,长笛演奏基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气息:吹管乐器主要力量来源于气息,在长笛演奏过程中的呼吸和我们日常呼吸不一样,正常呼吸是胸腔呼吸,胸腔吸气快但是吸入的气息不多,不能满足长笛演奏的需要,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呼吸,在胸腔吸气的同时扩张腹部,让胸腔和腹部都充分吸气,身体就像一个巨大的储气仓,再由腹部肌肉控制缓慢呼出,能让演奏者提高吸气量而且长度吹奏时间长,能吹奏长连线音,胸腹式呼吸需要大量时间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论长笛在中国的发展
论长笛在中国的发展摘要:长笛在演奏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经过多年的发展,并将其普及到当今教育当中。
众所周知,当前的民族乐曲艺术发展正处于一个从外延不断到内涵深化的阶段,虽然该项艺术开始受到重视,但还停留在理念和形式之上,无法真正有效的发挥民族乐曲在演奏专业教学当中的作用。
如何来扭转这样一个事实,帮助民族化乐曲获得更加长久的发展,则显得更为迫切。
关键词:长笛;中国;发展一、前言民族化乐曲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之内,而不断弘扬和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青年的义务和责任。
自我国发展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来,各音乐门类民族化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特别是西洋音乐的流行,让更多的当代青年人过多的关注当下“潮流”的东西,而这种做法并不能够让人们从音乐聆听和学习当中获得更多深层的东西。
因此,研究长笛在我国的发展阶段历程,梳理其发各阶段的特征及演变的因素,不仅能够提升我国长笛演奏艺术的水平,而且有利于我国长笛教学艺术的发展,为我国艺术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二、我国长笛发展的源流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传统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从明末开始的“西学东渐”潮流下,我国高校教育一直秉承着将传统音乐融入其中的教学理念。
长笛这种乐器最初是由一个叫汉德尔以及律利的人发明的。
到了20世纪,这种乐器被一个叫做波姆利的人开始大规模生产,直到后来,为了进一步简化制造过程的复杂性,减少成本,他又在此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改革尝试,并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而有它所制造的小型长笛被贩卖到各个国家,应用到各种音乐活动当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地位。
波姆利充分地认识到决不能够为了达到缩减成本的目标而退化长笛的质量,这样做只能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结果都不偿失。
因此,在对其进行改革的过程当中,他特别注重对长笛音色和指法的改造,而这也是波姆利的终极目标和核心任务。
在一段时间之后,波姆利将长笛不断进行改革,最后终于发现了较为标准化的总体长度和内径宽度,来满足音乐使用者的积极体验。
长笛曲《夕阳箫鼓》的艺术意蕴及演奏技术探析
长笛曲《夕阳箫鼓》的艺术意蕴及演奏技术探析长笛作为源于欧洲西洋的乐器,有着美妙的音色、多姿多彩的表现力及华美的技巧,长笛在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中逐渐渗透到了中国,长笛曲的作曲家将《夕阳箫鼓》这首古典的乐曲改编成长笛曲,而且非常成功。
本文通过对《夕阳箫鼓》这首长笛曲的艺术意蕴及演奏技术的分析,深入学习《夕阳箫鼓》这首长笛曲。
一、乐曲背景(一)乐曲由来《夕阳箫鼓》原本是一首琵琶的独奏曲,最早在中国江南流行,这首乐曲的名字和琵琶曲的曲谱最早也是在清朝出现,在1952年才被首次改编成江南丝竹的合奏曲,又以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诗句改名为《春江花月夜》,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许多优秀的作曲家将这首乐曲改编成各种形式,像是钢琴曲、木管五重奏以及交响音乐,而长笛曲则是由著名的长笛的演奏家谭密子在1980年改编的无伴奏的长笛曲,这是中华民族音乐对于西洋乐器的一次大胆尝试,作曲家沿用了著名的琵琶古曲的名字《夕阳箫鼓》。
(二)曲式结构《夕阳箫鼓》这首长笛曲是单三部的曲式,整首乐曲有引子、A段、B段、华彩段、C 段和尾声,引子部分为乐曲从开头到2/4拍前,这部分的乐曲节奏比较自由,从C宫D商调开始,逐渐通过G共同音转到降E宫C羽音之上,进而引出乐曲的主题。
乐曲的A段为乐曲2/4拍开始,一共有14小节,为F商调式。
然后接着进入乐曲的B段,一共有9小节,在乐曲B段,第一句是4小节,第二句是5小节,结束在F商音的位置上。
紧接着是华彩乐段,一共有9小节,具有华彩性质。
接着是乐曲的C段,一共有16小节,这段乐曲是在A乐段的基础之上使原来的1个小节扩为两个小节或者是三个小节,在这段运用调式调性的转变,力度、音区及速度等方法来发展和变换主题,在C段的每4个小节为一句,一共有4句,在这之后进入乐曲的尾声部分,是从3/4拍到结束,乐曲的尾声采用的是与引子的演奏风格相照应的扩充手法,整首乐曲结束在F商音。
整首乐曲的基础为中国特色的五声调式,在引子部分还运用宫系的调式和调性的对比,在乐曲的旋律上,运用传统民间的手法,在这首乐曲的相邻乐句之间,前句尾音和后句首音都采用同音的呈递方法,民间俗称连环扣,像是在这首乐曲的A段前8个小节就是运用这种手法,作曲家在进行长笛的演奏中,巧妙地利用其独特的音色,来模仿中国传统的民间乐器,像是琵琶、鼓、箫以及古筝等等的演奏方法,在进行乐曲演奏时还运用装饰音的技巧,《夕阳箫鼓》长笛曲是一首中国古典风格浓厚的乐曲。
黄安伦长笛独奏曲《舞诗》艺术风格与演奏技法探究
黄安伦长笛独奏曲《舞诗》艺术风格与演奏技法探究
黄安伦,1951年出生于安徽省淮南市,原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现任中央音乐学院教务网理事长。
他是一位优秀的中国民族管弦乐作曲家、笛子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曾被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在他的作品中,《舞诗》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这首曲子是他在2012年推出的,从一开始就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舞诗》运用了中国传统民间乐器长笛而作成的,旋律流动,令听众如痴如醉,音乐中散发出宁静而又令人振奋的气氛,仿佛置身于一片美丽的林海。
这首曲子的艺术风格以小调中国民歌为主,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把典型的中国民族音乐特点的明亮、激越的乐曲特点与泛音色的抒情性表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舒适而充满憧憬的情调。
此外,《舞诗》的演奏技法也十分独特,黄安伦运用了笛子的色彩表现力,使用柔软优美的音色,加上新颖的连续穿越音、连音等技巧,使曲子中的情感更加清新婉转。
同行分段技巧,以及极好的音乐表现力,层层叠叠,在曲中飘渺,把清新的民歌演绎的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舞诗》这首曲子的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演奏技巧也极为出色,堪称黄安伦在长笛演奏方面的代表作。
对于长笛演奏者来说,学习《舞诗》将会深刻提升自己技艺,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爱好,为观众带来一场难忘的音乐之旅。
论长笛教学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
174李珊珊:论长笛教学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论长笛教学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李珊珊(江汉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摘 要】大部分演奏者自身都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就音乐文化发展的历程来看,无论世界上任何国家,如果想在音乐艺术方面有所成就,都必须重视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只有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作品,才能真正得到其他国家听众的喜爱,从而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独树一帜。
在教育学生学习长笛时,必须要适当地植入传统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长笛;民族音乐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1-0174-01一、长笛教学中民族音乐元素融入的重要性(一)有利于长笛艺术扎根本土长笛音色柔美,易于营造优美的意境,引人遐思,长笛艺术也因此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
但是我国在引进西方音乐文化时,过于注重技能及某一专业,使得我国长笛艺术教育水平始终无法得到提升。
我国长笛艺术教育始终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技能过于单一,系统不完善等,尽管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帮助学习者提升技术水平,掌握手指技能,但却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主观创造能力,使得长笛教学只是单纯地传授技能。
没有传播与长笛相关的文化,也没有注意融合本民族的音乐,导致我国的长笛教育过于枯燥乏味。
虽然在开展长笛艺术教育时恰当地融入民族音乐元素,对我国长笛艺术教育而言是一条全新的途径,但若是想进一步提升长笛艺术教育的水平,就必须把长笛艺术和传统音乐文化融合成一个整体,从而为长笛艺术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加快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国际化的速度。
(二)有利于民族音乐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就我国现阶段的音乐教育而言,对于民族音乐元素,重视的程度一直不足。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音乐的种类更是十分丰富,如果以新的技巧、意识及方法,推动民族音乐不断发展,使其具备新的意义,这可以说是一条促进传统音乐发展的有效途径。
所以,在开展长笛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重视引入民族音乐元素,从而通过学校教育,更好地传承民族音乐元素。
中国民歌改编长笛曲演奏技法探析——以《小河淌水》为例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 n l f n nUnv ri f c e c n n i e rn o r a o Hu a i e st o in ea d E gn e i g y S
V 1 3No2 b . . 3
该乐谱 中第 二拍 的 “o”就要用断奏演奏 。这种情 况在该首作 品中多 次出现 ,演奏 时一定要灵活运用 。 sl
( )音 色 二
对于长笛演 奏者来说 ,掌握 的音色种 类越多 ,对我们 的演奏越 有帮助 ,可 以增加你 的演奏 的色彩 和丰富你 的表现 内容 。
我们经常可 以看 到 ,有 的人演 奏 ,会让你觉得很 丰富 ,变化很 多 ,同样 的曲子演奏 的与众不同 ,令人 叫绝 ,这里面虽然有音 乐修养 的问题 ,有音乐处理 的问题 ,但 是 ,音色 的变化也会起 很大 的作用 。
[] 芑. 4钱 长笛技巧 强化 训练[ . : M】 上海 上海音乐 出版社,0 62 8 20 : . 0
长笛的演奏技 法 ,它是对长 笛教 学内容的有 力补充。论文主要从 长笛技 法的演奏方法 、音 色、气息、运 指及 气颤音等 方面就
如何 演奏这类作品做一定探讨和研 究。
关键 词 : 长 笛 ; 长 笛技 巧 ; 民歌 改编 曲 中图分类号:J4. 1 6 7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7 — 2 9 ( 0 2 2 0 9 - 3 6 3 2 1 2 1 )0 - 17 0
( )气 息 三
在整个长笛 演奏 中 ,气息具有决定性 的作 用。作 品演奏的好坏 ,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气 息的运用 。气息支撑点 的变 化和强 弱的变化是气息运 用最核心的两个方面 。 气息支撑点 的变 化和强弱 的变化会直接 引起 音色 的变化 , 没有好 的气息运 用是不可
探究传统民族元素在长笛表演中的融入方式与技巧
探究传统民族元素在长笛表演中的融入方式与技巧作者:陈黛梦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年第06期摘要:长笛属于西洋乐器,传入中国后也丰富着中国的音乐表现手法和技巧,在长笛表演中,融入中国传统民族元素,不仅可以让长笛文化艺术落地生根,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且也可以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起到文化的传播的作用。
本文通过长笛表演中融入民族传统元素必要性的分析,从三个方面探索了传统民族元素在长笛表演中融入的方式和技巧。
关键词:长笛;民族元素;表演中图分类号:J6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7-0061-01一、前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西方音乐在中国逐步发展,为中国音乐带来了全新的血液。
西方的乐器不断引入中国,为中国的音乐表演带来了更为精彩纷呈的现状,不少中国的乐器开始借鉴了西洋乐器的表演手法,而西洋乐器,也在不断地融入和具有中国的元素。
长笛艺术的深入发展,需要与我国的民族传统元素进行巧妙的融入,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中国听众理解和感悟到长笛的魅力,而且更具有本土的特色,也是长笛的一种文化的发展和艺术的发展。
二、长笛表演中融入民族传统元素的必要性在中国古代,有箫和笛子的乐器,它们与长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笛子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极为重要的乐器,在很多的时候,用于独奏,展现一种极具表现力的音乐风格,但是,笛子如果运用到合奏中,却也可以呈现出独特的音乐质感。
长笛具有着低音域浑厚饱满,中音域悠扬,搞音乐高亢尖锐穿透力强的特点,长笛的音乐有着清秀的特质,也有着具有极强表现力的情绪。
中国一直以来就有笛子的表现技巧,例如从高音来说,笛子就可以分为曲笛(音高较低,但音色比较醇厚,主要在南方盛行。
笛身比较粗,多用于合奏)、梆笛(音色嘹亮、清脆、笛身比较细短,主要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笛。
长笛则是一种西洋乐器,它的进入中国乐器演奏范围,给中国音乐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表演技巧和现代特性。
长笛的表现力非常丰富,擅长在自然风光的表达上呈现出独特的质感。
长笛艺术中的民族音乐文化研究
长笛艺术中的民族音乐文化研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音乐文化的广泛传播,民族音乐在现代艺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长笛作为西洋乐器,虽然起源于欧洲,但在世界各地都有被广泛使用的情况,加入了许多民族元素,成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乐器之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长笛在中国的民族音乐中的应用、长笛在印度的民族音乐中的应用以及长笛在南美洲的民族音乐中的应用,来阐述长笛艺术中的民族音乐文化研究。
一、长笛在中国的民族音乐中的应用在中国的民族音乐中,长笛被广泛使用,形成了独特的乐曲风格和演奏技巧。
长笛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应该是在唐代,但其主要在清朝时期被使用的,成为了中国传统器乐中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
其中,以西南地区的川剧为代表,长笛在其音乐表演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常常被当做背景音乐来使用。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音乐中,长笛常常与二胡、古筝等器乐合奏,一同将美妙的音乐演绎得淋漓尽致。
此外,一些新兴的民族乐队也开始将长笛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创造出具有新时代味道的音乐作品,丰富了中国音乐文化。
在印度的民族音乐中,长笛被称为“班卓琴”,被广泛使用。
印度的班卓琴起源于中国的长笛,但在进入印度之后又根据当地的音乐文化进行了改进,更加适合印度的音乐表演。
作为印度常见的乐器之一,班卓琴被广泛应用于印度传统音乐中,常常与弦乐、鼓等器乐一同合奏。
在印度的音乐表演中,班卓琴的演奏技巧非常独特,演奏者可以通过气息和手指的协调来控制音高和音色的变化,其音乐效果非常迷人,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
在南美洲的民族音乐中,长笛被认为是最具象征性的乐器之一。
长笛在南美洲被广泛使用,其音乐风格迥异,包括印加、印第安等不同的民族元素。
在南美洲的气氛中,长笛常常被当做神圣的乐器来使用,常常出现在宗教仪式、节日庆典等活动中。
南美洲的长笛演奏风格独特,常常强调音乐旋律,以简单而明亮的效果展示出来。
此外,南美洲的一些民族音乐团体也将长笛与其他传统器乐结合使用,形成了独特的乐曲风格。
长笛音乐教育现状及其艺术的民族化
长笛音乐教育现状及其艺术的民族化一、长笛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长笛音乐教育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引进至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长笛音乐教育已经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在中国的音乐学院和音乐学校中,长笛专业已经成为了重要的音乐专业之一,而且在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长笛音乐教育的普及率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长笛音乐家的崛起和成才也为长笛音乐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中国的长笛音乐教育已经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体系,不仅在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而且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和探索。
长笛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有成绩和进步,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教学中,一些学校和机构对长笛音乐教育的投入和支持还不够,长笛音乐教育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一些学校和教师过分注重技术和功利,忽视了长笛音乐的艺术性和人文性,导致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不足。
在学生培养和选拔上,一些学校和教师过分追求成绩和名次,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导致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受到了一定的压抑。
二、长笛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的结合长笛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的学习和研究,可以为长笛音乐的演奏和创作提供更多的素材和灵感,丰富长笛音乐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
通过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的比较和交流,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和艺术情操,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通过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的传承和创新,可以促进长笛音乐的艺术传统和技术方法的更新和发展,推动长笛音乐教育朝着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方向发展。
长笛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不仅可以为长笛音乐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而且可以为长笛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丰富的资源。
在长笛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的结合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尊重和保护长笛音乐的传统和独特性,又要开放和包容各种不同的音乐文化和审美观念,力求在保持长笛音乐的本土特色的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音乐文化的精华和成果,使长笛音乐教育更加具有世界性和时代性。
探究传统民族元素在长笛表演中的融入方式与技巧
探究传统民族元素在长笛表演中的融入方式与技巧
长笛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
在长笛表演中融入传统民族元素可以更好地体现长笛的文化内涵。
本文从融入方式和技巧两个方面探究了传统民族元素在长笛表演中的表现。
一、融入方式
1.从音乐形式入手
传统民族音乐具有丰富的风味和独特的音乐形式,如拉丁舞曲、印度音乐等等。
演奏者可以从这些音乐形式入手,将其融入长笛表演中。
2.从乐器演奏方式入手
不同的民族乐器演奏方式各有独特之处,如波多黎各的夏威夷吉他、爱尔兰的风笛等等。
演奏者可以将这些乐器演奏方式应用到长笛表演中,增强传统民族元素的体现。
3.从曲调、节奏入手
传统民族音乐曲调和节奏各具特点。
演奏者可以将这些元素融入长笛表演中,增强表演的民族色彩。
二、技巧
1.扩大音域
传统民族音乐的风格多样,音域广泛。
演奏者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吹孔技巧和音乐技巧,扩大长笛的音域,更好地演绎传统民族音乐。
2.使用特殊技巧
3.改变音色
传统民族音乐中常常使用一些特殊的乐器,如五音阶、七音阶等。
演奏者可以在长笛表演中采用改变音色的技巧,模拟出这些乐器的音色,以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在长笛表演中融入传统民族元素,不仅可以丰富表演的内涵,还可以增强表演的艺术魅力。
演奏者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演练,提高自己的技巧水平,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实现最佳的表演效果。
音乐风格知识:民族音乐的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
音乐风格知识:民族音乐的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民族音乐是指中国各个民族传统音乐作品,它既是各民族表达自身独特审美情感和审美追求的一种手段,又是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
不同的民族音乐具有各自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一下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
一、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1.藏族音乐藏族音乐是指藏族人民创作和演奏的音乐作品,它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藏族音乐通常以藏传佛教经文和典籍为歌词,演唱风格独特,音乐结构严谨,旋律优美。
同时,藏族音乐也以器乐演奏为主,如长笛、板胡等,器乐演奏风格独特,擅长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和景象,表现出藏族人民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崇拜。
2.哈尼族音乐哈尼族音乐是指哈尼族人民创作和演奏的音乐作品,它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哈尼族音乐以情感真挚、形式简单为特点,通常以竹笛、箫等简单的乐器演奏,歌词内容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乡土情感的深厚感情。
同时,哈尼族音乐也擅长合唱,多以民歌形式演唱,具有强烈的群体性和参与性。
3.朝鲜族音乐朝鲜族音乐是指朝鲜族人民创作和演奏的音乐作品,它是朝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朝鲜族音乐以舞蹈和器乐演奏为主,器乐风格优美,演奏技巧独特。
同时,朝鲜族音乐也擅长合唱和舞蹈,具有强烈的表演性和艺术感染力,反映出朝鲜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4.傣族音乐傣族音乐是指傣族人民创作和演奏的音乐作品,它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傣族音乐通常以傣文诗歌为歌词,演唱风格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和神秘感,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
同时,傣族音乐也以器乐演奏为主,如击鼓、吹唢呐等,器乐演奏风格擅长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大自然的声音,表现出傣族人民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崇拜。
5.苗族音乐苗族音乐是指苗族人民创作和演奏的音乐作品,它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音乐的力探究长笛演奏的技巧和表现力
音乐的力探究长笛演奏的技巧和表现力音乐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通过演奏乐器传递情感和表达内心的世界。
长笛作为一种木管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被广泛用于各种音乐类型中。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长笛演奏的技巧以及如何提高表现力。
一、长笛演奏的基本技巧长笛演奏需要掌握一系列的基本技巧,包括正确的发音、气息控制和手指协调等。
首先,正确的发音是长笛演奏的基础。
演奏者需要通过舌尖与舌板的配合来产生不同音高的音符。
发音要准确清晰,避免出现吹气声和杂音。
其次,气息控制是长笛演奏的关键。
演奏者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地吹气,保持稳定并控制气流的强弱。
同时,需要注意吹气的稳定性和均匀性,以保证音符的音质和音色。
最后,手指协调是长笛演奏的重要技巧之一。
演奏者需要熟练掌握各个音孔的开闭,以准确演奏各种音符。
手指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对于演奏技巧的提高至关重要。
二、提高长笛演奏的表现力除了基本技巧外,演奏者还需注重表现力的培养,以传递音乐中的情感和魅力。
首先,要理解音乐的情感。
演奏者应该通过对乐曲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准确表达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如忧伤、欢乐、激情等。
通过调整演奏中的音量、音色和演奏的技巧等手段,使音乐的情感得以真实地传达出来。
其次,要注重音乐性的塑造。
演奏者应该注意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准确把握每个音符的时长,保持稳定而富有表现力的演奏。
此外,通过合理运用延长音、颤音等技巧,使音乐更富于变化和层次感。
另外,要培养个性化的表演风格。
每位演奏者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个性和风格,应努力在演奏中展现自己的特点和魅力。
这需要演奏者不断探索和磨练,通过练习和演出的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三、长笛演奏的进阶技巧除了基本技巧和表现力的培养外,对于想要在长笛演奏方面有更进一步提高的学习者,还可以尝试以下进阶技巧。
首先,要加强对各种装饰音的掌握。
长笛演奏中常用的装饰音包括颤音、滑音、三连音等,可以通过专业的指导和不断的练习来提高对这些技巧的运用。
从《夕阳箫鼓》谈当代长笛的民族化发展
从《夕阳箫鼓》谈当代长笛的民族化发展
茅 蕾
摘 要:长笛是一门典型的西方音乐艺术。在传入中国后,中国音乐工作者随即开始了对这门乐器的民族化改
造,旨在推动其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夕阳箫鼓》正是其中的一首佳作,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可以获得对当代
长笛艺术民族化发展更加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中国长笛;《夕阳箫鼓》;民族化发展
蕴悠长。第三是对长笛装饰音的巧妙运用。为了让长笛 的中国长笛作品在创作和演奏上的成功,正是有力的证
音色尽可能贴近中国器乐的民族风格,作者曾多次在乐 明。新时期下,国内外文化环境较之以往有了突出的变
曲中使用装饰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比如在该曲 化,所以当代长笛民族化发展也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A 段的开始部分,作者选用了五声性的下行多重装饰音 对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中出镜率较高的音型。特别是对于中国古曲来说,泛音 统音乐审美追求的一致,也就成为了一种自觉。
最能表现出作品所追求的虚实相生,空灵飞动的情境美
三、当代长笛的民族化发展思考
感。比如在该曲引子的末尾部分便通过泛音对鼓声进行
长笛自传入中国后,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进程中,
了模仿,这带有颗粒性的音色由快到慢,有强到弱,意 已然取得了丰硕的民族化成果,以《夕阳箫鼓》为代表
统音乐的距离。第二,长笛本身具有丰富而华丽的演奏 所以中国器乐作品中普遍有着声腔化追求,即器乐旋律
技巧,可以加入诸多装饰音呈现出丰富的音响效果,这 应该像说话或歌唱一样甜润细腻、委婉抒情。在该曲中,
种织体上的多样性可以与中国的古筝、琵琶等相媲美。 这种声腔化追求也是十分明显的。比如在对原曲“风回”
第三,长笛在中低音区的演奏可以用较小的气息量实现 的改编中,作者特意加入了装饰音,而且由于装饰音处
长笛演奏《最美还是我们新疆》赏析
长笛演奏《最美还是我们新疆》赏析《最美还是我们新疆》是一首以长笛演奏的音乐作品,它向世人展示了新疆的美丽与魅力。
长笛是一种吹奏乐器,它的声音悠扬、柔美,能够表达出新疆的壮丽山河、多元文化和深厚历史。
长笛的音色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新疆的壮丽山河。
新疆地处西北边陲,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风光。
长笛演奏《最美还是我们新疆》通过其独特的音色,将新疆的雄伟山脉、辽阔草原和奔腾河流表现得淋漓尽致。
演奏者运用长笛的技巧,将乐曲中的音符演绎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仿佛置身于新疆的大自然之中。
长笛演奏《最美还是我们新疆》展现了新疆的多元文化。
新疆是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样的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和传统艺术。
长笛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能够很好地演绎新疆传统音乐的特点。
演奏者通过长笛的吹奏技巧和音乐表达,将新疆的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到乐曲中,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新疆独特的文化魅力。
长笛演奏《最美还是我们新疆》展现了新疆的深厚历史。
新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长笛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情感的寄托。
演奏者通过长笛的演奏,将新疆的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传递给听众,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新疆的博大精深。
长笛演奏《最美还是我们新疆》通过其独特的音色和表演技巧,向世人展示了新疆的美丽与魅力。
这首乐曲通过长笛的演奏,将新疆的壮丽山河、多元文化和深厚历史融入其中,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领略到了新疆的独特之处。
长笛演奏《最美还是我们新疆》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对新疆这片土地的赞美和致敬。
让我们一起倾听长笛的声音,感受新疆的美丽与魅力吧!。
长笛演奏艺术与审美表现探寻
长笛演奏艺术与审美表现探寻
长笛演奏艺术的审美表现体现在音色和音质上。
长笛的音色清澈明亮,旋律优美动听。
优秀的长笛演奏家能够通过吹奏技巧和咬气方式呈现出丰富的音色变化,如萧瑟、明亮、
悲怆、欢乐等。
在演奏中,他们能够巧妙地运用长笛的吹奏技巧,使乐曲中的每个音符都
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表达力,从而让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长笛演奏艺术的审美表现还体现在艺术形象和舞台表演上。
优秀的长笛演奏家在演出
中不仅只是演奏一段音乐,更是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音乐的内涵和情感。
他们的表情、姿
势和动作与音乐紧密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象。
他们能够在演奏中表现出音乐中的
情绪起伏、高潮迭起、温柔流转等,使整个演出过程更加饱满和生动,吸引观众的注意
力。
长笛演奏艺术的审美表现还体现在演奏技巧和创新上。
长笛是一种技巧要求较高的乐器,拥有丰富的演奏技巧。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演奏技巧,如颤音、
跳音、滑音等,使音乐更加生动有趣。
一些优秀的长笛演奏家还会尝试创新,将自己的艺
术创作与长笛演奏结合起来。
他们通过探索不同的音乐风格、融合传统与现代等方式,为
长笛演奏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长笛演奏艺术与审美表现探寻着古典音乐的世界,通过独特的音色和音质、艺术形象
与舞台表演、演奏技巧和创新等方面的呈现,展现出长笛独特的演奏艺术魅力。
长笛演奏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更是一种能够触动人心、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通过欣赏与学
习长笛演奏艺术,我们能够领略到古典音乐的无穷魅力,并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和感动。
《舞诗No.1》的民族风格与演奏技法分析
《舞诗No.1》的民族风格与演奏技法分析摘要:长笛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我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80年代起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继钢琴和小提琴之后,成为中国音乐界又一门炽热的西洋乐器。
如今长笛艺术的发展已经走上了稳固、良性的发展道路,凭借当代中国长笛艺术家们的积极努力,作曲家们也为这件外来的乐器创作了许多中国作品,《舞诗NO.1》就是其中一首。
这首乐曲创作于1981年10月,是黄安伦先生在多伦多大学音乐学院时的作品,1985年作为北京青少年长笛比赛青年组复赛第二轮指定的中国曲目而被广大的长笛爱好者熟知并喜爱,继而广泛地用于音乐会演奏中。
“舞诗”是黄安伦先生为独奏乐器与芭蕾双人舞创作的一种特殊曲体,以这种体裁创作的乐曲一共有三首:长笛独奏《舞诗NO.1》、大提琴独奏《舞诗NO.2》和钢琴独奏《舞诗NO.3》。
《舞诗NO.1》主要以中国“雅乐”音阶为调式基础,形散而神不散的形态,将中国乐曲高山流水之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展现了黄安伦先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的诠释。
关键词:黄安伦舞诗音乐分析一、黄安伦与长笛曲《舞诗NO.1》1.作曲家黄安伦黄安伦,现代中国作曲家,1949年出生于音乐家庭,5岁开始随父母学习钢琴,中国近代音乐大师马思聪评论他“有很丰富的想象力”。
这位活跃在西方主流世界的中国作曲家,以中国文化为根基,秉承先辈传统,将自己的创作与时代结合,以旋律为主,用细致入微的手法、充满推进力的和声、严谨的复调、色彩对比鲜明的管弦乐法及醇厚浓郁的民族气息作为其独特的个人特征。
他的作品几乎涵盖严肃音乐的全部领域,包括歌剧、芭蕾舞、电影、合唱、声乐、室内乐、器乐独奏、百老汇音乐剧及二十余部交响音乐,堪称作品最多的中国作曲家之一。
黄安伦的音乐有两大特点:一是创作了大量旋律优美、类别多样的传统风格作品,几乎从不涉及现代音乐风格,许多作品都是中国相应乐器配置作品的开山之作。
长笛艺术中的民族音乐文化研究
长笛艺术中的民族音乐文化研究长笛作为西洋乐器中的一种,历史悠久,在西方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长笛的演奏和艺术表达上,也有一些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表现。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长笛艺术中的民族音乐文化,探讨长笛与不同民族音乐的融合,以及民族音乐对长笛演奏的影响。
长笛艺术中的民族音乐文化研究,必须从长笛的历史和演奏技法开始。
长笛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族管乐器,如古希腊的竖笛和古埃及的横笛。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笛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管乐器,并在欧洲和美洲等地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在西方古典音乐中,长笛被广泛运用于管弦乐队、室内乐和独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长笛的演奏技法也日臻完善,包括吹奏、连续吹奏、换气等多种技法,为长笛演奏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
长笛所承载的民族音乐文化是多元的,每个地域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音乐传统和风格。
在长笛演奏中,这些民族音乐文化得到了融合和展示。
以西方古典音乐为例,在长笛独奏曲中,常常可以听到法国细腻优雅的风格、意大利浪漫激情的风格、英国深沉内敛的风格等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
长笛也经常与其他民族音乐乐器进行合作演奏,如与爱尔兰风琴合奏、与俄罗斯巴拉拉伊卡合奏等,展现出了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在研究长笛艺术中的民族音乐文化时,还需要关注不同民族音乐对长笛演奏的影响。
长笛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中的演奏方式和音乐风格各有特色,这也对长笛演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爱尔兰民族音乐中,长笛演奏通常要求更加灵活和飘逸的技巧,以适应其特有的音乐风格;而在东欧的保加利亚民族音乐中,长笛的演奏则更加注重舌尖技巧和节奏感。
长笛演奏者需要不断学习和领悟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以求更好地表现其独特魅力。
长笛艺术中的民族音乐文化研究还应关注不同民族音乐对长笛乐曲创作和改编的影响。
随着长笛音乐的不断发展,不少作曲家开始受到民族音乐的启发,创作了不少融合了民族音乐元素的长笛乐曲。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长笛与钢琴的挪威舞曲》就将挪威民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融入展现了挪威的独特韵味;美国作曲家科班的《长笛奏鸣曲》则融合了美国印第安音乐的元素,呈现出了美国大陆的民族风情。
探究传统民族元素在长笛表演中的融入方式与技巧
探究传统民族元素在长笛表演中的融入方式与技巧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传统民族元素在长笛表演中的融入方式与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将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带来的污染,以及如何在表演中展现出纯正的传统民族元素,都是当前长笛表演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对传统民族元素在长笛表演中的引入方式、融合技巧、选择方法、保持纯正性以及展现方式进行探讨,旨在为长笛演奏者提供更多的创作和表演技巧,同时也为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传统民族元素在长笛表演中的融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传统民族元素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将其融入长笛表演可以使音乐更具地域性和特色,丰富表演形式,提高观众的审美体验。
传统民族元素的融入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拓展长笛表演的国际影响力。
研究传统民族元素在长笛表演中的融入方式和技巧,有助于挖掘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厚内涵,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遗产。
最重要的是,通过探究传统民族元素在长笛表演中的应用,可以拓展长笛表演的创新空间,激发音乐创作灵感,推动长笛音乐艺术的发展。
深入研究传统民族元素在长笛表演中的融入方式与技巧,对丰富和发展长笛音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传统民族元素在长笛表演中的引入方式在长笛表演中引入传统民族元素是一种丰富表演内容、增加表现力和独特性的方式。
传统民族元素可以包括民歌、传统乐器、民间舞蹈等,通过在长笛表演中巧妙融入这些元素,可以让演奏更具感染力和民族特色。
引入传统民族元素可以通过曲目的选择来实现。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曲,如《茉莉花》、《春江花月夜》等,将其改编为长笛独奏曲或与其他乐器合奏,展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格和特色。
可以在演奏过程中加入一些民族音调和装饰音,让演奏更富有民族特色。
比如可以模仿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方式,增加长笛演奏的表现力和独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笛艺术中的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作者:赵婧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04期【摘要】长笛为西方室内乐的重要乐器,晚清时期传入我国,1922年北京大学附属音乐传习所开设了长笛课程,标志着我国长笛教育的开端,民族化是我国长笛艺术发展最为鲜明的特征,从贺绿汀创作《幽思》到改革开放后的《大净》等,均有着鲜明的民族色彩。
在长笛教育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对长笛教育的开展及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均有着突出的作用。
本文首先对我国长笛教育的历程做了介绍,继而探讨了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必要性,如丰富长笛教育内涵的必然要求、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客观需要、提升音乐教育效果的主动追求,介绍了长笛教育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三点原则,最后就如何在长笛教育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提出了对策,包括教材编写中渗透、课程教学中渗透、长笛创作中渗透、音乐团体中渗透等。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长笛教育;渗透【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音乐是基于人耳的艺术,作为人类共通的艺术,其以美妙的乐音来传情达意,在世界范围内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
音乐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这些音乐文化不仅是本民族的瑰宝,更是世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自古以来便高度重视音乐的作用,《乐经》尽管已经失传,但作为先秦六经之一,可见音乐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历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追求,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与必然要求,而音乐教育则是传承的重要手段。
长笛教育属于音乐教育的范畴,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长笛教育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不仅是提升长笛教育效果的客观需要,更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
本文基于此对长笛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的渗透做了探究。
一、我国长笛教育的历程长笛自晚清时期传入我国已经有100余年的历史,而长笛的教育则是其在传入中国数十年后才真正开展起来的。
1922年,北京大学附属音乐传习所正式成立,北京大学附属音乐传习所开设有长笛课程,是我国长笛教育的真正开端。
1927年,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正式成立,是我国第一所音乐高等学府,学院设立长笛专业,标志着长笛教育进入专业化、正规化的道路。
民国时期是我国长笛教育的发轫期,尽管长笛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根本转变,但受时局的动荡及日本入侵等影响,教育整体水平并不高,普及性更是很低。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高等教育走向正规,长笛教育进入第一个黄金发展期,我国教育界秉承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在以长笛为代表的西洋音乐的研究与教学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文革”期间,长笛教育陷入停顿,大量教育队伍受到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长笛教育进入到第二个黄金发展期,一来,我国音乐院校数量不断增加,长笛专业数量也在增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长笛演奏人才;二来,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密切,大量长笛大师来华,为长笛教育的国际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长笛教育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必要性(一)丰富长笛教育内涵的必然要求长笛教育是音乐专业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素质教育视角下其他专业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重要课程,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长笛教育的目标也有所差异,总的来说,长笛教育以教授长笛理论知识、培养长笛演奏技巧、发展长笛创作能力为主要内容。
随着教育实践的持续深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长笛教育的内涵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对此有着突出的作用,一来,民族音乐中有不少器乐和长笛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竹笛、萧等,它们的融入有助于学生在对比中更好地感受长笛的艺术魅力;二来,民族经典乐曲为数不少,其在长笛音乐教育中的融入可以拓展长笛教育的内涵,提升长笛教育的实效性。
(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客观需要音乐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审美追求的反映,也是民族精神的凝结,在民族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民族音乐文化诞生与发展的乡土社会日益萎缩,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加上东西方交流的日益密切,大量西方音乐文化传入我国,侵占了年轻人的音乐市场,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中承受了更大的危机,不少民族音乐文化甚至有消失的风险。
长笛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有着很好的作用:一来,长笛在传入我国之初,便和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大量长笛作品均改编自民族音乐作品;二来,长笛的演奏方式及音乐精神与民族乐器笛子等有很多相近之处,具有很好的比较价值。
(三)提升音乐教育效果的主动追求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样也肩负着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等多重目标,是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内容。
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教学条件的日益好转,音乐教育的教学成果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的音乐教育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技术化趋势,音乐教育成为纯粹的演奏技巧教学,音乐的人文性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这不仅与音乐教育的初衷相违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完善同样有着不小的负面影响。
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可以很好地改善此一现象,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音乐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性格与民族色彩的文化,比如追求和谐的音乐审美理念、重视音乐育人的德育思想、倡导多元并蓄的包容心态等,这些都是提升音乐教育效果的主动追求。
三、长笛教育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原则(一)融合性原则在长笛教育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并非简单地在长笛教育中加入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而已,应该是二者的融合,使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论、精神等成为长笛教育的重要范畴,同时也使长笛教育中带有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色彩,如此才能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目标。
融合性原则指的是多个层面的融合,既有内容层面的融合,更有體制机制乃至精神层面的融合。
(二)多样性原则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不仅如此,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族音乐文化极为多元,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音乐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比如汉族五声音阶典雅协调,而少数民族音乐则热情洋溢,又如,江浙民歌宛转悠扬,而陕北秦腔则高亢入云。
至于器乐,更是种类极为繁复,流传下的古琴曲、古筝曲等各有特点,备受欢迎。
因此,在长笛教育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同样需要注意多样性的原则,注重多元民族音乐文化与长笛教育的融合,而非单一性的民族音乐文化,这对于民族音乐文化更好地传承与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发展性原则无论对长笛教育或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来说,固步自封都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因而,在长笛教育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同样要注意发展性原则。
此处所谓的发展指的是双向度的发展,首先,长笛教育需要借助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来拓展教育内容,优化教育目标,以取得更好地教育成果,为长笛艺术在中国的流行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其次,民族音乐文化要依托于长笛教育得到更好地传承与传播,并且在传承传播中有创新性的发展。
民族音乐文化虽然形成的历史很早,但必须紧扣时代的发展才能永葆生命力,而长笛教育则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长笛教育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具体策略(一)教材编写中渗透无论对何种课程教学来说,教材都是最为基本的教学依据,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的编纂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国长笛教育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各种不同类型的长笛教材也数量颇丰,但真正与民族音乐文化做到紧密融合的则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百无一见。
从我国当前长笛教育的现状来看,长笛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基本功练习型,主要负责长笛技巧的训练,比如崔佛·怀的《长笛实用手册》等;第二,练习曲,包括各个时期的长笛练习曲目,比如巴洛克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以及现代,比如《16首长笛现代练习曲》;第三,乐曲,包括中外民歌、民曲,旨在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演奏技巧以及音乐表现力,比如邵伟民的《长笛中外名曲集》等。
目前,我国长笛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音乐院系的长笛专业教育更是如此,因此,音乐院系在充分吸收借鉴前人教材的基础上,需要从民族化的角度出发,加强新型长笛教材的编写工作,在坚持审美性、技巧性并重的同时增加民族性的内容,从民族音乐理论介绍、民族音乐文化普及以及经典民族长笛作品等多个角度来丰富长笛教材的内容,使其更好地满足长笛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
(二)课程教学中渗透在长笛教育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最为重要的就是在长笛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条件。
课程教学是长笛教育的关键环节,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长笛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渗透:首先,在长笛作品分析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
世界经典长笛作品为数不少,我国长笛创作历史虽然不长,但在不同的阶段均涌现出一批民族色彩浓厚的长笛作品,比如文革期间的《阳光灿烂照天山》,该作品虽然创作于特殊时期,但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作者借助欢快的旋律,热情地展现了春天到来之际,回疆大地生意盎然的景象,尽管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该曲目仍然是我国长笛艺术表演以及比赛中最为常见的曲目之一,有着跨越时代的影响力,此外,赵季平2000年创作的《大净》,将京剧艺术与长笛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均流露出了鲜明的民族化色彩,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其实就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渗透;其次,在中外器乐对比中渗透。
长笛来自西方,但我国同样有类似的器乐:竹笛。
在长笛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将长笛的音色、演奏技巧、审美风格等展开对比,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在对比中更好地了解长笛,也有助于实现民族音乐文化渗透的目标。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长笛教育中要注重民族音乐理念、民族音乐精神的渗透,这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核心。
(三)长笛创作中渗透长笛创作是长笛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长笛艺术在我国发展的必经之路。
尽管长笛属于舶来的乐器,但其从进入中国的那一刻开始,便开启了长笛民族化的发展道路。
贺绿汀1937年创作的长笛作品《幽思》,无论在主题选择上或在表现手法上,都受到了传统民族音乐的深刻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长笛作品创作更是直接从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中寻找适合长笛创作的旋律与曲调,在此基础上,结合西方的作曲技巧进行谱曲,可见民族音乐对长笛创作的影响至深。
改革开放后,长笛音乐的本体性得到了凸显,但音乐家在创作中并没有完全割裂民族音乐文化与长笛创作之间的联系,反而,在二者之间寻找有力的平衡点,比较成功的有谭密子先生的《夕阳箫鼓》。
《夕阳箫鼓》本为我国经典的琵琶曲,谭密子在古典乐曲中融入了新的元素,将击键、呵气、泛音等现代长笛最为常见的演奏技巧运用到了古曲之中,使古曲换发出了新的生命。